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式人教版六下数学第 五 单元备课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表格式)第5单元《百分数的应用》(折扣)冀教版
-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折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索折扣的计算方法。
2.利用表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用列表整理数据,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表格,将杂乱的数据进行有序整理。
-学会使用公式:折扣价=原价×折扣比例。
-能够运用所学的折扣知识,解决购物、销售等多种现实情境问题。
3.掌握如何用表格式整理有关折扣的数据,通过数据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制作和解读折扣表,整理商品信息。
-运用表格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决策。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式发展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处理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往往难以抓住关键信息,需要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解决折扣问题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计算。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折扣的概念。
-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折扣的计算过程。
2.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购物情境,引出折扣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折扣与百分数的关系,通过实例演示折扣的计算方法。
-实践操作: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计算,巩固折扣的计算技巧。
-小组合作:布置小组任务,要求学生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1.基础巩固题:完成课本第5单元《百分数的应用》中的练习题1、2、3,重点在于运用折扣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折扣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表格式)第5单元《百分数的应用》(成数)冀教版
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成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理解成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方法指导:讲解成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转换方法,通过示例演示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转换技巧。
4.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成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3.应用区:位于板书的右侧,通过实例展示成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板书风格将简洁明了,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区分知识点。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理清思路,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在课前精心设计板书内容,确保逻辑性和条理性。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理解成数的含义,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
2.掌握成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转换方法。
3.能够运用成数解答实际问题,如折扣、税率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成数的概念,能够准确进行成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转换。
2.能够运用成数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
3.评价与反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控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创设生活情境: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成数应用实例,如商场打折、农产品产量等,让学生意识到成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互动白板:方便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实时互动,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灵活性。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1课时 表格式教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充满探索与创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
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理解“总有”和“至少”的含义。
难点
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理解“总有”和“至少”的含义。
通过预习,我收获了什么?
我还有哪些疑问?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预习的都非常棒!不会的小朋友也不要灰心,接下来就更深入的探究吧。
三、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1.教师用投影仪展示例1的问题。
同学们手中都有铅笔和文具盒,现在分小组形式动手操作:把四支铅笔放进三个标有序号的文具盒中,看看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组织学生分组操作,并在小组中议一议,用铅笔在文具盒里放一放。
__年级_数学_学科备课活页
第_5章(单元)节1课时
课题
鸽巢问题
设计者
课标分析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2.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数学思考:
1.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2.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
8÷3=2……2(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10÷3=3……1(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4本书)
13÷3=4……1(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5本书)
要把a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里,如果a÷n=b……c(c≠0),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至少放(b+1)个物体。
教
学
反
思
教师:哪位同学能把你的想法汇报一下?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 第5部分 综合与实践-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第5部分综合与实践-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综合与实践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第1课时:综合与实践的概念与意义1. 引导学生理解综合与实践的含义,明确其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综合与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第2课时:综合与实践的方法与步骤1. 介绍综合与实践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
2. 引导学生按照步骤进行综合与实践,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3课时:综合与实践的应用1.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综合与实践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综合与实践任务。
第4课时:综合与实践的评价与反思1.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与实践过程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
