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五则-五则孔子的故事

合集下载

儒家经典论语故事

儒家经典论语故事

儒家经典论语故事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几个著名的论语故事,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论语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故事一:《论语》开篇《论语》第一章开篇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学习的重视,并鼓励人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故事中,孔子的学生曾子问他什么是“学”,孔子回答说:“学是努力去学习,掌握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这个故事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人们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故事二:克己复礼在《论语》中,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孔子如何教导学生克己复礼的。

孔子的学生颜回问他如何做到克己复礼,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意味着我们应该对他人有同样的待遇,并遵守礼仪规范。

通过这个故事,孔子强调了个人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

故事三:斯文才华《论语》中还记载了孔子对学生子贡的评价:“文,静以修身,才可人也;岂惠然而不信,犁牛之牵不若。

”这句话形容子贡的品德和才能都很出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故事四:君子之交淡如水《论语》中有一则关于君子交友的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他如何与人交往,孔子回答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这句话意味着君子之间的友谊应该淡泊无私,不图名利,以真诚和正直待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以诚信和真实为基础,互相尊重和扶持。

故事五:兄弟之爱孔子在《论语》中对兄弟之爱也有深刻的阐述。

孔子的学生子张问他关于兄弟之爱的问题,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孝以事父,弟之事兄,有点则改之,无怨则怨之。

”这句话表明,兄弟之间的爱应该基于互相扶持和忠诚。

无论是身为兄弟还是兄弟之交,都应该用行动去体现忠诚和互助的精神。

故事六:守分安贫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守分安贫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不过分追求财富和地位。

论语故事大全简短

论语故事大全简短

论语故事大全简短以下是《论语》中的一些简短故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一次,孔子在河边与朋友讨论学术,恰巧一只鸟落在了树上,两人便开始争论起来。

争论中,孔子突然想起自己曾经学过的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于是他向朋友道歉,并表示应该尊重他的看法。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一天,孔子在讲课,一个学生问他:“老师,君子为什么总是比小人过得穷?”孔子回答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也就是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而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学生们在郊外散步,看到一个农民在田里劳作。

孔子问他的学生:“你们觉得这个农民怎么样?”一个学生回答:“他很勤劳。

”另一个学生却说:“不对,他只知道干活,不知道休息。

”孔子听了之后,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说,君子能够容纳不同的意见,而小人只懂得附和。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一天,孔子在讲课的时候,一个学生问他:“老师,为什么君子总是比小人过得更好?”孔子回答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也就是说,君子心胸开阔、坦荡荡,而小人则常常忧虑、焦虑。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一次,一个学生问孔子:“老师,学习有什么秘诀?”孔子回答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是说,仅仅知道怎么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喜欢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有一次,孔子的儿子要出门远行,孔子问他:“你准备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儿子回答道:“我去旅游,大概一个月后回来。

”孔子听了之后,说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说,父母还在世的时候,不要离家太远,如果一定要出门旅游的话,也要告诉父母具体的方向和时间。

子曰:“温故而知新。

”有一次,一个学生问孔子:“老师,我该怎么学习?”孔子回答道:“温故而知新。

《论语》感人故事

《论语》感人故事

《论语》感人故事
《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其中包含了很多关于他和他的学生的故事,这些故事传达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以下是一些感人的《论语》故事: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不多见,不害贫。


孔子强调君子应该注重品德和道德,而不是财富和权力。

他提倡诚实、忠诚和友善。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告诉他的学生,虽然巧嘴巧舌和美丽的外表可以迷惑人,但真正的仁爱在于内心的善良和道德。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鼓励人们以同情和善意对待他人。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强调了对知识的谦虚和追求,认为承认自己的无知是知识的一部分,而不是羞辱。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强调学习文化和诗歌的重要性,认为这有助于提高人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这些故事反映了孔子的价值观,他的思想强调了道德、真诚、友善和谦虚,这些观念在中国文化中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些故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哲学。

论语十则中的小故事

论语十则中的小故事

论语十则中的小故事1、有一次孔子到郯国去,在路上碰到了一个叫程子的人。

程子是个博学善辩的人。

能遇到程子,孔子特别高兴,“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

就是说当时两个人都在车上,就把车都停下来,两个车盖紧紧地靠在一起,两个人各自坐在车上,谈了很久,非常亲热。

孔子还回头对子路说:“拿一束帛赠给程子先生!”子路不太愿意,他对孔子说,“我听说,士人不经过中间人的介绍,女子出嫁而不经过媒人的介绍,君子对于这样的人不和他们相交,因为这是礼节的问题。

