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伟民的莎士比亚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JO密级
UDC分类700学校代码10690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论李伟民的莎士比亚研究
On Li Weimin's Study of
Shakespeare's Literature
院所戏剧学院年级2017级
所属学科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方向中外戏剧史论研究生姓名罗开仁学号1069020170213导师姓名熊美职称教授
独创性声明
我声明,我所递交的学位论文是我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云南艺术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人员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2020年6月1日
使用授权声明
我作为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云南艺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云南艺术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出版学位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2020年6月1日
摘要
中文摘要
17世纪开始,莎士比亚戏剧先后传入意、德、法、俄等北欧诸国,逐渐影响到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

莎士比亚诞生400多年以来,世界莎学研究蔚为壮观,从未间断。

在当今世界的莎士比亚研究中,文本研究与舞台研究双轨并重,学术研究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舞台追求新颖与还原共存,世界莎学研究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19世纪中叶,随着莎士比亚作品在全世界的译介和传播,莎士比亚作品传入中国。

从翻译家林纾、魏易的文言文莎剧合译,到田汉、朱生豪、梁实秋的白话文莎剧翻译,莎剧的译介不断增多,推动着莎剧走向中国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莎学掀起了一个研究的高潮,涌现出了方平、卞之琳、孙大雨等一大批莎学研究专家。

“文革”后,莎学研究视域不断扩展,研究方法不断创新,曹禺、张泗洋、王佐良等莎学研究者出版了多部著作。

20世纪90年代,莎学研究学者李伟民另辟蹊径,他对中国莎学研究者进行了全面、广泛、系统的研究,并得出了对中国莎学有指导建议的理论成果。

其研究的脉络贯穿于整个莎学时间表,研究的范围囊括莎学研究的各方面。

研究持续性长、研究范围广,使其莎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中国莎学研究专家集群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研究持续性长,贯穿着中国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我们可以从其研究中看到中国莎学研究的动态及方向。

其研究发表的论文数量多,论文从不同的维度去“窥伺”中国莎学的研究,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莎学研究方式。

本文将从李伟民莎剧研究中最具特色的改编研究、翻译研究、书评研究入手,通过对其莎学研究的特色部分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得出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对其莎学研究成果做出客观的评判。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缘由、李伟民的著述、论文进行梳理和论述。

第一部分是论文写作的主体部分,笔者将李伟民的莎学研究置于中国莎学研究的背景中,对其主要研究成果和侧重点进行分析,以此来勾勒出李伟民莎士比亚研究的方向和大体脉络。

第二部分笔者提炼出了李伟民莎学研究的几个特色方面,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其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李伟民对中国莎学研究学者的再研究,得出中国莎学研究发展的动态。

第四部分为
结语,对李伟民的莎士比亚研究进行总结和评价。

本论文通过对李伟民莎士比亚研究一系列相关学术成果的梳理和归纳,清楚的勾勒出李伟民莎士比亚研究的轮廓线索,分析其莎士比亚研究的主要内容、特点,客观公正地评价其莎士比亚研究的成绩与不足,填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再研究的空白,为将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提供借鉴的经验和意义。

