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总复习热学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_十三章 内能与热机的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课前安排学生复习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的知识点二、教学过程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针对初三学生第一轮复习设计。
对于学生来说本章知识已经学习过,没有什么新意,对问题的梳理、简单知识的解决往往兴趣差。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面临的是中考,一提到涉及中考的问题注意力就高度集中,通过教学活动中他们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能体现出这点。
本章学生对于基础掌握知识较好,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对典型例题中的题目,对于中考真题部分错误率也较低,主要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对于方法的总结归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效果分析在典型例题的选择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学生能掌握这部分知识,知道考察的知识点,但在方法的点拨方面总结不到位语言表达能力差。
在问题的设计上直击中考,直接选取了部分地市的(特别是本市的近几年的中考考题)使学生明确中考靠什么怎么考,大部分学生能把握理解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做做中考题也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一种考验。
考试不单单考知识点,还要考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体来看,基础知识学生掌握的不错,但是归纳做题的方法方面以及语言表达方面仍然欠缺。
教材分析1. 教材地位和作用:“十三章内能与热机”总共包括了四节内容涉及了热学中内能、热值、热机、比热容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中考中涉及的主要考点有:改变内能的途径、比热容的计算和应用、内燃机、热值和相关的计算问题。
集中了热学知识中的大部分考点,其中热量的计算公式是各地中考的必考题目。
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对“物体的内能”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了解热量概念,能正确使用“热量”和“内能”陈述相关的物理过程。
对“物质的比热容建立比热容的概念,能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在能力的培养上侧重培养“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这一要素。
重视师生间学生间讨论交流和实验结果的评估。
对“内燃机”理解内燃机工作过程中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对“热值”知道“完全燃烧”的意义。
初中热学实验教案模板
初中热学实验教案模板一、课题:《热学实验》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3. 掌握热传递和做功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探究热传递和做功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热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1. 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 热传递和做功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2. 实验过程中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复习:什么是能量?能量可以存在于哪些形式?2. 提问:热学是什么?热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3. 回答:热学是研究物体温度、热量和内能的科学。
(二)知识讲解:1. 讲解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讲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 讲解热传递和做功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目的:学会温度计的使用,了解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步骤:a. 观察温度计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b. 将温度计玻璃泡与热水充分接触,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c. 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进行读数,记录数据。
2. 实验二:探究热传递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目的:了解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步骤:a. 将一个热水瓶的热水倒入一个冷水瓶中,观察冷水瓶内的水温变化。
b. 记录热水倒入冷水瓶前后的温度,分析热传递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3. 实验三:探究做功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目的:了解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步骤:a. 将一个重物悬挂在一个弹簧测力计上,记录重物的重力。
b. 将重物提升一定高度,记录提升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c. 分析做功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实验结果,归纳热学的基本原理。
「初中物理教案:热学基础」
「初中物理教案:热学基础」热学基础教案热学是物理学中的一门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热量传递的原理和规律。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热学基础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热学知识的前提。
本教案将围绕热学基础的核心概念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热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引入1. 导入热学概念:向学生提问,什么是热量?热量是如何传递的?2. 引发思考:通过举例说明热量的传递方式,如食物加热、钢铁的传热等。
3. 引入研究热学的必要性:讨论为什么需要研究热学,如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工业发展等。
二、热量与温度1. 温度的定义与测量:引导学生理解温度的物理意义,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常用温度单位。
2. 热量与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热量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热平衡的概念。
三、热传递方式1.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辐射、传导和对流。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介绍每种热传递方式的特点和应用。
2. 热传递方式的差异:通过实验比较,让学生理解不同热传递方式的效率和传递速率,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四、热量计算1. 热量的计算公式:讲解热量的计算公式及其中的物理意义。
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具体的例子。
2. 实际问题的解答: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热量计算公式,如物体受热后温度变化和热能转化问题。
五、温度变化规律1. 物体的热平衡:引导学生了解物体达到热平衡的特征和条件,以及温度的变化规律。
2. 热容和比热容:讲解热容和比热容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比热容,说明不同物质的热性质差异。
六、热能转化与守恒1. 热能转化的方式:介绍热能转化的方式,如机械能、电能的转化。
