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火
李东垣“阴火”论观点临床运用浅析
![李东垣“阴火”论观点临床运用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259f6454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a.png)
创立“阴火”论。
阴火实乃内伤之火,其病因为饮食伤干扰心包。
人以胃气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内伤脾胃,对证施治,往往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火与元气不两立”,提出益元阳与降阴火的辨证关系。
“阴火”乃脾胃气衰,元气不足,得以乘其土位,创制了“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阴火”的病因为饮食伤胃,劳倦伤脾,七情伤气。
该火因热自内生故谓之“阴火”。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
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
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1]由此可见,元气与阴火是有矛盾关系的。
元气升发温煦心肺,下济肝肾。
五脏之中,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心居上焦,肾居下焦,肾水上承,心火下降,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气机运行,全凭升降,而脾胃为升降之枢纽,推动了脏腑精气的循环化生。
东垣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之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他阐述了元气虽为“五脏六腑之本”,但有赖于后天脾胃的滋养。
“阴火”一论,后世有医家理解为“阴虚火旺”之意,也有认为其是“虚阳上越”,可谓见仁见智。
刘炳凡在其《脾胃论真铨》中提出,此火不是温煦机体新陈代谢的“少火”,“少火”与元气互相资生。
而离位的“阴火”,实为“食气的壮火”,故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称其为“元气之贼”[2]。
2 “阴火”的临床表现、治则及代表方剂《灵枢·五邪篇》云:“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
”胃为阳土,喜润,以通为用;脾为阴土,喜燥,以升为补。
阳有余,则胃气有余,相对而言,则脾阴不足,阳有余化为热中,热主化谷,则善饥。
清代医家叶天士,对脾胃学说进行发挥与创新,他提出“脾胃为病,最详东垣”,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脾可宗东垣甘温升发,治胃则宜甘润通降”。
李东垣指出:“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阴火论
![阴火论](https://img.taocdn.com/s3/m/dc328b94b9d528ea81c7798c.png)
成形 。阳之气乃 由 阴之形化 生而成 ;阴之 不足 ,焉得 阳
之有余 耶?况 阴阳互根 ,未有 阴泄 己虚 ,而元 阳能独全
者 ,此 阴 损 及 阳 , 阳损 及 阴 也 。
其 为 肾中 阴寒所 逼 乎 ? 以寒 凉 之 药进 而 毙 者 ,不 知 其
几 矣 。大法 云 :汗之则 愈 ,下 之则死 。若用 辛甘之药 滋 胃,当升 当浮 ,使 生 长 之 气 旺 。言 其 汗 者 ,非 正 发 汗
经并 行 ,合 于 四时五脏 阴阳 ,揆 度 以为 常也 ” ,“ 清气
在 下则 生飧 泄 ,浊气 在上 则 生膜胀 ” ,“ 中气 不 足 ,溲
日秉 全体 ,盈 满 光 焰 ,永 无 亏 时 。月 有 圆缺 ,朔 望 迥
便 为之 变” 。论 中提 及 两 点 ,即水 谷 之 精 气 必 须 “ 上 输 于脾 ” 、 “ 水归于肺” ,才 能 水 精 四布 ,五 经 并 行 , 维 持 脏 腑 正 常 的生 理 功 能 ,其 人 才 能 “ 阳精 所 奉 ” , 达 到长 寿 。如 谷 气 下 流 ,清 气 在 下 ,或 溲 便 为 之 变 ,
也 ,为 助阳也 。 ”《 饮食 劳倦 所伤 始 为热 中论 》云 :“ 若 饮食失节 ,寒温不适 ,则脾 胃乃伤 ,喜 怒忧恐 ,损耗元
气 ,既 脾 胃气衰 ,元气不 足 ,而心火独 盛 ,心 火者 ,阴 火也 ,起 于 下焦 ,其 系系 于心 。心不 主令 ,相 火代 之 ; 相火 ,下 焦包络之火 … …脾 胃气虚 ,则 下流于 肾 ,阴火
久 而必 天 ,如 能 阴平 阳秘 ,相火 安 宅 ,阴精 上润 ,则 无疾 而健 ,此 所谓 “ 阴精 上 奉 其 人 寿 也 ” 。此 处 所 谓 阴常 不足 ,阳常有余 ,此 “ 有余 ”便 是 相 火 上亢 ,也
“阴火”本质之再辨
![“阴火”本质之再辨](https://img.taocdn.com/s3/m/9ed92a4cf01dc281e53af01b.png)
・医师 笔谈 ・
“ 阴火"本质之再辨
冯保 斗
Hale Waihona Puke ( 广 东省 阳江高新 区人 民医院,广 东 阳江 5 2 9 5 3 3 ) [ 中图分类号 ]R 2 2 8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1 0 0 4 — 2 8 1 4( 2 0 1 7) O 2 一 O 1 8 9 一 O 2
4 总 结
