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上《搭框架》《建高塔》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建高塔》课件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建高塔》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一课时《建高塔》。
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究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物体在承重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在稳定结构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这一特点来设计和建造高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究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物体在承重方面的特点,发现三角形在稳定结构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角形在稳定结构中的作用。
难点:如何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和高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演示高塔模型、承重测试器材。
学具:学生分组工作,每组准备纸杯、牙签、剪刀等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些著名的高塔建筑,如埃菲尔铁塔、广州塔等,引导学生思考高塔是如何稳定站立起来的。
2.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承重实验,观察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物体在承重方面的特点,探讨三角形在稳定结构中的作用。
3. 讲解演示:教师通过课件和演示高塔模型,讲解三角形在稳定结构中的原理。
4. 设计高塔:学生根据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设计并建造自己的高塔,比一比哪组的高塔更高、更稳定。
5.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高塔作品,分享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6. 随堂练习: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稳定结构,如自行车、桥梁等。
六、板书设计三角形稳定性七、作业设计2. 设计一个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实例,如自行车、桥梁等,并说明其稳定性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三角形稳定性应用的比赛,如设计三角形稳定性的实用物品,或者调查现实生活中三角形稳定性应用的例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一课时《建高塔》。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1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13)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单元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原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建筑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建筑物稳定性方面,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发现并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建筑物稳定性的原理。
2.如何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并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原理。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引导。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好建筑高塔所需的材料,如积木、纸杯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建筑高塔的材料。
3.课件:制作相关的PPT,用于课堂演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金字塔和比萨斜塔,引导学生思考建筑物稳定性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建筑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它们的稳定性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尝试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高塔,并分享建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如何改进高塔的设计?如何使高塔更加稳定?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建筑物稳定性的重要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5)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unit 2 “结构与力” 的最后一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不同形状和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
本课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实际操作建造高塔,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于科学现象充满好奇。
他们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关于三角形稳定性和不同结构影响的知识。
但是,实际操作建造高塔,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老师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不同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建造一个高塔。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建造高塔的过程中,学会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
2.教学难点:学生在建造高塔的过程中,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不同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
2.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实际操作建造高塔。
3.问题解决法:学生在建造高塔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老师引导学生共同解决。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剪刀,胶水,以及各种建造高塔的材料。
2.学具:每个学生一组,包括三角板,直尺,剪刀,胶水,以及各种建造高塔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关于三角形稳定性和不同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的知识。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呈现各种不同形状和结构的高塔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高塔为什么能够站立不倒。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材料,尝试建造一个高塔。
在建造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高塔更稳定。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高塔,并介绍自己的建造思路。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2)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
通过搭建高塔的活动,让学生加深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三角形知识,对三角形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活动中能够积极思考,勇于尝试,通过合作完成任务。
但部分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
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主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积木、支架等材料,用于学生的实践活动。
2.准备相关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三角形稳定性实验,引发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角形稳定性的一些实例,如:金字塔、自行车架等,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三角形积木和支架,尝试搭建高塔。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高塔更加稳定,从而加深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自己的搭建成果,分享在活动中的发现和感受。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巩固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桥梁设计、房屋建筑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6《建高塔》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6《建高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教材以实际操作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例如三角形的稳定性、重心的概念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科学知识有较高的兴趣。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力学和建筑学的基本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内容,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践探究,理解并掌握相关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掌握重心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践探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和重心的概念。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如为什么三角形的结构更稳定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高塔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高塔能够站立得这么稳定吗?”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探究,教师提供各种材料和工具,如积木、纸张、绳子等,学生通过搭建高塔,观察和分析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3.讨论与交流:学生将各自的探究结果进行分享,讨论不同组之间的差异和原因,教师引导学生从三角形的稳定性、重心的概念等方面进行解释。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建高塔》参考教案
