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纤溶指标意义

纤溶指标意义

纤溶指标意义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纤溶指标是指体内纤溶系统功能状态的一种反映指标,通常包括溶栓时间(LY30)、溶栓率(LY60)、纤溶酶原时间(TAFI)、D-二聚体(D-Dimer)等。

纤溶指标的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医生评估患者体内纤溶系统的功能状态,对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纤溶指标可以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纤溶功能障碍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检测患者的纤溶指标,可以评估其血液系统的健康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

纤溶指标对于溶栓治疗的疗效监测也具有重要意义。

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性血管闭塞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而纤溶系统的功能状态是影响溶栓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监测患者的纤溶指标变化,可以评估溶栓治疗的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纤溶指标还与肿瘤、炎症、血栓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纤溶系统在维持血管内环境的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异常可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通过检测纤溶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评估患者的疾病状态,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提高治疗效果。

纤溶指标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测指标,对于评估患者的纤溶系统功能状态、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检测项目,并综合分析纤溶指标的变化,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加精准的诊疗服务。

希望通过今天的介绍,读者能够对纤溶指标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提高对健康的关注和重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发生,提升生活质量。

【2000字】第二篇示例:纤溶指标是衡量机体纤溶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包括纤维蛋白溶解时间(FL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定量和纤溶酶原活性等。

在临床上,纤溶指标的检测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纤溶系统功能异常,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教你看懂《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教你看懂《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教你看懂《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注:由于检测方法或试剂不同,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别,请以报告单参考值为准。

一、凝血酶原时间(PT)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异常意义: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 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即报告被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秒)也同时报告正常对照的结果(秒)并用凝血酶原比值报告之待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值=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 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凝血六项各项检查的临床意义

凝血六项各项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19页/共27页
四、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

是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血液凝固(出现纤维蛋白丝)的时 参考范围T T:14- 21s
间。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试验。
➢ 凝血酶时间(TT)是反映的体内抗凝物质,所以它的延长说明纤溶亢进,测 定的是加入标准化凝血酶后纤维蛋白的形成时间,所以在低(无)纤维蛋白 原症,DIC以及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SLE和肝脏疾病等)时出现延 长。
➢ VI 因子是 V 因子的活化状态故而取消了因子VI。
第3页/共27页
(三)、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血酶原激活物为Xa、V、Ca2+和PF3(血小板 第3因子,为血小板膜上的磷脂)复合物,它的 形成首先需要因子X的激活。 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始动途径和参与因子的 不同,可将凝血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 条途径。
(一)临床意义
• Fib减少见于: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肝脏疾病、原发性纤
参考范围FIB为:1.8-3.5g/L
维蛋白溶解、DIC、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新生儿及早产儿、某些产科意外、 恶性肿瘤等。 • Fib增高见于:各种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栓塞病、月经期及妊娠期、糖尿病、 动脉硬化、结缔组织病、手术后、休克、癌肿、骨髓瘤、放射治疗后等。
➢ 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者,因患菌血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 导致D-二聚体升高。
第22页/共27页
(二)、 D-二聚体用于临床诊断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 ➢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作为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性物质,D-
二聚体在DIC的诊断和病程监测上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DIC是 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严重的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 合征。其特点是体内凝血和抗凝机制失衡导致弥漫性小血管内 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 在DIC形成早期即有D-二聚体升高,比FDP更灵敏,而且随病 程的发展,D-二聚体可持续升高达10倍以上。因此,D-二聚体 可作为DIC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测的主要指标。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1.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外源凝血系统的功能的指标,用于监测患者是否存在维生素K缺乏、肝病、抗凝药物使用或一些遗传性凝血障碍。

PT延长可能意味着患者处于出血风险状态,而缩短可能提示存在血栓风险。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主要用于评估体内内源凝血系统的功能,常用于筛查出血性疾病以及监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情况。

延长的APTT常见于血友病、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缩短的APTT可能提示存在血栓形成的危险。

3. 凝血酶时间(TT)TT是衡量凝血系统中纤维蛋白形成速度的指标,常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和抗凝药物的疗效。