阴盛格 阳,逼阳外越所致 ”。明代医家李时珍在 《 本草 纲目・ 火部第六卷 》 中也首次对 阴火提 出了阴阳对
立 的描 述 : “ 五行 皆一 ,唯 火 有二 ,二者 ,阴火 、 阳火 也 。诸 阳火遇草而炳 ,得木而燔 ,可以湿伏 ,可以水 灭 ;诸 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 ,得湿愈焰 ,遇水益炽 , 以水折之 ,则光焰诣天 ,物穷方止 ;以火逐之 ,则灼性 自消 ,光 焰 自灭 。” 指 出 了阴火 、 阳火 的概 念 ,指 明 了 治疗大法 。然阴火 除了阴证所生之火 这个概念 之本 之 外 ,应还需附加两个重要 的条件 … 。第一,它属于虚证 范畴 ,只能是虚证 ,具有 “ 得水则燔 ,得 日则散 ,补 阳 则消”的特性。第二 ,阴火只能以热药治疗 ,用药则唯 辛热之剂, 所谓以火治之 ,补阳即消。 2 郑 钦安 之 阴火本 质
郑 钦安在 《 医理真传 》、 《 医法 圆通 》中都 提到 “ 阴火 ”,认为 “ 阴火”由 “ 虚阳之气上奔”或 “ 真阳 上腾 ” “ 真 气上 浮 ”而致 。 肾阳上 浮 是 “ 阴 火 ”产 生 的 病机 。其 对 “ 阴火 ”理 论做 了大量 的研究 ,书 中共谈 及 “ 阴火”1 1 次,论及阴火之证也甚多 ,如在 《 医理真 传 》中列举 了3 1 种阳虚证 ,有1 6 种属于 “ 阴火 ” … 。 《 医理真传 ・ 坎卦解 》云 : “ 天一生水 ,在人身为肾, 点真 阳,含于二阴之 中,居于至阴之地 ,乃人立命之 根 ,真种子也。真 阳二字 ,一名相火 ,一名命门火 ,一 名龙雷火 ,一名无根火 ,一名阴火 ,一名虚火。发而为 病 ,一名元气不纳 ,一名元 阳外越 ,一名真火沸腾 ,一 名肾气不纳 ,一名气不归源 ,一名孤 阳上浮 ,一名虚火 上冲。”郑钦安 明确指 出,阴火产生的本质 ,就是 肾中 之虚阳向上或向外飞越 的现象。肾中之阳气 ,包涵在肾 中之阴精之中 J 。此火虽 已离位 ,但与真 阳同出而异 名 ,同气相求 ,随真阳之升浮沉降周流全身 ,但见身之 元气不足之处 ,即乘虚而人 ,欲救此处元气之不足 ,元 气不足则阳气不治 ,故 阴火代之。郑氏还指 出相火 的升 降是产生阴火证之主要 因素 , 《 医理真传 ・ 真龙约言 》 云: “ 一也者 ,真气也 ,天之体也 ,气虽在下 ,实无时 而不发 于上也。若离中真 阴,地体也 ,虽居于上 ,实无 时而不降于下也 。故 《 易 》日 “ 本乎天者亲上 ,本乎地 者亲下” ,此阴阳升降之要 ,万古不易之至理也 。”指 出君火是 以明 ,相火是以位 ,君火是不动的,水生木 , 水为阴 ,阴中有火才能生木 ,君相二火关 系的重点是升 降 ,相火在升 ,升到君火之后还要降 ,降的还是相火 , 是人体一气周流运动的本质 ,相火不降了,才会产生诸 多僭越 之证 。对 于阳气 须沉藏 的重要 性 ,郑钦 安也指 出: “ 真气 ,命根也 ,火种也 ,藏于 肾中 ,立水之极 , 为阴之根 ,沉潜为顺 ,上浮为逆。”告诫世人 阳气藏在
也谈“阴火”——与朱文浩师兄商榷
![也谈“阴火”——与朱文浩师兄商榷](https://img.taocdn.com/s3/m/f723f13b43323968011c92e5.png)
同而实异, 内伤脾胃乃伤其气 , 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 其外 伤 为有余 , 余者泻之 , 有 伤其 内为不足 , 不足者补之 。内伤不
足 之病 , 误 认 作 外感 有 余 之 病 , 反 泻之 , 苟 而 则虚 其 虚 也 , 实 实 虚虚 , 此 死 者 , 杀之 耳 ! [ 东 垣 强调 阴火 与 外 感 发热 如 医 ”z 在 治 则 上的 差 别 , 评把 阴火 当外 感 发热 论 治 , 由此 指 出 批 并 用甘 温 补 中之 法 , 眼 内伤 之本 虚 而 治 阴火 之 标实 。 着 12 阴火起于下焦 . 东垣 认 为 阴 火起 于 下 焦 , 东 垣 所 指
是心 火 , 其产 生 的机 理 为 脾 胃虚 弱 , 气 不 足 , 胃之 气 下 元 脾
流, 无力升浮 , 不能挟 肾水上承于心, 心火无制, 独亢于上[ 。 笔者认为把 阴火等 同于心火是不确切 的,不 同意 “ 朱文 ”
对于阴火“ 于下焦 ” 起 的观 点 。 认 为 其 论 述 阴 火病 机 有 些
多见生阳 日缩, 神气 日消 , 何以反助心火 ?脾胃属土, 得火
则 生 , 谓 火 胜 则 乘 其 土 位 ”而 后 景 岳又 错 误 地 从 “ 寒 何 , 真
假热 ” 来理解 阴火 , 最后竞 发出“ 此其 白璧之瑕, 余实不能
不 为 东垣 惜 也 ” 的感 慨 [ 。 2 2 明确 阴 火 之 义 . 阴 火 之 义 在 1 1中 已详 述 ,是 指 此 . 为 内伤 不 足 之 病 , 胃 虚 弱 而 发 的 火 热 病 症 , 别 于 外 感 脾 有 发 热 。而“ 文 ” 阴火 与 肾水 有 关 , 朱 “ 肾水 属 阴 , 称 阴 火 ” 故 的 观 点是 由此 火 ‘ 于 下 焦 ” 申, 对 于 上焦 属 阳 脏 腑而 起 引 相
什么是阴虚火旺以及如何调理的方法
![什么是阴虚火旺以及如何调理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80e482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b5.png)
什么是阴虚火旺以及如何调理的方法阴虚则不能制阳,致使阳相对亢盛发展而成阴虚火旺证。
阴虚火旺证可偏重于不同的脏腑,临床所见,以心、肺、肝、肾为主。
什么是阴虚火旺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什么是阴虚火旺,欢迎阅读。
