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书法家谈:书法创作和书法创作理念
字中有画,画中有字
龙源期刊网 字中有画,画中有字作者:朱景彬韩涛来源:《中国新农村月刊》2017年第08期孔祥武,字和平,圣贤斋斋主,山东省安丘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优秀书法教授;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及客座教授;全国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香港特别行政区书画社名誉社长;台北故宫书画院名誉院长兼客座教授;中国八一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孔子七十五代传人、孔子文化发展研究会会长。
孔子第七十五代孙、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孔祥武先生,自幼爱好书法艺术,是一个从农家走出的子弟,他刻苦用功,精心研究书画技艺,其作品先后在《中国书画报》、《中国文化报》、《农民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并多次获国家级大奖。
他创作的《齐天圣寿图》和《齐天双寿图》获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有数十幅“猴”作品先后被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的书画爱好者珍藏。
孔祥武,1953年出生于安丘市西南山区的一个秀丽山村,村子紧依齐长城安丘段前面,向东不远就是孔子知名弟子公冶长读书处,由于自幼受儒家学术思想的影响,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勤奋好学的精神,练习书法就成了他一生事业的追求。
学生时期的孔祥武,在校是出了名的小书画家,学校的黑板报是他书画生涯的处女地。
“文革”期间,大家都在批林批孔的时候,默默无闻的他,也没能阻挡住习书练字的习惯。
后来,孔祥武走上了从政的生涯,从乡镇干部一直到市文化馆副馆长、群文副研究馆员。
2008年春天,孔祥武自创的“猴寿”图问世,人们猛看时是个“寿”字,细看时又有个“猴子”,字中有画,画中有字,“寿”字线条流畅,气势潇洒,似有一股激情溢于笔端,“猴儿”点画精致,气神内涵,更显出猴的聪敏矫健。
“寿”与“猴”之间不仅无丝毫牵强附会之感,反有相映生辉之效,这种新颖的创作,不仅为“寿”字增添了活力,又为观赏者增添了情趣,反复雕琢,“猴寿”愈加妙不可言。
此作品已编入《中国十二生肖文化与艺术家大典》,他本人也被编委会授予“金猴奖艺术家”称号。
顾则徐、朱中原:以书法为中心的中国文化对话录
顾则徐、朱中原:以书法为中心的中国文化对话录——顾则徐、朱中原关于书法与文化问题的对话顾则徐:上海人,学者,研究领域广泛,著有《朱德别传——与毛泽东的恩恩怨怨》、《共和的守护者--蔡锷传》、《服装是性的》、《梁启超哲言录》等朱中原:艺术史学者、批评家,中国书协《中国书法》杂志编辑部副主任2013年4月底的一天,趁去上海,晤面了十分低调,几乎不参与任何社会活动,被个别有过较多接触的学者称为“百科全书式人物”的顾则徐。
一进入顾则徐家,我看到他在泡茶。
我问,你也喝茶?他说,喝嘛。
我说,我那里茶叶多,我给你寄点过来。
他说,不用。
我说,我父亲也经常让我寄点茶叶回去的。
他笑着说,他是要拿去送礼的吧。
我说,我父亲就是个农民,他有什么人可送啊,再说他哪舍得送人,都是自己喝。
我说,中国人咋这么爱喝茶,这些年靠经商茶叶,成了亿万富翁的,挺多。
他说,茶叶是改变了世界历史的。
我很惊讶,说,外国人是不怎么爱喝茶的吧?他说,胡说。
由于是没有任何准备和事先设定议题的谈话,所以,这次长长的谈话是很随机的,谈到哪里算哪里。
大概由于是随机,所以,我们的谈话才放得更开,谈得更远,我们的对话由茶叶问题谈到了世界格局改变的问题,由世界格局的改变谈到中国人的文化审美观的颠倒,再由文化审美观谈及书法审美观的错位,并由此而谈及书法的主体--人的问题,再由此而上溯书法之起源及早期书法家主体的递变及社会阶层的变迁等问题,由社会阶层之变迁而谈及中国书法演进史的四大类型,由此又旁逸斜出,引申出了传统中国书法史中一直存在根本谬误的“隶变”问题,由“隶变”则谈及中国人对书法与纸张关系的错误认知问题,并由此而谈及关于汉晋书法史及王羲之为代表的二王书法地位的错误评估问题,由王羲之地位问题再谈及魏晋以降的所谓“文人书法--文官书法”问题,并由此谈及文人书法的实质及中国人对于书写认知的根本性错误,继而谈及书法用笔的曲笔和直笔,并延伸到文人书法的抄书与读书问题,最后再谈及书法文化中的简体字与繁体字问题。
农村书法鉴赏活动方案策划
农村书法鉴赏活动方案策划一、活动背景与目的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艺术之王”,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在农村地区,由于交流与资源的不足,农民朋友们对书法的了解和认识相对较少。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农村书法鉴赏活动,将优秀的书法艺术带到农村,让农民朋友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提升艺术素养,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活动目的: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农民朋友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2. 增强农民文化自信,引导其积极参与书法艺术创作;3. 促进农业与文化艺术的有机结合,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4. 构建农村艺术交流平台,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活动内容与形式1. 书法欣赏展览为了让农民朋友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我们将组织书法欣赏展览活动,选取多位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进行展示。
展览形式可使用立柱式陈列,将书法作品悬挂在展厅中央,陈列出书法家的简介和作品。
同时,配备专业导览员,为农民朋友们讲解每一幅作品的意境及创作背景,引导他们更好地欣赏和体会书法艺术的内涵。
2. 书法创作体验活动为了让农民朋友们更加亲近书法艺术,我们将安排书法创作体验活动。
组织专业书法老师现场指导,现场搭建书法创作区域,并提供书法纸、毛笔等书法用具。
农民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参与,体验书法的乐趣。
同时,为了激发农民朋友们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我们将设置书法创作大赛,选出优秀作品进行颁奖。
3. 书法讲座与交流活动这项活动是为了提升农民朋友们对书法的了解和认识,并增加书法艺术的传承与交流。
我们将邀请著名书法家和专家学者来农村开展书法讲座,分享自己的书法心得与经验,并与农民朋友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
同时,鼓励农民朋友们积极提问,激发他们对书法的思考,加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
三、活动实施计划时间安排:1. 展览时间:活动前一个月,展览持续一个星期;2. 创作体验活动:展览期间,每天上午9点至11点;3. 书法讲座与交流活动:活动期间,安排两次讲座,每次2小时。
边明会----不以农民为耻的书法家!担忧书法传承的书法家!