2. 培养学生善于反思、不断进步的良好品质。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过程,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 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3. 情境教学法: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评价与反思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综合与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如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环节。
2. 终结性评价: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成果,如问题解决的正确性、创新性等。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教案(新审定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集体备课表格式教案(新审定人教版)第五单元《圆》集体备课教案六年级上册设计者:施教者:教学内容含有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环形)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掌握和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
2、通过自主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一、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4.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环形的知识。
(板书课题:圆环的面积) 二、创设情境,认识圆环 1.师: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课件出示圆形花坛、圆形水池外的圆形甬路、奥运五环标志、光盘…… 2.同学们,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它们都是环形的) 3.教师拿出环形光盘说明: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称它为圆环或环形。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环形的物体?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三、学习新知 1.画一画,剪一剪,发现环形特点。
(1)画一画。
让学生在硬纸板上用同一个圆心分别画一个半径为10厘米和5厘米的圆。
(2)剪一剪。
指导学生先剪下所画的大圆,再剪下所画的小圆。
3.课件出示例2。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 cm,外圆半径是6 cm。
圆环的面积是多少?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完成教材68页做一做第2、题。
板书设计或要点圆环的面积圆环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 S环=πR2-πr2或S环=π×(R2-r2)第五单元《圆》集体备课教案六年级上册设计者:施教者:教学内容含有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方与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掌握和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
2、通过自主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组合图形的认识及面积计算、图形分析教学难点组合图形的认识及面积计算、图形分析教具学具圆规、直尺教学内容个人修改设计一、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环形的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单元《混合运算》大单元集体备课 全部教学设计
三、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单元结构图及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设计课时本单元第1课时课题《混合运算》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第47页例题1。
《同级混合运算》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学会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并能按照规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为今后学生系统掌握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两步),学习第二学段两步以上混合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知识,能计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题目,有一定的计算基础。
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综合算式的概念、脱式计算的计算方法、运算顺序没有系统的认知。
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通过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等方法,经历“观察算式--回记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目标确定(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运算顺序及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4)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激发学生思考探究乐趣,养成良好解题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综合算式的概念,初步认识并使用脱式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学习活动设计教师二次设计【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智慧课堂,今天的课堂上设置了层层关卡,你想闯关成功吗?那你应该怎么做呢?生1:要细心、认真,才能成功解决数学难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大单元集体备课整体设计
年 级
六年级
单元名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一、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的“抽屉原理”涉及三种基本的形式:第一种,只要物体的数量比抽屉多,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放进了至少两个物体。第二种,即是“把多于kn(k是正整数)个元素放入n个集合,总有一个集合里至少有(k+1)元素”。若k为1,就是第一种情况,可见第一种情形实际是第二种情形的特例。第三种情况是把无限多个物体(如红球、蓝球各4个)放进有限多个抽屉(两种颜色),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放进了无限多个物体(至少2个同色的球)。
在小学阶段,虽然不需要学生对涉及到抽屉原理的相关现象给出严格的形式化的证明,但是仍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用直观的方式进行就事论事的探讨。在学习中,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或者画草图的方式进行说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模型思想
抽屉原理的变式很多,应用更加具有灵活性。但是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和抽屉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到问题中的具体情境和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影响能否解决该问题的范畴。建议在活动思考过程中,引导渗透如何寻找隐藏在背后的抽屉问题的一般模型。
(三)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抽屉原理的应用广泛并且灵活多变,因此,用抽屉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因此学习时,不必过于追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更允许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想验证。
三、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单元结构图及课时安排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的“第三学段”中提出:“尝试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索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以及几何直观、逻辑推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并欣赏数学美”。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表格式))
第五单元圆
通过观察与欣赏以及找一找生活中那些地方还经常见到有关圆形物体?为什么车轮设计成圆呢?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的。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妙。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学习新课。
、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并用字母
半径 r r=
、在下列个图形中,你能分别画出几条对称轴?