什么是阴虚火旺阴虚火旺,又有阴虚火炎、虚火、阴虚火炽、阴火等称法,是指阴液亏虚,虚火亢旺,阴虚则阳亢并生热化火,以心烦失眠、口燥咽干、盗汗遗精、两颧潮红、小便短黄、大便干结,或咳血、衄血,或舌体、口腔溃疡,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证候。
病因病机阴分的主要功能,除了滋养、濡养各脏腑组织外,还负责制约阳气,以免阳气外露。
阳气是以热、动、升为特点,阴分则以寒、静、降相对应。
若阴分亏虚,无力制约阳气,人体会出现阳气偏盛的虚热状态,所谓“阴虚则生内热”。
《内经》:“年过四十,阴气自半。
”随着年纪增长,或热病之后,或房事不节等,均易耗损真阴。
阴虚火旺属虚火,多由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
一般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
而阴虚火旺,其临床火热征象往往较集中于机体的某一部位。
如阴虚而引起的牙痛、咽痛、口干唇燥、骨蒸潮热、颧红,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均为虚火上炎所致。
阴虚火旺往往病势缓慢,病程较长,其临床主要特征为五心烦热、颧红、失眠盗汗、口燥咽干、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临床表现阴虚火旺证可偏重于不同的脏腑,临床以心、肺、肝、肾的病证为主,主证多见咽干口燥,心烦易怒,轰热升火,舌质红绛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或夜寐多梦,心悸,舌碎,小便短赤(心火);或头痛,面红,目干涩痛,口苦大便干结,脉弦(肝火);或干咳少痰,痰中带血(肺火);或骨蒸潮热,颧红升火,伴头昏,腰酸乏力等,男子遗精,甚则阳强易举,女子梦交(肾火)。
各脏的火旺可以交叉出现。
辨证施治证候: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体温比常人高;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脾胃论》阴火探析
![《脾胃论》阴火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8ce3745acfa1c7aa00cccb.png)
义 之 阴 火 , 非 东 垣 所 发 明 , ・ 安 常 著 作 中 并 宋 鹿 早 已 有 之 , 元 素 及 后 代 医 家 亦 屡 屡 论 及 。 狭 张 义 阴火 专 指 饮 食 劳 倦 、 志所 伤而 致 的 热 中 证 。 情
其 证 浩 , 别 是 “ 温 除 热 ” 治 疗 大 法 的 提 出 特 甘 之 为 东垣 所 独 创 。
东 垣 之 学 . 源 于 ‘内 经 ) 阴 火 之 论 . 不 例 外 。 溯 , 亦
经 脉 之 火 、 志 化 火 、 火 、 火 等 等 , 一 再 申 五 实 虚 并
明 阴火 是 由饮 食 劳倦 、 志 所伤 引 起 , 区 别 外 情 以
感 之 火 。 同 时 , 东 垣 诸 书 , 所 论 阴 火也 无 ~ 察 其 处 为 外感 之 火 。这 样 , 火 的 概 念 就 很 明确 了 , 阴 阴火 是 指 饮 食 劳倦 、 志 所伤 导 致 的 内 伤之 火 , 情 有 虚 有 实 , 见 于 各 个 脏 腑 。 但 结 台 东 垣 对 阴 可 火 的病 因 、 机 . 别 是 治 疗 方 面 的论 述 . 者 病 特 笔
‘ 食 劳 倦 所 伤 始 为 热 中 论 )臼 : 饮 若 饮 食 失 节 . 寒温不适 , 脾 胃乃 伤 ; 怒忧 恐 , 耗 元气 。 则 喜 损 既 脾 胃气 衰 , 气 不 足 . 心 火 独 盛 。 心 火 者 . 元 而 阴 火 也 , 于 下 焦 , 系 系 于 心 , 不 主 令 , 火 起 其 心 相 代 之 。 相 火 , 焦 包 络 之 火 . 气 之 贼 也 。 火 与 下 元 元 气 不 两立 , 胜 则 一 负。 脾 胃气 虚 , 下流 于 一 则 肾 , 火 得 以 乘 其 土 位 。 后 人 对 阴 火 一 词 的 争 阴 ”
阴火探微
![阴火探微](https://img.taocdn.com/s3/m/1f4208c90c22590102029d48.png)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1 7 - 7 22 1 )3c-O 7 0 文 6 4 0 4 (0 oo () 1 - 1 2
李 东 垣 是金 元 四 大 家 之~ , 冶疾 病 以 重视 脾 胃享 誉 医 林 , 论 被
称为“ 土派” 代表。 补 的 阴火 是 李 东 垣 在 经 》 论 的 指 导 下 , 内 理 综
其 中而 升 其 阳 , 寒 以 泻其 火 ” 甘 以及 “ 诸 风 药升 发 阳 气 , …用 以 … 辛 甘 温 药 接 其 升 药 ” 治 疗 大 法 , 制 补 脾 胃泻 阴 火 升 阳汤 治 疗 的 创
火 土 二 家 之 为病 , 附 有加 减法 , “ 脉 缓 、 怠惰 嗜 卧 、 肢不 并 云 如 病 四 收 或 大 便 泄 泻 , 湿 胜 , 平 胃散 。 脉 弦 、 弱 自汗 、 肢发 热或 此 从 若 气 四 大 便 泄 泻 、 皮 毛 枯 槁 、 脱 落 , 黄 芪建 中汤 。 或 发 从 脉虚 而 弱 四物 于
怒 。 这 里 用 阴 阳这 对概 念 来 区 分 内伤 病 和 外 感 病 。 脾 胃虚 实传 ” 《
变论 》 说 : 阴 虚 则 内热 , 所 劳 倦 , 气 衰 少 , 气不 盛 , 焦不 中 “ 有 形 谷 上 行 , 脘 不通 , 下 胃气 热 , 气 熏 胸 中 , 为 内热 。 由此 可 见 , 垣 所 热 故 ” 东
“ 热 内伤 之 病 ” 湿 。
3 阴火 的 症状 和 治疗
按 东 垣 所 述 , 火 的 症 状 主 要 有 3 面 : 1脾 病 则 怠 惰 , 阴 方 () 气短
合 前 贤之 论 并 结 合 自己的 临 床 经 验 总 结 出 来 的理 论概 念 , 其 学 是
