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湿地农业技术体系探讨

合集下载

江汉平原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江汉平原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江汉平原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江汉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其地处长江中下游,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国水稻、棉花、油菜等农作物的主要产区。

近年来,江汉平原却频频受到干旱的威胁,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就江汉平原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御措施进行探讨。

一、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降水量减少导致土壤干旱江汉平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多集中在夏季,而且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土壤水分严重缺乏,使得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干旱的发生不仅降低了土壤的肥力,也增加了土壤的风蚀和水土流失的风险。

2. 农作物生长受阻干旱天气会导致土壤水分供应不足,使得农作物根系吸水困难,进而影响养分的吸收。

一旦持续干旱,农作物将会出现脱水、萎蔫、生长迟缓等现象,导致产量下降甚至歉收。

尤其是水稻等对水分需求较高的作物更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

3.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由于干旱导致的土壤干燥,农民需要增加灌溉和田间管理的投入,从而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干旱还会导致农作物虫害疫病加重,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也将增加,进一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二、干旱的防御措施1. 加强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为了应对干旱的影响,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

一方面可以修建水库和水利工程,以增加灌溉用水的储备量;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提高灌溉效率。

2. 推广抗旱作物品种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培育抗旱作物品种,比如抗旱玉米、抗旱小麦等,提高作物的抗旱性,从根本上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也可以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加抗旱作物的种植比例,降低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

3. 合理制定农业生产计划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季节特点,合理制定农业生产计划,选择适应干旱的作物种植,避免在干旱季节过度耗水的作物。

也要科学安排农业灌溉,根据土壤水分和作物需水量,合理确定灌溉方案,避免浪费水资源。

江汉平原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江汉平原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江汉平原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江汉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一直以来以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而闻名。

近年来,干旱的频发已经严重影响了江汉平原的农业生产。

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种种问题,而如何有效应对干旱的影响,成为了当地农民和农业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降雨不足:干旱时期,江汉平原地区往往雨水稀少,导致土壤干涸,缺乏充足的水分供应,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2. 饮水困难:干旱期间,水资源供应紧张,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也影响了农民生活用水,甚至出现了饮水困难的情况。

3. 土壤盐碱化:干旱导致土壤水分蒸发,盐分累积,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情况加剧,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4. 生态破坏:干旱导致植被枯萎,土壤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以上种种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江汉平原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干旱防御措施1. 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合理分配和利用,建设水利工程,增加灌溉用水;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确保农田灌溉:完善江汉平原的农田灌溉设施,提高农田的水利设施,确保农作物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

3. 调整农业结构:调整种植结构,选择耐旱、耐盐碱的作物进行种植,减少对水分的需求;加大对抗旱作物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4. 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雨水收集、地下水利用等技术,节约用水并提高灌溉效率;通过农田基本建设和设施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5. 发展覆盖作物:在干旱区域种植覆盖作物,如绿肥、禾本科植物等,减轻地表水分蒸发,改善土壤水分状况。

6.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退化的生态环境,增加土地的自然保水能力。

7.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加强气象监测和气象预警能力,及时掌握气象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8. 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大力开展抗旱、节水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

当前湿地保护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3)

当前湿地保护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3)

当前湿地保护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3)综上所述,解决湿地保护中的冲突问题,构建完善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制度,在湿地资源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朱建国.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的意义、现状及几点建议.中国土地科学.1999年1月.[2]宋国光.合理利用和保护我国的湿地.国土经济.2003年4月.[3]李彧挥.湿地保护区土地所有权问题的探讨.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年12月.[4]姜文来.我国湿地资源开发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中国土地科学.1997年7月.当前湿地保护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2]湿地保护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类社会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之后,湿地保护逐渐演变为“全球性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发展热”背后的“非理性思维”。

中国湿地,历经近几十年的围垦造田破坏,目前又正面临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严重挑战。

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诉求面前,中国湿地优势继续丧失、退化不止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党的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做好湿地保护工作成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当务之急。

一、以生态效益为根本,充分体现湿地功能的重点责任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

湿地功能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

首先,湿地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作用。

它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物种保存和物种多样性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显著,是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的重要载体;在降解污染物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他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的有毒物质进行降解和转化。

第二,湿地具有强劲的经济功能作用。

它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重要的水资源、独特的矿物资源和能源、水运等重要资源。

第三,湿地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作用。

它既有自然观光、、娱乐等美学方面的直接功能,还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

江汉平原典型种植模式稻田土壤中农药残留特征

江汉平原典型种植模式稻田土壤中农药残留特征

江汉平原典型种植模式稻田土壤中农药残留特征作者:常向前张舒刘冬碧赵越王佐乾杨小林夏颖吕亮来源:《植物保护》2024年第04期关键词江汉平原;中稻一油菜/小麦轮作;一季中稻;再生稻;稻田;农药残留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29°26'-31°10'N,111°30'-114°32'E),由长江和汉江冲积而成,面积逾300万hm,约占湖北省总面积的25%,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水稻是江汉平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该地区水稻常年播种面积达到90万hm2。

其中,中稻一油菜/小麦轮作、一季中稻种植模式是当前江汉平原最典型的种植模式;再生稻是一种资源节约型水稻栽培模式,在江汉平原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江汉平原稻田病虫草害发生严重,农药使用品种多、药量大、用药频繁。

2012年调查发现,已于20世纪80年代禁用的有机氯农药滴滴涕等在江汉平原地表土中仍普遍存在,残留范围是0.036~0.625mg/kg;2015年调查发现,江汉平原地表土中有机磷农药的残留范围是0.090~0.194mg/kg,已经禁用或限制使用的有机磷农药甲胺磷、氧乐果等仍普遍存在。