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的原理。
2. 热能转化效率:讲解热能转化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具体例子比较不同能源的转化效率。
七、实际应用1. 热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热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空调、恒温饮水机等。
2. 热学在工业中的应用:介绍热学在工业中的重要应用,如制冷、电力等,让学生了解热学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热学单元教案
初中物理热学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掌握热传递的方式和热量计算;3. 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相互转化;4. 能够运用热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内容:1. 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热传递的方式和热量计算;3. 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相互转化;4. 生活中的热学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冬天感觉冷的原因。
2. 学生回答:因为天气冷,温度低。
3. 教师总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而热学就是研究物体温度变化和热能传递的学科。
二、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5分钟)1. 介绍热学的定义:热学是研究物体温度变化和热能传递的学科。
2. 讲解热能的概念:热能是指物体中大量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所具有的能量。
3. 解释温度和热能的关系: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越剧烈,热能越大。
三、热传递的方式和热量计算(20分钟)1. 介绍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2. 讲解热传递的条件:不同的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存在着温度差。
3. 演示实验:通过实验观察热能的传递过程。
4. 讲解热量计算公式:Q=cm(t-t),其中Q表示热量,c表示比热,m表示质量,t表示温度变化。
四、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相互转化(15分钟)1. 介绍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 讲解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固态→液态(熔化)、液态→气态(蒸发)、气态→液态(凝固)、液态→固态(凝固)、气态→固态(升华)。
3. 演示实验: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的三态变化过程。
五、生活中的热学现象(10分钟)1. 讨论生活中的热学现象,如热水袋、暖气、烹饪等。
2. 让学生举例说明热学现象的应用,并解释其原理。
六、总结和练习(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热学的概念、热传递方式和物质三态变化。
2. 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清晰,学生能够理解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学生能够掌握热传递的方式和热量计算方法;3.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相互转化;4. 学生能够运用热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初中物理热学的教案
初中物理热学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掌握热传递的方式和热量计算;3. 理解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热传递的方式和热量计算;2. 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1. 热量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2. 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的原理。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温度计、酒精灯、沙子、水等;2.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有哪些?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如冰融化、水沸腾、蒸汽凝结等。
二、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0分钟)1. 介绍热学的定义: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和物质温度变化的科学。
2. 讲解热量的概念:热量是指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单位是焦耳。
3. 讲解比热的概念:比热是指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吸收的热量,单位是焦耳/千克。
三、热传递的方式(10分钟)1. 讲解热传递的定义: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的过程。
2. 讲解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热传递?四、热量计算(10分钟)1. 讲解物体间的热传递公式:Q=cm(t-t),其中Q表示热量,c表示比热,m表示质量,t 表示温度变化。
2. 讲解燃料的燃烧值的概念:燃料的燃烧值是指1千克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3. 举例讲解热量的计算。
五、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10分钟)1. 讲解物质三态的概念:固态、液态和气态。
2. 讲解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如冰融化成水、水沸腾成蒸汽等。
3.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过程中,热量是如何变化的?六、实验操作(10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2. 实验一: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记录水沸腾的时间和温度。
3. 实验二:比较水和沙子的容热本领,加热相同时间,观察温度变化。
初中 热学教案
初中热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掌握热量的传递方式;3. 能够运用热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热量的传递方式。
教学难点:1. 热量的传递方式的实验操作和理解;2. 运用热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温度计、热量计、烧杯、水、火源等;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与热量有关?2. 学生分享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出热学概念。
二、探究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0分钟)1. 教师讲解热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热量的传递过程,理解热量的传递方式。
三、实验演示和操作(15分钟)1. 教师演示热量传递的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亲身体验热量传递的过程。
四、运用热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0分钟)1. 教师提出生活中的现象,学生运用热学知识进行解释;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和复习(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学生复习热量的传递方式和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2. 学生绘制热学知识思维导图。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了解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热量的传递方式。
