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浑沌之死》《呆若木鸡》)教学设计
庄子二则教案教学设计
![庄子二则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32c538dc77da26924c5b018.png)
庄子二则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激趣1.庄子创造的寓言和成语问:假如一个人给这个世界留下一条成语,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大师、大神、文豪、巨匠……鲁迅成就够高了,却没有留下一条成语;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没有留下一条成语。
而庄子,给我们留下了四百多条!下列寓言和成语都出自《庄子》: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越俎代庖望洋兴叹庖丁解牛目无全牛如土委地迎刃而解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运斤成风痀偻承蜩大而無当沉魚落雁秋毫之末栩栩如生朝三暮四薪火相传东施效颦盗亦有道无中生有枯鱼之肆呆若木鸡无用之用蜗角之争每况愈下涸辙之鲋邯郸学步中规中矩大相径庭朝生暮死椿萱並茂踌躇滿志不翼而飞支离破碎真知灼见探囊取物舐痔舔痈屠龙之技强聒不舍吐故纳新鼓盆而歌昭然若揭似是而非失之交臂捉襟见肘学富五车栉风沐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相濡以沫白璧微瑕混混沌沌大惑不解神之又神洋洋大觀得心應手望洋兴叹井底之蛙曳尾途中見笑大方昭然若揭生也有涯,知也無涯成者英雄败者贼(寇)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注意,这远不是全部。
有人统计,出自庄子的成语竟有470多条(点击进入:出自庄子的成语)这是怎样的成就!2.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今河南民权县),哲学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庄子生活在动乱的战国中期,他所在的宋国国君又是有名的暴君。
庄子的出身和经历史书少有记载,但从他的文章看,他是一个富有正义感,既不屈从统治者,又穷得有志气的风骨凛然的清介之士,一生不知把多少送上门来的功名利禄拒之门外(易中天语),只做过名为“漆园吏”的小官,后来辞官归隐,一生甘做平民。
他心灵手巧,可以织出非常精致的鞋子,制做出非常精美的漆器,并对木工、制陶、屠宰、洗染等几乎所有的手工业都十分精通。
庄子的思想十分奇特。
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即精神自由,不受限制地生活。
他对生死有独到见解,妻子死了,还“鼓盆而歌”。
他崇尚天人合一,主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庄子二则》教学设计
![《庄子二则》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b7e68395727a5e9856a613d.png)
《<庄子>二则》教学设计陈家滩乡九校金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寓言的内容、多角度的理解课文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与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内敛精神,修炼内功。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教学难点:多角度的理解课文的寓意。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合作学习。
(详见导学案)第二课时正式授课,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由诸子百家,引出庄子,简介庄子及其思想。
由《宁做自由之龟》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二、朗读感知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
三、探究学习《混沌之死》1、结合板书,概括故事的起因、行动和结果。
2、体会故事中“浑沌”、“倏”、“忽”命名的意义。
3、“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办了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
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学生交流感悟,谈谈自己读后总结的本则寓言的寓意。
4、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交流启示。
5、师及时点评,小结。
四、齐读《呆若木鸡》,探究学习1、问题探究①纪渻子对斗鸡的观察训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②通过对斗鸡的反复观察训练,纪渻子认为“几矣”,文中反映此时斗鸡的状态的句子是哪句?2、合作探究:纪渻子养得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主要得益于“德全”。
谈谈你是如何如何理解“德”的内涵?3、交流感悟,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读后的启示。
4、师及时点评,小结。
五、“我爱学习”探究活动六、总结表彰这次语文学习活动表现突出的同学七、学生自我小结学习收获板书设计:。
20《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教案(精选5篇)
![20《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ff46c74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e.png)
20《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20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积累“鹓鶵、醴泉、濠梁、鲦鱼”的读音。
2.把握“止、练实、吓、是、醴泉”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庄子》以及庄子的生平、思想。
4.把握比喻的深意。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两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庄子淡泊名利的思想,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两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难点】学习庄子淡泊名利的思想,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导入导入一:提示型【设计意图:用提示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庄子和孔子一样,是中国伟大的智者,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其貌不扬,脸色蜡黄,脸上还长者一个瘤子,他去见过几位国君,对方都被吓到了,但是他非常富有智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感受他的机敏与幽默。
导入二:激趣型【设计意图:用故事引入,激发学生认知课文内容的兴趣。
】古代有一个人,才学和品质都很出众,他家里穷,所以到监河侯那里借粮米。
监河候说:“可以,我将要收到封地的税金,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忿然作色说:“我昨天来,路上听到呼喊的声音,四面张望见干涸的车辙中有一条鲫鱼。
我问它说:…鲫鱼,来,你是做什么的呢?回答说:…我,东海的波臣。
你能给一升半斗的水救我的命吗?‟我说:…可以,我要去南方劝说吴、越的国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忿然作色说:…我失去了我不能离开的水,困在这里,我得一升半斗的水就可以活,你却要我等西江的水,还不如趁早到卖干鱼的店铺去找我呢!‟”。
这位大师就是庄子,今天我们就走进庄子,领略他的风采。
课堂实录一、读文章,整体感知【设计意图:在了解背景和文体常识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1.初读正音。
要求:听录音,标记重点字词的读音。
教师板书:o)鲦鱼(tiáo)鹓雏(yuān chú)醴(lǐ)泉鸱(chī)吓(hè)濠梁(há2.再读译文。
部编最新版八下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
