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赏析

合集下载

夜饮东坡醒复醉全诗解析

夜饮东坡醒复醉全诗解析

夜饮东坡醒复醉全诗解析
《夜饮东坡醒复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著名诗作。

这首诗以夜晚饮酒为
背景,描绘了诗人饮醉后醒悟到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化。

诗中首先描述了夜晚饮酒的情景,借酒浇愁的手法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忧愁。

接着,诗人提到自己和朋友东坡共饮,暗示了与友人倾诉的场景。

而后,醉酒后的诗人开始反思生命的无常,以及世事和人情的变迁。

他意识到人生如梦,一切皆是虚幻。

最后,诗人通过几个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友谊和人生短暂的痛惜之情。

整首诗以自然写景为基础,通过抽象的意象和情感的抒发,揭示了人生的无常
和世事的变化。

通过诗人的个人感悟,达到了对人生和友谊的思考和领悟。

这首诗在宋代被广泛传诵,并成为苏轼作品中的代表之一。

《夜饮东坡醒复醉》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成为了中国文学
史上一部不可忽视的经典作品。

它通过宏大而深沉的意象,引起读者对生命和人情的思考,并使读者获得一种对人世间情感和价值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点。

总之,《夜饮东坡醒复醉》是一首充满哲思和情感的诗作,通过对夜间饮酒场
景的描绘,以及随之而来的思考和领悟,展示了苏轼的艺术才华和对人生的洞察力。

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临江仙译文赏析

苏轼临江仙译文赏析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 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 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 意味,是全词枢纽。以上两句精粹议论, 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 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 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 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 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 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 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 撼人心的力量。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 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 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 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 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赏析 这首词作于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 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 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 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 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 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上片首句“夜 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 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 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 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 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 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 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 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 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 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 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 情。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 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 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 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 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 思作好了铺垫。

白话宋词——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及注释翻译

白话宋词——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及注释翻译

白话宋词——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及注释翻译(图文精编)原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释义⑴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⑵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⑶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⑷夜阑:夜尽。

⑸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长恨此身非我有:苏轼词《临江仙》赏析

长恨此身非我有:苏轼词《临江仙》赏析

长恨此身非我有:苏轼词《临江仙》赏析台湾高原先生:苏轼词《临江仙》赏析台湾高原先生: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彷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赏析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

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

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东坡在黄州时,“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

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辞,挂官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

郡守徐君犹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

然此语卒传至京师,虽裕陵(神宗)亦闻而疑之。

”可见上面这首《临江仙》在当时就很有名。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九月,记叙深秋之夜词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

“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彷佛三更”,“彷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二句,先一个“醉复醒”,再一个“彷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著,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人们读到这里,眼前就好像浮现出一位风神萧散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

你看,他醉复醒,恣意所适;时间对于他来说,三更、四更,无所不可;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坦然处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苏轼《临江仙》全诗翻译赏析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苏轼《临江仙》全诗翻译赏析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苏轼《临江仙》全诗翻译赏析【原文】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译文】夜饮在东坡醒了又醉,归来时好像已是三更。

家童的鼾声有如雷鸣,反复敲门也没有回应,只好拄杖听那江水涛声。

长恨这身子不是我自己所有,何时才能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波光粼粼。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江河湖海了却余生。

【赏析一】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
者出处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出自宋代苏轼的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赏析上片全文赏析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鉴赏及译文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鉴赏及译文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鉴赏及译文《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独特风格。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宋代: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注释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

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

【导语】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活⼩事为由,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伤感的⼼境。

上半部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下半部是词⼈的哲思。

下⾯是分享的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原⽂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从此逝, 江海寄余⽣。

翻译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醒了⼜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轻轻地敲了敲门,⾥⾯全不回应,只好独⾃倚着藜杖倾听江⽔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

赏析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活⼩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伤感的⼼境。

上⽚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

前两句点明了词⼈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复醒,醒⽽复醉,可见是⼀醉⽅休的畅饮了。

“仿佛”⼆字,刻画出词⼈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

“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叩门的情事。

词⼈虽连连敲门,然⼩童因等不及主⼈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

于是,词⼈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拄杖临江,细听涛声。

苏轼⼀向认为“⾼⼈⽆⼼⽆不可,得坎且⽌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其⼆)。

既然“执”(敲门)⽽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

这⼀⽣活细节,是词⼈独特个性和旷达⼈⽣态度的⼜⼀次显现。

下⽚即是词⼈“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长恨”⼆句,化⽤“汝⾝⾮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使汝思虑营营”(《庄⼦·庚桑楚》)之意,是词⼈当下对⼈⽣的思索和感叹。

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赏析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赏析导读:这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

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

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

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

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①,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②,何时忘却营营③。

