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明 董其昌 龙神感应记并碑阴
董其昌法卫夫人楷书册(日月至明,有物蚀之)
董其昌法卫夫人楷书册(日月至明,有物蚀之)董其昌法卫夫人楷书册分页释文:秋日独行田间,逢猎蛙者携笼挈竿,势如猛卒。
余从容导意,买而活之。
笼之制,细口巨腹,高不盈二尺,有入无出,严于犴狴。
观群蛙中,褐衣者十之一,青衫者十之九。
叩其故,答曰:青者贪饵,故多得。
(以上为第一页释文)吾思人之死,利十恒八九。
其不好利者,甘饥饿困穷,受祸亦鲜,褐蛙之谓与;其好利者,宁胶粘漆固,受祸亦酷,青蛙之谓与。
贯休《古意》:常思李太白,仙笔驱造化。
玄(以上为第二页释文)宗致之七宝床,虎殿龙楼无不可。
一朝力士脱靴后,紫皇案前五色麟。
忽然掣断黄金锁,五湖大浪如银山,满船载酒搥鼓过。
贺老成异物,颠狂谁敢和。
宁知江边坟,不是犹醉卧。
此首本集文载。
(以上为第三页释文)日月至明,有物蚀之;奫潭至清,有物浊之;仙佛至灵,有物魔之。
由是观之:邪不胜正,小人贼天,君子受命。
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
及有狄人之难,国人皆曰: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
遂(以上为第四页释文)败。
叶公子高好龙,屋室雕文,尽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窓,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也。
(以上为第五页释文)虎豹之力在尾,人之力在子弟。
若子弟不贤才,父兄必见侮。
犹夫虎豹垂尾,何侍卞庄,即农夫可以挥锄而击矣。
裴晋公平淮西后,宪宗赐玉带。
临薨欲还进,使记室作表,皆不惬。
乃令子弟执(以上为第六页释文)笔,口占状曰:“内府珍藏,先朝特赐,既不敢将归地下,又不合留向人间。
谨却封进。
”闻者叹其简切而不乱。
世人但知有传奇之还带,不知临终更有还带一事也。
(以上为第七页释文)介推抱木而不能焚其功,屈子怀沙而不能沉其忠。
士患无立,不患无名。
蜘蛛悬一面之网以候愚虫,朝廷设千种之禄以招寒士。
虫不触网以为幸,士不沾禄以为耻,然所谓禄者,荣之门,辱(以上为第八页。
明董其昌撰书《重修云龙山放鹤亭碑记》
云龙山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城南,是古迹相接、人文荟萃之地。
北宋熙宁、元丰之际,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常登此山,并与山中隐士张天骥结为挚友。
隐士饲鹤,并建有放鹤之亭。
苏轼寄情于此,为撰《放鹤亭记》,极叙放鹤饮酒之乐,以寓出世隐逸之怀。
该文久经传诵,后又收入《古文观止》,流布更广,也令放鹤亭声名益著。
明代天启年间,户部主事张璇主持重修该亭,拜请书坛巨擘董其昌撰文书丹,勒石而成《重修云龙山放鹤亭碑记》(以下简称《重修放鹤亭记》(见图一、图二),立于亭畔,遂使圣手巨作与苏仙名篇相后先,共为古亭增色。
《重修放鹤亭记》现存于放鹤亭后的碑廊之中,碑体通高330厘米,宽107厘米。
上为圆首,有篆额“重修云龙山放鹤亭碑记”10字,正文行楷17行,满行55字,款署“赐进士出身、嘉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同修两朝实录、制诰讲读官、华亭董其昌撰并书”。
时在“天启甲子(四年,1624)孟冬”。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谥文敏。
他集书画创作、批评、理论、收藏、鉴别于一身,艺术生涯长达60余年,是明代后期最具影响力的书画大家,有《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等著作传世。
《重修放鹤亭记》由董其昌撰文。
该文收入《容台集·文集》卷四,记述了张璇重修放鹤亭的起因和经过,对苏轼《放鹤亭记》“引卫懿公事,谓国君之宠鹤,不若山人之放鹤得自全其高”的观点作了辩驳,认为懿公之败,不在于宠鹤,而在于于康唯图一《重修放鹤亭记》图二《重修放鹤亭. All Rights Reserved.粮粟之不足。
文章提出“使卫公有公刘乃积乃仓之粮,曾孙如京如坻之粟,以此进战,孰能胜之”的新观点,并赞扬张璇“精心计调兵食,一洗脂膏之陋,庶几士饱马腾,以伐萌于不战,是桓文之烈也。
”由此来看,董其昌读书、著文不为古人之见所束缚,敢于自出心裁,自是可取。
但他在文中又说:“按《史记》,秦始皇东游厌王气,汉祖心自疑,避匿山中。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文字版)卷四
《画禅室随笔》卷四明董其昌○杂言上以蹊径之怪奇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子美论画,殊有奇旨。
如云简易高人意,尤得画髓。
昌信卿言,大竹画形,小竹画意。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予最爱斯语。
凡人居处,洁净无尘溷,则神明来宅。
扫地焚香,萧然清远,即妄心亦自消磨。
古人于散乱时,且整顿书几,故自有意。
长生必可学,第不能遇至人授真诀。
即得诀,未必能守之终身。
予初信此道,已读禅家书,有悟入,遂不复留情。
有诗曰:“未死先教死一场。
”非七真不解此语也。
沈明远画鱼,不点双睛,尝戏诧人曰:“若点当化龙去。
”有一童子拈笔试点,沈叱之,鱼已跃去矣。
欲诘童子,失其所在。
鲤鱼跃龙门,必雷神与烧其尾,乃得成龙。
