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7.14 一字形边缘构件纵向筋及箍筋配筋率表

合集下载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箍率计算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箍率计算

L1 L2 As1 As2 外圈大箍筋总长度 外圈大箍筋总长度(仅 内部箍筋及 内部箍筋及拉 外圈大箍 V1=As1*L1 (仅指红颜色的外围 指红颜色的外围环 拉筋总长度: 筋总长度:最终 单根箍筋面积 筋面积 环箍):初步计算 箍):最终计算 初步计算 计算 (mm) (mm) (mm2) (mm3) (mm) (mm) (mm2) 1648 1320 50.3 66350 1484 1464 50.3 箍筋间距 s (mm) 150 判断箍筋是 单位体积 否满足规范 的配箍率 构造要求 1.3963% 不满足 Pv
2.采用400MPa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5;采用500MPa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30
3.《混凝土规范送审稿》用作受剪、受扭、受冲切承载力计算的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不应大于360N/mm2。(高规送审稿:不再受360N/mm2限制)(对剪力墙边缘构 筋要求为宜)。 4.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5.保留二级抗震(老规范),对应轴压比0.3和0.4的情况,以便新老规范过度阶段使用。 6.非阴影区箍筋:可采用比阴影区箍筋直径小一个型号的钢筋(间距不变),采用环套布置,一般均能满足Zv/2。所以,非阴影区不再计算。 7.核心区面积:取箍筋内表面计算。端柱保护层厚度:近似按墙的保护层选取,偏安全。如想增大,可似选取要求更高的环境类别。
及最小直径 Pvmin 配箍率 0.880%
fc
fyv
混凝土强度等 混凝土抗压 箍筋级别 箍筋强度 级 强度 (N/mm2) (N/mm2) 不大于C25 16.5 HPB300 270
bf2=0时,外 bw1=0时,外 圈箍筋应减去 圈箍筋应减去 一个柱宽 一个墙宽 144 184 V=V1+V2 V2=As2*L2 (mm3) 73589 总的箍筋体积 (mm3) 1.40E+05

各种最小配筋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6%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抗震等级梁中位置支座跨中一级0.4和80ft/fy中的较大值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二级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三、四级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柱类型抗震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框架中柱、边柱 1.0 0.8 0.7 0.6框架角柱、框支柱1.2 1,0 0,9 0,8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应按上面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上面数值增加0.1。

规范上不是有么?框架梁的最小配筋率取大值一级支座0.4 ,80ft/fy 跨中0.3 ,65ft/fy二级支座0.3 ,65ft/fy 跨中0.25,55ft/fy三、四级支座0.25,55ft/fy 跨中0.2 ,45ft/fy带边框的剪力墙连梁最小配筋率同相应抗震等级的框架梁。

基础哪,尤其是独立基础是多少啊怎么算最小配筋率?谢谢!现行规范上没有最小配筋率的明确规定,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执行,扩展基础底版受力钢筋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100~200。

最大配筋率当受弯构件的配筋率达到相应于混凝土即将破坏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大配筋率,以ρmax (ρ=As/b h0)表示。

配筋率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计算公式:ρ=A(s)/bh(0)。

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

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预制构件配筋计算表

预制构件配筋计算表

1825000
10.836
梁板类构件正截面配筋与校核
钢筋截面面积选择
单筋矩形截面时
计算得受拉区纵
向受力钢筋的截 相对受压区高
面积As(mm2)
度ξ
实际配筋率 受拉区纵向受力钢筋应
ρ(%)
配面积As(mm2)
596.0
0.542
2.980
596.0
形截面时
截面校核
待校核受拉区纵向 待校核等效 待校核单筋矩形截
构件种类
0.405
0.0033
0.614
6.75
0.4255
5
矩形截面 受拉区钢筋排 受压区钢筋排 截面高度h
配筋类别 列方式
列方式
(mm)
截面宽度b (mm)
截面受压区翼 缘高度h1f (mm)
1
A
C
40
500
0
截面受压区翼缘 计算宽度b1f (mm)
截面受拉区翼缘 高度hf(mm)
截面受拉区翼缘计 算宽度bf(mm)
面积As(mm2)
实际配筋率 ρ(%)
受拉区纵向受力 钢筋应配面积 As(mm2)
待校核受拉区纵向
受力钢筋的截面积 待校核等效受压
As(mm2)
区高度X(mm)
错误
#VALUE!
#VALUE!

