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 教案(适用于较深入的研读者)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老子》五章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子》五章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课时一、导入《老子》五章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汤助您洗涤心灵。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二、老子以及《道德经》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教学要点】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和道家的主要思想,把握《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2、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现实,重点理解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的深刻内涵;3、联系现实,深入体会,使之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裨益。
【学习过程】【导入语】前几天读到一段话,我特别喜欢,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想找一个孩子来朗读。
当然,读这段话,需要一种特别的智慧和特别的情怀。
哪位同学愿意尝试一下?智和慧,其实是两个词,有两个含义——急中生智,定静生慧。
智是一种能力,慧是一种境界;智是在做加法,慧是在做减法。
智是知道如何进,慧是懂得怎么退;智者拿得起,慧者放得下。
拿得起是本事,放得下才是自在。
拿得起,放得下,谁不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可世上有多少人能够生而有智,生而能慧呢?正因为不能,所以才需要先贤学习智慧。
一、学——基础知识【诵读感知】诵读声,是一个学校最美的音乐剧,也是老师最喜欢的悠扬悦耳的音调。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在大家的诵读声中初步感受一下老子的智慧和深度。
在读的过程中,请你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尽量读出语气和情感。
【课堂检测】读一读:请同学们一起解决下面的文言现象:请读准下面的字音:欲以观其徼音声相和夫唯弗居见素抱朴虽有舟舆注意下面的关键词,请翻译下面的句子:道可道,非常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其无以易之。
评价:同学们能这么准确地将这些问题解释清楚,肯定平时学习态度非常认真。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包括了81章,其中以前五章为核心内容。
这五章主要介绍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道教的基本原理。
本教案旨在通过解读《老子》前五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老子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哲学思维。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的背景和意义。
2. 熟悉《老子》前五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3. 掌握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哲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老子》前五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解读。
难点:理解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老子》前五章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老子的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老子》中的哲学概念和意义。
3. 思辨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分析和评价《老子》中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老子五章概述》1. 介绍老子及《老子》的背景和意义。
2. 简要概述《老子》前五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老子》被称为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第二课时: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1. 解读《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和哲学意义。
2. 分析《道可道,非常道》中的核心概念和重要观点。
3. 讨论《道可道,非常道》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第三课时: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 解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内涵和哲学思想。
2. 探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中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3. 思考《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对个人品德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第四课时: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1. 解读《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思想内涵和政治意义。
2. 分析《不尚贤,使民不争》中的领导者观和治国理政原则。
3. 讨论《不尚贤,使民不争》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启示。
第五课时: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1. 解读《道沖而用之,或不盈》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意义。
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被称为道家经典之首。
《老子》共有八十一章,其中第五章是其中之一,本文将就《老子》第五章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第五章的内容和主旨;2. 掌握《老子》第五章的关键词汇与词义;3. 分析《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并总结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 《老子》第五章的原文及翻译;2. 《老子》第五章的关键词汇;3. 《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老子》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老子及其所著的背景,以及《老子》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学习《老子》第五章(15分钟):教师朗读《老子》第五章的原文,并逐段解释翻译。
学生进行跟读,并理解每一段的意思。
教师可以结合图像或实物,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内容。
3. 关键词汇解析(15分钟):教师列出《老子》第五章中的关键词汇,如“无知”,“无欲”,“虚其心”,“实其腹”等,并逐一解释其含义。
学生需要记住这些关键词汇,并理解其在《老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性。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分析《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并与现代社会进行联系。
每个小组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从不同角度对第五章进行解读。
5. 小组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或进行补充讨论。