在实验操作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热量传递的过程,增强对热学知识的理解。
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学生能够运用热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热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将热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初中物理的热量问题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热量问题教学目标:1. 理解热量的概念及其单位;2. 掌握热量公式Q=cmΔt 的应用;3. 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热量问题。
教学内容:1. 热量概念及单位;2. 热量公式Q=cmΔt 的推导和应用;3. 实际生活中的热量问题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热量?我们在生活中哪些情况下会遇到热量问题?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热量是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单位是焦耳(J)。
二、热量公式学习(15分钟)1. 讲解热量公式Q=cmΔt 的含义:Q 表示热量,c 表示物质的比热容,m 表示物质的质量,Δt 表示温度变化。
2.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使用热量公式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三、热量问题解决方法(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热量问题?2.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解决热量问题的步骤如下:a. 确定物体种类和质量;b. 确定温度变化;c. 查表得到物体的比热容;d. 代入热量公式计算热量。
四、实例分析(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实例题目,让学生独立计算;2. 学生解答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教师补充并强调热量公式的应用和实际生活中的热量问题解决方法。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一些有关热量问题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热量概念、热量公式和实际生活中的热量问题解决方法,使学生掌握热量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同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要及时进行复习和练习,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
初中物理热学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热学实验教案一、课题:热学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热学的基本概念,如温度、热量、内能等。
2、掌握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能够分析实际热传递现象。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利用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热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复习:回顾一下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如动能、势能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温度、热量、内能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二)知识讲解:1、讲解温度、热量、内能的概念及其关系。
2、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如传导、对流、辐射等。
3、讲解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三)实验探究:1、实验一:探究热传递现象。
内容:将两个相同的金属块分别放在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它们的温度变化。
方法: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个金属块,记录其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温度变化。
2、实验二:探究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内容:用锤子敲打铁块,观察铁块温度的变化。
方法:分组进行实验,每组用锤子敲打铁块,观察并记录铁块的温度变化。
(四)总结与拓展:1、总结实验结果,分析热传递和做功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2、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吗?3、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热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热学的基本概念、热传递原理、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2、教学难点:热传递的方式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原理。
五、教学资源:1、实验器材:金属块、热水、冷水、锤子等。
2、教学课件:热学基本概念、热传递原理、做功和热传递示意图等。
六、教学评价: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热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初中物理热教案
初中物理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 学会使用热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热量的概念和计算。
2. 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 热传递的原理。
教学难点:1. 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
2. 热传递的微观解释。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温度计、热源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会感到冷?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我们会感到热?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因为物体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异导致了热量的传递。
二、热量的概念(10分钟)1. 介绍热量的定义:热量是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的量度。
2. 解释热量计算公式:Q = mcΔT,其中Q表示热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c表示物体的比热容,ΔT表示温度变化。
三、温度和内能的关系(10分钟)1. 解释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温度是物体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的量度,内能是物体分子的总动能和势能之和。
2. 演示实验:通过加热和冷却实验,让学生观察温度变化对内能的影响。
四、热传递的原理(10分钟)1. 介绍热传递的原理: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2. 解释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 演示实验:通过烧杯实验,让学生观察热传递现象。
五、生活中的热学现象(10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热学现象,如热水袋、电饭煲等。
2. 教师解释这些现象的原理。
六、总结和练习(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热量的概念、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热传递的原理。