”子路心想,先生和程子是第一次碰见,没有人从中介绍就交了朋友,已是不合规矩,居然还叫我送东西。

孔子劝子路说:“《诗经》上说,‘有一个美人,眼睛清澈明亮而宛丽。

邂逅相遇,正适合我的心愿啊’。

2、有一次孔子带学生出游,中午做饭时,在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他,说到:“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老师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得知真相的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3、一天,孔子来到郑国,和弟子们走散了。

孔子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郑国有一个人看见了孔子,就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国国卿子产,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像一条丧家狗。

”子贡与孔子见面后,就把原话如实转述了一遍,孔子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他说我像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4、一次,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据蒲地反叛卫国。

因为孔子与卫国相亲,蒲人便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备,和蒲人打斗在一处,蒲人害怕了,就对孔子说:“如果你发誓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

”孔子马上发了誓,并和蒲人订立了盟约,蒲人这才放他们出城。

论语15个经典小故事

论语15个经典小故事

论语15个经典小故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论语被誉为“圣人之言”,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在这些经典中,有15个小故事,这些故事深刻、生动地描绘了人性、道德和价值观念。

第一个故事:孔子问德行有一次,孔子问他的弟子们:“在你们看来,卑贱与贵显之间应该以什么来衡量一个人的德行呢?”弟子们头疼不已,但孔子却说:“看他的行为。

”这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的德行是通过他的行为、他的言语、他的思想来衡量的。

第二个故事:孔子诫子书孔子曾写了许多诫子书,告诫子孙们该如何处事,如何做人。

他的一条建议是:“不要因为瞬间的欢乐,而失去未来的幸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看到人生的长远和未来,而不是仅仅被短暂的享乐所诱惑。

第三个故事:子路得道孔子的一个弟子叫做子路。

他深受孔子的教诲,在孔子左右跟随了很长一段时间。

有一天,他问孔子:“我何时能够得道?”孔子说:“这取决于你自己的努力。

你要好好学习,反复思考,最终你就会得到解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才能取得成功。

第四个故事:卜子夏母丧卜子夏是孔子的一位弟子。

他的母亲去世后,孔子前来吊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圣人也有真挚的情感和温情,能够在生死面前体现仁孝之心。

第五个故事:颜渊学诗颜渊也是孔子的弟子。

他曾经问孔子:“我应该学什么?”孔子回答说:“你应该学习音乐和诗歌,这些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文化和人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了文化的传承和人性的修养。

第六个故事:阿姨劝吃孔子有一位阿姨,每次他来拜访,阿姨总是劝他吃饭。

但孔子会拒绝那些不健康的食物,因为他知道好的健康习惯对自己非常重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学会拒绝不良的食品,关注好的健康习惯。

第七个故事:颜渊过江孔子的弟子颜渊十分勇敢,他曾经在过江时遇到危险,但他仍然坚定地前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克服恐惧、勇往直前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八个故事:子游学做人孔子的弟子子游问孔子如何才能做好人。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教学目标:1.简要了解孔子和《论语》,并领会这五则语录所阐述的道理。

2.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本课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特色。

3.背诵这五则语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重点:1.简要了解孔子和《论语》,并领会这五则语录所阐述的道理。

2.背诵这五则语录。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本课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一、导入在初中,我们曾经学过孔子的《论语十则》,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第一则: 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第三则: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知识与体会。

那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第五则:学习方法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第六则:学习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里仁》)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五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五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五则原文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 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 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 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参说:“ 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 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

