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研究进展
简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怎样引起的其检测机理是什么文档
机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性贫血症,属隐性遗传。
是基因突变产生的血红蛋白质分子结构改变的一种分子病。
正常的血红蛋白是由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构成的四聚体,其中每条肽链都以非共价键与一个血红素相连接。
α链由141个氨基酸组成,β链由146个氨基酸组成。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与正常人的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不同。
英格兰姆发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链中第六个氨基酸发生变化引起的。
正常健康的人第六个氨基酸是谷氨酸,而患镰刀型贫血症的人则由一个缬氨酸代替谷氨酸。
一般用来诊断及侦测镰刀型贫血症患者的分析测试包括:·全血球计数分析(Complete blood count , CBC) ·S血红素筛选测试(Hemoglobin S screening test) ·血红素电泳分析(Hemoglobin electrophoresis) ·镰形细胞分析测试(Sickle cell test)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寡核苷酸探针(ASO)方法或采用PCR和限制性内切酶.疾病检查1.外周血血红蛋白为50~100g/L,危象时进一步降低。
网织红细胞计数常在10%以上。
红细胞大小不均,多染性、嗜碱性点彩细胞增多可见有核红细胞、靶形红细胞异形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
镰状红细胞并不多见,若发现则有助于诊断通常采用“镰变试验”检查有无镰状细胞。
红细胞渗透脆性显著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
2.骨髓象示红系显著增生,但在再生障碍危象时增生低下,在巨幼细胞危象时有巨幼细胞变3.血清胆红素轻~中度增高,溶血危象时显著增高。
本病的溶血虽以血管外溶血为主,但也存在着血管内溶血。
4.血浆结合珠蛋白降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可能增高。
5.红细胞半衰期测定显示红细胞生存时间明显缩短至5~15天[正常为(28±5)天]6.血红蛋白电泳显示HbS占80%以上HbF增多至2%~15%,HbA2正常,而HbA缺如。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突变类型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突变类型
1 前言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MDS)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血液病,它可导致血液中细胞贫乏,从而导致血液功能紊乱、出血以及免疫功能的严重障碍。
MDS由一系列遗传突变造成,这些突变可影响细胞凋亡、细胞分化等。
2 MDS基因突变
通常情况下,MDS是由一个或多个基因突变引起的,这些突变可能会改变细胞凋亡、分化及增殖的功能。
最常见的MDS基因突变有以下几种:
(1)TP53基因突变。
TP53基因具有细胞凋亡和细胞生长的调节作用,它在MDS中是最常见的突变基因。
(2)RPS15基因突变。
RPS15基因是一种细胞内的蛋白,它的缺失会导致细胞的凋亡,从而导致MDS。
(3)CD11B基因突变。
CD11B基因参与了细胞形成及免疫反应,突变后可导致细胞分化反应减弱,从而引起MDS。
(4)SF3B1基因突变。
SF3B1基因参与细胞分化,可能会导致细胞凋亡过程的损害。
3 结论
MDS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血液病,其发病机理是复杂的。
通常情况下,这种疾病是由一次基因突变或多次基因突变引起的,其中常见的基因突变有TP53基因突变、RPS15基因突变、CD11B基因突变和SF3B1基因突变。
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MDS发病原因,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MDS基因突变机制。
镰型细胞贫血症,a地中海贫血症发生的分子机制和特点
2,在HbS中,由于带负电的极性亲水谷氨酸被不带电的非极性疏水缬氨酸所代替,致使血红蛋白的溶解度下降。在氧张力低的毛细血管区,HbS形成管状凝胶结构(如棒状结构),导致红细胞扭曲成镰刀状(即镰变)。这种僵硬的镰状红细胞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加上HbS的凝胶化使血液的黏滞度增大,阻塞毛细血管,引起局部组织器官缺血缺氧,产生脾肿大、胸腹疼痛(又叫做“镰形细胞痛性危象”)等临床表现。时,不易变形通过,挤压时易破裂,导致溶血性贫血。
1,大多数α地中海贫血是由于α珠蛋白基因的缺失所致,少数由基因点突变造成。
2,一条染色体上的一个α基因缺失或缺陷,则α链的合成部分受抑制,称为α地贫2;若每一条染色体上的2个α基因均缺失或缺陷,称为α地贫1。重型α地贫是α地贫1的纯合子状态。
3,重型α地贫患者在胎儿期即发生大量γ链合成γ4(Hb Bart's)。Hb Bart's对氧的亲合力极高,造成组织缺氧而引起胎儿水肿综合征。中间型和α地贫是α地贫1和α地贫2的杂合子状态,是由3个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缺陷所造成,患者仅能合成少量α链,其多余的β链即合成HbH(β4)。HbH对氧亲合力较高,又是一种不稳定血红蛋白,容易在红细胞内变性沉淀而形成包涵体,造成红细胞膜僵硬而使红细胞寿命缩短。
1,镰型细胞贫血症,a地中海贫血症发生的分子机制和特点
镰型细胞贫血症
a地中海贫血症
机制
由于β珠蛋白基因缺陷(突变),使其编码的β珠蛋白N端第6位氨基酸由正常的谷氨酸变成了缬氨酸,使血红蛋白异常,形成HbS
镰状细胞贫血症
致病机理
♦ 病人的红细胞会变成镰刀形是由
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存在先天 缺陷所致。 缺陷所致。血红蛋白有四条链共 574个氨基酸 其中一个谷氨酸 个氨基酸, 574个氨基酸,其中一个谷氨酸 缬氨酸所取代 所取代, 被缬氨酸所取代,破坏了血红蛋 白的分子结构。 白的分子结构。
♦ 这个氨基酸所构成的血红蛋白链由一对基因
控制,正常人的基因为HbAHbA, 控制,正常人的基因为HbAHbA,而病人的则 HbAHbA HbSHbS,HbS的溶解性低于HbA, 的溶解性低于HbA 为HbSHbS,HbS的溶解性低于HbA,而脱氧后 HbS溶解性又进一步降低 溶解性又进一步降低, 的HbS溶解性又进一步降低,在氧张力低的 毛细血管区,HBS形成管状凝胶结构 形成管状凝胶结构( 毛细血管区,HBS形成管状凝胶结构(如棒 状结构),导致红细胞扭曲成镰刀状( ),导致红细胞扭曲成镰刀状 状结构),导致红细胞扭曲成镰刀状(即镰 )。这种僵硬的镰状红细胞不能通过毛细 变)。这种僵硬的镰状红细胞不能通过毛细 血管,加上HBS HBS的凝胶化使血液的粘滞度增 血管,加上HBS的凝胶化使血液的粘滞度增 阻塞毛细血管,机体免疫系统激活, 大,阻塞毛细血管,机体免疫系统激活,清 除变异红细胞,导致贫血。 除变异红细胞,导致贫血。