夜阑风静縠纹平④。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⑤。

[注释]①东坡:地名,在黄州。

苏轼曾盖房舍“雪堂”等五间在此居住因此地名“东坡”,苏轼遂自号“东坡居士”。

②此身非我有:报怨不能按自己的理想去生活。

③营营:来往匆忙,频繁的样子。

这里指为私利奔走操劳。

《庄子庚桑楚》:“无使汝思虑营营。

”④夜阑:夜深。

縠(hú)纹:形容水中细小的纹。

是一种绉纹的纱。

⑤江海寄馀生:指以后要隐居江湖。

【译文】夜间在东坡饮酒,醉后睡下,醒后又继续饮酒,直到大醉酩酊。

归来时时间已到三更。

家童酣然睡去,呼噜声大得象打雷。

怎么敲门也无人答应,只好拄着手仗,走到江边,静听长江奔流的壮阔声。

我常常怨恨,我自身没有自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名利,不再奔走在名利场面中?夜色渐渐深浓,江风渐渐消停,终于恢复平静。

我将驾着小舟悄然引退,度过余生。

【译文二】夜饮在东坡醒了又醉,归来时好像已是三更。

家童的鼾声有如雷鸣,反复敲门也没有回应,只好拄杖听那江水涛声。

长恨这身子不是我自己所有,何时才能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波光粼粼。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江河湖海了却余生。

【评点】本篇为词人谪居黄州醉酒抒怀之作,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词的上片写夜饮醉归情景,“夜饮东坡醒复醉”点明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自然就回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传神地勾勒词人醉眼蒙眬的醉态,表现纵饮的豪兴与诗人豪放旷达的心境。

末三句写的是词人到达家门口的情景,家童早已睡着,敲门不应,只能“倚杖听江声”。

至此一句,即勾勒出一个胸襟旷达、遗世独立的君子形象,表现了词人达观的人生态度,超旷的精神世界,以及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临江仙苏轼

临江仙苏轼

[标签:标题]篇一:苏东坡《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赏析苏东坡《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赏析苏东坡《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赏析【原作】临江仙苏轼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深秋之夜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苏轼临江仙赏析-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译文

苏轼临江仙赏析-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译文

苏轼临江仙赏析-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译文•相关推荐苏轼临江仙赏析-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译文苏轼临江仙赏析,是一篇记述作者在吃酒醉后回家后,所遇所见所想所感慨。

本文由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字词解释: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夜阑:夜尽。

残,尽,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类丝织品。

作品翻译: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

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创作背景: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

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

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九月。

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翻译及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翻译及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宋朝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余一作:馀)《临江仙·夜归临皋》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微波荡漾、舒缓扑退滩岸的隐约轻叹声。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释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临江仙》苏轼词赏析

《临江仙》苏轼词赏析

《临江仙》苏轼词赏析《临江仙》苏轼词赏析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

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经典诗句】“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苏轼《临江仙》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苏轼《临江仙》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临江仙》翻译赏析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译文] 长恨此身不归我有,何时能忘却逐利争名。

[出自] 北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①,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②,何时忘却营营③。

夜阑风静?纹平④。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⑤。

[注释]①东坡:地名,在黄州。

苏轼曾盖房舍“雪堂”等五间在此居住因此地名“东坡”,苏轼遂自号“东坡居士”。

②此身非我有:报怨不能按自己的理想去生活。

③营营:来往匆忙,频繁的样子。

这里指为私利奔走操劳。

《庄子•庚桑楚》:“无使汝思虑营营。

”④夜阑:夜深。

?(hú)纹:形容水中细小的纹。

是一种绉纹的纱。

⑤江海寄馀生:指以后要隐居江湖。

【译文】夜间在东坡饮酒,醉后睡下,醒后又继续饮酒,直到大醉酩酊。

归来时时间已到三更。

家童酣然睡去,呼噜声大得象打雷。

怎么敲门也无人答应,只好拄着手仗,走到江边,静听长江奔流的壮阔声。

我常常怨恨,我自身没有自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名利,不再奔走在名利场面中?夜色渐渐深浓,江风渐渐消停,终于恢复平静。

我将驾着小舟悄然引退,度过余生。

【译文二】夜饮在东坡醒了又醉,归来时好像已是三更。

家童的鼾声有如雷鸣,反复敲门也没有回应,只好拄杖听那江水涛声。

长恨这身子不是我自己所有,何时才能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波光粼粼。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江河湖海了却余生。

【评点】本篇为词人谪居黄州醉酒抒怀之作,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词的上片写夜饮醉归情景,“夜饮东坡醒复醉”点明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自然就回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传神地勾勒词人醉眼蒙?的醉态,表现纵饮的豪兴与诗人豪放旷达的心境。

末三句写的是词人到达家门口的情景,家童早已睡着,敲门不应,只能“倚杖听江声”。

至此一句,即勾勒出一个胸襟旷达、遗世独立的君子形象,表现了词人达观的人生态度,超旷的精神世界,以及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赏析苏东坡《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赏析
【原作】
临江仙
苏轼
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
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
馀生。

【赏析】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深秋之夜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

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

它引发出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

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

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

"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

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
"。

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请点击q.wsq09625。

通过本圈,您将欣赏到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