教师在其中进行引导和总结。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老子》第五章的核心思想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老子》第五章的内容和主旨有清晰的理解;2.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老子》第五章的关键词汇;3. 学生能够分析《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并能将其与现代社会进行联系;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并能团结合作,形成自己的观点。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一、教学要求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学习要点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三、作者生平1.生平: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
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
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
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3.仕途之路: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少岁也说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第一章:道德在这一章中,老子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践道德。
他认为,道德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由外部规则强加的。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的本质是通过尊重和体察自然的运行方式来实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的重要性并应用道德原则到他们的生活中。
第二章:实践这一章讲述了如何实践道德。
老子认为,通过放下我们对物质和权力的追求,我们能够回归本性、获得内心的平静,并且与宇宙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分享一些实践方法,如冥想、放松技巧和身心灵平衡的练习,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老子所倡导的道德。
第三章:无为这一章中,老子讨论了无为的概念,即通过放弃努力追求控制和改变事物来实现真正的力量和成就。
无为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指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无私。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无为的含义,并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无为的原则。
第四章:无名在这一章中,老子谈到了无名的重要性。
他说:“名可名,非恒名。
”我们经常为了一些虚有其表的名誉和地位而努力,而忽略了真正的内在价值。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提醒学生在追求名声和荣誉的时候,保持谦虚和内心的平静,并将重点放在开发自己的品质和实现自身价值上。
第五章:无心这一章强调了无心的重要性,指的是从心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自由而坦然的态度迎接一切。
老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培养一种平和、开放和无私的心态,并关注他们个人、家庭、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和谐与发展。
总结。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doc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教学过程一、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二、检查学生预习。
三、老子其人其书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四、文言知识积累A.读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B.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P222)一、老子简介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
传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得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得史官)。
孔子曾向她问礼,晚年见周朝日趋没落,乃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二《老子》简介《老子》分“上篇”《道经》与“下篇”《德经》,合称《道德经》。
共81章,约5000字。
《老子》就是一部用韵文写成得哲理诗。
在思想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反对“天帝造物”论,认为“道”就是宇宙存在得本原,又就是天地万物演变得根源。
因而,可以认为,老子就是中国本体论哲学得始祖。
强调一切均要顺应自然法则,即她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但,她却忽视人对自然得能动作用,提出“弃绝圣贤”、“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得原始社会得政治主张,带有浓厚得“宿命论”色彩。
自然无为——老子得思想核心。
即面对神秘玄奥得自然,人只能听天由命。
故她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追求柔弱)、退让”。
认为事物相互依存。
如她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前后相随”等。
指出对立得事物可以相互转化。
如她得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些观点(4、5)都包含着朴素得辩证法思想。
三、《道可道》赏析(P222)1、解题出自《老子》第一章。
可视为整部著作得导语。
如同现在得理论著作,作者往往要在“导语”中将使用得一些新概念作必要得交代与说明。
同理,老子也把她创造与使用得新概念作了事先说明。
主要有:“道”,“名”(即“概念”)、“无”、“有”、“玄”等。
先串讲,再作具体分析。
2、翻译道,可以用语言表达,但不就是常说得“道”;概念,可以给它一个命名,但不就是常说得“名”。
用“无”,给天地得初始阶段命名;用“有”给万物得根本命名。
所以,常用“无”去观察天地得奥妙;常用“有”去观察万物遵循得规律。
“无”与“有”就是出于认识事物得同一需要而创造得名称不同得两个概念。
2 《老子》五章
《老子》五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其人及其思想主张。
2.理解《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老子其人及其思想主张;理解《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一、导入新课2009年9月1日上午,澳门综艺馆热闹非凡,来自澳门五十所大、中、小学的二千五百名学生把综艺馆坐得满满当当。
访问澳门的北京奥运金牌运动员派出十一名代表,与澳门青少年在这里进行了一场真情对话。
在交流中,奥运会女子200米蝶泳冠军刘子歌透露说,她非常喜欢《道德经》,因为老子的思想可以让她在生活中少些功利心,心态更平和。
刘子歌朴实的话语告诉我们,是老子的思想给她带来了心态平和,让她拥抱了成功!两千多年来,老子的思想不知影响了多少人。
那么,老子的思想能给你、我、他带来些什么呢?我们又能从中领悟到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老子五章》,走进老子,走进一个睿智的哲学家,一个独具一格的思想家,一个风范光耀千古的智者。
二、作者及思想介绍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楚国人。
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作者作品《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
唐代尊为《道德真经》。
1、天命观——“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曰之道。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有四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道”是凌驾于上天之上的、世间万物的本原,是一个高度抽象、概括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
——有何进步意义?进步意义: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2、辩证法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你如何评价老子的这一思想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2《老子》五章-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老子》五章-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背景和目标教学背景《老子》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其思想理念对中国文化、哲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影响,是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本教学研读的教材为人教版选修,选择的是《老子》第五章,主要侧重于探讨“道”的含义和应用。