圆的认识(二)例3
圆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无数条对称轴。
、同学们:填空、作图都没有难倒你们,那么下面的题是否有信心做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表格式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通过数学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2. 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 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计算题目:练习两位数的加减法; 2. 数学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 3. 思维训练: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两位数的加法计算;
2.两位数的减法计算;
3.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游戏的方式复习所学的知识,并通过思考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PowerPoint课件;
2.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知
1.点名;
2.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呈现新知
1.通过PowerPoint课件呈现计算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计算;
2.引入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环节
1.分组进行游戏,要求学生合作解答问题;
2.游戏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总结归纳
1.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2.总结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作业布置
布置练习册上相关课后习题,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数学游戏的方式,预设了多个问题给学生进行解答,在游戏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和思维逻辑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生在计算时存在粗心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下节课可以通过更多的练习题和思维拓展题来巩固学生的知识。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图形和表格等工具,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形成积极的数学研究态度。
2. 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分数乘法- 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 学生能够将分数乘法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应用题- 学生能够理解和解答分数乘法的应用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能够运用图形和表格等工具,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 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异分母分数的乘法。
2. 学生能够解决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分数乘法的意义。
2. 自主探究-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进行计算。
- 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分数乘法的应用题。
-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图形和表格等工具,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4. 总结与反思- 学生通过总结和反思,巩固分数乘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五、教学评价- 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和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分数乘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六、教学资源-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教材、练题等,帮助学生研究和巩固知识。
- 教师利用图形和表格等工具,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课题:抽屉原理(一)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点: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难点: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抢椅子的游戏吗?现在,老师这里准备了3把椅子,请4个同学上来,谁愿来?1、游戏要求: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
2、讨论:“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这句话说得对吗?二、探究新知(一)教学例11、出示题目:有4枝铅笔,3个盒子,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师: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出示各种情况。
板书:(4,0,0)(3,1,0)(2,2,0)(2,1,1),问题:4个人坐在3把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
4支笔放进3个盒子里呢?引导学生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问题:(1)“总有”是什么意思?(一定有)(2)“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我们把4枝笔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
那么,你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得到这个结论呢?学生思考并进行组内交流。
问题: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你发现什么?(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总结:只要放的铅笔数盒数多1,总有一个盒里至少放进2支。
(二)教学例21、出示题目: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2.学生汇报,教师给予表扬后并总结:总结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表格式)第3单元《百分数》(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冀教版
(二)学习障碍
1.前置知识或技能: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小数和分数的基本知识,但可能对百分数的理解不够深入。
2.学习障碍: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包括:
a.对百分数的概念理解不清晰,容易与分数混淆。
1.学生自评:让学生自我检查在练习中的表现,指出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2.同伴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互相学习。
3.教师反馈:我会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总结性评价,指出共性问题,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4.鼓励性评价:对于学生的进步和正确答案,我会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认可。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布置情况如下:
3.示例演示: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如何将百分数转换为小数,以及如何将小数转换为百分数。
4.学生参与:在讲解过程中,我会邀请学生上台操作,让他们亲自体验转换过程,加深理解。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填空练习:设计一些填空题,要求学生将给定的百分数转换为小数,或将小数转换为百分数。
2.计算器:让学生实际操作,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多媒体软件:播放与百分数相关的视频或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概念。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以下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师生互动: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表格式)第3单元《百分数》(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冀教版
一、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鸽巢问题》课件
那你能用这个 原理解释课前
的游戏吗?
解:
扑克牌有4种花色,看做4个“鸽巢”,5个人每 人抽一张,抽了5张,看做5只“鸽子”;问题就转 化为“5只鸽子飞入4个鸽巢,总有1个鸽巢飞入了2 只鸽子”。4只鸽子分别飞入4个鸽巢中,剩下的1只 飞入其中1个鸽巢,那么总有1个鸽巢飞入了2只鸽子。
闯关练习
1、5只鸽子飞进了3个笼子,总有1个 鸽笼至少飞进了( 2 )只鸽子。
2、1、小刚在玩投镖游戏,投了5镖,成绩 是41环,总有一镖至少中( 9 )环。
4、13名学生中,至少( 2 )人属相 一样。
闯关练习
5、任意给出3个不同的自然数,其中一定 有( 2 )个数的和是偶数。
先在每只笔筒里 放一支铅笔,剩 下的1支铅笔放进 其中一只笔筒, 所以至少有一只 笔筒中有2支铅笔。
把6支铅笔放进5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 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对吗?
你发现了 什么?
M支铅笔放入M-1个 笔筒里,总有1个笔筒 至少放2支。
100支铅笔放入30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 放几只?如果你认为铅笔的支数太多的话 那就从简单的入手。
数学广角 ——鸽巢问题
例一
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 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这两个词 是什么意
思呢?
