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董其昌的书法创作
董其昌行书赏析
董其昌行书赏析打开文本图片集新乡市博物馆前身为平原省博物馆,藏品颇丰,书画尤甚。
其中有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行书作品两幅,萧散平淡,为晚年之作,今与大家共同品鉴。
董其昌生平及其书法艺术董其昌(1555-1637),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华亭人(今上海松江),万历十六年进士,曾仕翰林院编修、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
世称“董香光”,“董华亭”,因谥号“文敏”,又称“董文敏”,是明代后期杰出的书法家和绘画家,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等书论和画论。
绘画方面,他提出著名的“南北宗”论,强调以古人为诗,是“华亭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平淡天真的画风影响深远。
书法方面,他突破赵孟頻与文征明书风的笼罩,书法有“颜骨赵姿”之美,是晚明书坛领袖,与明末书法家王铎并称“南董北王”,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邢张米董”,但《明史》记载“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
清代时期,满人推崇汉族文化,康熙、乾隆二帝偏爱董其昌书法,使得董书风靡一时,文人士子皆学董书。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经历一个渐悟的过程。
《画j禅室随笔》中记载:“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也”,隆庆六年(1572年)十七岁的董其昌参加会试,郡守衷洪溪认为董字较拙便将其列为第二,董其昌的堂侄董源正因字迹出众列为第一,董其昌自此发愤临池学字,研习、临慕书法,一直到老。
对诸家的不断临习,是他书法水平迅速提高的重要因素。
他的楷书自成一家,初学颜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世南,后来认为应跨唐追晋、魏,又学钟繇。
董其昌中年与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相识,成为至交好友,遍览项氏所藏晋唐墨迹,不仅迅速提高了他的审美情趣,也进一步启迪了他的书法艺术。
董其昌以赵孟頻为追赶对象,年少时认为自己“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书艺的不断提高,对赵孟頻的看法也随之改变,“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
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
每见寂寥短卷,终日爱玩。
论董其昌的书法用笔观
“ 论用笔” 可见用笔问题在董其昌书学中之重 , 要。 董其昌的书法学习道路, 走的是米芾那样的 “ 集古字”法, 法对 象甚为广博 ,-t以来的 取 晋、唐、 宋名家均 有涉猎。正是在深入前人书法 中, 他悟到了用笔之理 , 以及 用笔 在书法技法
中 的 核心地 位 , 在 《 禅室 随 笔 》中专 列 一卷 故 画 谈 用 笔
董其昌重视用笔 , 有另一层重要原 因: 还 用笔与他的生命修 养有关。 董其昌是南禅 的笃 行者。 书法的书写过程 , 也同时是他生命禅修悟 道、 层层升进的过程 。 米芾曾谈及书法的书写: “ 要之皆一戏, 不当问拙工。 足我 自足, 意 放笔
一
戏空。 ⑤书写就是放笔一戏空, ” 一个 “ 戏”
古人 中 来 。 笔 能 合 古 , 尽 管 字 法 、 法 、墨 用 则 章
法等如何 的具 有独特 个相 , 其书法的根本精 神 已不离传统
。 .
二 用 笔的无 等等 咒 :无 垂不 缩 ,
无往不收
Ⅸ 禅 室 随笔 *第一 句即 是 :“ 海岳 画 米 书, 无垂 不缩 , 无往 不收 。此八 字真 言, 等 无 等咒也。”⑨无 等等 咒,般若波 罗蜜 多咒 四名
每一 字中, 两者都 必不可少。 能放纵 即是
能 垂 、 往 ; 攒捉 即 是能 缩 、 能 能 能收 。 纵 与 攒 放
本要领 , 则未必 尽然。米芾 《自叙 帖》中曾论
到 用笔 之 关 键 :“ 笔 , 虽 细 为 髭 发 亦 圆 ; 得 则 不
一
促必须同时而 用, 否则便 落人 “ 道。 魔 ”不过 ,
般人用笔 , 垂而不能缩 , 往而不能收 , 能 能
得笔,则虽粗 如椽亦扁。 ”⑩那 么如何才能 得 笔?那就是无 垂不缩, 无往不 收。 也就 是说 , 只有做到 了无垂 不缩, 无往不收 , 写出来的点 画才能圆而不扁 ( 用今天的话说 , 就是有立体 感), 能道 劲有 力。 才 我们 知道 , 善用笔 者善
浅读董其昌
浅读董其昌摘要:《兰亭序》不仅贯穿他一生的书斋生活,而且在他形成个人书风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的书风主要以《兰亭序》的艺术要素为核心元素,并杂糅钟繇、二王、杨凝式、虞世南、颜真卿、米芾、赵孟頫等历代大家而成。
因此,如果说《官奴帖》是是使董其昌顿悟王羲之笔法的最重要的法帖,那么《兰亭序》则是他洞悟王羲之书法神韵的最重要的法帖。
关键词:《兰亭序》、董其昌、书风、王羲之一据文献记载,《兰亭序》(如附图1)是在公元353年(即东晋的永和九年),王羲之与当时的名士在会稽山游玩,并在游玩尽兴之时,写下来《兰亭序》。
但直至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出现时,《兰亭序》才被公之于世。
正式因为从永和九年到梁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出现之间的一百六十多年没有文献记载引发了后世对《兰亭序》真伪的激烈争辩,也正是如此,才会出现当今的兰亭论辩,称为书法界的一大焦点。
但是,兰亭序对后世的书法家都有重大的影响。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
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精品】试述董其昌的书法用墨
试述董其昌的书法用墨摘要“以画法用墨”的集大成者的董其昌所提出的“南北宗论”,不仅是中国绘画的历史,也是审美追求的体现。
董其昌在审美追求与书法是一致的。
在书法、绘画的实践中,他吸取了南宗画家的审美,兼收并蓄,在笔墨趣味和审美上追求秀雅蕴藉。
最后他创造了“平淡天真”的书风,实现了对“淡”美的审美追求。
