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
关于加快推进肇庆承接产业转移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肇庆承接产业转移的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近年来,肇庆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对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努力吸引外来投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然而,尽管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肇庆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进展仍然比较缓慢。
为深入了解肇庆目前在产业转移方面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特展开此次调研。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1.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全面了解肇庆的产业转移情况和问题。
2. 调研过程(1)制定调研计划:确定调研目标、调研时间和调研地点,并组织调研团队。
(2)问卷调查:面对面访问了100家企业,并针对产业转移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3)实地考察:参观了几家成功引进的外来企业和肇庆原有的重点企业,了解其运营情况和涉及的问题。
(4)深度访谈:与市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座谈会,听取他们对产业转移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 产业转移情况(1)近年来,肇庆市吸引了一些外来投资,推动了一些企业的产业转移,但整体进展缓慢。
(2)企业选择肇庆的原因较为单一,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而其他一些重要因素,如交通、人才和配套设施等方面的不足,限制了肇庆的产业转移速度。
2. 存在的问题(1)交通不便:肇庆交通不畅,对于企业及员工的进出和货物的运输都带来了困扰。
(2)人才短缺:肇庆在高技能人才和专业人才方面的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外来企业的需求。
(3)产业链配套不完善:肇庆在产业链上的配套企业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无法提供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加工服务。
(4)缺乏创新能力:肇庆缺少自主创新能力,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吸引力有限。
四、对策建议1. 改善交通条件: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打通交通瓶颈。
同时,提高交通的智能化水平,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高技能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人才创新创业。
西部地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应注意的问题及途径(一)
西部地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应注意的问题及途径(一)摘要:西部地区在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时,要注重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承接产业转移的各方面关系;要以市场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要注重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要加强资源节约和注重环境保护。
主要途径是:充分运用政策优势、充分发挥引进产业与本地资源结合优势、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载体的功能、建设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等。
关键词: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注意的问题;加快发展的途径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更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科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本文提出以下思考。
一、加快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需要注意的问题(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承接产业转移的各方面关系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加快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坚持强调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强调了社会经济、区域经济、城市与乡村等各个方面统筹兼顾。
达州市承接产业转移要遵循科学发展观这一系列要求,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本着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在科学、客观认识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各种关系、各种矛盾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合理安排。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要坚持优势资源由优势企业来开发,战略产业向战略资本靠拢,着力培育优势产业。
通过理性的、科学的产业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进行投资,以推进承接产业项目及企业的合理布局和融合发展。
(二)承接产业转移要以市场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以市场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就是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规范招商引资行为,促进产销市场要素的充分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湖南株洲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措施
、
株洲 承接 产业 转 移的背 景分 析
二、株洲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方向
( ) 一 纺织服装工业 要以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为契机 ,利用株洲成熟的服装市场 和便利交通 , 充分 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农产品种类齐全的优 势, 大 力吸 引外来投 资 , 重点发展纺织 、服装制造业。一是加快 纺织产业结 构调整 , 重点发展棉纺制 品。 加快承接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棉 纺产 品, 重点生产高支高密度纯棉织物 、 棉纺高支纱、 精梳纱和特种 纱线等 中高档纺织 品。 二是完善服装产业链 , 加快品牌建设。 通过加 大招商 引资等方式 , 弥补不足环节 , 完善服装产业链 , “ 将 链条 ” 延 伸至设计 、物流 、营销环节 :加强服 装加工配套 企业建设 : 重点生产 高档 品牌西服 、茄克、衬衣 、皮装 、羽绒服、休 闲服装等 : 培育 时尚 服饰生产 ,加强品牌建设。加强纺织企业与服装企业合作 ,引导服装 企业利 用当地纺织 品进行 生产 。 ( )有色金属深加工业 二 是 以株硬集 团为 主体 ,促 进硬 质合金 企业与跨 国公 司在先进 技术和管理领域的对接 , 企业资本 与国内大学 、 科研机构 的技术成果 对接 , 实现硬质合金产业的技术水平跨越式 的提升 , 加大高技术含量、 高附加值产品的深度开发 , 引导企业 向专业化基地集聚 , 打造硬质合 金深加工新材料基地 , 从而推进产业结构 的升级 ; 二是发挥株洲作为 硬质合金原材料基地、 较强 的产业基础优势和 国家级高新 区的政策优 势 ,引进一批技术成果、国内外资本 以及硬 质合金 企业进 区创业 ;三 是以开放的姿态对待株洲硬质合金行业 内出现 的企业竞争 , 促进企业
经济研 究
湖南株洲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措施 杨 大 庆 源自湖 南省委党校工 商管理部
抢抓产业转移新机遇力促加工贸易大发展——对加快推进宁远县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分析
作 者 :湘 潭 大 学 商 学 院 ;湖 南,湘
潭. 4 1 1 1 0 5
境作为 “ 生命线” , 努力打造精 品投 资环 境 ,
为 承接产业转移创 造有利条件 。