“总有”指“一定有”的意思;“至少有2支” 指的是最少2支,也可能比2支多
方法一:试着摆一摆
0
0
0
0
把4分解成3个数
4=4+0+0 4=3+1+0 4=2+2+0 4=2+1+1
本课小结
1、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2、运用“鸽巢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3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3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预习书18页内容,尝试回答书上的问题2、找一找其中的变量,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有怎样的关系?3、仔细看书,看看哪些关系能够用式子表示?二、课堂展示活动一:观察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
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
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1、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活动二: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变化的规律吗?活动三: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1、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如果用 t 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全班展示,交流。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备课集体备课
第五单元《圆》单元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认识圆的特征;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2.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圆周率)为定值。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解释生活中与圆有关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4.结合发现圆周率的历史,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在第一学段,学生直观认识了圆,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及其周长、面积的计算,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个人初备个性化调整第1课时圆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57—58页及“做一做”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学生在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圆的特征及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教学准备:圆形实物、硬币、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剪刀、圆规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出示第57页主题图,(1)图上画了些什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2)圆的半径增加3cm,它的直径也增加3cm。
()(3)2个半圆可以拼成一个整圆。
()(4)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就是直径。
() 3.我会填:半径(r)2分米18厘米1.42厘米直径(d)6米0.24米4.一个圆没有标明圆心、半径和直径,请你想办法找到它的圆心,并标明半径和直径。
5、画圆r=3cm d=5cm r=3.5cm五、课堂小结:圆的各部分名称。
圆的特征及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第2课时圆的周长(1)教学内容:教材62—64页及“做一做”。
练习十四第1—4题教学目标: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第四节《解决问题》集体备课 记录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时间
地点
主备人
参加
人员
备课主题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问题,理解混合运算计算顺序的合理性
重难点
突破及
措施
(主备人)
一:导入新课
出示例4主题图,看看面包师傅遇到了什么问题?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剩下的每次烤9个,还需要烤多少次?怎样解决呢?我们可以先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没烤?90-36=54(个),把剩下的54个每次烤9个,还要烤几次?54÷9=6(次)
重难点突破及措施
(集体讨论)
针对性
的巩固
练习
(主备人)
笑笑幼儿园最近3天来了27个小朋友,照这样计算,6天来多少个小朋友?
(82-18)÷8
65+36-15
72÷(3×3)
针对性
的巩固
练习
(集体讨论)
我们可以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90-36)÷9讨论:用综合算式计算的时候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因为我们要先计算还剩下多少个没烤,就必须要先算减法,那就要加小括号,要不就先算除法了。让学生思考,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才能正确解答。【设计意图;把抽象的运算顺序与具体情境相结合,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突破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说课稿含单元及每课时
第五单元数学广角: 抽屉原理说课稿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抽屉原理》第一课时,也就是教材70-71页的例1和例2.二.理解教材。
本单元内容是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
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
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这类问题的依据我们称为“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
但“抽屉原理”的应用却是千变万化的,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能常常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本单元用直观的方法,介绍了“抽屉原理”的两种形式,并安排了很多具体问题和变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学会利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实际上,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抽屉原理”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这个过程是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能从纷繁的现实素材中找出最本质的数学模型,是体现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重要方面。
例1介绍了较简单的“抽屉问题”:只要物体数比抽屉数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2个物体。
它意图让学生发现这样的一种存在现象: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
例1呈现的是2种思维方法:一是枚举法,罗列了摆放的所有情况。
二是假设法,用平均分的方法直接考虑“至少”的情况。
通过例1两个层次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至少”的情况,能用这种方法在简单的具体问题中解释证明。
例2在例1的基础上说明:只要物体数比抽屉数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
因此我认为例2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尽量平均分”,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思维的过程。
三.分析学生。
通过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辅导班学习时已经接触到了抽屉原理,他们在具体分得过程中,都在运用平均分的方法,也能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得出结论。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计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单元教学设计计一.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是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思考,理解并掌握鸽巢问题的原理和应用。