阴火之我见
![阴火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597aded880eb6294dd886c76.png)
甲匡 研 究
20 年 4月 02
1 5卷
苇 2鞋
T M R s mJ O2x I1 C e 2O . .5№ 2 , o
文章 蝙 号 :]1 6 1 ((20 0 0 0 10 9 020 )2 O7 2 (  ̄
・
学 术探 讨 ・
之火 , 迥然 有别
阴火由此而生 , 饮食劳倦 , 即“ 喜怒不 节, 始病热中”
之谓。
脏腑 之 间功 能是相互 协调 , 相互 为用 的 , 胃的 如 运化 , 心 火 的温煦… … 。在 病理 是相互 影响 的 , 依赖 “ 心火乘脾 . 血受 火 邪 而 不能 升 发 阳气 复 于地 中 , 乃 地 者 , 脾 也 。“ 人之 ”劳倦伤脾 , 胃虚 , 脾 则火邪 乘之 而
阴火 之 我 见
张 关 生
( 城 市人 民医院 , 东 肥城 2 10 ) 肥 山 76 0
关键词 : 火 用 李 东垣
乘之 ; 后一 阴火指 脾 气不升 , 浊气 内停 , 而化热 , 伏 同
一
中 图分类号 : 28 R 2
文献标识码 : A
阴火 , 所指 不 同 , 但脾 虚生 火则 一 。 火而称 “ ” 人 费 解 。《 问 ・ 匮 真 占论 》 阴 使 素 金 指
“ 阴火 ” 是李 东垣 在 《 内经 》 理论 的指 导下 , 前 综 贤之论 并 结 合 自己 的 临 床经 验 总 结 出 来 的理 论 概
念, 历代 医家多有 阐述 , 观点 不一 。笔者认 为 阴火是
出 :腹 为 阴 , “ 阴中之 至 阴 , 也 脾 在腹 内 , 脏 主 脾 ” 属 运化, 升清 , 春夏 之令 , 行 为后 天之 本 , 氏又注重脾 李 在 发病 中的地 位 , 故可认 为 阴指“ 阴” 脏 而言 , 至 脾 火
火有“虚实之分”,也有“阴阳之说”,一篇教你识“阴火”
![火有“虚实之分”,也有“阴阳之说”,一篇教你识“阴火”](https://img.taocdn.com/s3/m/c5acf70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69.png)
火有“虚实之分”,也有“阴阳之说”,一篇教你识“阴火”“上火了!”这是许多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吃多了“热性”食物,通宵熬夜,加班休息不足,酒喝多了……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容易“上火”。
多数人上火了只知道“清火”,却很少关注上的究竟是什么火?“火”是“热”和“光明”的象征,用中医阴阳属性的归类来看,“火”自然地属于“阳”。
但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万物都有阴阳两方面的属性。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所以,“火”分为“阳火”和“阴火”,“阳火”就是一般容易理解的“火热”之证象,而“阴火”则是指人体因为阳气虚弱导致体内阴寒过盛,从而把本来应该秘藏在体内温暖身体的生理之火逼出来,从而产生一系列所谓“上火”的症状,这一类因为阳虚阴盛而导致的“上火”,就称之为“阴火”。
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创始人,云南省四大名医之首,云南中医药大学首任院长吴佩衡先生,对“阴火”尤为重视。
为了把“阳火”和“阴火”进行鉴别,他特别提出“贼子”和“逆子”的概念,让人容易理解。
所谓“阳火”就是邪热之火,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真热证”,佩衡先生把这类邪热之火比喻为“贼子”,既然是“贼子”就是从外而入,此子当诛当灭。
所以治疗“阳火”应该运用清热泻火解毒之法,即运用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或滋阴清热类药物来进行治疗。
而“阴火”指的是没有在对位置的生理之火,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假热证”,佩衡先生把这类离位的生理之火比喻为“逆子”。
既然是“逆子”,则此子由内而生,是亲生之子,只是其不听话,没有在他该在的位置上,故此子绝不能诛灭,而当教当训,故应该采用温阳扶正、引火归元的方法来治疗。
现阶段人们社会生活习惯和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导致的众多“上火”症状中,属于“阳火”真热证的比率越来越小,而属于“阴火”假热证的比率却越来越多,而且占到了绝大多数。
如果不具备识别“阴火”假热证的能力,一遇到“上火”症状,不分阴阳,一律采用清热滋阴泻火的方法进行应对,就会犯诛杀无度之错,就会损伤到人体生理之火,造成阳虚证的出现。
历代医家对“阴火”的认识
![历代医家对“阴火”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54adf35aad02de80d4d840f4.png)
≯ 峁詹 璧隧学嚣 础
200 8 V o . N o. 19 5
医 文 史献
必须解决什么是 ” 阴火” 。关于什么是 “ 阴火”傅沛藩 [ , 3 ] 认为“ 阴火” 因气虚下陷 , 是 湿流下焦 , 蕴为湿热 ; 也有认 为是阳气虚衰, 阳损及阴 ; 还有认为气损及血 , 阴血亏虚 而成热等 。现代一般认为包括 3 个方面 : 一是李东垣所 说 的脾 胃气衰 、 元气不足 , 独亢于心的心火 。 二是不能下 交于肾, 而反 冲于上的离位相火。因为它不仅无温养生 气作用 , 反而因脾 胃气虚而乘土位 , 这个离位相火 , 亦是
讨。
J 李东垣对“ 阴火” 的认识