关键词:莎士比亚李伟民价值意义
ABSTRACT
Since the17th century,Shakespeare's plays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northern European countries such as Germany,France,Italy and Russia.They have gradually influenced the United States and eve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They have exerted a hug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drama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link and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exchanges in the world.Since the birth of Shakespeare more than400years ago,the study of Shakespeare in the world has never stopped.In the study of Shakespeare in today's world,the text study and the stage study both attach equal importance to each other,the academic research presents a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rend,the stage pursues the coexistence of novelty and restoration,and the world Shakespeare study presents an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In the middle of the19th century,with the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Shakespeare's works in the world,Shakespeare's works into China.From the combined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Shakespeare's plays by translators Lin shu and wei yi to the translation of vernacular Shakespeare's plays by tian han,zhu shenghao and liang shiqiu,the number of translations of Shakespeare's plays has been increasing,pushing Shakespeare's plays towards the Chinese stage.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study of Chinese Shakespeare has set off a research climax,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scholars such as fang ping,bian zhilin,sun yu.After the"cultural revolution",the research scope of Shakespeare continued to expand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were constantly innovated.Many works were published by scholars of Shakespeare such as cao yu,zhang siyang and wang zuoliang.In the1990s,li weimin,a scholar of Shakespeare,made a new approach.He made a comprehensive,ext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Chinese scholars of Shakespeare,and came up with theoretical results that provided guidance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Shakespeare.The context of his study runs through the entire timetable of the study,and the scope of the study covers all aspects
of the study of the study of the shah.With a long duration and a wide range of research,the study of Shakespeare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and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tudy of Shakespeare in China.Its research has a long continuity and runs through the core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Shakespeare.We can see the dynamic and direction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Shakespeare from its research.He published a large number of papers,papers from different dimensions to"spy on"the study of Chinese Shakespeare,formed his unique study method.This paper will start with the most distinctive studies on adaptation,translation and book review of li weimin's Shakespearean plays,and summarize the features of his Shakespearean studies,so as to conclude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his research and make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his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is mainly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introduction to the topic of the reasons,li weimin's writings,papers to comb and discuss.The first part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thesis.The author sets li weimin's Shakespeare study in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Shakespeare study,analyzes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and focuses,and Outlines the direction and general context of li weimin's Shakespeare study.In the second part,the author abstracts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of li weimin's study of Shakespeare,and summarizes his research by combining with relevant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The third part mainly analyzes li weimin's restudy of Chinese Shakespeare scholars,and obtain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Shakespeare research.The four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which summarizes and evaluates li weimin's Shakespeare research.
Through sorting out and summarizing a series of related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Shakespeare research in Li Weimin,this paper clearly outlines the outline clues of Shakespeare research in Li Weimin,analyzes the main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hakespeare research,objectively and impartially evaluates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of Shakespeare research,fills in the gaps in the re-study of Shakespeare research in China,and provides reference experience and significance for the future study of Shakespeare in China.
Key words:Shakespeare Li Weimin Value Significance
目录
导论 (1)
(一)研究缘由 (1)
(二)研究创新点、路径与方法 (2)
1、研究创新点 (3)
2、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3)
(三)中国莎士比亚研究概况 (3)
1、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综述 (3)
2、李伟民的莎士比亚研究概况 (8)
3、李伟民研究的再研究 (12)
一、李伟民对中国莎剧改编的研究 (15)
(一)文本的互文性改编研究 (15)
(二)舞台呈现的互文性改编研究 (17)
(三)主题与形式的互文性改编研究 (18)
二、李伟民对中国莎剧翻译的研究 (21)
(一)莎士比亚辞典的翻译研究 (21)
(二)莎剧翻译家的研究 (22)
三、李伟民对中国莎剧研究的书评研究 (26)
(一)评王佐良的《莎士比亚绪论》 (26)
(二)孟宪强的莎士比亚书评剧研究 (27)
(三)评张冲的《莎士比亚专题研究》 (28)
(四)评张薇《当代英美的马克思主义莎士比亚评论》 (28)
四、李伟民莎剧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30)
(一)立足于中国莎学的持续研究 (30)
(二)致力于中国莎学研究的广泛耕耘 (32)
(三)对李伟民莎学研究的思辨 (33)
参考文献 (36)
中文文献: (36)
(一)论著 (36)
(二)论文 (37)
致谢 (41)
导论
(一)研究缘由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莎士比亚作品在世界文化史和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十分显赫的地位。

回溯20世纪以来的历史,外国文化和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中,莎士比亚作品的传播、翻译、演出及研究始终都处于重要的位置。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的戏剧舞台上陆续上演了许多莎士比亚的剧作。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莎士比亚研究论文不断增多,迄今为止,在中国知网上莎士比亚的研究文章达到一万三千多篇。