李思训画一鱼甫完,未施藻荇之类。
有客叩门,出看,寻入,失去画鱼。
童子觅之,乃风吹入池水。
拾视之,惟空纸耳。
后常戏画数鱼投池内,经日夜,终不去。
嘉兴有济舟和尚,蚤岁不曾识字,因口授礼观音文经。
三岁,忽发智慧,于内外典豁然通晓,腹为箧笥,辩若悬河。
晋陵唐应德时就访之,与谈濂洛关闽之学,尤似夙悟。
大士冥加显被之力,不可诬也。
济有语录行于世,因书此文志之。
南京有顾宝幢居士,精净土。
每言曰:尘劳中随处下手,生死上不必留情。
又向观禅师曰:阎浮界中,心行为重。
皆有道者之言。
口宝幢亦善画,余于焦弱侯处见之,盖师董北苑。
阎头陀者,不知其年,每似六七十许人。
坐赤日中,卧冰雪路,吐语洒然,似有得者。
黄大痴九十,而貌如童颜。
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衰,无疾而逝。
盖画中烟云供养也。
大波罗般若经六百卷,此为经之心。
般若有两种,所谓观照般若,须文字般若中入。
亦观音圆通所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也。
余书此经,欲使观者皆观自在耳。
般若经六百卷,此为之心,犹云般若心也。
今以心经连读,失其义矣。
般若有三,有观照般若;有宝相般若;有文字般若。
文字亦能熏识趣无上菩提,故书此流布世间。
使展卷者,信受诵读,种善知见。
所谓一句染神,历劫不变也。
士君子贵多读异书,多见异人。
圣教序董其昌题跋译文
圣教序董其昌题跋译文
摘要:
1.圣教序的背景和历史
2.董其昌的题跋内容
3.圣教序译文的重要性
4.董其昌对圣教序的评价
正文:
圣教序是唐代怀仁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佛教经典。
这篇序文由唐代书法家王羲之书写,因其书法风格独特,被誉为“书圣”。
圣教序在佛教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文人,他对圣教序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曾经为其题跋。
董其昌的题跋内容主要是对圣教序的评价和解析,他认为圣教序的书法艺术价值极高,是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之一。
董其昌的题跋不仅对圣教序本身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后人研究和理解圣教序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圣教序译文的重要性在于,它使得圣教序的内容更加易于理解和传播。
圣教序本身的文字难度较高,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难以理解,因此译文的出现大大方便了读者的阅读和研究。
同时,译文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文化和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从而增强文化传承和交流。
董其昌对圣教序的评价体现了他对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
他认为圣教序的书法风格独特,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完美的体
现。
董其昌的评价不仅凸显了圣教序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综上所述,圣教序董其昌题跋译文是对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重要研究资料,对于了解和研究圣教序以及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大师董其昌五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大师董其昌五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2021-12-07 07:11·听月工作室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明朝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1368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1387年平定辽东,实现统一(1368年~1644年)。
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
为稳固统治,明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加紧了思想控制。
致使明代文化,始终处于非常紧张的冲突对立状态,是我国思想史上斗争颇为酷烈的一个时期。
明代行草书的社会需求与前此其他时代已经有了不同。
明代建筑趋于高大,同时商人阶层日渐庞大,附庸风雅的愿望颇高,这使得对挂轴一类作品的需求渐多,书法作品渐渐由案头走上墙头,书法家们籍此作出了许多探索,使传统行草逐渐发展出一些新的技巧和风格。
明初书法,先承元朝而下,基本继承的是元代的典型书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国势承平,复以文章翰墨粉饰治具,培养了一批御用书家,遂使台阁书风兴起。