1 . 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优 宁远县地处 中部省份的南大 门, 是“ 沿 业 只有 3 家, 工业整体水平偏低 , 工业规模 良的交通基础设施是生产要 素顺 畅流动的 海 的腹地 , 内地 的前 沿” , 具有 丰 富的资源 小 , 经济 总量不大 , 产业结 构不 合理和产业 载体 , 在承接产业 转移 中起 着基 础和关 键 优势和巨大 的发展空 间 , 同 时 面 临 着 国 家 关联度低 , 产业层次低 , 竞 争力 弱 , 金融 、 物 的作用 , 尤 其是加工贸易企业 , 降低 物流成 促进 中部崛起 、 全 国加工 贸易梯 度转 移重 流等主要服 务业规 模小 , 限制 了产业转 移 本是决定转 移 的关键 因素 。一 方 面, 要 加 点承接 地等 众 多 历史 重 大机 遇 。众 所 周 的规模 和层 次 , 同时在 一定 程度 上也 阻碍 大城市基础设施 和工业 园区基 础设 施建设 知, 承接产业转 移不 仅有 利于促 进承 接地 了龙头企业 的进 入 。三是 承接 平 台较低 , 力度 , 切实提高 电力 、 供水 、 通 讯等 公共 设 的产业聚集 , 增强其经济 总量 , 提升其经济 工业 园区规模不 大 , 设施不配套 , 载体作用 施的保障能力 , 实 现城 市综 合服务 队产业 质量 , 也 能促 进 其 加工 贸 易 的迅 速 发展 。 不强 , 缺乏物 流、 仓储 、 运输 、 金融 、 财税 、 口 园区的有效覆盖 ; 另 一方 面 , 要 加 快 推 进 重 因此 , 抢抓产业转移新机遇 、 主动承接产业 岸 、 通关 以及其他 商务 服务 , 配套条件还 达 大交通项 目建设 , 扩 大对 外运输通道能力 , 转 移 成 为 宁 远 县 促 进 加 工 贸 易 发 展 乃 至 整 不到大规模承 接产业 转移 的要 求 , 园 区企 大力破解交通制 约 , 构建 快捷 高效 的综合 个县 域经济发展势在必行的选择 。 业集群度不 高 , 难 以吸引转 移企 业 。四是 交通运输网络 , 引进 和培 育规模 化 、 专业 化 竞争压力大 , 首先 国际间的竞争压力大 , 一 宁 远 县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的机 遇 的现代物流企业 , 不 断完 善现代物流体系 , 些东南亚 国家 如越南 、 印度等 也在 利用 低 改善通关条件 , 逐 步改善 产业 转移 的硬 环 2 0 0 7年 , 国家对加工 贸易政策进 行 了 廉的劳动力和资源等优势 , 争夺 日韩 、 港 澳 境, 形成支撑上大项 目的条件。 重大调整 , 对东 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政策 , 台以及 我国东部 地 区的产业 转移 ; 其 次省 鼓励加工 贸易 产 业 向中 西 部转 移 。2 0 0 8 2 . 进 一步优化服务环境 。通过近年来 际问的竞争有 增无 减 , 一方面 广东 、 浙江、 年 8月商务部 、 海关总署颁布的 4 4号公告 的不 断 整 治 , 宁 远 的 投 资 软 件 环 境 得 到 了 福 建等发展省份 出台一些列强有力 的扶持 决定对东部地 区加 工贸易 企业 实行“ 保证 明显 的 改 善 , 但 和 周 围 县 市 相 比 还 存 在 一 政策, 鼓励本省资金 向省 内落后地 区转移 ; 定差距 , 还 需 要 从 根 源 上 进 一 步 优 化 。一 金台账时转” 制度 , 而 中西部企业则继续享 另 一方 面中西部各省 区市竞相承接沿海产 受“ 保证 金台账空 转” 优惠, 直 接推 动 了东 方 面要 推进机关 行政效 能建 设 , 进一 步完 业转移 , 比环 境 、 抢 客商 、 争项 目, 态势 逼 部 沿 海 地 区 的 经 济 转 型 和 产 业 向外 转 移 。 善“ 一站式” 服务 工作 机制 , 严 格 实 行 服 务 人, 就是在永 州市 内 , 各 县 区也在 比条 件 、 办事 承诺 制 、 首 问责任制 、 限时办结制等责 随着长株潭城市群“ 环境友好型 、 资源节 约 争 客 户 , 由此看来 , 宁 远 的 竞 争 压 力 非 任追究制度’ , 提高服务效率 , 切实提高对企 型” 社会建设 综合 配套全 国改 革试验 区的 常 大。 业 的服务 质量 ; 另一 方面要 建立 和完 善重 获批 以及 国家 中部 崛起 战略 的实施 , 中部 三、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的对 策建议 点工业项 目审批绿色通道 、 优化办事 流程。 地区成为各种生产要素 的集 聚地 。继长沙 3 . 进一步 完善 营 商环境 。首 先 , 应充 市成为 国家首 批服 务外包 基地 城市 之后 , 新 一轮国际产业转移 的黄金周期 只有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中部跨越发展——兼谈河南省如何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 是经济 发展 的必 然选 择
( 产业转 移的基 本理 论。 一) 产业转 移 的基础是 地 区之 间
( ) 三 国内产业转移 的基 本情况。 国 自 我 改革 开放 以来 , 大致 已承 接 了三 次 产业转 移 , 现在 正在 进 行 第 四次产 业转 移。 第一次 是上世 纪8 年代 , O 我国抓住 国际上 以轻纺 产品为
存在的产业梯度, 客观上存在产业和技术由高梯度地 区向 低梯度地区扩散和转移的趋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转 移具有必然性。 产业转移的杨 动力来自 于双方的利益, 从
转 移方 来说 , 由于受 资源 、 境 、 动力 等要 素 制约 , 环 劳 原有 产业 发展 到一定 程度 , 源配置 已不经济, 资 利用经济 欠发达
以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实现较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增
长 和综合 实力的提升。
在 产业 转移 中, 发达 国家 向发展 中国家 转 移生 产 能力
( 国际间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 二) 产业转移呈现梯度转
移 的经 济特 征 , 由经 济发 达地 区 向欠 发达 地 区呈 波浪 式 演
的分布很不平衡, 接受转移的发展中国家非常集 中。 比如,
降低成 本, 加赢 利; 接纳 方来说 , 增 从 因为新产业 的引入 , 不 仅增加 了 方 财税 , 地 而且可以推动 当地 劳 动力就业 等, 可
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 向我国转移,
长三 角、 珠三 角、 渤海 等地 区初 步形成 了 具特 色的信息 环 各
产业 基地 。
广东、 上海、 浙江、 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 产值估计 将达到10 0 4 0 亿元 。 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 是
【推荐下载】浅谈西部地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问题
浅谈西部地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问题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详细内容请看下文西部地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问题。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承接产业转移的各方面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加快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坚持强调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强调了社会经济、区域经济、城市与乡村等各个方面统筹兼顾。
达州市承接产业转移要遵循科学发展观这一系列要求,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本着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在科学、客观认识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各种关系、各种矛盾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合理安排。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要坚持优势资源由优势企业来开发,战略产业向战略资本靠拢,着力培育优势产业。
通过理性的、科学的产业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进行投资,以推进承接产业项目及企业的合理布局和融合发展。
(二)承接产业转移要以市场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 以市场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就是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规范招商引资行为,促进产销市场要素的充分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市场规律科学配置资源,以推动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运行进程和运行质量。