边明会----不以农民为耻的书法家!担忧书法传承的书法家!文/杜山如水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已汉字及其书法特色的文化,更是全世界独有。
在全国有不可胜数的书法家,很难具体统计有多少人在从事书法事业,挚爱着书法。
因为个人爱好,我接触大量文人墨客,省市区乃至国家级的书法大家也很多,在谈话中,许多出身农民的书法人士,无论书法理论还是实践,都堪称一流,但都有意无意的回避自己是个农民。
好像暴露农民的身份后,自己龙飞凤舞的书法也大跌眼镜似的。
边明会,就是一个例外。
1954年初春,边明会出生在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东召口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临淄区是齐国故地,文人荟萃,文化底蕴深厚。
在6000多人的召口村内,其父亲虽然文化很低,却写得一手好字。
受父辈的熏陶,边明会七八岁就开始拿毛笔写字,从小学开始,就有好多学生在发下新书后,嫌自己写的字难看,就恭敬的请边明会写名。
高中二年级时,因家中经济困难,学习优秀的边明会辍学回家,在一边务农,一边痴爱书法的道路上,逐渐成为一个扎根乡村,痴迷书法的敦厚之人。
我和边明会一个村,但是南北各一头,差不多十年没有见到他了。
在与文朋诗友闲聊中,他们多次提到边明会其人及书法,说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低调,从不宣传自己,希望我有机会会会他,给他写点什么。
终于在一次山东省第一次边姓宗人成立大会见到了他,一米六七的个头,善意的微笑,略显黝黑的皮肤,展现出一个农民的朴实。
在吃吃喝喝,酒国三巡后,极不胜酒力的他,和我聊了起来。
这时我才知道边明会,字瑞堂,号愚山子,1988年,参加了中国书法函授大学,师从张云铸、孟凡水等老师,从唐楷入手,临摹欧阳询、柳公权、褚遂良等名家碑帖多年。
他回忆说,那时虽然小学就写大仿,但基础不深。
正式练习书法是初一那年暑假,从他舅舅家得到一本四体字帖,便利用课余时间一笔一划地描下了整本字帖,从此他真正迈开了书法的第一步。
从初中第一个寒假,他就给前邻后舍写春联,没有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在寒冷的冬天,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风雪中乐而不疲。
王万军书法简介
王万军书法简介
王万军是中国省份河北省的一位书法家,他的作品深受众多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接下来,我们将逐步介绍王万军书法的特点和成就。
1.王万军的书法形态
王万军的书法取自多种著名书法家的艺术风格,注重结字质朴,笔画流畅,个性鲜明。
他曾任过军队宣传部的书画设计师,在设计海报、标语等工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2.王万军的书法作品
王万军擅长楷书、行书和隶书,作品干净利落,婉约含蓄。
他的书法作品多在书法展览中展出,获奖多次,曾获得多个省市级和全国性书法比赛奖项,如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民书画家”称号等。
3.王万军的书法创作
王万军的书法有着自己的创作方式,他认为书法是一项注重象形、意蕴和人格魅力的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几乎没有完全依照传统风格,而是注重创新和个性。
他深入研究民俗艺术、中国画史和古籍文化,将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到书法作品中。
4.王万军的书法教育
王万军在书法教育方面也多有建树,他曾先后担任多个高校的书法专业教授和导师。
他的教学风格融入了自己的书法艺术理念,强调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
他的教育成果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综上所述,王万军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在书法界具备很高的声誉。
他凭借自己对于中国书法文化的热爱和不断的创新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
花开百姓家——浅析周合国书法艺术
作者的性格与作品的特色关系致密。书法笔划和结体的 配合,行气与章法的配合,不同变化产生不同的刚柔之美。它 是随个性与爱好不同,书法因此也就成为反映思想与性情的 作品。周合国先生思想开朗,视野宽阔,作风正派,举止大方, 品格端直。正是由于他这样的个性,他的书法艺术才独具神 韵,光彩照人。
“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 不至”。周合国的书法不拘泥于古人,律法创新,气韵豪爽。在
书法创作离不开书外功和虚心向人民学习。周合国之所 以能创作出让人们拍手叫好的书法作品,与他早年博览群书 和在创作中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分不开的。他既是一位党培 养的干部,又是一位性情中人;他不仅思想活泼、爱好广泛,而 又性情豪爽、举止沉着、品格刚正。近年来他耗费大量的时间 和精力,夜晚创作,白天赠送,把作品送到农民、工人、机关干 部手中,把人民群众从书法欣赏中领进美好祥和的境界,用书 法义务宣传廉政和谐。目前他已向农民朋友及各界人士赠送 书法作品 3 万余幅。从 2006 年至今。他用自己的书法精品举 办了多次大型的廉政和谐宣传书法展览与党的工作重心宣传 展览,组织了全国税法宣传书法展,并在全国各地农民朋友家 里创办文化艺术馆宣传廉政建设和党的方针政策。这些壮举, 充分证实了他在用书法表现人生、净化社会环境,服务于党的 工作。在这些活动中他倾听群众意见,丰富了创作经验,增强 了为人民创作的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书品即人品”——论书法艺术的审美观
书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中国的艺术品评受传统审美理念的影响,强调艺品出于人品。
宋代郭若虚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历朝历代人品受到赞扬的书法家,其作品备受推崇,而人品颇受诟病的书法家其作品则往往难以流传。