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第五章的基本思想内容。
2.掌握“道”在《老子》第五章中的含义。
3.深入理解“道”的应用。
4.培养学生探究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老子》第五章的基本思想内容。
2.“道”的含义和应用。
3.学会进行老子文本分析和探讨。
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理解“道”这一概念。
2.如何进行深入的老子文本分析。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2.学生讨论3.课文分析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整体背景通过形象生动的例子说明老子对于“道”的理解和应用的独到之处,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感性认识。
第二步:课文精讲和分析1.教师针对其中重要的段落进行讲解。
2.课堂上让学生阅读、理解、分析中国古代诗词的结构和意义。
3.引导学生探究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
第三步:讨论交流1.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交流和讨论。
2.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
三、教学评价评价内容1.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对于《老子》第五章的理解程度。
3.学生对于“道”的应用现状的探究和思考力。
评价方式1.课堂交流和讨论。
2.课后作文。
3.文献阅读报告。
四、教学延伸延伸阅读1.《老子》其他章节的阅读和研究。
2.《韩非子》、《庄子》等相关哲学著作的阅读和分析。
3.《大学》、《中庸》等中华经典的文本分析和解读。
延伸活动1.带领学生前往博物馆或考察团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真实生活背景。
2.举行“道德礼仪讲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的精神内涵和应用。
3.以“道”为主题,举办写作比赛和演讲比赛,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总结本教学以《老子》第五章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分析和探讨等多种手段,共同达到教学目标。
大学老子五章教案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及其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况。
2. 深入理解《老子》五章中的核心思想,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 分析《老子》五章的语言、行文和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特色。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哲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老子的生平和哲学思想。
2. 《老子》五章的核心思想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五章中的抽象哲学概念。
2. 将《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老子》五章的原文、翻译和注释。
2. 制作PPT,展示老子生平、哲学思想以及《老子》五章的要点。
3. 准备相关视频资料,如关于老子的纪录片或讲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老子其人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阅读1. 学生朗读《老子》五章,注意理解重点句子。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的含义。
三、课堂讨论1. 讨论老子的“道”是什么,它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分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总结1. 教师总结《老子》五章的核心思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老子的生平、哲学思想和《老子》五章的核心思想。
2. 学生朗读《老子》五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深入探讨1. 分析《老子》五章的语言、行文和修辞手法。
2. 讨论老子在《老子》五章中运用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的原因。
三、联系实际1. 将《老子》五章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如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道法自然”。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五章的思想价值。
2. 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和联系实际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老子》五章的思想,体会其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完整版)《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疏通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把握老子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老子的无为思想,形成正确的义利观。
重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教学时数:2 课时课前预习内容学生课前预习内容设计1.文言知识积累A.读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B.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C.《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断句难点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应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老子其人其书,自学教材第20页“阅读指南”之“《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以及“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五章教案洛阳一高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一书在世界的巨大影响。
2.了解孔子对老子的评价。
3.介绍《老子》一书的主要内容。
4.举例研读《老子》的主要思想。
5.《老子》的文学特色。
教学重点:《老子》的主要思想。
一、《老子》简介:《老子》,又名《道德经》,人称“经王”。
据联合国教科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道德经》的销量已经超越了《圣经》,跃居所有经典之上,现已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之位。
《道德经》的外文译本总数近500种,《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
德国电视台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子还是德国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每四个德国人家里就藏有一本《道德经》。
对《道德经》的翻译有1000多种。
中国古人传下一句话——“老子天下第一”。
二、《史记·老子韩非例传》中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与人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韩非例传》【译文】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
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
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
