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墙边缘构件及框架柱箍筋设计

合集下载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详细分析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详细分析

面外长度修正系数β对 配筋的影响
随着剪力墙高度降低、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 剪力墙配筋出现减小的趋势。钢筋混凝土构件 的稳定系数 值对配筋的影响会逐渐减小,按照 公式(1),剪力墙配筋面积 为负值时,表示 此时混凝土部分可以承担全部的轴向压力,而 不需要钢筋参与受力,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稳定 系数 已经不起作用,此时墙体的面外效应已经 不是其轴心受压承载力影响因素,面外修正系 数 符合了这个规律。
35
36
“混凝土规范”、“抗 规”、“高规”关于 构造边缘构件尺寸的 规定略有不同,程序 允许用户依据不同的 规范确定。
38
1607(只考虑相当于墙平面内的配筋1607,不考虑另外一侧的配筋, 且分布筋配筋率取为0)
短肢墙全截面配筋:1100*300*0.01%=3300,除以2=1650
• 实例5:带端柱剪力墙的边缘构件
竖向墙:8900+(400-200)*350*0.6%=9320 水平墙:10881+(400-200)*350*0.6%=11301 柱(9602+9629)*2-4*490=36502 叠加得:36502+9320+11301=57123
14000 400 3000
7000 400 3000
7000 400 3000
端柱长(mm) 200
200
200
轴力N(KN) 混凝土强度
fc(Mpa) 钢筋抗压强 度fy(Mpa) 竖向分布筋
配筋率%
8642000 11.9 300 0.3
8642000 11.9 300 0.3
8642000 16.7 300 0.3
轴压比
边缘构件属性
• 执行规范较高要求

混凝土剪力墙、柱配筋设计要点及流程

混凝土剪力墙、柱配筋设计要点及流程

框架(异形)柱设计
剪力墙配筋设计
剪力墙配筋设计
规范及图集汇总
● 主要相关规范条文及要点
规范名称 规范条文 6.2.19、6.2.24、6.2.25、 6.3.20~6.3.2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 9.4.1~9.4.8 11.7.1~11.7.1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 10.2.19~10.2.22 部分框支剪力墙墙体设计 6.4.1~6.5.4、6.7.4 7.1.1~7.2.28 内容要点 正(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墙设计的一般构造要求 内力调整及边缘构件设置 墙截面及边缘构件设置 剪力墙结构设计
框架(异形)柱设计
Satwe 计算结果查看
● 矩形混凝土柱与型钢混凝土柱
框架(异形)柱设计
Satwe 计算结果查看
● 配筋实例
角筋计算值3.8cm2,实配钢筋值为1根25,实配面积4.9cm2; X向纵筋计算值21cm2 ,实配钢筋值为2根25+4根20 ,实配面积22.3cm2; Y向纵筋计算值19cm2 ,实配钢筋值为2根25+3根20 ,实配面积19.2cm2; 箍筋计算间距为100mm,核心区、加密区、非加密区箍筋计算面积分别为3.0cm2 、 2.5cm2 、0.0cm2。实配X向核心区、加密区箍筋面积为5(肢数)*1.13(直径为 12mm的单肢面积)*100/150(间距换算)=3.76cm2。实配Y向核心区、加密区箍筋面 积为6*1.13*100/150=4.52cm2 。
框架(异形)柱设计
Satwe 计算结果查看
● 矩形混凝土柱与型钢混凝土柱
Asv取值为Asvx,Asvy的较大值,具体设计时可按此值控制两方向配筋值, 或按构件信息Asvx,Asvy具体数值分方向设计。 钢筋面积是按用户输入的钢筋强度和钢筋间距计算的,具体设计与计算 输入不同时,应进行强度及间距的换算。

房屋建筑工程: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范围.doc

房屋建筑工程: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范围.doc

房屋建筑工程: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范围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有哪些:
1、竖向配筋应满足正截面受压(受拉)承载力的要求。

2、当端柱承受集中荷载时,其竖向钢筋、箍筋直径和间距应满足框架柱的相应要求。

3、箍筋、拉筋沿水平方向的肢距不宜大于300mm,不应大于竖向钢筋间距的2倍。

4、抗震设计时,对于连体结构、错层结构以及B级高度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剪力墙(筒体),其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小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竖向钢筋最小量应比规定的数值提高0.001Ac。

