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全套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木——其性为生发、柔和,既可弯曲,又能伸展的特点。凡是具有上述特性的事物,便可归属于木行的范畴。
火——其性为阳热、上炎(火焰上升的意思)的特点。凡是属于这种特性的事物,便可归属于火行的范畴。
土——其性为生长,养育万物的特点。凡是属于这种特性的事物,便可归属于土行的范畴。
金——其性为清肃、坚硬的特点。凡是属于这种特点的事物,便可归属于水行的范畴。
水——其性为寒凉、滋润和下行的特点。凡是属于这种特性的事物,便可归属于水行的范畴。
五行与人体及自然界的对应:
*
五行





五脏





五腑

小肠

大肠
膀胱
五官





五志





五华

面色



五季


长夏


五方



西

五气


湿


五色





五味





医学课件
心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内藏君火,故以火代表心。
甘:即是甜的滋味。如大枣、甘草、甘蔗、枸杞子等,具有滋补、和中、缓急的作用。一般药膳用滋补性药物及调和药性药物大多有甘味。
酸:如乌梅、醋、柑橘、石榴等。一般酸味食物大多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许多酸味食物往往带有涩味,其作用基本相似。一般药膳用有酸味的药物多具有止汗、止泻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经典中医著作
《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著作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中医发展
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融 合。
中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需从整体角度考虑疾病 的治疗。
辨证施治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修身养性
通过修养身心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以中药、针灸等非手中医强调正气与邪气的平衡, 西医强调病因与病理机制的研
究。
CHAPTER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阳代表积极、向上、运动,阴代表消极、向下、静 止。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也受阴阳平衡或失调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 中医诊断方法 • 中医治法 • 中医预防与保健
CHAPTER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医 疗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路线和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 道,与脏腑器官相连,具有联络全身各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  ppt课件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 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其理论体系 的确立:
《内经》 ①理论框架的建立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素问——九卷——81篇






162篇
灵枢——九卷——81篇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 对疾
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问题。书中许多内容的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进入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政治、经 济、 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 空 前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这种 大趋势下,古代医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 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 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 ,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 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以阐释人 体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构了统
(2)药物学的起源:原始人在采集植物果实、枝叶、
根茎作食物的过程中由于误食,发现某 些植物
具有有益、有害、或能消除某些症状的 作用,
这就
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某些植物来治病,
是最早的药物学起源,也是中药以植物 药为主
的原因。同时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在 医疗实
(3)针灸术的起源:原始人靠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
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 使 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 类疾 病发作时,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 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 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有关。在治疗时,又观 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有较特异的疗 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得出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 风、寒、暑、湿、燥、火各自性质和致病 特征,主要是运用类比和演绎的思维方法, 即以自然界之气象、物象与人体临床表现 相类比,经过反复临床实践的验证,不断 推演、归纳、总结出来的。
1)风邪
▪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清阳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风邪。
▪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 邪。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风邪为病, 四季常有,以春季为多见。风邪来去疾速,善动 不居,变幻无常;其性轻扬开泄、动摇,且无孔 不入。风邪侵人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证。风 邪是外感病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称为“百病之 长”。
▪ 伤风:主要表现有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或喉痒、咳嗽、鼻塞等;可用物品有:菊花、茶 叶、薄荷等。
2)寒邪
▪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称为寒邪。
▪ 寒乃冬季之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 则为寒邪。寒邪常见于冬季,当水冰地坼 之时,伤于寒者为多,故冬多寒病。但寒 邪为病也见于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涉 水淋雨、汗出当风、空调过凉,亦常为感 受寒邪的重要原因。寒邪侵人所致病证, 称为外寒病证。
▪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即夏至至处暑5个节 气,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 热蒸水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淫胜, 伤人致病,则为湿邪。湿邪为病,长夏居 多,但四季均可发生。湿邪侵人所致的病 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 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 主要表现有头痛沉重、食欲不振、口腻不 渴、胸闷、呕吐、小便浑浊、妇女带下; 可用的食品有:木瓜、五加皮、薏苡仁、 黄鳝等;
▪ 5)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 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换。如寒邪 入里可以化热,暑热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的个体,“完整”
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 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 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 功能系统。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④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 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 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 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 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 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存,不可分离。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 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中医基础理论-PPT

中医基础理论-PPT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 生长发育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2)主水 指肾有主司与调节全身津液代谢得功能。
脾胃 水谷
脾 津液
肺 肃降
升清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主宰整个水液代谢。