♦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导致脊柱 变而另形呈双凹形或 鱼嘴形股骨头无菌性 坏死一方面骨骼梗死 又可导致骨小梁增加 和骨质硬化。 和骨质硬化。
眼部症状由视网膜 梗死、眼底出血、 梗死、眼底出血、 视网膜脱离等病变 引起。 引起。神经系统表 现有脑血栓形成、 现有脑血栓形成、 蛛网膜下隙出血。 蛛网膜下隙出血。
镰状细胞贫血症
课题主讲: 课题主讲:张琴 课件制作: 课件制作:张明 资料收集:张文博、张朋、张茜、张谦、 资料收集:张文博、张朋、张茜、张谦、张曦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研究报告组成
• • • • • • • 定义 人们的认知过程 病因 主要症状 地域分布 预防及治疗 最新研究进展和发现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Sickle Cell Anemia)是一种常染色体 隐性基因遗传病。患病者的血 液红细胞表现为镰刀状,其携 带氧的功能只有正常红细胞的 一半。现在医生可以用regular blood transfusion避开伤害患者 的大脑来阻止这类疾病的发病, 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能真正 治愈的药物。
人类对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认知过程
•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20世纪初才被人们发 现的一种遗传病。1910年,一个黑人青年到 医院看病,他的症状是发烧和肌肉疼痛,经过 检查发现,他患的是当时人们尚未认识的一 种特殊的贫血症,他的红细胞不是正常的圆 饼状,而是弯曲的镰刀状。后来,人们就把这 种病称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主要发生在黑色人种中,在非洲黑 人中的发病率最高。人们在非洲疟疾流行的地区,发 现镰刀型细胞杂合基因型个体对疟疾的感染率,比正 常人低得多。这是因为镰刀型细胞杂合基因型在人体 本身并不表现明显的临床贫血症状,而对寄生在红血 球里的疟原虫却是致死的,红血球内轻微缺氧就足以 中断疟原虫形成分生孢子,终归于死亡。因此,在疟 疾流行的地区,不利的镰刀型细胞基因突变可转变为 有利于防止疟疾的流行。这一实例,也说明基因突变 的有害性是相对的,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 基因可以转化为有利。 此外,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在意大利、希腊等地中海沿 岸国家和印度等地,发病人数也不少,在我国的南方地 区也发现有这类病例。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治疗
1、通过移植另外一个人的健康的造血干细胞来治愈。 但是这种方法对那些很难找到一个相容性供者的人来 说就没有用了。 2、为了治疗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Sloan-Kettering的科 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工程性策略,通过结合RNA干 扰以及球蛋白转基因技术创造出一种治疗性的转基因。 这种新基因有两个功能:产生正常的血红蛋白和抑止 镰刀形血红蛋白的形成。治疗性的基因被导入病毒载 治疗性的基因被导入病毒载 体并转化入造血干细胞。 体并转化入造血干细胞。细胞接受这种处理后,便能 产生正常的血红蛋白。
镰刀型细胞贫血突变位点
镰刀型细胞贫血突变位点镰刀型细胞贫血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血液疾病,其特征是红细胞形态异常,呈现出镰刀状的形态。
这种形态变化会导致血细胞的黏附性增加,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
在研究中发现,镰刀型细胞贫血与一种特定的基因突变有关,这个突变位点是在基因的第六个碱基对中。
当一个人携带了这个基因突变,他们就有可能患上镰刀型细胞贫血。
这种突变会影响到一种叫做血红蛋白的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能够运输氧气到身体各处。
然而,基因突变会让血红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它变得不稳定,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红细胞内的长链状物质。
这些链状物质会引起红细胞改变形态,变得尖锐而且刚硬,就像一把镰刀一样。
由于这种变形,镰刀型红细胞很难通过细小的血管,导致血液供应不畅。
这时,红细胞就会在血管中阻塞,引发疼痛和组织缺氧。
此外,这些变形的红细胞寿命较短,正常红细胞寿命大约120天,而镰刀型红细胞仅为10到20天,导致患者的贫血状况加重。
然而,镰刀型细胞贫血不仅仅是一种血液疾病,它也会对整个身体产生影响。
例如,患者可能经常出现疼痛发作,这是由于红细胞堵塞血管引发的。
这些疼痛发作不仅令人痛苦,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由于组织缺氧,患者还可能出现溃疡、感染、脑卒中等并发症。
针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的治疗主要包括缓解疼痛、预防疾病发作和改善贫血状况。
对于疼痛发作,可通过镇痛药来缓解患者的不适;预防发作需采取一些措施,如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取、避免过度疲劳、避免高海拔和低氧环境等;对于贫血,可通过输血和药物治疗来提高红细胞的数量和质量,改善患者的贫血状况。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基因治疗正逐渐成为治疗镰刀型细胞贫血的新思路。
通过干细胞移植和基因编辑技术,可以修复患者体内的异常基因,使红细胞恢复正常形态,从而治愈这种疾病。
这种治疗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已经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总的来说,镰刀型细胞贫血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血液疾病,其突变位点位于基因的第六个碱基对。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例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Sickle Cell Anemia)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血液病。
它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影响了红细胞形状和功能。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例,探讨其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