一、“书品即人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书法品评的影响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影响了中国人的书法品评。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艺术家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品格情操的过程。
俗话说“书如其人”,就是因为书法艺术可以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精神气质。
自魏晋以来,书法评论家将书法作品视为书法家的人格化产物,对书法的欣赏、品鉴,常与书法家本人的品行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书如其人”常作为评价书法家与其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
后人对前人的评价,常以书品论人品,或以人品论书品。
元代郝经在《临川集》中说:“羲之正直有识鉴,风度高远,……故其书法韵胜道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风绝迹,貌不可及,为古今第一。
其后,颜鲁公以忠义大节,极古今之正,援篆入楷;苏东坡以雄文大笔,极古今之变,以楷用隶,于是书法备极无余蕴矣。
盖皆以人品为本,其书法即其心法也。
”书以人贵,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批评的一个独有现象。
历史上很多奸佞虽擅长书法,却因品德低下,因人废字,其作品往往也难以流传。
北宋蔡京字势豪健,痛快沉着,自成一家。
然其为人凶谲,谗害忠良。
明代大收藏家张丑称,世人因恶蔡京为人,遂把原先“宋四家”中的蔡京,换为其同乡先辈蔡襄。
蔡京虽书法造诣颇高,却因其人品低下,遭人唾弃,故而无法列入“宋四家”,其作品流传于世的也寥寥无几。
王学仲书法美学思想简论
王学仲书法美学思想简论■如果说王学仲先生的《碑、帖、经书分三论》如大快肠气一般,廓清了中国书法史上的迷雾,挖掘出中国书法艺术的又一新宝藏的话,那么,他的书法实践中以深沉的哲理推出的书法艺术空象观,则是推动当代书法观念更新的机杼。
这种崭新的空象观和美学理论,为书法艺术开辟了更加广袤、博大的审美空间,更如浓郁、含蓄的艺术哲理和形象内涵……王学仲书法美学思想简论文| 党禺整理编缉|《书法当代》文章来源| 网络★★★★★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大师王学仲先生,在书画界名誉日隆早已是不争之事实。
作为徐悲鸿先生的亲授弟子并多次受徐幺鼓励。
表扬的接触的画家王学仲先生,虽算不上“庭院深深无人知”,但确实是“画名常为书名掩”,其绘画的社会认知度明显不如其书名。
而且,即便在书法上,对其学术的认知度和作品市场的认可度也似乎没能同步相期。
我作为王学仲先生的亲授弟子,亦亲历此等现象近三十年。
常心有不平,更常常为之反思。
且至吾艺吾身,想深入探寻之一现象的答案。
最近,在义兴兄《东京翰墨》的约稿后,又反复研究读了恩师书品、画迹和他大量的诗词歌赋、艺术思想和理论著作,再考辩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现状和社会思潮,对吾师艺术的思考,对吾师艺术在当今社会中遭际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
对艺术的澄澈清明的追求和磅礴恢弘的创造,原本是吾师自幼至今的狂热爱好,后又成为他实现民族复兴,张扬“自(大)我”心情的追求,却极少报以个人名利的期冀。
他在艺术创造、艺术思想上取得的成就,与其艺术影响力和市场占有度的不谐状况,显然是应当引起当今社会反思的。
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一个书法美学理论家,却深为自己能有幸得到这个当今少有的书画并臻大善的艺术思想为导师感到庆幸并为之雀跃。
所赧颜者,作为他二十多年前的研究生的我,却至今也难以承续其艺术成就之万一。
这里仅就其书法艺术建树中的一斑之窥,谈一谈恩师书法美学思想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超越的认识在王学仲先生的艺术生涯中,超越前人的规迹,超越他人的思想乃至时时刻刻立意超越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是他始终如一的、孜孜恪恪地追求。
浅析金农书法与绘画的内在关系
浅析金农书法 的内在关系
早在 1 9 世 纪末 , 革命 洪流 与西 方现代 文 明发 生碰 撞。 改
渡 时期也是 书法发展 变化 的一个转折 时期。金农在清初相对安逸
的环境 中, 客观上 把握住 了艺术的历 史脉 搏 , 以其深厚 的学识 、 聪 慧的诗才 、 广博 的阅历投入 书法 、 绘 画创作 , 最终成 为一位彪炳 千
任何 艺术的发展 与整个 社会政 治 、 经济 、 文 化等都有 着 密切 的 关 系。 于是 , 无论是 对 中国普 通 劳动人 民现 实 生活状 况的 再
看, 他 主张“ 弃众人之 所好 , 收众人之所 弃” 。从 共时性 的角度 看 ,
金 农主 张“ 不趋 时流 , 不干名誉” “ 不寄人 篱下” 。他主张 向民间艺
好 收藏 , 年 五十始 学画 , 涉笔 即古 , 不 同凡
响, 居 当时画坛 首席。他怀才 不遇 , 居 西方
寺, 至衰老 穷困而死 。他独创 了“ 漆书” , 诗 文有《 冬心诗集》 《 冬 心随笔》 《 冬心 杂论 》 等
著作。
一
性得 以回归, 如罗 中立 的《 父亲》 、 陈丹青 的《 西藏组 图》 、 忻东 旺 的《 诚 城》 、 广廷勃 的《 钢水 、 汗水》 等。农 民形 象在 油画艺术创
有 了创作素材和 有利 的创作条件 。在这 时期 的油画创 作 中, 艺 术家在 关注普通 农 民群 众现 实生活 的基础上 开始将 目光转 向
关键 词 : 金农 书法 绘 画
金农( 1 6 8 7 —1 7 6 3 ) , 浙 江仁 和 ( 今 杭
殷怀江
殷怀江学前辈,奔双馨作者:郭江平来源:《中华儿女》2014年第16期字如其人,这话一点不错。
已是古稀之年、颇有成就的书法家殷怀江,其作品笔力深厚,苍劲有力,其人亦是身体硬朗,散发着年轻气盛的精气神,让人初次见面就印象深刻。
几十年来,殷怀江一直奔走在书法艺术之路上,他的作品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艺术界的关注,先后获得国内外诸多奖项,本人也荣获全国“德艺双馨”优秀书画家等荣誉称号。
临池不辍,崭露头角殷怀江,笔名啸尘,出生在全国著名红枣之乡——陕西省清涧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生活所迫,他辗转于子长、西安、兰州、银川等地,但艰苦的环境并没有阻碍殷怀江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