他将禅宗思想的境界加之作品之中反映出的“淡”不仅仅是墨色色彩中的浓淡的“淡”而是笔法变化灵活并不跳跃过大;字的结体端庄并不呆板;章法萧散并不散乱。
是禅宗中所提倡的崇尚自然平淡的“淡之玄味”。
他以“淡”为美的艺术风格影响了书坛近三百多年,特别是清代的皇帝,由于皇帝对他的青睐,更是掀起群臣模仿的追随之风。
关键词:董其昌;用墨;淡;艺术特色;审美追求AbstractDong qichang (1555—1636), XuanZai ,the word, thought white, thought weng, fragrance light rove. As a master of "ministered to act" dong qichang proposed "the theory of civil cases, is not only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aesthetic pursuit. Dong qichang in aesthetic pursuit and calligraphy are consistent. In the practice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he learned the south of thepainter's aesthetic, eclectic, pursue fair expounds on the pen and ink interest and aesthetic. In the end, he created the "plain naivety" book wi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light" aesthetic pursuit of beauty.He will be the state of zen thoughts and works reflect the "light" is not only in the inky color shades of "light" but brushwork flexible change don't jump too much; The nexus of contracts of modesty is not inflexible; Kept his not messy. Advocate natural is advocated in zen tame xuan taste of the "light".He with "light" for the beautiful art style has affected the gallery of nearly three hundred years, especially the emperor of qing dynasty, because of the emperor in his favour, is the wind of the princes of imitation to follow.Key words:Dong qichang; ink; Light; artistic features; aesthetic pursuit目录TOC \o "1—3" \h \u 摘要IAbstract II目录III前言1一、董其昌书法用墨风格的形成1(二)禅宗思想对董其昌用墨的影响2二、董其昌书法用墨的艺术特色3(一)“淡”美的笔法与墨法3(二)“淡”美的布白特点5三、从艺术发展的悖论看董其昌书法用墨风格的形成6(一)共时性/历时性6(二)周期性/非周期性7(三)有规律/无规律8四、董其昌书法“淡”美艺术的影响与启迪9结语10参考文献11谢辞12毕业创作作品13前言董其昌擅长归纳古人的艺术成就和经验,长于吸收借鉴,勤奋钻研,创作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论翁方纲关于米芾、董其昌书法的题跋
论翁方纲关于米芾、董其昌书法的题跋翁方纲作为清书法四家之一,既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又是著名金石学家,具有较高的地位,较大的影响。
翁方纲以其书法著称于乾、嘉两朝,当时北方写碑版者毕归之。
翁氏的书法以小楷见长,工整质厚,有朴静之境。
其行书取法晋唐,风格拘谨。
然而,与同为书法四家的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相比,翁方纲的书法遭到了后人较多的批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包世臣云:“宛平书只是工匠之粗细者耳。
于碑帖无不遍搜默识。
下笔必具其体势,而笔法无闻,不止无一笔是自己已矣。
”1此说带有情感恩怨色彩,略嫌偏激。
杨守敬云:“覃溪小楷尤精绝。
但微嫌天分稍逊,质厚有余而超逸之妙不足。
”。
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覃溪老人终身欧虞,褊隘浅弱。
”3可见,后人批评主要在于翁氏缺少天赋,取法狭隘,缺乏个性,形同工匠。
作为诸多方面成就较高、见闻广博、临池勤苦的历史人物,如果仅仅以天分稍逊作为书法缺陷之原因,或许缺乏说服力。
我们应该挖掘翁方纲的书法风格得失其他方面的原因。
笔者以为乾、嘉时政治学术背景、翁氏自身的学术研究及书学思想以及其天份等综合因素造就了其书法风格。
书者,心画也。
风格即人。
书法是书写者思想及性灵的反映。
笔者以为艺术主张是影响艺术创作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可以通过其题跋整理出他的主要的书法理论。
翁方纲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以及碑版学家,其所作的题跋数量十分可观。
其书法题跋主要包含碑帖的流传状况、介绍及评价。
我们能从其题跋中探究翁氏书学的立场,从而理清其书法风格形成的原因。
米芾、董其昌都是帖学集大成者、二王一脉行草书的代表人物。
本文选取翁方纲关于此二人书法的题跋作为切入点,从中可以了解翁氏关于行草书创作的主张,并挖掘出翁方纲书学缺陷具体所在。
观念决定实践。
通过其书学理论的剖析,我们便能较清楚地知晓翁氏书法得失的具体原因。
翁氏的书学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对当时的书坛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因此也能启发我们从侧面对帖学衰微作一些研究。
董其昌书法美学与艺术风格初探
董其昌书法美学与艺术风格初探作者:王思远来源:《好日子(中旬)》2018年第02期摘要:董其昌崇尚王阳明心学,同时又信佛参禅,他将心学和禅宗哲学融会在书法作品之中,使其书法作品清淡中见幽远,娟妙中含虚和,成为他心灵的轨迹。