延长的TT可能出现于纤维蛋白原缺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如DIC)等情况。

4. 凝血纤维蛋白原(FIB)FIB指标代表了血浆中纤维蛋白的含量,是凝血功能评估中的重要指标。

FIB增高常见于炎症反应、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降低则可能提示DIC、严重肝脏功能不全等。

5. 凝血酶原活动度(FⅡ)凝血酶原活动度直接影响凝血系统的功能正常性,其异常可能暗示着凝血功能障碍。

FⅡ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急性出血等,降低则可能与维生素K缺乏、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等有关。

6. 降钙蛋白I(TNI)TNI是心肌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可用于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TNI水平升高常提示患者存在心肌梗死、心肌炎等情况,需要及时干预治疗。

7. 凝血酶原活化时间(PTA)PTA是评估凝血系统对外源激活的能力的指标,延长的PTA可能出现于肝功能障碍、维生素K缺乏等。

正常PTA有助于正常的凝血系统功能维持。

8. 凝血酶时间比(INR)INR是一种标准化的凝血酶原时间,用于监测患者接受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治疗是否达到理想效果。

INR过高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而过低则增加血栓风险。

以上是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这些指标,以帮助诊断疾病、评估疗效、制定治疗方案等。

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项并血脂检验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项并血脂检验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项并血脂检验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常导致许多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

凝血四项和血脂检验是评估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风险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分析这些检验在糖尿病患者诊断中的价值。

凝血四项检验是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糖尿病患者体内的凝血功能异常。

糖尿病患者存在高血糖的情况下,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流阻力增大,从而增加凝血功能异常的风险。

凝血四项检验可以评估这些风险,并为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病预防提供依据。

血脂检验是评估糖尿病患者血脂代谢的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特别是高TG和低HDL-C的情况。

血脂异常是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血脂检验可以及早发现和评估血脂异常的情况,为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治疗提供参考。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凝血四项和血脂检验,可以综合评估其心血管病风险,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研究表明,凝血四项和血脂检验在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凝血四项检验可以评估糖尿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情况,为预防心血管病提供依据。

血脂检验可以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代谢情况,及早发现和治疗血脂异常,从而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凝血四项和血脂检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这些检验只是评估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风险的一部分指标,不能完全代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病程和并发症等也会对心血管病风险产生影响,因此需要综合考虑。

诊断标准和检测方法的差异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凝血四项和血脂检验对于评估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提供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参考。

应注意其局限性,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进行评估。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相信将有更多的检验指标可用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对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意义

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对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意义

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对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意义摘要】目的:评估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在诊断血栓、出血性疾病方面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患者共计30例,设置为DIC组;选取疑似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患者共计30例,设置为疑似DIC组;选取高凝倾向性患者共计30例,设置为高凝倾向组;选取同期健康检查合格的人群共计30例,设置为健康对照组。

对以上组别受检对象给予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

结果:凝血因子Ⅷ活性检出值方面,DIC组、疑似DIC组与健康对照组对比;血浆抗凝血酶活性检出值方面,DIC 组、疑似DIC组与健康对照组对比;D-二聚体检出值方面,DIC组明显高于疑似DIC组、健康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能够对患者凝血、抗凝、纤维蛋白溶解功能进行真实客观的评估,在诊断血栓、出血性疾病方面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凝血抗凝纤溶功能检测血栓出血性疾病【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0-0159-02本文以我院近期所收治血栓、出血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方法,将其与健康对照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取得了确切结果,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合格的人群共计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健康对照组(本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为(43.2±1.9)岁)。

选取我院同期所收治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患者共计30例,设置为DIC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为(42.2±3.1)岁),选取疑似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患者共计30例,设置为疑似DIC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为(41.7±2.5)岁),选取高凝倾向性患者共计30例,设置为高凝倾向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为(43.6±2.4)岁。

冠心病的血液生化指标分析与临床意义

冠心病的血液生化指标分析与临床意义

冠心病的血液生化指标分析与临床意义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堵塞所导致的心肌缺血和缺氧的疾病。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已经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环节。