1904年,《大陆》杂志刊登了《希哀苦皮阿传》,后林纾、魏易合译了《英国诗人吟边燕语》,1916年,林纾、陈家磷合作用文言文记述了五个莎剧《雷差得记》,直到1921、1924年田汉翻译出版了《哈姆莱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标志着莎剧正式翻译的开始,之后朱生豪、梁实秋、方平、虞尔昌、傅光明等翻译家都相继翻译出版了多本莎士比亚论著。

随着莎学翻译及演出在中国不断传播,大量的莎学文章不断涌现。

中国莎学从最初的探索到初步的繁荣,再到如今繁花似锦的莎学研究成果,在这些莎学研究中,李伟民的论著可谓独具特色,他没有将莎学孤立起来研究,而是借助于各家各派的研究成果,对莎学进行总结性的广泛研究,这就是其研究的独特特点。

莎士比亚自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文学和艺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众多的莎学研究者中,李伟民可谓独树一帜,其研究的脉络贯穿整个莎学时间表,其研究范围涉猎莎学研究的方方面面。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的研究一直都未停息,每年均有学术论文发表,发表的期刊论文达到三百余篇,在中国莎学研究中取得了较丰硕的学术成果,在中国莎士比亚的研究专家集群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李伟民经过认真分析和对比,对中国莎学的研究学者及专家进行了全面、广泛、系统的研究,并得出了许多对中国莎学有指导建议的理论文章。

例如:对孙家琇、方平、张泗阳、朱生豪、孟宪强等莎学学者及专家的研究,归纳总结了各位莎学专家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自己的莎学观点。

其研究持续性长,贯穿着中
云南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国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我们可以从他的研究中看到中国莎学研究的动态及方向。

其研究发表的论文数量多,他从不同的维度去探究莎士比亚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莎学研究脉络。

所以,从他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动态和方向。

通过李伟民的莎士比亚研究,可以系统的梳理出莎士比亚在中国研究与传播的脉络,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研究的特点和方向,对莎士比亚研究的再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李伟民在1995年的伊利师范学报上发表的《关于中国莎学的研究与思考》中提出,莎士比亚及其创作应多层次、多视角、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指出中国莎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研究中时代背景雷同、思想内容狭窄、艺术特色单一;从宏观上看,我们对中国莎学的研究及演出系统情况和莎学史存在空白。

在莎学的东西互鉴中,李伟民认为应扩大中国莎学研究的外延,深入莎士比亚作品的深处,才能使外延和内涵兼顾。

李伟民在梳理中国莎学的发展脉络中,描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莎学的特点及发展历程,并通过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所涉及的莎学研究,提出了拓展马克思主义莎学的构想。

20世纪中国莎学的发展始终与俄苏莎学有密切的联系,俄苏马克思主义莎学采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莎士比亚及其戏剧。

20世纪下半叶,中国莎学全面照搬了俄苏莎学的研究模式,构成了这一时代中国莎学研究的独特模式。

到了21世纪,中国莎士比亚研究必须在以往的基础上学会“扬弃”和“借鉴”,摒弃老旧的研究范式及方法,吸收当下西方文化和文学中的莎学精华,这样才能拓广我国莎学研究的范围,构建起适合中国莎学研究的理论基石。

李伟民相继在2002年出版了《光荣与梦想——莎士比亚在中国》、2006年出版了《中国文化语境里的莎士比亚》、2009年出版了《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2012年出版了《中国莎士比亚研究》、2019年出版了《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接受与流变》等相关著作,发表了百余篇相关的理论文章,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莎士比亚的研究。

笔者经过相关的文章查阅,发现尚无对李伟民的莎士比亚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再研究的专著和论文,在与导师XX教授商谈论证后,决定以“论李伟民的莎士比亚戏剧研究”作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

导论
(二)研究创新点、路径与方法
1、研究创新点
本论文的研究属于开拓性研究,笔者将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对李伟民莎士比亚研究资料进行收集和归纳,同时伴以中国莎学研究史料,以独特的研究视角深入研究李伟民的莎士比亚研究,并探讨李伟民莎学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弥补学术界对李伟民的莎学研究的空白。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直接采访与探究,能准确、直接的得出李伟民研究的重点及精髓。