刻帖一定程度上对书法的普及起着重要作用。
明成祖时,大力复兴文化,招募擅长书法的人,并授予中书舍人的官职。
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习书之风。
明中叶,江浙一代经济逐渐发展,文化也因之而起,成为书法的核心地区。
一些文人淡于仕进,优游文艺,逐渐成为具有一定职业化特征的书画家,以出售书画为生。
这使其创作目的、风格追求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文人化”的清雅气息逐渐有所减弱,而好异尚奇之风逐渐兴起。
书法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当时出现了一大批雄视一时的书法家。
以李东阳、沈周、吴宽为代表;正德、嘉靖时期以吴门书法为主体的真正代表明代中期书法的又一书法昌盛时期。
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人为代表。
董其昌 画旨
画旨明董其昌撰。
其昌字玄宰,号思白。
松江华亭人。
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卒于崇祯九年(1636)。
官至礼部尚书,温文敏。
少好书画,临攀真迹,至忘寝食。
行楷妙绝一时,与米万踵齐名,时谓南董北米。
画山水初学黄公望,后宗董源、巨然。
画论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及《容台集》。
而前三种皆为他人哀集而成,所收条目多有重复,而又无一种为完全者。
近人于安澜将董其昌四种重新辑录,去其重复,条其次第,仍题为《画旨》,是为董氏论画随笔最完整者。
画旨订补本〔明〕黄其昌画旨订补本简述董氏画智、画眼命画禅室随笔三书,互有异同,自出后人辑录,一已详书画书录解题中。
但就三书厂比较,以画旨所收为多,画禅室随笔次之、几画眼最少。
约计画旨收一百六十徐条,画禅室随笔收一百三十徐条,画眼不及百条。
此为避免重复,补成完本起见,特以画旨为基础,凡画旨所无、二书所有者,悉行补入;并略就画法、画派;评名迹、题自画各类相次。
其为他人之语误辑者,及无关画学如题画诗之类,酌予略去,.共得二百一十条,约较原书增补三分之一。
并参照佩文斋书画谱卷十二画旨、卷十六画旨、卷十八画评,由于皆属论画法画派之语,别为上卷。
仍将每条下所注容台集及画禅室随笔总注于后,而以其徐编为下卷。
仍用画旨之名,庶可手此一编,无须重检二书矣。
一九五七年六月下旬,于安澜识于开封师范学院东五斋卷上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郭郭,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
画家之妙,全在烟云变灭中。
米虎儿谓王维画见之最多,皆如刻画,不足学也,惟以云山为墨戏。
此语虽似偏,然山水中当著意烟云,不可用粉染,当以墨渍出,令如气蒸,冉冉欲堕,乃可称生动之韵。
此条又见莫是龙画说郭河阳论画,山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可居则更胜矣,令人起高隐之思也。
朝起看云气变幻,可收入笔端。
吾尝行洞庭湖,推篷旷望,俨然米家墨戏。
董其昌与书画鉴藏
董其昌与书画鉴藏文、图:吕友者明代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艺术品市场十分兴盛。
社会各个阶层对书画鉴藏的热情十分高涨,涌现出大批的书画鉴藏家。
如嘉靖时的严嵩、严世藩父子、华夏、项元汴家族、文征明家族、王世贞与王世懋兄弟、韩世能和韩逢禧父子、李日华、张丑、曹溶、莫是龙、陈继儒、刘子大、詹景凤等。
而董其昌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画家,又身居高位,自然也是收藏家中的重要人物。
董其昌收藏甚丰,曾搜集鉴赏过历代书法名迹,并汇刻成《戏鸿堂法帖》。
那么,董氏是如何收藏和鉴定书画的?他的收藏与艺术之间有何千丝万缕的联系呢?笔者试图结合文献,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还原出一位作为鉴藏大家的真实董其昌。
. All Rights Reserved.《董范合参图》轴 明 董其昌 156.5 cm x 4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董其昌尤其喜欢收藏董源的作品,在北京为官时,曾得董源《夏山图》(现藏上海博物馆)。
并试着摹习董源、范宽二人的“点子皴”法,因此他的作品除董、范的影响外,更多地反映出作者以元人为宗的绘画渊源以及其晚年山水画融汇诸家、自出机杼的面貌收藏的古书画名迹:“余得《大姚村图》,乃高尚书(高克恭)真迹,烟云淡荡,格韵俱超,固非子久、山樵所能梦萝见也。
”除此以外,他还收藏有五代的四大家之一的关仝作品:“余家有关仝《秋林暮霭图》,绢素已剥落,独存其风骨,尚足掩映宋代名手数辈。
元季唯倪迂得其意,虽荒玄墨戏,非工细者所能庶几也”;并称“宋元明画,余所藏各家甚备”。
事实上,据文献记载,经董氏鉴定收藏的历代名人书画达五六百件之多。
董氏利用声望资财,逐渐将一大批珍贵的经典字画收入自家囊中,并筑“戏鸿堂”藏之。
《画禅室随笔》有详细的记述:“董北苑(源)《潇湘图》、江贯道《江居图》、黄大痴《富春山图》、董北苑《征商图》、《云山图》、《秋山行旅图》、郭忠恕《辋川招隐图》、范宽《雪山图》、《辋川山居图》、赵子昂《洞庭东山图轴》、《高山流水图》、李营丘(成)《着色山图》、米元章(芾)《云山图》、巨然《山水图》、李将军《蜀江图》、大李将军《秋江待渡图》、宋元人册页十八幅,右俱吾斋神交师友。