一定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创造环境,做好外力助推,通过市场定位、市场选择、加快承接产业项目的步伐,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三)承接产业转移要注重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1.20•【字号】甘政发[2012]11号•【施行日期】2012.01.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2]11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载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我省在区位、资源能源与原材料保障、土地与劳动力供应、市场潜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推进大开放、大开发,促进工业转型跨越发展。
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的重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自愿合作为前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按照“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园区集合共建,利益分成共享,高起点、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引进承接单一企业与产业集群并举,配件生产和总装生产联动,产业链前后双向延伸,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与实现互利共赢相协调,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打造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示范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大开放大开发的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坚持项目推动,促进工业结构调整。
立足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项目为抓手,注重引进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大项目、好项目,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
从各市州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比较优势,合理确定承接发展重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一、背景分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转移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
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提出了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目标。
而实施方案是指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对于具体的建设和推进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过程、目标、任务、步骤、措施等进行规划和部署。
二、总体目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旨在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建立适应产业转移的发展模式,加强供需对接,提高转移效益。
2.提升技术水平: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人才,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
4.增加就业机会:通过产业转移,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提高社会就业率,减少就业压力。
三、实施步骤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施:1.制定规划:制定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责任分工。
2.资金支持:加大政府对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参与投资。
3.优化营商环境:优化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营商环境,推动政府服务的便利化、高效化和智能化。
4.引进人才:加大引进国际、国内高端人才的力度,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5.提供政策支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6.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竞争力。
7.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产业转移示范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提供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8.加强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提升我国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水平。
四、措施和政策为了确保实施方案的落地和推进,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如下:1.鼓励企业参与:向参与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企业提供土地、办公空间等资源的优惠,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总结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总结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总结一、工作目标和任务生态环保、资源共享,产业发展是任何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
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在经济化的地区投资兴业,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政府一直在积极持续地推进产业转移政策。
本工作旨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具体任务包括:1.通过主动探索,积极引进外资企业,吸引优势产业转移过来,并加强与国外企业合作。
2.通过专业团队的协助,与当地企业协商合作,提高产值和生产效益。
3.为符合政策标准的项目,争取政府地方性专项资金支持。
二、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本项目启动以来,我们积极开展了各项工作,收到了不俗的成绩:1.积极与本地企业建立联系,多次协商合作,成效颇为明显。
2.拓宽合作渠道,与国外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产业扩展和优化注入活力。
3.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争取政策扶持,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三、工作难点及问题1.部分省份经济环境不理想,经济发展慢,在产业转移方面压力较大。
2.地方与外省合作存在的一些麻烦,还需要更加多方位和深度谈判协商。
3.企业对当地环境、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评估难度较大,需要充分进行调查评估。
四、工作质量和压力1.本团队注重质量,自我要求高、客户需求高、压力相对较大。
2.经过团队协作集体智慧的发掘和转化,坚决完成任务,提高工作质量,同时还可以适当减轻工作压力。
五、工作经验和教训1.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了解和理解,推进产业转移的思想普及。
2.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不同方式,善用多种手段,根据不同环境进行有差异的执行规则。
3.加强与相关系统的联系,相互之间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共同进步。
六、工作规划和展望在工作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将加强和完善产业转移工作。
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行业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制定优先发展战略和规划。
2.加强宣传力度,培育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企业的批量引进。
3.选择有产业背景,有投资潜力的地区和行业进行投资,实现合作共赢和双赢局面。
(完整版)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
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1、因地制宜承接发展特色产业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劳动密集型产业。