2.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热学现象,让学生了解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通过演示实验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热量计算和热传递的原理。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初中物理热现象的教学教案
初中物理热现象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现象的基本概念,理解温度、热量和内能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热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体验热现象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热现象概述1.1 温度的概念及计量1.2 热量的概念及计量1.3 内能的概念及计量第二章:热量传递2.1 热传导的原理2.2 对流的概念2.3 辐射的原理第三章:热膨胀与热收缩3.1 热膨胀的原理及应用3.2 热收缩的原理及应用第四章:吸热与放热4.1 吸热的过程及影响因素4.2 放热的过程及影响因素4.3 热效率的计算及提高方法第五章:生活中的热现象5.1 热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5.2 热现象的利与弊5.3 节能环保与热现象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现象的规律。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反馈。
3. 实验报告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期末考试评价:全面检测学生对热现象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五、教学时间安排1. 第一章:4课时2. 第二章:4课时3. 第三章:3课时4. 第四章:4课时5. 第五章:3课时六、热力学定律6.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6.2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的增加6.3 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的不可能性七、比热容与热量传递7.1 比热容的概念及计算7.2 热量传递的数学表达式7.3 热量传递的应用实例八、热能转换8.1 热能与机械能的转换8.2 热能与电能的转换8.3 热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换九、热机与热力学循环9.1 热机的原理与分类9.2 热力学循环的效率9.3 热机的发展与应用十、生活中的热现象解析10.1 烹饪中的热现象10.2 保暖与降温中的热现象10.3 能源利用与热现象十一、热现象的综合应用11.1 热现象在工业中的应用11.2 热现象在科技领域的应用11.3 热现象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十二、热现象与气候变化12.1 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12.2 热现象在全球变暖中的作用12.3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十三、热现象与生物体13.1 生物体体温调节13.2 生物体热量的摄取与消耗13.3 生物体热现象的适应性十四、热现象的安全与防护14.1 热危害的类型与预防14.2 热防护措施与设备14.3 热安全常识与应急处理十五、课程总结与拓展15.1 热现象教学总结15.2 热现象拓展学习资源15.3 热现象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六、热力学定律:3课时七、比热容与热量传递:3课时八、热能转换:3课时九、热机与热力学循环:3课时十、生活中的热现象解析:3课时十一、热现象与环境科学11.1 热现象与环境污染11.2 热现象与气候变化11.3 热现象与可持续发展十二、现代热现象技术应用12.1 热能转换技术12.2 热力学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12.3 热现象在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十三、热现象与人类健康13.1 人体热平衡与健康13.2 热现象与疾病13.3 热现象在健康保健中的应用十四、热现象与社会生活14.1 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4.2 热现象与节能减排14.3 热现象与社会经济发展十五、热现象的跨学科研究15.1 热现象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15.2 热现象在多学科中的应用15.3 热现象研究的未来方向十一、热现象与环境科学:3课时十二、现代热现象技术应用:3课时十三、热现象与人类健康:3课时十四、热现象与社会生活:3课时十五、热现象的跨学科研究:3课时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中,重点包括:1. 热现象的基本概念,如温度、热量和内能。
初中物理_内能与热机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内能与热机复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2、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3、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以及对比热容的理解。
关于热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1、过机械能认识内能,领会其中的类比方法;2、历用做功和热传递方式改变内能的活动过程;3、网络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习题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开门见山,直接引出课题。
板块一:内能1、物体的内能(1)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的,以及分子的总和。
单位:(2)物体的内能与有关,同一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
(3)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是,其中做功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热传递的实质是。
2、热量及热传递(1)热量:在热传递的过程中,物体间传递的多少。
(2)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有,内能由向传递,热传递的最终结果是,不计热量损失的情况下。
1、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内能大,它的温度一定高B. 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C. 温度越高的物体,它的内能一定大D. 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2、指出下列事例中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1)冷天用热水袋取暖,人感到暖和_____;(2)比赛中,从竿的顶端滑到底端时手感到发热_________;(3)密封的空气被压缩时温度升高________;(4)火炉上烤饼子,饼子变热_________;(5)用挫刀挫铁块,铁块变热_________;(6)把烧热工件放到冷水中,工件会凉下来_________。
知识梳理板块二: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1、比热容(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与它的之比。
(2)单位:,符号:。
2、热量的计算(1)物体吸收热量公式:。
(2)物体放出热量公式:。
1、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了质量相同的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8所示。
初中物理课程热学实验设计
初中物理课程热学实验设计热学实验设计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热学知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适合初中物理课程的热学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目的:通过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探究热传导的规律,理解热能传递的原理。