2、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本论文运用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选题进行研究,以李伟民的莎士比亚戏剧研究的专著和学术文章为研究的基础资料,借鉴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相关理论及方法,对李伟民的莎士比亚戏剧研究成果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研究。

同时,也对国内著名的莎学研究者及他们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力求在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大背景下,对李伟民的莎士比亚研究理论的学术价值进行准确的定位。

另外,撰写论文前、后过程中,笔者对李伟民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与交流,对李伟民的莎士比亚戏剧研究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李伟民的莎学研究成果也有了更加辩证、全面的认识。

(三)中国莎士比亚研究概况
自从莎士比亚走进中国以来,就引起了中国戏剧届、翻译界、评论界等诸多领域的关注。

在中国所有的外国文学研究中,莎士比亚的研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在众多莎学研究者的推波助澜下,中国莎士比亚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中国不断的被翻译、上演和研究。

借助宏观的梳理莎士比亚在中国各时间节点里的研究与发展,希望能以面到点的影射出李伟民的莎士比亚研究在中国莎学研究长河中的清晰地位。

1、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综述
19世纪中叶,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莎士比亚的名字被介绍到中国。

在这4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各阶段中国莎士比亚
的研究烙上了时代变迁的印记。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百年时间里,从建国前的对莎学的初步探索,到改革开放前莎学的初步繁荣,再到改革开放后莎学的复兴与繁荣,以及新世纪中莎学的多元拓展,通过这四个发展阶段来梳理中国莎学研究的脉络及特点。

(1)中国莎学的初步探索(19世纪中期-1949年之前)
中国莎学的早期发展得益于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翻译,翻译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跨越,助推着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不断传播。

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莎剧的演出,莎剧观看者进行了粗浅的观感点评,形成了早期的莎剧评论,推动着建国前中国早期莎学的发展。

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与上演,拉开了中国莎学研究的序幕。

1839年,林则徐组织编纂的《四洲志》中,提及了莎士比亚最初的名字“莎士比阿”,从此中华大地上就烙下了莎士比亚的名字。

到了1896年,由上海著译堂书局出版的《西学启蒙十六中》中,对莎士比亚的生平做了简要的介绍。

中国最早的莎剧译本是文言文改编,上海达文出版社收录的《邂外奇谭》中的十个故事。

1904年林纾和魏易翻译了《英国诗人的吟边燕语》。

1916年,林纾、陈家麟合作翻译了《莎氏乐府本事》。

到了1921年,田汉用白话文翻译了《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正式拉开了白话文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序幕,直到建国前中国出现了近30种莎士比亚剧本。

这一时期莎剧翻译贡献最大的是曹未风、朱生豪和梁实秋,其中梁实秋从30年代开始,陆续翻译了全部的莎士比亚作品,出版了《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之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陆续出版,到了1944年,由梁宗岱译介的《莎士比亚的商籁》出版。

随着莎剧在中国的翻译出版,白话文的剧本助推着莎剧走上中国舞台。

1889年,莎剧《威尼斯商人》由上海学生搬上舞台。

1911年,由《威尼斯商人》改编的《女律师》成为了最早的改编版莎剧。

1930年,在中央人民大会堂上演的莎剧《威尼斯商人》,真正意义上的标志着莎士比亚戏剧呈现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

之后的抗战时期,莎剧也频繁的出现在中国戏剧舞台上。

在中国,莎学的评论起步于“偶然”,这一“偶然”正是1879年郭嵩焘对其观看莎剧的观后感。

到了1905年,汪笑侬对林纾翻译的莎剧故事进行评论,
才打开了中国莎剧品评之路。

之后,孙毓修在1916年的《欧美小说丛》一书中也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了评述。

随着莎士比亚翻译及评论的不断增多,莎学研究者借鉴苏联的莎学思想,这时马克思主义莎学研究传入中国。

(2)中国莎学的初步繁荣(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生态的平稳推动中国莎学研究迎来了初步的繁荣。

这时大量的莎士比亚作品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不仅激发了莎学研究者的斗志,也为中国戏剧舞台演出提供了丰富的文本。