建高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2.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3.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
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实验证明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
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分组操作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并测试哪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抗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板书设计】塔不易倒的秘密底部越大越不易倒底部越重越不易倒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教后反思请一部分到沙坑实地进行实验,一部分在沙盘中实验,比赛谁的发现更多会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素材积累】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
比喻尽最大的力量,极度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容国团.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教科版科学六上《建高塔》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建高塔》教案一. 教材分析《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位于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教材中。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他们对于身边的建筑物和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在《建高塔》这一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2.难点:如何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通过问题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实例分析:通过分析现实中的建筑物和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原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建筑模型、塔吊模型等。
2.学具:每组一份,包括建筑材料(如积木、纸杯等)、测量工具、记录表格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高大建筑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建筑物为什么能够稳定地站立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介绍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如三角形稳定性、地基作用等。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高塔,并介绍其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应用的稳定性原理。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反馈。
5.拓展(5分钟)讨论:如何改进高塔的设计,使其更加稳定?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建筑物稳定性的重要性。
教科版科学六上2.6《建高塔》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2.6《建高塔》教案一. 教材分析《建高塔》这一节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建筑物为背景,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于建筑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活动,去探究和发现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
2.如何设计一个稳定且高度较高的塔。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去发现和探究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塔模型、建筑材料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建筑材料,如积木、纸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建筑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塔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个问题:如何设计一个稳定且高度较高的塔?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材料,开始设计并建造自己的塔。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如何使塔更稳定、如何增加塔的高度等。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塔,并分享建造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其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借鉴别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设计。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建筑师,你会如何设计一个稳定且高度较高的塔?让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建造塔的方法和技巧。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框架式)》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框架式)》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框架式)》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设计和搭建高塔,旨在让学生理解框架式结构的特点和稳定性,掌握用废旧材料制作框架式结构的方法。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对身边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搭建高塔方面,部分学生可能缺乏经验和技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相应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框架式结构的特点和稳定性。
2.培养学生用废旧材料制作框架式结构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框架式结构的特点和稳定性。
2.用废旧材料制作框架式结构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框架式结构的特点和稳定性。
2.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高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高塔的搭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废旧材料,如纸杯、牙签、塑料瓶等。
2.准备搭建高塔的场地。
3.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框架式结构,如建筑物、桥梁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框架式结构的特点和稳定性,让学生初步了解框架式结构。
3.操练(10分钟)教师演示如何用废旧材料制作框架式结构,边演示边讲解制作方法。
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制作的高塔,讨论高塔的稳定性,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任务:如何设计一个更高、更稳定的高塔?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框架式结构的特点和稳定性,以及用废旧材料制作框架式结构的方法。
教科版科学六上《建高塔》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上《建高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究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和理解高塔的稳定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力学和建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如重力、稳定性和支撑等。
同时,学生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需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高塔的稳定性与材料、结构的关系,学会运用力学原理分析和解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数据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高塔稳定性与材料、结构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力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数据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建筑和高塔,引发学生对高塔稳定性的思考,导入新课。