病例介绍患者是一名16岁的男性,来自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高发区。
他向医生报告说他感到乏力、气短,而且经常出现手脚肿胀、头痛和胸痛。
此外,他还提到过去曾多次发生疼痛发作,持续时间从几天到几周不等。
病因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一种称为HbS基因的突变引起的。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内含有一种叫做血红蛋白的蛋白质,它可以帮助红细胞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
然而,HbS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发生变化,使红细胞变为镰刀状。
症状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主要症状包括乏力、疲劳、气短,以及手脚肿胀等。
由于镰刀型红细胞在血管中比正常红细胞更容易黏附在一起,这会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引起疼痛发作。
患者可以感受到胸痛、关节疼痛、骨痛等。
此外,由于红细胞寿命较短,可能导致贫血。
诊断对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诊断通常采用血液检查方法,如血细胞计数、血片检查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这些检查可以显示红细胞的形态异常,并确定HbS基因的存在。
基因检测也可以用于确认诊断。
治疗目前,针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常用的药物包括镰刀型细胞病改善剂(如羟基脲)和疼痛缓解剂(如阿片类药物)。
此外,输血和骨髓移植也被用于严重病例的治疗。
预防由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无法完全治愈,预防和遗传咨询变得尤为重要。
遗传咨询可以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风险,推荐适当的生育措施以减少病例发生。
此外,定期进行医学检查和监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于减轻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也非常重要。
结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血液病,影响了全球多个地区的人群。
该病因基因突变引起,导致红细胞形状异常,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
通过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浅谈镰状细胞贫血症
浅谈镰状细胞贫血症摘要:镰状细胞贫血是1949 年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第一个分子病,由此开创了疾病分子生物学。
镰状细胞性贫血(也叫作镰状细胞病)是一种影响血红蛋白生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血红蛋白(Hb)病。
其分子病理是基因发生单一碱基突变,正常基因第6个密码子为GAG,编译谷氨酸,突变后变为GTG,编译缬氨酸,这种单个氨基酸的替代即形成HbS。
主要见于非洲黑人。
正常成人血红蛋白是由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相互结合成的四聚体,α链和β链分别由141和146个氨基酸顺序连结构成。
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因β链第6位氨基酸谷氨酸被缬氨酸所代替,形成了异常的血红蛋白S(HbS),取代了正常血红蛋白(HbA),在氧分压下降时HbS分子间相互作用,成为溶解度很低的螺旋形多聚体,使红细胞扭曲成镰状细胞(镰变)。
红细胞内HbS浓度、脱氧程度、酸中毒、红细胞脱水程度等许多因素与红细胞镰变有关[3]。
血红蛋白S(HbS)的变异是β链第6位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其遗传学基础是l3基因第6编码子的胸腺嘧啶替换为腺嘌呤在临床上,血红蛋白S病有3种主要形式:①纯合子状态,即镰状细胞贫血;②杂合子状态,即镰状细胞性状;③血红蛋白S与其他异常血红蛋白的双杂合子状态,包括血红蛋白S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C病、血红蛋白D病等。
在纯合子患者红细胞内HbS浓度高,HbS的氧亲和力降低,脱氧HbS易于形成螺旋状多聚体,使红细胞变形为镰刀状,称为镰变。
杂合子患者平时无贫血及相关临床表现,称为镰状细胞性。
(书上)镰状细胞膜僵硬,变形性降低,在微循环中易遭破坏而发生溶血。
镰变红细胞也使血流黏滞性增加,血流缓慢,加之变形性差,故可引起微血管堵塞。
血流滞缓、血管堵塞又加重缺氧、酸中毒,从而诱导更多红细胞发生镰变。
如此恶性循环加重溶血、血管堵塞,导致组织器官损伤以致坏死,产生严重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除贫血外,还呈现周期性疼痛危象;而各种原因引起的内脏缺氧使更多的红细胞镰变导致多发性肺、肾、肝、脑栓塞等严重合并症。
最新高二生物-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精品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性贫血症,属隐性遗传。
是基因突变产生的血红蛋白质分子结构改变的一种分子病。
患者的红细胞缺氧时变成镰刀形(正常的是圆盘形),失去输氧的功能,许多红血球还会因此而破裂造成严重贫血,甚至引起病人死亡。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突变基因,是1949年确定的,随着分子遗传学的进展,到1957年终于由英国学者英格兰姆阐明了它的分子机制。
原来正常成人血红蛋白是由二条链和二条链相互结合成的四聚体,链和链分别由141和146个氨基酸顺序连结构成。
英格兰姆发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链中第六个氨基酸发生变化引起的。
正常健康的人第六个氨基酸是谷氨酸,而患镰刀型贫血症的人则由一个缬氨酸代替谷氨酸。
英格兰姆的这一发现,使遗传机制的研究从基因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就发现了100多种血红蛋白的分子突变型,都是因为蛋白质多肽链上个别氨基酸变化引起的分子突变。
蛋白质多肽链中个别氨基酸的变化,归根到底是遗传物质DNA中个别碱基的改变。
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就是遗传物质DNA中一个CTT变成CAT,即其中一个碱基T变成A,以致产生病变。
患者常有严重而剧烈的骨骼、关节和腹部疼痛的感觉。
这种病常见于非洲和美洲黑人。
人们在非洲疟疾流行的地区,发现镰刀型细胞杂合基因型个体对疟疾的感染率,比正常人低得多。