新中国成立后,莎剧的翻译及出版呈现出初步繁荣的景象。

五十年代,方平翻译的莎士比亚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和屠案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等莎剧作品受到了莎学爱好者的青睐。

这时,中国的莎剧演出出现了热潮,借助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和苏联专家的指导,莎剧在北京和上海进行了多场演出,专业的戏剧团队加入到了莎剧的演出行业。

在这期间,我国翻译了多篇莎士比亚评论,对我国莎评发展具有直接意义。

与此同时,中国莎学涌现了一大批研究专家,如王佐良、卞之琳、孙大雨等,他们继续接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的影响,确立了这一时期中国莎学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此时将莎士比亚悲剧作为研究的重点,1956年,卞之琳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证法,对莎士比亚悲剧中《哈姆雷特》和《奥赛罗》进行了文本分析。

1961年,赵澧、孟伟哉的《论莎士比亚的社会政治思想及其发展》,专注莎剧研究的背景,着重把握作品蕴含的世界观和人文主义等。

除悲剧之外,也关注历史剧及诗歌的研究。

1956年,李赋宁发表的《论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深入分析了《皆大欢喜》与牧歌文学、罗宾汉歌谣之间的关联。

同时,王佐良的《英国诗歌与莎士比亚》与杨周翰的《谈莎士比亚的诗》都深入剖析了莎士比亚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中国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莎学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理解。

这时,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指导中国莎学研究逐渐暴露出了它的局限性,促使中国莎学研究者不得不从莎士比亚作品本身出发,去建构适合中国特色的研究体系。

1949-1966年间,大量的莎剧出版和翻译直接推动着中国莎学研究的发展莎剧演出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

一方面,来源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的影响;另
一方面,得益于莎剧翻译提供了文本的支撑。

这一时期,中国莎学研究者不断拓展、深入探究,试图开始建构适合中国特色的莎学理论体系,为中国莎学的蓬勃发展做好准备。

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我国学术研究受到整体冲击,莎学研究也不例外,这十年期间莎学研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3)中国莎学的复兴与繁荣(1978年-20世纪90年代)
经历了“文革”的洗礼,我国学术界走上了复兴与拓展的道路,在复兴的道路上不断拓展我国莎学研究的“步伐”。

中国必须建构起适合中国特色的莎学研究体系,不断借鉴和拓展莎学研究的视角。

中国出版了多部莎学研究著作,集中梳理和总结莎学研究著作,不断更新经典莎学的创新视域,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引中国莎学走向世界。

1978年,翻译家朱生豪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出版,标志着我国首部外国作家著作得以问世。

在之后的时间里,大量的莎学研究专著与工具书出版。

1983年,方平的个人专著《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出版;1989年,徐斌与张晓阳合著的《莎士比亚引论》,曹树均与孙福良合著的《莎士比亚在中国的舞台上》出版;1991年,王佐良的《莎士比亚绪论,兼及中国莎学》、张泗洋等人的《莎士比亚戏剧研究》、赵澧的《莎士比亚传论》、孟宪强的《中国莎士比亚评论》等工具书相继出版,为中国莎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1990-1992年间,涂涂和编写的《简明莎士比亚此单》、亢西民和薛迪之合编的《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词典》、孙家琇主编的《莎士比亚词典》、以及朱雯和张君川合编的《莎士比亚词典》四本莎士比亚词典出版,为我国各阶段莎学爱好者提供了查阅的工具书。

新时期的中国莎学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提倡解放思想与开拓创新并行。

这时的中国莎学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研究方式,主要表现为比较文学方法的运用。

随着比较文学理论在莎学研究中的推广,又促进了莎学研究热情的不断高涨。

在这期间,有多篇文章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进行论述,如《莎士比亚与布莱希特的史诗》《曹禺与莎士比亚研究》《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并能清晰明了的看到其异同,促进了我国莎学研究的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莎学在世界莎学体系中愈发重要,多次参加国际莎士比亚盛会,同时也加入了各类莎学研究团体,推动着我国莎学逐步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