血液生化指标作为临床上常用的诊断和监测指标,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疾病评估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冠心病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临床上的意义。

一、血脂及脂蛋白指标的分析与临床意义1. 总胆固醇(TC):冠心病患者的血浆TC水平常常升高,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检测血浆TC水平可以帮助早期诊断冠心病,评估患者的疾病风险。

2.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DL-C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生物学指标,其在动脉内的过度沉积会导致斑块的形成和动脉狭窄,进而影响心肌供血。

监测血浆LDL-C水平可以评估患者的冠心病风险以及治疗效果。

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DL-C对冠心病具有保护作用,它可以通过清除动脉内的胆固醇,并促进胆固醇的外排。

血浆HDL-C水平的降低往往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二、炎症指标的分析与临床意义1. 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其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常常升高。

高敏感性CRP(hs-CRP)的检测可以帮助了解患者的炎症状态,并对冠心病的发生和预后进行评估。

2. 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冠心病的发展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血小板在炎症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监测血小板计数以及计算PLR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炎症和血液凝固状态。

三、肌肉及心肌损伤指标的分析与临床意义1. 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CK及其同工酶是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特别适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监测其水平可以及早发现心肌损伤,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 肌钙蛋白T(cTnT)和肌钙蛋白I(cTnI):cTnT和cTnI是目前识别心肌损伤的最敏感和最特异的指标。

急性脑梗死患者纤溶、凝血及CRP检测的意义

急性脑梗死患者纤溶、凝血及CRP检测的意义

于脑梗 死的预 测、诊 治和预后等方 面的评估 。本 文将 凝血、纤溶及 C P的检 测对急性脑梗死 的诊 断价值 综述如 下。 R ( 关键词 )脑梗死 ,D二聚体 ,抗凝血 活酶 Ⅲ,纤维蛋 白原 ,P T,C P R
脑梗 死 ( I 是 临 床 常 见 的 脑 血 管 疾 病 ,其 C)
D一二 聚体是 交联 纤 维 蛋 白在纤 溶 酶 的 作 用下 产 生 的一种特 异 降解 产物 ,其 水平 的 升高 提示 体 内
继发 性 纤溶 的提 高 ,是 高 凝状 态 和继 发纤溶 亢 进 的
分 子标 志物 。有研 究 发现 ,当患者 血浆 D一二 聚体
水平 升 高 时 ,预 示 血 管 内血 栓 形 成 与 继 发 纤 溶 出
测可 为急 性脑 梗死 患者 的早 期诊 断提 供参 考 。
( )判 断病 情 2
发病 率 、死 亡率 和致残 率一 直 居 高不 下 ,约 占所 有 疾 病死亡 人 数 的 8 ,随 着 人 民生 活 水 平 的 提 高 , % 生 活方式 的改 变 ,发 生脑血 管 意外 的人 数正 逐 年增 加 ,近年 来其 发病 年龄 呈年 轻化 趋 势 。近年 国内 的 流行病 学 调查 表 明 ,我 国现 有 脑 血 管 病 者 多达 6 0 0 万人 ,其 中 以脑 梗 死 最 常 见 ,约 占 7 % ,而且 这 5

D一二 聚体 可作 为 目前 了解 脑 梗死 的严 重 程度
的重要 指 标 。 向强 等 的 临 床 研 究 结 果 证 实 了 血 浆
D ~二聚 体 与 脑 梗 死 面 积 的 相 关 性 。研 究 结 果 显
示 , 病初 始脑 梗 死患 者血 浆 D一二 聚体 水 平 即 已 发

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检测在冠心病、脑梗死中的表达及意义

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检测在冠心病、脑梗死中的表达及意义

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检测在冠心病、脑梗死中的表达及意义摘要目的探討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检测在冠心病、脑梗死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8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11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以及80例接受体检的健康者(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其中冠心病组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2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27例,脑梗死组又分为进展组69例、完全组41例。