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此处“ , 火邪” 即为阴火 。 因饮 食损 胃, 伤脾 , 劳倦 致使脾 胃气虚而生热 , 而劳倦过度亦 可引发 肾间阴火上冲。 内外伤辨惑论》 《 中说 :是热也非 “ 表伤寒邪 , 皮毛间热也 , 肾间受脾 胃下流之湿气 , 乃 闭塞 其下 , 致阴火上 冲, 作蒸蒸而躁热 , 上彻头顶 , 旁彻 皮毛, 浑身躁热。” 此种 热不甚 , 病程较久 , 时作 时休 , 时轻 时
金代医家李东垣 , 其学术思想 的主要 内容为脾 胃内
伤学说 , 阴火” 而“ 理论 为其 “ 胃学说” 脾 的核心内容 。由 于李东垣在其著作 中对“ 阴火 ” 论述较简 , 成后世 医家 造 对“ 阴火” 进行探讨 , 众说纷纭 , 莫衷一是 。 通过分析历代
医家 对 阴火 的 阐释 , 笔者 对 阴火 的 内涵进 行 了初 步 的探
生方法 , 强调顺应 自然界 阴阳的消长规律 以养生 , 即要 掌握 自然界 的变化规律 ,适应性地调节人 的生活起居 、
[] 3李应均. 《 黄帝内经》 中的入天观[ . : 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
“阴火”别见
![“阴火”别见](https://img.taocdn.com/s3/m/22b44457804d2b160b4ec0a0.png)
《 胃论 ・ 中 益 气 汤 》 :如 时 头 热 躁 , 下 元 阴火 蒸 蒸 发 脾 调 云 “ 是
也 , 真 生 地 黄 二 分 、 柏 三 分 , 此证 则 去 之 ” 加 黄 无 。
Ⅸ 胃论 ・ 脾 清暑 益 气汤 》 :脾 胃既 虚 , 能 升浮 , 阴火 伤 其 生 云 “ 不 为
揣测李东垣 关于“ 火” 本意 , 有心得 , 阴 的 颇 自觉 此 见 解 可释 东 垣 义 理 , 喜 之 余 , 梓 成 文 , 同行 探讨 。 欣 付 与
1 对 “ 火 ” 不 同认 识 阴 的
历 代 医家 Biblioteka 所 以 对 “ 火 ” 阴 进行 广 泛 阐释 , 要 出于 对 下 列 文 主
火” 本质 , 百六十余年来 , 代医家不乏阐释之人 。 的 七 历 笔者 近 日 研 读 了《 胃论 》 文 , 重 研 究 了其 中 关 于 “ 火 ” 论 述 , 细 脾 全 着 阴 的 仔
耗, 心火炽动 , 脉沸腾 , 血病 , 阳气不治 , 火乃独炎上 , 而 血 则 而 阴 而走 于 空 窍 , 至 燎 于 周 身 ” 以 。 《 胃论 ・ 运 衰 旺 图说 》 :草 梢子 、 芩 补 肺 气 , 阴 火之 脾 气 云 “ 黄 泄 下行 。 苦 气 上 逆 , 食 苦 以泄 之也 ” 肺 急 。 《 胃论 - 食 劳 倦所 伤 始 为热 中论 》 :既 脾 胃 气 衰 , 气不 脾 饮 云 “ 元 足 , 心火独 盛。 火者 , 火也 。 于下焦 , 系系于心”又云 : 而 心 阴 起 其 ; “ 胃 气虚 , 脾 则下 流 于 肾 , 阴火 得 以 乘其 土 位 ” 又 云 :盖 阴 火 上冲 , ; “ 则 气 高 喘 而 烦 热 , 头 痛 , 渴 , 脉 洪 ” 为 为 而 。
李东垣笔下的热中解读“阴火”
![李东垣笔下的热中解读“阴火”](https://img.taocdn.com/s3/m/ad1216f14693daef5ef73dbf.png)
——解读“阴火”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李东垣在构建脾胃内伤学说时,独创性地提出了“阴火”理论。但后世医家在阅读李东垣著了李东垣学说在临床上的更好应用,并且迄今为止,中医学界仍对李东垣所说的“阴火”概念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重新认识李东垣笔下的“热中”证,或许会对“阴火”的正确认识有所帮助。
李东垣在《脾胃论·卷中》中专门写有一节内容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文中指出:“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热中”有什么临床表现呢?“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应该如何治疗呢?“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用方为补中益气汤加减。
气偏胜于内,似乎还没有说清“热中”的“热”的产生机理。李东垣紧接着又引用了一段话:“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曰内热。”这句话是岐伯回答黄帝的话,黄帝的问题是:“阴虚生内热奈何?”也就是说,这儿的热是“阴虚生内热”,其机理是劳倦损耗形气,加之饮食不及,水谷精气不能充盛,上焦之气不能宣发,下脘(有版本校正为“下焦”)之气不能通调,中焦郁滞生热,热气上熏胸中。前后对参,热气上熏胸中即“阴火上冲”。由于火的形成涉及到三焦,因此有心火、相火、包络之火等的不同表述,但热的形成主要源于中焦气虚。中焦气实则无热,气虚则有热。气虚一分,热即多一分。因此李东垣说“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下流于肾可理解为与“谷气不得升浮”同义。)
毫无疑问,补中益气汤及其方后的加减法,可以体现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总的治则:补中、升清、泻阴火。“热中”是补中益气汤的主治证。