董其昌以禅论书,把质朴无华、平淡自然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风格。
董其昌在艺术理论上建树颇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董其昌;书法美学;风格;禅悟【一】董其昌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卒于明崇祯九年(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
董其昌生活在社会转型、时代变迁的晚明时期,社会矛盾尖锐。
社会的动荡使哲学思想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因其内容日趋繁琐僵化而失去了人们的信仰,代之而起的是尊崇主体精神的王阳明心学的兴起及王艮、李贽进步思想的传播。
董其昌能书善画,“天才俊逸,少负重名”,“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1]。
他认为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2]近于禅。
禅宗认为佛性存在于人的自心之中,人的解脱,关键是人的觉悟和内心的超越。
禅宗主张“明心见性”,其修持方法为主体的体验和顿悟,主体一经顿悟,虽然人依然活在现实人生中,但精神境界已升华到澄净空虑的涅境界。
禅宗所追求的澄净空明的精神境界和王阳明心学通过去欲获得超越的心理境界是相通相似的,因而引起了董其昌的极大兴趣。
他崇尚心学,同时又信佛参禅,在34 岁时曾与唐文献、袁宗道、吴本如等到松江龙华寺访问憨山禅师,他还与明末四大禅师之一达观禅师交往颇深。
万历十七年(1589)董其昌考取进士,走上了仕途,但他却屡次弃官归家或推辞不赴任,他对仕途的追求远不及对哲学和艺术的热爱与探索。
入仕之后,他经常与冯元成、焦、朱国桢等谈禅论佛,切磋学问,又得以观赏许多古代名家法帖墨迹,心摹手追,渐入佳境。
董其昌虽一生为官,却时而隐退于江南故里,遍交名流,徜徉山水,游戏禅悦,沉浸于书画艺术之中。
董其昌行书艺术特色浅析
董其昌是明代书法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中国书法史、绘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董其昌的行书更是在其书法领域占有突出的地位,同时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书体,董氏开创了以萧散、简淡为主的书法风貌,在中国书法史上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一、董其昌行书的分期(一)早期:宗师晋唐,取韵为上董其昌少年时十分聪慧,其父董汉儒是一位乡中塾师,在其父的影响和教导下,董其昌勤奋好学。
隆庆五年(1571年),十七岁的董其昌参加了松江府会考,学问虽佳,却因为字写得差,而被取为第二名,由此董其昌才开始了他的翰墨情缘。
董其昌初学颜真卿多宝塔,并受颜真卿影响颇深,持续久远,后以唐书不如魏晋,故而上探魏晋,向钟繇、王羲之的经典法帖学习,这不乏是对“取法乎上”的很好诠释。
董其昌曾在莫如忠的私塾读书,并向莫如忠学习书法,莫氏对董其昌的学书历程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有了其“上探魏晋”的习书思想,为后来的书法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期:转入宋元,初显风貌董其昌在二十岁至三十五岁期间,迫于生计,流连于各地私塾任教,在此期间,结识了当时有“第一收藏家”之称的项元汴,得以尽览众多名家书作真迹,并进行了大量的临习,对后来取法“宋元”奠定基础。
万历十七年(1589年),历经坎坷的董其昌终于高中,因此,开始了其仕途生涯。
在京师为官期间,时常与当朝名士切磋文艺,纵谈剧论;正因为有了这些见识和交游,促成了董其昌广阔的眼界和丰富的学养。
中年后的董其昌书风发生了转变,开始将取法对象转向宋元时期的书家。
在其所著《画禅室随笔》中提道:“余十七岁学书……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解处。
”[1]由此可以看出,董其昌在其三十七岁的时候,迎来了其学书历程的关键节点,由于当时晋人的书法真迹极为罕见,而宋元时期的墨迹作品传世颇多,可以很大程度上还原古人的笔法、墨法,故而董其昌把重点放在了对宋元时期墨迹的学习上,其中主要向他终身崇拜的米芾学习,通过大量的学习,董其昌深得米芾神韵,并初显自己风貌。
董其昌评其书法“古淡天真,米痴(米芾)后一人而已”
董其昌评其书法“古淡天真,米痴(米芾)后一人而已”
元代有这样一位大家,诗书画三绝。
董其昌评其书法“古淡天真,米痴(米芾)后一人而已。
”他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
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
题《安处斋图》卷
这位大家就是“元四家”之一的倪瓒。
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
题《修竹图轴》
《淡室诗》轴
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赞美过他的书法。
文征明评曰:“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
”董其昌评曰:“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后一人而已。
”
《呈久成札》
《呈云浦诗札》
《题周文英诗志传》
《题渔庄秋霁图》。
明代书法欣赏8
吴宽行书扇面吴宽《行书扇面》。
董其昌乐毅论《乐毅论》董其昌书。
纸本。
纵26公分,横224.5公分。
广东省博物馆藏。
董其昌草书扇面《草书扇面》董其昌书。
纵15.5公分,横47.7公分。
荣宝斋藏。
此帧扇面书法写的非常激越跳宕,技法娴熟。
自署学杨少师(凝式),确有几分“神仙起居法”的遗韵。
扇面纸熟,又有折痕,形式特殊,写好不易,董其昌是书扇老手,正利用了扇面的短处而变其长,出现的线条及墨色的变化别有意味。
董其昌行书诗董其昌《行书诗》,行书。
董其昌浚路马湖记《浚路马湖记》董其昌书,纸本,行书,纵29.3cm,横607.5cm,132行。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该帖是董其昌所写的一碑记。
款署:董其昌撰并书。
魏应嘉篆额。
徐标建。
有沈荃题跋。
“王鸿绪印”、“安仪周家珍藏”及“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藏印。