比较所有入选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

结果冠心病组、脑梗死组Fg、D-D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LT、t-PA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UA组、SA组、健康对照组Fg、D-D依次降低,PLT、t-PA依次升高,进展组、完全组、健康对照组Fg、D-D依次降低,PLT、t-PA依次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冠心病、脑梗死患者的Fg、D-D、PLT、t-PA水平异常,机体处于高凝血、低抗凝和纤溶紊乱状态,临床上可根据Fg、D-D、PLT、t-PA表达判断血栓情况。

关键词凝血;抗凝;纤溶;冠心病;脑梗死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blood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detection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WANG Hong-gang. Weifang City People’s Hospital,Weifang 26104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blood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detection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There were 80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group),110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and 80 healthy people (healthy control group)as study subjects.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group was further divided into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group with 21 cases,unstable angina (UA)group with 32 cases and stable angina (SA)group with 27 cases.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was divided into progress group with 69 cases and complete group with 41 cases. Comparisons were made on prothrombin time (P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fibrinogen (Fg),D-Dimer (D-D),platelet count (PLT),and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levels in all patients. Results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group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Fg,D-D,and lower PLT,t-PA than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From AMI group,UA group,SA group,to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Fg and D-D were gradually decreased,PLT and t-PA were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the progress group,the complete group to healthy control group,Fg and D-D were gradually decreased,PLT and t-PA were gradually increased. Their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have abnormal levels of Fg,D-D,PLT and t-PA,along with status of highblood coagulation,low anticoagulation,and disorder fibrinolysis. Thrombus condition can be determined by clinical expressions of Fg,D-D,PLT and t-PA.【Key words】Blood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Fibrinolysis;Coronary heart disease;Cerebral infarction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腔狭窄或阻塞,主要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稳定性冠心病[1]。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血相关项目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血相关项目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血相关项目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方法选取首次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同时随机抽取在我院体检中心就诊的50例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其狼疮抗凝物(LAC)、血浆蛋白C活性(P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PL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_D二聚体值。

结果急性脑梗死组vWF、PT、APTT及D_D二聚体值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PT、APTT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vWF及D_D二聚体的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C、PLG、FIB及LAC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生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标签:脑梗死;狼疮抗凝物质;高凝状态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选自2015年7月至12月在我院急诊神经内科首次就诊且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者共45例,其中男36例,女9例,年龄31~88岁,平均(6262±1319)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分析、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证实诊断(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病疾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诊断);随机抽取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就诊的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者为正常对照组,共5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32~87岁,平均(5940±1380)岁。

两组在年龄及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初诊脑梗死患者在未使用抗凝药和溶栓药之前,静脉采血至枸橼酸钠抗凝管中,抗凝比例为1:9,颠倒混匀,以35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40℃保存待测。

凝血项目检测方法:狼疮抗凝物(LA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浆蛋白C活性(PC)、纤溶酶原(PLG)、PT、APTT、FIB及D_D 二聚体各项目。

均在法国生产的STAGO_STA_R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上操作检测,采用其配套试剂,操作过程严格按仪器操作规程进行。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血相关项目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血相关项目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血相关项目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作者:虞丹丹周星星胡东伟叶爱芳来源:《心脑血管病防治》2017年第06期[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方法选取首次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同时随机抽取在我院体检中心就诊的50例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其狼疮抗凝物(LAC)、血浆蛋白C活性(P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PL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_D二聚体值。

结果急性脑梗死组vWF、PT、APTT及D_D二聚体值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生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关键词]脑梗死;狼疮抗凝物质;高凝状态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_816X(2017)06_0456_02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70613一般来讲,动脉闭塞超过6小时,脑组织的缺血性改变是不可逆的,所以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地争取超早期治疗。

纵观目前对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机制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间关系的研究众说纷纭[1~3],本文通过对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标本进行凝血-抗凝血系统相关项目的检测,探讨凝血-抗凝血机制与脑梗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脑梗死的实验诊断及发生机制提供一定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选自2015年7月至12月在我院急诊神经内科首次就诊且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者共45例,其中男36例,女9例,年龄31~88岁,平均(6262±1319)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分析、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证实诊断(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病疾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诊断);随机抽取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就诊的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者为正常对照组,共5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32~87岁,平均(5940±1380)岁。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验的意义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验的意义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验的意义【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凝血功能指标检验的重要性。