当前稻田基本杜绝了高毒、高残留的有机氯、有机磷类杀虫剂的使用,但仍大量施用低毒的有机磷、二酰胺类、吡啶类、新烟碱类杀虫剂;三唑类杀菌剂及磺酰脲类、酰胺类除草剂等农药,田间调查发现个别除草剂如氰氟草酯使用量甚至达推荐剂量的3~5倍。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2019年、2020年湖北省农药的使用量分别为10.33万、9.70万t及9.31万t(《2021年湖北省统计年鉴》)。

江汉平原水网发达,水稻生长季雨量充沛,大量施人田间的农药,成为面源污染的隐患。

绿色农业的发展,不仅要求关注农药的防治效果,更要关注施药后环境中的农药残留。

当前稻田常用农药类型及品种繁多,很多常用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情况尚不清楚。

为此在江汉平原的中稻一油菜/小麦轮作田、一季中稻田及再生稻田水稻收获后采集田间土壤样品,检测已经禁用或限用的有机氯、有机磷农药及其代谢产物及当前稻田常用的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为当地土壤农药残留的治理及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基本信息。

江汉平原地区人工湿地系统水文地质概况

江汉平原地区人工湿地系统水文地质概况

江汉平原地区人工湿地系统水文地质概况杨帆;付艳;梁和国【摘要】江汉平原是由长江与汉江冲积而成的平原,因其独特的地理地貌和丰富的水资源条件,使得湖北境内存在大量的湿地资源。

通过对湖北仙桃地区人工湿地系统的水文地质研究、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地表水交互研究以及水化学性质的分析。

建议在江汉平原固有湿地系统上建立更多人为干预的湿地系统体系,既能净化环境,又可以节约资金,使湿地资源利用最大化。

%The Jianghan Plain Region is an alluvial one composed of Yangtze River and Han River , which has abundant wetland resources in Hubei because of its unique geographic outlook and rich water resources .It suggests to setting up more wetland systems of human intervention in intrinsic Jianghan wetlands based on the hydrogeological research ,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 ,subsurface water‐surface water interaction study and water hydrochemistry analysis on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 of Hubei Xiantao District ,which can not only clean up the environment ,but also save money to maximize the utilization of wetland resources .【期刊名称】《中国矿业》【年(卷),期】2014(000)0z2【总页数】4页(P110-113)【关键词】江汉平原;水文地质;人工湿地;资源利用【作者】杨帆;付艳;梁和国【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环境与水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环境与水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环境与水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2江汉平原位于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处长江中游和汉江下游,介于北纬29°26′~30°23′和东经111°30′~114°32′之间。

江汉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江汉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要 的 商品 粮 生产 基 地 ,但 该 地 区近 年 来 农 村 经 济 发 展 落 后 , 农
业 生 态 环境 和 生 产状 况 堪 忧 本 文从 该地 区 可持 续发 展 的 制 约
容 量 减 少 给江 汉 平 原 也 带 来 了严 重 的 环 境 问 题 。 每 年 仅 防 洪 、
关 资 料 表 明 , 汉 平 原 放 养 水 面 占 全 省 4 % , 产 品 产 量 占 全 江 0 水
省 5 %。 业 产 值 占 全 省 5 % 。 在 区 内农 林 牧 副渔 五 业 中产 3 渔 2 但
受 到 大 自然 的 报 复 。
1 江 汉 平 原 农 业 可 持 续 发 展 的制 约 因 素 11 生 态环 境 恶 化 . 泊 、 地 面 积 减 少 , 业 生 产 受 到 了严 重 . 湖 耕 农
以粮 食 和 棉 花 为 主 。 业 生 产 的 差 异 化 和 专 业 化 程 度 低 , 注 农 只
江 汉 平 原 位 于 湖 北 省 中南 部 。 面积 3万 多 k 2大 部 分 地 区 m,
海 拔 在 5m 左 右 , 产 粮 、 、 、 、 产 等 农 产 品 , 中 国 南 0 盛 棉 油 猪 水 为 方 四 大 富 饶 平 原 之 一 , 我 国重 要 的农 业 生 产 基 地 , 是 重 要 是 也
胁 , 果 有 关 部 门 不 能 及 时 治 理 解 决 , 业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也 只 如 农
鸡 、 养 殖 外 , 一 湿 地 农 区 的水 产 养 殖业 也 较 为普 及 。但 据 有 鸭 这
层 出不 穷 。这 种 对 湿 地 资 源 的 掠 夺 性 开 发 , 背 了 人 与 自然 和 违
谐 共 生 的 基 本 自然 规 律 , 为 一 种 破 坏 性 的 生 产 行 为 , 然 要 作 必

江汉平原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江汉平原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江汉平原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1. 引言1.1 概述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干旱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干旱会导致土壤干旱,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减少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江汉平原这样的地区,干旱更是一个常见的气候现象,对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干旱会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缺水会使植物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影响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干旱还会导致土壤贫瘠,影响作物的吸收营养能力,加剧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的问题。

干旱还会导致作物枯萎和凋零。

缺水会使植物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叶片枯萎和凋零,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江汉平原这样干旱频发的地区,作物枯萎是农民经常面临的问题,影响了他们的收入和生计。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影响作物生长和发育、减少产量和品质、导致土壤贫瘠和作物枯萎等问题。

在面对干旱的挑战时,江汉平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御措施来保护农业生产。

【2000字】2. 正文2.1 江汉平原的气候特点江汉平原位于中国长江中游,是华中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其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潮湿,春秋两季温暖多雨。

