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上层社会妇女佛教信仰初探(1)

合集下载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与融合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与融合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与融合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也是佛教传播与融合的时期。

佛教以其包容性的特点和道德主义的教义,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的历史背景、佛教的传播途径以及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背景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十分动荡,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其中,北魏时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最为蓬勃的时期,世居中原的汉人对佛教教义的接受程度也达到了巅峰。

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佛教也逐渐融入了中国的宗教文化中,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二、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途径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途径和方法是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传禅传禅是佛教在南北朝时期传播的一种主要途径。

北魏时期,来自北方的禅宗僧人慧迹、慧慧等人,为佛教在中国推广禅宗奠定了基础,随着佛教认识水平的提高,禅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成为佛教主流信仰之一。

2. 传经传经是佛教在南北朝时期传播的另一种主要途径。

如《楞严经》、《法华经》等多部大型佛经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各地广泛传播,成为佛教信仰的重要内容。

3. 传教传教是佛教在南北朝时期传播的另一种方式。

孙秉义、法藏、贺劭等人是南北朝时期各地传教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传播佛教教义,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

三、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在中国的演变与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南北朝时期就是佛教文化不断融入中国文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与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互动与融合,佛教的思想体系、文化衍化与经典译介等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1. 吸收中华文化佛教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华文化,形成了“融中峻华”的特点。

佛教很好地吸收了中国道教、儒家、墨家等思想,同时也对中国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时期的佛教思想与发展

魏晋时期的佛教思想与发展

魏晋时期的佛教思想与发展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尤其在佛教发展史上,这个时期更是孕育了大量的佛教思想及其传承。

魏晋时期的佛教思想发展了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并为后来唐宋时期的佛教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魏晋时期的佛教思想与发展。

一、魏晋时期佛教引入中国在魏晋时期之前,中国人的信仰主要集中在儒家、道家、民间信仰及各种宗教神秘主义之中,但此时期也见证了佛教的引入中国,特别是在河南、洛阳等地。

据史料记载,曹魏时期东汉平定南蛮后,日本国王遣使入洛阳朝贡,携带佛经数本,并授予当时的曹魏政府。

这是最早的佛教传入中国的纪录。

在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是丝绸之路,通过这条路线,印度佛教的一些重要经书及理念得以传播到中国。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和中国文化逐渐融合。

二、魏晋时期佛教思想的发展1. 菩萨与缘起思想魏晋时期佛教思想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菩萨思想”和“缘起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佛教本身就有菩萨的理念,魏晋时期的佛教借鉴了此思想,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

佛教强调救度众生,而菩萨的本质就是为了救渡众生。

另一方面,“缘起思想”是魏晋时期佛教思想的核心之一。

此思想主张所有事物都有其原因或因缘,一切都是互为依存的不可分割的。

这一思想包括了佛教中“空”与“因缘”两大要素,揭示出人与物之间巨大的互动关系,强调人们不可单独存在,必须借助于其他事物互相联结。

2. 心性与涅槃魏晋时期的佛教同样强调心性及其提升,尤其是涅槃的理念。

涅槃是佛教的一个核心概念,即化身为涅槃之火,直到消散融入万物之中。

涅槃是人逃脱生死轮回的极致境界,是佛教修行的目的所在。

在魏晋时期,佛教学者提出“六根安静”、“禅定心”等思想,要求从外在世界中解脱心灵,使心灵安静,从而达到真正的涅槃之境。

三、佛教在魏晋时期的分支及传承魏晋时期的佛教思想确立后,佛教在中国也出现了不少分支和宗派。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天台宗和华严宗。

天台宗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是由道安所建立证悟的,其思想主张要挖掘人性的真正面目,并由此向着涅槃境界而前进,以智慧获得英灵之内。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与影响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与影响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与影响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中国北方逐渐开始分裂,南方则被南朝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王朝。

这个时期,佛教的传播与影响也开始逐渐壮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

本文主要讲述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与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传说佛教最初是在东汉年间传入中国的,但其实这个理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证实。

主流的说法是在北魏年间佛教传入中国,尤其是在佛教学者以及外交使节的推动下,佛教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

从此,佛教成为中国社会中的重要一员。

佛教所强调的修身、寻求解脱的理念很快被人们接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佛教相对比较平和,与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有许多契合之处。

二、佛教在北方传播北魏是佛教传播的主要时间和地点之一,佛教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佛教成为了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宗教,还是文化、哲学、艺术等等方面的贡献者。

在北魏末期,佛教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们对佛教的认可更为深入。

尤其是佛教教义中“度人不度物,善恶由人”的思想,与社会的现实问题相呼应,许多人开始投身于佛教的信仰中。

佛教的文化影响也逐渐扩散到了民间艺术中,许多佛教艺术品在北方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三、佛教在南方的传播与发展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元化的时期,佛教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佛教的传播和影响不仅包括文化、哲学、宗教等方面,还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具体来说,南朝地区的佛教教义更加注重宏观思考和对人性、生命等问题的探讨,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和文化传承性。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与佛教文明相互渗透、交流、融合的结果,更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对话,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开阔性的发展。

同时,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对于中国历史及世界文化演进也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北方和南方的佛教传播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佛教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宗教信仰

魏晋南北朝的宗教信仰

魏晋南北朝的宗教信仰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宗教信仰多元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道教、儒教和民间信仰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这种宗教信仰多元化的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多样性。

以下是本文就魏晋南北朝的宗教信仰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在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史可追溯到汉代,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真正开始兴盛。

当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佛教的宗教观念、信仰体系和社会价值开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获得更大程度的接受和认同。

在四、五世纪时,佛教经历了一段兴盛时期,大量的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为吸引更多的信徒展开了积极的布道活动。

