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佛教因果思想与信仰缺失问题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4

【收稿日期】2013-04-05

【作者简介】方文风(1989-),女,甘肃天水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级诉讼法学专业(国内安全保卫方向)硕士研究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经济建设,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思想文化建设并没有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人民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我国民众缺乏信仰,失去了道德的底线,所以做出了许多道德沦丧的事情。不少人开始探索,是什么造成了民众的信仰危机,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

一、佛教因果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起源于印度,两千七百多年前传入了我国,在适应我国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其中佛教因果思想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少流芳百世的名言警句都反应了这一思想。“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就反应了有因必有果这一思想;“他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是在告诫人们,不管谁做恶,都要承担后果;还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则说明从因到果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等等。

佛教因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把世间万物都容纳在因果体系中。大到宇宙、人生的起源与归属,小到人世间细枝末节的事,都离不开因果规律。一个人的出生是一个“果”,这个果就是由前世的“因”所造的,因不同,果也会各有差异。在这一世,人又会造就新的“因”,也会受现世的“果”,这些因果相折抵,又会形成下一世的“因”。人的生生世世就是在这样的因果中无限的轮回下去,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所以佛教告诉人们要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解脱之法也在这因果规律中,这也是佛教因果思想的关键所在。在这个因果规律中,因永远会导向一定的果,果都是由因得来,这是人们无法改变的,但是人们可以自主决定去种什么样的因,通过主导因,从而改变果。在人的一生中,最根本的是人的自心。只要我们发善心,福报会随我们而来,命运也会因我们而改变;只要我们有超脱之愿,当积累了足够的善因与智慧之后,我们也可从轮回中超脱出来而得涅槃。[1]

佛教因果思想深深的根治在我国传统文化之中,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它也是人们在行为处事时一个重要的价值评判标准。然而,受无神论观点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对生死轮回持怀疑态度,现代文明的发展让我们更加肯定了世上并不存在神,宗教只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佛教作为宗教的一种,也被贴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佛教的因果思想也被人们摒弃,人们不再相信因果轮回。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道德沦丧的事件,就是由于人们敢于去种各种各样的“恶因”,因为他们不相信“恶果”会随之而来,他们自信可以通过自己的“非常手段”去化解各种“恶果”。

[2]

人们对生死轮回的质疑是正常的,

无人亲眼见证它的存在,但不能因此否认佛教因果思想的根本智慧———即因果相续的道理。

二、我国信仰缺失现状的原因分析

我国信仰缺失的现状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古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儒释道精神,看重道德信仰的建设。新文化运动带给我们“民主”和“科学”,我们开始关注政治信仰,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逐渐树立起了共产主义信仰,相信无神论,质疑宗教信仰。

[3]

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开始崇尚物质,

大力发展经济建设,不断的见证了“科技”的伟大,这种对物质的崇尚逐渐演化成了对“金钱”的崇拜。因为钱,商人唯利是图,枉顾社会法纪,置消费者的生

有关佛教因果思想与信仰缺失问题的思考

方文风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摘

要】佛教因果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中已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更是每一个中国人根

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然而在当今社会,许多人不再相信“因果”思想,肆无忌惮的去做坏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道德沦丧的事件。分析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意在让大家对佛教因果思想有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坚固大家的因果观念,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关键词】因果思想;传统文化;公平【中图分类号】B 94,D 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01(2013)04-0120-03

No.4,2013

General No.67,Vol.12

2013年第4期第12卷(总第67期)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ce Officers

120

死于不顾,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药品安全问题让人寒心,还有一些致富怪招也是令人瞠目;因为钱,官员权力腐败,官商勾结牟取暴利的事比比皆是,民众的仇官仇富思想也越发明显;因为钱,普通民众奔波于社会底层,不断飙升的房价和物价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许多社会矛盾也油然而生等等。长期以来,金钱成了我国社会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准,人们习惯于用金钱去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但这种对金钱的崇尚并没有带给人们满足感,而是无限的彷徨与迷茫。人们开始意识到,内心深处的标杆——