这是因为镰刀型细胞杂合基因型在人体本身并不表现明显的临床贫血症状,而对寄生在红血球里的疟原虫却是致死的,红血球内轻微缺氧就足以中断疟原虫形成分生孢子,终归于死亡。
因此,在疟疾流行的地区,不利的镰刀型细胞基因突变可转变为有利于防止疟疾的流行。
这一实例,也说明基因突变的有害性是相对的,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以转化为有利。
《镰刀细胞型贫血》课件
基因治疗与干细胞移植
基因治疗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正常基因导 入患者体内,以替代或修复缺陷
基因,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干细胞移植
通过移植正常干细胞来替代患者体 内的异常细胞,以达到治疗目的。
治疗效果
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 镰刀细胞型贫血最有前景的方法, 但仍胞型贫血的病例分享
主要包括贫血、黄疸、脾肿大、骨痛 和发育障碍等。根据病情轻重,可分 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类型。
诊断
通过血液检查发现镰状细胞贫血特征 ,如红细胞镰变、贫血和脾肿大等。 基因检测可确诊并分型。
02
镰刀细胞型贫血的遗传学基 础
基因突变与遗传方式
基因突变
是指基因序列的突然、可遗传的变异现象。
遗传方式
镰刀细胞型贫血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这意味着患者从父母双方各继承一 个异常基因。
优化基因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预防策略的制定与实践
要点一
预防策略的制定
制定针对镰刀细胞型贫血的预防策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
要点二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公众对镰刀细胞型贫血的认识,提高预防意识和自我 保护能力。
THANKS
靶向治疗药物
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药物 ,如Givosiran和 Voxelotor等,正在研发 中。
输血治疗
输血目的
输血可以改善镰状细胞引 起的缺氧和贫血症状,提 高生活质量。
输血原则
输血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年龄等 因素制定输血方案。
输血风险
输血可能带来一些风险, 如过敏反应、感染等,应 严格控制输血适应症。
病例一:临床表现与诊断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课件
演讲人
目 录
Part One.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概 述
Part Three.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 诊断与治疗
Part Two.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 病理机制
Part Four.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 研究进展
1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概 述
疾病定义
镰刀形细胞贫 血症是一种遗 传性血液疾病
01
数量、形态和血红蛋白含量等
指标,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 02
血涂片检查:观察红细胞形
态,发现镰刀形细胞
03
基因检测:通过基因测序技
术,检测基因突变情况,确
定是否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04
骨髓检查:观察骨髓中红细
05
家族史调查:了解家族中是
否有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
胞的形态和数量,进一步确 认诊断结果
辅助诊断
基因编辑技术的未来发展:提高编辑 精度,降低副作用,扩大应用范围
药物研发
药物类型:针对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药物主要有基因疗法、小分 子药物和抗体药物等
研究进展:目前,基因疗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小分子药 物和抗体药物的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
临床试验:基因疗法已经进行了多个临床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小分子药物和抗体药物的临床试验尚未开始
性和有效性
谢谢
D
护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感染和贫血加重
4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 研究进展
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简介:一种能够对基因 进行精确编辑的技术,包括CRISPRCas9、TALEN等
基因编辑技术在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研 究中的应用:通过编辑基因,修复镰 刀形细胞贫血症的基因突变
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的生化机制
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的生化机制镰刀形红细胞贫血,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它就是咱们的红血球变得像镰刀一样,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想象一下,正常的红细胞就像一个个小圆饼,轻轻松松地在血液中畅游,带着氧气去喂养全身的细胞。
但这镰刀形的家伙,哎呀,完全变了个样,变得硬邦邦,样子就像个不怎么好吃的弯曲面条。
它们一旦进入血管,就会跟正常的细胞打架,造成血液流动不畅,真是麻烦透顶。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其实啊,镰刀形红细胞贫血跟遗传有很大关系。
像个顽皮的小孩,咱们的基因就会传递一些不太靠谱的指令,导致红细胞在制造的时候出错。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身体里的“工厂”出了问题。
那些工厂原本应该造出圆圆的细胞,却偏偏做出了这种难看的镰刀形,简直是给我们身体制造了不少困扰。
要知道,这种贫血可不是闹着玩的,常常让人感到疲惫不堪,甚至出现疼痛,仿佛身上背着个大石头一样,动都动不了。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病在某些地方尤其常见,像非洲、地中海地区,简直是个“流行病”。
许多家长常常无奈地看着孩子,心里想着:哎,怎么就偏偏撞上了这样的运气呢?再加上,镰刀形红细胞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缺氧或者脱水,表现得特别“活跃”,像是在血管里搞事情,惹得周围的细胞也跟着慌张。