佛教的传播不仅在中原地区,还在东晋时期向南、西域地区发展。

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信仰遍布全国各地,众多佛教寺院和道场相继建立。

佛教的众生观、因果观、轮回观等宗教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对诗歌、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教在魏晋南北朝的发展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轨迹。

当时的道家思想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传承和发挥,有了自己的神仙、仙籍和仙者体系。

同时,众多道教文献被编撰完成,相互间形成了纠葛、对抗、融合和互通的格局。

在宗教信仰方面,道教主要强调“修身养性”的道路,精力集中于炼丹、妙用、内丹、外丹等方面的修炼实践。

道家思想家们大量创制炼丹术,并将之推上历史的高峰。

三、儒教在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儒家思想始终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有了新的发展。

它与佛教和道教形成了有机的互动关系,合理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儒学被不少有学派的学者积极发扬,儒教的宗教信仰也有所创新。

在儒教思想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倡导“仁”的精神。

这样的思想被广泛接受,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

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

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

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北魏时期,佛教文化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和传承。

在这个时期,佛教成为了从皇宫到寻常百姓家的一种信仰和文化。

而佛教文化的兴起,也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诸多变化。

一、北魏时期佛教文化的起源与传入佛教文化在北魏时期有着相当的传统和历史。

据史书记载,公元366年,东晋名士桓温率领十万军队北伐,途中经过伏波山,看到一座高耸的佛塔,便上前参拜。

当地人向他介绍佛教,并送了一些佛典给他。

此后,佛教就开始在中国传播,逐渐走入了北魏时期。

在北魏时期,佛教文化开始在社会中广泛传播。

从皇宫到寻常百姓家,佛教都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

许多人开始修习佛教,从而传承了佛教文化。

二、北魏时期佛教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在北魏时期,佛教文化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和繁荣。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信众逐渐增多,许多皇帝和高官也开始信奉佛教。

北魏的佛教寺庙越来越多,佛教文化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同时,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还包括佛教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

佛教艺术的代表作品就是龙门石窟,这里保存着大量的佛教艺术品,包括佛像、壁画等。

同时,在佛教文化的带动下,北魏时期的文学、音乐也有了新的发展。

例如,北魏时期的“佛经子钞”就是在佛教文化的基础上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北魏时期佛教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北魏时期佛教文化的兴起,也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诸多变化。

首先,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佛教文化的影响带动了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发展,这无疑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其次,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也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和谐与平衡。

佛教文化强调“三无漏”,即无永存之我、无我所恋、无我所取,这种思想可以帮助人们超越私欲,减少纷争,使社会更加和谐。

最后,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也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些内在的改变。

佛教文化倡导“遵义而成性”,即通过禅修、心静等方式发掘自己本来的内在潜能,从而提高自身境界和修养。

这种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忘精神内涵,追求更高境界的发展和提升。

中国历史上的北魏文化与佛教传播

中国历史上的北魏文化与佛教传播

中国历史上的北魏文化与佛教传播在中国历史上,北魏文化与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北魏时期,佛教的传入与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北魏时期佛教传播的背景、佛教对北魏文化的影响以及北魏对佛教艺术的推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传入北魏与背景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但是直到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才逐渐扩大。

北魏文化与佛教传播的背景在于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多重原因的综合作用。

北魏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动荡,人们积极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安抚,这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此外,北魏统治者本身对佛教持有宽容态度,鼓励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这也为佛教在北魏时期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佛教对北魏文化的影响北魏文化与佛教传播的融合与交流不仅仅是单纯的宗教传播,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补充与发展。

首先,佛教的传播丰富了北魏社会的精神追求。

佛教强调解脱与超越,这与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性形成了鲜明对比,满足了北魏社会对精神安慰与慰藉的需求。

其次,佛教的传入不仅丰富了北魏社会的文化内涵,也为北魏社会的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

佛教的诸多教义、经典和信仰等,都对北魏社会的宗教、文学、绘画以及雕塑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三,佛教艺术作品的传入与推动也为北魏文化的发展增添了一抹璀璨的色彩。

佛教艺术作品在北魏时期得到大力推广,对当时北魏社会的美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北魏对佛教艺术的推动北魏对佛教艺术的推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佛教艺术的保护与推广。

北魏政权对佛教的发展十分重视,对佛教寺庙、佛像以及佛教经典等进行了大规模的保护、修复与推广,保障了佛教艺术的独特性与持续发展。

二是对佛教艺术风格的融合与创新。

北魏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艺术在接触与交流中产生了良好的融合与创新。

北魏佛教艺术在石窟造像、壁画、佛塔以及佛教经典的传抄与绘制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总结起来,北魏文化与佛教传播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北魏时期的佛教繁盛

北魏时期的佛教繁盛

北魏时期的佛教繁盛一、背景介绍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政权,它的存在对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不仅影响了社会风气,也对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佛教传入北魏地区佛教是在2世纪中叶传入中国的。

而到了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国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因为自身的优势以及社会对其需求的增长,得到了北魏政府的承认与支持,逐渐在北魏地区的广大民众中传播开来。

三、佛教在北魏社会的地位1. 政策支持:北魏政府对佛教持宽容和支持的态度,投资修建佛寺、设立僧伽,倡导广大民众信仰佛教。

政府甚至将佛教与道教划为官方宗教,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2. 社会影响:佛教倡导慈悲、智慧以及对世间苦难的关爱,这与时代背景下动荡不安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佛教的理念对广大民众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在北魏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与认同,成为最受欢迎的宗教信仰之一。

3. 文化交流:佛教作为一种东方文明的象征,有助于北魏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

大量的佛教经典与艺术品进入北魏境内,对当地的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文化的多元融合与交融。

四、北魏时期的佛教艺术1. 佛教建筑:在北魏时期,佛教寺庙建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洛阳白马寺、北魏大中寺等著名佛教建筑相继兴建。