![部编最新版八下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31f58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4.png)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庄子的相对性思想、自由逍遥的生活态度以及其哲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但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还不够自信。为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将在课堂上多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此外,学生在对比分析《秋水》与《逍遥游》时,能够发现两篇文章的异同,但深度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如文化背景、作者生平等,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庄子的思想。
(2)庄子辩证法思想的领会: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庄子通过寓言和对话所表达的辩证法思想。
-例:分析大鹏展翅寓言中“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以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3)庄子自由逍遥生活态度的理解:学生可能对庄子追求自由、逍遥的思想有所误解。
-例:探讨庄子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种生活态度。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庄子的哲学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庄子相对性思想的概念。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首先,学生在理解庄子寓言的深层含义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我意识到需要更细致地解读文本,引导他们逐步领悟寓言背后的哲学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适当增加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涵。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两则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两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f3cf2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63.png)
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的背景历史和作者生平。
2.熟悉《庄子》中的两则寓言故事,理解道家思想。
3.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难点1.学生对《庄子》的理解和运用。
2.掌握道家思想,发现和理解寓言故事中的哲理。
教学准备1.在课堂上播放庄子相关视频片段。
2.准备庄子的原文以及配有注释的译文。
3.提前准备好相关课件和习题。
教学过程第一个寓言故事《胠箧》1.阅读原文和译文。
让同学们先了解寓言故事中所用的词汇和语法,并体验语文之美。
2.解读故事中的道理。
这个故事讲的是胠箧的故事,通过胠箧里的文字来说明个人私心和对生命的贪婪会让人迷失自我,主张去掉“纷扰之念”,才能让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3.引导同学深入思考。
帮助同学们理解故事中寓意,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寓意背后的哲学思想。
询问同学们:对胠箧里的文字有什么感受?为什么笼子里不再有自己生命的人会觉得很无聊?这些问题都能引导同学们深刻理解寓言背后的哲学思想。
第二个寓言故事《木匠》1.阅读原文和译文。
让同学们先了解寓言故事中所用的词汇和语法,并体验语文之美。
2.讲解故事中的哲学思想。
讲解故事中,“梦游者”和“无心”的区别。
强调思考的重要性,提醒学生避免盲目的劳动和生活。
这个故事从物理的生产领域展开,讲到了精神的生存领域,旨在唤起人类对自由和精神追求的重视,并以此来指引人类走向更高层次的自由和幸福。
3.引导同学自主思考。
引导同学们通过角色思考故事,逐渐理解故事蕴含的巨大哲学思想。
大家可以独立思考:你喜欢做“梦游者”还是“无心的木匠”?这两者哪个更接近自己的理想目标?课后作业1.总结两则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家思想和哲学思想,并从生活实践中找到相关案例,自我拓展并应用所学知识。
2.根据故事中寓意,体现自我的追求和思考,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享给其他人。
《庄子》二则--浑沌之死说课稿
![《庄子》二则--浑沌之死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67f1a56783e0912a2162a8d.png)
《庄子》二则--浑沌之死说课稿
《庄子》二则——《浑沌之死》
(一)说教材
《庄子二则》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由《浑沌之死》和《呆若木鸡》构成,两则短文虽然总共不足200字,却在简短中蕴涵着较丰富的寓意,可以由此折射出庄子的道家思想的主张。
文章较为浅显易懂,对于学生的学习理解说,较为轻松和流畅。
选文不仅可读性强,易于记诵,且寓意深刻,读后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说教法
本课文采用课前预习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借助工具书阅读理解浅近文言文的能力的训练,首先是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字,并且注释中的主要内容写在重点字词的边上,以加强理解和记忆;课上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疏通字面含义后,让学生试着翻译课文,教师给以补充订正。
最后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教师加以总结,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度拓展。
(三)说学法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借助工具书阅读理解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法上主要侧重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和课堂上的练习,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
(四)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浑沌之死》 学历案
![《浑沌之死》 学历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6816c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42.png)
《浑沌之死》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浑沌之死》的故事内容,把握其中蕴含的道理。
2、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3、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避免因过度干预或不恰当的行为导致不良后果。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疏通文意,准确理解《浑沌之死》的故事内涵。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难点深入思考故事所传达的哲理,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充满深意的古代寓言故事——《浑沌之死》。
在开始学习之前,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浑沌”是什么?它的死亡又意味着什么呢?(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浑沌之死》的原文。