论语经典小故事100篇

论语经典小故事100篇

论语经典小故事以下是十则《论语》中的小故事:1.孔子过马路时,马受惊吓,驾车的驭手失控,车跑到路的左边去了。

遇到这种情况,按当时的规定,应把驭手抓起来。

孔子不怨马,也不责备驭手,只怪自己没教好驭手。

可见孔子“德主刑辅”的法制观。

2.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曾在外地相遇。

子路不知出于何故,认为孔子不会种田,孔子就对他说:“我虽然不能像老农那样犁地锄田,但收成也不会比你少很多。

”正因为有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孔子才能成为圣人。

3.孔子在卫国时,曾被囚禁在卫国的“匡地”。

后来逃出匡地时,颜渊最后才到。

孔子问颜渊为何来得这么晚。

颜渊说:“您在匡地遇难,弟子哪敢先您而到。

”这是颜渊对老师的忠心的表现。

4.孔子和子路在一起走路,看到一件可耻的事情:一个农夫用鞭子打他的牛,牛拉着犁往前走。

农夫停下来不走了,牛也停下来不走了。

孔子说:“牛并非不爱惜自己啊!只是因为牛怕鞭打而不得不拉犁。

”5.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

唯独孔子依然每天讲诵不绝。

子贡感到奇怪,就问孔子:“老师您讲诵的道理这么多,而门下的弟子都快要饿死了,好的道理也用不上啊!”孔子回答说:“人活着要讲究道德修养,讲道德就得学习礼乐。

讲诵礼乐只是道德的一方面,而要实行它还得有力量啊!”6.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去,和他的学生一起走。

后来司马桓想在鲁国造反篡位,就把孔子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

跟随孔子的学生们七天七夜没有吃下一粒米。

后来情况好转了,司马桓才放孔子回到鲁国去。

7.孔子在卫国住了一段时间后回到鲁国。

鲁国的季氏问孔子:“先生离开卫国这几个月,拿什么本领来告诫我的?”孔子回答说:“我曾经告诉仲由做人要正直磊落,对人讲忠信,为事讲仁义。

对!就是这样!”8.鲁哀公问孔子:“你门下那么多学生,究竟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好学,他安贫乐道(不愿与世俗争名夺利),而且不知疲倦地学习。

”9.鲁哀公问:“拿什么来给老百姓作榜样?”孔子回答:“拿尧舜禹汤这些古代圣王的言行来给老百姓作榜样。

论语中孔子和弟子的故事

论语中孔子和弟子的故事

论语中孔子和弟子的故事《论语》中挑选的五个孔子与弟子的故事:故事一:孔子与颜渊的故事一次,孔子与颜渊探讨什么是仁。

颜渊问孔子:“何为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又问:“何为克己复礼?”孔子答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听后默然片刻,然后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与弟子之间坦诚的对话和互动,以及他们对于仁这个重要概念的深入探讨。

故事二:孔子与子贡的故事有一天,孔子问子贡:“汝亦知夫水乎?”子贡答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赞许地点头,并说:“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回答:“然。

非也与?”孔子笑着说:“非也。

予一以贯之。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教育弟子的机智和敏锐,以及他与子贡之间对道德和伦理的深入探讨。

故事三:孔子与宰我的故事宰我曾对父母去世守孝三年一事提出质疑。

孔子回答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义也。

”宰我后来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并感叹道:“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育对话,孔子用仁爱和道德规范来解答宰我的问题。

故事四:孔子与曾参的故事曾参问孔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赞许地说:“吾亦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听后恭敬地低头说:“是也。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与曾参之间的师生情谊以及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故事五:孔子与闵损的故事闵损曾问孔子:“师何为大?”孔子回答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闵损听后若有所思地说:“夫子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对闵损的教导以及闵损对孔子言论的领悟和理解。

孔子论语故事大全

孔子论语故事大全

孔子论语故事大全孔子论语中的语录都有着一个故事,你知道又有哪些故事是出自论语中吗?下面由店铺列举论语故事50则,希望你喜欢。

论语故事50则(01)犯上作乱 (02)巧言令色 (03)三省吾身 (04)行有余力 (05)言而有信(06)慎终追远 (07)贫而乐道 (08)三十而立 (09)不惑之年 (10)知命之年(11)耳顺之年 (12)从心所欲 (13)温故知新 (14)朝闻夕死 (15)一以贯之(16)见贤思齐 (17)游必有方 (18)纳言敏行 (19)敏而好学 (20)不耻下问(21)安老怀少 (22)不改其乐 (23)不堪其忧 (24)文质彬彬 (25)敬而远之(26)乐山乐水 (27)中庸之道 (28)述而不作 (29)学而不厌 (30)诲人不倦(31)举一反三 (32)死而无悔 (33)临事不惧 (34)求仁得仁 (35)曲肱而枕(36)乐在其中 (37)犯而不校 (38)六尺之孤 (39)任重道远 (40)死而后已(41)空空如也 (42)仰之弥高 (43)循循善诱 (44)欲罢不能 (45)逝者如斯(46)为山止篑 (47)苗而不秀 (48)后生可畏 (49)登堂入室 (50)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论语及故事一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孔子告诉他说:“修己以敬。

”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做到这四个字就能当君子了?不会这么简单吧?于是又追问,说:“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