这些建筑体现了佛教的艺术特色,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与风格。

2. 佛教雕塑:北魏时期的佛教雕塑精美绝伦,造型丰满而庄重,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雕塑艺术成为佛教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打破了以往的艺术传统,对中国后来的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佛教绘画:北魏时期的佛教绘画表现了独特的审美风格,特别是壁画的创作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北魏壁画以清晰的线条、注重立体感和层次感的表现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五、北魏时期佛教的影响与传承佛教在北魏时期的繁荣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北魏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文化

北魏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文化

北魏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文化北魏时期,宗教信仰与文化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当时社会的背景下,崇拜神灵、祖先、佛教、道教等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北魏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文化的相关内容。

一、宗教信仰的多样化北魏时期,信仰多样化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儒道两派均流行,佛教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异教徒寻求自我实现的行为。

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百济人常羽所推崇的“太和教”。

这一教派贯穿于三国、南北朝时期,致力于实现个人的永生并构想出了一种圆满世界的理论。

常羽创立这一教派,主张觉悟自由、天地共一、人间大同的思想与以上三种流派截然不同。

但不可否认,“太和教”对于北魏时期的宗教影响值得重视。

二、佛教的传承和发展北魏时期的佛教是源于东晋时期,但其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发展。

北魏时期寺庙建造和石窟雕塑的活动非常崇盛,寺庙名门也层出不穷。

佛教在北魏时期得到了发展,而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鸠摩罗什和道安。

他们在翻译佛经的同时,也倡导了佛教的集团化发展。

由此,许多的鹰扬部族、俗家破戒者,甚至在北魏地区长居的外族人,也加入了佛教的信仰。

三、北魏时期的道教道教是另一种北魏时期的重要信仰。

这一宗教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始于汉代,延续至今。

在北魏时期,道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改革,形成了一种符合蒙古人民精神和文化的教义。

隋朝及唐朝时期道教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与应用,直至今日的中国道教神仙信仰,也与当时的道教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四、北魏文化的特征北魏时期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佛化”,佛教文化造就了寺庙、塔、石窟壁画、佛典流传等等。

此外,Tomb的发展也非常显著。

这种墓的文化氛围与魏晋南北燕六朝时期铭文墓和漏刻墓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了北魏时期的独特文化审美。

在北魏时期,汉字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北魏人民对于传统汉字的掌握与运用,及其对于佛教、道教文献的翻译与影响都给出了充分的证明。

北魏时期的佛教影响

北魏时期的佛教影响

北魏时期的佛教影响北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也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佛教流传到中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信仰和哲学。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北魏时期佛教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佛教在北魏时期的传播和发展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西汉时期,但是在北魏时期才真正开始在中国范围内传播和发展起来。

当时,佛教在印度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和教派。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以“菩萨”为中心,注重救度众生,强调“度生利他”。

而小乘佛教则更为注重个人的修行,强调自证自悟。

在北魏时期,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流,其中又以“华严宗”为代表。

华严宗重视世界的总体和整体性,以万法为一,倡导“世界具一体性,自性无二”。

这种思想在北魏时期的中国社会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同时,北魏时期也兴起了一些佛教的重要学派,如“天台宗”,“法相宗”等。

这些学派的传播和发展,也为佛教在中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佛教在北魏时期的影响1.在道德观上的影响佛教强调“戒定慧”,即要具备清净自律的品质,修养心定的功夫,培养智慧和了悟的境界。

这种道德观在北魏时期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践行。

一些佛教的信徒,如慧远、慧度等人,都是北魏时期的重要僧人。

他们以身作则,引导人们践行佛法,并坚持维护了佛教的纯洁性。

这种道德观不仅影响了北魏时期的社会,而且至今在中国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在文化观上的影响北魏时期,佛教也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广博的知识,促进了北魏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

佛教修行的方法和理念,也深刻地影响了北魏时期的文学和艺术。

佛教的文化元素渗透到了当时的诗歌、书画、建筑等方面。

如著名的北魏石窟艺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在社会观上的影响佛教的影响不光体现在个人的信仰和崇拜上,同时也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北魏时期,佛教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它成为了一个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权威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社会和文化上的变革。

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也有所不同于其他时期。

本文将从道教、佛教、儒教三个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

一、道教道教是中国的一种原生的宗教信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中国的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和中原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这个时期的道教主要表现为自然崇拜和道家哲学的结合。

在道教自然崇拜方面,道教徒崇拜自然神,例如山神、河神、树神等。

此外,还有一些道教徒信奉灵方,认为可以通过灵方来习得道家之术。

在道家哲学方面,道教徒主要在道家经典中寻求指导,例如《道德经》、《鬼谷子》等。

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一方面,它融合了中国传统宗教和哲学,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另一方面,它以自然和人为中心,融入了社会的经济和生活实践。

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成为了中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宗教信仰。

二、佛教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

在这个时期,佛教逐渐扎根并且发展成为了中国的一个主要宗教信仰。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以南阳(今河南南阳市)和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为中心,逐渐向东北和西南扩散。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信仰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后期。

在佛教初期,主要是吸收印度佛教文化。

在中期,佛教逐渐发展出中国的佛教文化和哲学。

在后期,佛教对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着重要的地位。

佛教信仰不仅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宗教上的指导,还为中国文化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儒教儒家教育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教逐渐失去了它在中国宗教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但是它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宗教信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教主要被用作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高阶社会成员和精英阶层都需要得到儒教教育,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和身份。

因此,儒教在这个时期非常重要。

北魏的佛教影响

北魏的佛教影响

北魏的佛教影响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统治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北魏的背景、北魏君主的信仰、佛教在北魏社会的渗透以及对文化艺术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传入北魏的背景佛教传入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而佛教在北魏得以发展和传播主要源于汉朝后期和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