2.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3.数据分析: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高塔稳定性的规律。
4.知识拓展:介绍一些关于建筑设计和工程建设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5.总结反思:让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悟,总结高塔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高塔稳定性实验材料 | 结构 | 稳定性 |—— | ——– | —— |材料1 | 结构1 | 高 |材料2 | 结构2 | 低 |材料3 | 结构3 | 一般 |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6建高塔》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6建高塔》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6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技巧,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峻的高塔。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原理。
同时,他们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此外,学生对于建筑高塔这一主题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这将为他们的学习提供积极的动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实践来探究建筑高塔的原理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技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峻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验教学: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建筑高塔的原理和方法。
3.小组合作: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高塔模型、建筑材料、实验工具等。
2.教学环境:教室内的实验桌和座位排列适合小组合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高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高塔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建高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高塔的模型,向学生介绍高塔的结构特点和建筑原理。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思考和探究高塔建筑的技巧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设计和建造一个高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提供帮助。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6 建高塔|教科版
课题:建高塔——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6课。
教材分析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
物体都有稳定性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问题。
本节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终点,中间过程用塑料瓶为主材料,通过实验和制作来探究物体的稳定性问题。
其中强调了将探索的结果与最初的猜想相比较进行反思的方法,这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一个方面。
“猜想――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猜想相比较”这是本节课的全过程,把探究的亲历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课时,有这样几个知识作为基点:一、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与简单的力学知识,知道一些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的作用;二、学生已经学习了“框架结构”这一课,知道框架结构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通过通过实验展示、实验操作等进一步加强科学的理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2、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3、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教学重点1、物体稳定性的探究过程。
2、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并进行反思。
教学难点将物体稳定性的探究结果应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同学们收集各种高塔的图片资料。
现在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劳动成果?(学生展示)2、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组高塔的图片资料。
(出示课件: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师:欣赏完埃菲尔铁塔我们再看看这几座铁塔。
(出示课件:左边的是东方明珠塔,中间的是钻井铁塔,右边的是高压输电铁塔。
)3、师:观察这些铁塔,他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回答。
)师:这些高大的铁塔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学生回答。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的一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掌握有关高塔建造的基本知识。
教材以实际生活中的高塔为背景,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在科学知识方面,学生对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可能对建造高塔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鼓励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学会使用辅助工具建造高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合作意识,勇于挑战自我。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建造高塔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设计高塔的结构,使其稳定性和高度达到最佳平衡。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自主发现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
2.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高塔的建造任务。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有关高塔的图片、视频和模型,用于教学演示。
2.学具:为学生准备建造高塔所需的材料,如积木、纸杯等。
3.辅助工具:准备一些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高塔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让学生初步了解高塔的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提供的材料和辅助工具,尝试建造高塔。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建造高塔的经验和心得。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建高塔》
建高塔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 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
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所需材料和工具准备
材料
吸管、胶带、剪刀、纸张、胶水等。
工具
直尺、铅笔、橡皮等。
02
基础知识:形状与稳定性
三角形稳定性原理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稳定形 状之一,其三个内角之和总是等于 180度,这种特性使得三角形在受到 外力作用时能够保持其形状不变。
多边形的稳定性
多边形可以被划分成多个三角形,其稳定性取决于这些三角形 的稳定性以及多边形各边之间的相对长度和角度。一般来说, 边数越多的多边形越不稳定。
不同形状结构在生活中应用
圆形结构
圆形结构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圆形 的餐桌、圆形的井盖等。圆形结构具 有受力均匀、节省材料等优点,因此 被广泛应用。
完成作品欣赏与点评
作品展示
将各组完成的高塔作品进 行展示,让学生互相欣赏、 交流。
点评标准
从高度、稳定性、创意性、 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点评, 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
反思与改进
引导学生对搭建过程中遇 到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 改进意见,为下次实践提 供经验借鉴。
04
原理分析:为什么能建高塔
重心位置对稳定性影响
VS
哥特式建筑优势
哥特式建筑通过采用独特的结构形式和建 筑材料,实现了建筑高度的突破和空间的 拓展。其高耸的外观和复杂的结构不仅增 加了建筑的稳定性,还赋予了建筑强烈的 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现代高层建筑结构创新
高层建筑结构特点
现代高层建筑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框架体系,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风荷载、地震作用等多种因素,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6)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6)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如何构建稳定且高大的塔。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够运用这一特性来设计并建造高塔。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之前学习的三角形稳定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这一知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练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建造高塔的方法和技巧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实践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建造高塔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如何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建造高塔。