气温较高,日照充足,年降水量不均匀分布,且存在明显的干湿季节之分。

夏季降水多集中在梅雨季节,冬季降水较少。

江汉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

气候条件有利于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种植,同时也有助于果树的生长。

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干旱现象在近年来逐渐加重,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面对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江汉平原地区的农民和政府部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防范。

可以通过提高抗旱品种的培育来增加农作物对干旱的抵抗力。

加强水资源管理,通过科学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合理利用雨水和地下水资源,确保农田灌溉水源的充足供应。

了解江汉平原的气候特点对于制定有效的干旱防御措施至关重要。

只有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才能有效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和洞庭湖区湿地的分类与分布特征

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和洞庭湖区湿地的分类与分布特征

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和洞庭湖区湿地的分类与分布特征摘要:采用成因、水文、植被、土质和地貌特征等, 从系、类、属、种和亚种5 个层次对江汉2洞庭平原的湿地进行了系统分类.。

划分了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3 个湿地生态系统;河流水面、湖泊水面、人工水面、河流沼泽、湖泊沼泽和水田6 个湿地类。

分析了湿地的分布特征, 讨论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湿地分布的影响。

关键词:湿地分类;湿地分布特征;江汉与洞庭平原湿地在野生生物保护和自然资源开发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对湿地类型、生态结构、功能及演化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十分重视. 湿地分类是湿地研究的基础。

西方学者或专门或在其研究中对湿地进行了分类[1 ]。

近几年来, 我国亦开展了大量的湿地研究, 不少机构和研究者对各地的湿地进行了研究。

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淡水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和分类[2~7 ]。

由于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和地域的复杂性, 以往的许多分类方法按划分到属和种时采用多重标准, 使分类系统不甚清楚, 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需要, 此外, 以往讨论的湿地分布, 主要是阐明湿地的区域分布, 很少讨论湿地内部的分布方式和结构。

江汉(四湖地区)与洞庭平原地处长江中游, 是一个冲积和湖积形成的淡水河流和湖泊湿地区域, 海拔多在21~40m 之间, 湿地面积20600km , 是我国重要的湿地区域之一, 在北亚热带大河泛滥平原湿地类型中也具有代表性。

本文以该地区为例, 对大河流域泛滥平原上的淡水湿地进行分类, 并讨论其分布规律.1分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 . 1分类的指导思想1 . 1 . 1分类系统要反映湿地的本质特征:地表水分饱和或有浅的积水、水成土壤、水生植被是湿地的基本特征, 湿地分类要反映湿地三要素湿地水文、喜湿生物和湿生土壤的特征。

1 . 1 .2 分类系统要便于实际应用:湿地介于水陆之间, 陆上和水上交通都不甚便利,在进行湿地调查时需借助遥感手段. 因此, 湿地分类要尽可能使分类单元能从遥感图像上分辨出来。

江汉平原振兴示范区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以湖北仙桃市为例

江汉平原振兴示范区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以湖北仙桃市为例

江汉平原振兴示范区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以湖北仙桃市为例作者:李波平,李玥,张应雄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第12期李波平,李玥,张应雄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定,这是深入推进“三农”工作、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农业农村充分发展、城乡均衡和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提出,根据发展现状和需要,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都市城郊乡村振兴先行区、扶贫片区乡村振兴试验区。

因此,研究湖北省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发展,有利于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本文以江汉平原重要城市——仙桃市为案例,分析仙桃市乡村振兴面临的短板、发展模式和对策建议。

一、仙桃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仙桃市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1万亩,总人口153万,其中农业人口105万,辖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3个市属街道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15个建制镇、2个原种场和1个排湖风景区。

1.仙桃市农业发展现状仙桃是一个农业大市,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猪、鱼、蛋生产基地。

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55.5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27%。

2017年农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66万元,同比增长8%。

2017年新增家庭农场35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5家,新认定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97家。

2017年仙桃再次荣获“中国黄鳝之都”称号;畜禽标准化养殖和粪污综合利用经验在全国推广;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24万亩。

2.仙桃市域经济发展情况仙桃是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发展一直走在湖北省各县(市)前列。

2017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718.66 亿元,比上年增长7.8%,产业结构为12.5∶53.8∶33.7,全市人均 GDP 达 62985 元,完成财政总收入 48.07 亿元,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30.9 亿元。

江汉平原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江汉平原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维普资讯
期 第1 6卷 第 1
2 O 年 3 月 O2
湖北 地 矿
H u c oo y & M ie a s utc b iGe lg n r lR ̄ o ' s c
Vo 1 N o 【 6.
TO a 3 S N0 8 J
3 2亿 m 3 。
丰富。水资 源 主要 由大 气 降 水 、 地下 水 和过 往江 河
客 水三大 部分构 成 。
江汉 平 原 地处 北 亚 热 带季 风 区, 年降 水 比较 丰
沛, 年平均 降 水量在 l 0 - 1 0 mm 之 间, O0 50 从而 积蓄 了较 高 的 地 表 水 量 , 径 流 深 计 大 体 在 3 0 按 O — 4 0 m 间。 且地表 水年 内有 7 一 8 %集 中在 4 0m O 5 —9 月, 水热 同季 , 利 于 农 业 生 态环 境 改 善, 径流 量 有 但 过分 集 中, 导致 洪 、 、 涝 旱灾 害 时有发 生。
平 原, 江汉 平原提 供 了千 里沃土 。 为
三峡大 坝建 设和南 承北 调是 两项 利 国利 民的 伟 大 工 程, 它们 将在 我 国 国 民经 济 发 展 中发挥 着 巨大 的作 用。但是 , 随着这两 项工 程 的实旋 . 必 给江汉 势 平原 农 业生态 环境 带 来 负面 影 响 , 该 区农 业 的可 使 持 续发 展遇到 问题 。 本文着重 从土 体化学 特 征和 水体循 环 两大 角度 出发 , 探讨江 汉平 原农 业 生态 环 境 在 三 峡大 坝 和南 水北调 工程实施 后可 能 发 生 的 变 『, 提 出 相 应的 七并
Ta l l n aibea d mir lme t i h i h n sl be 1 ' iv ra l n co ee ns n teJa a oI he ng s