北魏建立前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加倍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慰藉,这为佛教的传入提供了土壤。

二、北魏君主的信仰北魏君主对佛教的态度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拓跋珪)是佛教的信仰者,他自幼在佛教教化下长大,登基后积极推崇佛教,并修建了著名的龙门石窟。

孝文帝的后继者孝武帝拓跋焘也是佛教的信徒,他加强了国家对佛教的扶持,将佛教定为国教,积极修建佛寺和塔庙。

三、佛教在北魏社会的渗透佛教在北魏社会渗透得非常广泛,既影响了贵族阶层,也影响了底层人民。

贵族对佛教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善于挖掘、鉴赏和保护佛教文化。

北魏贵族不仅亲自信奉佛教,还捐资修建佛殿、佛塔和佛教艺术品。

在底层人民中,佛教为他们提供了信仰和救赎的希望,让他们在困苦的现实中找到了慰藉和力量。

四、北魏佛教影响的文化艺术表现佛教在北魏的传播给文化艺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佛教艺术在绘画、雕塑和建筑方面的发展。

北魏时期的艺术品大多与佛教相关,如著名的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展示了佛教思想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佛教的传播也对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诗人们以佛教思想为题材,创作了许多精美的佛教诗歌。

北魏佛教的影响还体现在音乐、舞蹈和戏剧等方面。

总结: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这主要得益于佛教传入北魏的背景、北魏君主的信仰、佛教在北魏社会的渗透以及对文化艺术的影响等因素。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佛教为北魏社会带来了精神寄托和文化繁荣,也对中国的宗教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魏至唐朝的中国佛教发展历程与文化传播

北魏至唐朝的中国佛教发展历程与文化传播

北魏至唐朝的中国佛教发展历程与文化传播自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次兴起和衰落。

今天,我们来探讨北魏至唐朝的中国佛教发展历程与文化传播。

一、北魏时期佛教的兴起北魏时期,由于帝国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得以在中国获得广泛传播。

北魏时期佛教的两位重要缘起人是佛陀耶舍和僧人竺法深。

佛陀耶舍曾在北魏末年传播有关印度原教旨佛教的经典,起到了拓展佛教影响范围的作用。

而翻译大师竺法深,则在全国各地翻译佛经,将佛教语言文化整合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北魏时期,佛教还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使用佛教建筑以及僧众数量的管制等。

二、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和开放隋唐时期,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开放。

唐代诸王府和地方政府出资兴建很多寺庙,而造像、法器和经书等装备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参与宗教事务的僧侣也增多了。

此外,隋唐时期大量的佛经被译成中文,并录入了《大唐西域记》中,也成为了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佛教在这一时期,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佛教思想和文化,如华严宗的诸如“一切法无所异”、“一花一菩提”等思想,表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作性与包容性。

这时期的佛教也成为了开府仪式、祭祀、祈福等宗教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三、佛教与艺术的结合北魏至唐朝的佛教与艺术的结合也是此时期的一大特点。

寺庙的建筑定位具有鲜明的佛教特征,如悬崖石窟、砖塔、木雕、宝像、画像等。

其中对造像的讲究更是成为了艺术的一大特色,如唐代福建永福寺的舍利弗佛像,典雅高贵,展露了佛教美学的风范。

同时,佛教也为绘画、书法、雕塑、纺织等各种艺术形式提供了创作的主题和内容。

此外,隋唐时期寺庙的收藏、修葺和互借的活动,形成了良好的艺术品流通体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四、佛教与民间信仰的融合隋唐时期,众多民间信仰与佛教密切联系。

例如,吴人提婆菩提、夜叉将军等民间信仰形象被融入了佛教故事和佛教文化中,也被佛教故事和佛教文化所吸收。

此外,民间信仰给佛教注入了更加丰富的鲜活的生活气息,满足了人民精神生活中情感、生命、民俗的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盛原因一.政治方面1.社会动荡,民生困苦佛教虽两汉时传入,但因当时社会安定,并没发展余地。

至东汉末三国时代始开始兴盛,至魏晋南北朝更普遍为人民所接受。

此现象之产生,是由于汉末黄巾之乱,州牧割据,国内大乱,人民生活痛苦,加上战争频仍,使他们对现实感到失望。

而此时完成之道教,仅以方术之运用作为吸引手段,但方术有时会用尽,加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久己变成没有灵魂之空架,故闻有如来的救苦救难,谁不愿托身自庇?2.君主杀戮太多,借信佛以赎罪当时军阀互并,一旦得帝位,便屠杀前朝子孙。

许多时君主都因疑而惧,因惧而思悔,恰好佛教专讲因果报应,他们怕自己入地狱,也怕子孙受祸,遂向佛求怜愍。

但他们更有一种心理:只要他日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故现今就算如何作恶,只要在最后能向善,便可到西方极乐世界。