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
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
”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
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
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
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这样一本神奇的“经王”到底说了什么?三、《道德经》说了什么?《道德经》谈了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什么是道,如何得道,得道后的境界怎样,什么是德,如何守德,守德有什么好处。
(一)什么是道?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释】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出生在天地之前。
无声啊,无形啊,不依靠外力而永远存在。
不停地循环运行,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并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大到无边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遥远,遥远可返回本原。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
人以大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解释】空虚是永恒存在的,这叫做深奥的母性。
深奥的母性。
是天地的根源。
它连绵不断地存在着,其作用无穷无尽。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解释】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着,叫做“微”,这三种现象,无法追究。
因为它们是混为一体的。
它上面并不光亮,下面也不阴暗,它连绵不绝,难以形容,复回归于没有物体的状态。
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形的形象,就叫做“恍惚”。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尾,拿着古时的道理来驾御今天的事物,能认识古时的道理,才可以说认识道的规律。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释】道是空虚的,而作用却是没有穷尽的。
深远的很呐,好象是万物的宗主。
挫灭锐气,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
幽隐的很呐,似亡而实存。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解释】大德的形态,与道一致。
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没有固定的形体。
惚啊恍啊,惚恍之中却有形象;恍啊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实物;深啊远啊,深远之中却有精气,这种精气是真实可信的。
从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废去,根据它才能认是万物的开始。
我怎么会知道万物的开始的情况呢?原因就在于此。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解释】道产生统一体,统一体产生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第三者,第三者产生万事万物。
万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它们在交冲中得到和谐。
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家”.“寡人”.“不* ”这些词儿。
而王公们却用这些词儿称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贬损它它却得到增益;增益它它却受到贬损。
人们所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暴的人不得好死”。
我要把这句话作为教人的宗旨。
(二)老子是如何得道的?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解释】尽量使心灵空虚到极点,坚守清净。
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看到了往复循环的道理。
万物尽管变化纷纷,最后都各自回到他的根本。
返回根本叫做静,也叫使命。
使命叫做常,认识了常叫做明。
不认识常,而轻举妄动,必定有凶险。
认识了常才能宽容,能宽容才能大公,能大公才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
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终身不遇危险。
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解释】应诺与阿斥,相差有多少?善良与丑恶,相差有多少?人们所怕的,就不能怕。
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啊,还没有个尽头!众人都兴高采烈,好象参加盛大的宴席,好象春天去登台眺望美景。
唯独我自己淡淡的无动于衷,好象还不会发笑的婴儿。
疲倦啊,象是无家可归!.众人都有余,只有我好象什么也没有,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混混沌沌啊!人们都是那么清醒,我却混混迷迷,人们是那么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
辽阔无边啊,象大海,无尽无休啊,象大风。
.众人都有能耐,唯独我愚笨无能。
我和人们都不一样,是因为我以得了道为贵。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解释】精神与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集精气达到柔顺,能象婴儿吗?洗清杂念,深入内省,能没有缺点吗?爱民治国,能不耍小聪明吗?五官与外界接触,能甘于示弱吗?什么都明白,能不妄为吗?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自己无所仗恃,统领万物而不自居为,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智不割。
【解释】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守柔弱,甘作天下的沟溪。
甘作天下的沟溪,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初生的婴儿的状态。
明知什么是明亮,却安守黑暗,甘作天下的模式。
甘作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就不会丢失,回复到最终的真理。
明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作天下的川谷。
甘作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可以充足,回复的纯朴,纯朴分散就成为器具,圣人们用它们是发挥他们的长处。
所以,大的器具是完整的。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解释】道是无为的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
侯王如果能保持无为这一原则,万物将自动向他归化。
归化后如果有欲望发作,我就用“无名之扑”来镇服他。
无名之扑也就是根绝欲望。
根绝欲望可以安静,天下自然就会稳定。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解释】求学问天天增加,求道天天减少,减少再减少,以至于达到无为的境地,虽然无为而没有不是他所为的。
治理天下不要经常进行干扰。
如果经常干扰,就不可能治理好天下。
【延伸拓展】庄子得道的方法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如此,则可以为斋乎?仲尼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庄子》【译文】颜回说:我的家境贫寒,不饮酒,不吃荤,已经有好几个月了。
象这样,就可以算是斋戒吗?孔子说:你说的是祭祀的斋戒,不是我所说的内心斋戒。
颜回说:请问什么是内心的斋戒?孔子说:你要使心志高度集中,屏除一切杂念,而要用心灵去体认,不仅用心灵去体认,而要用气去感应,声音只在于耳,思虑只在于概念,气是以空虚对待万物。
只有道才能集结在虚静之中,这种虚静,就是心斋。
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庄子》【译文】听说过凭借翅膀才能飞翔,不曾听说过没有翅膀也能飞翔;听说过有智慧才能了解事物,不曾听说过没有智慧也可以了解事物。
看一看那空旷的环宇,空明的心境顿时独存精白,而什么也都不复存在,一切吉祥之事都消逝于凝静的境界。
至此还不能凝止,这就叫形坐神驰。
倘若让耳目的感观向内通达而又排除心智于外,那么鬼神将会前来归附,何况是人呢!这就是万物的变化,是禹和舜所把握的要领,也是伏羲、几蘧所遵循始终的道理,何况普通的人呢!”(三)得道后的境界怎样?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