明-董其昌书法作品欣赏(2)
明-董其昌书法作品欣赏(2)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万历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
谥文敏。
少好书、画,临摹真迹。
行楷之妙,跨绝一代。
董其昌行草书《池上篇》立轴钤印:太史氏、董氏玄宰、玄赏斋释文:十亩之宅,五亩之园。
有水一池,有竹千竿。
勿谓出挟,勿谓地偏。
足以客膝,足以息肩。
有堂有庭,有歌有弦。
有叟在中,白须飘然。
识分知足,外无求焉。
如鸟挥木,姑务巢安。
如思在坎,不知海宪。
灵鹤怪石,紫菱白莲。
皆吾所好,尽在吾前。
是饮一杯,或吟一篇。
妻絮熙熙,鸡犬闲闲。
优哉游哉,我将终老乎其间。
白太傅池上篇。
其昌书。
董其昌行书诗册册页题识:董其昌并识。
钤印:玄赏斋、董玄宰、昌藏印:唐宗灏印、裴景福收入北陶阁秘籍、盘陀珍藏说明:壮陶阁裴景福旧藏。
董其昌(款)草书五言诗立轴董其昌草书七言诗立轴董其昌丙辰(1616年)作行书《为丁云鹏贺寿诗》立轴钤印:董氏玄宰、十世甲科、玄赏斋(1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董其昌》113印,1308页)题识:万历丙辰春,华亭史官友弟董其昌撰并书。
按语:丁云鹏是晚明杰出的画家,擅人物,工山水,尤长于佛像。
周亮工尝称“画家工佛像者当以丁南羽、吴文中为第一,”评价极高。
董其昌对他也甚推重,经常在他画上题跋,友谊一直保持到晚年。
此轴为丁云鹏七十寿而作,所云:“岩壑何寥廓,云霞互蔚蒸……自昔无兼体,惟君具国能。
前身虽画史,多劫或诗僧。
”并非全是恭唯之话。
本轴书写流丽,情韵兼长,作大幅而界乌丝栏,在董书中殊少见,可见其用心。
保存亦精,且经多次出版,是极为难得的佳作。
万历丙辰董其昌时年六十二岁。
董其昌(款)丁未(1607年)作行书“观少保薛稷书画壁” 手卷题识:丁未冬孟泊舟于鸳湖枯笔书此。
董其昌。
钤印:玄赏斋、知制诰日讲官、董其昌印藏印:痴道人、怀秋董其昌草书立轴钤印:玄赏斋、宗伯之章、玄宰氏款识:董其昌。
董其昌行书五言诗立轴董其昌 1632年作书法五言诗卷手卷款识:卫幕衔思重,潘与送喜频。
上海博物馆董其昌大展場外的董其昌山水真迹精品,乾隆-石渠宝笈
上海博物馆董其昌大展場外的董其昌山水真迹精品,乾隆-石渠宝笈下图是我的明代董其昌山水长卷真迹溪山隐居图, 乾隆-石渠宝笈庞莱臣旧藏卷 10.875 寸 X 206 寸; 董其昌画 137 寸卷 27.6 cm X 523 cm; 董其昌画 348 cm款识玄宰印章董其昌** 清代宫廷玺印乾隆七玺之石渠宝笈石渠定鑑宝笈重编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乾隆皇帝题写“妙”字、印章:(乾隆御笔)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御书房鉴藏宝烟云无尽藏古稀天子寿八征耄念之宝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p242-256)嘉庆御览之宝宣统鉴赏** 董其昌溪山隐居图原创真迹四签題董其昌溪山隐居图原创真迹四签題** 清代民國众多權威收藏家收藏* 秋碧蕉林鉴定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p924)梁清标(1620—1691)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文学家。
一号蕉林。
* 海虞邵氏珍藏金石书画之印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p632)邵松年(1849-1924) 清末学者、书法家。
同治九年(1870)举人,授内阁中书。
* 荷屋鉴赏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p453)吴荣光,1773-1843,字殿垣,一字伯荣,号荷屋、石云山人,* 仪周鉴赏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p329)安岐(1683~?)清代书画鉴藏家。
* 莱臣心赏虚斋珍赏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p1587)庞元济(1864~1949),字莱臣,号虚斋。
浙江吴兴南浔人。
被誉为“全世界最富盛名”的中国书画收藏大家。
* 南海伍元蕙宝玩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p298)伍元蕙道光至咸丰(1821-1851)间鉴赏家* 曾存定府行有恒堂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p1259)清朝道光时期皇族定郡王载铨[1794-1854]的斋号。
* 何维朴印诗孙何维朴 (1844 -1925 )湖南道县人。
字诗孙,晚号盘止,亦号盘叟,又号秋华居士* 王胜之王同愈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p25)王同愈(1856-1941年),字文若,号胜之,又号栩缘,江苏元和人,晚清民国年间著名学者、藏书家、书画家、文博鉴赏家。
《董其昌临唐怀素草书千文》手卷欣赏
《董其昌临唐怀素草书千文》手卷欣赏董其昌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书法风格影响了后世书法大家,对中国的书法理论以及书法风格产生了一定影响。