有些君主有竟出现先忏悔,后杀人的情况。

南齐书临贺王子岳传:“延兴、建武中,凡三诛诸王。

每一行事,高宗辄先烧香火,鸣咽涕泣,众以此辄知其夜当相杀戮也。

”而人民见佛家思想使执政者较为宽仁,认为佛教即使未验于来生,但已见效于当时,乃纷纷信佛以求庇护。

3.君主弘法,上行下效三国时吴国孙权因康僧会之灵异,在建业设建初寺,是为佛教传入江南之始。

东晋元帝时曾诏佛僧入内殿讲经,后世君主多仿效之。

南北朝时,君主多信佛,如宋文帝用慧琳,武帝用法显参与朝政,时人称之为“黑衣宰相”,以其时之僧穿黑衣也。

又如梁武帝皈依佛法,迎达摩于广州,大弘佛法,且三次舍身同泰寺,陈文帝亦因常幸佛寺而不理朝政。

南朝的齐高帝、梁武帝、陈武帝,北朝的魏孝文帝、齐文帝、宣帝、周文帝、均曾舍其宫苑,以造佛寺。

甚者,北朝的胡太后恣行淫秽,鸩杀孝明帝,而为了赎罪,大力建设佛寺,不惜减少百官俸禄十分之一。

北方之后赵石勒信佛图澄,以之为国师,后秦姚苌奉鸠摩罗什,北魏诸帝(道武、明元、文成)均崇佛,以僧人为国师,大力建寺造塔。

文成帝更凿山西云冈石窟,孝文帝开洛阳龙门石窟,与敦煌石窟同列世界三大佛教艺术,可见北朝佛教之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2012级3班蒋婉莹20121310892摘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早年曾对佛教采取过虚无主义态度,但到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研究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

他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1①。

而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东汉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兴盛起来。

本文旨在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基本状况和佛教能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大力发展的原因。

Abstract: As a foreign religion, Buddhism has had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hina's famous contemporary historian PDF China history's early years ever for buddhist nihilistic attitude, but in the old age began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said he need to make up a missed lesson.He said to the people, in Chinese history, Buddhism and cultural relations so deep, don't understand Buddhism, you don't know how the Chinese culture.After Buddhism spread to China sinc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gradually thriving in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eriod.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Buddhism and buddhist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eriod to get the reason of developing in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eriod.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佛教状况发展原因西汉末年佛教就传入了中国,但是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刚刚传入时,只是被视作是道教的附庸,是道术的一种,如楚王英“喜黄老学,为浮屠(佛)斋戒祭祀”,桓帝则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

北魏的佛教信仰

北魏的佛教信仰

北魏的佛教信仰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它存在于公元386年至534年之间,是中国北方的一个政权。

在北魏时期,佛教信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北魏时期佛教信仰的历史背景、发展状况以及影响。

北魏时期佛教信仰的历史背景佛教信仰在中国早期已经存在过很长时间,但在北魏时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因素等密不可分。

北魏设立了许多寺庙,这些寺庙成为了宗教的中心,甚至演化成为了政治的控制中心。

在这个时期,佛教出现了许多流派,传授不同的教义,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南北宗和华严宗等。

佛教信仰还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也因此有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动。

北魏时期佛教信仰的发展状况北魏时期,佛教信仰达到了顶峰。

北魏的皇帝们也非常注重佛教信仰,并且在政策层面上也对佛教比较宽容。

北魏的一些皇帝更是在自己的墓地中建造了大量佛寺,其中以太武帝最为著名。

在民间,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信仰佛教。

当然,佛教信仰的发展状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官僚和佛教僧侣之间的关系,以及佛教的不同流派之间的争执等。

北魏时期佛教信仰的影响北魏时期佛教信仰的影响深远,它不仅在宗教层面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也产生了很多的文化和社会影响。

首先,北魏的佛教信仰使得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轨迹有了明显的变化。

其次,佛教信仰的流行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了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文化,也让民间出现了大量的文化艺术作品,如壁画、佛像等。

最后,佛教信仰的影响也在政治层面上得到了体现,影响了北魏的政治理念,同时也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的来说,北魏时期的佛教信仰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当然,佛教信仰的发展也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发展。

北魏时期的佛教发展

北魏时期的佛教发展

北魏时期的佛教发展北魏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佛教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北魏时期的佛教发展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因此了解这个时期的佛教发展,就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背景北魏时期的佛教发展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来考虑。

在政治方面,北魏时期的佛教发展与北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密不可分。

北魏政权于公元386年建立,建国初期,由于军阀割据,政治不稳定,国内战乱不断。

随着统一战争的展开,北魏政权逐渐稳定,经济和文化逐渐发展。

佛教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得到了发展,已经成为北魏社会的重要宗教之一。

在经济方面,北魏时期的佛教发展与社会经济变化密切相关。

在北魏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农村经济逐渐破缺,城市经济逐渐兴起。

同时,由于社会上层贵族成为了统治阶层,他们对佛教的重视也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北魏时期的佛教发展与文化多元化密切相关。

北魏政权建立之初,由于统治阶层的利益,佛教成为了北魏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之一。

由于北魏政权从前秦传承了许多胡人文化,如骨简、帛书等,因此在佛教传播过程中,中原文化和胡文化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这种文化融合促进了佛教在北魏时期的发展。

佛教传播北魏时期的佛教传播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沿着汉唐旧道,通过中原地区传入北方;二是沿着丝绸之路,从西域进入中国。

在佛教从中原地区传入北方时,主要沿着汉唐的古道,通过长城关之间,沿河谷流域、沿黄河流域向北传播。

北魏时期,佛教从中原地区传入北方,成为北魏文化的中心之一。

比如,邢台的盂山寺、洛阳的白马寺、开封的兴教寺等,都是北魏时期由南方佛教传入北方的佛寺。

同时,在北方佛教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丰富多彩的地方性佛教,如唐河县的石门寺和定州市的水秀寺等。

在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时,佛教主要来自于印度和中亚地区。

这时期的佛教因为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被称为西域佛教。

西域佛教在北魏时期的传播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从西域的疏勒国(今塔城、阿图什地区)入中国,主要传播的是大乘佛教;二是从中亚地区入中国,主要传播的是小乘佛教。

北魏的佛教文化

北魏的佛教文化

北魏的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北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间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变革。

其中,佛教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北魏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百姓的接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北魏时期佛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佛教艺术和建筑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北魏时期佛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其传入中国始于汉朝。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流传开来,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而在北魏时期,佛教文化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的支持。

