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1--6课教案印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 1-6《校园里的植物》(表格式教案)
6.校园里的植物一、选择题1.观察校园里的植物时,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A.采一片树叶做标本B.拔起来观察植物的根C.使用放大镜辅助观察D.放嘴巴偿一下2.在观察植物时,不会用到的工具是 ( )。
D.放大镜3.不适合观察植物的地点是 ( )。
A.墙角B.花坛C.池塘里D.花盆4.()和其他植物的生长环境不同。
A.荷花B.大丽花C.菊花D.牵牛花5.( )是白杨的树干A. B. C. D.答案:1.C 2.C 3.C 4.A 5.B二、判断题1.植物的叶柄有的长,有的短。
( )2.要想仔细地观察一棵树,就应该通过看、听、摸、闻,全身心地去体验。
( )3.各种植物到了冬季都会掉光叶子。
()4.植物都生活在土里。
( )本课是在学习了前5课内容的基础上,再次走出教室,去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也是对本单元的整体回顾。
本课一共有2个活动:1.到校园里去观察、记录植物2.交流观察到的植物和遇到的新问题活动材料:材料:放大镜自备材料:铅笔、活动手册、植物识别小程序活动一:到校园去观察植物、记录植物一年级的孩子走出教室,他们特别兴奋,好在有上一次的经验,孩子们知道外出要小组活动,爱护植物,注意安全,因此还算顺利完成活动。
第一个班我出示校园的一角,让学生说说植物的名称,复习前面的内容后,再讨论外出的注意事项,很费时。
导致观察、记录的时间不多。
后面的班级教学,为了给学生预留充足的观察时间,导入就简单些,直接和学生一起梳理前面的知识,然后交流外出的注意事项。
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记录。
如果遇到一些植物无法辨别,可以求助植物识别小程序。
建议:1.课前确定好学生观察的地点,在根据班级分成的小组把观察地点分成几份,确保小组内的同学在固定的地方观察,便于管理。
2.学生从教室到走廊集合时,以小组为单位,按位置的序号1号、2号……到6号的顺序到走廊集合,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为想站前面发生拥挤的现象。
3.对于班上那种特别的孩子,以前我是找2个学生把他看住,这次发现看不住了,对于这样的孩子建议老师随时牵着他的手,以免到处找人。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课《身体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的变化,包括生长和变老两个方面。
2. 能够简单描述人体的变化过程。
二、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2. PPT或黑板、粉笔3. 实物或图片:婴儿照片、成人照片、老年人照片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婴儿照片、成人照片和老年人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人会变化?我们从小变大有哪些变化?2. 导出教师简单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经验来总结“人体的变化”。
3. 学习a. 通过呈现教材中的图示和文字,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生长和变老两个过程,并帮助他们理解这个过程是渐进的。
b.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我们是如何从小变大的?以及为什么人会变老?c.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
d.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整理并展示他们的观点。
4. 拓展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思考人体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例如身高的增加可以触碰到更高的东西,年龄的增长可以参加更复杂的活动等。
5. 总结通过讨论和展示,总结出人体的变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从小变大是因为身体不断生长,而变老是因为身体的机能逐渐退化。
6. 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自己身体的变化,找出自己身体变化的例子,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小组合作的结果,考察他们对人体变化的了解程度。
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检查他们是否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身体的变化。
参考教案适用于小学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苏教版。
教案设计的主题是“身体的变化”,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的生长和变老两个过程,并能描述人体的变化过程。
教案采用了导入、导出、学习、拓展、总结和作业等教学步骤,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参与。
同时,教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加深他们对人体变化的理解。
小学科学一上1-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
6.校园里的植物【教材简析】在前5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过运用看、摸、闻等方法去观察,先整体再局部地认识了植物以及植物的叶、茎等结构,并通过种养植物等活动知道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和阳光,进而认识到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在本课中,学生将综合运用在前面几课中学习的观察方法,再次走出教室,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这也是对本单元的整体回顾。
走出教室,学生将运用在前几课中学习的观察和记录方法,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植物的特征、名称、生长地点,发现室内观察之外的新信息,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存需要,再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并强化共识,增强爱护植物、不伤害植物的意识。
聚焦板块:通过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提问学生认识这个植物吗;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梳理各部分特征及生存环境,形成初步的“班级记录表”,激发学生到校园中探究植物的兴趣。
探索板块: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去观察和认识植物前应该做的准备和相关注意事项。
带领学生出去观察时,对事先确定的一株植物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安全,并答疑解惑。
研讨板块: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学生分享观察及记录的结果,通过研讨活动,了解相关植物的名称、特点及生存环境。
此时需要教师辅以追问和引导。
拓展板块:教师设疑,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前几课中已经学习过观察和记录方法,本课再次走出教室进行活动,学生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植物的名称、生长地点及特征,学生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
但是,记录能力以及对植物的特征认识的不足,让学生会有无从下手的情况。