承接、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
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的企业,吸引内外资参与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
(2)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
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
加强资源开发整合,允许资源富集地区以参股等形式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3)农产品加工业。
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4)装备制造业。
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企业。
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5)现代服务业。
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
积极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依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省会等中心城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培育和建立服务贸易基地。
(6)高技术产业。
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西部地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应注意的问题及途径
西部地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应注意的问题及途径概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这一背景下,西部地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西部地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可行的途径。
注意的问题1. 地理位置与交通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需要考虑地理位置与交通的因素。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交通状况可能不够便利,这将给承接产业转移带来困难。
因此,西部地区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吸引更多的产业转移。
2. 人才储备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还需要考虑人才储备的问题。
由于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科技实力相对较低,人才储备可能不足。
因此,西部地区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 资金支持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还需要面临资金支持的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西部地区的资金来源可能有限。
因此,西部地区需要加大对产业转移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引入国内外资本,设立专项产业基金等方式,提供融资支持,帮助企业完成转型升级。
4. 政策支持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还需要面临政策支持的问题。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同,西部地区的政策环境可能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差异。
因此,西部地区需要加大对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企业承接产业转移,并提供相关的扶持措施,为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提供有力支持。
可行的途径1. 优化产业结构西部地区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移。
首先,可以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引进高科技企业和人才,推动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
其次,可以加强对服务业的发展支持,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更多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西部地区。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农业和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其附加值和竞争力。
马鞍山市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徐业志
9、建立并认定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1、市科技部门加快我市省级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申报步伐(5月底前提出申报意见报市政府审定);2、市经信委加快我市省级及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申报步伐(5月底前提出申报意见报市政府审定)。
市环保部门积极参与规划编制工作,并争取我市先行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市环保局
杨少虎
26、省财政对集中区内新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按每万吨处理能力300万元奖补,新增污水管网建设按每公里40万元奖补。
市住建委会同当涂县及南部新区负责具体落实工作
市住建委
方文
27、开辟审批“绿色通道”,提市科技部门提出具体实施意见(5月底前)并向上积极争取
市科技局
徐业志
8、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对省外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以及海内外重要研发机构、中试基地等落户示范区的,享受转出地同等优惠政策待遇。推进产学研合作,吸引高新技术成果在示范区转化。
市科技部门提出具体实施意见(5月底前)并向上积极争取相关政策
市教育局
万亚平
八、支持内外贸发展
31、充分运用家电汽车下乡、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农超对接、商贸物流、再生资源回收、资源回用等政策,支持示范区扩大消费。综合利用省级外贸促进资金和中央切块资金,支持示范区培育出口基地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开拓国际市场。
市商务部门提出具体实施意见(5月底前)报市政府审定后负责实施
市商务部门提出具体实施方案(5月底前完成),积极争取我市设立出口加工区或保税港区。
市商务局
刘殊
九、强化社会建设和就业服务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2011年3月15日)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合发〔2011〕4号)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结合县情实际,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为抓手,以培育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肥东跨入全国百强县的奋斗目标。
二、目标步骤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分阶段实施。
一年打基础。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确保开好局,起好步。
承接产业转移宣传推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引进资金和项目数明显高于上年,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6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10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170亿元。
三年见成效。
产业承载空间进一步拓展,推进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和综合服务水平与长三角、与合肥市区有效对接,产业承载和配套能力显著提升,打造对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承接平台,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