北魏政府对佛教非常支持,不仅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来保护和维护佛教,还特地成立了佛教官僚机构。

这种政治支持,使得佛教在社会中的地位更加稳定和显著。

2、经典的翻译。

北魏时期,由于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原因,导致了许多人对佛教经典的认识存在偏差。

于是,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翻译机构,派遣大量翻译家到印度学习翻译技巧,将佛教经典翻译成中文,进一步推广佛教文化。

3、文化的融合。

北魏文化中,融入了不少佛教元素,例如文字、音乐、绘画等等,佛教文化也逐渐融入了北魏文化中,成为当时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佛教艺术和建筑在北魏时期,佛教艺术和建筑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也成为当时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1、佛教艺术佛教艺术主要表现在石窟造像、佛像塑造、壁画和陶器等方面。

北魏时期的石窟造像,在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云冈石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石窟造像,其造像规模之大、艺术表现之高,为后世所难以企及。

石窟内有许多造像雕刻,如大型的药师佛造像和天竺国妇像等,都表现出了北朝时期艺术的精湛之处。

此外,北魏时期的佛像塑造和壁画等也较为出色。

佛像造型大多具有印度化的风格,深得佛教的精华,如三千佛像、铜车马和五方佛等。

2、佛教建筑北魏时期的佛教建筑多为寺庙建筑,其中以云冈寺和恒山金顶寺最为著名。

北魏的佛教盛行

北魏的佛教盛行

北魏的佛教盛行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盛行,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还与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相互交融,成为北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佛教传入北魏佛教最早传入北魏是在南北朝时期,当时佛教的传入主要是通过外来民族与中国的交流而传播。

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鲜卑族对佛教持有开放的态度,因此佛教在北魏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宣扬。

北魏政府也鼓励佛教的发展,派遣僧人到印度学习佛教经典,并带回宝贵的佛教文化。

二、佛教在北魏的兴盛1. 佛教的普及与信仰北魏时期,佛教在社会各阶层中普及开来。

民众纷纷皈依佛教,许多贵族和富商也转投佛门。

佛教讲求修行和解脱,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心灵的安慰,深受人们的欢迎。

2. 皇家对佛教的庇护北魏政府对佛教给予了很大的庇护和奖励。

北魏孝文帝曾经在洛阳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光寺,亲自祭祀佛陀,使佛教在宫廷中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此外,北魏政府还修建了许多寺庙,为佛教僧侣提供生活和修行的场所。

3. 佛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佛教在北魏时期对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魏佛教寺庙建筑典雅壮丽,雕塑艺术精湛,壁画艳丽多彩,为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佛教对音乐、戏剧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使得北魏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繁荣。

4. 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北魏政府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角色。

政府不仅对佛教进行赞助,还与佛教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将佛教僧侣纳入了官僚体系中。

佛教的僧团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拥有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对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5. 佛教教义的影响北魏时期,佛教的教义对社会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强调慈悲、智慧和自我完善,提倡修炼和奉献,对社会风气起到了正面的引导作用。

三、北魏佛教的衰落和影响1. 百姓信仰的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北魏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佛教开始逐渐失去了它当初在北魏社会中的特殊地位。

北魏时期佛教的传入与普及

北魏时期佛教的传入与普及

北魏时期佛教的传入与普及北魏时期是中国佛教传入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从南方传入的佛教开始在北方地区普及,其影响不仅限于今天的中国,还波及了整个东亚地区。

一、佛教传入北方北方地区已经存在着一些少量的佛教文物和东融文化现象。

但是,北魏时期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主要是由南方佛教的传入所促成的。

据传说,北魏孝文帝武川殿位于洛阳,曾经在位期间派使者到南方的梵朝(印度)学习佛教。

其后,东魏时期的僧人慧因受到孝文帝的赞许,进入长安居住,开始了佛教传入北方和普及的历程。

二、佛教在北方的传播在北魏时期,佛教的传播主要是由僧人和寺院来推动的。

僧人负责向民众宣传佛法,同时也有设计和建造寺庙的任务。

寺庙则是佛教传播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北魏时期佛教传播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北魏时期的佛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初期的传入宣传到后期的彻底普及。

在初期,佛教得到的关注和接受是相当有限的,大部分人对佛教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但是,随着佛教不断向社会推广,人们对于佛法的关注和接受逐渐加深,佛教的影响也逐步扩大。

在佛教的发展历程中,僧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魏时期,多数僧人都是从南方来的,他们带来的不仅有佛经和佛文,更重要的是佛教的传承思想和议论。

三、佛教在北方的普及北魏时期的佛教是逐渐受到士族阶层的支持和接受的。

从《佛印记》和《佛国记》等文献来看,北魏时期的士族们已经开始对佛教产生了较高的认同感。

佛教日渐在民间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也使得佛教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日益展现出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据文献记载,北魏时期,已开始出现寺院兼任义门(公共事务)的现象,住持在桑梓里有一定的地位;在政治活动中,佛教也得到了士族的支持。

在普及方面,北魏时期建筑工程达到了较高境界。

不仅有大规模的佛塔、佛寺,还有许多佛经岩刻,这些文物几乎都是出自士族家庭之手。

生产技术和文艺艺术水平的提高,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之,北魏时期佛教的传入和普及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

试论北魏冯太后与佛教

试论北魏冯太后与佛教

作者: 许栋
作者机构: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20
出版物刊名: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7-9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关键词:冯太后;北魏;佛教;孝文帝
摘要:北魏文明太后冯氏,在其临朝听政期间,大力提倡佛教,开凿方山石窟、扩建云冈石窟、修造寺塔、剃度僧尼并支持昙曜等人的译经活动,促进了北魏佛教的发展。