就像是在一场热闹的舞会上,有人忽然跌倒,大家都跟着乱了阵脚,场面一度失控。
生活中,这种贫血可不是小事,真的是影响了一大堆事情。
咱们常常听到有人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话可真不假。
镰刀形红细胞贫血让很多人无法正常生活,工作、学习都受到影响,心情也跟着跌到了谷底。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只是小病,实则不然,长时间的贫血,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可能受到影响,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治疗上,医生通常会采取一些手段来改善病情。
有些人需要定期输血,给身体补充正常的红细胞,像给植物浇水一样,才能让它们恢复活力。
还得服用一些药物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真的是无微不至,生怕出一点岔子。
再加上,饮食上也要讲究,富含叶酸和铁的食物绝对是我们的好朋友,像菠菜、红肉,都是补血的好帮手。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遗传机制_概述及解释说明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遗传机制概述及解释说明引言是文章的开场白,它对主题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这篇关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遗传机制的长文中,引言将包括以下内容:1.1 概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Sickle Cell Anemia,简称SCA)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血液疾病,它主要影响到人体内的红细胞,并导致氧气供应不足。
SCA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在一些地区甚至呈高发态势。
其严重程度因个体而异,但患者通常会经历严重的疼痛发作、溶血性贫血以及各种可能损害脏器功能的并发症。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遗传机制:首先介绍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基本情况和相关知识;接着分析该疾病的遗传基础以及造成发生过程变化的分子机制;最后对已有成果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时给出临床管理方面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关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遗传机制的综述,并通过深入剖析该疾病相关基因及分子过程来促进对其治疗和预防方法的进一步研究。
同时,本文希望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些建议以更好地管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健康。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清晰撰写。
2.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介绍:2.1 定义与历史背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性血液疾病,主要影响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它最早被描述于20世纪初,在非洲地中海沿岸地区首次发现。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得名于其引起的异常红细胞形态,这些受影响的红细胞呈半月形或弯曲的外观,类似于锚爪中的镰刀。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疾病。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内含有一种称为血红蛋白(Hb)的蛋白质,它们帮助携带氧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然而,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中,出现了一种称为HbS的异常变异形式,这导致了正常Hb结构的改变。
当体内氧气水平降低或在高度负荷的情况下,HbS会聚集并形成红细胞内的不稳定链。
这种聚集导致红细胞变得更加脆弱和易碎。
请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说明镰刀型贫血症与疯牛病的发病机制。
请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说明镰刀型贫血症与疯牛病的发病机制。
镰刀型贫血症和疯牛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但它们的发病机制都涉及到蛋白质结构和功能。
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镰刀型贫血症。
镰刀型贫血症是一种遗传性血液病,主要表现为血红蛋白合成异常,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呈现镰刀状。
这种病状会使红细胞功能受损,影响氧气的运输和供应,最终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贫血、疲劳、疼痛等症状。
镰刀型贫血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血红蛋白β链的氨基酸序列改变,从而影响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疯牛病。
疯牛病,又称牛海绵状脑病,是一种由异常蛋白质引起的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
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到一种异常蛋白质——普鲁士蓝蛋白(PrPsc)的异常折叠和积累。
正常情况下,普鲁士蓝蛋白(PrP)在生物体内起到生理功能。
然而,在疯牛病状态下,PrP蛋白发生错误折叠,形成具有神经毒性的普鲁士蓝蛋白(PrPsc),导致神经细胞功能丧失,最终导致大脑组织发生严重损伤。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镰刀型贫血症和疯牛病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镰刀型贫血症中,蛋白质结构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其功能,使得血红蛋白无法正常运输氧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而在疯牛病中,蛋白质结构的异常导致了神经毒性,进一步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
