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藏象脾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藏象五脏(精品PPT)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 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
六腑之大主”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 肺气宣发──┤
汗
│肺││
└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
│
│主├┤
控制腠理开阖
──────┘
│行││
调节汗的排泄
调控
│水││
└─┘│
┌将津液下输其它脏腑
└ 肺气肃降──┤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
└浊液下输于肾而化尿──────尿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3 朝百脉,主治节
(1)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流经于肺 ,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后,再将含 有清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肺朝百脉,是气 运血的具体体现。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与皮毛的关系示意图
┌──┐ 肺输精于皮毛 肺宣发卫气于皮毛 ┌──┐ │ 肺 ├─────────────────┤皮毛│ └──┘ 皮毛宣散肺气 皮毛受邪内合于肺 └──┘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二、肺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共5叶,左二右三。
功能:主气,司呼吸;行水; 朝百脉,主治节。
特性:华盖;娇脏;主宣发、肃降。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六腑之大主”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 肺气宣发──┤
汗
│肺││
└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
│
│主├┤
控制腠理开阖
──────┘
│行││
调节汗的排泄
调控
│水││
└─┘│
┌将津液下输其它脏腑
└ 肺气肃降──┤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
└浊液下输于肾而化尿──────尿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3 朝百脉,主治节
(1)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流经于肺 ,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后,再将含 有清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肺朝百脉,是气 运血的具体体现。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与皮毛的关系示意图
┌──┐ 肺输精于皮毛 肺宣发卫气于皮毛 ┌──┐ │ 肺 ├─────────────────┤皮毛│ └──┘ 皮毛宣散肺气 皮毛受邪内合于肺 └──┘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二、肺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共5叶,左二右三。
功能:主气,司呼吸;行水; 朝百脉,主治节。
特性:华盖;娇脏;主宣发、肃降。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2-4藏象脏腑关系PPT课件
2.水液代谢: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 用,是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
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2021/3/9
肺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水液输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肺司宣降,输布水液
脾
肺
宗气生成:脾化水谷之精, 化气上输肺,与吸入清气合
2021/3/9
(六)肺与肝 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肝气左升,肺气右降,升降协调,对全身气
3.阴阳互滋互制: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 肝阳,则肝阳不偏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 煦肝脉,可防肝脉寒滞。
2021/3/9
肝肾精血同源关系示意图
同源
肝
肾
藏
藏
同源
血
精
互化
2021/3/9
肝肾藏泄关系示意图
肝气
疏泄
肾气
闭藏
精血
藏泄失常,女子可见月经周期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 排卵障碍;男子可见阳痿、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下 温
肾阳
2021/3/9
温煦 推动 兴奋 凉润 宁静 抑制
温煦 推动 兴奋 凉润 宁静 抑制
心阴
上 济
肾阴 肾水不寒
精神互用示意图
心
主
血
生 调 化养
行摄
生
气
神
驭
生
肾
藏
精
摄 生
摄
2021/3/9
(五)肺与脾
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 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并进而化为谷 气。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气与元 气再合为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决定一身之 气的盛衰。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 源”之说。病理上常见肺脾两虚。
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2021/3/9