2)箍筋的配筋范围宜取下图中阴影部分,其配箍特征值不宜小于0.1。

5、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墙肢端部应配置不少于412的纵向钢筋,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

新编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钢筋排布构造

新编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钢筋排布构造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钢筋排布构造近期在工地现场监督检查时发现一些施工、监理单位对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钢筋排布构造理解不够,特别是对非阴影区构造认识存在误区,造成漏设钢筋及钢筋制作绑扎错误现象,在此对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钢筋排布构造做一简述,希望参建各方能够引起重视。

1、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非阴影区竖向钢筋即为剪力墙竖向分布筋的一部分,与竖向分布筋一同排布,非阴影区长度依据设计要求取剪力墙竖向分布筋间距的整数倍。

2、施工钢筋排布时,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或构造边缘构件)的竖向钢筋外皮与剪力墙竖向分布筋外皮应位于同一垂直平面(即边缘构件与墙身竖向钢筋保护层厚度相同),同时应满足边缘构件箍筋与墙身水平分布筋的保护层厚度要求。

3、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外圈和非阴影区外圈应设置封闭箍筋。

部分非阴影区外圈封闭箍筋可由满足构造条件的剪力墙水平分布筋替代,当墙体水平分布筋替代非阴影区外圈封闭箍筋时,计入体积配箍率的墙体水平分布筋不大于体积配箍率的30%,并应适当设置拉筋。

具体方案由设计确定。

4、非阴影区外圈封闭箍筋应伸入阴影区内1倍竖向钢筋间距,并箍柱竖向钢筋。

封闭箍筋内部设置拉筋时,拉筋应紧靠竖向钢筋同时勾住外封闭箍筋。

5、沿约束边缘构件(或构造边缘构件)外封闭箍筋周边,箍筋局部重叠不宜多余两层。

6、施工安装绑扎时,边缘构件封闭箍筋弯钩位置应沿各转角交错设置,转角墙或边缘暗柱外角处可不设置弯钩。

7、剪力墙钢筋配置多于两排时,中间排水平分布筋端部构造同内侧水平分布筋,端部弯折段可向上或向下弯折。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市委组织部提出的任务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为重点,全面启动“大教育、大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现总结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全县共有干部**人,其中中共党员**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大专学历**人,中专学历**人,高中及以下学历**人。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计要点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计要点

安徽建筑建筑结构研究与应用作者简介:苏文(1965-),男,浙江象山人,本科,学士,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摘要: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置是剪力墙延性设计的重要措施。

文章通过梳理几本规范、技术措施及规范背景材料,全面总结了约束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及特殊边缘构件的设计要求。

关键词:约束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特殊边缘构件中图分类号:TU398+.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7359(2019)09-0121-03DOI :10.16330/ki.1007-7359.2019.09.048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置对提高墙肢的承载能力、增强墙肢的延性性能和加大墙肢的塑性耗能能力有着非常明显作用。

有资料显示,有边缘构件约束的矩形截面剪力墙与无边缘的相比,极限承载力约提高40%,极限层间位移角约增加一倍,耗震能的能力增大20%。

因此,自2001年抗规及高规开始,首次提出设置边缘构件的要求,2010年版抗规及高规则进一步加强及完善了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置。

剪力墙边缘构件通常分为三种:约束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及特殊边缘构件,分别应按照下列要求设置。

1约束边缘构件①一~三级剪力墙底层墙肢(嵌固层上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指不考虑地震作用工况下的轴压比)大于限值(一级9度0.1、一级6~8度0.2、二级和三级0.3)时。

②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

以上情况均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应注意当底部加强区剪力墙墙厚或混凝土强度等级有改变,宜取该区域该墙肢的最大轴压比数值而不是仅根据底层来确定是否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③框筒结构的核心筒角部墙体全高均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④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应取转换层以上第3层及以下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⑤超限高层建筑,当剪力墙轴压比不小于0.25时,均须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⑥结构受力的复杂部位、重要部位、关键部位宜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2构造边缘构件①一~三级剪力墙底层墙肢(嵌固层上墙肢)的轴压比(不考虑地震作用工况下的轴压比)大于限值(一级9度0.1、一级6~8度0.2、二级和三级0.3)的底部加强区相邻上一层以上部位。