新发展理念与洪湖湿地发展新路径探究

新发展理念与洪湖湿地发展新路径探究

新发展理念与洪湖湿地发展新路径探究洪湖湿地是位于江西、湖北和安徽交界处的一个大型天然淡水湖泊,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湿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多种珍稀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之一。

洪湖湿地具有丰富的湿地生态资源和独特的区域文化,对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洪湖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洪湖湿地这一重要生态系统,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和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高质量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思想。

在保护洪湖湿地的过程中,新发展理念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和长期保护。

第一,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强化环境保护意识,采用绿色节能技术,降低“碳排放”,减少对湿地环境的污染。

第二,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探索湿地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第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优化政策环境,强化市场导向,提高资金利用效益,更好地保护洪湖湿地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洪湖湿地的发展新路径应该是以“生态优先、科技创新、文化传承、旅游振兴”为主线。

首先,优先考虑生态优先原则,加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建立保护区、重点自然保护项目、林业、畜牧业等措施,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其次,在科技方面,必须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加强湿地科学研究,推进新技术和新型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湿地的利用价值和竞争力。

第三,应当注重文化的传承,加强湖湾社会文化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宣传湖泊中的文化特色、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等,提升湖山的文化价值。

最后,旅游产业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应该以旅游振兴为典范,发挥洪湖湿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展旅游产业的开发和推广,将洪湖湿地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旅游旗舰。

总之,新发展理念的理念和洪湖湿地的发展新路径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加强生态保护,推进科技创新,加强文化传承,发展旅游产业是促进洪湖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

聚焦长江大保护,推进江汉平原沿江湿地生态保护气象服务

聚焦长江大保护,推进江汉平原沿江湿地生态保护气象服务
109 张 怀胜,艾劲松,温华军,张玉铭,李鹏飞,杨涛, 朱建强:石首麋鹿栖息地环境生态现状及其保护
113 帅 文卫,何菊,黄忠:天门市茶产业发展的气候适宜 性分析和对策
116 贺 程程,周霞,杨峰,周莉莉:江汉平原气候变化及 其对农业生态的影响与对策
书评
对湿地生态与农业影响评估、生 态功能修复气象评价、平湖湿地涝
论坛
荆州市气象局依托荆州农业 气象试验站,长期关注湿地生态 保护与湿地农业发展气象服务, 近年来,通过开放合作、融合发 展,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 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联 合开展湿地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 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围绕气候变化
105 冯奇,夏智宏,肖飞,童雯婷:生态画廊建设中流域 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长江生态气象
目录
2018年8月/ 8卷5期 研究进展
36 艾 劲松,孙雨轩,刘凯文:荆州市冬小麦产量动态预报方
法对比研究
聚焦长江大保护,推进江 汉平原沿江湿地生态保护 气象服务
40 秦 鹏程,夏智宏,陈伟亮:农业气候年景评估指数构建 及在江汉平原的应用
46 谭 江红,陈伟亮,王珊珊: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在湖北定时 气温预报中的应用试验
2018
进2018 展报告
进展报告2018
特约专家 汪正祥(湖北大学) 朱建强(长江大学) 熊勤学(长江大学) 艾劲松(湖北省荆州市气象局) 何志学(湖北省气象局) 刘 敏(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胡爱军(湖南省气象局) 周月华(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田 刚(湖北省气象台) 吴义城(湖北省咸宁市气象局) 特约编辑 夏智宏(湖北省荆州市气象局) 刘凯文(湖北省荆州市气象局)
72 范 剑,尤慧,刘凯文,高华东 :不同播期冬小麦叶面积 指数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

江汉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生态恢复

江汉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生态恢复

多年的统计资料表明 汉口出 以上的频率有显著增加的趋 年的 年平均每

年 年的

世 年每
纪内频次逐渐增高 年 次 自 年
年以来的
多年来又增加为
次 长江高水位频率的逐年增高 表明洪
水威胁正在逐步扩大≈
图1
江汉平原洪涝灾害时系分布
据徐珊湖 杨礼茂 荆江地区洪涝灾害的地质环境分析


王学雷 江汉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生态恢复 表1

土壤的潜育化! 沼泽化是在还原条件下产生的 复杂的成土过程 主要表现为铁的还原! 氧化还原 电位降低! 土色青灰 黑 等现象 充足的水分和丰 富的有机物质及微生物活动使土壤产生强还原条 件 并形成一系列还原性物质 土壤中过多的还原 性物质对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构成危害 进而造成 农作物减产 土壤潜育化! 沼泽化是平原湖区低产 田的主要障碍
1 2 人为因素
能量平衡 但同时又会导致湖泊的富营养化现象 超标污染物排放 江汉平原人口密度较 大 工业企业 特别是乡镇企业 较为发达 蓬勃发 展的乡镇企业带来的超标污染物的排放 农业生产 中农药! 化肥的大量普遍使用 城市污水的排放等 造成较严重的环境污染 对于湖泊湿地来说 上述 污染物的排放加上规模化的湖泊养殖所带来的湖 泊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 这样使得江汉平 原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功能受到破坏

