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史铁生,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的散文风格和优美沉着的语言

3、体会其思想变化的过程,引发对生命的思索与认识。

4、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1、重点语句的理解

2、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

教学难点: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

过程与方法:

朗读、默读——圈点勾画——讨论交流——展示反馈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简介: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现在有些建筑保存尚好。

就是在这里,有一个年轻人曾经苦苦挣扎在生死的边缘,他在这个古园里泡了十五年,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他母亲那毫不张扬的爱陪伴着他走过这段最痛苦的日子。他,就是史铁生。(板书:史铁生)他在“一个最狂妄的年龄忽然残废了双腿”,这个沉重的打击使他万念俱灰,失魂落魄。但他最终战胜了命运,走向了生,并用自己的双手扣开了文学之门。作者将自己十五年中感悟到的宝贵东西,用恳切、优美的文字传达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板书:我与地坛)。

(二)、走近作者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 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曾有的年少轻狂,所有的豪情壮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楼,他一度痛不欲生。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当他第一次获奖,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为他欢呼时,他一直倔强的昂着头,但委屈的泪水却忍不住流淌下来。

今天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寻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走出当时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

(三)、抓住关键,整体把握

本文分两部分,首先让我们来看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四)、文本研习互动探究(第一部分)

1、我们知道,地坛是明清时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神圣而庄严,有四百多年的辉煌与荣耀,然而现在的地坛是一幅什么模样呢?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三段进行了描写,请同学们读后回答:对地坛特征的描写要抓住哪几个关键词?

出示板书:、剥蚀、淡褪坍圮散落

2、、这样的地坛给了你什么感觉?板书:荒芜

3、那么此时“我”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板书:失魂落魄残废

4、提问:现在,请同学来说“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

学生回答,提示小结,曾经庄严神圣的地坛被人们遗忘了,双腿残废的“我”似乎也被世间遗弃了,史铁生看着这同样命运的地坛,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排遣郁闷的地方,很快地,他消极颓丧的精神状态和荒园融为一体。

过渡语:他也与地坛一样,痛苦、寂寞、孤独,但并没有停止思考,反而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他开始审视自己,思考人生。他思考了哪些问题呢?思考的结果又如何呢?

明确:“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关于死——相通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关于怎样活?——“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思考: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说,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生活的时候,一颗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那么地坛要是能说话,它会对史铁生说些么呢?如果你是地坛,你会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交流展示】

学生自由回答,应该积极向上。

5、当史铁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地坛中时,他开始专注于这里的一草一木,昆虫雨露,下面请听我朗读第五段中的景物描写后回答:此时在地坛里除了荒芜冷落,他还看到了什么?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给了史铁生怎样的启示?

【互动质疑交流展示】

学生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各抒己见,进行提问、回答与辩疑。

教师总结:大家讨论得很热闹。可是,史铁生需要平静,我们也需要平静。马克思也说,宁静是唯一能够产生成熟果实的土壤。下面让我们平静下来齐读第五段。

师:下面我在大家问答的基础上,谈谈我个人对这些写景的理解。它是史铁生内心挣扎的形象表达。他的心理忽而很稳定,忽而想透了什么,忽而又很不耐烦,头脑发热,忽而想到过去,深深寂寞,忽而又想到出路,内心里爆发出万道光芒。总之,痛苦,飘忽不定,然而又有一种生的欲望,一种生还要有意义的生的欲望。非常真实。

总之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地坛里的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他们全都很卑微,可它们不都是在按照自已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已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反而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它们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即使我已经残废了,我也要直面现实,珍爱生命。这也是作者从中感悟的人生真谛

地坛给了史铁生内心的平静,地坛使史铁生认识到生命的顽强、可敬,地坛还给了史铁生人生哲理的思考,提升了史铁生的人生境界,所以他在文中这样写道:(配音乐、学生合读“十五年中……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师:这六个譬如,就如同六幅画,看到这六幅画,你想到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