教材以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描述,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
但是对于鸽巢问题这种形式的问题,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并掌握鸽巢问题的原理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鸽巢问题的原理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鸽巢问题的原理和应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解决复杂的鸽巢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直观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探究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和思考。
3.教学设备:准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教学课件和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动的语言和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并关注鸽巢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通过具体案例,呈现鸽巢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鸽巢问题的原理。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五单元表格式
第五单元圆0 dr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 表示)(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
(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3)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4.讨论:(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 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6.巩固练习:课本58“做一做”的第1-题。
三、学习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d=2r 2dr第2课时学期总第32课时教学课题轴对称图形教学内容课本第59页的内容和练习十三的第6-10题。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前面所学得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2.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圆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画对称轴的方法教法与学法动手操作法教学准备及手段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个性添改一、观察以前认识对称图形。
二、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
如:蝴蝶、飞机、门窗、圆中的钟面、月饼等。
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2.观察、概括。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单元备课主备人:授课人:时间月日单元名称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鸽巢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会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鸽巢问题的灵活运用,展现数学的魅力。
单元知识结构重点难点重点:灵活应用鸽巢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鸽巢问题。
学生情况分析鸽巢问题本身或许并不复杂,但其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
因此,用鸽巢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有时找到实际问题与鸽巢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鸽巢”。
因此,教学时,不必过分要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行了,鼓励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
教学思路与教学建议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借用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法进行说理。
通过说理的方式理解鸽巢问题的过程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
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思维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课时划分数学广角……………………………………………………2课时电子备课课时教案执教人:学年2017 ——2018学科数学年级六主备人备课组六数拟授课时间第一学期第周姓名课题鸽巢问题(1)教学目标1.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及鸽巢问题的一般形式,引导学生采用操作的方法进行枚举及假设法探究“鸽巢问题”。
2.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理解“总有”和“至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理解“总有”和“至少”的含义。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每组3个文具盒和4枝铅笔。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在一些公共场所或旅游景点见过电脑算命吗?“电脑算命”看起来很深奥,只要你报出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和性别,一按键,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命运的句子。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鸽巢问题”之后,你就不难证明这种“电脑算命”是非常可笑和荒唐的,是不可相信的鬼把戏了。
(板书课题:鸽巢问题)教师:通过学习,你想解决哪些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结为:“鸽巢问题”是怎样的?这里的“鸽巢”是指什么?运用“鸽巢问题”能解决哪些问题?怎样运用“鸽巢问题”解决问题?【新课讲授】1.教师用投影仪展示例1的问题。
同学们手中都有铅笔和文具盒,现在分小组形式动手操作:把四支铅笔放进三个标有序号的文具盒中,看看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组织学生分组操作,并在小组中议一议,用铅笔在文具盒里放一放。
教师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时会说出:1号文具盒放4枝铅笔,2号、3号文具盒均放0枝铅笔。
教师:不妨将这种放法记为(4,0,0)。
〔板书:(4,0,0)〕教师提出:(4,0,0)(0,4,0)(0,0,4,)为一种放法。
教师:除了这种放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教师再指名汇报。
学生会有(4,0,0)(0,1,3)(2,2,0)(2,1,1)四种不同的方法。
教师板书。
教师:还有不同的放法吗?教师:通过刚才的操作,你能发现什么?(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教师:“总有”是什么意思?(一定有)教师:“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教师:就是不能少于2枝。
(通过操作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总有一个文具盒要放进几枝铅笔?指名学生说一说,并且说一说为什么?教师:把4枝笔放进3个盒子里,和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发现的这个结论。
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呢?学生思考——组内交流——汇报教师:哪一组同学能把你们的想法汇报一下?学生会说: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教师:你能结合操作给大家演示一遍吗?(学生操作演示) 教师:同学们自己说说看,同桌之间边演示边说一说好吗?教师: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学生:平均分。