2 湿地脆弱生态环境特征分析
2 1 灾害频繁及强度增加
洪涝灾害的频率高 据史志记载和气候资料的 不完全统计 江汉平原湖区在 年出现一次洪灾 世纪以前平均 世纪以后平均 ∗ 年出现 一次 近百年来洪灾期拉长 间隔年度缩小 平均

年就有一次洪涝灾害 如图 世纪始 洪灾明显增多
从图

江汉平原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江汉平原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 迎过 地 州 f 发放州 叫 雀等 l l
J " 弋 Ⅲ究。

Abs r c A s u y ta t t d wa c n c e b fe s o du t d y i I
q e to n ie s r e o d v l p we ln c t u s i n a r u v y t e e o ta d e o ou Th e u t h we h t i n h n P an i rc n w( er s l s o d t a a g a l i i h i J s 1y n o i o n a i n f r c t u i m e e o l a i g a s 1 f u d to o o o rs d v l p d e e o o rs d v l p e ts o l e b s d o t c t u im e e o m n h u d b a e n S t c i v e l y d v l p e t h o g p r p i o a h e eh a t e e o m n r u h a p o r h t a
1r e t ) ot c l On.
公 众 境 你 q 意 .f 动 : 一原 地 : l 9 f { : 议 , 盆旅 游 的 健 康 发 。 I 关 键 词
t● 2 参 6
K e r s W e l n  ̄ o ou in e l n e o v wo d ta d | t r S 1W t d r s , c a
近城 市 的工 薪阶 层 、 务人 士 、 府 商 政
官员和退休市 民 。
江汉平原湿地有河流湿地 、 沼
泽 湿地 工湿地 等几 种 类型 。 中 人 其 河流 湿地系统 面积7 8 9 k 占整 5 1 m , 个 区域 的7 2 ; 泊 湿地 系 统 面 4 % 湖 积7 7 3 m , 0 .4 k 占整个区域的6 9 % , 2 其 中水面带 的面积5 9 0 m , 2 5 k 沼泽 带 的面积 18 2 m ; 工湿地 系统 9 k 人 7 面积为 59 3 5 m , 3 6 k 占整个 区域 的 5 5 . 80% 其中水面带的面积215 , 6 6

江汉平原近百年湖泊湿地格局演变特征研究

江汉平原近百年湖泊湿地格局演变特征研究

江汉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也是湖泊湿地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近百年来,江汉平原的湖泊湿地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对于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江汉平原近百年湖泊湿地格局演变特征进行研究。

首先,江汉平原湖泊湿地的面积在近百年来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初江汉平原拥有大约1000多个湖泊,湖泊总面积达到数千平方千米。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农业发展的加快,湖泊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湖泊湿地的开垦、填埋和改造进一步加剧了湖泊湿地的减少。

如今,江汉平原的湖泊湿地面积只有过去的三分之一左右。

其次,江汉平原湖泊湿地的数量和质量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湖泊湿地被填埋和开发。

例如,位于武汉的东湖和西湖曾经是著名的湖泊,但如今已经被开发成为城市公园和住宅区。

此外,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湖泊湿地,但这些湖泊湿地的质量并不高,其中许多湖泊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再次,江汉平原湖泊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湖泊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不仅可以调节水文循环和气候,还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然而,由于湖泊湿地的减少和生态破坏,它们的生态系统功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减少的湖泊湿地导致水量的减少和水质的恶化,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和鱼类资源的恢复。

此外,湖泊湿地的减少也使得区域的洪涝风险增大,给当地的居民和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近年来,人们对湖泊湿地的保护和修复越来越重视。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一些政府和组织开始采取措施保护并修复湿地生态系统。

例如,针对江汉平原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问题,武汉市等地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了湖泊湿地的保护和管理。

此外,一些湖泊湿地保护项目也在进行中,包括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和公众环境教育。

总之,江汉平原近百年湖泊湿地格局的演变特征表明,湖泊湿地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破坏和减少。

然而,人们对湖泊湿地的保护和修复意识也在提高,一系列的保护和修复措施正在实施。

江汉平原的种植优势

江汉平原的种植优势

江汉平原的种植优势江汉平原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区之一。

它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这片平原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植优势。

下面我将从气候条件、土壤质量、农作物适宜性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详细介绍江汉平原的种植优势。

首先,江汉平原拥有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四季分明,气温适宜,雨量充沛,并且夏季炎热,冬季温和。

这种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的生长期较长,产量较高,品质也更好。

江汉平原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可以种植大量的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

其次,江汉平原的土壤质量优良。

这片平原主要由长江冲积平原和湖泊沉积土壤组成,土壤肥沃,含水量丰富,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矿物质,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此外,土壤排水性好,保水能力强,有利于农作物的根系生长和充分发育。

优良的土壤质量为农作物的高产、高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江汉平原能够种植多种多样的农作物,具有良好的农作物适宜性。

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江汉平原适宜种植各类经济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水果等。

其中,水稻是江汉平原的主要作物之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使得江汉平原的水稻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此外,这片平原还适宜茶叶、花卉等特色农作物的种植,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前景。

最后,江汉平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并合理利用水资源是这片平原的种植优势之一。

由于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有着丰富的河流和湖泊资源,这些水源可以用来灌溉农田,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此外,江汉平原还利用这些水源修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包括大型水库、水渠等,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的产能和效益。