降浊
膀胱
尿
第四节 经络 概念
经络就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沟通上下内外得通道 感应传导信息得通路系统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得作用。
1、促进血液与津液得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
2、促进脾胃运化与胆汁分泌
3、调畅情志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 经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
气机调畅
血、津液运行正常
输布与排泄。
宣发 外达皮毛,汗、呼气
脾胃
水谷
津液 脾
肺 肃降
肾(膀胱)
尿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1、 生理功能 4)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 --- 就是指全身得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 吸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得血液输送全身。实质:助 心行血。
主治节 --- 就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得呼吸及 全身之气、血、水得作用。
(3)调畅情志 肝主疏泄
气血正常运行
情志活动正常
肝失疏泄
疏泄不及 疏泄太过
情志活动异常
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 沉默寡言,喜太息。
急躁易怒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1、生理功能: 2)主藏血:就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与防

2024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024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脏腑经络学说在临床诊断中应用
脏腑经络学说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 价值,医生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 体征等来判断病变脏腑和经络。
脏腑经络学说还可指导临床治疗,医 生可根据病变脏腑和经络的特点制定 相应的治疗方案,如针灸、推拿、中 药等。
2024/2/2
17
04
病因病机理论
2024/2/2
18
外感六淫致病因素及特点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 成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 ,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
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 变化的根本动力。
闻诊方法介绍
听声音
听病人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 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以
分辨病邪性质和脏腑虚实。
2024/2/2
嗅气味
嗅病人身体、口气、分泌物、排泄 物等气味,以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和 病邪性质。
注意事项
要在安静环境下进行,避免噪音干 扰;要结合望诊和问诊,综合分析 判断。
25
问诊策略与技巧
问寒热
2024/2/2
运动调理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 太极拳、八段锦等,注重调息 、调身、调心。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愉悦、精神宁静,避 免过度情绪波动。
12
03
脏腑经络学说
2024/2/2
13
脏腑功能特点与分类
脏腑功能特点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和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指胆 、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

3 中医药物学
了解中医药物学的基本概念和中药制剂的种类及其药物学特点。
中医食疗学
食疗原理
探讨中医食疗学的基本理论和 中医食疗的配方制作技巧。
营养价值
了解中医食疗的营养价值以及 它们对人体健康的益处。
中草药疗法
介绍中医中草药疗法的基本原 理以及一些常用的中草药。
中医养生保健
1
养生方法
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常用的
气功练习
2
养生方法。
深入了解中医气功练习的原理和一些常
见的气功练习。
3
中医文化
探索中医文化的特点和对人类医学发展 的影响。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的核心要点并展望中医传统医学的未来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
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并了解其重要性是了解中医传统医学的关键。本课件将介 绍中医基础理论的历史渊源和概述。
中医诊断学
1
诊断原则与方法
深入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和常用的诊断方法。
2
证候分类
介绍中医证候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证候分类。
3
病因病机分类
了解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病因分类。
脏腑学说
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探索中医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深入了解脏腑学说的基本概念。
经络系统
介绍中医经络系统的基本原理以 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针灸学
了解中医针灸学的基本原理和常 用的针灸手法。
中医治疗学
1 治疗原则
深入了解中医治疗学的基本 原则和推拿按摩学的基本 技能和应用范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中医理论基础 • 中医诊断学基础 • 中药学基础 • 方剂学基础 • 中医针灸学基础 • 中医推拿学基础 • 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
01
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中医的基本概念
中医是以中国传统医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阴阳五行、藏象 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 点的医学体系。
辨证论治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病因、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 案。
望、闻、问、切
中医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排泄物等)、闻诊(听取患者的声音、气味等)、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和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肌肤等,了解病情)。
中医的基本特点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对 健康的影响,强调“治未病”和“调理”身体,注重预防和 保健。
中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中医的发展历程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和丰 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对人类的健康做 出了重要贡献。
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实例分析
病例一
一位患者因患有慢性肾炎而求 医,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 法治疗,通过中药调理和西药 治疗相结合,患者的病情得到
了有效控制。
病例二
一位患者因患有面瘫而求医, 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 疗,通过针灸和西药治疗相结 合,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
善。
病例三
一位患者因患有类风湿关节炎 而求医,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 的方法治疗,通过中药汤剂和 西药治疗相结合,患者的病情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全套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全套PPT课件