实验材料与器材:1. 两块相同大小、不同材质的块状物体(如金属、塑料等)2. 温度计3. 热水壶或加热器4. 杯子5. 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相同大小的块状物体,分别是金属和塑料材质。
将它们放置在室温下,保证它们的初始温度相同。
2. 将一个块状物体浸入温度适宜的热水中,通过一定的时间观察其温度的变化。
同时,使用温度计记录下块状物体的温度变化,并填入实验记录表格中。
3. 将另一个块状物体保持在室温下,不进行任何加热处理。
同样,观察其温度的变化,并用温度计记录下来。
4. 在观察和记录完两个块状物体的温度变化后,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记录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到以下实验结果:1. 金属块状物体在受热后,温度上升较快,热量传导较好;而塑料块状物体的温度上升较慢,热量传导较差。
2. 金属块状物体的温度变化幅度较大,温度上升迅速,然而塑料块状物体的温度变化幅度较小,温度上升较慢。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材质的物体对热量的传导有不同的性质,金属具有较好的热传导性能,而塑料则具有较差的热传导性能。
2. 上述的差异是由于金属和塑料的分子结构不同所致。
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可以更快地将热能传递,而塑料中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热能传递较慢。
实验拓展:在了解了热传导规律后,可以进行以下的实验拓展:1. 探究不同材质的导热性能,可以选择不同金属材料进行实验比较。
2. 研究材料的隔热性能,使用不同材料的容器测量水的温度变化,观察不同材料的隔热能力。
通过以上的实验设计,学生们可以亲自实践,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了解了金属和塑料的热传导性能差异以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物理初高中教学设计教案
物理初高中教学设计教案学科:物理
年级:初高中
主题:热力学
教学目标:
1. 理解热力学基本概念,包括热、温度、热容、热量等;
2. 能够运用热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 热力学基本概念的介绍;
2. 热平衡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3. 热容和比热容的概念;
4. 热量的传递和传导;
5.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1. 通过讲解和示例,帮助学生理解热力学概念;
2. 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热量传递过程,加深理解;
3. 利用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热力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1. 介绍热力学基本概念,包括热、温度、热容、热量等;
2. 讲解热平衡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并进行相关实验;
3. 引导学生思考热容和比热容的概念,进行相关计算;
4. 讨论热量的传递和传导,分析其影响因素;
5. 讲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堂物理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应该能够全面理解热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计算方法,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初三物理一轮复习教案二:了解热力学基本概念
初三物理一轮复习教案二:了解热力学基本概念了解热力学基本概念介绍热力学是研究物质的热现象和力学性质的学科,它掌握了世界上的很多自然现象和工业实践。
热力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了解热力学基本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三物理热力学一轮复习教案进行详细讲解。
一、能量和功1.能量:能量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它是物体在做功时所释放出来的。
能量可以表现成不同的形式,包括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等。
能量守恒定律是热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2.功:功是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它通常用来描述物体受到的外力所做的“活动”。
功可以使物体的速度变化(包括加速和减速),也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比如引起变形)。
在物理学中,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动能和势能都是功的体现。
二、温度和热量1.温度:温度是物体热量的度量,它衡量的是物体内部的热能。
温度通常以摄氏度(℃)或者开尔文(K)为单位,摄氏度的冰点是0度,沸点是100度,开尔文的绝对零度是0K。
2.热量:热量是由于物体内部分子之间的运动而产生的“能量”,它是将热量传递给其他物体的一种方式。
热量通常用焦耳(J)为单位。
之所以物体会发生热现象,是因为其内部分子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不同的“能量”。
三、热力学定律1.第一法则: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的基本原理是:能量既不会创造也不会消失,只会在不同的形式之间转换。
在物理学中,能量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其总量保持不变。
2.第二法则:熵增定律。
熵是一个热力学量,它衡量的是物质的无序程度。
熵增定律表明,任何一个封闭系统中的熵总是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
这就意味着,宇宙总是趋于熵的最大化。
结论通过了解热力学基本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内部的能量转化和热现象。
能量守恒定律和熵增定律是热力学最基本的定律,他们在自然现象和工业实践中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初三物理教学必须重视热力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以便更好地为高考物理考试做好准备。
人教版初中物理热力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热力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热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热量、温度和比热容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热力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热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热量、温度和比热容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物理》八年级上册。
2. 教学PPT。
3. 实验器材:温度计、热量计、比热容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2. 提问: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原理是否适用于所有现象?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热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讲解热量、温度和比热容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进行热量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热量的传递过程。
2. 进行温度实验,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温度变化。
3. 进行比热容实验,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和作用。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如热量的计算和能量的转化。
2. 讲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含义,如热机的效率和热力学循环。
五、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实际问题,如烧水、制冷等,运用热力学原理进行解释。