方法:收集了60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数据,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其凝血功能指标进行了详细分析。

实验组接受了精细的抗凝血治疗,并进行了凝血功能监测,而对照组则未进行凝血功能监测。

结果:实验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其外源凝血通路功能更好,抗凝血治疗效果更佳。

结论:凝血功能指标检验在急性脑梗死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改善治疗效果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关键字】急性脑梗死;凝血功能;指标检验急性脑梗死,作为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它的突发性和潜在致命性使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挑战[1]。

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和提高康复的机会。

然而,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有效地处理急性脑梗死,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该疾病的不同方面,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凝血功能[2]。

本文将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验的意义,强调了它在患者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通过深入分析这一主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优化患者的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康复机会。

具体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研究于2022年在我院进行,旨在深入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验的意义。

研究对象包括了60名来自该医院的患者,其中30名分为实验组,30名分为对照组。

在实验组中,男性患者占18人,女性占12人,年龄范围为45至70岁,平均年龄为58.4岁。

而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占21人,女性占9人,年龄范围为47至68岁,平均年龄为57.2岁。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后,结果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确保了研究的可比性。

1.2方法1.2.1 实验组实验组患者接受了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治疗,包括抗凝血治疗、溶栓治疗和其他相关药物治疗。

凝血7项临床意义

凝血7项临床意义
血栓与止血常规七项检测
凝血7项临床意义
什么是血栓与止血常规七项
PT、APTT、Fg、 TT、AT、 FDP、D-Dimer
凝血7项临床意义
为什么选择这七项
➢ 疾病谱的改变 ➢ 临床的需求 ➢ 含盖 血液凝固系统、抗凝系统和
纤溶系统 ➢ 能实现自动化快速检测 ➢ 成本较低
凝血7项临床意义
疾病谱的变化
2007年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在全国500家医 凝血7项临床意义
临床的需求
出血性疾病的筛查和确诊 重点关注血栓栓塞性疾病 血栓性疾病与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和预测 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用药指导和预后估计
凝血7项临床意义
血栓栓塞与疾病
普通外科
血管外科
妇产科
骨科
创伤外科
神经外科 泌尿外科 心胸外科
ICU 儿科
血栓
动脉科 神经科
心脏科
肿瘤科
内分泌
老年科
血液科 肾病科
凝血7项临床意义
常用的血栓与止血检测项目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功能检测
PT、APTT、Fbg、TT
各种凝血因子、vWF
AT、PC、PS
FDP、D-D、α2-PI、PLG
狼疮抗凝物
凝血7项临床意义
现状
目前已通过FDA认证的血栓与止血项目有156种。 发达国家血栓与止血项目占常规试验的三分之一 我国差距非常明显,大多数医院仍只开展出凝血4项 血栓与止血的筛查试验并未完全普及 检测方法学的改进,自动化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
使得大标本、多项目的快速检测成为可能。
凝血7项临床意义
常规七项检测的临床应用
提示高凝状态
PT ,APTT ,TT N/ ,Fg AT ,FDP ,D-Dimer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凝血七项是临床检查中常用的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和抗凝血酶Ⅲ(AT-Ⅲ)。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用于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

它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的情况包括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用于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相应的抑制物。

APTT也可用来检测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

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延长的情况包括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症、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Ⅸ)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严重的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V、X减少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等。

除了以上两项,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Ⅲ也有其独特的临床意义,可以用于诊断和监测血液系统疾病以及抗凝治疗的监控。

在使用这些指标时,需要注意参考值范围的建立和各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凝血酶时间(TT)正常参考值为11-14秒。

TT可以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血浆中肝素样物质的含量。

如果纤维蛋白原增多或肝素、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例如SLE、肝素、肾病)以及AT-Ⅲ显著提高,TT会延长超过3秒。