所以需要老师积极引导观察,讲解名称和特征,同时指导学生如何用画图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特征。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校园里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名称和特征。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6《果实和种子》优质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6《果实和种子》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果实和种子》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6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了解果实的结构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传承。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果实和种子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其内部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果实的结构和种子的形成过程,认识不同种类的果实和种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探究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生命的传承。
四. 教学重难点1.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2.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1.实物展示法:通过展示各种果实和种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结构。
2.图片对比法:通过对比果实和种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差异。
3.视频教学法:播放植物生长过程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4.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果实和种子,如苹果、香蕉、花生、大豆等。
2.准备相应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果实和种子,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果实和种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分析其结构和差异。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手触摸果实和种子,感受其质地和形状。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探讨。
教科版一年级下半学期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半学期科学全册教案第一课:动物和植物
教学目标:
- 了解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 研究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和植物,并能正确命名它们
教学内容:
1. 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 动物是有生命的生物,具有呼吸、运动、繁殖等特征
- 动物可以根据它们的外形和生活性进行分类,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2. 植物的特征和分类
- 植物是有生命的生物,具有光合作用、吸收水分和养分等特征
- 植物可以根据它们的外形和生长方式进行分类,如树木、草本植物、水生植物等
3. 常见动物和植物的认识
- 动物:狗、猫、鸟、鱼
- 植物:树木、花朵、草、蔬菜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讨论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动物和植物,然后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和分类方法。
3. 讲解: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图片,向学生介绍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4. 操练:设计图片配对或命名游戏,让学生通过选择正确的动物或植物名称来巩固所学内容。
5. 拓展: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周围的动物园或植物园,进一步认识和观察不同的动物和植物。
6. 总结:复所学内容,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巩固对动物和植物的认识。
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完成配对或命名游戏的准确率和速度。
3. 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参考资料:
- 《小学科学教材》一年级下册
- 图片和实物:动物和植物的图片、动物园或植物园的实地观察材料。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6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1)我认为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不会发生变化。
(2)……通过回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把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回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探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环节二:实验探索:三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指向目标1、2)
学生活动2
1.按以下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表:
(1)放入前,先观察盐、红糖和小石子的样子并记录。
(可借助放大镜)
(2)用小勺取等量的三种物体分别放入水中,不搅拌,观察并记录。
(3)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并记录最后的状态。
(4)用勺子捞取,看是否还能从水中捞出来。
2.小组讨论:与其他同学交流相互交流实验结果和发现。
教师活动2
1.出示盐、红糖和小石子以及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名字。
2.请学生阅读操作步骤要求。
3.演示并讲解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如:
(1)怎样用小勺取物体、如何搅拌;
(2)如果观察到没有现象也要记录下来,这与观察到发生变化一样有意义。
4.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并用文字或图画两种方式记录实验现象。
5.组织学生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实验结果和发现。
把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实验记录表
日期:
放入前刚放入水中搅拌后
盐
红糖
小石子
记录要求:
(1)画图:用“点”的大小表示颗粒大小,用“斜杠”的多少表示颜色深浅
(2)可在图画下面用文字记录实验现象。
1-6《加快溶解》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6《加快溶解》教案教学设计6.加快溶解【教材简析】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很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本节课要研究“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聚焦板块:直接提出了本节课的研究重点“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使学生对溶解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三个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对比实验,同时认识到不同情况下食盐溶解的速度是不同的。