2、标注出生僻字和不理解的词句。
(三)文意疏通1、教师讲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倏”“忽”“日凿一窍”等。
2、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
(四)故事解读1、小组讨论:倏和忽为什么要给浑沌凿窍?可能的回答:他们觉得浑沌没有七窍,想要帮助他变得像常人一样。
进一步引导: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态?总结:出于好心,但没有考虑到浑沌的实际情况,盲目行动。
2、思考:浑沌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分析:倏和忽不恰当的干预破坏了浑沌原本的状态。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人们出于好心却办了坏事?(五)主题探究1、讨论: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观点一:做事要尊重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可随意妄为。
观点二:好心未必能办成好事,要充分了解情况再行动。
观点三:有时候过度的帮助反而会带来伤害。
2、拓展思考:在当今社会,如何避免“浑沌之死”的情况发生?比如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过度干涉,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发展规律。
在环境保护中,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破坏生态平衡。
(六)文言知识积累1、整理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2、背诵文中的重点句子。
(七)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浑沌之死》,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还明白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引以为戒,做事遵循规律,避免好心办坏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庄子》二则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庄子》二则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bcbd14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d.png)
《庄子》二则
一、文学常识
1.庄子,名,(朝代)哲学家,的代表人物。
2.《庄子》一书现存篇,包括内篇篇、外篇篇、 11篇。
二、字词翻译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
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
是鸟也,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
..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
..而上.
..三千里,抟.扶摇
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
..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
三、句子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5.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6.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浑沌之死》 学历案
![《浑沌之死》 学历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38918d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5e.png)
《浑沌之死》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浑沌之死》这则寓言的寓意。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疏通文意,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式。
(2)探究寓言的寓意,思考其现实意义。
2、难点对“浑沌之死”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庄子(约公元前 369 年—约公元前 286 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2、作品简介《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 篇,包括内篇7 篇、外篇 15 篇、杂篇 11 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和杂篇是其弟子及后学所作。
《庄子》一书以丰富的想象、奇妙的寓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
其文章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二)课堂探究1、疏通文意(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注意字音和断句。
(2)结合注释,小组内合作翻译课文,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和句式的理解,进行点拨和讲解。
重点字词:①南海之帝为倏()②北海之帝为忽()③中央之帝为浑沌()④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⑤浑沌待之甚善()⑥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⑦人皆有七窍()⑧以视、听、食、息()⑨日凿一窍()⑩七日而浑沌死()重点句式:①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
庄子二则教学设计(精选5篇)
![庄子二则教学设计(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8264d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7.png)
庄子教学设计庄子二则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庄子二则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庄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了解鲲、鹏是什么样的动物,了解课文表现了鲲鹏什么样的情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逍遥”是什么意思,初步意识到要志存高远。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教学难点了解庄子的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待”,人的目的和愿望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和束缚。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导入。
出示PPT: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
突然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有区别,这就是所说的化为物(指大道时而化为庄周,时而化为蝴蝶)。
庄周就是这样的浪漫,这样的富有想像力。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庄周:Ppt:庄子名周,战国宋人。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北冥有鱼》,《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介绍逍遥游。
Ppt:《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1、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两遍,然后抽一学生朗读,教师指正读音。
3、全班同学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提出疑问。