他从十岁便开始临帖学习,从最初的楷书开始,每天都要写上好几个小时。
他说想要写好字,最重要的就是读帖、看帖和临帖,不断总结古人们的书法特点和精华,勤奋学习,刻苦练习,没有什么捷径可言。
他曾临摹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十几年,至今仍在认真钻研,仍要继续学习和临帖。
正是殷怀江持之以恒的潜心练习,从楷书到行书、草书,从欧、柳到二王、怀素、张旭、米芾,不见临池,每一幅作品都精益求精,使他从1997年开始便在省内外的书法比赛中崭露头角,奠定了之后取得更大成就的基础。
“进了棺材,也满足不了”从最早的临摹大家开始,到后来博采众美、形成自己的风格,殷怀江不拘于一家一体,而是在字体、题材上进行多种尝试。
他常常说,在书法艺术上的追求,自己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不管学到什么程度,与古人相比还是相差甚远,因此自己也常常跟身边的人说:“我就算是进了棺材,也满足不了。
”汉字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而殷怀江在长期的临摹、创作过程中也感悟到,书法是一门集大成的艺术,无论是文学、音乐、戏曲、绘画还是雕塑,在书法中都能容纳。
他自己也沉醉在具有悠久历史的书法艺术之中,几十年如一日,虽然艰苦不易,但与书法所带有的魅力相比,再多的辛苦也都值得。
他感慨到:“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它最典型地表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最值得自豪的,而我能够为中国的书法艺术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对我而言是一件极其荣幸的事情,我一定倾尽我最大的努力,写出最满意的书法作品。
龚洪林关于书法的临与创
龚洪林关于《书法的临与创》关于《书法的临与创》,我分别于2006年4月1日在南京林业大学和2007年6月1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以及2009年3月9日晚在南京艺术学院高职成教院,为近三百名书法界人士、学员和爱好者作了三场专题演讲。
关于书法,对它的解读虽然各家有各家的见解,但我认为临与创是其核心。
我关于《书法的临与创》的讲学,只是我对其的感悟,不妥之处敬请识者批评指正!书法学习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临摹和创作。
今天主要就书法的临摹与创作的方法与大家作个交流。
一、书法临摹理念1.怎样临摹书法:执笔、坐姿、心境书法临摹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当然也是核心问题。
我个人认为从技法水平上来讲,书法书写只属初级技术。
我不知道同学们在临摹书法的时候是怎么执笔的?关于书法执笔,我建议大家学林散之先生的执笔法,即五指执笔法。
我跟齐昆先生学习时,他教的就是林散之的执笔法。
执笔方法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但又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影响你一生。
如果执笔不好,就一辈子写不好字。
同学们可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身边的很多老先生,有的人写了一辈子字,他们虽然非常喜欢,但是一辈子都写不好,为什么?关键就是他基本方法不会,这和他交友或接触的人有一定关系。
有的人认为书法是一种手艺活,当然也有人认为不对,但是我认为在初级阶段它就是一种手艺。
方法掌握了,有了这个手艺,你就可以一辈子走这条路。
最近有人说书法不是技术,我个人认为其大概是不懂书法。
黄惇教授在为我写的《至诚至信》一文中,明确指出:“书法既是艺术,必有技术层面的内容,因此,不论何时都不应以虚浮的艺术评论掩盖真实的技法表现。
”关于书法家精神,我有诗论之:《书法家精神》一笔不苟练终身,追求个性忌雷同。
继承传统再创新,百花齐放共繁荣。
关于坐姿。
有的人写字的时候很随便,但写好字是要像练马步功一样的,坐着写的时候,要求坐姿是两腿平放,挺胸,前胸离桌子一拳远。
我们找个同学看看你们平时是怎么坐着写的?(同学回答:手腕悬空,保持一个互动,通过腹部关节,背应该是直的,离桌边是一拳远的距离,屁股一般是坐凳子的三分之一多一点。
书法家蓝天果:翰墨游云惊龙,杏坛春风化雨
书法家蓝天果:翰墨游云惊龙,杏坛春风化雨作者:曾勋来源:《廉政瞭望》 2018年第11期当记者来到蓝天果位于成都城西的办公室时,他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
周末在工作室加班已是常态,书法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事业。
他温文尔雅的眼神中毫无倦意,谈起书法,眼中则多了几分激情与锐利。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枯瘦浓淡,重在和谐的意境。
”蓝天果指着办公室墙上刚创作不久的作品说。
这幅作品录的是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在去年的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从容清醒的定力,彰显大国的自信。
在蓝天果看来,无论于国家还是于个人,追求神清骨秀、澄淡高远的内在气质,都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文脉与国脉2016年,蓝天果作为33名四川代表之一,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上提到: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这句话令蓝天果感到“振奋人心”“受益匪浅”。
从重庆市奉节县的一个农民家庭走出来,一路艺苑耕耘,蓝天果在书法界开垦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成为一名颇具影响力的书法教育活动家,桃李满天下。
而他自己的人生轨迹,深刻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那句金玉良言。