水资源的丰富和合理利用,使得江汉平原的农业生产更加稳定和可持续。

综上所述,江汉平原拥有得天独厚的种植优势,包括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优良的土壤质量、多样的农作物适宜性和丰富的水资源利用。

这些优势使得江汉平原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种植机会和农业发展的前景。

江汉平原近百年湖泊湿地格局演变特征研究

江汉平原近百年湖泊湿地格局演变特征研究

江汉平原近百年湖泊湿地格局演变特征研究江汉平原近百年湖泊湿地格局演变特征研究近百年来,江汉平原湖泊湿地格局发生了显著的演变,这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江汉平原湖泊湿地格局的演变特征,并探讨其原因。

首先,江汉平原的湖泊湿地数量在近百年间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围填海等人类活动的增加,许多湖泊被填埋或干涸。

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农业和城市建设,这导致湿地的水源减少,湖泊逐渐消失。

此外,江汉平原的湖泊湿地面积也在减少。

由于频繁的人类活动以及工业污染的增加,湿地的水质受到了严重破坏。

大量的废水和污染物进入湖泊,导致湖泊的水资源饮用不可及,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严重损害。

这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也影响了湖泊湿地的功能,如调节气候、净化水源等。

另一个导致湖泊湿地格局变化的原因是气候变化。

近年来,江汉平原的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降雨量不稳定,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

降雨集中期减少,而持续降水量增加,导致湖泊水位波动大。

这对湖泊湿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在极端干旱或洪水时期。

此外,农业和城市发展对湖泊湿地格局变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农田的扩展导致了湿地面积的减少。

河流污染和城市建设也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些活动带来的土地垄断和湿地破坏,都导致了湖泊湿地格局的变化。

为了解决江汉平原湖泊湿地格局变化带来的问题,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湖泊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制定相关政策,限制填海活动和破坏湿地的行为。

其次,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改善湖泊湿地的水质状况。

此外,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增加湖泊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最后,加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缓措施,以减少极端天气事件对湖泊湿地的影响。

总之,近百年来江汉平原湖泊湿地格局发生了显著的演变。

人类活动、气候变化以及农业和城市发展是主要原因。

为了保护湖泊湿地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湖泊湿地,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可持续利用

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可持续利用

文章编号:100428227(2002)0620569206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可持续利用Ξ龚胜生(华中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2200a BP以前,江汉—洞庭湖平原是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湿地空间逐渐由平原边缘向腹心萎缩,水陆交错型湿地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早于水体型湿地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耕地转化是湿地空间萎缩和湿地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因。

从湿地历史变迁看,江汉—洞庭湖平原现有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必须:调整传统的“国家粮仓”的区域战略定位,实施湿地生态大农业和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加强湿地效益的宣传教育,提高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府决策能力和公众参与水平;协调耕地保护与湿地保护关系,推行湿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将退田还湖作为区域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扩大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恢复和增强湿地的景观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成功管理湿地的经验。

关键词:湿地;湿地变迁;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江汉—洞庭湖平原文献标识码:A 湿地是具有重大经济、文化、科学及娱乐价值的自然资源,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江汉—洞庭湖平原河湖密布,史前时期是一个巨大而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2200a来,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自然湿地景观逐步演变成农田聚落景观,湿地生态功能不断退化,洪涝灾害日趋频繁。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为现有湿地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历史借鉴和科学依据。

1 2200a BP江汉—洞庭湖平原的原始湿地景观江汉—洞庭湖平原系典型河湖淤积平原,构造上大致分为江汉凹陷、华容隆起、东洞庭湖凹陷、西洞庭湖凹陷、赤山隆起等地质单元;华容隆起将江汉凹陷和洞庭湖凹陷分隔,赤山隆起将东洞庭湖凹陷和西洞庭湖凹陷分割。

这些地质构造,深深地制约着其环境演变。

江汉平原杂交早稻安全播种育秧气温指标试验

江汉平原杂交早稻安全播种育秧气温指标试验

江汉平原杂交早稻安全播种育秧气温指标试验一般而言,10 ℃是农业气象上常用的界限温度,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日期是春季开始,乃喜温作物开始播种与生长的重要物候期。

研究表明,10 ℃初日的早迟对江南地区双季早稻的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年来关于10 ℃界限温度变化的研究逐渐增多,并取得一定的成果[1-5]。

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省,境内有著名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温、光、水资源丰富,是中国的双季稻主要种植区域[6,7]。

其中,江汉平原农业湿地双季稻种植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春季(3、4月)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多变,热量条件不稳定,在早稻育苗期间烂种烂秧现象屡有发生,出现长期阴雨低温天气,不仅危害直播稻,同样也危害移栽稻和抛秧稻[8-11]。

为了不影响晚稻生产,长江中游双季早稻的生育期一般要求在110 d以内甚至更短,生产中存在一些不利气候因素,要在有限的生育期内实现超高产难度很大。

因此,热量条件是该区双季稻生产的一个障碍因子,合理利用早春有利天气条件适时早播、发挥早春抗灾减灾技术成了夺取双季稻丰产丰收的潜力所在。

此次研究基于杂交早稻品种对低温的抗性不及常规稻,参照早稻育苗期的生理特性、生长特点及其对气候的生态适应性分析,采用分期播种和植物培养箱控制试验两种处理方式,对杂交早稻安全播种育秧气温指标(薄膜水育秧移栽)进行验证,以期为目前广泛开展的早稻生产集中育秧模式确定适时早播临界期和培育壮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及处理试验设在湖北省荆州市郊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30°21′N,112°09′E,海拔32.2 m)。

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16.5 ℃,年≥10 ℃积温5 095~5 204 ℃,年均降水量1 095 mm,年均日照时间1 718 h。