Ppt:句子翻译: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
《〈庄子〉二则》(《浑沌之死》《呆若木鸡》)教学设计
![《〈庄子〉二则》(《浑沌之死》《呆若木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cd7125ece2f0066f433225e.png)
《〈庄子〉二则》(《浑沌之死》《呆若木鸡》)教学设计作者:蒲莉龙文超来源:《语文建设》2006年第05期一、设计思路《庄子》的这两则寓言虽然短小,但意蕴深刻。
《浑沌之死》中“倏”与“忽”好心凿死“浑沌”的故事,《呆若木鸡》中的“斗鸡”精神内敛,令其他“斗鸡”不战而走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给现代人许多启示。
学习时可脱离庄子的哲学体系,把它们当成纯粹的文言寓言故事来读。
学生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疏通文意;采用朗读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对话、故事情节,认识寓言短小精练、生动形象的特点;通过讨论的方法把握寓言中的形象,多角度理解寓意。
二、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把握寓言中的形象,理解寓意。
3.认识庄子寓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①从与寓言寓意相近的、学生熟知的成语导入。
示例: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这些成语:“揠苗助长”“弄巧成拙”“大智若愚”,请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理解。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个。
②结合生活实际,从庄子哲学思想对今人的启示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庄子哲学关注人类生存的特点,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③从了解诸子百家各自的风格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庄子散文富于智慧和幽默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2.教学切入点①从故事的结果切入。
倏、忽为浑沌凿七窍,为什么大功告成之日竟是浑沌死亡之时?一只斗鸡看起来呆木不灵,为什么其他斗鸡看到它反而转身逃走?②从浑沌的生存状态和斗鸡的“战斗”状态切入。
浑沌没有七窍,这影响他的生活吗?一只斗鸡最理想的“斗”的状态是什么?3.重难点的突破:合作交流法、朗读法、讨论法。
本文重点:①文言词语(常用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的积累掌握。
②疏通文意,质疑,教师解答疑难。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故事情节、人物对话,背诵课文。
③把握寓言中的形象,研习语言,多角度理解寓意。
本文难点:①什么地方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浑沌之死》给“倏”“忽”及“浑沌”等虚无形象命名,让他们开口说话,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奇想。
语文版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教学设计
![语文版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bab188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d6.png)
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字词及用法。
2、熟读记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结合注解翻译文意。
2、采用学生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进行研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2、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寓意,体会为人处世的方法。
2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篇文章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1:关于庄周的哲学“道”学生很难弄懂;2:关于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用小故事阐明道理的知识。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理解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浑沌之死【激趣导入】1、庄子故事庄子的生死观庄子快要死的时候,他的弟子们准备厚葬自己的老师。
庄子知道后用幽默的口气说:“我死了以后,大地就是我的棺椁,日月就是我的连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难道还不丰厚么!你们还能再增加点什么呢?”学生们哭笑不得他说:“老师呀!要那样的话,我们还不是怕乌鸦老鹰把老师吃了么?”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乌鸦老鹰吃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么?你们把我从乌鸦老鹰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为什么那么偏心眼呢?宁做自由之龟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
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
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
”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
楚王收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
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
”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2、庄子简介名周,宋国人。
一生过着隐居生活。
是一个富有才华且很有个性的人。
是老子学说的继承人,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后世称“老庄”。
和孟子成为先秦思想文化界的两位奇人。
3、《庄子》简介内容: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特点:想象奇特,汪洋恣肆,善用寓言作喻。
《浑沌之死》 教学设计
![《浑沌之死》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fa36d62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6.png)
《浑沌之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浑沌之死》这则寓言的寓意。
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包括字词理解、句子翻译等。
3、引导学生思考寓言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寓言的寓意。
2、难点对寓言寓意的深入理解和多角度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难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寓言的寓意,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在远古时代,有一个神秘的存在叫做浑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与浑沌有关,它叫《浑沌之死》。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则寓言,看看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二)作者与作品介绍简单介绍庄子及其作品风格。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常常通过寓言故事来表达深刻的哲理。