肺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水液输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肺司宣降,输布水液
脾
肺
宗气生成:脾化水谷之精, 化气上输肺,与吸入清气合
2021/3/9
(六)肺与肝 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肝气左升,肺气右降,升降协调,对全身气
3.阴阳互滋互制: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 肝阳,则肝阳不偏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 煦肝脉,可防肝脉寒滞。
2021/3/9
肝肾精血同源关系示意图
同源
肝
肾
藏
藏
同源
血
精
互化
2021/3/9
肝肾藏泄关系示意图
肝气
疏泄
肾气
闭藏
精血
藏泄失常,女子可见月经周期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 排卵障碍;男子可见阳痿、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下 温
肾阳
2021/3/9
温煦 推动 兴奋 凉润 宁静 抑制
温煦 推动 兴奋 凉润 宁静 抑制
心阴
上 济
肾阴 肾水不寒
精神互用示意图
心
主
血
生 调 化养
行摄
生
气
神
驭
生
肾
藏
精
摄 生
摄
2021/3/9
(五)肺与脾
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 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并进而化为谷 气。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气与元 气再合为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决定一身之 气的盛衰。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 源”之说。病理上常见肺脾两虚。
《藏象五脏》PPT课件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明〃李梴《医学入门》提出心有 “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以来,一般 认为血肉之心主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 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1)涵义: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促进 血液的生成、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 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赤 而为血(浊气归心) 主血─ 心主 血脉 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 的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
二、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分类
脏 腑
五 脏
形态结构
功能特点
六 腑
奇恒之腑
化生贮藏精气; 实体性脏器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受盛传化水谷; 中空性脏器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中空性脏器
藏精汁
《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 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 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 不能满也。”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 “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中医基础理论
藏 象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基来自理论教研室乔文彪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藏象学说概论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 的生理特点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 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 “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 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 合一性结构。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的器官。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 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 得。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ppt课件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
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
• 五脏之精的存在形式不同: • 心精、肝精可以与心血、肝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
于心、肝之内。 • 肺精主要由脾转输至肺的水谷之精的轻清部分组
成。
• 脾精实为水谷之精。 • 肾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加之部分输于肾
志心理活动及生殖机能; • 脾气推动和调控着水谷和水液的运化、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 肾气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并主宰水液代谢及摄纳呼吸之气。