尽管镰刀型贫血症和疯牛病的发病机制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揭示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性。
在生物体内,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着高度的统一。
一旦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其功能也将受到影响,进而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最后,我们来谈谈镰刀型贫血症和疯牛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对于镰刀型贫血症,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婚前遗传咨询、孕期保健等。
治疗方面,主要通过输血、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方法缓解症状。
而对于疯牛病,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肉类和乳制品的安全。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治疗疯牛病。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及其发病机理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及其发病机理人类的贫血症是由于身体无法制造足够的血红蛋白造成的,人类的贫血症有许多种。
其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分子病,是指基因突变使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或合成的量异常直接引起机体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人类几种常见贫血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类遗传性疾病,由于异常血红蛋白S(HbS)所致的血液病,因红细胞呈镰刀状而得名。
该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1949年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第一个分子病,由此开创了疾病分子生物学。
该病主要见于非洲黑种人,最初见于非洲恶性疟疾流行区的黑种人中。
HbS杂合子对恶性疟疾具有保护性,单核吞噬系统将镰状细胞连同疟原虫一起清除,疟疾不治自愈,使HbS杂合子患者得以生存。
人教版教材人教版教材认为,正常的GAG突变为GTG(A→T);但浙科版教材认为,正常的GAA突变为GTA(A→T)。
查找一些资料两种情况都有,其中,大多数情况是支持前者,但也有的资料同时说明了两种方式的存在。
另外,除了异常血红蛋白S(HbS),即第6位氨基酸由正常的谷氨酸变成了缬氨酸,形成HbS,还有一种是异常血红蛋白C(HbC),即第6位氨基酸由正常的谷氨酸变成了赖氨酸,形成HbC。
如下所示:发病机理:正常成人血红蛋白是由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相互结合成的四聚体,α链和β链分别由141和146个氨基酸顺序连接构成。
镰状细胞贫血的发生是由于β珠蛋白基因的第6位密码子由正常的GAG突变为GTG(A→T),使其编码的β珠蛋白N端第6位氨基酸由正常的谷氨酸变成了缬氨酸,形成HbS。
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因β链第6位上的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形成HbS,HbS在脱氧状态下相互聚集,形成多聚体。
这种多聚体由于其HbS的β链与邻近的β链通过疏水键连接而非常稳定,水溶性较氧合HbS低5倍以上。
纤维状多聚体排列方向与细胞膜平行,并与细胞膜紧密接触,故当有足够的多聚体形成时,红细胞即由正常的双凹形盘状变为镰刀形,此过程称为“镰变”。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病机理研究综述闫红博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病机理研究综述闫红博(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摘要:追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研究历史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20世纪初才被人们发现的一种遗传病。
1910年,一个黑人青年到医院看病,他的症状是发烧和肌肉疼痛,经过检查发现,他患的是当时人们尚未认识的一种特殊的贫血症,其红细胞不是正常的圆饼状,而是弯曲的镰刀状。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病称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1949年Pauling L和Itano发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与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相关,病人的血红蛋白所带的电荷不同于正常人的血红蛋白。
与此同时,James Neel发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疾病。
关键词: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病机理镰刀形细胞贫血症(Sickle Cell Anemia)是一种隐性基因遗传病。
患病者的血液红细胞表现为镰刀状,其携带氧的功能只有正常红细胞的一半。
现在医生可以用regular blood transfusion避开伤害患者的大脑来阻止这类疾病的发病,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能真正治愈的药物。