采用分期播种和植物培养箱控制试验两种处理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汉平原湿地农业技术体系探讨江汉平原湿地农业技术体系探讨江汉平原湿地农业技术体系探讨2007-04-21农学论文长江流经宜昌段后,沿荆江进入一个相对低缓的地带。

其间河网密织、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了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湖泊型湿地景观。

明清以来,迫于人口压力,人们对该湿地地区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开垦,使之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农业的发达地区。

针对这片开垦地域农业面临的各方面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将国际上的“湿地”概念引入到对本地区农业的研究上,相继提出了要发展湿地农业的思想[1~5]。

我们在完成中日技术合作“湖北省江汉平原四湖涝渍地综合开发计划”和湖北省“九五”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江汉平原涝渍地综合开发研究”的过程中,对江汉平原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对建立我国南方湿地农业技术体系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湿地农业”的提出“湿地农业”的概念是在“湿地”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多水(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是湿地的基本特征。

国际上提出湿地的概念,主要是鉴于该类自然资源对调节自然环境和保护生物物种的绝对重要性,即所谓“大地之肾”的特点提出来的,其核心是要加强对湿地的保护[6~7]。

但对我国江汉平原乃至长江流域来讲,近600年来,已有大片的湿地被开垦成了以水稻田为主的人工湿地,该湿地的主要功能已转变成农业经营的基础条件、生产农产品的功能上来。

在该地区农业经营中,除要保护好依然存在的部分自然湿地、发挥湿地的生物和生态功能外,农业的经营本身还或多或少受到本区湿地特征的影响,如何根据其特点进行农业经营、处理好湿地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湿地农业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针对南方多雨的特点,在有效排水和农业利用上就创造了一套成功的方法,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著名的“桑基鱼塘”系统,在长江下游地区则有所谓“圩田”利用方式。

而在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则是以湖垸形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占优势。

而且这部分地区在我国农产品生产上的地位十分突出。

相对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的干旱农业而言,我国南方湿地季风气候条件下湖泊湿地地区的湿地农业,还面临着一系列特有的问题与挑战。

开展湿地农业研究意义十分重大[8~13]。

2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特点在低湿地上之所以短期内发展了出色的农业,固然与人口压力密切相关,但也与其具有独特的优点息息相关。

江汉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宜于农作;交通发达,综合经济实力雄厚,湖北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大都位于江汉平原地区之内。

但是在20世纪50~80年代期间,江汉湖泊数量和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骤增,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化。

农业灾害,包括洪、涝、渍、干旱、病虫、冷热等日益严重,农业耕作和生活的设施水平与条件十分恶劣,农业的结构单一,劳动生产力与土地生产力徘徊不前,农业资源浪费严重,比较效益低下。

形成了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基本背景[10,12]。

江汉平原的湿地农业还具有一些具体特点。

2.1垸田特征江汉平原湿地垦殖所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大量垸田的产生。

所谓垸田,就是人为地由湖边向湖心通过建立堤坝、排干湖水,建立相应的水利设施,即所谓“围湖造田”形成的农田。

最后在地貌上就自然形成了一个个由人工开挖形成的水系相对独立的垸落。

从大的方面来看,垸田由于开垦历史不同,所属各异,因而垸落与垸落之间形成各种人为的隔离和阻碍,道路和水系混乱,不利于农田作业以及灌溉、排水与行洪。

每逢5~10年一遇的大雨,往往形成大面积内渍[1,14]。

垸田的另一特征是土壤长期接纳河流冲积物和湖渍物,因而表现为土体深厚、有机物丰富、土壤潜在肥力高但有效肥力低。

由于其土地平整与水利设施大都不充分,因而排水不良。

春季土壤升温慢,形成所谓“冷渍田”。

此外,还有一部分低湖田表现为土壤粘粒成分含量高、土壤结构不良。

从土壤营养上来看,该地区土壤严重缺磷和缺锌[4,15]。

2.2地貌和生态上的分异特征江汉平原的农田多由湖泊开垦形成,在地貌和生态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

王克林等在对洞庭湖湿地进行探讨时指出了洞庭湖区具有碟形盆地圈带状立体景观结构的特点。

并将该湿地归纳成3个圈次,即1)内环敞水带;2)中环季节性淹没带;3)外环渍水性淹没带[2,8]。

蔡述明等在江汉平原四湖地区监利新兴垸进行的研究阐明了四湖地区“湖垸同体”,从湖边到湖心可分为9种农业利用地貌类型的规律[4]。

我们通过对典型碟形洼地——高场示范区的剖析,观察到一个没有彻底完成垦殖过程的低湖地在多个土壤特征上(地下水位、土壤剖面结构、土壤机械构成、土壤营养、土壤温度和综合土地质量)存在明显的梯级递变,因而其适宜的农业利用价值也是不同的。

2.3灾害加剧与生态脆弱化特征由于本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频率和程度日益加剧。

主要灾害有洪灾、涝渍、干旱和病虫灾害等[16~18]。

叶柏年等在分析湖北省旱涝发生情况时,论述了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灾害日益加重,如1980、1982、1983、1991、1993、1995、1996、1998年均为特大洪涝年,每年因洪涝使农田成灾面积均超过66.7万hm的标准,平均两年就遇一次,其中1991年农作物受灾174.97万hm,农业损失55亿元。