蓝天果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但热衷书法与文学的父亲在培养孩子方面显得十分“执拗”,省下来的钱全用来购买笔墨纸砚,让他学习书法。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乡间还没有书法培训学校,个别喜欢书法的人,散落在山村的犄角旮旯。
几岁的蓝天果不辞辛劳,远足到邻村去拜访讨教,学写毛笔字,从未间歇。
辛苦换来回报,小小年纪的他一手毛笔字便写得有模有样,逢年过节家里的春联对子都被他一手“包办”。
如今他回顾往昔,自己踩在高板凳上,笔走龙蛇,初心与文脉就此滥觞于纸上。
1984年,蓝天果考入南充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学校的书法氛围浓郁,成立学生书画协会,蓝天果很快成为协会的风云人物。
抄写《三国演义》的农民书法家
龙源期刊网 抄写《三国演义》的农民书法家作者:刘霞来源:《七彩语文·写字》2011年第06期早在1990年,夏冰就萌生了抄录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想法。
当时,他还在部队当兵,自幼酷爱书法的他,常常在训练、学习之余,笔不离手,每天的练习都在500字以上。
渐渐地,他觉得500字的量少了,于是,为了磨炼自己的耐性、提高书法技艺,他决定用硬笔抄写《三国演义》。
说干就干。
他找来几卷长100米、宽21厘米的纸,信心十足地抄录起来。
一开始,他只是想给自己加压,后来才发现这是一项漫长而艰苦的浩大“工程”。
长卷书法作品既怕写错字,又怕把纸碰坏撕裂,否则前功尽弃。
在部队4年,他断断续续写了4年,然而当他累计写了近百万字时,却因错字、漏字而全部报废。
1995年,夏冰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务农。
仅靠耕种7分地养家糊口的夏冰,始终没有放弃对硬笔书法的追求,持之以恒地抄写《三国演义》长卷。
在租住的茅草房里创作,其中的艰辛常人无法想象。
农忙时节,在一天高强度的劳动之后,他克服疲倦坚持创作。
下雨天,屋顶漏水,他把八仙桌挪个地方,继续伏案抄写;夏日炎炎,蚊虫肆虐,为防蚊虫叮咬,他只得穿上长衣长裤,套上雨靴,把全身捂个严严实实,依旧挥笔书写;冬夜严寒刺骨,他呵呵手、跺跺脚,毅然咬牙坚持着笔,从不间断。
就这样反反复复,在“浪费”了十几卷纸张、写秃了10几支钢笔和40多瓶墨水后,长达320米、共120万字《三国演义》全集楷书长卷完工。
夏冰说,抄写《三国演义》伴我走过春夏,越过秋冬。
这么多年,是一生之中浓墨重彩的花样华年。
而这幅凝聚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硬笔书法爱好着心血的作品,也得到了书法界的高度肯定。
夏冰说,他还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抓紧时间完成全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楷书长卷的创作,我们期待这么了不起的农民书法家再创辉煌。
书法作品 课题
书法作品课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书法作品课题:
1. 书法与文化传承:研究书法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价值,探讨书法艺术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发展。
2. 书法美学:研究书法的形式美、意境美和气韵美等方面,探讨书法艺术的审美特点和美学价值。
3. 书法与文学:研究书法作品中的文学元素,探讨书法与文学的相互影响和关系。
4. 书法技法研究:深入探讨书法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包括笔法、墨法、结构和章法等方面。
5. 历代书法家研究:对历代著名书法家的生平和艺术风格进行研究,了解他们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成就。
6. 书法教育:研究书法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书法艺术。
7. 书法与绘画:研究书法与绘画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探讨两者在艺术表现上的异同。
8. 现代科技与书法:研究现代科技在书法创作和展示中的应用,探讨科技与书法艺术的结合方式和发展前景。
9. 书法与音乐:研究书法作品中的节奏和韵律感,探讨书法与音乐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10. 跨文化交流中的书法:研究书法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书法的国际传播和发展前景。
以上课题仅为参考,具体选择还需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背景进行综合考虑。
我的书法观——精选推荐
我的书法观我的书法观:承传统正书风翰墨怡情汪寅⽣学书的过程:漫长、曲折;唯有乐此不疲,才能坚持不懈我学书是从9岁上学开始的,到2017 年,⾛过了58年的学书之路。
1959年,我上⼩学⼀年级,学校就有⼤字课,从描红开始。
后临习柳公权《⽞秘塔》字帖。
放学回家,完成家庭作业后,⽗亲还要我每天必须认真写20个⼤字。
那时家庭经济窘迫,⽆钱买纸,就⽤废报纸练,还把砖头磨平了,蘸⽔练字。
1965年,我离家到五、六⼗⾥外的⽯⽥中学读书,⽗亲就将家藏的1本董其昌⾏书《归去来辞》塞进我的⾏李,叮嘱说:“你要好好练⾏书啦,光练楷书不⾏。
”于是,我到初中才开始习⾏书。
我初中没有读完,“⽂⾰”开始,回乡劳动。
1968年应征⼊伍,在部队当⽂书,出墙报、写标语和会标都是我的事。
那个年代,字帖也买不到,⼿头仅有⼀本董其昌的《归去来辞》字帖,有空就临习。
1973年,我上了南京⼤学中⽂系,别⼈写作⽂⽤钢笔,我⽤⽑笔。
古⽂⽼师侯镜昶对书法颇有研究,上课时,⼀⼿漂亮的板书,让学员们羡慕不已。
他批改我的作业后说:“你要多临字帖”。
后来,我就到中⽂系资料室去查找资料,中国⾏书三⼤名帖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的《黄州寒⾷诗帖》都拜读到了。
特别是清代⽯梁编著的《草字汇》使我⼤开眼界,历代草书名家如诸遂良、欧阳绚、颜真卿、柳公权、怀素、苏轼、⽶芾、黄庭坚、赵孟頫、宋濂、祝允明、董其昌、张瑞图等⼋⼗六位草书名家的字集纳其中,每字旁注有书家名号,以朝代为序上下排列,⼀看这个字便知前后传承关系。
打那以后,中午时光我就伏案临帖,寒暑假也都如此,练字已成为⾃觉。
学篆刻也是那时开始的,从《说⽂解字》和《康熙字典》上学会识篆字,再操⼑刻印,先⾃学,再求教。