Sickle cell disease is caused by the substitution of a single amino acid in the hemoglobin protein of red blood cells. When the oxygen content of an affected individual's blood is low(at high altitudes or under physical stree, for instance), the sickle cell hemolgobin molecules crystallize by aggregating into long rods. the crystals deform the red cells into a sickle shape. Sickling of the cells, in turn, can lead to other symptoms. The mutliple effects of a double does of the sickle cell allele are an example of pleiotropy.The non-sickle cell counterpart of the sickle cell allele is in fact only incompletely dominant to the sickle cell allele at the level of the organism. Heterozygotes--carriers of a single sickle cell allele--are said to have sickle cell trait. Such people are usually healthy, although a fraction suffer some symptoms of sickle cell disease when there is an extended reduction of blood oxygen.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病的原因基因突变产生的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属于分子病。
镰状细胞贫血症的PCR-RFLP检验
PCR-RFLP
基因突变可能在基因结构中产生新的限制酶 酶切位点或使原有限制酶酶切位点消失
因此突变基因的扩增产物经相应的限制酶水 解后,其电泳条带的数量和大小就会发生改变, 根据这些改变可以判断突变是否存在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Mst II识别位点:
β珠蛋白基因中AGG
CCTNAGG GGANTCC
突变为CCTGTGG导致原有MstⅡ酶位点缺失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PCR-RFLP检验
β珠蛋白基因的扩增产物经Mst II限制酶酶切 对酶切片段进行电泳分析 根据电泳条带的数量和大小 作出诊断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的PCR-RFLP检验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的PCR-RFLP检验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世界上首个被揭示的“分子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发现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
临床表现:
慢性溶血性贫血 易感染 再发性疼痛危象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分析
…
……
…
β珠蛋 G A G
GT G
白基因… C
TC
C AC
……
根本原因:
‘
…
第6位密码子
PCR: 设计β珠蛋白基因的特异性引物 提取受检者DNA分子 进行PCR扩增 获得β珠蛋白基因扩增片段 注意: 扩增片段中必须包括基因的第 5、6、7位密码子
RFLP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限制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氨基酸 … 谷氨酸 …GAG→GT…G 缬氨酸 …
蛋白质 正常血红蛋白(HbA) 镰状血红蛋白(Hb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研究进展摘要:追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研究历史,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20世纪初才被人们发现的一种遗传病。
1949年Pauling L和Itano发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与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相关,病人的血红蛋白所带的电荷不同于正常人的血红蛋白。
与此同时,James Neel发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疾病。
红细胞中的HbS脱氧后经疏水作用聚合成束状纤维,引起膜蛋白异常激活,Cl- -K+共转移及Ca2+依赖型K+通道活力增强,K+外流,使细胞脱水变形。
HbS的浓度、脱氧程度及HbF浓度影响HbS束状纤维形成过程,而K+通道抑制剂氯三苯甲咪唑、Hb F合成的促进羟基脲均可抑制该过程,成为治疗本病的常选药物。
镰刀形红细胞贫血(Sickle Cell Anemia,SCA)是一种经常出现疼痛危象的严重贫血病。
自1910年发现该病,直到1949年Pauling等才证实SCA是一种血红蛋白异常的“分子病”。
利用电泳指纹图谱早就证明了SCA患者HbS发生了β6Glu→Val突变[1]。
至此,才弄清SCA 的分子基础。
红细胞镰变的初期是可逆的,给予氧可逆转镰变过程。
但当镰变已严重损害红细胞膜后,镰变就变为不可逆,即使将这种细胞置于有氧条件下,红细胞仍保持镰状。
镰变的红细胞僵硬,变形性差,可受血管的机制破坏和单核巨噬系统吞噬而发生溶血。
镰变的红细胞还可使血液黏滞性增加,血流缓慢,加之变形性差,易堵塞毛细血管引起局部缺氧和炎症反应导致相应部位产生疼痛危象,多发生于肌肉、骨骼、四肢关节、胸腹部,尤以关节和胸腹部为常见[2]。
现就目前国外对SCA的发病机理及治疗研究的近况综述如下:1 SCA的病理:正常成人RBC中的血红蛋白主要是HbA(α2β2),另有少量HbA2(α2β2一糖基)及微量的HbF(α2γ2),而纯合子的SCA患者,HbS含量高达95 %,杂合子约占35 %,后者一般并不表现出临床症状。
SCA的发病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大量HbS脱氧聚合,并由此诱发细胞膜损伤、细胞失水变形。
此外,SCA患者的红细胞(sRBC)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粘连性增加,尤其是脱落到血液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对粘附过程的促进作用,也加剧了血管阻塞及溶血反应[3]。
1.1HbS聚成束状纤维HbS的溶解性不及HbA等,而脱氧后的HbS溶解性又进一步降低,易于通过疏水作用聚集成束的纤维状结构。
在电镜下观察发现,束状纤维均沿变形的sRBC长轴方向排列,并指向变形后的sRBC突出部分。
每条束状纤维约由14条链扭转而成,其中的每条链实际上是由两条HbS链借疏水作用并排交错组成。
HbS束状纤维的形成主要由sRBC中HbS的浓度、脱氧程度以及HbF浓度这三大因素决定的。
当sRBC流经毛细血管发生脱氧作用时,脱氧后的HbS成为聚集作用的中心,并随着脱氧程度的加深,HbS束状纤维变粗变长,最终同sRBC的膜蛋白相互作用,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但通常sRBC在微循环中的时间很短暂,不易形成束状纤维。
从这也可以看出HbS愈多,愈易形成HbS束状纤维,自然SCA纯合子最易发病。
HbF可增强1$S的溶解性。
实验发现,将两者等量混合,HbS的溶解度将提高近一倍。