”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

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补充说:“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

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个君子吗?二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

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

论语故事大全

论语故事大全

论语故事大全论语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论语中的精彩故事,希望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和哲学意义。

第一则故事是关于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子贡的故事。

子路问孔子,“有一种人善于学习,而又能够忍耐贫困,这样的人是否可以称之为贤人?”孔子回答说,“这样的人只能算是有志向的人,而不是真正的贤人。

贤人应该具备更高的品德和修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和忍耐困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修身养德,做一个真正的贤人。

第二则故事是关于孔子和颜渊的故事。

颜渊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勤奋好学,但是由于家境贫困,他无法支付学费,只好辍学回家。

孔子得知后非常心疼,便筹集了一笔钱给颜渊继续学业。

颜渊终于完成了学业,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学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有毅力和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三则故事是关于孔子和弟子子贡的故事。

子贡问孔子,“为什么您不从政?”孔子回答说,“政治需要很高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而现在的社会道德败坏,我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从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责任感,才能够胜任重任,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第四则故事是关于孔子和弟子子游的故事。

子游问孔子,“如何才能做到不为利诱而屈从?”孔子回答说,“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道德观,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才能做到真正的坚强和不屈。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语故事大全》,希望这些故事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思考。

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学思想,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故事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意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愿我们都能成为修身养德、有道德修养的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通用10篇)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通用10篇)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通用10篇)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体系。

下面是关于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篇1孔子行礼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篇2评赎奴隶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

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

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之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

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

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

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

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篇3落水救人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

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

孔子励志名言小故事五则

孔子励志名言小故事五则

孔子励志名言小故事五则一、艺通他心——故事取材于《韩诗外传》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

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

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

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

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

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

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

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

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

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

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

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

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

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

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

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

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

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

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

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二、为善知度——故事取材于《淮南子》、《说苑》以前,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女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能够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子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

论语小故事

论语小故事

论语小故事
以下是几个与《论语》相关的故事:
1、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被困在陈蔡之间,没有食物和饮水。

他的学生们忧心忡忡,孔子却依旧讲学、弹琴、唱歌。

子路不明白,问孔子:“这种情况下,你为什么还唱歌?”孔子回答:“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保持高尚的品德,不因困苦而动摇。


2、孔子的一位学生颜渊问孔子:“老师,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又问:“那么,实践仁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回答说:“那应该是‘恕’吧。


4、孔子的一位学生子夏问孔子:“老师,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色难。

”子夏问:“什么意思?”孔子回答:“就是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对待父母是最难的。


5、孔子的一位学生子张问孔子:“老师,怎样才能做到博学而笃志?”孔子回答:“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子张问:“这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并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论语》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和价值观。

关于孔子的10个小故事

关于孔子的10个小故事

关于孔子的10个小故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孔子的10个小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道听途说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在路上听到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在路上不负责任的传播,这是不能接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

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

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

先进篇] "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很多人都很努力。

自古人多胜少,欺软怕硬的作风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 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论语故事大全

论语故事大全

论语故事大全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中,《论语》是备受推崇的一部著作。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包含了丰富的故事和智慧。

本文将为大家呈现《论语》中的一些精彩故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故事,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部经典著作。