教师:为什么要先平均分?(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汇报: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先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哪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几枝笔了?教师:同意吗?那么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呢?(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教师:哪位同学能把你的想法汇报一下?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说)5枝铅笔放在4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生:6枝铅笔放在5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教师:你发现什么?学生:铅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教师:你们的发现和他一样吗?(一样)你们太了不起了!同桌互相说一遍。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里会有什么结论?一起说。
巩固练习:教材第68页“做一做”。
A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答。
B指名学生汇报解答思路及过程。
2.教学例2。
①出示题目: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时,可以利用每组桌上的7本书。
活动要求:a.每人限独立思考。
b.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
c.如果需要动手操作,可以利用每桌上的7本书,要有分工,并要全面考虑问题。
(谁分铅笔,谁当抽屉,谁记录等)d.在全班交流汇报。
(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学生汇报。
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方法?把你们的发现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a.动手操作列举法。
学生:通过操作,我们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
b.数的分解法。
把7分解成三个数,有(7,0),(6,1),(5,2),(4,3)四种情况。
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总有一个数不小于3。
教师:通过动手摆放及把数分解两种方法,我们知道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3本)②教师质疑引出假设法。
教师:同学们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知道了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但随着书的本数越多,数据变大,如:要把155本书放进3个抽屉呢?用列举法、数的分解法会怎么样?(繁琐)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适用各种数据的方法呢?请同学们想想。
板书:7本3个2本……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8本3个2本……余2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10本3个3本……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4本书) 师:2本、3本、4本是怎么得到的?生:完成除法算式。
7÷3=2本……1本(商加1)8÷3=2本……2本(商加1)10÷3=3本……1本(商加1)师:观察板书你能发现什么?学生:“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3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师: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学生:“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只要用5÷3=1本……2本,用“商+2”就可以了。
学生有可能会说:不同意!先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还剩2本,这2本书再平均分,不管分到哪两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师: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交流、说理活动。
可能有三种说法:a.我们组通过讨论并且实际分了分,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b.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余下的2本可以在2个抽屉里再各放1本,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
c.我们组的结论是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用“商加1”就可以了,不是“商加2”。
教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那么怎样才能够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个物体呢?学生回答:如果书的本数是奇数,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教师讲解: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
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提问:尽量把书平均分给各个抽屉,看每个抽屉能分到多少本书,你们能用什么方式表示这一平均的过程呢?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7÷3=2……1。
集体订正后提问:这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说明了什么问题?生:把7本书平均放进3个抽屉,每个抽屉有两本书,还剩一本,把剩下的一本不管放进哪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三本书。
③引导学生归纳鸽巢问题的一般规律。
a.提问:如果把10本书放进3个抽屉会怎样?13本呢?b.学生列式回答。
c.教师板书算式:10÷3=3……1(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4本书)13÷3=4……1(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5本书)④观察特点,寻找规律。
提问:观察3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把某一数量(奇数)的书放进三个抽屉,只要用这个数除以3,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书的本数比商多一。
⑤提问:如果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会怎样,为什么?8÷3=2 (2)学生汇报。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认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3本书;一种认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4本书。
学生讨论。
讨论后,学生明白:不是商加余数2,而是商加1。
因为剩下两本,也可能分别放进两个抽屉里,一个抽屉一本,相当于数的分解(3,3,2)。
所以,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3本书。
⑥总结归纳鸽巢问题的一般规律。
要把a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里,如果a÷n=b……c(c≠0),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至少放(b+1)个物体。
【课堂作业】教材第69页“做一做”。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答。
(2)指名学生汇报解答思路及过程。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鸽巢问题(1)(4,0,0)(0,1,3)(2,2,0)(2,1,1)学生铅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5÷2=2 (1)7÷2=3 (1)9÷2=4 (1)要把a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里,如果a÷n=b……c(c≠0),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至少放(b+1)个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