另外,如果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的增加(例如DIC纤溶期)、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原机能障碍、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或尿毒症等情况出现,也会导致TT延长。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中凝血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中凝血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临床医学252 2015年19期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中凝血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波务川昇辉医院,贵州遵义 564300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中凝血因子的情况,并分析该研究的临床价值。

方法:将我院从2013年5月15日至2014年11月15日期间收治的29例脑梗死组患者以及29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患者进行研究,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

结果:脑梗死组患者和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患者在TT、PT、Fg等指标上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凝血因子检测中D-二聚体的水平值对脑梗死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脑梗死;凝血因子;D-二聚体中图分类号:R587.1;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37(2015)19-0252-01 糖尿病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一重要危险因素,血糖的代谢紊乱会导致患者脑梗塞病情严重,并且患者的血凝状态也会发生改变[1]。

本文将研究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中凝血因子的情况。

1 资料与方法1.1 基线资料将我院从2013年5月15日至2014年11月15日期间收治的29例脑梗死组患者以及29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患者进行研究,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

其中,脑梗死组患者29例:男性患者数量与女性患者数量的比值为15:14,患者年龄在57岁至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25±2.74)岁。

患者的平均收缩压为(150.65±8.96)mmHg,患者的平均舒张压为(87.67±6.58)mmHg。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患者29例:男性患者数量与女性患者数量的比值为16:13,患者年龄在57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05±2.63)岁。

纤溶指标意义

纤溶指标意义

纤溶指标意义
纤溶指标是用于评估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的一组检测项目,它们对于诊断和监测血栓形成及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纤溶指标的一些意义:
1. D-二聚体: D-二聚体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时产生的一种特异标志物。

它可以作为确定体内是否有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活动的指标。

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可能表明存在高凝状态或纤溶亢进。

2. 纤溶活力: 纤溶活力的增强可能见于继发性或原发性纤溶功能亢进等状况。

这可以通过特定的检测方法来评估。

3. 凝血酶原时间(PT): 虽然PT主要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的指标,但它也与纤溶系统的功能有关。

PT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消耗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纤溶系统的活性。

4. LY30和EPL值: 这些参数反映了血凝块的溶解速度。

如果这些值较高,可能表示血凝块溶解得快,考虑为纤溶亢进的状态。

综上所述,纤溶指标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排除肺栓塞、监测抗凝治疗、评估血栓性疾病等方面。

通过这些指标,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凝血和纤溶状态,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对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意义

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对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意义

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对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意义作者:杨魏魏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目的分析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对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意义。

方法选择能够反应凝血-抗凝、纤溶功能的代表性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针对DIC患者、疑似DIC患者、紫癜患者进行检测,对照组则选择健康成年人。

结果 DIC患者、疑似DIC患者的PT、DD、FBG、APTT均由显著差异,P【关键词】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血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76-01现在各种出血性疾病及血栓性疾病发生率逐渐上升,而我们现在的监测主要是针对于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进行的,对于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监测开展较少,认识相对不足,本文通过临床分析总结发现,联合监测能够更加全面的提供临床资料,对于血栓性或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血液科自2009年2月——2012年6月确诊的DIC患者60例,疑似DIC患者60例,健康成年人60例,分为三组,即:DIC组、疑似DIC组、对照组。

健康人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在18-72岁之间,平均年龄41.3岁。

DIC患者的年龄在6-81岁之间,平均年龄37.8岁,男性29例,女性31例;疑似DIC患者年龄在12-76岁之间,平均年龄38.2岁,男性32例,女性28例,三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 纳入标准 DIC组患者诊断明确,符合2001年国际血栓止血学会(ISTH)制定的DIC 诊断标准;疑似DIC组患者的血检异常指标≥3项,健康人四项血检指标均正常。