截面校核
设计剪力值V
待校核单筋矩形 截面能够抵抗弯 矩值Mu(N*mm)
校核结果


箍筋所用 钢筋等级
混凝土强度等级(C) 砼抗压强度设计值fc(N/mm2) 砼抗拉强度设计值ft(N/mm2) 砼抗压强度标值fcu,k(N/mm2)
α1
β1

配筋表

配筋表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N/mm2)
2
纵向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最大高度(m)
钢筋的计算截面面积及公称质量表
每米板宽内的钢筋截面面积表
梁内钢筋排成一排时的钢筋最多根数
梁受集中荷载时的附加箍筋
每根附加吊筋承受集中荷载能力
梁受集中荷载时的附加吊筋
每米箍筋实配面积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框架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白分率(%)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λν(ρν=λνf
框架柱每侧纵向受力钢筋最大根数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
框架柱、框架梁加密区箍筋间距及直径
估算板厚度h/l
估算梁截面(高跨比h/l)
粱的最大高跨比l0/h值
框架柱的截面
框架柱的界面形式一般采用矩形、方形、圆形或多边形等。

截面宽度和高度: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宜小于250mm,抗震设计时均不宜小于300mm;
圆柱截面直径及多边形截面的内切圆直径不宜小于350mm;
错层处框架柱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0mm。

截面高度与宽度的比值不宜大于3。

框架柱的截面宜满足L0/bc≤30;L0/hc≤25;
(L0为柱的计算长度;bc, hc分别为柱截面宽度和高度)。

框架柱的剪跨比宜大于2。

地震作用下弹性层间位移角的限值
受弯构件允许挠度
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
非法定计量单位与法定计量单位换算关系。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箍率计算(新根据抗震规范2010编写的边缘构件配箍计算表-)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箍率计算(新根据抗震规范2010编写的边缘构件配箍计算表-)

3014.3λv=0.2箍筋f yv =210N/mm 2λv范围内1.59%λv/2范围内0.80%设防烈度:7度抗震等级:轴压比暗柱类型截面B1B2(㎜)B3(㎜)H1(㎜)H2(㎜)a 200300100200300B2a(㎜)B3a(㎜)77501600㎝2实配钢筋112 Φ20实配钢筋28 Φ18As=5806mm 2满足要求直径竖向间距水平根数12100不填1210021210021210022.46%λv/2范围内拉筋:直径竖向间距水平根数λv/2范围面积(mm2):10100不填1010011010001010002.01%最小直径(mm)沿竖向最大间距(mm)最小直径(mm)一0.010A c ,6φ1681000.008A c ,6φ148二0.008A c ,6φ1481500.006A c ,6φ128三0.006A c ,6φ1261500.005A c ,4φ126四0.005A c ,4φ1262000.004A c ,4φ126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注1:A c 为边缘构件的截面面积;注2:其他部位的拉筋,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筋间距的2倍;转角处宜采用箍筋;λv区域面积S1: 暗柱纵筋配筋率ρ=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其它部位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筋d内部小箍筋H向根数:d-H向箍筋总d内部小箍筋Ba向根数:体积配箍率ρv 2=>0.8%满足要求表6.4.5-2 抗震墙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体积配箍率ρv 1=>1.59%满足要求c外围箍筋:c箍筋总长度d内部小箍筋B向根数:d-B向箍筋总b内部小箍筋B向根数:b-B向箍筋总b内部小箍筋H向根数:b-H向箍筋总b内部小箍筋Ba向根数:二、箍筋λv范围内箍筋:λv范围面积(mm2):a外围箍筋:a箍筋总长度一、纵筋规范规定暗柱纵筋最小配最小纵筋计算值:规范规定的暗柱纵 ρv 1=λv*f c /f yv = ρv 2=λv/2*f c /f yv =三级剪力墙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计算 混凝土强度等级C 混凝土强度fc=λ≤0.2λ>0.2λ≤0.2λ>0.2λ≤0.30.20h W 0.25h W 0.20h W 0.25h W 0.15h W0.15h W 0.20h W 0.15h W 0.20h W 0.10h Wλv 0.1440.240.120.20.12纵向钢筋(取较大值)箍筋或拉筋沿竖向间距l c (翼墙或端柱)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图6.4.5-1抗震墙的构造边缘构件范围表6.4.5-3 约束边缘构件范围lc及其配箍特征值不小于墙厚和400mml c (暗柱)注5,λ为墙肢轴压比;注6,A c 为右图中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截面面积。