(三)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停顿和语气。
3、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四)文言字词讲解1、重点字词(1)“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 为:是。
(2)“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 时:时常。
善:友好。
(3)“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 谋:商量。
报:报答。
德:恩情。
窍:孔。
以:用来。
息:呼吸。
(4)“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 日:每天。
2、重点句式“此独无有”:判断句,“此”指浑沌,“独无有”表示没有。
(五)翻译课文1、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2、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纠正翻译中的错误。
3、教师抽查学生的翻译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六)理解寓意1、小组讨论:浑沌为什么会死?倏和忽的行为错在哪里?2、学生发言,教师引导总结。
呆若木鸡 教学设计
![呆若木鸡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8d2ad2a2e3f5727a4e9624e.png)
呆若木鸡【教学目标】1.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2.体会课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把握寓言寓意,背诵寓言中的成语。
体会课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庄子与《庄子》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整体感悟1.结构分析(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
(2)结构图开端→为王养斗鸡方虚骄而恃气;犹应响影呆若木鸡发展→疾视而盛气精神内敛鸡虽有鸣,已无变结局→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2.《呆若木鸡》如何理解?[明确]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
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庄子》二则(《浑沌之死》《呆若木鸡》)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
![《庄子》二则(《浑沌之死》《呆若木鸡》)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f90f69727d3240c8547efd2.png)
广东省普侨区中学袁运成教学目的:1、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2、体会课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2、难点:课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简介庄子与《庄子》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学习《浑沌之死》三、生字倏(shū):极快地。
如:倏地。
沌(dùn):混(浑)沌。
(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如:混沌初开。
(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四、词语解释时:常常,时常。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五、结构分析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
六、课文翻译(略)七、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浑沌之死》?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二则教案与教学反思金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二则教案与教学反思金](https://img.taocdn.com/s3/m/f040b0e7e87101f69e3195e0.png)
21《庄子》二则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分析文章层次,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行文风格,把握文章主旨。
3.品析语言,感受《庄子》散文中想象雄奇瑰丽的特色。
4.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思想。
5.积累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意,理清思路。
(重点)2.把握寓言中的形象,理解寓意。
(难点)3.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笫一课时学习《浑沌之死》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推苗助长”“弄巧成拙”“大卸若愚”这些成语你们都熟悉吗?那么谁愿意为大家讲述其中的故事呢?(学生自由发言。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庄子》二则的笫一则。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看过《大鱼海棠》这部电影吗?《大鱼海棠》故事灵感来源于庄子《逍遥游》,讲述了一个掌管海棠花的少女与人类男孩的灵魂“跳”的奇幻故事,该片荣获了许多大奖,其画面、音效都是我国动画电影中的佼佼者。
今天我们就走进《逍遥游》,看看跳到底是何物!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庄子,学习《庄子》挣点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北冥有鱼》出自《庄子》。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33篇,内端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 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爱主义的艺术风格。
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鲁迅先生更评价说:“其文则汪浑辟闽,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理解重点句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⑧从 了解诸子 百家各 自的风格导入 ,让学生初步 了解庄子 散文 富于智慧和幽默 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探
究欲 。
2 教学切入 点 .
①从 故事 的结 果切入 。倏 、 忽为浑沌 凿七窍, 为什 么大功告 成之 日 是浑沌死亡之 时?一只斗鸡看起来 竟
呆木不灵 , 为什么其他斗鸡看到它反而转身逃走7
象 的特 点: 通过讨论的方法把握寓言中的形象 , 多角度
理解 寓意 。
④《 钱塘湖春行》诗中哪些词句暗切题中的“ ” : 行 字?
⑤《 相见欢 》: 第三句 中哪个词语是传神之笔 ?结 合 词人的经 历及全词 表达 的情 感说 说它好在哪里 词 的下阒怎样把离愁抒 写得真切动人 ?
讽喻意义 , 特别是对 君王 : 人要注重 内在 气质, 做 不怒 而威 ; 国家要增强实力, 治理 不战而屈人之兵。 ②对 “ 无为而治 ” 思想的认识: 这种思想是对 当时
《 关雎》首章 “ ”象的理解 , 蒹葭 》 《 反复 出现 的 “ 溯 洄从之 ” 《 , 黄鹤楼 》 中的两个 “ ” 字 , 钱塘湖春 空 《
②结合 生活实 际,从庄子哲学思想对今人 的启示
导入 , 让学生初步了解庄 子哲学关注人 类生存 的特 点, 以激发学 生对课文 的兴趣 。
三、 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过程
1 导入新 课 .
①情境法 。 运用 多种手法 , 诗歌中的意境。 再现 如
用 自己的语 言描 绘景物; 图画再现诗 中的形象; 用 学习 《 葭》时欣赏歌 曲 《 蒹 在水一方 》, 感受诗歌优 美 的意 境及 回旋往 复的表现 形式。 ②对 比法。 通过新 旧知识的勾连 , 调动学 生的生活 与知识积累来理解 诗歌。
.