3.五脏之阴阳 • 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 五脏之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 五脏之阴与五脏之阳皆是五脏之气中的一部分,两者协调平衡,则五脏之气冲和畅
先天 之精
元气
后天
谷
之精
气
宗气
自然界
清气
一身 之气
心气 肺气 肝气 脾气 肾气
五脏之气,推动和调控着各脏的功能活动。 • 心气推动和调控着心脏的搏动、血脉的舒缩及精神的化生; • 肺气推动和调控着肺的宣发与肃降运动以行呼吸和输布水液; • 肝气推动和调控着肝的疏泄功能,以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输布运行、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情
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的概念涵有“藏”和“象”:
•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 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脏 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最新药学本中医学基础藏象五脏-PPT文档
• 生理:是肺的功能所反应的情志变化;同时,体现了人对悲哀的承受 能力。
•
肺本身功能失调,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力下降
• 病理
•
•
——易产生悲忧的情绪
悲忧过度,易耗伤肺气,使肺气消散,“悲则气消” ——精神不振,消沉,少气懒言等
一、五脏
❖ (二)肺
2. 肺的系统连属
(2)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相互为用
活动 五体:体、形体 皮、脉、筋、肉、骨——人身的形体组织 五窍:窍、孔窍、苗窍 耳、目、口、鼻、舌——人头面部的官窍 五液:汗、泪、唾、涕、涎——五种分泌液
一、五脏
❖ (一)心
2. 系统连属
(1)在志为喜
生理
心脏功能正常 气血充足
正常的喜乐
欣喜、乐观、愉悦的情绪
意志调畅,使人气血调 畅血脉流通
一、五脏
❖ (二)肺
2. 肺的系统连属----(4) 在液为涕
涕出于鼻,鼻为肺窍,故涕为肺之液。 生理:涕由肺精所化,可润泽鼻腔(但不外流) 病理:涕的变化可反映肺之病变,以助辨病性
肺热——鼻流黄浊涕 肺寒——鼻流清涕 肺燥——鼻干 肺络伤——鼻衄 肺在窍为鼻,在液为涕, 故鼻之病变,多从肺论治。
第一节 概述
❖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脏 腑—内脏的总称。
脏:心、肝、脾、肺、肾
脏腑
腑:胆、胃、小肠、大肠、 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
第一节 概述
❖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脏
化生和贮藏精气
《素问.五脏别论》: “所谓五脏者,藏
精气而不泻也,故
❖ (一)心
1. 心的生理功能—(2)心 主神志
•
肺本身功能失调,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力下降
• 病理
•
•
——易产生悲忧的情绪
悲忧过度,易耗伤肺气,使肺气消散,“悲则气消” ——精神不振,消沉,少气懒言等
一、五脏
❖ (二)肺
2. 肺的系统连属
(2)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相互为用
活动 五体:体、形体 皮、脉、筋、肉、骨——人身的形体组织 五窍:窍、孔窍、苗窍 耳、目、口、鼻、舌——人头面部的官窍 五液:汗、泪、唾、涕、涎——五种分泌液
一、五脏
❖ (一)心
2. 系统连属
(1)在志为喜
生理
心脏功能正常 气血充足
正常的喜乐
欣喜、乐观、愉悦的情绪
意志调畅,使人气血调 畅血脉流通
一、五脏
❖ (二)肺
2. 肺的系统连属----(4) 在液为涕
涕出于鼻,鼻为肺窍,故涕为肺之液。 生理:涕由肺精所化,可润泽鼻腔(但不外流) 病理:涕的变化可反映肺之病变,以助辨病性
肺热——鼻流黄浊涕 肺寒——鼻流清涕 肺燥——鼻干 肺络伤——鼻衄 肺在窍为鼻,在液为涕, 故鼻之病变,多从肺论治。
第一节 概述
❖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脏 腑—内脏的总称。
脏:心、肝、脾、肺、肾
脏腑
腑:胆、胃、小肠、大肠、 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
第一节 概述
❖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脏
化生和贮藏精气
《素问.五脏别论》: “所谓五脏者,藏
精气而不泻也,故
❖ (一)心
1. 心的生理功能—(2)心 主神志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PPT课件
(2)主通降、以降为和
①将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②食物残渣下移大肠形成粪便;
③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胃气通降, 胃宜降则和
脾气升举, 脾宜升则健
脾升胃降协调共同
促进饮食物的消化
吸收,并调节全身 气机,故其为“气 机升降之枢纽”
胃失和 降,不 仅影响 六腑的 通降, 而且影 响全身 气机的 升降
2.胃的生理特性
1、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行血,肝主藏血,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病理上,可出现心肝血虚证或心肝血瘀证。 2、精神情志方面:心血充盈,心神健旺,
有助于肝气疏泄,情志调畅;肝气疏泄有度, 情志畅快,亦有利于心神内守。
病理上,心神不安与肝气郁结,心火亢盛与 肝火亢逆,可两者并存或相互引动,出现心肝 气郁证或心肝火旺证。
❖(一)主要生理功能 ❖ 1、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 ❖ 2、主精神、情志活动 ——“头者,精明之 府。” “人之记性,皆在脑中。”—汪昂 ❖ 3、主感觉、语言活动 —“髓海不足,则脑转 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灵枢·海论》
(二)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五脏精 充 肾 气充盛 养 精
心 肺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以助肺的呼吸
贯心脉
心 以行气血
宗 气
走息道 以行呼吸
肺
肺主气,推动心的行血
(二)心与脾