结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结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构造钢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按照构造需要设置的钢筋,相对于受力钢筋而言。

构造钢筋不承受主要的作用力,只起维护、拉结,分布作用。

构造钢筋的类型有:分布筋,箍筋,拉筋,构造腰筋,架立筋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表9.5.1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第9.5.2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第9.5.3条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M u≥Mc r (9.5.3)式中Mu--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本规范公式(7.2.1-1)、(7.2.2-2)或公式(7.2.5)计算,但应取等号,并将M以Mu代替;Mcr--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按本规范公式(8.2.3-6)计算。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1.6第10.1.6条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应沿梁长度方向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且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且单位长度内的总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中单位宽度内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

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不宜小于板计算跨度l0的四分之一(图10.1.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1.7第10.1.7条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现浇楼盖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单向板或双向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跨中相应方向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该钢筋自梁边或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在单向板中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计算跨度的五分之一;在双向板中不宜小于板短跨方向计算跨度的四分之一;在板角处该钢筋应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状布置;当柱角或墙的阳角突出到板内且尺寸较大时,亦应沿柱边或墙阳角边布置构造钢筋,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应从柱边或墙边算起。

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

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
fc = λv =
21.1 0.2
YBJZ JZ型
AZ型
水平钢筋替代墙身筋的计算
砼强度(≥C35) 箍筋强度 配箍率特征值λv 砼保护层厚度 箍筋合力点至边缘距离 计算Acor箍筋内侧到墙边距 离墙宽 翼缘宽 翼缘长 YBZ墙长 翼缘拉筋肢数 YJZ拉筋肢数
水平钢筋 同水平层箍筋 同水平层拉筋 附加层箍筋 附加层拉筋
N/mm2 N/mm3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个 个 面积 251.2 392.5 251.2 392.5 251.2
砼强度(≥C35) 箍筋强度 配箍率特征值λv 砼保护层厚度 箍筋合力点至边缘距离 计算Acor箍筋内侧到墙边距 离 墙宽 翼缘宽 翼缘长 YJZ墙长1 YJZ墙长2 翼缘拉筋肢数 YJZ拉筋肢数
c = 15 mm as = 20 mm
JZ型 JZ型
计算Acor箍筋内侧到墙边距 离墙宽 翼缘宽 翼缘长 YJZ墙长 翼缘拉筋肢数 YJZ拉筋肢数
水平钢筋 同水平层拉筋 附加层箍筋 附加层拉筋
s = 25 bf = 200 bw = 200 L1 = 300 L2 = 300
m=1 n=1 直间 径距 8 @ 200 8 @ 200 10 @ 200 10 @ 200
= 1600 mm
= 1080 mm
= 800
mm
= 3000 mm
= 480
mm
= 157500
mm ²
计算: 水平钢筋体积配箍率ρ v1 总体积配箍率ρv 最小体积配箍率【ρv】 水平钢筋比例ρv1/ρv
= 0.25519 % = 1.4761 % = 1.40556 % = 17.288 %
300墙厚中间拉筋 水平层中间拉筋 附加层中间拉筋

新规范构造配筋表

新规范构造配筋表

新规范构造配筋表
混凝⼟强度设计值(N/mm2)
纵向受⼒钢筋混凝⼟保护层最⼩厚度(mm)
现浇钢筋混凝⼟房屋适⽤最⼤⾼度(m)
钢筋的计算截⾯⾯积及公称质量表
每⽶板宽内的钢筋截⾯⾯积表
梁内钢筋排成⼀排时的钢筋最多根数
梁受集中荷载时的附加箍筋
每根附加吊筋承受集中荷载能⼒
梁受集中荷载时的附加吊筋
每⽶箍筋实配⾯积
钢筋混凝⼟结构构件中纵向受⼒钢筋的最⼩配筋百分率(%)
框架柱全部纵向受⼒钢筋最⼩配筋百分率(%)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配筋⽩分率(%)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配箍特征值λν(ρν=λνf c/f w)
框架柱每侧纵向受⼒钢筋最⼤根数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锚固长度
300~450宽框架梁受扭钢筋配筋⽅法
框架柱、框架梁加密区箍筋间距及直径
估算板厚度h/l
估算梁截⾯(⾼跨⽐h/l)
粱的最⼤⾼跨⽐l0/h值
框架柱的界⾯形式⼀般采⽤矩形、⽅形、圆形或多边形等。