2 方法2.1 采血方法清晨取空腹静脉血2ml,采血前各组人员均未使用与凝血、抗凝、纤溶相关的药物。

2.2 监测方法 PT监测采用Quick法,APTT采用凝固法,DD采用免疫法,FBG采用Clauss法。

冠心病患者止凝血与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冠心病患者止凝血与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冠心病患者止凝血与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邱丽君;王淑香;周琪;沈霞【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2(022)005【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功能、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活性、纤溶活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34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9例、不稳定心绞痛(UA)19例、稳定性心绞痛(SA)组66例,应用ELISA法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Ag)、P-选择素(P-selectin)、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及D-二聚体(D-D),应用Clauss法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Fg),并比较各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n=40)的差别.结果所有冠心病患者的各项止凝血和纤溶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AMI组和UA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A组除D-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MI组与UA组比较,Fg、vWF:Ag、TFPI、TF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P-selectin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UA组与SA组比较,P-selectin、D-D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vWF:Ag、TFPI、TF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着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且各项指标异常程度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一致(AMI >UA>SA)【总页数】3页(P445-447)【作者】邱丽君;王淑香;周琪;沈霞【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新华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92;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新华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92;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新华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92;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新华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相关文献】1.肝硬化患者凝血、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J], 迪丽努尔;卡米拉;田欣2.临产孕妇抗凝血纤溶指标检测临床意义分析 [J], 郭家权;蔡坤3.毒蛇咬伤患者凝血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J], 赖东莲;郭笑如;傅吉春;黄晓华4.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J], 胡溢博;吴武佳5.凝血联合纤溶指标检测在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J], 朱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临床检验适用范围 1、出血性疾病,2、血栓性疾病,血液高凝状态.静脉栓塞,肺栓塞,心肌梗塞,脑栓塞不稳定心绞痛,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口服抗凝药,口服避孕药,溶栓治疗。

4、DIC,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肝炎,肝硬化等。

5、外科手术前,损伤性穿刺前,硬膜外麻醉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正常值24.0-36。

0S 常用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临床意义APTT延长1、血浆FⅧ、FⅨ、FⅪ和FⅫ水平低下,血友病甲、血友病乙、血友病丙及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等2、严重的血浆FⅡ、FⅤ、F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

3、纤维蛋白溶解活力亢进,如DIC、继(原)发性纤溶症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FⅧ、FⅨ的抗体、肝素抗凝治疗等。

APTT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静脉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临床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检测,一般维持在正常APTT值的1.5~2.5倍,被认为安全有效.但低分子肝素ATPP不敏感。

溶栓治疗时,ATPP、PT、TT应将值控制在正常值的2倍。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10.5—15。

0S常用的检查外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

PT延长1、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缺乏,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如先天性第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及肝脏疾病等;2、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DIC、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

循环中有抗凝物质,3、口服抗凝剂,PT是监测华法林效果的首选检查。

PT缩短1、凝血因子增多症,如先天性第Ⅴ因子增多症;2、高凝状态,如DIC高凝血期;3、血栓性疾病,如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等。

凝血检测与与心血管疾病意义

凝血检测与与心血管疾病意义

凝血检测与与心血管疾病意义凝血检测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凝血系统是机体内维持血液循环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形成血栓来停止出血,并且在出血停止后恢复血流的畅通。

然而,当凝血系统功能异常时,可能导致凝血过度或凝血功能不足,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凝血检测对于预防和诊断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凝血检测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在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中,血栓的形成是一种常见的病理过程。

凝血功能的异常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通过凝血检测,我们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处于正常范围内,从而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进行评估。

其次,凝血检测可以用于监测抗凝治疗的疗效。

抗凝治疗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抑制血栓形成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然而,抗凝药物的使用需要把握剂量和疗效之间的平衡,过低的剂量可能无法发挥足够的抗凝作用,而过高的剂量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凝血检测可以监测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帮助医生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患者获得恰当的治疗效果。

此外,凝血检测还可以用于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和预后评估。

许多研究表明,体内的凝血指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

例如,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预测指标,其异常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有关。

通过对这些凝血指标的检测和监测,可以对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进行评估,为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凝血检测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PT、APT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和D-二聚体等指标的检测。

PT和APTT是常用的全血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时间的检测方法,可以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和功能。