那么,解读“热中”形成的机理,或许会成为解读李东垣阴火学说的关键一点。李东垣对“热中”的认识来源于《黄帝内经》,文中主要引用了《素问·调经论》中的两段话以作佐证。第一段是:“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善怒。”这里“炅中”即“热中”,“并”解释为偏胜,“阴”、“阳”解作表里。从李东垣引用的这句经文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李东垣笔下的“热中”产生的原因是“气并于阴”,也就是气偏胜于内。而“内伤脾胃,乃伤其气”,饮食劳倦所伤脾胃,怎么可能是气偏胜于内呢?再从前文对脾证始得诸症机理的解释中可以看到,“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前后对参,我们会发现,李东垣说的气偏胜于内是指阳气不得升浮外达,是相对阳气不达的“外”而言偏胜的,并非绝对偏胜。进一步推导,阳气不得升浮外达的原因是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似也顺理成章。
阴火即阴中之火刍议
![阴火即阴中之火刍议](https://img.taocdn.com/s3/m/03778a858762caaedc33d407.png)
力日增。
甚至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开始给中医立法;美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则把中药作为一种战略产业发展 全球的中医药产值也是逐年直线增长。
但是极其奇怪的是,作为发源地的我国,却出现了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中医药年产值规模仅占全球的3%的尴尬局面。
民族精华被世界排斥,同时世界又在掠夺着民族精华。
要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还是要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只有中国人真正下决心排除干扰,充分地继承研究中医,才会有效地发扬揭示中医。
当中医药疗效日益发挥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受了益(包括经营中医药生意的人),会促使更多的世界的人民接受、相信中医,甚至掀起新医学的革命。
同时,国家政策还要对于中医药进行有效的保护。
中医科学可以是没国界的,但中医的专利成果是属于中国人民的。
这应该是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两个基本方面。
5 结合与独放结合,是指中西医结合;独放,就是中医或西医的单用。
中西医结合!、团结中西医!,是几十年以来国家提倡的政策,也是中医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中医发展的必然难题。
从哲学来看,结合属于矛盾的统一,独放是矛盾的对立。
结合是两点论!;独放是一点论!。
两点论!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
问题是,究竟如何操作促成结合?至今没有明确有效方案。
很多的结合!都是虚浮幼稚。
结果,中西医既没结合好,也没团结好。
笔者认为抛开中西医学术上怎样结合不谈,就从哲学上论证,对立!、统一!的互相转化∀∀∀它的转化条件是严格甚至残酷的。
条件应该是:当对立双方处在势均力敌的时候,即对立的成分应该是两强,才有真正的统一,抑或叫做结合!、和谐!。
因此,中医目前应该的路子只能是:中医人就是中医为主,能中不西!,大力运用本医学的独特理论经验,大力发掘治疗疑难病常见病的疗效,利用不断提高的有效率(尤其是西医达不到的有效率)来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那时才是中西医结合的成熟时期。
目前关于结合的说法争论甚多,但是从哲学最高级别的务虚来论证,似乎高屋建瓴,即先坚决独放,再两强结合。
论阴火的病理实质及其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论阴火的病理实质及其对临床医学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d091dd250e2524de5187e25.png)
综 上可 见 , 氏立 说 , 以升 降 浮 沉 为 纲 , 阴盛 李 是 以
阳虚作为内伤病理概括 , 而谷气不升反降, 则是 内伤病 之证” 是对 内伤病理 的高度概括 , 是李 氏立说 的基本 理 的切 入点 , 这就 是李 氏脾 胃内伤 论 治 , 特别 强 调 阳气
点, 由于 阴 阳是一 个 多义词 而又 同义 连 用 , 之 学者 守 升 发 的理论 根据 , 阴火 学 说 就是 在 这 一 病 理 认 识 基 后 而 旧 因循 , 阳气 不 足 阴寒 独 盛 为 解 , 与 文 义 割 裂 , 础 上发 展起 来 的 。 以 既 又不符 病理 实 际 , 离 了李 氏立 论本 旨 , 究全 文 此处 2 阴盛则上 乘 阳分 。 阴道 不行 偏 详 而 阴盛 阳虚 的确 切定 义 , 以降 沉之气 有 余 , 浮之 气不 应 升 同篇李 氏又说 : 夫脾 胃不 足 , “ 皆为 血 病 。是 阳气 足解 读为 是 , 因李 氏立 言 以 阳主 升 浮 , 向上 向外 , 时应 不 足 , 阴气有 余 , 九 窍 不 通 。诸 阳气 根 于 阴血 中、 故 阴 春夏 ( 寓强 壮 ) 阴主降 沉 , : 向下 向 内 , 时应 秋 冬 , 寓衰 血受火邪则 阴盛, ( 阴盛则上乘 阳分 , 阴道不行 , 生 而 无
W ORL CHI S DI I S p e e . 0 , 16, o 5 D NE E ME C NE e tmb r 2 1 Vo . N . 1
读解“阴火”
![读解“阴火”](https://img.taocdn.com/s3/m/4b0ccb2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4.png)