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要知道“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必须通过对比实验才能知道,而进行对比实验,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此外学生还发现,食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的快,食盐在搅拌时比不搅拌溶解的快。
研讨板块: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同时鼓励学生对影响溶解的因素进行思考,还有哪些方法能够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方法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今天在课堂上探究的方法继续寻找更多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质跟食盐一样,放在水中能够溶解。
对于加快溶解的方法知道一些,比如知道能通过搅拌的方式加快溶解,但是学生对于热水是否能够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还不清楚。
对于实验方法,学生知道要通过对比实验才能得出结论,但是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学生不是非常的清楚。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1.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6《果实和种子》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6《果实和种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果实和种子》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6课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了解果实的结构和种子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的生长和繁衍过程。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观察往往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对植物的生长和繁衍过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植物生长和繁衍过程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果实的结构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掌握观察和实验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果实的结构和种子的形成过程,观察和实验的基本方法的运用。
难点:对植物的生长和繁衍过程的理解,观察和实验的系统性和目的性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材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果实和种子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果实和种子的概念,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3.观察与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法和实验法,系统地观察果实的结构和种子的特征。
4.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种子发芽实验,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衍过程。
5.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和形成过程。
可以设计成流程图、结构图或等形式。
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能力来进行评价。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2023新版教材)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3新版教材)
目标
- 了解科学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
-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研究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一课:认识科学
教学目标
- 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特征和科学家的工作方式
-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
1. 科学是什么?
2. 科学家的工作方式
3. 观察和实验方法
教学步骤
1. 导入:展示一幅科学实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是用来做什么的。
2. 观察:给学生准备一些观察实验示范物,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所看到的现象。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交流彼此观察到的现象并比较。
4. 整合总结: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整合总结,并和其他小组进行分享。
5. 实验:选择一个简单的实验进行示范,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解释的过程,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二课:环境与我
TODO: 继续编写后续教案...
注:此为教案的简要示例,具体的内容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1-6课学历案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课时学历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课时学历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课时学历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课时学历案
五、梳理——总结
预设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样?谁的表现最好?为什么?
指生回答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预设2:这节课我们交了很多的朋友有蝴蝶、燕子、金鱼.......它们都是动物.通过科学探究知道了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
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与它们和谐相处,让争做保护动物小卫士吧!
六、检测——反馈 (一)生做活动手册
通过观察动物的外形,找出动物的不同。
继 续 努 力( ★ ) 已 能 做 到( ★★ ) 表 现 优 良( ★★★ )
评价任务 评价标准
总结本节课收获。
1、每说出一条收获得一颗★
2、大胆、语言清晰有条理得一颗★
(二)自评、改错
板书设计
4、常见动物
蝴蝶、燕子、金鱼、大熊猫......都是动物
评价任务
评价标准
1. 5分钟内独立完成当堂检
测。
2. 完成自评,并与同伴交流分
享自己的想法。
继 续 努 力( ★ ) 已 能 做 到( ★★ ) 表 现 优 良( ★★★ ) 自己发现错误并能订正额外得一颗 ★ 作业设计:
1、想一想鹅和鸭子有什么不同?