为王鸿绪、安岐、张若霭、清内府旧藏。
《浚路马湖记》布局疏朗匀称,是董其昌晚年之作,所谓“渐老渐熟,反归平淡”,寓生秀于扑茂苍拙,自然洒落。
董其昌自评曰:“余书与赵文敏较,各有长短。
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
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
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轮一筹”(《容台集》)董其昌草书扇面《草书扇面》董其昌书。
纵15.5公分,横47.7公分。
荣宝斋藏。
此帧扇面书法写的非常激越跳宕,技法娴熟。
自署学杨少师(凝式),确有几分“神仙起居法”的遗韵。
扇面纸熟,又有折痕,形式特殊,写好不易,董其昌是书扇老手,正利用了扇面的短处而变其长,出现的线条及墨色的变化别有意味。
董其昌杜甫醉歌行诗董其昌《杜甫醉歌行诗》,行书,绢本。
横301厘米,昆山昆仑堂美术馆藏。
董其昌行书轴董其昌《行书轴》,行书,上海博物馆藏。
董其昌行书帖董其昌《行书帖》,行书。
董其昌洛春谣董其昌《洛春谣》仿米芾“洛春謠”,行书无年款,水墨紙本手卷,纵41厘米,宽461厘米。
董其昌书法擅于以手卷形式表现。
略论董其昌书法艺术
略论董其昌书法艺术作者:齐观闪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0期摘要:在明代书法史上,董其昌称得上是影响巨大的开派大家,其书法和书法理论都独树一帜。
本文主要阐述董其昌的习书之路、独到的书法见解、书法艺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董其昌;书法;见解;特色;影响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55-02董其昌是明代后期著名书画家,书画理论家,“松江派”创始人。
他从书画理论到创作实践都有新的建树,在文人画发展史上堪称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其书风与画风甚为统一,文人气息颇浓,一生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是一位集大成的书画家。
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公元一五五年),卒于毅宗崇祯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三十五岁时得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尝督湖广学政,官山东副史,至南京礼部上书。
其时党祸酷烈,他请求归乡。
崇祯初年,又掌詹事府事。
三年后,他就屡次上书乞休,诏加太子太保,卒赠太子太傅,谥文敏。
一、习书之路董其昌从小就生长于文化气氛浓厚的环境之中,在出仕前就与同乡画家顾正谊、莫是龙、嘉兴收藏家项元汴、致仕尚书陆树声等结下友谊,成为一位崭露头角的书画家。
他十七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准可得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
原因是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
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
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其书法有了很大进步。
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九),终于考中进士,并因文章、书法优秀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深造。
董其昌书法早年从颜真卿入手,后改学虞世南。
他认为唐书不如魏、晋,于是又学钟繇、王羲之,兼取李邕、徐浩、杨凝式、米芾等各家之长,自谓于率意中得秀色,其分行布白,疏宕秀逸,具有特色,晚年仍归入颜真卿。
董其昌曾自述学书经过:“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
论董其昌的书法用笔观
论董其昌的书法用笔观话题:兴趣爱好书法一、书法之法,首在用笔中国的书画家,凭借着手中的一杆笔,濡墨挥毫,幻化出了一个同自然之妙有的生生世界。
古人有论:“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纤纤柔毫,在纸绢上可以行云流水,可以高山坠石,可以腾挪跳跃,也可以喜怒哀乐一寓于书。
唐代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
”?赵孟頫诗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应须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书法与绘画,形貌是二,用笔则一,所以中国的绘画不是画出来的,是写出来的。
画与书虽意象有别,但是内在之理却是一致。
书法的神采、气韵、骨力、筋肉、血脉等,书法家的性情、修养、学养等,最终都要落实到用笔,通过手中的笔来完成。
正因如此,黄庭坚说:“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写便如人意。
古人工书无它异,但能用笔耳。
”?赵孟頫说:“书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
”?在这样一个大传统的背景下,董其昌—这位深研中国书法与绘画传统的艺术家,也同样把用笔问题放在法之首位。
我们看他的《画禅室随笔》,卷一即是“论用笔”,可见用笔问题在董其昌书学中之重要。
董其昌的书法学习道路,走的是米芾那样的“集古字”法,取法对象甚为广博,二王以来的晋、唐、宋名家均有涉猎。
正是在深入前人书法中,他悟到了用笔之理,以及用笔在书法技法中的核心地位,故在《画禅室随笔》中专列一卷谈用笔。
董其昌重视用笔,还有另一层重要原因:用笔与他的生命修养有关。
董其昌是南禅的笃行者。
书法的书写过程,也同时是他生命禅修悟道、层层升进的过程。
米芾曾谈及书法的书写:“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
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
”?书写就是放笔一戏空,一个“戏”字呈现了米芾在放笔书写过程中的大自在、大自由,直与怀素的“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相接,书道通于禅道正在于此。