第一则故事是关于孔子的一次见学生的对话。

孔子问学生,“你懂得忠诚吗?”学生回答说,“懂得。

”孔子又问,“你懂得孝顺吗?”学生回答说,“懂得。

”孔子接着问,“你懂得仁爱吗?”学生回答说,“懂得。

”孔子最后问,“你懂得诚实吗?”学生回答说,“懂得。

”孔子对学生说,“你这个人真是个好学生啊!”。

第二则故事是关于孔子的一次与弟子的对话。

孔子问弟子,“你知道什么是勇敢吗?”弟子回答说,“知道。

”孔子又问,“你知道什么是智慧吗?”弟子回答说,“知道。

”孔子接着问,“你知道什么是谦虚吗?”弟子回答说,“知道。

”孔子最后问,“你知道什么是宽容吗?”弟子回答说,“知道。

”孔子对弟子说,“你这个人真是个聪明的弟子啊!”。

第三则故事是关于孔子的一次与学生的对话。

孔子问学生,“你了解什么是正义吗?”学生回答说,“了解。

”孔子又问,“你了解什么是忍让吗?”学生回答说,“了解。

”孔子接着问,“你了解什么是诚信吗?”学生回答说,“了解。

”孔子最后问,“你了解什么是谨慎吗?”学生回答说,“了解。

”孔子对学生说,“你这个人真是个有德行的学生啊!”。

第四则故事是关于孔子的一次与弟子的对话。

孔子问弟子,“你知道什么是宽容吗?”弟子回答说,“知道。

”孔子又问,“你知道什么是宽容吗?”弟子回答说,“知道。

”孔子接着问,“你知道什么是宽容吗?”弟子回答说,“知道。

”孔子最后问,“你知道什么是宽容吗?”弟子回答说,“知道。

”孔子对弟子说,“你这个人真是个有包容心的弟子啊!”。

这些故事虽然简短,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孔子通过与学生和弟子的对话,传达了对于品德和人格的重视,以及对于智慧和学识的追求。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哲学。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论语》忠实地反映出孔子的高尚人格,坚定的操守,博大精深而光明磊落的生平。

那么作为国学知识书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 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儒家经典论语故事

儒家经典论语故事

儒家经典论语故事儒家经典《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

这部经典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传递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通过讲述《论语》中的几个故事,来介绍其中的经典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故事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教导人们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倡勤奋向上的精神。

故事中,孔子的学生子贡向他请教如何提高自己,孔子回答说:“学习的过程就像随时随地都在练习,不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某个具体的目标。

只有时时刻刻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保持进步的动力。

故事二: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强调了避免偏执和极端思维的重要性。

故事中,孔子的弟子子路询问如何处置异端,孔子告诉他说:“只有过度攻击异端,最终会受到伤害。

”这个故事教导我们在处理与他人观点不同的问题时,应保持宽容和开放的心态,以促进理性对话和相互理解。

只有通过平等的交流,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进步。

故事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这句话反映了儒家对人格修养和行为方式的要求。

故事中,孔子的学生子贡向他请教如何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应该满足于食物的正常需求,不追求过分的饱食;在居住的环境中,也不过分追求奢华的安逸;对待事务应该敏捷主动,同时言语要慎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我们应当追求中庸之道,不过分追求物质的满足,注重精神和道德的修养,并且在言行举止中要谨慎小心。

故事四:曾子曰:可以逐夫以复耕者矣。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强调了个人责任和社会参与的重要性。

故事中,曾子告诉孔子,自己可以放弃官职以便回乡务农,孔子赞扬他具备追求实际行动的品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有担当的人,要时刻关注社会和国家的需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而不仅仅是关注个人的利益和享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五则|五则孔子的故事
故事一: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

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故事二: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

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

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

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

他认为孔
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

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故事三:树德与树怨
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曾经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yue)刑。

卫国君臣发生动乱的时候,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

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那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那人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那人说:“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


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

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离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而用刑砍断了您的脚。

我现在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
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当初您审判臣的时候,一开始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这是臣很明白的;在审判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可以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个也是臣很明白的。

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徇私舞弊,只是因为
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

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孔子听说之后说:“善于做官吏的人,尽力树立起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人,总是会多构成怨敌。

用公正之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说子羔做到了。


故事四:有法律却用不到才好
鲁国有父子两人打官司,季康子说:“杀掉他们。


孔子说:“不可杀。

民众不知道儿子状告父亲不是好事,已经很久很久了,这是上级官员的过错啊。

如果上级官员有道义,那么这样的人也就不会有了。


季康子说:“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本,现在杀掉一人而惩治不孝之徒,不是也可以吗?”
孔子说:“不先用孝道来教化就采用杀戮的方式,这是暴虐地杀害无辜。

三军打了败仗,不可因此而杀掉军兵;诉讼之事处理得不正,不可因此而用刑罚进行惩罚。

上级官员先行教化而能使百姓服从善政,那么,百姓就会顺风而从。

自身行得端正,然而百姓不顺从善道,然后再设置刑罚来加以惩治,那么,百姓就能知罪了。

几尺高的墙,百姓不能越过;几百尺高的山,即使是儿童也可以一步步地登上山顶。

这是因为循序渐进。

如今的情况是,仁义已经衰落很久很久了,百姓怎会不违背仁义呢?《诗经》中说:‘使民不会迷心性。

’当初,君子引导百姓而使百姓不迷失心性,因此可以不用威严暴戾之法,设置了刑罚却可以不使用。


于是,状告父亲的儿子听说了此话之后,就请求放弃状告了。

故事五:虚心接受别人批评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

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
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

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

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

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

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

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

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

不要做头头。

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
那就完了。

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

“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

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