(朱震亨) “阳常有余,阴常
2020/10/9
不足”
汗、吐、下 滋阴降火
寒凉派 (主火派)
补土派 (脾胃学派)
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派 (攻下派)
养阴派
(四)明清时期
1、学术特点
(1) 集古代医学之大成 (2) 提出新学说
2、代表医著
明 ·楼 英著《医学纲目》 王肯堂著《证治准绳》
清 ·吴谦等著《医宗金鉴》 陈梦雷著《古今图书集成 ·医部全录》
该书以问答方式阐述了人体的
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
治则和治法等内容,尤其在脉诊和
针灸治疗方面较为具体全面,宗
《内经》要旨而补之不足。
2020/10/9
扁鹊
(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作 者] 张仲景 [成书年代] 东汉末年 [学术价值]
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2—020—/10/9脏腑辨证内容更丰富和系统化
皇甫谧
(三) 宋、金、元时期
1、学术特点
钱 医家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提出
了许多独特见解,中医理论体系有了突
破性进展。

2、代表医著
宋 . 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内因:七情内伤
“三因学说” 外因:六淫 饮食劳倦
不内外因 跌扑金刃
虫兽所伤
宋 . 钱 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论治先河 2020/10/9
2020/10/9
★ 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 组织器官的整体联系
肝系统 心系统 脾系统
肺系统
肾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PPT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PPT文档
分支:从目外眦分出……
分支:从缺盆分出…….
分支:从足背(临泣)……
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出, 下至趾外端大敦再沿足背 向上,至内踝前1寸中封 穴,经胫骨内侧前缘,在 内踝上8寸处交出脾经, 过膝,循大腿内侧中线入 阴毛中,绕阴器,抵少腹, 至章门,自期门入腹挟胃 两旁,属肝络胆,上穿过 膈布胁肋,循喉入鼻咽部, 再连目系,,出额达头顶 交百会。
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形态功能有异于腑,而又有类似脏
藏精气的功能。——脑、髓、骨、脉、胆、女 子胞。
第四章 经络学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经络学说概述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 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 分。
分支:自腰沿脊下行过臀 自下肢后侧外缘下行腘窝。
分支:项后下行经肩胛内 侧挟脊旁3.5寸至腘窝……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斜抵(涌泉) 出于舟骨粗隆(然谷)从内 踝后分出入足跟,向上沿小 腿内侧后缘至腘窝上股内侧 后缘达尾骨(长强),穿脊 至腰属肾,络膀胱;
分支:自肾穿肝过膈入肺, 沿喉咙达舌根两旁。
分支有1、2、3、4。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隐白) 沿足背内侧赤白肉际, 上行经内踝前缘商丘, 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 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肝 经之前,循大腿内侧前 缘至冲门入腹,属脾络 胃,再上穿过膈,沿食 道两旁上行,挟咽,连 舌根,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 过膈,注入心中,交少 阴心经。
分支:从左右股内侧后缘大 腿根部分出,向前夹阴至下 腹,沿腹中线两侧0.5寸上 行,夹脐抵胸到锁骨下(俞 府)。

中医基础课件ppt

中医基础课件ppt

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都 会影响其患病特点和证候表现,因此 诊断时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
四诊合参的方法
望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 形态、舌象等来判断病
情。
闻诊
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嗅 患者的气味来辅助诊断