董其昌书法得到明代末年书法评论家何三畏的高度评价。
《董其昌临唐怀素草书千文》手卷,绢本,通长15米,内文幅宽0.295米,长12.25米,书写之精妙,尺幅之硕大,皆为现存董其昌草书之翘楚。
翁同龢在手卷跋语中慨叹:“董公此书,正如天女散花,神龙戏海,最后题字又谨严超秀,奇迹也!”翁同龢为晚清书法大家,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对此手卷竟然如此推崇,可见此手卷之神妙。
董其昌《董其昌临唐怀素草书千文》手卷现收藏于京博艺术博物馆藏。
董其昌(1555~1636年),字思白,号玄宰,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精鉴赏,富收藏,明代书画大家。
到了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以董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因使董书风靡一时,满朝皆学董书,士子以董书为求仕的捷径。
董其昌对于书法艺术有一个渐悟并且一生苦习不倦的过程,而对前人书法的勤奋临习,则是他艺术水平迅速提高的一个根本。
董其昌早年书法水平并不高,在他的《画禅室随笔》中记述:17岁时(隆庆六年,1572年)参加会试于邑,邑守(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但嫌其考卷上的字写得太差,遂将其黜为第二,同时将考卷上字写得较好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
这件事对董其昌刺激极大,自此研习书法,发奋临池,几十年如一日。
初师颜真卿《多宝塔》、钟繇《宣示表》《力命表》,34岁(万历十七年,1589年)时与大收藏家项元汴相识,得以“尽发项太学子京所藏晋唐墨迹”,艺术审美水平迅速提高。
尤其对于草书的研习,更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此《临怀素草书〈千字文〉手卷》,把张旭、怀素草书的精髓融为一体,自成一家,体势连绵,风华自足。
关于此手卷书写的年代,因为作者没有注明,所以后人说法不一。
我认为从手卷的迎首左下角钤“知制诰日讲官”印章判定,应该是崇祯六年(1633年)以后。
明董其昌撰书《重修云龙山放鹤亭碑记》
明董其昌撰书《重修云龙山放鹤亭碑记》作者:于康唯来源:《文物世界》 2014年第2期于康唯云龙山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城南,是古迹相接、人文荟萃之地。
北宋熙宁、元丰之际,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常登此山,并与山中隐士张天骥结为挚友。
隐士饲鹤,并建有放鹤之亭。
苏轼寄情于此,为撰《放鹤亭记》,极叙放鹤饮酒之乐,以寓出世隐逸之怀。
该文久经传诵,后又收入《古文观止》,流布更广,也令放鹤亭声名益著。
明代天启年间,户部主事张璇主持重修该亭,拜请书坛巨擘董其昌撰文书丹,勒石而成《重修云龙山放鹤亭碑记》(以下简称《重修放鹤亭记》(见图一、图二),立于亭畔,遂使圣手巨作与苏仙名篇相后先,共为古亭增色。
《重修放鹤亭记》现存于放鹤亭后的碑廊之中,碑体通高330厘米,宽107厘米。
上为圆首,有篆额“重修云龙山放鹤亭碑记”10字,正文行楷17行,满行55字,款署“赐进士出身、嘉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同修两朝实录、制诰讲读官、华亭董其昌撰并书”。
时在“天启甲子(四年,1624)孟冬”。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谥文敏。
他集书画创作、批评、理论、收藏、鉴别于一身,艺术生涯长达60余年,是明代后期最具影响力的书画大家,有《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等著作传世。
《重修放鹤亭记》由董其昌撰文。
该文收入《容台集·文集》卷四,记述了张璇重修放鹤亭的起因和经过,对苏轼《放鹤亭记》“引卫懿公事,谓国君之宠鹤,不若山人之放鹤得自全其高”的观点作了辩驳,认为懿公之败,不在于宠鹤,而在于粮粟之不足。
文章提出“使卫公有公刘乃积乃仓之粮,曾孙如京如坻之粟,以此进战,孰能胜之”的新观点,并赞扬张璇“精心计调兵食,一洗脂膏之陋,庶几士饱马腾,以伐萌于不战,是桓文之烈也。
”由此来看,董其昌读书、著文不为古人之见所束缚,敢于自出心裁,自是可取。
但他在文中又说:“按《史记》,秦始皇东游厌王气,汉祖心自疑,避匿山中。
明董其昌书法作品赏析(上)
明董其昌书法作品赏析(上)明董其昌书法作品赏析(上)董其昌(明),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 今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
世称“董香光”、“董文敏”、“董华亭”,在明末以书画名重海内。
董其昌学书道路是十分艰难的,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
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
”由此可见,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的,在用笔用墨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