董其昌对米芾的“戏”深有契合:“醉后磨墨一斗,以三文钱鸡毛笔书此篇。
迅疾如追风逐电,略无凝滞,皆是颜尚书、米漫士书法得来。
董其昌书法的审美特征
试论董其昌书法的审美特征摘要:纵观董其昌的书法艺术,既有对古代法帖的积极传承探求,又有苦苦努力的创新变革,他把质朴无华、平淡自然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最终形成清逸古雅,风韵独具的书法艺术风格。
现从其笔法、字法、章法、墨法探求其书法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用笔;结字;章法;用墨一.用笔在笔法方面,董其昌认为“提笔需有力,在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
提笔能立定精神,运笔则能放纵、能攒提,虽在短小的尺牍之间,也能造成纵横千里的势态。
他自言:“劲利取势,虚和取韵。
”用笔的虚实他认为是点画获得韵味的关键,所以董其昌用笔的最大特点便是“虚灵”。
他的虚并非指用笔缺乏力度,而是能做到“力实气空”。
“力实”者,用笔沉着、点画精到;“气空”者,笔提得起、拓得开,笔势圆活,用笔虽细如发丝,亦挺劲圆浑,但两者以“力实”为先,正如其言“婉转藏锋能留得笔住,不直率流滑。
”“力实气空”的字让人感到一种柔中带刚的阴柔之美。
董其昌作品《菩萨藏经后序》,以《集王书圣教序》笔意书之故结字、笔势与其颇为相似,用笔精到细腻,圆润挺拔,线条以提为主,摆脱了原本刻帖的木讷,显得虚灵生动,极富书卷气。
《集王书圣教序》由于集字的关系导致行气不贯,而《菩萨藏经后序》行气的处理上,连断合度,故能连贯生动,精神焕发,清淡空灵。
二.结字结字指的是单个字的结构,讲究字形结构是书法的基本要求之一,同时又特别能体现书家的创造性。
书法的求变与创新最直接的体现是书家在结字上的创造性。
就结构美而言,凡结字成功者,其长短、宽窄、大小、疏密、斜正,均自然多变,并于变化之中,力求和谐统一,即可相应成体。
倘只顾及平正、对称、整齐、而忽视其中之变化,则难免呆滞之弊。
而董其昌的结字,端严工整、活泼多姿、质朴自然、聚散和谐、巧妙险绝、浪漫天真、体趣横生。
他的行楷书法比例雄健、笔法多样,熔篆、隶、草、楷笔法于一炉。
关于结字,他认为:“欲学书,先定间架,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也。
”他的意思是学书需先要揣摩字的间架原则,然后求变化,达到如入无人之境的界。
董其昌的书法理念
董其昌的书法理念董其昌(1555-1636)明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万历进士。
书法从颜真卿入手,后改学虞世南,又转学锺繇、王羲之,并参以李邕、徐浩、杨凝式等笔意,自谓于率易中得秀色,其分行布白,疏宕秀逸,甚具特色。
清人王文治在《论书绝句》中对董其昌的书法推崇备至,“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
”认为二王之后的行草书法,除颜真卿之外就是他,虽有溢美之嫌,反映了王本人对董书的偏爱,但所谓“楮墨空元透性灵”却是深入董书骨髓了,深刻揭示了董其昌在艺术中孜孜以求的“淡”的书学思想。
董其昌不但以“淡”为艺术宗旨,建立了以二米为骨干的山水画的南北宗说,而且将之贯穿与他的书论之中,形成以“淡”为宗的书学思想。
董其昌所推崇的“淡”,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其人生态度和艺术精神,这就是“意淡”,另一方面是指与这种人生态度和艺术精神相对应的艺术形式,此之谓“墨淡”。
他的书法点画清润精劲,遒力畅达,结体化米芾的上松下紧为密上疏下,有挺拔上举之势,章法疏朗,字距行距开阔,同时善用淡墨,整个风格空灵清新,如冬雪初融,虚白之处弥漫着无限生机,寓遒媚于豪放中,婀娜而不失刚健,其清新淡雅的风姿令人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之想。
他开创的平淡清新、遒逸灵秀的书风对后世影响极大,尤其清初因康熙帝推崇更是风靡天下,几乎成了一家独尊的局面,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
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当效仿其书而流为习俗时,董其昌的书学思想却没有在那些人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徒摹形骸,神采全无,致使董书一度背上恶名,被康南海讥为“局促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
向前辈大家学习,学习其思想无疑是最重要的,所谓“师古人之心”者是也。
对于董其昌的书学思想以下分两方面来谈:一是董氏对书法的学习方法,即其学书思想;二是董氏对书法境界的追求,即其书法美学思想。
董其昌与书画鉴藏
董其昌与书画鉴藏文、图:吕友者明代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艺术品市场十分兴盛。
社会各个阶层对书画鉴藏的热情十分高涨,涌现出大批的书画鉴藏家。
如嘉靖时的严嵩、严世藩父子、华夏、项元汴家族、文征明家族、王世贞与王世懋兄弟、韩世能和韩逢禧父子、李日华、张丑、曹溶、莫是龙、陈继儒、刘子大、詹景凤等。
而董其昌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画家,又身居高位,自然也是收藏家中的重要人物。
董其昌收藏甚丰,曾搜集鉴赏过历代书法名迹,并汇刻成《戏鸿堂法帖》。
那么,董氏是如何收藏和鉴定书画的?他的收藏与艺术之间有何千丝万缕的联系呢?笔者试图结合文献,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还原出一位作为鉴藏大家的真实董其昌。
. All Rights Reserved.《董范合参图》轴 明 董其昌 156.5 cm x 4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董其昌尤其喜欢收藏董源的作品,在北京为官时,曾得董源《夏山图》(现藏上海博物馆)。
并试着摹习董源、范宽二人的“点子皴”法,因此他的作品除董、范的影响外,更多地反映出作者以元人为宗的绘画渊源以及其晚年山水画融汇诸家、自出机杼的面貌收藏的古书画名迹:“余得《大姚村图》,乃高尚书(高克恭)真迹,烟云淡荡,格韵俱超,固非子久、山樵所能梦萝见也。
”除此以外,他还收藏有五代的四大家之一的关仝作品:“余家有关仝《秋林暮霭图》,绢素已剥落,独存其风骨,尚足掩映宋代名手数辈。
元季唯倪迂得其意,虽荒玄墨戏,非工细者所能庶几也”;并称“宋元明画,余所藏各家甚备”。
事实上,据文献记载,经董氏鉴定收藏的历代名人书画达五六百件之多。