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 方面的相互协同。
1. 血液生成方面: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养 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脾主运化而为 气血生化之源。
病理上,表现为心脾两虚之证。
保胃气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三、 小 肠
❖ 1、受盛化物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医学课件)藏象学说课件PPT演示课件
奇恒之腑
阴阳
表里
阴
里
阳
表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 3五藏别论》 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
五脏
“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脏病多
虚
六腑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腑病多
实
“六腑以通为用”
脏实者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
4
一、心系统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五行属火
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
中部为中脘,即胃体
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
13
肝系统
一、肝的主体功能、联属功能 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二、肝的生理特性
14
肝系统
肝为将军之官
肝的主体功能
一、肝主疏泄 二、肝藏血
肝的联属功能
①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② 在志为怒 ③ 开窍于目 ④ 在液为泪 肝五行属木,外与春气、青色、酸味相应 肝与胆相表里
司呼吸,肺气清肃下降
传导糟粕 主燥化
20
主行水,通调水道
肾系统
一、肾的主体功能、联属功能 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二、肾的生理特性
21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
肾病常见症 腰膝酸软而痛,耳鸣耳聋,发白早脱 齿牙动摇,阳萎遗精,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 以及水肿,二便异常 1. 腰膝酸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阳萎,妇女宫寒 不孕,或五更泄泻,或浮肿尿少 2. 腰膝酸痛,失眠多梦,阳强易举,遗精早泄,潮热 盗汗,咽干颧红,溲黄便干 3. 痿软,成人精少,经闭,发脱齿摇,健忘耳聋,动 作迟缓,足痿无力,精神呆钝,性功能下降。小儿 生长发育迟缓 4. 腰膝酸软,听力减退,小便频数而清,余沥不尽, 遗尿失禁,滑精早泄,胎动易滑。 5. 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自汗 神疲声音低怯,腰膝酸软。 6. 舌淡或胖苔白,或舌红少津 7. 脉沉弱或沉细或细数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1)
心的血脉瘀阻 → 面色青紫或晦暗
2、在窍为舌
舌 --- 司味觉;协助吞咽、发音。 生理: 心气通于舌 → 舌能知五味,活动自如。 病理: 心火上炎 → 舌生疮糜烂 心神失灵 → 舌强语謇
3、在志为喜
生理: 心气血调和 → 喜乐有度 病理: 过喜 → 心气弛缓,心神涣散:注意力难集中,甚至神志狂乱 暴喜 → 心气暴脱:胸痛,冷汗淋漓,神志模糊,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虚生湿、脾虚水肿、脾为生痰之源
臌胀
2、主统血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 功能。 原理: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
脾不统血
各种出血。以气虚不能摄血的 肌衄以及下部出血如便血、尿 血、崩漏等称为脾不统血。
肌衄nǜ
脾的阴阳气血失调
脾的阴阳 气血失调
脾气虚 脾阳虚 脾阴虚 脾气下陷 脾不统血
治疗方面
治法
清宫汤、清 营汤、安宫 牛黄丸
补心气、温心阳、滋心阴、 养心血、清心火、活血化 瘀、祛痰开窍
清心开窍
多种外感热病的危重阶段 热病神昏、危重急症等
(二)心的生理特性
心为阳脏而主通明 阳脏 --- 是指心的阳气旺盛,心之阳气在心的功能活动
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主通明 --- 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3、在志为忧(悲)
生理:
肺气充足,宣降有度 → 悲忧适度
病理:
肺气不足 → 易悲善忧 悲忧过度 → 肺气消耗:呼吸气短,声低懒言,倦怠乏力。
4、在液为涕
涕 --- 鼻粘膜的分泌液。 生理:
肺之精气化涕,润泽鼻腔。
病理:
肺阴不足 → 鼻干 肺寒 → 鼻流清涕 肺热 → 鼻流黄浊涕
5、与秋气相通应
2、在窍为舌
舌 --- 司味觉;协助吞咽、发音。 生理: 心气通于舌 → 舌能知五味,活动自如。 病理: 心火上炎 → 舌生疮糜烂 心神失灵 → 舌强语謇
3、在志为喜
生理: 心气血调和 → 喜乐有度 病理: 过喜 → 心气弛缓,心神涣散:注意力难集中,甚至神志狂乱 暴喜 → 心气暴脱:胸痛,冷汗淋漓,神志模糊,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虚生湿、脾虚水肿、脾为生痰之源
臌胀
2、主统血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 功能。 原理: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
脾不统血
各种出血。以气虚不能摄血的 肌衄以及下部出血如便血、尿 血、崩漏等称为脾不统血。
肌衄nǜ
脾的阴阳气血失调
脾的阴阳 气血失调
脾气虚 脾阳虚 脾阴虚 脾气下陷 脾不统血
治疗方面
治法
清宫汤、清 营汤、安宫 牛黄丸
补心气、温心阳、滋心阴、 养心血、清心火、活血化 瘀、祛痰开窍
清心开窍
多种外感热病的危重阶段 热病神昏、危重急症等
(二)心的生理特性
心为阳脏而主通明 阳脏 --- 是指心的阳气旺盛,心之阳气在心的功能活动
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主通明 --- 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3、在志为忧(悲)