以古为师,以古为法,他的书法成就一方面得力于自己刻苦勤奋,善于深刻地悟通、反省,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其与大收藏家项元汴的交往,得以饱览许多书画真迹。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明史·文苑传》)。
董其昌在仕途上的通达,不是明代前几位书家所能比拟的。
到了清代,康熙又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
清代著名书家王文治《论书绝句》曾赞曰:“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
”一时士子皆学董其昌的妍美、软媚,清初的书坛为董其昌笼罩,书风日下,实在是书坛的悲哀。
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
若遇大将军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赵孟俯的书风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的创作。
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
董其昌书《龙神感应记》及碑阴(晨起则水长一二尺,淤泥尽去)
董其昌书《龙神感应记》及碑阴(晨起则水长一二尺,淤泥尽去)董其昌书《龙神感应记》释文:龙神感应记天启元年辛酉,余蒙召北上,至淮阴属前数日,风雨大作,黄流乍涨,淤泥乘之而下,清口壅塞且二十里。
余与太行吕君各令人往测之。
其浅处不能盈尺,即轻舟亦不得渡。
管河郡丞赵君欲用力挑浚,而其势不能。
余不得已谋陆行,复以病不能舆,进退为谷。
佥谓金龙四大王可祷也。
余迂其说,然试为文告于神。
长年辈亦醵钱血牲,属吕君肃拜以请。
忽一人为神言,此河属张将军,吾当问之。
已又一人为将军言,更数日乃可济。
神言此太迟,不可;至一二日亦不可。
乃曰诘朝即有水,可通舟矣。
余殊不信。
晨起则水长一二尺,淤泥尽去。
舟人欢呼牵挽而前,沛然其无碍。
既出口,复苦风逆。
余复祷于神,遂得便风。
于是叹神功之显赫也。
遂同赵君及清河令安君诣庙中,祀而谢灵贶。
昔夫子不语怪,乃吾乡天妃之着灵于海,与兹神之着灵于河,皆随叩随应,捷于桴鼓。
耳目所及,不可一端尽要。
以国家数百万军储之转输,南北数千里舻舳之来往,皆于此寄命,断有神以尸之,而非渺茫迂远之谈耳。
余既亲拜神休,不可湮没。
遂纪其事,俾赵君石于庙以示来兹,且为神添一段佳话焉。
若赵君拮据疏凿,安君拊绥荒疲,皆神所听,因并书之。
赐进士出身、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知经筵日讲制诰予告存问,奉诏特起福清,叶向高撰董其昌书《龙神感应记》之碑阴释文:碑阴岳神为韩退之开衡云,海神为苏子瞻现蜃市,两公方见齮于世,而神明呵护,非当时王公贵人所敢望者,正直之贶,不惟其官,惟其人也。
今少师叶公应召北上,龙神前驱,引泉脉反石,尤随叩响答。
其事甚异,岂为纱笼中人,役役应尔哉。
盖公弼亮三朝,亲扶日毂。
而兹之再践师垣,所为领众,正定庙谟,致吾君于尧舜者。
神已先见之,宜其效灵若此,可为世道庆矣。
舟行时,金广文元发在坐,见柁楼之下,有蜿蜒盘旋,与绝流而度,泝风而迎者凡三,皆龙神之化身也,纪文所未列,广文属余缀之碑阴。
董其昌:被忽略的书法大师
董其昌:被忽略的书法大师明代书画史一直忽视了一位杰出的大家,他就是莫是龙。
由于莫是龙的生年长期不明,传世的作品又不太多,故一直不被重视。
其实他是董其昌的老师,才情与功力均在董其昌之上,因未能跻身仕途,以贡生终。
董其昌的老师,被忽略的书法大家莫是龙(1537~1587年),字云卿,改字廷韩,号秋水,又号后明。
明松江府华亭县人,家住东明桥堍,别宅在西门外莫家弄。
8岁读书,其父莫如忠,累官至浙江布政使。
是龙秉承家学,10岁能文,有“圣童”之称。
工诗画,善草书,喜散曲,精鉴赏。
意气豪迈,不拘小节,一时名流,无敢抗席。
曾被召至金陵校书,与当时文苑名流结诗社并作画。
万历十年(1582年),赴北京旅游。
屡应乡试不第,以贡生终。
董其昌的老师,被忽略的书法大家喜藏书,得其舅父常熟杨仪七桧山房万卷楼所藏,储于城南精舍。
嗜弈,终夜不倦。
诗宗唐人;古文出入韩、柳;书法以钟、王及米芾为师;山水画学黄公望,挥染时,神注意足,气韵尤别。
手书《送春赋》,词翰清丽。
深研画理,最先树山水画“南北宗论”,该说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关于画派理论,成为“松江画派”创始人之一。
传世作品有《浅绛山水图》(现藏故宫博物院)、《仿米氏云山图》(见于《中国绘画史图录》)、《长谷幽松图》(现藏松江博物馆)。
书法作品有《草书五律诗》、《行草七律诗》等(现藏上海博物馆)。
董其昌的老师,被忽略的.书法大家著有《石秀斋集》(10卷)、《画说》(1卷)、《笔尘》(l卷)及《廷韩遗稿》(16卷)。
辑有《崇兰馆续帖》及散曲《南北宫词记》。
家学渊源莫是龙出身仕宦之家,其父莫如忠,嘉靖戊戌(1538)进士,是个学问渊博的人。
钱谦益称他“善草书,为诗尤工近体”。
莫是龙从小就显示超人的感悟能力,“十岁善属文,以诸生久次,贡入国学,廷韩有才情,风姿玉立。
少谒王道思于闽,道思赠诗云:‘风流绝世美何如,一片瑶枝出树初。
画舫夜吟令客驻,练裙昼卧有人书。
’其风致可想也。
”莫是龙少有神童之誉,十四岁补郡诸生,十六岁作《秋山无尽图卷》已十分可观了。
梁巘临董其昌成道记碑