但冯太后并不一昧崇佛,她对佛教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一方面利用佛教巩固统治,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另一方面则对佛教实行限制,通过检校僧尼、禁止僧人自行游历村落等政策,使佛教不至于过度发展,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上层社会妇女佛教信仰初探摘要:佛教自东汉传入,至北魏已极为繁盛,作为北魏上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妃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妇女们各种形式的佛教信仰也对北魏佛教信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这种看似虔诚的信仰中夹杂的各种原因、表现就又使我们对其信仰的纯粹性表示怀疑了。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史料对北魏上层社会妇女们的佛教信仰背景、形式及真实目的进行探讨,以期对此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北魏上层社会妇女佛教在正式开始本文之前,有必要说明一下写作本文的缘由。

对于古代文化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中国古代史和古代文学的研究者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美中不足的是诸多研究者只是注意到了对社会主流文化和社会主流人物的研究而忽略了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探讨,这样的发展境况显然无益于真实地还原古代历史。

另一方面传统社会以男性为尊,鲁迅曾说“二十四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谱而已”,而这些帝王将相绝大多数为男性,女性寥寥无几。

专家学者们也多注重于对男性的研究而忽略了中国古代无数的女性(当然,吕后、武则天、慈禧等除外,这些都是个案,不在本文所指的普通女性范围之内),更为重要的是古代士大夫的宗教信仰是极为不纯粹的,与其说是一种信仰,不如说是一种人生乐趣或一种处世态度,这一点毋容置疑,故也没有讨论的价值。

最后说佛教,这无疑是中国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佛教是外来宗教无人可以否认,佛教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同样无可否认。

从其一开始传入中国,就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我们常讲“华夷之辨”,事实上这种变化不仅限于华夏民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变化,还有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自汉至清,儒家一直是中国的主流文化,有人以为魏晋时期的道家,南北朝时期的佛学在当时都取代儒学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实则不然。

综观古史,这两个时期的统治仍是儒家的统治模式,出将入相的仍是儒家的士大夫,僧尼道等仍登不上大雅之堂。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此时的儒家亦不是两汉的儒家,佛教也已经不是印度的佛教了。

这就是“华夷之辨”,儒道释三家相互影响发展,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

其中最重要的时期当属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长达1000年的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出现过大一统的隋唐和大半统一的宋,但绝大多数时候是处于动荡时期,历史发展告诉我们分裂动荡往往意味着学术思想的大发展大繁荣,这一时期,佛教开始中国化,吸收了众多中国文化因子,远离了印度禅学厌世出世的生活观念和苦行瞑坐的禅定方式,变为中国式的自然清净、行卧自由、充满智慧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情趣的结合。

①儒家也开始抛弃两汉繁琐的经学,广泛吸收释道两家的义理和心性修养方面的东西,从而形成了宋学并逐渐演变为影响后世近千年的理学。

在佛教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又格外需要注意北魏这一朝代,作为长期统一北方的王朝,作为北方主动汉化最深的王朝,作为一个大力提倡佛教的王朝,为中国佛教的兴盛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鉴于以上几个方面本文以“北魏上层妇女佛教信仰”为题,志在探讨一段不一样的①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7页历史。

相关方面的研究其实已经有一些,涉及佛教的经济、政治、造像、人物、思想等多个方面,同时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佛教信仰的研究论著亦有不少,如张承宗的《魏晋南北朝妇女的宗教信仰》。

然而这些研究成果或局限于特定的某一类代表性人物,如皇后、后妃等等,范围略显狭窄;或研究范围甚为宏观,覆盖了魏晋南北朝的整体时空范围,而《魏晋南北朝妇女的宗教信仰》一文更是对佛、道信仰俱有涉及,在这样的情况下针对北魏妇女的佛教信仰问题的笔墨显然是不甚充足的。

因此诸位研究者或细或广的研究成果研究在为这一问题的探讨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却也使得这一方面的探索略有些不尽人意之处。

故而本文根据现有材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范围界定为北魏上层社会妇女,以期能对此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

当然这个范围的界定也是本文的局限所在,因为古代历史记载往往集中在上层社会,故我们对普通下层民众的宗教信仰仍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研究。

一、信仰的社会背景(1)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需要精神寄托,佛教教义体系完备。

佛教作为一个外来宗教,在其传入之初,实际上是不很受重视的,直至汉明帝时期始有出家者见于史册。

其最早的历史记载是《法苑珠林》卷18引《汉法本内传》:“法兰法师为众说法开化未闻。

时司空刘峻、京师官庶、后宫阴夫人、五岳诸山道士吕惠通等一千余人并求出家。

帝然可之。

遂立十寺。

七寺城外安僧。

三寺城内安尼。

后遂广兴佛法。

立寺转多迄至于今。

”①然而汉代以后,朝政的不断更迭,社会的动荡不安,使人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更为迫切,相对尚未成熟的道教与繁琐枯燥儒家学说,已经拥有完整体系并讲求“众生平等”的佛教显然更能满足人们渴望安定、幸福的精神需求。

因此魏晋以来,佛教的发展可谓是极为迅速的,至南北朝时期,信众增多、寺庙林立、众多高僧涌入、大量汉译佛典出现,佛教教团势力已十分强大。

而北魏自然也是如此,北齐史官魏收在编纂《魏书》时新增《释老志》。

仅此一点也足见北魏佛教社会势力之巨大。

②(2)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

北魏最初之时,偏居一隅,无为自守,与西域等地不通往来,于佛教了解不多,及至太祖以后,渐入中原,方开始融入中原文化。

当时佛教已成为中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佛教的一些学说在传播其信仰的同时也对统治者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巩固作用。

因此太祖认为应当对佛教予以尊重,“所经郡国佛寺,见诸沙门道士,皆致精敬,禁军旅无有所犯”。

③其子明元帝拓跋嗣也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笃信佛教,修建寺庙、延请僧侣、建造佛像、雕刻石窟、研讲经义,对北魏佛教的兴盛产生了重要影响。