截⾯宽度和⾼度:
⾮抗震设计时均不宜⼩于250mm,抗震设计时均不宜⼩于300mm;
圆柱截⾯直径及多边形截⾯的内切圆直径不宜⼩于350mm;
错层处框架柱的截⾯⾼度不⼩于600mm。

截⾯⾼度与宽度的⽐值不宜⼤于3。

框架柱的截⾯宜满⾜L0/bc≤30;L0/hc≤25;
(L0为柱的计算长度;bc, hc分别为柱截⾯宽度和⾼度)。

框架柱的剪跨⽐宜⼤于2。

地震作⽤下弹性层间位移⾓的限值
受弯构件允许挠度
伸缩缝的最⼤间距(m)
A级⾼度⾼层建筑⾼宽⽐的限值
墙体⾃重表。

柱、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箍率和配箍特征值计算

柱、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箍率和配箍特征值计算

第17章柱、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箍率和配箍特征值计算本章内容包括采用普通箍、复合箍配筋方式的矩形截面柱和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及配箍特征值的计算,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面积计算。

使用软件计算柱体积配箍率和配箍特征值的好处:1、速度快,否则翻厚重的设计手册至少十分钟才能找到;2、箍筋间距s 不是100mm 的也能得到,不象设计手册只能给出s 是整数的情况。

17.1矩形截面柱体积配箍率及配箍特征值计算《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规定:6.4.7柱加密区范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柱箍筋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式要求:v ρ≥v λyvc f f (6.4.7)式中:v ρ──柱箍筋的体积配箍率;v λ──柱最小配箍特征值,宜按表6.4.7采用;c f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当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35时,应按C35计算;yv f ──柱箍筋或拉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表6.4.7柱端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vλ抗震等级箍筋形式柱轴压比≤0.300.400.500.600.700.800.90 1.00 1.05一普通箍、复合箍0.100.110.130.150.170.200.23────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螺旋箍0.080.090.110.130.150.180.21────二普通箍、复合箍0.080.090.110.130.150.170.190.220.24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螺旋箍0.060.070.090.110.130.150.170.200.22三普通箍、复合箍0.060.070.090.110.130.150.170.200.22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螺旋箍0.050.060.070.090.110.130.150.180.20注:普通箍指单个矩形箍或单个圆形箍;螺旋箍指单个连续螺旋箍筋;复合箍指由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复合螺旋箍指由螺旋箍与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连续复合螺旋箍指全部螺旋箍由同一根钢筋加工而成的箍筋。

配筋表等

配筋表等

注: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

注: 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考虑局部突出屋顶部分)注:Lo为板的计算跨度,对于双向板则为短向计算跨度。

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注:上表中,第一排数字为板厚mm;第二排数字为配筋量mm2/1000mm。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10.1.7条和第10.1.8条当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钢筋外,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

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10.1.7条和第10.1.8条),特别注意梯段板分布筋问题。

框架梁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11.3.1条。

在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级抗震等级二、三级抗震等级且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2、截面宽度与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宜大于4;3、净跨与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宜小于4。

11.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11.3.6条框架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1.3.6-1规定的数值;2、框架梁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顶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3;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10.2.6条当梁端实际受到部分约束但按简支计算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小于两根。

(只说明是在支座区,不一定是上部贯通筋>1/4,可以在支座附加负筋)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3.4条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小于2Φ14mm,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Φ12mm;(三级无此要求)2、一、二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矩形截面柱,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

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筋含量参考表word精品

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筋含量参考表word精品
0.27
1.11
1.38
非框架异形梁
24
圈过梁
10m3
0.26
0.73
0.14
1.13
25
有梁板10以内
10m3
0.50
0.08
0.88
1.46
26
有梁板10以内(砖混)
10m3
0.85
0.49
1.34
仅适用于砖混结构
27
有梁板10以上
10m3
0.92
0.04
0.39
1.35
28
有梁板10以上(砖混)
10m3
0.78
0.32
1.10
:仅适用于砖混结构
29
无梁板
10m3
0.51
0.15
0.66
30
平板10以内
10m3
0.81
0.15
0.96
31
平板10以上
10m3
0.38
0.73
1.11
32
普通楼梯
100rm
0.84
0.96
1.80
33
楼梯(住宅)
100mi
0.67
0.03
0.40
1.10
仅适用于住宅建筑
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筋含量参考表
单位:t
序 号
项目
计算 单位
A5
以下
A10
以下
A10
以上
B10
以上
合计
备注
1
带形基础有梁式
1om
0.15
0.50
0.65
2
带形基础无梁式
10m
0.1
0.20