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6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08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274亿元。
五年大发展。
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业关联度和综合服务水平与长三角、与合肥市区实现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镇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加快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关情况和建议
加快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关情况和建议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十多年来,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和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我国成功实现了轻纺产业升级换代,机电产业和信息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要素成本优势初步凸显,产业发展空间逐步扩大。
中央高度重视推动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
2010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挥自身资源、劳动力等优势,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当前,湖北经过多年积累和近年大规模投资建设,内生型和外向型叠加的双重优势更加凸显,具备加快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既顺应了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总体功能区战略的调整,也是推动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近年来,湖北省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扩大开放的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创新招商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形势良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引进省外资金将超过17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
湖北已经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累计已有8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湖北投资。
湖北正在成为国际资本、东部产业转移汇聚的热土。
(一)产业转移形式多样化湖北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逐步形成四种基本模式。
一是成本降低型产业转移。
相比东部沿海地区,湖北在人力、土地等方面具备比较明显的成本优势,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我市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及对策建议
我市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及对策建议我市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及对策建议2021年以来,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我市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如何优化经济环境,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优化环境对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作用首先,优化环境是推动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础。
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地区思想解放程度、市场发育程度和政府执政水平的具体体现。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环境经济”,哪里的经济环境好,哪里的经济就会充满活力,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
发展环境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后劲。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就必须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放在首位,做到以环境促开放、以环境促承接、以环境促发展。
其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推动承接产业转移的客观需要。
去年9月,市委张硕辅书记在中共XX市第四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将XX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五年内引进外资36亿美元,引进内资1200亿元,承接对接全方位推进,成为全省对外开放排头兵、产业承接样板区、对接东盟桥头堡。
按照这一奋斗目标,今后五年,承接产业转移将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
要实现第四次党代会的既定目标,就必须将优化经济环境摆在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全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第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推动承接产业转移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逐步向内地转移的有利时机,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吸引了300家珠三角规模企业向我市转移。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随之显现,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如不及时和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加速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实现既定目标任务将会大打折扣。
二、我市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一是思想观念比较滞后。
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周口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项目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
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周口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项目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周口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2.17•【字号】周政办[2012]107号•【施行日期】2012.12.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周口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项目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周政办[2012]10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周口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项目建设专项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七日周口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项目建设专项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2〕150号),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形势,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和活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以专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优势产业为主要依托,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提升支柱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产业发展与节能环保相结合、承接产业转移与技改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引进重大项目--完善产业链条--推动集群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目标任务到2013年6月底,新承接省外产业转移项目200个以上,引进省外资金150亿元以上,力争我市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数量和引进省外资金额位居全省前列。