及至世祖太武帝时期,太武帝崇尚寇谦之新天师道,并对信奉它的崔浩大加任用。

加上盖吴之乱,太武帝西征长安于寺庙中发现大量兵器。

以及此后牵涉出的寺庙财富众多,寺僧私行淫乱等问题,使太武帝大怒,下令废佛,佛教受到了其发展历史上的第一次打击。

然而,政治化的强硬手段并不能阻止精神方面的力量,上至当时的太子恭宗,下至平民百姓对于佛教的信仰仅仅是转明为暗而已。

“恭宗潜欲兴之,未敢言也。

佛沦废终帝世,积七八年。

然禁稍宽弛,笃信之家,得密奉事,沙门专至者,犹窃法服诵习焉。

唯不得显行于京都矣。

”④及至崔浩伏诛,太武帝去世,废佛运动宣告结束,佛教迎来了北魏皇朝中的第二次发展,经此后数代帝王努力,至孝文帝时期佛教达到了空前繁荣。

统治者的普遍大力支持加上佛教在精神领域原有的崇高地位使上至百官,下至民众对佛教的信仰空前膨胀,这种膨胀在北魏上层社会妇女中表现得极为明显。

二、信仰的表现形式对于北朝妇女的佛教信仰,张承宗先生认为“更多地表现在造像与发愿”。

而单就史籍来看,北魏上层社会中,上至皇室下至官宦之家的各类女性对佛教的信仰亦可谓是极其普遍① [唐]道世: 《法苑珠林》卷18,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 第207页。

② [日]鎌田茂雄: 《简明中国佛教史》,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年, 第93页。

③ [北齐]魏收: 《魏书》卷114《释老志》, 北京: 中华书局, 1997年, 第3030页。

④ [北齐]魏收: 《魏书》卷114《释老志》, 第3035页。

的,其信仰的表现形式主要在于立寺建塔、逢日礼拜、出家侍佛、进谏帝王四类。

立寺建塔北魏时期,以帝王为代表,建寺众多,那么居于上层社会深受其影响的妇女们自然不能例外。

单就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所载,洛阳一城便有永宁寺、胡统寺、秦太上君寺、大统寺(分东、西寺)、开善寺六座。

而佛塔主要有永宁寺塔与景明寺塔两座。

其修建人身份不一,有太后、太后从姑、皇姨、士绅妇人四类。

其中建寺最多的当属北魏孝明帝之母胡太后了,胡太后的姑母是一位“颇能讲道”的女尼,因此她从小深受佛教的熏陶,对佛教有一种特殊的情结,笃信佛教。

上述六座寺院中便有三座为她所建,即永宁寺、秦太上君寺、大统寺西寺,其中又以永宁寺最为著名。

《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

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

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初掘基至黄泉下,得金像三十躯。

太后以为信法之徵,是以营建过度也……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僧房楼观一千馀间,雕梁粉壁,青璅绮疏,难得而言。

栝柏松椿,扶疏檐霤;藂竹香草,布护阶墀……装饰毕功,明帝与太后共登之。

视宫中如掌内,临京师若家庭。

以其目见宫中,禁人不听升之。

衒之尝与河南尹胡孝世共登之,下临云雨,信哉不虚!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

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

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

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

极佛境界,亦未有此。

’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①由此可见,永宁寺规模之宏大,造型之精巧当真是世所罕见,是当年洛阳城首屈一指的佛教寺院,也是一个集合建筑、雕塑、绘画、装饰等多种艺术在一起的华美的建筑群。

修建这样一座宏大华美的寺院,所耗费人力、物力之巨大实在超出我们的想象,一座寺院已是如此,另两座即使稍逊,其华美程度已是可以想见的了。

想来即便胡氏身为太后,若不是立志于此怕也难以修建而成。

逢日礼拜佛教作为一个成熟发展的宗教拥有其完整的宗教体系,独立的纪念方式以及特殊的宗教节日,作为佛教的信徒这些节日的礼拜是必不可少的,而事实也是如此,《洛阳伽蓝记》对北魏士女在这些日子的活动亦有所记载。

如“四月初八日(佛诞日),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

观其廊庑绮丽,无不叹息,以为蓬莱仙室亦不是过。

”②此一句在此固然是为衬托河间寺之美,然而亦反映出当时的士女便已有了逢日礼拜的习俗。

出家侍佛这一点在北魏上层社会是极其普遍的,以北魏后妃为代表。

据《魏书·皇后列传》记载仅北魏皇后中便有五位出家,分别是孝文废皇后冯氏、孝文幽皇后冯氏、宣武皇后高氏、宣武灵皇后胡氏、孝明帝皇后胡氏,其他妃嫔人数更众。

这些人的出家原因虽不尽相同,但她们同时选择了寺庙这一佛教场所作为依托,亦可以表明她们对佛教的信仰之深。

而由于一些原因,这些后妃的出家场所多是洛阳瑶光寺,也因此带动了瑶光寺在北魏上层社会妇女中的宗教地位。

使其拥有尼房五百余间,成为“椒房嫔御,学道之所,掖庭美人,并在其中。

亦有名族处女,性爱道场,落发辞亲,来仪此寺”。

③瑶光寺的出家者之多亦是北魏上层社会妇女佛教信仰之众的重要表现。

此外,在士绅阶层,妇女出家亦时有存在。

如《北史》中记载的“魏太和中,(烈家)于兗州造一尼寺,女寡居无子者,并出家为尼,咸存戒行。

”④《洛阳伽蓝记》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① [魏]杨衒之撰, 周祖谟校释: 《洛阳伽蓝记校释》,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年, 第16-2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