2020年11月第26卷第11期November2020Vol.26.No.11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1601【理论探讨】读解“阴火”顾思臻,窦丹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摘要:"阴火”一词出自《内外伤辨惑论》,阴火之"阴”或指下焦之火,或指心火伤阴,阴火之"因”源于"汴京大疫”,阴火之“机”为疫毒火热伤正、邪胜正衰,阴火之"证”症状纷繁,包括全身虚弱症状、肺系、胃肠系及神志精神症状。
由于疫病患者脾胃虚弱之症明显,正虚为重,前医攻下发表之法,祸不旋踵,犯虚虚之法,故李东垣虽误将"外感”辨为"内伤”,然从"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入手,扶正救治,确为求本,立辛甘温之剂补脾胃、味薄风药升阳气、滋阴清热泻阴火之法,根据病情轻重,诸药或独行或合参以治"阴火”,为后世救治疫病开辟了新的法门。
关键词:阴火;涵义;机证;治疗;风药中图分类号:R22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250(2020)11-1601-02“阴火”理论是李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理论之一,李东垣对于“阴火”的阐发散在于各篇且语焉欠详。
然结合其成书背景,拟对该理论的含义、病机及治法方药等重新进行审视,现归纳总结如下。
1“阴火”释义初识“阴火”便心生疑窦。
火为阳,何有“阴火”之说?莫非如同伤暑,有“阳暑”“阴暑”之分?历来各家都以“内伤”为前提[1-5]并各执一词,大致可归纳为内火、虚火、邪火3种含义。
内火是指李东垣根据《素问•调经论篇》:“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二语发挥为“饮食劳倦,喜怒不节,始病热中”等,强调火热之症的产生源于脾胃内伤。
阴火与相火的关系辨析
![阴火与相火的关系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66bbd25901020206409c93.png)
阴火与相火的关系辨析东垣著《脾胃论》一书,首先推出“阴火”一词,并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为元气之贼”的观点。
在治疗上制定“甘温除热”、“升阳”与“泻火”之法,首创“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等临床上用之有效的方剂,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然而在病机的阐述上尚欠清晰,特别对“阴火”的概念阐述不够明确,以致后世有“虚火”、“实火”、“浮火”之争。
我们对《脾胃论》进行了研究,并参考丹溪、景岳、养葵等各家之说,对此加以分析,以求正于同道。
1 水中之火,乃人生立命之根以“阴火”名者,自东垣始。
以后丹溪、景岳、养葵等皆指“阴火”即“相火”也。
相火为水中之火,肾中阴阳犹如水火,内寄于肾,故谓肾为“水火之宅”,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维持人体生命上的动态平衡。
相火者,守位禀命,代君行令,动而可见。
君以名,相以位,君相协调,阴阳平衡,水火有序,则机体生机勃勃。
《内经》云“少火生气”,所谓“少火”者,乃少阴之火也。
东垣《脾胃论》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旨在培补后天元气之本。
顾元气为生身之精气,而实祖于胃。
故胃气有谷气、营气、卫气、宗气、阳气之别名,其实皆元气之异称,而此气即《内经》“少火生气”之气也。
“少火生气”即为真阳生气,乃人生生命之根。
此火寄于肝肾,为水中之火,名曰相火。
相火者,因君火不主令(行),而代君以行,故曰“相火以位”。
元气在两肾命门之中,随三焦相火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蒸糟粕而化精微,是元气即相火之所化(《质疑录》)。
相火者生气者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故相火实为生身立命之本。
2 离位妄行,乃损伤元气之本相火乃水中之火,水静火动,静而不止,动而不妄,则天能生物,人能有生。
天之火虽出于木,而皆本乎地。
故雷非伏,龙非蛰。
海非附于地,则龙雷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
鸣也,飞也,波也,动而为火者也,此皆谓之相火。
周子曰:即发知矣,五性感物而万事出,有知之后,五者之性为万物所感,不能不动。
老中医:阴火医案
![老中医:阴火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dd2ae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40.png)
阴火医案
彭某,女,77岁
2006年12月18日初诊。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服新癀片后出现呕吐、头晕半月,伴牙痛,心慌,嘈杂,口干,纳差,二便尚可,舌淡、少苔,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阴火,证属脾胃气阴不足。
治以清泻脾阴之火,予参苓白术散加减。
处方:
党参、荷叶、竹茹、麦冬、石斛、姜半夏、茯苓、扁豆各15g,山药、薏苡仁、谷芽各30g,木瓜、枇杷叶、炒白术各10g