配筋常用表格

配筋常用表格

6
8
0.283
0.503
0.188
0.335
0.142
0.251
10 0.785 0.523 0.392
12 1.131 0.754 0.566
2
四、梁内单层钢筋最多根数
梁宽(mm)
14
钢 筋 直 径 (mm)
16
18
20
22
25
28
200
4
3/4
3/4
3
3
3
2/3
250
5
5
4/5
4
4
3/4
3
300
14
153.9 308 461 615 769 923 1077 1231 1385
16
201.1 402 603 804 1005 1206 1407 1608 1809
18
254.5 509 763 1017 1272 1526 1780 2036
2290
20
314.2 628 941 1256 1570 1884 2200 2513
4 1963 4418
2344 2724 3104 3484 3864
2278 2592 2906 3220 3534
5 2454 4909
2835 3215 3595 3975 4355
2769 3083 3397 3711 4025
六、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及最大裂缝宽度限值
环境类别
钢筋混凝土结构
2827
22
380.1 760 1140 1520 1900 2281 2661 3041
3421
25
490.9 982 1473 1964 2454 2945 3436 3927

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

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

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考虑到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常见板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下表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注: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0.1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2、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3、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 ' f-b)h '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4、当钢筋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2钢筋混凝土板最小配筋量mm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地基上混凝土板最小配筋量mm2/(1000mm宽范围内)注:上表中第一排数字为板厚mm第二排数字为配筋量mm2/1000mm对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现浇楼盖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单向板或双向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跨中相应方向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该钢筋自梁边或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在单向板中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计算跨度的五分之一,在双向板中不宜小于板短跨方向计算跨度的四分之一;在板角处该钢筋应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状布置;当柱角或墙的阳角突出到板内且尺寸较大时,亦应沿柱边或墙阳角边布置构造钢筋,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应从柱边或墙边算起。

新规范最全构造配筋表

新规范最全构造配筋表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N/mm2)
2
纵向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最大高度(m)
钢筋的计算截面面积及公称质量表
每米板宽内的钢筋截面面积表
梁 内 钢 筋 排 成 一
排 时的 钢 筋 最 多 根 数
梁受集中荷载时的附加箍筋
每根附加吊筋承受集中荷载能力
梁受集中荷载时的附加吊筋
每米箍筋实配面积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框架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白分率(%)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λν(ρν=λνf/f)
框架柱每侧纵向受力钢筋最大根数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
框架柱、框架梁加密区箍筋间距及直径
估算板厚度h/l
估算梁截面(高跨比h/l)
粱的最大高跨比l0/h值
框架柱的截面
框架柱的界面形式一般采用矩形、方形、圆形或多边形等。

截面宽度和高度: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宜小于250mm,抗震设计时均不宜小于300mm;
圆柱截面直径及多边形截面的内切圆直径不宜小于350mm;
错层处框架柱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0mm。

截面高度与宽度的比值不宜大于3。

框架柱的截面宜满足L0/bc≤30;L0/hc≤25;
(L0为柱的计算长度;bc, hc分别为柱截面宽度和高度).
框架柱的剪跨比宜大于2。

地震作用下弹性层间位移角的限值
受弯构件允许挠度
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
非法定计量单位与法定计量单位换算关系。

钢筋配筋详细表

钢筋配筋详细表
一、钢筋混凝土板最小配筋量mm2
混凝土标号
钢筋种类
0.45ft/fy和0.2%的较大值
板厚(mm)为下行数值时每米宽范围内最小配筋mm2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C20 ft=1.10
HPB235
0.236%
212
236
260
283
307
330
354
378
401
HRB335
982
873
785
1616
1508
1414
1257
1131
2199
2053
1924
1710
1539
2872
2681
2513
2234
2011
3635
3393
3181
2827
2545
4488
4189
3927
3491
3142
5430
5068
4752
4224
3801
7012
6545
6136
5454
4909
110
钢筋间距
(mm)
当钢筋直径(mm)为下列数值时的钢筋截面面积(mm2)
4
4.5
5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5
70
75
80
90
100
180
168
157
140
126
227
212
199
177
159