—信仰已经混乱。

从上述信仰缺失的形成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可归结为三点。第一,人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现实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许多人都急于获得成就,而把自身的一些美好品性丢弃以换取功名,在不断的拼搏中,只是越发的迷茫,不知到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无法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第二,模糊了对善恶好坏的认知。当我们把钱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后,就会逐渐失去对善恶好坏的认知,起初我们可能只为自己的利益犯点小错误,但在这个浮躁社会的腐化下,犯小错误会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进而去犯更大的错误,到最后,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怎样是善,怎样是恶都无法判断,或者压根不想去判断。第三,社会“不公”的现象时刻刺激的我们的神经。我国是一个提倡人人平等的社会,在各项制度中都十分重视每一个人的权利,努力去为大家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然而,当我们把钱作为社会价值评判标准时,各种“不公”的现象就会出现。在目前的社会中,社会财富不可能均等的分配给每一个人,只要这种差距存在,贫富的差别待遇也会存在,富人的骄奢淫逸和底层人的拮据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许多社会问题也因此产生。只要我们一天不把信仰的标杆树立起来,我们就一天不能把迷失的自己找回,更无法正确的去看待各种社会现象。

三、佛教因果思想对人内心世界的规范作用

人的一生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我们所身处的现实世界,一个就是完全由自己操控的心灵世界。“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现实世界中,我们要遵守各项即成的规章制度,服从社会中一些约定俗成的要求;在心灵世界中,我们也要同样遵守一些规则。也许有人会问,我们在心中想象一些事,会对现实造成什么影响?其实不然,现实世界和心灵世界并非两个完全独立的世界,它们通过人这个个体相互交织、互相影响。现实经历会改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同样,我们内心深处的想法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对外在行为的约束是治标的工作,对内在思想的规范才是治本的工作。所以,我们需要为我们的心灵世界立一个规则,让它去规范我们的心理活动,佛教的因果思想恰恰能提供这一规则作用。

(一)佛教因果思想教导我们去主导自己的人生佛教因果思想在解释人的生死轮回过程中,并不是在阐述宿命论,而是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如佛教经典中所说的那样“命自我造”,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我们去积累善业,提升智慧,我们就能改变自己原有的命运。我们要积极的去把握各种机遇,在社会现实中不断的提升自己。“钱”固然重要,但我们要正确对待,不能让钱驾驭了我们的人生,而是我们去合理利用钱。这和我们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主流思想是相同的,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让每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一个新未来。

(二)佛教因果思想要求我们弃恶扬善

在佛教规范中,对善恶行为都做了划分,佛教因果思想就是要告诫人们不要去做恶的事,要多做善的事。佛教对善恶划分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因为人的恶念在作祟。如果每个人心理都有一个善恶标准,都相信因果规律,就不会有人再去种各种“恶因”,自然也就不会生出“恶果”,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更加和谐。

(三)佛教因果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正视自己的人生目前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公的现象,同样的一个犯罪行为,有权有势的人可以通过暗箱操作,仍然逍遥法为。无权无势的人就没有他们的侥幸。佛教因果思想对这样的“不公”给出了一个合理解释,“众生平等”,每个人都要自食恶果,任何人都无法帮你跳出你自身所种的因果链条,更何况“权”和“钱”,只是从因到果的转化都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个果不仅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上,拥有再多的“权”和“钱”不一定就是光鲜的人生,背后的苦楚只是外人没能亲眼目睹而已。在因果规律中,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我们不用和别人去作比较,而是努力去为自己积累善因,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四、用佛教因果思想来促进社会和谐

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信仰缺失问题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对于如何去构建一个适合我国现状的信仰体系的问题,大家观点各异。许多人倡导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我们建党立国的根本理论依据,要一如既往的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向科学和法律致敬。[4]有些人则把目光转向了宗教信仰,世界几大主要宗教在经历了千年的历史,在当今社会仍然屹立不倒,像“基督”、“佛教”等宗教在一些发达国家还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教育作用,说明宗教在教化民众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来提高我国民众的道德修养。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信仰模式,都在强调着一个词“公平”,有外在公平和内在公平两层含义。外在公平,是指机会与待遇上的公平,也就是说,在一个社

121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