三、主攻领域鼓励支持纺织服装、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承接促进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水平的项目、技术、设备,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大力承接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对我市工业经济拉动较大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电力器材、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成长性产业,加快核心关键技术产业化,形成产业规模。
关于加速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思考
关于加速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思考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是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
当前,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我市毗邻粤港澳,是湖南的南大门,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2007年4月,我市被国家商务部授予首批“全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这给我市经济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但周边地区也都在大力吸引转移产业,承接加工贸易产业的区域竞争日趋白热化,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关键在于全面提高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
一、以园区建设为核心,搭建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转移新平台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核心在于建设好新型工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和载体。
园区是发展工业的集约化载体和平台,也是对外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窗口和门户。
要围绕解决园区用地不足、发展空间不够、承载能力有限、配套能力不够强的问题,有针对性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全市产业园区的统筹规划。
我市现有一个国家级重点承接产业园(郴州出口加工区和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一个省级示范区(郴州经济开发区)、三个重点承接示范县(宜章县、桂阳县、资兴市)、四个重点承接工业小区(华塘、石盖塘、良田、桥口),要合理规划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配套能力强的产业园区。
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能源、建材、医药食品、化工机械六大支柱产业是我市工业发展的主体,是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重要依托。
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应围绕我市这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来进行规划建设,使之成为这些产业的集聚地和龙头,园区内产业要有较强的配套能力;处于中心城区半小时经济圈的三个重点承接示范县和四个重点承接工业小区除要形成自身的产业特色外,还应注重与本市国家和省级园区的产业有较强的配套能力,形成以产业配套为纽带的园区产业集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法律系2011级经济学1班11040104 董雪丹【摘要】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我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便捷途径,是实现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突破口,是新型工业化的助推器。
要强抓机遇,进一步提高开放度,增强承接能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我国经济加速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与水平,进行产业转型与升级,可以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发展。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承接地区【正文】一.产业转移的基本状况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义意,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
产业转移在本质上是现有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
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以及产业较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进行产业转移可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与水平,产业转移可以增加我国的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的剩余,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改变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可以促进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促进产业区域结构调整,可以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二.承接产业转移承接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主动做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抓住历史性重大机遇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影响承接产业的因素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如国家的政策、地价的昂贵、环境的污染等,其中最重要的有:1.劳动力因素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3.市场因素四.承接产业转移与就业产业转移给承接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有利于承接地区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各个区域的优势,更新承接地区观念,促进承接地经济的发展。
首先,承接地应该积极承接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这类产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更好的发挥,而大学生的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对于发展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和现代管理技术的结合,可以为承接地区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
其次,积极承接产业链整体转移的产业。
产业链条的整体转移,一方面有利于承接地区对于承接产业更好的吸收和消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带动承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承接产业转移是,有目的地延伸产业链,使产业群附加值升级,更注重技术、人才、研发能力等综合知识优势和信息基础设施、体制条件等,这对大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最后,积极承接如金融、旅游、咨询等服务业,使转移的产业多样化。