2. 让学生举例说明热力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热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强调热量、温度和比热容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一道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热力学原理进行分析和解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热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了热量、温度和比热容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热力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要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效果。
初中物理总复习热学教学设计
【典例分析】例1、下列关于温度、内能、热量和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物体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少B.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C. 温度高的物体把温度传给温度低的物体D.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物体对外做了功解析:物体温度降低,分子运动速度减慢,分子平均动能减小,内能减小,A正确;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物态变化时晶体熔化吸热,但温度不变,B错;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即内能而不是温度;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而不是物体对外界做功。
答案:A拓展延伸:温度、内能、热量、功是四个不同的物理量,物理意义是绝然不同的,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物体内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快慢的宏观表现。
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例2、下列关于能量转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在砂轮磨刀时,刀的温度升高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B. 陨石进入大气层成为流星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C. 壶中水沸腾时,壶盖不停地跳动,水的内能转化为壶盖的动能D. 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时,筒内空气内能转移到气筒上,使气筒壁温度升高解析:磨刀时,砂轮转动对刀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刀的内能;流星发出光和热是由于空气与陨石摩擦,机械能转化为陨石的内能;水蒸气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用气筒打气时,活塞对筒内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加,再进行热传递使气筒壁温度升高。
答案:BCD方法提炼:物体内能的改变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同时,能量在转移和转化过程中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习题巩固】:1.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运动论解释的是()A、春天,柳絮飞扬B、夏天,槐花飘香C、秋天,黄沙扑面D、冬天,雪花飘飘2.关于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内能增大,一定是吸收了热量B、物体的内能增大,一定是外界对它做了功C、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它人内能就越大D、物体的机械能增大,它的内能一定增加3.物理学中引入“比热”的概念,是为了比较()A、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不同B、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不同的热量,升高温度不同C、不同质量的相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不同D、不同质量的相同物质,吸收不同的热量,升高温度不同4.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之比是3:5,比热之比是3:2,升高相同的温度,则吸收的热量之比是()A、9:10B、10:9C、2:5D、5:25.我国幅员辽阔,相同纬度上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比沿海地区大得多,其主要原因是()A、地势高低的不同B、水和干泥土比热的不同C、离太阳远近的不同D、日照时间的不同6.在下列有关能量转化的几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用锯子锯木头,锯条会发热,是由于机械能转化为内能B、当水壶中的水沸腾时壶盖会跳动,这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C、给蓄电池充电的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D、在燃料燃烧的过程中,内能转化为光能A、质量大的物体传到质量小的物体B、密度大的物体传到密度小的物体C、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D、比热容大的物体传到比热容小的物体11、两个物体接触时发生热传递,实质上是能量从(1997.5,0.72)A、质量大的物体传到质量小的物体B、比热容大的物体传到比热容小的物体C、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D、热量多的物体传到热量少的物体12、状态一定的某物质的比热容(2001.9,0.89)A、跟它吸收的热量成正比B、跟它的质量成反比C、跟它的温度变化成正比D、是它的特性之一,其大小与上述因素无关。
初中物理《热学》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热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的基本知识;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热学有关的问题;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5.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的基本原理;3. 热扩散、热平衡和热传递的相关知识;4. 热量和温度的测量;5. 热量传递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建立基本的热学知识框架;2. 实验探究:设计一系列与热学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4. 案例研究: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与热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出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 知识讲解:依次介绍热学的各个方面,重点讲解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的基本原理;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与热学相关的实验,如热导率测试、热辐射实验等;4. 讨论交流: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经验和观察结果;5. 案例研究: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保温材料的选择、节能措施等;6. 总结归纳:回顾所学内容,总结热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评价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等;3.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验成绩、书面作业和课堂参与情况,全面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能力提升。