行书
楷书临千福碑
行草册页
临董其昌成道记碑
草书条幅
梁巘简介|历代书法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梁巘临董其昌成道记碑
梁巘 临董其昌成道记碑
梁巘 临董其昌成道记碑。
梁巘作品欣赏:
行书东坡语
行书施敬一诗试笔
行书论书
草书扇
草书
行书韦诞书论Hale Waihona Puke 行书评张长史书行书联
行草论李邕
行书雨洗松阴诗
行书东坡先生诗偈
行书麻姑仙坛记
行书册
行书格言
行书洛神赋
行草论书条幅
行书房元龄
董其昌《太玄赋书法全集》已收录1篇
董其昌《太玄赋书法全集》已收录1篇┣ 迷你字帖 ----------董其昌《临东坡才子书》单字目录董其昌《草书千字文》单字版┣ 书法展(及赏析)---董其昌《菩萨藏经后序》行书董其昌《诗札》行书董其昌《徐公家训碑》行书董其昌《玉鸾谣册》行草书┣ 书法课堂 ----------国博典藏古代书法墨迹赏析什么才是好字,看看大师们怎么说董其昌和赵孟頫,书画界的大人物大明朝的20位惊世墨客┣ 书法全集 ----------董其昌《信心铭》已收录3篇董其昌《试墨帖》已收录1篇董其昌《酒德颂》已收录1篇董其昌《田家杂兴八首》已收录1篇董其昌《五言诗轴》已收录1篇董其昌《菩萨藏经后序》已收录1篇董其昌《汪虹山墓志铭》已收录1篇董其昌《书张籍七言诗轴》已收录1篇董其昌《王维五绝诗轴》已收录1篇董其昌《心经》已收录1篇董其昌《自诰身帖》已收录2篇董其昌《送郭宪副入贺》已收录1篇董其昌《书陆畅惊雪诗轴》已收录1篇董其昌《临苏东坡书》已收录1篇董其昌《临官奴帖》已收录1篇董其昌《节录仙坛记》已收录1篇董其昌《临争座位帖》已收录1篇董其昌《仿米书诗轴》已收录1篇董其昌《乐志论》已收录2篇董其昌《阴符经》已收录1篇董其昌《西升经》已收录1篇董其昌《度人经》已收录1篇董其昌《内景经》已收录1篇董其昌《三思疏》已收录1篇董其昌《清净经》已收录1篇董其昌《紫茄诗》已收录1篇董其昌《宋词手卷》已收录1篇董其昌《董其昌集》已收录1篇董其昌《醉翁操》已收录1篇董其昌《冒雨寻菊序》已收录1篇董其昌《宋词册》已收录1篇董其昌《邵康节帖》已收录1篇董其昌《罗汉赞/试笔帖》已收录1篇董其昌《天马赋》已收录1篇董其昌《小楷诗札》已收录1篇董其昌《琵琶行》已收录1篇董其昌《东方朔答客难并自书诗》董其昌《临蔡明远帖》已收录1篇董其昌《山静日长》已收录1篇董其昌《白羽扇赋》已收录1篇董其昌《杜甫诗立轴》已收录1篇董其昌《书谢惠连雪赋》已收录1篇董其昌《法卫夫人楷书册》已收录1篇董其昌《信心铭》已收录1篇董其昌《丙辰论画册》已收录1篇董其昌《酒德颂》已收录1篇董其昌《陋室铭》已收录1篇董其昌《临大唐中兴颂》已收录1篇董其昌《临淳化阁帖册》已收录1篇董其昌《临冠军帖》已收录1篇董其昌《跋米芾蜀素帖后》已收录1篇董其昌《岳阳楼记》已收录1篇董其昌《念奴娇·赤壁怀古》已收录1篇董其昌《方旸谷小传》已收录1篇董其昌《晚泊浔阳望庐山》已收录1篇董其昌《跋荆溪招隐图》已收录1篇董其昌《跋西塞渔舍图》已收录1篇董其昌《心经》已收录1篇董其昌《题疏林远岫图》已收录1篇董其昌《苏东坡醉翁操》已收录1篇董其昌《圆悟佛果禅师法语册》已收录1篇董其昌《行书笔法举要》已收录1篇董其昌《武帝歌卷》已收录1篇董其昌《陈尚书神道碑》已收录1篇董其昌《王右丞辋川诗真迹》已收录1篇董其昌《法卫夫人楷书册》已收录1篇董其昌《临魏晋唐宋诸书卷》已收录1篇董其昌《临钟王帖》已收录1篇董其昌《项墨林墓志铭卷》已收录1篇董其昌《放歌行诗卷》已收录1篇董其昌《连环歌》已收录1篇董其昌《归田赋》已收录1篇董其昌《濬路马湖记》已收录1篇董其昌《题跋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已收录1篇董其昌《勤政励学箴》已收录1篇董其昌《鉴藏题龙宿郊民图》已收录1篇董其昌《早朝诗》已收录1篇董其昌《米元章剳子蝇头书》已收录1篇董其昌《梁武帝书评》已收录1篇董其昌《吕仙诗卷》已收录1篇董其昌《跋陆机平复帖》已收录1篇董其昌《跋古诗四帖》已收录1篇董其昌《唐五律诗册》已收录1篇董其昌《仿古山水册》已收录1篇董其昌《观海市诗》已收录1篇董其昌《草诀歌》已收录1篇董其昌《金刚经》已收录1篇董其昌《书谱》已收录1篇董其昌《自作诗》已收录1篇董其昌《苑外江头》已收录1篇董其昌《玉鸾谣册》已收录1篇董其昌《正阳门关侯庙碑》已收录1篇董其昌《龙神感应记》已收录2篇董其昌《花糕宴诗》已收录2篇董其昌《题长江万里图卷》已收录1篇董其昌《春日行》已收录1篇董其昌《昼锦堂记》已收录1篇董其昌《题中兴瑞应图》已收录1篇董其昌《临颜苏书卷》已收录1篇董其昌《徐公家训碑》已收录1篇董其昌《题瑶峰琪树图》已收录1篇董其昌《陆务观渭南集卷跋类》已收录1篇董其昌《题水竹居图轴》已收录1篇董其昌《自题林和靖诗意》已收录1篇董其昌《题陆继善双钩兰亭序》已收录1篇董其昌《人日侍宴》已收录1篇董其昌《西江月·遣兴》已收录1篇董其昌《题洛神赋》已收录2篇董其昌《题李伯时画卷》已收录1篇董其昌《题禇遂良临长风帖》已收录1篇董其昌《重九词轴》已收录1篇董其昌《董思翁四印堂诗稿》已收录1篇董其昌《节临杭州营籍帖》已收录1篇董其昌《临苏轼寒食帖》已收录1篇董其昌《得未曾有》已收录1篇董其昌《自题洞庭空阔图》已收录1篇董其昌《闲窗漫笔册》已收录1篇董其昌《三世自诰卷》已收录1篇董其昌《邠风图诗卷》已收录1篇董其昌《阴符经府君碑卷》已收录1篇董其昌《周子通书》已收录1篇董其昌《黄庭内景经卷》已收录1篇董其昌《寄陈眉公诗卷》已收录1篇董其昌《游后园赋》已收录1篇董其昌《跋徐浩朱巨川告身》已收录1篇董其昌《跋张樗寮金刚经》已收录1篇董其昌《君明臣良》已收录1篇董其昌《与叶少师唱和诗》已收录1篇董其昌《题暮春三月诗帖》已收录1篇【终】。
董其昌书法诗词作品