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钢筋构造

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钢筋构造

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钢筋构造
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施工在我市建筑工地中较为普遍,一些工地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较易发生墙体水平分布筋伸入长度不足,弯折方向、长度不足等问题,该部位构造要求如下:
1、边缘翼墙构造墙体水平分布筋伸至构造边缘构件外边竖向钢筋内侧向外弯折,伸入侧墙15d。

2、边缘转角墙构造墙体水平分布筋伸至构造边缘构件外边竖向钢筋内侧向外弯折,伸入侧墙15d。

3、边缘端柱构造墙体水平分布筋伸至端柱外边竖向钢筋内侧向内或外弯折,伸入侧墙15d;当伸入端柱尺寸满足直锚要求时,可不设弯折段。

4、边缘暗柱构造墙体水平分布筋伸至构造边缘构件外边竖向钢筋内侧向内弯折,长度10d。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纵筋间距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纵筋间距

1、高规7.2.17条第3款规定,抗震设计时,构造边缘构件箍筋的无肢长度不应大于300mm,拉筋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向钢筋间距的2倍。

其中箍筋的无肢长度即为边缘构件纵筋的间距。

2、构造边缘构件和约束边缘构件应该也属于剪力墙的范围。

其构造也得满足墙体的规定。

2010《抗规》6.4.4条1款规定,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
3、根据2010《抗规》6.4.5-3表中的二、三级剪力墙。

6根16,约束边缘构件截面为400mm时,纵筋间距即为200mm,最大为300。

4、当剪力墙端部为端柱时,高规7.2.17条第3款规定。

端柱中的纵向钢筋及箍筋宜按照框架柱的构造要求设置。

《抗规》6.3.8条2款,截面边长大于400mm 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5、最小间距也不应小于50mm。

《砼规》10.3.1条规定。

6、实际工程中一般控制在150~200mm之间。

个别可以在200~300mm。

在满足规范规定的纵向钢筋的面积和箍筋设置的情况下。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间距。

墙柱区别理解(框架柱、异形柱、小墙肢、短肢剪力墙、剪力墙)

墙柱区别理解(框架柱、异形柱、小墙肢、短肢剪力墙、剪力墙)

2、关于墙肢概念的理解3、关于小墙肢、短肢剪力墙和剪力墙概念的理解4、异形柱概念5、关于框架柱、异形柱、短肢剪力墙、剪力墙的区别6、关于框架柱、异形柱、短肢剪力墙、剪力墙的轴压比及抗震7、剪力墙结构设计必备经验边缘构件有一字形、L 形、T形、端柱、Z形、W形、F形。

边缘构件,剪力墙身端部存在,钢筋加多部位,形成约束对于抗震等级一、二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剪力墙肢,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其他的部位和三级抗震的剪力墙应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约束边缘构件对体积配箍率等要求更严,用在比较重要的受力较大结构部位;构造边缘构件要求松一些。

这就是区别。

约束边缘构件见11G101-1第13页、14页:约束边缘构件是由三部分组成:、和剪力墙区域组成;暗柱与剪力墙之间有过度的补强区域即。

结构边缘构件是由二部分组成:阴影区域和非阴影区域组成;暗柱与剪力墙直接相连,无过度区域。

2、墙肢墙肢分别有T形、L形、十字形、Z形、W形、一字形。

11G101-1第15页3.2.3(1)注:。

肢长就是墙长,包括了暗柱截面中与墙长轴平行的截面边长度。

“肢长”即L 形剪力墙长肢长度,该剪力墙短肢长度测量或计算方法与之相同。

定额要求,如果该L形剪力墙长肢长度(即图一中的“肢长”)小于且等于4倍墙宽,则长肢与短肢合并在一起按“异形柱”套做法。

大于4倍墙宽时,则其长肢与短肢分开,但都套剪力墙定额。

3、小墙肢、短肢剪力墙、剪力墙小墙肢:11G101-1第62页注3中规定:小墙肢即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4倍的剪力墙。