1977年1⽉,我⼤学毕业⾛上⼯作岗位,⽆论是在安徽省徽州企业从事政⼯,还是在江苏电台从事新闻,⼯作再忙,也会挤出时间写字,但临写古字帖较少了。
2005年初,我从采编⼀线到了⼆线,个⼈⽀配的时间多了,再度思考学书之路,⾃觉功⼒不够,⼒不从⼼。
杜林吉:崇尚精典,师宗先贤
杜林吉:崇尚精典,师宗先贤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自2021年以来,我参加国家级书画展二十余次。
获银奖四次,铜奖三次,最佳创作奖三次,“全国十佳优秀书画家”一次。
书法作品得到专家评委的认可,是对我四十多年来学书成绩的肯定。
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应心怀敬畏之心,对古贤书家应当有敬佩之心。
一个学书者,要想真正把握书法的要领和精髓,就必须痛下决心,持之以恒,坚韧不拔地徒步行军。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要真正迈向书法艺术的彼岸,取得可喜成绩,不靠旁门左道,不靠花拳绣腿,而在用心、用劲、用情。
舍此是别无他途的。
崇尚精典,师宗先贤我出生在一个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的普通农民家庭。
我的母亲是一位心地善良的普通公民,持家有道。
我的父亲读过私塾,现在我仍然收藏着我父亲读过的《论书》《上孟》《下孟》此类书籍,自誉“耕读之家”应不为过。
我读小学时,写大字用的砚台就是我父亲用过的砚台,一直延用至今,我的学书经历也由此启程,小学每周的两节大字课与我结下了翰墨之缘。
六十年代生活比较困难,用家庭省吃俭用挤下来的经费购买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品。
那时,常听老人说,一分钱掰两半花。
由于家庭人口多,劳力少,是生产队的透支专业户。
干一年的活,还要欠生产队的钱,好多家庭因困难,而不让子女上学,或辍学在家劳动挣工分。
我的父亲虽不是名人,但他很明智,再难也不能难倒子女,再难也要让子女读书,从他的生活阅历里悟出一个道理“有地不种仓库虚,有书不读子孙愚”,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小学刚毕业,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带着学校发给大字描红本在迷茫中找感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复课,1970年我考取了邳城中学,在母校读完了由初中到高中的课程。
如果说小学是我的启蒙阶段,中学那就是兴趣班,使我对毛笔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的中学老师,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均一笔好字。
观字乃如读帖,我的钢笔字就是在这期间打下了坚定基础。
就在这时,中学巧遇知音,我的高中同窗同桌同学彭迪新,也是位书法爱好者,他不论钢笔字还是毛笔字都比我写的好,欧颜柳赵字帖一应俱全,我分享着资源,并经常切榷交流。
书法 金农体
书法金农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金农体是书法的一种,也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一种流派。
金农体书法起源于隋唐时期,发展于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风格流派。
金农体书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金农体书法的特点之一是形体稳健,端庄大气。
字体挺拔有力,笔画从容自信,体现了一种稳重大气的气质。
另一个特点是结构清晰简洁,线条流畅顺畅,每一个笔画都显得流畅自然,让人感觉舒畅自如。
而与其他书法不同的是,金农体书法的笔画曲线略带微微弧度,给人以一种含蓄的美感。
金农体书法的用笔技巧也是独具特色。
在金农体书法中,用笔力度轻重有致,点画有力,筋骨分明,线条粗细交汇有致,展现出一种内敛中含蓄的魅力。
其用笔技巧既能衬托出字形的美感,又能表现出其端庄稳健的气质。
金农体书法的创作要求十分严格。
在书写金农体字体时,要求每一个笔画都要准确、刚健、清晰,切不可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整体布局要求严谨紧凑,形态要端庄大气,不可有丝毫拗劲。
只有如此,才能完全展现出金农体书法的独特魅力。
金农体书法的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
无论是在书法艺术创作中,还是在文化艺术交流中,金农体书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金农体书法作品不仅以其优美的字形与雄浑的作风受到广泛好评,更因为其独特的风格和气质,成为众多书法爱好者学习的对象。
金农体书法既传承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今天的社会中,金农体书法仍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当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金农体书法将继续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更多的光彩。
第二篇示例: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书法中,金农体是一种独特的书写风格,其形态清晰简洁,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金农体书法源自民间,是以农家书写工具为基础,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书法家李振
书法家李振
佚名
【期刊名称】《《法治与社会》》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与共和国同龄的李振,出生于西安白鹿原上的张洪寨村,那个地方古称“灞上”。
李振对书画发生兴趣,可以追溯到三十多年前。
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上中学时。
【总页数】1页(Pi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1
【相关文献】
1.力透纸背显真功——记书法家陈振元 [J], 夏梅