董其昌书法诗词作品1. 董其昌的生平及书法艺术的地位意义董其昌(1555年-1636年),明代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字君士,号了庵,浙江绍兴人。
董其昌是明代官方的考试制度的始创者之一,也是明代批判文人画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2. 董其昌的书法风格与特点2.1 行书:天人合一的境界董其昌的行书兼具秀丽与刚硬之美,字法清秀,笔势雄健。
他注重造型和结构,行书效果独到,尤其擅长草书。
董其昌笔下的行书,慷慨激昂,彰显了他对祖国兴衰之感的深切思考和品味。
2.2 楷书:古朴大气,脱颖而出董其昌的楷书以刚劲有力、宽厚开阔为主,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字体格局显得稳固庄重,字与字之间线条相互联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韵味。
2.3 草书:倾注心力,独具风格董其昌的草书极富个性,用笔豪放,气势磅礴。
他在探索草书的同时,还加入了许多自己独特的创造,融入了行书的美感,形成了富有个人特色的草书风格。
2.4 篆书:力度雄浑,古朴庄重董其昌的篆书笔画凝重,简洁有力。
他能够处理好字与字之间的格局,使每一个字都显得凝重大气,充满了古朴的庄重感。
3. 董其昌书法诗词作品的欣赏与评析3.1 具体诗词作品欣赏1.《题书云阁壁》书情磅礴,旷远奇绝,纵论手法,浑然天成。
2.《送杨弇大禹坛观功》刀笔铺张,直抒壮志,书韵飘逸,旷远深沉。
3.《谢岳庙碑》字法亮眼,神韵深长,清俊斜阳,古韵缠绵。
3.2 李时中的诗词作品评析董其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了明代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形式美,而且寓意深远。
通过一系列的创作,他展现了自己对祖国兴衰的关注与担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4. 董其昌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董其昌在明代书坛上的地位无可替代。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化官员和学者。
在他的倡导下,明代的书法艺术迎来了空前的发展,也为后世书法家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艺术指导。
他的艺术成就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宝贵财富,对于后世书法家们的学习和借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全文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全文在《淳熙秘阁续刻》,米元章所谓绝似《兰亭叙》。
昔年见之南都,曾记其笔法于米帖,曰:“字字骞翥,势奇而反正,藏锋裹铁,遒劲萧远,庶几为之传神。
”今为吴太学用卿所藏。
顷于吴门出余,快余二十馀年积想,遂临此本云:抑余二十馀年时书此帖,兹对真跡,豁然有会,盖渐修顿证,非一朝夕。
假令当时力能致之,不经苦心悬念,未必契真。
怀素有言:“豁焉心胸,顿释凝滞。
”今日之谓也。
时戌申十月有三日,舟行朱泾道中,日书《兰亭》及此帖一过,以《官奴》笔意书《禊帖》,尤为得门而人。
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懒于拈笔。
但以行草行世,亦多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
若使当其合处,便不能追踪晋、魏,断不在唐人后乘也。
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谈与不谈耳。
极才人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谈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人。
转笔处,放笔处,精神血气易于放过。
此正书家紧要关津,造物待是而完也。
但知出笔,不知转笔、放笔,必不诣极。
书须参(离合)二字,杨凝式非不能为欧、虞诸家之体,正为离,以取势耳。
米海嶽一生夸诩,独取王半山之枯淡,使不能进此一步,所谓“云花满眼,终难脱出净尽”。
赵子昂则通身入此玄中,觉有朝市气味。
《内景经》曰:“淡然无味天然粮”,此言可想。
三十年前参米书在,无一实笔,自谓得诀。
不能常习,今犹故吾,可愧也。
米云:“以势为主。
”余病其欠淡,淡乃天骨带来,非学可及,内典所谓带师智,书家谓之气韵也。
翰墨之事,良工苦心,未尝敢以耗气应也,其尤精者,或以醉,或以梦,或以病,游戏神通,无所不可,何必神怡气王,造物乃完哉!世传张旭号草圣,饮酒数斗,以头濡墨,纵书壁上,凄风急雨,观者叹愕。
王子安为文,第磨墨数升,蒙被而卧,熟睡而起,词不加点,若有鬼神,此皆得诸笔墨蹊径之外者。
今观察王先生当人日,病不饮酒,莫廷韩馈以内府良药,辄据枕作诗二十余章谢之,皆风骚鼓吹也。
乃与彼二子鼎足六立也矣。
……晋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或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