生理:
肺气充足,宣降有度 → 悲忧适度
病理:
肺气不足 → 易悲善忧 悲忧过度 → 肺气消耗:呼吸气短,声低懒言,倦怠乏力。
4、在液为涕
涕 --- 鼻粘膜的分泌液。 生理:
肺之精气化涕,润泽鼻腔。
病理:
肺阴不足 → 鼻干 肺寒 → 鼻流清涕 肺热 → 鼻流黄浊涕
5、与秋气相通应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脾PPT
藏象脾与整体的关系
脾与胃相表里
脾与胃在生理和病理上密切相关 ,相互影响,共同完成消化和吸 收的功能。
脾与心、肺相生相
克
脾与心、肺之间存在生克关系, 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维持人体 的生命活动。
脾与肝相克
脾与肝之间存在克制关系,相互 制约和调节,维持人体的正常生 理平衡。
02
藏象脾的生理特性
Chapter
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不良饮 食习惯,损伤脾胃。
脾胃虚弱
长期慢性疾病、体质虚弱等导 致脾胃功能减退。
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01
02
03
04
健脾和胃
通过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增强机体免疫力。
祛邪扶正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调理 身体,增强正气。
整体调理
结合其他脏腑的治疗,全面调 理身体,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生理功能
01
运化水谷
脾负责将食物消化吸 收,并将其转化为营 养物质,以滋养全身 。
02
运化水液
脾具有调节水液代谢 的功能,维持体内水 液平衡。
03
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 ,防止血逸脉外。
04
升清
脾将水谷精微等营养 物质上输至心、肺、 头目,以滋养全身。
生理特性
喜燥恶湿
脾对湿邪敏感,湿邪易影 响脾的运化功能。
主升清
脾的功能以升为主,维持 机体脏腑位置的相对稳定 。
与长夏相应
长夏时节湿气重,此时脾 的功能易受影响。
生理结构
位置
脾位于腹腔左上方,膈膜下,肋骨内侧。
形态
脾呈扁椭圆形,质软而脆。
大小
正常成人脾重约150-200克,长约10-12厘米,宽约6-8厘米,厚约34厘米。
中基课件--藏象-脾21页PPT文档
Image 理 活动无不良的影响。 病理意义:
①思虑过度,所愿不遂——脾气郁滞、不思饮食、
脘腹胀闷。
②脾失健运气,气血不足——思维功能减退。
在液为涎
No Image
No
含
义:脾与五液中的涎有密切关系。涎为唾液中较 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
生理意义:
Image
涎为脾阴所化,经脾气运化至口腔有润泽口腔,助 食吞咽等作用。正常情况下,涎上注于口而不溢于口外。
中医藏象学
心 肺
脾 肝
五脏 系统
肾
03:26
HONG
1
⒈解剖部位 ⒉表里关系:胃 ⒊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 ⒋联系功能
五体:在体合肉、主四肢 其华在唇
五官:开窍于口 五志为思 五液为涎 五时与长夏气相通应 ⒌属性: 阴阳属性:阴中之至阴 五行属性:土
脾
一、脾的解剖
解剖位置: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形态结构:扁平弯曲,其色紫赤,附有散膏。
清平乐 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藏营化血——脾运化正常,保证血液生成的质和量,血液的各种机能才能正常 益气摄血——“气之源头在乎脾”,脾健气旺,气旺则能行固摄之功统摄血行
病理分析:脾虚
消化
脾 运化水谷 吸收
主
转输
运
化 运化水液
脾 升清 气 主 升 升举内脏
脾气不升
脾主统血
脾不统血
纳吊、腹胀、便溏
脾失健运
生湿、痰饮、水肿 清气不升 神疲泛力头晕目眩 清气下陷 腹胀、腹泻 升举无力 坠胀\久泻脱肛\内脏下垂 皮下:肌衄 内脏:便血、尿血、崩漏
主要包括升清和升举内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生血与脾统血
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气血之源。
气旺——气的固摄作用强、气能摄血 气血充盈 正常 血旺——血液中的各种营养成份充足, 血液自固
《直指方.血荣气卫论》说: "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 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血行
反常
气血生化不足
No Imag e
No Image
长夏——炎热多雨——天阳下迫 湿为热蒸 地气上腾 蕴酿生化 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以奉生身
脾与长夏 同气相求 故相通应
生理意义: 长夏之季,蕴酿生化,万物华实,合于土生万物 人体的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以奉生身 病理意义: 长夏—— 脾弱者易为湿伤——身热不扬、肢体困重、 脘闷不舒、纳呆泄泻等 治疗:除湿热自退
脱 肛
病理分析:脾虚
消化 脾 主 运 化 脾 气 主 升 运化水谷 吸收 转输 脾失健运 生湿、痰饮、水肿
清气不升 神疲泛力头晕目眩
纳吊、腹胀、便溏
运化水液
升清
脾气不升
升举内脏
清气下陷
升举无力
腹胀、腹泻
坠胀\久泻脱肛\内脏下垂
脾主统血
皮下:肌衄
脾不统血
内脏:便血、尿血、崩漏
三、脾的生理特性
⒈生理特性:喜燥恶湿
⒉脾气特性:主升
含义:指脾气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 主要包括升清和升举内脏。
脾主升清:是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 将胃肠道传化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吸收, 并上输于心、肺、头目等,通过心肺 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
主运化
升举内脏:指脾气升托内脏,使之维持 相对恒定位置而不游移或下垂。
主统血
3.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二、脾主要生理功能
运化水谷
一、脾主运化
运化水液 脾主生血
二、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
三、脾主升清
三、脾主要生理功能
㈠脾主运化