显然HbF有阻止HbS的聚集作用的能力。
研究表明,这主要是HbF的β87Glu可阻止HbS聚集成HbS链[4]。
1.2HbS束状纤维诱导细胞失水变形HbS束状纤维的形成,影响到sRBC膜上的C1- -K+共转移及Ca2+依赖型K+通道(Gardos K+通道)的功能。
Cl- -K+共转移过程通常只在网织红细胞中发挥作用,在正常的成熟RBC中便失去作用,而sRBC中Cl - -K+共转移速度很快。
尤其在血液循环处于停滞状态的血细胞中,这种共转移会引起细胞显著脱水、变形。
sRBC的胞内小泡含有高浓度的Ca2+, HbS束状纤维引起细胞膜变形时,胞质Ca2+会短时间增加,从而触发Ca2+依赖型K+通道,促进K+外流,使细胞进一步脱水[5]。
1.3sRBC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同正常RBC相比较,sRBC表面有一定粘性,它们同血管上皮细胞粘连的程度与患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它们之间的粘连作用是在多种细胞表面分子及血清中的蛋白质分子介导下才完成的。
SCA患者的网织红细胞表面分布着结合素复合物分子(α4β),它既可与血浆中的纤维粘连蛋白结合,又可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血管细胞粘连分子一1( Vascular-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结合,sRBC表面和血管表面还有CD36,而CD36能同由激活的血小板及血管内皮分泌人血的血栓素(Thrombospondin, TSP)结合,这样sRBC之间及其与血管内皮之间就以TSP为“桥”粘连在一起。
TSP还能同sRBC表面的硫酸聚糖分子(sulfated glycans)相结合。
最近还发现T5P能同血浆中的von Willebrand因子(vWF)结合。
vWF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巨核细胞及激活的血小板分泌的一群大小不一的糖蛋白分子,分子量大致在0.5~2x106之间。
vWF同TSP的这种特异的可饱和性结合,有阻止sRBC同TSP结合,抑制sRBC同血管内皮产生粘连[6]。
近来Solovey等研究发现,脱落后进人血液的SCA患者内皮细胞经许多炎症因子、细胞因子(如,IL、肿瘤坏死因子)等的激活,可转变成活化型内皮细胞,进而产生许多粘附分子,从而在sRBC患者的血管病理中产生重要影响[7]。
2SCA的治疗方法2.1药物阻止HbS的聚合作用理想的药物要求能够通过胃肠道吸收,进人血液后结合血浆蛋白的能力弱,关键是要能透过sRBC膜,并以强而特异性方式阻止HbS的聚合。
在详细研究HbS聚合物三维结构的基础上,试验过多种化学物质,如氰酸的钾盐、钠盐、丁二酸及其衍生物等。
但是要想结合SCA患者全部HbS,就需要摄入大量药物,因此,这些药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
到现在还没有筛选到可用于临床的HbS束状纤维抑制药[8]。
2.2降低细胞HbS浓度HbS浓度愈高,聚合成束状纤维的速度愈快。
因而如设法降低HbS浓度就可缓解病情。
最先用于临床研究的方法是降低血Na+,使sRBC渗透吸水膨胀法。
此法虽然有效,但整个过程烦琐而危险,不宜用于长期治疗。
最新的方法是抑制Ca2+依赖型K+通道及Cl- -K+共转移过程,阻止sRBC脱水变形,并因此使sRBC内的HbS浓度降低。
通过体外培养试验、患SCA的转基因小鼠及对临床患者的研究发现,抗真菌类药氯三苯甲咪唑( clotrimazole)能特异性阻断K+通道,使患者RBC镰化明显减少,同时sRBC K+增加,细胞脱水减少[9]。
尽管目前仍末完全弄清Cl--K+共转移引发sRBC中外流及脱水的机理,但体外试验表明,胞内的二价阳离子,尤其Mg2+,可有效地阻遏sRBC的Cl- -K+共转移[3]。
2.3诱导HbF的合成HbF是HbS束状纤维形成的强有力的抑制物。
因此,能促进HbF产生的药物肯定对患者有益。
目前在动物及人体中已测试的药物有5’-氮杂胞苷和羟基脲等抗癌类药物以及丁酸及其衍生物类。
它们都能诱导在sRBC中合成较多的HbF,其中以羟基脲的应用前景看好。
羟基脲主要用于抗肿瘤治疗,其毒性相对较低,对骨髓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
有人曾对32例患者采用羟基脲治疗长达两年之久,也未观察到其骨髓染色体出现异常变化。
这表明羟基脲没有诱变作用(mutagene-sis )。
多数SCA患者在给予能引起轻度抑制的剂量后,其sRBC数目和HbF含量都有明显增加,同时患者的溶血减轻,Hb浓度略有提高,疼痛危象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大大降低[10]。
目前正引起人们注意的方法是骨髓移植治疗,但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8]。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出有效的治疗SCA方法,但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建立相应转基因小鼠模型,用于测试各种治疗方法,因而完全有可能摸索出一套治疗方案。
现在看来,基因治疗要用于高水平表达β-珠蛋白基因,并将之转导人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并不容易。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对SCA研究有助于了解高等动物的基.因表达及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1][法]法布尔著,梁守锵等译.2000.昆虫记(全译本·卷六).广州:花城出版社.36 – 38[2]章青.镰刀形红细胞的形成[J].生物学通报.1990(01)[3]方深高.镰刀形红细胞的形成[J].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86(04)[4] Ahmed M.,Dick M.,Mieli-Vergani G.,A. Dhawan,刘莉. 缺血性胆管病变与镰刀形红细胞贫血[J].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 2006(Z1)[5] 杨方源,孟文. 镰状细胞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小儿血液. 2004(05)[6] 黄秀东. 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J].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1999(02)[7] 高占民. 单基因遗传病──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病[J]. 生物学通报. 1994(11)[8] 常剑虹,杨幼芳. 镰刀红细胞贫血(附120例报告)[J]. 山西医药杂志. 1991(05)[9] 马雪珍,金乃伍. 基因突变和镰刀型贫血症及异常血红蛋白病[J]. 生物学通报. 1984(03)[10] 何铭熙. HbS与镰状细胞贫血[J]. 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 19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