6剂,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症状大为好转,唯口干,舌痛,舌淡尖红、少苔,脉缓略弦。
治以健脾益气养阴。
处方:
太子参、北沙参、茯苓、扁豆、石斛、麦冬、竹茹、芦根各15g,乌梅、荷叶、枇杷叶各10g,慈茵仁30g,白术12g 续服6剂,未再来诊。
后随访诸症已愈。
阴火概念、发生机理与治疗
![阴火概念、发生机理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087597a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ad.png)
推荐书籍(阴火)
《内外伤辨惑论》▪李东垣 《脾胃论》▪李东垣 《火神三书》▪郑钦安 《火郁发之》▪李士懋
谢谢
汇报人:WPS
东垣▪“甘温除大热”
元阳外越
一点真阳,为群阴阻塞,不能归根,必须荡尽群阴,乾纲复振,纳气归肾。
潜阳丹
封髓丹
西砂一两 附子八钱 龟板二钱 炙甘草五钱
黄柏一两 砂仁七钱 炙甘草三钱
伏火说
世多不识伏火之义,即不达古人用药之妙也。余试为之喻焉:如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 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古人通造化之微,用一药,立一方,皆有深义。 若附子、甘草二物,附子即火也,甘草即土也。古人云:“热不过附子,甜不过甘草。”推其极也, 古人以药性之至极,即以补人身立命之至极,二物相需并用,亦寓回阳之义, 亦寓先后并补之义,
亦寓相生之义,亦寓伏火之义,不可不知。
虚阳外越
茯苓四 逆汤
通脉四 逆汤
天雄散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 炙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炙甘草二两 附子大者一枚
干姜三两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天雄三两 白术八两 桂枝六两 龙骨三两
二加龙 骨汤
龙骨二分 炙甘草二分
牡蛎三分 桂心四分 芍药四分 大枣四枚 生姜五分 白薇三分 附子三分炮
脾胃气虚
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元气耗伤,升降失司。
《内外伤辨惑论·辨寒热》云:“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 虚,湿气下流于肾,闷塞其下, 则闭塞气机,肾中相火不能升降出入, 失却其伴君游行于全身,辅君行事的功 能,相火郁而成火热,东垣把这种火称 为阴火。
致上僭而为病),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
虚阳外越
《伤寒论》第69条:“发汗,若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 之。”
关于“阴火”理论之欧阳语创编
![关于“阴火”理论之欧阳语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1d2e624cdd88d0d232d46a98.png)
【摘要】关于“阴火”理论历代医家有不同解释。
经分析认为“阴火”是指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精神刺激三因素综合作用引起脾胃气虚而导致的内伤发热,是由于脾胃气虚,气机失常,致三焦气失机司所致,源于中焦,起于下焦,见于三焦。
【关键词】阴火;脾胃气虚;李东垣1 李东垣对“阴火”的认识李东垣在他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4部著作中,据统计共有40多处提到“阴火”,明确指出“阴火”为心火者2处,为肾火者5处,为脾火者3处,为胃火者1处,为肝火者1处,为肺火者1处,为经脉之火者6处,为五志化火者2处,为实火者1处,为虚火者6处等[1]。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此处“火邪”即为阴火。
因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致使脾胃气虚而生热,而劳倦过度亦可引发肾间阴火上冲。
《内外伤辨惑论》中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
”此种热不甚,病程较久,时作时休,时轻时重,遇劳加重,一般上午多见,体温通常不会很高,多呈现躁热,休息后阴火回归肾间,则又呈现表阳虚的常态。
李东垣著作中多处提到阴火产生的病理机制,如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说“人之真气衰旺皆在饮食入胃,胃和则谷气上升”;在《脾胃论》中则说“阳气虚则不能上升,而脾胃之气下流,并于肝肾”;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又说“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肝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而“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内外伤辨惑论》)。
可见这里所说的“脾胃之气”是指脾胃元气,脾胃气虚,生化无源,致使清阳无力上行,脾虚湿聚,下陷下焦阴分,郁而化火。
由此可见“阴火”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下陷下焦阴中,郁而化火上攻所致。
《脾胃论》中说:“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