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全套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 乙
了许多独特见解,中医理论体系有了突
破性进展。
2、代表医著
宋 . 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内因:七情内伤 外因:六淫 “三因学说” 饮食劳倦 不内外因 跌扑金刃 虫兽所伤 宋 . 钱 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论治先河
3、金元四大家学术概要
代表医家 刘完素 主要学术观点 用药特点 学派名称
叶天士(温热大师)
(五)、近代和现代
1、学术特点
(1) 继续集古代医学之大成;
(2) 西方医学大量传入,从中西医论争,渐至中西医 汇通,然后走向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2、代表医著 曹炳章著《中国医学大成》 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 整体观念的概念 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 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也 是一个大的整体。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及人与自然 社会环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内 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谓之整体观念。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4.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和中医
基础理论的概念
中医理论体系 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基础理 论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一)中医学的概念
(3) 病理反应的整体分析 局部病变 分析 引发
全身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
局部病变--相关脏腑 分析
整体病理反应
局部病变--其它脏腑
如: 肝火
传心 —— 心肝火旺 —— 烦躁易怒 传肺 —— 肝火犯肺 —— 胁痛咯血 入胃 —— 肝火犯胃 —— 脘痛泛酸、呕血
(4) 诊断治疗上的整体观 主要理论依据:“有诸内者形诸外”、“整体调节” 如: 经络 舌 脏腑 脏腑虚实 气血盛衰 察舌 津液盈亏 疾病轻重顺逆 口舌糜烂
实用价值,后世尊为“活人之书”。
张仲景
(4)《神农本草经》 [作 者] 神农(托名) [成书年代] 东汉末年 [学术价值] 我国第一部本草学著作 , 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上 品
人 参
中 品 下 川乌 品
百合
三品
(二)晋、隋、唐时期
1、学术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充实和系统
化,但理论体系框架没有突破。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一)先秦、秦、汉时期 1、学术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
2、代表医著 — 四大经典
( 1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素问》 《内经》 《灵枢》 [作 者] 集体创作(非一时一人之作) [成书年代] 公元前1世纪西汉中后期 [学术价值]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形 成的标志,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世 尊为“医家之宗”。
★ 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 组织器官的整体联系
肝系统 心系统
脏 腑 体 窍
肝 胆 筋 目 心 小肠 脉 舌
脾系统
脾 胃 肉 口
肺系统
肺 大肠 皮 鼻
肾系统
肾 膀胱 骨 耳、二阴
(2) 生理活动的整体观
各脏腑组织(局部)
正常生理功能 条件
正常生理活动 协同 制约
分工 合作
人体(整体)
(2)《难经》 (全名为《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
[作 者] 秦越人(扁鹊) [成书年代] 东汉末年 [学术价值] 该书以问答方式阐述了人体的 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 治则和治法等内容,尤其在脉诊和 针灸治疗方面较为具体全面,宗 《内经》要旨而补之不足。
扁鹊
(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作 者] 张仲景 [成书年代] 东汉末年 [学术价值] 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发展和完善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 证体系,树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和典范,并继承和发扬了汉以前 的汤液疗法,为中医理论和临床 医学奠定了重要基础,具有很大
2、代表医著
晋. 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 ——为针灸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晋. 王叔和著《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 .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 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脏腑辨证内容更丰富和系统化
皇甫谧
(三) 宋、金、元时期 1、学术特点
医家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提出
朱丹溪
(朱震亨)
(四)明清时期 1、学术特点
(1) 集古代医学之大成
(2) 提出新堂著《证治准绳》 清 ·吴谦等著《医宗金鉴》 陈梦雷著《古今图书集成 · 医部全录》
3、新学说的提出
(1)明 ·赵献可、张介宾 ——提出 “命门学说”。
(2)明 ·李中梓 —— 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 (3)明 ·吴又可著《温疫论》 第一部 温病学专著, 提出“异气说” (4)清 · 温病四大家: ① 叶天士著《温热论》 ——创卫气营血辨证 ②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 ——创 三 焦 辨 证 ③ 薛生白著《湿热病篇》 ④ 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以“火热”立论, 寒凉清热 (刘河间) 倡 “六气皆从火化”, “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脾 胃 为 元 气 之 李 杲 补益脾胃 本 ,“ 内 伤 脾 胃 , 百 (李东垣) 病由生” 张从正
(张子和)
寒凉派 (主火派) 补土派 ( 脾胃学派 )
攻邪派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汗、吐、下
倡“相火论”,谓 “阳常有余,阴常 不足” 滋阴降火 (攻下派) 养阴派
中医学 —— 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 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丰富的养生方法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 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 部分。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 —— 是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
理论、基本规律的学科,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
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 认识、对疾病的认识及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附:
中医预防医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 用各种预防方法以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传变或复发
的一门科学。
中医临床医学—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阐述临
床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的一门科学。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