六、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提供学生基本的教学内容和参考资料;2. 实验器材和材料:准备与热学实验相关的实验器材和材料,确保实验的可行性;3.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展示图表和实验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热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热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复习有关知识要点;2.知道知识和方法相伴,渗透比较法、猜想法、图像法、控制变量法等科学方法并尝试应用;3.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节水意识、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2.难点: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知识结构梳理设计意图:回忆起基本知识点,基本原理,公式。
(二)、探讨知识和方法(师生交流互动):情景一:一节小学自然课上,老师问学生:“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什么?”小朋友们齐声回答:“水蒸气……”同学们,“白气”是“水蒸气”吗?请学生比较区分“白气”和“水蒸气”。
【学生1:“白气”看得见,而“水蒸气”看不到。
学生2:“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是液体,而“水蒸气”是气体……】1.比较法【例1】在表中括号内填写物态变化名称:现象物态变化具体过程云()凝华高空的水蒸气遇冷凝成小水珠,遇强冷凝华成小冰晶雨液化()熔化含有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最后下落时,冰晶熔化成水滴露()在夜间气温降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草木丛中凝成小水珠雾()在夜间气温降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在浮尘上的液滴霜()在冬天的早晨,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雪()凝华云中的小水珠凝固成小冰晶,与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下落成雪“白气”()水蒸气温度降低而液化成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形成“白气”【延伸1】在表格中填写出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柴油机汽油机构造喷油嘴吸入气体汽油与空气混合物点火方式压燃式使用范围拖拉机、载重汽车等汽车、低速飞机等【延伸2】在我国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中,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被输送到缺乏能源的东部地区。
天然气与煤相比,从热学的角度分析它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从环保角度分析它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总复习《热学》教学设计■复习思路:初中热学内容分为:八年级第4章――物态变化和九年级第16章――热和能。
根据这→内容上的特点,所以复习时就分为这两部分内容来进行。
每一部分按照“知识架构→典例分析→习题巩固→中考热身”四层次进行,让学生重现知识,逐步深入,熟练掌握各知识点,从而达到中考要求。
各层次说明:知识架构:以框架形式将知识点罗列出来,关键的地方需填空补充,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
典例分析:选取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习解题的方法、过程和知识点的运用。
习题巩固:根据各知识的轻重,编设了针对性强的习题,结合“知识架构”运用,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中考热身:精选了广州市近年中考题,让学生预先体会中考的深浅,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中考水平,否则及时调整。
■使用建议:每一部分在课堂上先完成“知识结构”,熟知知识,然后分析典例,其余时间做“习题巩固”,课堂上做的习题尽可能堂上讲解完毕,至于“中考热身”层次可在课后学生自检,另堂课再讲解。
总课时约4-5节。
初中物理总复习――热学(一)――萝岗区镇龙二中物理科 陈海祥■热现象、物态变化【知识结构】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将___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度温度规定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份为1℃将___的温度定为100度原理:根据液体的____性质 (若液体受冷凝固后将不能使用)使用前:要观察___和___值 使用使用时:(1)玻璃泡要完全浸入待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__和__,(2)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仍要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___相平。
几种温度计对比:熔点和凝固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熔化和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__体具有一定的熔点,__体没有一定的熔点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不断吸热 特点:温度__,需_热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物态变化 蒸发 因吸热而具有致冷作用 汽化两种方式 条件: (1)达到沸点汽化和液化 沸腾 (2)不断吸热液化的两种方法:___和___ 例子:(1)剥开冰棍冒出的“白气”(2)液化石油气升华和凝华 常见例子:(1)在北方冬天里冰冻的衣服干了(升华)(2)用“干冰”保鲜、人工降雨(升华)(3)冬天早晨瓦上的霜或下的雪(凝华)▲注:早晨的雾、露(液化)【典例分析】例1 、如图1所示四种测量水温的方法,其中正确的为( )图1解析: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使温度计的玻璃泡正确放入被测液体中,还要注意读数时的正确方法。
答案:D易错分析:温度计的正确使用要求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题中A ,B 温度计的玻璃泡分别碰到了容器侧壁和底,故不正确。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题中C 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被测液体。
例2、下列关于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不同的固体熔点不同(B)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C)同种晶体的熔点高于它的凝固点(D)晶体熔化过程要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分析: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只有晶体才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非晶体没有,所以选项(A)是不正确的。
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所以选项(C)是不正确的。
晶体熔化过程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选项(D)也是不正确的。
只有选项(B)是正确的说法。
)答:此题应(B)。
例3、 松香在熔化过程中( )(A)温度不变,放出热量 (B)温度不变,吸收热量(C)温度升高,吸收热量 (D)温度降低,放出热量(分析:松香是非晶体。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吸收热量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直至全部变成液体。
非晶体没有熔点。
)答:此题应选(C )。
例4、 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要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为什么?解析:解题中要注意回答吸热的原因和吸热更多的原因,还要回答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对吸热的影响。
答案:夏天从水中上岸后,身体表面的水蒸发,要从人身体吸收热量感到冷,如果有风会加快身体表面的水分蒸发,从身体吸收更多的热量,所以会冷得打颤。
拓展延伸:题中要从蒸发吸热的知识解释,还要从影响蒸发的因素方面解释,有风的情况下蒸发加快吸热更多。