董氏利用声望资财,逐渐将一大批珍贵的经典字画收入自家囊中,并筑“戏鸿堂”藏之。
《画禅室随笔》有详细的记述:“董北苑(源)《潇湘图》、江贯道《江居图》、黄大痴《富春山图》、董北苑《征商图》、《云山图》、《秋山行旅图》、郭忠恕《辋川招隐图》、范宽《雪山图》、《辋川山居图》、赵子昂《洞庭东山图轴》、《高山流水图》、李营丘(成)《着色山图》、米元章(芾)《云山图》、巨然《山水图》、李将军《蜀江图》、大李将军《秋江待渡图》、宋元人册页十八幅,右俱吾斋神交师友。
浅谈董其昌书法艺术风格
浅谈董其昌书法艺术风格董其昌是明代杰出的书法家,其书法风格独特,被后人称为“董体”。
他的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广泛传颂。
本文将从董其昌的生平、书法艺术风格、作品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董其昌的生平董其昌,字茂初,号梅溪,江苏宜兴人。
他的祖父董西山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父亲董绍昌则是一位书法家。
董其昌从小接受父亲的教育,又先后跟随叔父董其昌、江上麟等名家学习书法,兼通经、史、子、集,十岁能诵《古文观止》,十四岁能作《三字经》真迹。
董其昌年轻时曾做过官员,但后来因不认同朝廷的政治而辞职回家。
此后,他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书法创作中,并不断深化自己的书法艺术,成为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二、董其昌的书法艺术风格1. 毛笔写作董其昌是一位精通毛笔的书法家,他的毛笔书法准确有力,充满生命力和个性魅力。
通过他的字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诗人的情感倾注、一个学者的深刻理解和一个书法家的伟大造诣。
2. 大气豪放董其昌的书法风格宽广,笔墨归纳,有“龙飞凤舞”的神采,令人感受到强烈的气势和豪迈的精神。
他的书法风格散发着浓郁的个性和艺术魅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许多后代书法家。
3. 古拙自然董其昌的书法作品中,古拙自然的风格独具特色。
他善于揣摩古人之笔,加以革新,既重视传统技法,又有自己的创新理念。
他的字体深受诗人辛弃疾的喜爱,被誉为“以古中新、古拙秀逸,自然神韵”。
三、董其昌的作品特点1. 《爱莲说》董其昌的《爱莲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是以荷花为素材写成的散文文章,具有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被称为中国散文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被许多人文学网站评选为中国的经典名句。
董其昌用“爱莲”寓意自己的书法创作,提倡信仰、自由和纯粹的美。
2. 《无题》董其昌的《无题》是一篇泼辣之作。
这是一篇用书法传达思想的文章,内容嘲讽权贵,反映百姓的权利和利益被剥削的真相。
文章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表现出董其昌独具的风格和丰富的人生经历。
董其昌行书赏析
董其昌行书赏析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明朝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文化名人。
他的行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技艺,成为明代书法的代表之一。
董其昌的行书以王羲之为宗,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行书笔画流畅,结构严谨,章法布局得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行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和发展,使行书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董其昌的行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笔画流畅:董其昌的行书笔画流畅自然,线条优美,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他的笔画既有力度,又不失柔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2. 结构严谨:董其昌的行书结构严谨,字形规整,笔画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
他的字形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自己的个性。
3. 章法布局得当:董其昌的行书章法布局得当,疏密有致,空白与实处相得益彰。
他的作品既有大气磅礴的气势,又有细腻入微的笔触。
4. 个性鲜明:董其昌的行书个性鲜明,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和发展。
他的行书既有古人的遗风,又有自己的新意。
董其昌的行书是他多年艺术实践的结晶,是明代书法的瑰宝。
他的行书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析书法创作中的“由熟到生”
试析书法创作中的“由熟到生”曹钰熟与生是书法美学范畴中的一对审美概念。
董其昌提出“字须熟后生”的书法理论对书法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熟与生的关系是什么?其意义内涵又是什么?在书法实践创作中如何做到“熟后生”呢?一、熟与生的辩证关系和董其昌的“字须熟后生”理论(一)熟与生的辩证关系熟与生,是同一物体在一定因素的促变下产生演进过程的界定语,用以表达一种对立而又统一的辩证观念。
追溯一下,佛经《龙树菩萨劝诫王颂》曰:“自有生如熟,亦有熟如生。
亦有熟如熟,或复生如生。
菴没罗果中,有如是差別。
”此颂中“生”与“熟”是相互超越的一对概念。
佛家讲要戒掉“贪、嗔、痴、慢”放下执着,才能做到真正的“定”,是谓“定能生慧”也。
熟乃执着,生即为破除执着;熟后须破除熟之执着为生,生后须破除生之执着,相互转化递进,这正如佛家之进修功夫。
熟与生之间互相超越再超越,是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规律。