TT是评估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时间指标。

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是否正常。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部分,其升高可能提示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降解活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胡溢博吴武佳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22期
【摘要】目的检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患者血浆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相关参数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77例冠心病患者、56例脑梗死患者和44例糖尿病患者与10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样本用凝固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活性,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

结果冠心病组PT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凝血;抗凝;纤溶;临床意义
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近年来,其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异常越来越引起重视,检测指标也由传统的PT、APTT、FIB、凝血酶时间(TT)增加了FDP、D-二聚体和AT-Ⅲ,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增强。

本文通过检测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的指标,以探讨其与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发病的关系,为临床诊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3年7月~2014年1月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77例,男45例,女32例,年龄48~85岁;脑梗死患者56例,男38例,女18例,年龄46~80岁;糖尿病患者44例,男30例,女14例,年龄43~82岁;正常对照组105例,男64例,女41例,年龄44~79岁,均为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

1. 2 标本来源和检测方法
1. 2. 1 标本采集及处理标本采集前1周,受试者未使用抗血小板、抗凝及抗纤溶药物。

入院次日清晨采集空腹肘静脉血1.8 ml,以109 mmol/L枸椽酸钠0.2 ml抗凝,立即离心(3000 r/min, 10 min),血浆分离后置-20℃冰箱内保存待测。

1. 2. 2 检测方法① PT、APTT、FIB:检测使用STAGO Eelution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凝固法测定,实验采用STAGO原装试剂及质控物。

②D-二聚体、FDP、 AT-III:前二者采用免疫比浊法,后者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检测均使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和日本一化试剂及其质控物。

1. 3 统计学方法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P
2 结果
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患者与对照组PT、APTT、FIB、D-D、FDP、AT-Ⅲ检测结果,见表1。

3 讨论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作为凝血因子由血液进入动脉壁内,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继发交联为纤维蛋白,可直接破坏内皮细胞,使之通透性增加,并吸附在红细胞表面,增加血浆和全血黏度,使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并促进粥样斑快形成。

另外血浆纤维蛋白原可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1],促使微血栓形成。

FIB浓度增高提示机体凝血功能增强,血液呈高凝状态。

D-D是凝血酶及凝血因子作用下交联纤维蛋白纤溶酶降解作用的终末产物,当体内发生血栓或继发性纤溶亢进时,血浆D-D含量就会升高[2],其升高特异性表示体内有继发性纤溶出现,可作为体内血栓形成和纤溶功能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3]。

AT-Ⅲ是血浆中抑制凝血酶的关键物质,在抗凝系统中起着重要的抗凝调节作用,是体内处于高凝状态的客观指标,抗凝血酶-Ⅲ下降提示机体抗凝功能下降,易形成血栓。

可直接抑制凝血酶,也可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抑制多种凝血因子活性,当体内的凝血系统启动后可产生消耗性减少[4],因此其与血栓的形成呈负相关,临床上常常以测定血浆AT-Ⅲ的水平作为判断机体抗凝水平和血栓形成性疾病的实验室指标,也据此选择治疗方法和评价疗效。

本研究对77例冠心病、56例脑梗死和44例糖尿病患者的PT、APTT、FIB、D-D、FDP、AT-Ⅲ等指标进行了检测,并分别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三者病例组FIB、D-D、AT-Ⅲ均有明显变化,其中FIB和D-D显著升高, AT-III明显减低,表明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或微血管病变都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较低的抗凝和纤溶状态。

临床上可以联合检测FIB、D-D、AT-Ⅲ来早期判断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血栓或纤溶,为其防治及动态观察提供较为可靠地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1] 周玉杰,葛均波,韩雅玲.防栓抗栓现代治疗策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24.
[2] Naghavi M, Libby P, Falk E, et al.From vulnerable plaque to vulnerahle patient:a call for new definitions and risk assessment strategies:Part 1.Circulation, 2003, 108(14):1664-1672.
[3] 姚云,江杰,聂文志.FDP D-二聚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5,22(3):8-9.
[4] 滕宁燕,王明山,徐斐,等.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抗凝血酶和纤溶功能的关系.浙江临床医学, 2004, 6(4):274-275.
[收稿日期:2014-04-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