含义: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精微(谷精、水精), 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到全身的生理功能。 意义:脾主运化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并 有效调节全身各脏腑精气血津液代谢,是后天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根本。
气机升降
吸收
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
胃主降——降浊
●表现
脾气主升
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再通过心肺 作用化生气血,以养全身 依托脾气之升,维持内脏的固定位置
上——神疲、头晕乏力, 耳目失聪 中——腹胀、腹泻 下——久泄脱肛、内脏下 垂 (脾气下陷)
上述功能失常:
脾不升清,水谷不运,精微 不能吸收和上输,气血生化无 源,内脏位置不能维持
解剖位置: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形态结构:扁平弯曲,其色紫赤,附有散膏。
《类经图翼》:“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 《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王清任《医林改错》将脾描述为胰腺:“脾中有一管,体象玲珑,易于出 水,故名珑管。脾之长短与胃相似…” 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脾为现代解剖脾与胰腺的结合体。
㈡脾主统血
含义:是指脾气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 不逸出脉外的功能。 机理: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气(脾气、脾阳) 的固摄功能正常发挥,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 逸出脉外。 藏营化血——脾运化正常,保证血液生成的质和量, 血液的各种机能才能正常 益气摄血——“气之源头在乎脾”,脾健气旺,气 旺则能行固摄之功统摄血行
内容
⒈运化水谷 ⒉运化水液
⒈运化水谷
含义:是指脾气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 其精微的功能。 生理意义: 内容:分为三个阶段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⑴消化:经脾气的推动作用,帮助胃、肠将水谷分解 为精微和糟粕两个部分 ⑵吸收: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胃、肠吸收水谷精微。
⑶吸收:由脾气的转输作用,将吸收的水谷精 微输送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 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
含义:脾主运化水液,脾喜燥而易被痰饮水湿所困。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脾喜燥恶 湿,胃喜润恶燥。 脾虚生湿:脾阳虚弱,水湿停聚,则肢倦乏力、纳呆、脘腹
胀满、痰饮、泄泻、水肿等 湿困脾土:湿邪外侵,湿困脾阳,则头重如裹、脘腹胀闷, 口粘腻,痰多等
《医学求是》:“脾燥则升” 《临证指南医案》:“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 胃喜柔润故也。”
途 径
①脾的“散精”作 用 ②脾气自身作用
肺 全身
⒉运化水液
含义:指脾具有吸收、输布水液,与肺、肾、膀胱、 三焦协调,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亦称运 化水湿。
内容:
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枢转作用 ⑴人体所摄入的水液,必须经过脾的吸收、转 化以布散全身而发挥滋润、濡润作用。 ⑵脾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多余水液,及时转运给 肺和肾,通过肺和肾的气化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教学目的
1掌握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2掌握脾的生理特性; 3掌握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脾
⒈解剖部位 ⒉表里关系:胃 ⒊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 ⒋联系功能 五体:在体合肉、主四肢 其华在唇 五官:开窍于口 五志为思 五液为涎 五时与长夏气相通应 ⒌属性: 阴阳属性:阴中之至阴 五行属性:土
一、脾的解剖
中医基础理论藏 象脾
【知识教学目标】 1. 掌握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2. 掌握脾的生理特性; 3. 掌握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能力教学目标】 ①脾气输送水谷之精和水液的过程及其方式 和通路; ②脾气主升的体现; ③脾气统血的机理; ④“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依据; ⑤脾为后天之本的意义。
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肉,主四肢 在相通应
在体合肉,主四肢
No Imag e
No Image
含义:脾气的运化功能与肌肉的壮实及其功能发挥 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生理意义: 则肌肉得以营养,使肌肉发达。 脾气健运 四肢禀水谷精气,则轻劲有力。 病理意义: 肌肉瘦削 精微物质化生无源 软弱无力 脾失健运 四肢倦怠 四肢肌肉失去营养 痿废不用
血亏——血液中营养成份减 少,血液不能自 固 气虚——不能摄血
血不归经 溢于脉外
→ 出血(便血、崩漏、衄血、紫瘢等) ※对气虚不能摄血引起出血的病变,谓之 “脾不统血”,对此,中医有“健脾益气摄 血”方法治疗。 便 血
(三)脾主升清 含义 升: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 清: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升清是指精微物质的上升与输布,是脾运 动功能的表现形式: 脾主升——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