2.农民书法家——张振镛 [J], 刘纯谦
3.张振忠:博雅从容书美如花——一个书法家的文化情怀 [J], 王梅芳
4.书法家李振 [J],
5.李振海:搅动室内空气环境这潭水访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暖通空调研究所副所长李振海教授 [J], 见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书法家谈:书法创作和书法创作理念书法创作书法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是古老文化的结晶。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藴藏着各民族精神、风貌。
在世界艺术领域中,中国书法以独特的造型方式和表现手法,被誉为东方艺术的代表。
这一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如何弘扬和发展,对每个中华儿女来说,责无旁货。
书法创作是发展弘扬书法的重要途径之一。
怎么去创作?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是古老文化一中国书法弘扬发展的关键。
是当今时代讨论的一个方向,也是核心。
什么是书法创作?纵观历史,书法创作最为活跃。
几千年留下来许许多多的书法作品竹简,甲骨文,石鼓文,字贴,宣纸、綾绢上的对联,中堂,横幅,条幅,都成为丰富人们生活的精神食粮。
是我们谈讨和学习借鉴的一个重要部分。
殷商时期的契刻文字就有了优美的造型,到了东汉,在《后汉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书艺”这个理念。
书法创作的自觉意识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形成,从此书法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直延伸至今,升华发展。
一、创作与临帖书法创作,必须是作者在临摹前人优秀作品中,并掌握了一定书写技巧手法之后才能进入的一个阶段,如果没有临摹这一方面的基础,无法谈到“创作”二字。
尽管都是用毛笔写字,因为缺乏书法规则、法度、技巧只能叫写字,习书,而不能称之为书法创作。
书法创作,即带有作者本人的自觉意识,发挥书法家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书写,叫书法创作。
书法创作不再是单纯地依靠字帖而去临写,而是已经能够灵活地运用和掌握书写技巧及一般原理知识的人,能够自行构思和安排书写汉字书法家,才可以进入到书法创作行列来。
创作是用自己的审美意识通过自己的见解行动用自己的书写艺术手法来完成一整幅书法作品,只有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从而形成作品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才可谓之为创作。
书法的创作是一个书法家艺术性劳动的过程,是书法作品的手法表现。
它通过不断地积累,不间断地融化贯通,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
也就是说,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手迹丶墨宝》是从写字一步一步得来的。
创作是一个书法家有了一定的书法造诣,使自己的艺术不断向更高境界追求、迈进的过程,也是书法家借它抒情寄趣,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手法表演和心理寄托。
临摹是书法创作的基础,只有当临摹达到了一定程度,挥毫自如,胸有成竹之时,便是书法创作的开始。
创作是一种独立的书法技巧。
可以说临摹是取法变法之阶段,创作便是立法之阶段。
临摹完全是一种依赖性的书写,按照古人的书帖,模仿,探索,领悟,掌握别人的书法技巧。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学习继承古人的优良传统,有了这一阶段的坚实基础,创作才能有广阔的发展天地。
创作就是让自己的书法作品从历史文化底蕴中走出来,具有时代精神,代表当今时代。
对于创作的独立性,并不是人人都将它与临摹古帖基础联系在一起去考虑的。
我在临帖写字中说到,不临帖取得功效可能慢一点。
从古至今,很少见到不临摹就成为书法大家,或者历史名人。
何谈其传世作品的多少呢?创作也是作者发挥独立性书写的一个过程。
这个阶段,从用笔结构,章法布白等方面,造就个人风格,建树新的法度。
从阴阳变化,点画运动,形质神釆,心法、意境都要达到一个新的飞妖。
线条是粗犷、刁野、还是润秀、挺拔,是卑薄、空虚、还是厚重、雄健。
形体是庄严大方、还是天真浪漫,是沉雄深穩、还是潇洒飘逸等等,都在这一阶段必须完成。
这一阶段是把他人的变为自己的,把古典的变成现代的一个重要时期。
现在,我们清楚的知道书法创作是建立在临摹的基础上的。
但是,创作的本质要求创作者突破临摹的制约,提高自身的艺术感觉能力和表现手法,这才是关键。
二、创作条件。
现在就创作条件简单的说几句。
创作是书法家来完成书法作品,物质条件要比临摹要求严格的多。
姜白石曾经认为书法作品要具备风神条件,其中之一就是”纸笔佳” 。
这和孙过庭提出的”纸墨相发”是一个道理。
纸笔佳,墨精良,是书法家挥起毫来,得心应手,最能进入到创作的最佳机会;心情舒畅,环境优美,自然书写惬意,抒发情趣畅达;情趣畅达,环境优美,是书法家激发创作灵感的前提;纸笔精良,墨韵清新,信手挥霍,是创作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具有最佳创作的心情。
同时保持墨韵清新,做到勤洗砚。
勤洗砚是书法创作八法之首,必备之条件。
接着是书法作品内容的选择。
内容含有两类,一类是作者创作时的情绪内容,另一类是用来创作的文字内容。
我这里先讲文字内容。
文字内容选择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作者本人选定内容;一个方面,是书法爱好者收藏或装饰房屋求字,指定作品内容。
这两个方面的文字内容,作者都应该能够理解其含义。
因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仼情恣性,然后书之”。
在创作前,作者如果不理解其中内容含义,创作就显得很被动苍白。
在今天,书法创作已不是在作文,而是创作书法作品。
因为以书记事,文以载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初步开始创作,作品内容选择的字数宜少不宜多,幅式宜小不宜大,目的,以便布局,掌握结构。