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旱灾面积增加1.28倍,涝渍面积增加1.67倍。

王学雷等对江汉平原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过专题论述[19]。

除上述以洪涝为主体形成的各种自然灾害外,江汉平原还面临严重的生态脆弱化问题。

包括,1)耕地面积日减,人口骤增,土地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2)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物理结构劣化,生产性能下降;3)生物多样性下降,时有暴发性或毁灭性病虫害发生;4)水体面积减小,湖水水质下降,渔农矛盾日渐突出;5)农业内部结构单一,农业经营比较效益低,农业经济再生产难以完成;6)农业设施老化,基本建设严重落后,农民生活得不到应有保障,等等,应该说湿地地区的农业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3湿地农业技术体系探讨局部性、季节性水环境恶化是南方低湿地的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

位于该地区的以湖泊为主体的自然湿地既是当地农业的重要环境,又在该地区整体的水资源调度和控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必须从整体上来认识南方低湿地区存在的各种问题,大力开展湿地农业技术研究(图1)。

附图图1 “湿地农业”构成图 3.1湿地农业关键技术的探讨“九五”期间,我们对农业湿地中的主体——涝渍地合理开发利用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关键技术包括:(1)涝渍地农业小区综合整治开发规划与实施研究建立了两个分别代表典型“湖积地”和“冲积地”的涝渍地改良综合开发示范区,在示范区的综合整治与开发规划中提出了以“单元水系”为基本单位整治涝渍地的观点,将农田基本建设作为整治涝渍地的先决手段。

规划中还引入了日本区域排水规划的数理模型与土地分析的“数量化理论Ⅰ”,实践证明上述两种方法对江汉平原湿地地区微地域特点的分析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研究还将高场示范区的开发模式总结为“农田整备+梯级开发”,岑河示范区的开发模式为“农田整备+优化模式”[22~24]。

(2)涝渍地排水改良技术湿地农业中农田的排水是一项关键技术[25~27]。

研究开发和引进了适合于湿地农业小区排水的数学模型以及农道、沟渠、土地平整的工程技术参数。

深入探讨了农田涝渍相随的作用过程和主要作物棉花、大豆、油菜在关键生育期的排渍标准和涝渍排水综合控制指标[28]。

(3)涝渍地土壤肥力特征及改良技术选择典型地域对近20年来大范围的江汉平原湿地农田土壤肥力动态演替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采用土壤系统分类法,对涝渍地的土壤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找出了不同类型涝渍土壤的特征与利用方法。

探讨了涝渍地土壤的分布与肥力演变规律。

(4)适生生物种质资源的发现、引进与鉴定对多种水生经济植物莲藕、芡实等的适宜特性进行了鉴定。

发掘并开发了新鱼种——月鳢,继续扩大了对适宜于湿地的早熟西、甜瓜品种的筛选,选出适合于大面积推广的新品种“黄宝石”、甜瓜“丰甜1号”。

引进筛选出“两优培九”和“丰两优1号”等品种作为湿地高产优质水稻换代“组合”。

(5)主要作物抗涝渍的机理及抗渍高产栽培重点对水稻、油菜等作物不同抗(耐)性品种间差别产生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总结出一套本地区水稻的抗渍栽培技术体系。

研究认为栽培上应重点抓好品种筛选和育苗技术两个环节[29]。

(6)涝渍地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重点对涝渍地上易发生的稻飞虱、稻螟和纹枯病、白叶枯病的发生特点进行跟踪调查,以有效排水和节水灌溉为出发点,探讨了病虫草害综合防除策略。

(7)涝渍地生态环境异化评价及生态恢复技术湿地环境异化程度在日益加重,环境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类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和不合理的利用。

环境治理策略既要注重缓解环境压力,也要注意照顾当前经济发展,要做到二者的良性互动。

(8)涝渍地高效农业模式研究湿地良好的土壤潜在肥力和充裕的光、温、水等自然资源为本地区农业的主体产品开发和农田多熟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自然条件[5,30~32]。

以“麦—瓜—稻”模式为基础,面对新的农村形势,新创了4种高效农业模式。

这4种模式是系统针对本地区爽水型高产水田、旱田、农牧肥结合以及保护地栽培方式分别形成的,在生产中已得到迅速推广。

3.2湿地农业综合开发典型模式探讨湿地农业模式总体上可分成农田高效农业模式,农林间(混)作模式,水体养殖模式,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和碟形地域梯级开发模式等5类。

每一类有若干种形式的模式。

主要模式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种:(1)适宜于中小水面的.分层混养模式;(2)适宜于连片池塘的鱼、猪—禽复合混养模式;(3)适宜于大中型水面的网箱养鱼与流水围栏精养模式;(4)野生水生植物人工种植园模式;(5)适宜于河滩湖滩季节性淹水带的耐渍经济植物模式;(6)低湖田鱼—稻—藕共生模式;(7)湖区生态公园观光农业模式;(8)适宜于大面积低湖田的一季中稻模式;(9)适宜于典型碟形洼地的梯级开发模式;(10)适宜于高产爽水区的多种农田高效种植模式,包括:麦—瓜—豆—稻模式;油—瓜—稻模式;菜—甜瓜—杂交棉模式;大麦=玉米+绿豆—晚稻←—→畜禽模式。

优化模式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其中经济效益尤为显著[3,5,33~36]。

3.3湿地农业的若干技术难题纵观江汉平原过去几十年来的研究,湿地农业的技术研究多集中在点、区或者局部技术环节上,成绩很大但有所偏颇。

今后应加强如下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1)关于湿地农作区国土综合整治,即生产、泄洪和湖区水面面积的合理比例及其规划建设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湖泊面积还在继续减少,减少的部分主要用来作渔业养殖用。

与低湖农田的利用方式相比,渔业养殖兼顾了蓄水、生产和调节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功能,生态与经济效益显著,因而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