L探究讨论: 诗经》 《 的现 实主义创作手法对 中国 古典诗歌的影响。
2 搜集 了解 豪放 派及婉约派 的代表词人 、 . 词作, 比 较其作品在 内容 、 形式上的异同。
②从浑沌 的生存状态和斗鸡 的 “ 斗” 战 状态切入。
浑沌没有七窍 , 这影响他的生活吗? 一只 斗鸡最 理想 的 “ ” 斗 的状态是什么? 3 重难 点的突破 : . 合作变流法、 朗读法 、 讨论法 。
《庄 > 《 之 义 < 寻l I 词 :j 》(
四川绵 阳东展 国际学校 蒲 莉 四川绵阳实验 中学 龙 文超
一
墨
》《 泉著木坞》 敏学浚汁 ) 管 难学 自 朗 课 , 故 情 、 对 , 疑 。生 主 读 文体 事 节人 话 会 物
背诵课文 。③把握寓言 中的形象 , 研习语言 , 多角度理
维普资讯
。拨 , 过师 生共 同讨论探究, 或通 准确 把握其 内涵 。
①《 关雎 》 找 出本诗 的起 兴旬 , : 说说它们对 表达
《 浑沌之 死》中 “ 倏 与 “ ” 忽 好心 凿死 “ 浑沌 ”的故 事 ,《 若木鸡 》中的 “ 鸡 ” 神 内敛 , 其他 “ 呆 斗 精 令 斗 鸡 ” 战而 走的故事, 不 让人回味无穷 , 给现 代人许多启 示。 学习时可脱离庄子的哲学体系, 把它们 当成纯粹的 文言寓言故事 来读 。学 生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的方式
① 从与寓言寓意相近 的、 学生熟知的成语导入。 示例: 同学们 , 看屏幕上 的这些 成语 : 揠 苗助 请 “ 长 ‘ 巧成拙 ”“ 弄 大智 若愚”,请任选 一个谈谈你 的 理解 。 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成 语故事还有很 多, 我 今天我们就要 学习两个 。
⑧体悟法。抓住 “ 诗眼” 紧扣文本理解诗歌。如 ,
,
鱼 生蔓曼 塑
维普资讯
2 教学切入点 .
4教学过程中的信 息处理及批判性思维 的渗透: . ①该如何理 解 《 呆若木鸡》 中的 “ ” “ ” 王 ? 王 是统
治者的最高代表 。 由此可见, 庄子 的这则短文有含蓄的
①从 “ 诫子 ” 的背景和方法切入 。 示例 : 周公 为什 么要 “ 诫子 ”?他 是如何 “ 子 ” 诫 的?想象周公如此 “ 诫子 ” 会有什么效果 ? ②从成语 “ 握发 吐哺 ” 切入 。 示例: 成语 “ 握发吐哺 ” 是形容君 王求 贤的殷切之
行》 诗题 中的 “ ” 行 及早春景物特征 的准确表现 。 相 《
见欢 》中的 “ ” , 江城 子・ 锁 字 《 密卅I 》中的 “ ” 出猎 黄 “ ~‘ ” 品味诗歌 的语言是鉴赏诗歌的关键 , 苍 卷 等。 可 引导学生找出最 喜欢 的词句,学习抓住 关键词语进行 赏析 。 四、 拓展延伸
解寓意。 本文难点: ①什么地方运用了浪漫主义的 手法?
《 沌之 死》给 “ ”“ ” “ 沌 ” 虚无 形象命 浑 倏 忽 及 浑 等 名, 让他 们开 口说话, 充满 了浪漫主义 的奇想 。②这两
、
设计思路
《 庄子》 的这两则寓言虽然短小,但意蕴深刻。
则寓言表现了庄子怎样的思想?
二、 教学 目标 1积 累文言词语 , . 准确翻译课文。
2把握寓言 中的形象 , . 理解寓意。
3 认 识庄 子寓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特 .
点。
⑥《 江城子 ・ 密州出猎》 找 出词中的三个典故 , : 结
合注解 , 理解 典故中寄寓 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 4 学法指 导 .
诗歌 内容有什么作用 。 ② 《 葭》 欣赏歌 曲 《 蒹 : 在水一方 》 品味诗歌优 美 , 的意境和反复歌咏的表现 形式 。 ⑧《 黄鹤楼》: 首句用典有何作 用? 两个 “ 字表 空”
现 了怎样的意境 与情 感? 结合全诗 , 体悟 尾联表现 了作 者怎样的情 感
掌握 重要 的文言词语 , 疏通文 意: 采用 朗读的方法 , 体 会 人物 的对话 、 故事情 节 , 认识寓言短 小精练 、 形 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