譬如选择“天道酬勤”、“ 厚德载物”一类的文字内容,对初创作作品者来说,就比较容易统观全局,容易逐字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思考,使创作顺利成章。
当然,这只是创作之初的一种较可行的做法。
在创作能力增强之后,则必须将内容的范围扩展开大,由少字转入多字,由小品转为长篇。
这样随步前行,比较顺利,容易提高效果,使创作达到应有的收获。
有的作者一开始创作就选择几十个字,上百字的文字内容。
幅式一大,结果首尾难顾,创作起来十分勉强,这也是由于作者缺乏把握能力造成的。
不过,我们也要纠正另一种现象,就是有一部分作者,总是书写同一类型的文字内容。
因为这一内容掌握得比较熟练,书写起来得心顺手。
若不求其进一步发展提升,会使自己书法艺术陷入难以深造長进的错误道路。
创作之初用这种方法来训练自己倒无可非议,如果今后不扩大创作内容范围,则会限制自己的发展,使自己不但得不到新的锻炼,而且知识贫乏。
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要是自己赶上时代的步伐,必须纠正此类满足现状的错误思想。
仅写几幅同样类型的书法作品,不是一个书法家的本来。
真正的书法家,要不断努力学习,加强深造,使得自己的艺术作品渐渐丰厚、隽永,还要内容丰富,学问源博,才可以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选择好内容,进行文字书写,是当今时代书法创作的一个环节,主流方向。
过去人们是以学字作文,以文载道而用。
书法仅是帮助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工具,一种方式。
所以留于今天的作品塗改打圈的很多。
而今书法不仅是局限在交流的这种方式之中的工具了,更重要的一点,是把书法作为了一门学问艺术,专门提出来研究讨论,一部分作品作为中堂、对子、四屏、六屏、条幅、横幅等布置房间作为装饰品而用。
还有大多一部分的作品,纳入到收藏和把玩行列,供人们欣赏,慰人享乐,让人们玩味无穷。
所以选择内容就成了主要的一个环节。
以诗词、歌赋、名言、名句为主题的内容多,以积极向上,修身养性,做人处事的题材多,以作文记亊,以文载道少了。
由于时代的不同,书法艺术的实用价值,由原来书以记亊,文以载道的主题转入到以装饰房屋,以生活内容为欣赏把玩收藏为主题的行列。
创作要求格式相应也就变了,打圈塗改也就不存在,要求作品书面整洁,布局均衡美观为主。
三、相互交流,取常补短。
步入创作领域能够独立完成一幅作品,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是,创作需要不断地发展,向更高境界攀登,就需要继续努力。
每次完成创作后,将创作好的作品悬挂于壁上,拉开一定的距离,详细观看,以此来发现作品不足之处。
看出是作品挥毫落墨枯燥湿润之误,还是运笔快慢疾速之差,是章法布局不到,还是字行距离疏密有问题等等,以便纠正错误,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还可以同时参照以些优秀作品,相互观看,互相比较,从点画长短,粗细角度,位置——分析优劣。
会一目了然。
经过参照比较,容易发现自己创作的弊病和作品不足之处。
取优秀作品的长,补自己的作品之短,从而得到教益,提高自己的目的。
通过自行分析、比较之后,仍然找不出自己作品的毛病、这个时候就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找到提升书法作品的办法。
这个办法,一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艺术境界,二是“书外之功”的提升,即人格品德修养,学术理论知识,自我分析能力的提高等。
三是进行艺术交流,向名家请教、向同行学习。
因为作者本人与作品距离太近,一时看不出作品的缺点,甚至还会误认为是优点。
同时,自己的审美眼光也不可能突然提高一个层次。
所以放开思路,深入一步,向外界学习是最好的办法。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上欣赏、品评,却可以发现不少的问题,获得意外的收获。
作者本人如果是闭门造車,不与书友互相交流,往往在很多方面作者本人是看不出来的。
如作品中的败笔,书写方面的用墨、章法方面的布局还会误认为是得意之笔,优点呢!自己的错误和缺点难以得到纠正。
只有在创作中通过相互交流,外界书友与同行的点拨,不断提高认识能力。
作品中的败笔、错误、及不足之处很快就会得到修正。
一个学习写字的人也好,或者练习创作的书法家也好,要敢于将自己的作品拿出去,虚心请教,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才是正确的。
选择其中的合理建议,使创作中的毛病逐渐改掉,正确地提高创作技巧,不断加强发展,使书法艺术交流发挥应有的效果,使自己的书法创作功底相应丰厚、作品更加隽永。
创作的进步除了上述两个方面,作者还必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眼高”是很重要的。
一位作者勤勉地临摹、勤勉地创作,可以达到技巧娴熟、功力深厚的程度。
但要全面提高,光靠书写临帖是不够的。
要借大地之灵气,山河之秀气,日月明和之气等。
以大自然的灵气,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者不能以闭门勤写为满足,除过经常相互交流书艺外,还需要研读品赏优秀作品和学友之间,互帮互学就比自己苦思冥想要来得快,更有效。
所以我们说,书法创作要做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经常研读优秀作品,就可以领悟创作方式的妙处所在;经常参与交流活动,又可从中获得新的信息,眼界逐渐开阔,畅游新的感受萌生,对于创作水平提高发展,其意义和效果都是不可低估的。
四、创作应注意的弊端。
书法创作需要作者本人独立思考和自我主见。
从内容选择到谋篇布局都由作者自己决定,更多地方要带着作者夲人自己的审美观点去完成,因此会出现不少的弊病,需要我们防止发生和纠正。
一般常见的,是不少作者因临摹条条框框的束缚,开始创作放不开手脚,书写起来规规矩矩,受到约束和限制。
思想不大胆,用笔就不拨辣,不灵活。
作品僵死呆板,变化不多,和临摹不分上下。
有的缺少作者本人的个性风格,缺乏时代的创新价值观。
有的欠天真烂漫,缺少气势、韵味。
只有多写多练,培养离开摹本,独自创作的能力和技巧,多提高发挥自己意识观念,以取得完美的效果和收获。
有些作者,只求任意发挥,不顾法度准绳。
有的作者认为临摹时主要是规规矩矩地按字贴来写,创作就应该放开手脚,无矩无束,力求奔放,失掉严谨规范,抛弃稳妥端庄。
有的作者认为创作是以发挥个性为主,有意张扬夸大笔势,并将其强调到不合适的程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