学后反思:
青岛版小学科学课时学历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课时学历案。
人教版新课标1到6年级小学科学教案全集
人教版新课标1到6年级小学科学教案全集简介本文档为人教版新课标1到6年级小学科学教案全集,包含了1到6年级的科学教案内容。
以下是各年级科学教案的简要概述。
一年级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1:观察与感受- 科学教案2:物体的比较- 科学教案3:声音的产生- 科学教案4:水的性质- 科学教案5:物体的运动- 科学教案6:空气的存在二年级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1:生活中的阳光- 科学教案2:雨水的珍贵- 科学教案3:植物的种子- 科学教案4:物体的浮沉- 科学教案5:水的流动- 科学教案6:动物的眼镜三年级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1:鸟类的识别- 科学教案2:地水空的区别- 科学教案3:加热的变化- 科学教案4:静电的表现- 科学教案5:小动物的生活- 科学教案6:瓜果的特点四年级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1:动物的分类- 科学教案2:物质的变化- 科学教案3:与温度有关的日常现象- 科学教案4:减轻身体的负担- 科学教案5:光的反射与折射- 科学教案6:移动的岩石五年级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1:观察与思考- 科学教案2:地球的运动- 科学教案3:水的存在- 科学教案4:固体与液体的区别- 科学教案5:小型电路的制作- 科学教案6:磁场与物体的相互作用六年级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1:物质的组成- 科学教案2:地理的利用- 科学教案3:机械的结构- 科学教案4:过滤与沉淀- 科学教案5:声音的传播- 科学教案6:物质的循环以上是人教版新课标1到6年级小学科学教案全集的简要内容概述。
每个年级都包含了多个科学教案,涵盖了相关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和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如需详细内容,请查阅相应年级的教案内容。
新教科版科学五上科学1-6《光的反射现象》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1.6《光的反射现象》教案先用手电筒照射白板或纸屏时能看到一道光斑。
手电筒的光斑遇到平面镜发生反射现象,在调试平面镜的过程中,反射光斑会随着平面镜的角度的变化而移动。
实验分析:当手电筒的光直接照射在白板或纸屏上时,我们能看到光斑。
当平面镜在调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反射的光斑随着镜子的角度变化而移动,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光的反射现象具有一定的规律,入射光与平面镜的夹角越小,反射光与平面镜的夹角也越小,反之则越大。
实验结论: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且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改变。
探索二:调整镜子的位置,使反射光达到某一指定地点实验材料:平面镜、阳光(或其他光源)、标记纸(或黑板)实验猜想:反射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而且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步骤:1.在黑板上标记一个位置。
2.用一面小镜子把阳光或手电筒发出的光反射到黑板上,使平面镜反射的光射在步骤1标记的位置。
3.画出光的入射路线与反射路线。
实验现象:通过不断调整平面镜的位置,反射光准备实验材料实验前的猜想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画光的路线图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与所标记的位置重合。
实验分析:根据光的反射规律,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平面镜的位置来改变反射光的方向实验结论:发生光的反射现象时,会改发光的传播方向。
光的反射是有规律的。
反射光的应用:(1)医生带着额镜为病人做检查(2)汽车的后视镜可以让驾驶员看清车后面的情况。
探索三:我们为什么能看到物体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
行进中的光遇到光滑的物体发生的反射现象叫作镜面反射,行进中的光遇到粗糙的物体发生的反射现象叫作漫反射。
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我们能看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我们看到的月光是由于月球反射的太阳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小结: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教科版小学科学最新二年级上册科学全一册教案 含计划可打印
教学进度计划表小学二年级科学教材分析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基本理念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
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1.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2.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要Array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教具学具的准备:
1. 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 2.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问题
我们找到的方法
我们的发现
1.教师出示课本第六页图片,(可用投影或播放有关视频资料)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情境,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2.学生充分交流。(让学生联想到他们玩跷跷板时的体验回答) 3.引导学生感知: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科学规律。 难点:对比试验的设计及实验信息的整理。
教具学具的准备:
弹簧秤、砝码、木块、粗糙的木板、比较光滑的木板、非常光滑的塑料板等。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与学生交流:大家课前都玩过滑梯吗?玩滑梯时你有什么感受呢? 2.学生积极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身体与滑梯接触时有摩擦的感觉。3.引出课题:2.玩滑梯的启示
姓名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摩擦力是生活、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的力;了解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
系;了解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技能目标: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做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探究;能通 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摩擦力做出合理的假设;能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交 流,做好探究实验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摩擦力的技术成果; 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2)猜想假设。学生讨论后汇报: “可能与物体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 、 “可能与被拉物 体重量有关”等,教师及时记录。 (3)制定方案。各组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 实验方案一:选择表面光滑和粗糙的两块木板,分别在上面用同样的速度拉动同一个木 块,看看用多大的力,并分别记录下来。每个实验做两次,比较两个实验用力的大小。 实验方案二:将木块放在光滑的木板上,在木块上先后放不同数量的砝码,分别用同样 的速度拉动木块,比较两次实验用力的大小。 (4)实施探究。 谈话:请各小组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工具进行实验,并将验证结果记录下来。 各组学生开始实验,教师提出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对比实验要注意变化的条件应该只有要验证的那一个,其它条件要相同。比如你是要 研究物体表面光滑程度的变化对摩擦力的影响, 那其中变化的条件只能是物体表面的光滑 程度,其它条件不能变。
总结: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谈话: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杂技演员走钢丝(可播放有关视 频资料),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学生自由交流: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等。 2.学生阅读课本第七页资料卡:了解天平主要结构的名称和作用。 教师讲解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
2 . 玩滑梯的启示 接触面越粗糙、被拉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接触面越光滑、被拉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教学反思:
3.跷跷板
序号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以学生典型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杠杆的平衡原理及 天平的结构特点,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姓名
时间
教学目标:
1、小车的运动
序号 教材简析:
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等却 是学生所陌生的。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的玩小车游 戏为载体,探究“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方向和大小”以及“推力和拉力在生 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拓展创新
1.请学生说说本课的收获。 2.课下探究:小车在斜坡上为什么会自己向下跑?