书法对于中国艺术就像雕塑对于欧洲艺术一样,包涵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和人文精神,艺术的发展大多又受宗教影响,熟与生逐渐被引申到书法理论中来,成为书法美学范畴中的一对审美概念。
明末书坛领袖董其昌提出“字须熟后生”的重要书法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董其昌的“字须熟后生”理论1.董其昌提出与“熟”相对的“字须熟后生”理论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松江(今属上海)人。
出生于嘉靖三十四年,这一时间正处于明代中期,政治昏庸腐败,生产力遭严重的破坏。
到了明代中叶之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农业、手工业都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经济十分活跃。
董其昌的大部分时间即居住在江南,这里优越的经济环境为其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
董其昌以其疏淡、优雅、苍润的书法风格卓立于明末书坛,其《画旨》上提出:“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不熟。
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
”从字面上看,即要求技法在熟练之后,再追求如初学时的那样生。
然而在明代之前的书评和书论中,大都是以“熟”“精熟”来赞美书家的书法造诣。
董其昌书论四则
董其昌书论四则一、董其昌书法的背景介绍董其昌(1555年-1636年),明朝末年的文学家、书法家。
他是北宗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尤擅长楷书和行书。
董其昌书法独具个性,风格独特,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书论四则》是他对自己书法艺术的总结和思考,也是他对传统书法的批判和创新。
二、董其昌书论四则的内容概述《书论四则》由董其昌分为四则,分别是”速、别、起、提”。
这四则涵盖了书法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对于创作和观赏书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速速指书法的流利和快捷,在书法创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董其昌强调,书法家应该具备一定的写字速度,以保持笔画的连贯和整体感。
他还提到了速度与稳定之间的平衡,认为流利的速度不应牺牲字形的稳定性。
2.2 别别指的是书法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董其昌认为,书法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不能只追求模仿和复制。
他说:“多看代人字,胜似诸家千遍书”。
这句话揭示了他对于书法家应该具备独特风格的要求。
2.3 起起指的是书法的气韵和生动。
董其昌认为,书法应该有生命力和灵动性,不能只是死板的文字。
他通过讲述自己的创作经验,给出了一些建议和方法,如“寿符起笔,殊在伸缩”,强调了起笔的重要性。
2.4 提提指的是书法的整理和提炼。
董其昌认为,书法应该经过不断的修整和提升,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他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整理方法,如“每字之线相夹甚分明”,强调了字形的清晰和线条的精准性。
三、董其昌书论四则的艺术价值董其昌的《书论四则》不仅仅是一本书法技巧的指南,更是一部艺术创作的哲学思考。
他通过对书法基本要素的分析和总结,揭示了书法艺术的内涵和精神。
他在书法领域的创新和实践,为后世的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董其昌书法的独特风格和个人风采,给后世的书法艺术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书法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的审美特点,又充满了时代精神和创新力量。
他的《书论四则》为后世书法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董其昌的书法风格
董其昌的书法风格
董其昌书法用笔最突出的特点为“虚灵”。
在此方面,他有独到的论述:“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
颜鲁公所谓如印印泥,如锥画沙是也”。
虚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意韵。
为了达到虚和取韵,他十分强调书者主宰笔的能动性。
他说:“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
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
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
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
”他的作品中没有偃笔和拙滞之笔,转折处均提笔暗转,如作品《楷书周子通书轴》用笔以劲力取势、以虚和取韵,使其作品风神超逸。
董其昌非常重视用墨技巧,他将墨分为五种不同的浓淡层次用于书法艺术创作之中。
他认为“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肥,肥则大恶道矣”。
董其昌书法作品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精于用墨,如《草书杜律诗册》用笔苍润兼施,通篇在墨色浓淡枯润的变化中呈现出音乐般的节奏和旋律。
他还喜用枯淡之墨作书,如《草书张旭郎官壁石记卷》和《节临怀素自叙帖卷》墨色丰富,淡而不薄、枯而不浮,精彩地表现出董其昌书法行云流水、无拘无滞的潇洒风神。
明代董其昌《书杜工部诗卷》
明代董其昌《书杜工部诗卷》
董其昌是一位享誉盛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对后人影响深远。
尤其是他在行草书方面的造诣最为突出。