【习题巩固】1.请将下列温度计的示数填在横线上:甲____,乙____2.一体温计的示数为38℃,护士忘记向下甩就先后去测量甲、乙两人的体温,示数分别为38℃、40℃,则甲的体温可能____38℃,而乙的体温应____40℃。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3.用等质量、都为0℃的冰和水来冷却食物,哪一个的效果较好?为什么?4.在“铁、松香、玻璃、冰、海波、沥青”这些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有_____________;属于非晶体的有________________。
5.在我国北方寒冷的地区,要用酒精温度计测温度而不使用水银温度计,原因是__________。
7.烧开水时,会冒出很多“白气”,这是由汽化出来的水蒸气____而成的;在南方春夏之交的“回南”天里,地板常“冒汗”,即出现许多水珠,这是一种____现象。
8 (1)请在右边坐标图中通过描点画出上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知,该同学做此实验时的环境温度(即室温)应在___℃左右。
(3)分析你所画的曲线,可知沸水在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
910.为了比较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我们进行了这样的实验。
用同样厚度的泡沫和棉被包每隔5min 测量一次烧瓶中的水温,情况如下表:(1)在同一坐标中将两者的温度变化曲线画出来。
(2)做该实验先要控制保持“厚度、烧瓶、水质量、水初温、环境温度”相同,才研究“水温随时间变化”关系,这种实验方法物理上称为______法。
(3)根据以上数据和所作曲线,你认为哪一种材料的保温性能较【中考热身】1、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正确的做法是 (2001.7,0.96)A 、温度计的玻璃泡有部分浸入液体中B 、温度计的玻璃泡置于液面之上C 、把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来后在读数D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在液体中,但不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要使水的沸点超过100℃,要 (2002.11,0.71)A 、将水量减少写B 、给容器加密封盖C 、将火烧旺些D 、将容器移到高山上加热3、高压锅能很快煮熟饭菜,最主要的原因是 (2000.5,0.70)A 、密封性好,减少了热损失B 、增大压强,提高了沸腾温度C 、增大压强,降低了沸腾温度D 、传热快,缩短了沸腾时间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2003.2,0.84)A 、烧开水时壶嘴冒“白气”B 、洗热水澡时,浴室内的镜变模糊C 、清晨,草木上挂着露珠D 、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5、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2000.12,0.65)A 、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B 、江面上逐渐形成了大雾C 、冰块慢慢地融化成水D 、卫生球放一段时间变小6、在寒冷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地呼出“白气”,这是属于下列哪一种现象?A 、汽化B 、液化C 、升华D 、凝华 (1998.4,0.62)7、在下列过程中,一定要放热的是 (2001.5,0.87)A 、凝华B 、汽化C 、升华D 、熔化8、下列各种现象中哪一种属于升华现象? (1999.11,0.74)A 、夏天湿的衣服变干B 、卫生球放一段时间后变小C 、霜的形成D 、露的形成9、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2002.6,0.88)A 、铁的密度比锡小B 、铁比锡硬C 、铁传热比锡快D 、铁的熔点比锡高10、关于熔化和凝固,正确的说法是哪个?(1999.3,0.46)A 、固体在熔化时都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B 、固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温度降低C 、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D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03.13,0.46)A 、温度达到100ºC 水才能沸腾B 、冰吸收了热量不一定熔化C 、汽化只能在一定温度下进行D 、温度达到熔点时晶体一定熔化12、医用水银温度计使用后的消毒方法是( )(04.一.2)A .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B .放在沸水中煮C .用医用酒精擦拭D .用清水冲洗 13、图1是某种物质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该图象反映的可能是( )(05.一.2A.蜡的熔化过程 B.蜡的凝固过程C.海波的熔化过程 D.海波的凝固过程14、填写下列现象的物态变化名称:(2002二21 0.77) (1)、打开沸水锅的锅盖,可以看到有水从锅盖上滴下,这是___________现象(2)、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这是___________现象15、夏天游泳时,一上岸就感到凉快;当有风吹来时,更觉得冷。
为什么?(96五)。
16、试分析蒸发和沸腾的相同处和不同点。
(98.五 0.43)。
17、盛满水的铝壶放在燃气炉上加热不会被烧坏,但没有盛水的空铝壶放在燃气炉上加热就会被烧坏, 严重时还会引发火灾.这是什么原因? (04.六)18、去年冬天以来,广东出现历史上少见的大旱,一些地区采用人工降雨的方法缓解旱情.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是把干冰撒播到云中使其降雨.请你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上述人工降雨过程.小资料: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容易升华.(05.五.20)时间 图1初中物理总复习――热学(二)――萝岗区镇龙二中物理科 陈海祥■ 内能 比热容 热量 热值【知识结构】物质由__组成分子动理论 一切物质分子不停地做___运动 →分子间同时存在_力和_力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__能和___能之和影响因素:___内能 改变方法:___和___ (两种方法都能达到同样效果,即“等效”)►注意: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内能,即内能不可能为0。
直接__物体 如:生火煮饭、炒菜、烧水等内能的利用用来__ 如:柴油机发动后可以运转、汽车起动后行驶等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 (用字母“__”表示) 单位:____►注意: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比热容 水的比热容最大,为______物理意义:表示每1Kg 的水温度每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4.2×103 __水比热较大的应用:调节气温、作为发动机的冷却液等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那部分能量热量 c =____计算:Q =cm △=____ 其中“△t ”是指变化的温度△t =____单位:__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后所放出的热量 (用字母“__”表示) ►注意:热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热值 单位:___物理意义:表示每1Kg 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后所放出的热量是多少J计算:Q 放=mq能量守恒定律:物质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只是形式间的转化或物质间的转移【典例分析】例1、下列关于温度、内能、热量和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物体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少B.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C. 温度高的物体把温度传给温度低的物体D.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物体对外做了功解析:物体温度降低,分子运动速度减慢,分子平均动能减小,内能减小,A正确;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物态变化时晶体熔化吸热,但温度不变,B错;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即内能而不是温度;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而不是物体对外界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