板书设计:1. 小车的运动
推和拉都产生力 力有大小和方向
教学反思:
2.玩滑梯的启示
序号 教材简析:
摩擦力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和摩擦力有关?摩擦力与我们生 活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等问题,都是学生很少思考和探究过的。本课以 学生玩滑梯等典型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 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探究有关摩擦力的科学规律,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4.实施探究。 (1)认识杠杆尺。 教师出示杠杆尺: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 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 (2)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一格挂 1 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 尺平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并把杠杆尺图画到黑板上。 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 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 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 随时提问题,让操作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想办法使杠杆尺平衡并把本组的方法记录记录下来。 杠杆尺平衡条件的研究记录表 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 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 黑板上。 贴学生记录的图,师引导学生把图分成两类:(一类: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 码一样多;另一类:左右挂的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 使学生明确: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一样时,能平衡。当杠杆尺两 端所挂重物不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不一样时,也能平衡。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 2.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数据。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小玩具车,提出问题:你有哪些方法能使这一辆没有任何动力装置的小车 在桌面上运动起来? 2.学生讨论交流。 4.教师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1.小车的运动)
并进一步理解这些 “克服摩擦力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交流,认识到人们要尽可 能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使学生全面认识到摩擦力的利与弊。
三、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1.假如没有摩擦力,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2.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摩擦力?课后请同学们去观察、寻找,然后用你了解的知识 改善生活。
板书设计: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1.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1)教师提示引导:我们周围到处有与“滑梯表面”差不多的面, 比如:桌面、地面、黑板面等等。下面我们通过做几个小游戏来体验一下。活动一:手在桌 面上摩擦运动。活动二:拉动蹲在地上的同学。 (2)小组内活动交流,然后班内交流活动发现,让学生边展示做法,边说感受。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手在桌面摩擦或在地面上拉动同学时会感到费力呢?鼓 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摩擦力的存在。学生汇报。 (学生在对比活动中感受到费力和省力, 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4)教师小结:像我们感觉的这样,当我们在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品的时候,就会感 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 (教师板书:摩擦力) (5)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摩擦力,使学生意识到摩擦力无处不在。 2.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1.知识目标: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2.技能目标: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 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 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四、总结评价,拓展创新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2.课下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平衡的原理制作一个跷跷板小玩具。
板书设计:
3. 跷跷板 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 杠杆尺平衡与 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教学反思:
4.弹簧里的学问
序号 教材简析:
对于弹性和弹力,学生虽然平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其中的道理并不清楚,因此, 本课将以弹簧为引子研究弹力的一些特点。本课按照“游戏——问题——假设——体验—— 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弹性、弹力有一定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引导 学生进一步探究认识有关弹性与弹力的科学规律,以激发其科学探究的兴趣
பைடு நூலகம்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2. 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提得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大家是不是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
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学生猜:(指名答)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知道这些猜测对不对? (做实验) 3.制定方案。 (1)小组讨论交流,制定实验方案。 (2)学生汇报交流。
备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 推和拉都是力, 推力和拉力都有大小和方向的, 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了解生活中推力和拉力的应用,知道 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2.技能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通 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解释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独立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证据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乐于搜集 证据,勇于搜集证据的意识,在搜集的过程中,建立团队合作交流的概念,体会到科学技术 和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一)引导学生认识怎样使物体运动起来 1.认识推力和拉力。 (1)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让物体运动起来呢? (2)作出猜想(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全班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