配筋率汇总

配筋率汇总

配筋率汇总非抗震梁、板纵筋(%):最小配筋率:0.2和45f t/f y中的较大值,如梁C30HRB335为0.215;板C30HPB235为0.306。

(《混凝土》9.5.1)注:1,采用HRB400时可减小0.1,采用C60以上时,增大0.1 2,对于受弯构件,截面积按全截面扣除受压翼缘(b f-b)h f3,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底板为0.15最大配筋率:根据界限受压区高度算得,如C30HRB335为2.62抗震梁、板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11.3.6)注:1,表中括号内数值为C30HRB335时2,框架梁端截面底部和顶部纵筋截面积比值,一级不小于0.5,二三级不小于0.3(下部纵筋不宜过少)最大配筋率:2.5%,《混凝土》11.3.1梁内受扭纵筋(%):最小配筋率:85f t/f y,C30HRB335为0.404。

(《混凝土》10.2.5)梁内箍筋(%):最小配箍率:非抗震24f t/f y,受扭时28f t/f y,C30HPB235分别为0.163和0.191。

(《混凝土》10.2.10,12)抗震,一级30f t/f y,二级28f t/f y,三四级26f t/f y(《混凝土》11.3.9)非抗震柱纵筋(%):最小配筋率:一侧0.2;全部0.6。

《混凝土》9.5.1(注意同梁)最大配筋率:不宜5%,不应6%,《混凝土》10.3.1抗震柱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11.4.12)注:1,采用HRB400时可减小0.1,采用C60以上时,增大0.1 2,四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增加0.1最大配筋率:5%,《混凝土》11.4.13柱内箍筋(%):加密区最小体积配箍率:(《混凝土》11.4.17)注:1,表中数值按C30混凝土HPB235箍筋算得2,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框支柱时、剪跨比小于2时见规范剪力墙(%):非抗震:0.2 (《混凝土》10.5.9)抗震:一、二、三级0.25;四级0.2;框-剪0.25;部分框支0.3(《混凝土》11.7.11)梁中配筋要求:纵筋:《混凝土》10.2.1、6、15、16;11.3.6、7;《抗震》6.3.3、4箍筋:《混凝土》10.2.9、10、11、13;11.3.6、8、9;《抗震》6.3.3、5柱中配筋要求:纵筋:《混凝土》10.3.1;11.4.12、13;《抗震》6.3.8、9箍筋:《混凝土》10.3.2、3;11.4.12、14、15、17、18;《抗震》6.3.8、10、11、12、13、14轴压比:《混凝土》11.4.16墙中配筋要求:水平竖向分布筋:《混凝土》10.5.9、10、11、12、13;11.7.11、12、15、16 《抗震》6.4.2、3、4、7、8、9;6.5.1、2柱体积配箍率的计算(《混凝土》7.8.3):梁配箍率的计算(《混凝土》10.2.10):板配筋率的计算:墙配筋率的计算(《混凝土》10.5.9):A 对称配筋剪力墙承载力计算详P71插页(矩形截面、大偏压、对称配筋)或《施书》第1154页【例8.4.17】。

钢筋混凝土构件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钢筋混凝土构件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钢筋混凝土构件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表-8-83)表1-8-83钢筋混凝土构件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类别混凝土强度等级轴心受压构件全部受压钢筋≦с35 с40-с60 偏心受压及偏心受拉构件的受压钢筋0.4 0.4受弯构件,偏心受压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的受拉钢筋,小偏心0.2 0.2受拉构件每一侧的受拉钢筋。