2.难点:如何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建造出稳定且高大的塔。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图片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
2.学具:为学生准备建造高塔所需的材料,如积木、纸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高塔的图片,如埃菲尔铁塔、埃及金字塔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高塔是如何建造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呈现(10分钟)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并展示如何运用这一原理来建造高塔。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建造高塔中的应用。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建造高塔所需的材料。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建造稳定且高大的塔。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小组建造高塔的经验和心得,讨论如何使塔更加稳定和高大。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框架式)》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框架式)》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建高塔(框架式)》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不同形状的框架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教材通过简单的框架实验,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稳定性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在这一课中,他们需要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学会从实验中总结规律。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较为陌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能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2.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并分析不同形状框架的稳定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发现规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放大实验效果,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三角形结构的例子,如自行车三角架、铁塔等,引发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好奇心。
2.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搭建不同形状的框架,观察并记录其稳定性。
3.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规律。
4.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及其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1.实验现象:不同形状的框架稳定性不同2.稳定性规律:三角形 > 四边形 > 其它形状3.应用:生活中的三角形结构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观察分析能力。
教科版科学六上《建高塔》教案
《建高塔》教案山东省诸城市实验小学寇波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效果。
二、教学策略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的形状结构特点。
物体都有稳定性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问题。
本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归宿,中间用塑料瓶做实验和制作“高塔”来探究物体稳定性问题。
探究学习的过程为“推测——探索和制作——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三、教学媒体●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小组查阅、搜集有关高塔的资料,图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㈠引入课题:我们利用框架结构可以用较少的钢材建造很高的铁塔。
你知道我们的家乡诸城有哪些铁塔,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铁塔?(课前让学生搜集了有关高塔的资料、图片,尤其是对自己的家乡诸城的高塔进行了观察、了解,为学习本课知识做好了铺垫。
)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出示有关诸城及世界著名高塔的图片。
(运用电教手段,将世界著名的高塔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世界的高塔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对人类杰出的建设成就感叹之余,会对高塔的有关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控究欲望。
)㈡探究新课:1、小组讨论:你知道这些高大的铁塔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观察它们的形状和结构,是哪些特点使高塔不容易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课件出示,它们要承受:本身的重量、其他重压、侧面来的风的力量。
)2、活动一: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⑴提出实验要求,实验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课件出示)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倒?(瓶口向下)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倒?(瓶口向上)怎样做,塑料瓶最不容易倒?(瓶口向上,且装入沙子或水,让底部重一些。
)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倒,我们可以用些什么方法?(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2.6、建高塔》word教案(2)
建高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
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
2、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收获
• 1、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 结构。
• 2、框架结构的优点是能用较少的材料 建构巨大的物体,支撑出很大的空间 。 • 3、增加的斜杆起“拉”“推”的作用, 使框架不变形。 • 4、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 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我们利用框架结构 可以用较少的钢材 建造很高的铁塔。
哪些特点使框架铁塔不容易倒?
框架铁塔上小下大、 上轻下重, 空气阻力小 使它不容易倒。
课堂小结
• 1、 上小下大、 上轻下重的物体 稳定性好。 • 2、框架铁塔上 小下大、上轻下 重,空气阻力小 使它不容易倒。
高塔集锦
石油钻井架
装卸吊臂
房屋的房架
像这种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北京鸟巢
框架结构
厂房屋顶的钢架结构
像这种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优点是能用较少的材料建构 巨大的物体, 支撑出很大的空间
二、做简单框架
材料
橡皮筋
剪刀
筷子
试一试,哪种形状稳定好?
这是为什么?
作用在三角形框架上的力
压 力
拉力
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做框架
埃非尔铁塔
1887年1月26日动工, 1889年5月15日开放,距今100 多年; 塔高320.75米,是当时最 高建筑,保持了世界记录 40 多 年; 除了四个脚是用钢筋水泥 之外,整个铁塔是用用7000吨 钢铁、12000个金属部件、250 万个铆钉连接。
高压线架线塔
法国的埃菲尔铁塔
广州塔
多伦多电视塔
大本钟塔
• 建造这样高大的铁 塔,不但要做到结 实不变形,还要保 持直立不倒。 • 这些高大的铁塔会 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 • 观察它们的形状和 结构,是哪些特点 使高塔不容易倒, 把我们的猜想写下 来。
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倒? 塑料瓶怎样放不容易倒? 怎样做,塑料瓶最不容易倒?
制作方法 1、先做好上下两个面。
2、用4根筷子连接起来。
3、每条边尽量相等。
正方体框架
正方体框架
●
怎样加固正方体框架?
如果正方体框架承载向 下的压力,哪些地方可以 加斜杆?哪些地方可以不 加斜杆?
●
斜杆越多, 能够承受的重量越大。
观哪些地方使用了框架结构,使用这些 框架结构有什么好处?
使用框架结构可以更加牢固。
作用在三角形框架上的力
压 力
压 力
推力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
四边形框架不稳定
怎样给四边形框架加固呢?
增加的斜杠起什么作用?
上图中小人(相当于 斜杆)的推力,阻止 了四边形框架变形。
右图中小人(相当于斜 杆)的拉力,阻止了 四边形框架变形。
大型框架结 构中的“小 格子”是什 么形状?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倒,我们可 以用些什么方法?
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倒? 塑料瓶怎样放不容易倒? 怎样做, 塑料瓶最不容易倒?
你说对吗?
• 瓶口向下最 容易倒, • 瓶口向上不 容易倒, • 瓶口向上瓶 子里再装一 些沙子最不 容易倒。
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倒,我们可以用 些什么方法?
• 把物体下面 做大些、重 些; • 上面做小些 、轻些,物 体就不容易 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