他的书风独具特色,飘逸空灵,疏淡潇散,深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从晚明开始,无论是帝王还是一般书法爱好者,都十分推崇董其昌的书法作品。
他的艺术风格独具匠心,独树一帜,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他融合了各家的书法艺术,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简约而不失精致,恬淡却又富有生命力。
董其昌在书法艺术的审美追求上,与那些晚明书坛标新立异的书家不同。
他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将古代书法技法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风格。
他善于将历代文化艺术的精华吸收消化,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从而达到了化古为我、自成一家的艺术高度。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风格独具匠心,他的作品体现出了俊朗疏秀的特色。
其作品笔力遒劲有力,线条优美流畅,每一笔都充满了自由、豁达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义怎能限制住萤其 昌 他在方寸之 内着手变 化, 将每 一个字都置 于l f 各 J 二 的偏左 上方, 为右
方 之字 出足够 的空间, 以此拉开 字距和行
无愧的帖学火师: 但从 “ 书如其人’ 的角度来说,
他趋 炎附势、 见风使舵、 横行乡里 以致 “ 民抄莲
中国窗哥 ・ 经 姿 古代作品
C P J ES E 0A 、 ) 0 L : L , L 0 AP I
论董其 昌的书法创作
◇ 陈名 生
有明以来, 书法流派之风 口盛, 论地域 , 尤
术书风和理论认识走自己的路, 住 时复占主义
如其8 0 岁昕书之 楷 书打 }
问, 取法广博, 然不 囿于 内, 深得众 家之长。 他
的楷书, 颇具颜鲁公 的宽绰和锺太傅 的古仆: 他
的行 书, 可见_ E 右军的灵秀和米南宫的跳跃 : 他
的草书, 流 淌着怀素上人 的疏放和张 长史的豪 迈: 而任他绝大多数 的作品中, 义都散 发营杨少 师 韭花 帖 般 的散 淡之气 … ・ 这些, 已足够订 E 日 』 j 董其 昌集古之人成。 后亦有贬低董氏之人, 批 其过于保守而不敢创新, 但平心而 沦, 在当时的
祝合力, 那么云问书派便是一 “ 董” 擎天了 n 冈为 在吴 门之中, 文、 祝尚可匹敌, 但在云 间之内, 却
无 人可 与 董 氏 争 锋 。 与 吴 门 书 派 的 自然 形 成 所
他精准地把握时代要求, 顺应书法发展的大 成为 塍 赵孟烦之后的又 位帖学大师。
从 美其 吕 的传 作 品米 看 , 其 书 法 创 作
, 用笔老辣, 墨 浓
以苏南为重。 其中, 吴门、 云 间两大书派, 几乎左
右丁 , 整 个明代书坛。 如果说 , 吴 门十 j 派是靠 义、
与反 复占主义文化思潮 的对峙 中不失为一种明
智的选择” 。 历史也汪明, 董其 昌足个聪明人,
笔枯, 虽偶用行l _ f j 起笔, 但仍显含蓄与厚重。 众所 周知 , 率意 是 其 吕作书之常 念, 即 使足惜 , 也 往 随性 , 如其 楷书勤政 励 学
7 3 岁所 之 般若波岁蜜心经 朋 结体变 而更 沉稳, 用笔含 蓄, 骨肉十满。 董其 昌的中楷和火惜
“ 淡” 与“ 秀” 的审美理想 二通告 身之风 格
略有差异, 第一通告身结体丰满, 可 多宝塔
碑 和 麻姑仙坛记 》 之踪影: 第二通告身结 体
消瘦 , 故作欹侧, 盖革氏 “ 以奇为正” 、“ 似奇反 正” 之谓, 用笔熟练之 后反生稚拙, 大有返璞 归
历史条I '  ̄ - T - , 蕈其吕能于赵孟顺 的复古士义人 山
甚
士字 乞 5鸯 喜 事重
. - ,
马子簧
和晚明的反复 占士 义大 潮的关缝 中以集古之大
成的形式米推动 明代书法 的进一步发展已实属
不易。 如肖燕翼先 生所分析的那 样,“ 从宋代 帖学书法兴起 后, 越元而 明末之前, 已战j代 书法 的土体表 现。 在书法反复 的由唐取晋 的艺
通告身组 成, 第一通追 封 篷其 昌父母 , 第二 通
封 菠其 吕夫妇 , 卷 有乾 隆皇帝之 题跋 。冈为 是奉牧 书, 所 以董其 一改平日之率意书风 , 正
襟 危坐 。 如对 尊. 把 缚个字都 写征 乌丝栏 格
奉沈度、 陆深为止宗 , 比莫如忠、 莫 是龙 父子为
羲、 献, 宜称明代书坛盟主在其忪江, 甚至将 松 江卡 5 法上溯至西晋 的陆机、 陆云。 如此种种, 鄙
真 之趣 。
董其昌的书法创作不定格 1 j 一 个朝代 、 一
个书家, 其十七岁由颜真卿入 , 丌始 自 觉学书,
又改学虞世南, 后上追锺、 土, 游走于唐、 宋之
比较朴拙, 丰要师法颜真卿, 兼用战掣抖动之法,
试罔用颜真卿的雄浑来弥补自己作大字的柔媚,
黄其 昌的传世作 品中行书最 多。 他 的行书
距, 计 白当黑 , 简淡 气息 自然而生。 倘苔把每 个
字 都写满恪, 字 距和行距 就会很 小, 整体会 很
苗其 吕的惜书传 作 品巾以小 偕、 巾悄 多, 大楷较 其小楷起初清秀飙逸, 如4 4 岁所书
宦” , 浓 重, 无法 呼吸, 就无法实现蕈其 昌所 谓
实践上的身先士卒而被主 观营构起 来的。 董氏
明代书法的大环境 足一 致的。 二种书体 中, 行草
又是其丰战场, f q 他对 自己的小楷 也颇为 自负, 曾在 画禅窜随笔 ・ 砰_ 『 5 法 中说 道:“ 吾书无所
不 临仿, 最得意在小惜书, 而懒于拈笔 , 但以行 草 行 世。 ” 足见蕈氏之得意 。 他为何义懒得 作
的品性污 , 这与书法艺术对书法家人格和品性
的要求是柏违背的, 也是其最受争议之处。 当然, 今天的书法研究不能仅仅以道德作为衡晕标准,
理应更多地关注书法艺术的本体价值。
之 温泉赋竹扇赋 , 结体修长, 用笔精 覃提 笔, 尚消劲, 颇有褚遂 良《 阴符绛 之面貌; 后用 颜法, 兼采张旭、 徐浩之长, 渐趋沉古而成熟, 如
内。 然 规规矩 矩 义岂足 其 昌的本性 乌丝
只为一个 目的: 构建他自己的书法流派。 而这一
流派的真正核心则正足黄其昌本人。 就书法艺术的 身来说, 蕈其 昌是晚明当之
小惜 呢7 人慨是因为小楷人过谨 不人符 合董 氏率意的天性和 白山的创作要求。 这可从他 “ 余
性好 书, 而懒矜庄, 鲜 写至成篇者” 的自述 中
箴 , 便是J } { 行书的笔 意作惜, 然偶尔亦有作意
之书。 如 减 丁 宁省博 物馆的 楷 - f j 封敕 稿
不同的是, 云 间书派在很大程度上 是依靠享誉
要集 中了惜、 行、 草 体, 篆、 隶J L 甲无涉, 这与
本 , 便是萤 其 昌作 卷楷 书的精 品。 全卷 由二
朝野、 名动海 外的董其 昌理论上的大肆鼓 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