目前国内的产业转移都侧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资源消耗量大,金融、旅游、咨询行业并未完全进入转移的行业中,但这些行业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五.产业转移建议(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自愿合作为前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着力在承接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加强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着力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步伐;着力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1、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
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规范招商引资行为。
2、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
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产业承接发展重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
3、坚持节能环保,严格产业准入。
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强化污染防治,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产业承载能力。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良性竞争、互利共赢。
(三)措施1、因地制宜承接发展特色产业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劳动密集型产业。
承接、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
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的企业,吸引内外资参与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
(2)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
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
加强资源开发整合,允许资源富集地区以参股等形式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3)农产品加工业。
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4)装备制造业。
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企业。
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5)现代服务业。
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
积极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依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省会等中心城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培育和建立服务贸易基地。
(6)高技术产业。
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要素对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支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7)加工贸易。
改善加工贸易配套条件,提高产业层次,拓展加工深度,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局。
发挥沿边重点口岸城镇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深化国际区域合作,鼓励企业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中加快发展。
2、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加强规划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增强重点地区产业集聚能力。
(1)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
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加强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发挥园区已有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
(2)规范发展产业园区。
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建设,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明显的产业园区体系。
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扩区升级。
支持发展条件好的产业园区拓展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融合。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园区整合发展,避免盲目圈地布点和重复建设,防止一哄而起。
(3)发挥重点地区引领和带动作用。
按照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发挥规模效应,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3、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
(1)完善承接地交通基础设施。
加强区域间交通干线和区域内基础交通网建设,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促进物流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完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降低物流成。
(2)强化公共服务支撑。
发展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共试验、公共检测、技术创新等服务平台,规范发展技术评估、检测认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
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区域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3)改善营商环境。
规范政府行为,防止越位和错位,不得采取下硬性指标等形式招商引资,清理各种变相优惠政策,避免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推进依法行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制环境,保障投资者权益。
4、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加强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1)严把产业准入门槛。
产业承接必须符合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耗能、高排放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转入,避免低水平简单复制。
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承接项目的备案或核准严格执行有关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土地等标准,做好水资源论证、节能评估审查、职业病危害评价等工作。
加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环境监测。
(2)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加强耕地资源保护,防止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侵占基本农田。
制定相关行业建设用地控制标准,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密度。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和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大力提高废污水处理回用率。
鼓励企业采用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生产流程及实施相关项目建设,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
鼓励和支持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发展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