问诊
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 症状、生活习惯等来获
取病情信息。
切诊
通过切脉、触诊等方式 来了解患者的生理病理
CHAPTER 02
中医诊断学基础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整体审查
将患者视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其生 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以全面了解病 情。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在诊断时,既要辨识疾病本身,又要 分析证候特点,以便更准确地判断病 情。
动态审查
随着病情的变化,患者的证候也会相 应变化,因此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以 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CHAPTER 05
中医养生与康复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 关,应顺应四季气候变化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形神兼养
形体健康与精神调养并重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 度疲劳。
综合调理
针对个体差异,采用食疗 、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 进行综合调理。
四季养生法
春季养生
夏季养生
春季宜养肝,宜多吃绿色蔬菜,适当运动 ,保持心情舒畅。
中药煎煮前需先用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根据药物性质选择煎煮时间和火候。煎煮后需将药液倒出, 避免过度煎煮导致药效降低。服用中药时需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避免影响药效。同时,需注意 中药的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如有不适需及时就医。
CHAPTER 04
经络与穴位
经络的组成与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 乙
了许多独特见解,中医理论体系有了突
破性进展。
2、代表医著
宋 . 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内因:七情内伤 外因:六淫 “三因学说” 饮食劳倦 不内外因 跌扑金刃 虫兽所伤 宋 . 钱 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论治先河
3、金元四大家学术概要
代表医家 刘完素 主要学术观点 用药特点 学派名称
叶天士(温热大师)
(五)、近代和现代
1、学术特点
(1) 继续集古代医学之大成;
(2) 西方医学大量传入,从中西医论争,渐至中西医 汇通,然后走向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2、代表医著 曹炳章著《中国医学大成》 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 整体观念的概念 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 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也 是一个大的整体。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及人与自然 社会环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内 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谓之整体观念。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4.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和中医
基础理论的概念
中医理论体系 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理论体 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基础理 论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一)中医学的概念
(3) 病理反应的整体分析 局部病变 分析 引发
全身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
局部病变--相关脏腑 分析
整体病理反应
局部病变--其它脏腑
如: 肝火
传心 —— 心肝火旺 —— 烦躁易怒 传肺 —— 肝火犯肺 —— 胁痛咯血 入胃 —— 肝火犯胃 —— 脘痛泛酸、呕血
(4) 诊断治疗上的整体观 主要理论依据:“有诸内者形诸外”、“整体调节” 如: 经络 舌 脏腑 脏腑虚实 气血盛衰 察舌 津液盈亏 疾病轻重顺逆 口舌糜烂
实用价值,后世尊为“活人之书”。
张仲景
(4)《神农本草经》 [作 者] 神农(托名) [成书年代] 东汉末年 [学术价值] 我国第一部本草学著作 , 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上 品
人 参
中 品 下 川乌 品
百合
三品
(二)晋、隋、唐时期
1、学术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充实和系统
化,但理论体系框架没有突破。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一)先秦、秦、汉时期 1、学术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
2、代表医著 — 四大经典
( 1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素问》 《内经》 《灵枢》 [作 者] 集体创作(非一时一人之作) [成书年代] 公元前1世纪西汉中后期 [学术价值]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形 成的标志,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世 尊为“医家之宗”。
★ 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 组织器官的整体联系
肝系统 心系统
脏 腑 体 窍
肝 胆 筋 目 心 小肠 脉 舌
脾系统
脾 胃 肉 口
肺系统
肺 大肠 皮 鼻
肾系统
肾 膀胱 骨 耳、二阴
(2) 生理活动的整体观
各脏腑组织(局部)
正常生理功能 条件
正常生理活动 协同 制约
分工 合作
人体(整体)
(2)《难经》 (全名为《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
[作 者] 秦越人(扁鹊) [成书年代] 东汉末年 [学术价值] 该书以问答方式阐述了人体的 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 治则和治法等内容,尤其在脉诊和 针灸治疗方面较为具体全面,宗 《内经》要旨而补之不足。
扁鹊
(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作 者] 张仲景 [成书年代] 东汉末年 [学术价值] 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发展和完善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 证体系,树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和典范,并继承和发扬了汉以前 的汤液疗法,为中医理论和临床 医学奠定了重要基础,具有很大
2、代表医著
晋. 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 ——为针灸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晋. 王叔和著《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 .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 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脏腑辨证内容更丰富和系统化
皇甫谧
(三) 宋、金、元时期 1、学术特点
医家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提出
朱丹溪
(朱震亨)
(四)明清时期 1、学术特点
(1) 集古代医学之大成
(2) 提出新堂著《证治准绳》 清 ·吴谦等著《医宗金鉴》 陈梦雷著《古今图书集成 · 医部全录》
3、新学说的提出
(1)明 ·赵献可、张介宾 ——提出 “命门学说”。
(2)明 ·李中梓 —— 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 (3)明 ·吴又可著《温疫论》 第一部 温病学专著, 提出“异气说” (4)清 · 温病四大家: ① 叶天士著《温热论》 ——创卫气营血辨证 ②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 ——创 三 焦 辨 证 ③ 薛生白著《湿热病篇》 ④ 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以“火热”立论, 寒凉清热 (刘河间) 倡 “六气皆从火化”, “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脾 胃 为 元 气 之 李 杲 补益脾胃 本 ,“ 内 伤 脾 胃 , 百 (李东垣) 病由生” 张从正
(张子和)
寒凉派 (主火派) 补土派 ( 脾胃学派 )
攻邪派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汗、吐、下
倡“相火论”,谓 “阳常有余,阴常 不足” 滋阴降火 (攻下派) 养阴派
中医学 —— 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 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丰富的养生方法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 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 部分。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 —— 是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
理论、基本规律的学科,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
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 认识、对疾病的认识及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附:
中医预防医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 用各种预防方法以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传变或复发
的一门科学。
中医临床医学—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阐述临
床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的一门科学。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