0.15 0.2 注: 1,受压钢筋和偏心受压构件的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按钢筋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其余的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按全截面面积扣除位于受压边或受拉较小边翼缘面积(b`1-b) h`1后的截面面积计算:2,当混度,收缩等因素对结构产生较大影响时,构件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应适当增加.常用混凝土配合比参考表(1-8-86)表1-8-84 使用材料:325号水泥, 碎石, 中砂混凝土强度等级石子粒径㎜坍落度(сm) 每立方米混凝土材料用量(kg)水水泥砂石子木钙5~40 4~6 192 315 665 1238 ―5~40 4~6 177 290 679 1264 0.725с15 5~40 7~9 202 331 639 1238 ―5~40 7~9 184 302 655 1271 0.7555~25 4~6 203 390 659 1166 ―5~25 4~6 185 356 716 1164 0.890 с20 5~25 7~9 215 413 644 1148 ―5~25 7~9 194 373 636 1167 0.9335~40 4~6 193 371 612 1243 ―5~40 4~6 177 340 646 1256 0.855~40 7~9 203 390 585 1240 ―5~40 7~9 185 356 619 1260 0.89表1-8-85 使用材料:425号水泥, 碎石, 中砂, 二级粉煤非混凝土强度等级石子粒径(㎜) 坍落(сm) 每立方米混凝土材料用量(Кg)水水泥粉煤非砂石子木钙с15 5~40 4~6 191 262 ―702 1247 ―5~40 7~9 201 275 ―693 1232 ―5~25 4~6 202 386 ―714 1167 ―5~25 4~6 184 297 ―764 1176 0.743 с20 5~25 7~9 213 344 ―705 1149 ―5~25 7~9 194 313 ―742 1161 0.783 第一篇常用技术资料续表混凝土强度等级石子粒径㎜坍落度сm 每立方米混凝土材料用量(Кg)水水泥粉煤非砂石子木钙5~40 4~6 292 310 ―667 1240 ―5~40 4~6 277 285 ―684 1255 0.713 с20 5~40 7~9 202 326 ―639 1242 ―5~40 7~9 184 297 ―656 1274 0.7435~40 14~16 200 323 ―785 1101 0.8085~40 14~16 200 291 48 736 1101 0.8085~25 4~6 204 434 ―625 1163 ―5~25 4~6 185 394 ―686 1166 0.9585~25 7~9 216 460 ―593 1159 ―с30 5~25 7~9 195 415 ―658 1165 1.038 5~40 4~6 194 413 ―566 1260 ―5~40 4~6 178 379 ―618 1258 0.9485~40 7~9 204 434 ―583 1254 ―5~40 7~9 185 394 ―591 1261 0.9855~40 14~16 203 432 ―691 1101 1.0805~40 14~16 203 389 ―622 1101 1.080 表1-8-86 使用材料:525号水泥,碎石,中砂,二级粉煤非混凝土强度等级石子粒径(㎜﹚坍落度сm 每立方米混凝土材料用量(кg)水水泥粉煤非砂石子木钙5~25 4~6 201 283 ―747 1169 ―с20 5~25 7~9 212 299 ―736 1154 ―5~40 4~6 191 269 ―697 1243 ―5~40 7~9 201 283 ―691 1225 ―5~40 14~16 199 280 ―820 1100 0.705~40 14~16 199 238 ―781 1100 0.705~25 4~6 203 369 ―683 1162 .5~25 4~6 185 336 ―722 1179 0.845~25 7~9 214 389 ―654 1159 ―с30 5~25 7~9 194 352 ―711 1182 0.885~40 4~6 193 351 ―639 1239 ―5~40 4~6 177 322 ―654 1269 0.8055~40 7~9 203 369 ―609 1240 ―5~40 7~9 185 336 ―645 1257 0.845~40 14~16 200 364 ―757 1099 0.915~40 14 16 200 309 82 690 1099 0.91注:1.本表适用于粗骨料为连续级配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配筋率(取自于标准图集)

配筋率(取自于标准图集)

1.7 配 筋 率1.7.1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1.7.1.1 不考虑地震的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1)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构件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75及表1-76规定的数值。

表1-75 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min ρ(%)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轴心受拉构件及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计算;受弯的梁类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边缘面积(b b f -')'f h 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的受压钢筋”或“一侧的受拉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2.当温度、收缩等因素对结构有较大影响时,构件的最小配筋率应按上述规定适当增加; 3.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少0.1;当混凝土强度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4.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表1-76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构件、轴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min ρ(%)2)对于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的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1.7.1.2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min (%)如表1-77及表1-78所示。

表1-78 y f =300N/mm 2 (y f =360N/mm 2)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注:1.表中不带括号的数据为按HRB335类钢筋y f =300N/mm 2计算;表中带括号的数据为RRB400类钢筋y f =360N/mm 2计算;2.本表是表1-77的具体化。

1.7.1.3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柱最小配筋率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按式(1-24)计算,具体数值不应小于表1-79规定的数值,同时,应满足每一侧配筋率不小于0.2%;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