(对于肢高肢厚比≤4的一字形墙或柱子,当厚度≤300mm时,按照框架柱设计,但是箍筋按小墙肢处理,箍筋全高加密)短肢剪力墙:高规:4倍<墙肢长度比墙厚度≤8倍为短肢墙剪力墙:墙肢长度比墙厚度>8倍,为剪力墙4、异形柱====有关异形柱=======================================定义:截面几何形状为L形、T形或十形(不含Z形),且各肢最小截面宽度小于300mm的柱。

剪力墙与框架柱配筋详解

剪力墙与框架柱配筋详解
(6)四级框架柱,箍筋在计算满足的条件下,可以8做外箍,6做内拉筋。
(7)对于抗震等级为三级的框架,柱配筋除应符合相关规范外,在构造上尚应注意以下要求:
1)框架结构:柱轴压比控制在0.9以内;框剪结构:柱轴压比控制在0.95以内。
2)柱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对于中柱和边柱为0.7%,对于角柱为0.9%;
(2)外墙立面构造装饰柱配筋均可用10钢筋。
(2)墙体的配筋率。目前在高规7.2.18条文强制规定在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中,竖向和水平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
1)设置墙的水平分布筋是为横向抗剪,以防止墙体在斜裂缝出现后发生脆性剪切破坏,同时起到抵抗温度应力防止砼出现裂缝,设计中当建筑物较高较长或框剪结构时配筋宜适当增加,特别在连梁部位或温度、刚度变化等敏感部位宜适当增加。
墙配筋
柱配筋
(1)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其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2)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5%。
(3)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4)柱的纵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
(5)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均应全源自加密,如楼梯间休息平台处框架柱。
3)柱箍筋最小直径为8mm;
4)柱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 至少每搁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采用拉筋复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钩住箍筋。
(8)柱的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箍率另详。
8.1.4 墙配筋
(1)一般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按JGJ3-2002第7.2.16条及第7.2.17条执行。

边缘构件楼层绑扎连接构造处的箍筋构造要求

边缘构件楼层绑扎连接构造处的箍筋构造要求
16G101-1图集第73页的图明确是剪力墙边缘构造连接构造节点 剪力墙边缘构件连接构造与纵向受力钢筋搭接区箍筋构造是两个不同的构造,适
用范围应该有所区别 暗柱是属于墙构件,适用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8.3.1条第3款的对
板、墙等平面构件间距不应大于10d,且均不应大于100mm 柱墙构件是受压构件,适用混凝土施工规范第5.4.6条第3款
广联达软件计算设置中的默认设置
软件默认的设置min{5*d,100}是针对梁、柱类的,是错误的。 准确的是应用混凝土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第8.4.6 条第3款和混凝土结构施工规范(GB50666-2011)第5.4.6条的 min{10*d,100}才是准确的
总结
剪力墙边缘构件楼层绑扎连接处的箍筋加密区的间距应该选用@min{10*d,100}, 即箍筋间距是@10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 版)
8.3.1条第3款内容
暗柱(边缘构件)不是柱,是属于墙类构件,适用板、墙类的条 件:间距不应大于10d,且均不应大于100mm。
混凝土结构施工验收规范GB50204-2015的 要求
混凝土结构施工规范GB50666-2011的构造 要求
边缘构件楼层绑扎连接构造处 的箍筋构造要求江ຫໍສະໝຸດ 万融吴富强例子:民馨园1#楼
16G101-1图集第59页 纵向受力钢筋搭接区箍筋构造
本图只是用于梁、柱 类构件搭接区箍筋设 置,暗柱不是柱,属 于墙构件,不适用这 一个构造。
16G101-1图集第73页对箍筋的要求
此处的箍筋该 如何设置?
框 架 柱 的 箍 筋 构 造 要 求

剪力墙边缘构件箍筋配置原则(试行)

剪力墙边缘构件箍筋配置原则(试行)

(1.原则上,抗震等级为三级、四级的剪力墙非加强区构造边缘构件箍筋均用墙身水平筋+拉筋。

2.对于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的剪力墙,当轴压比≤0.3(一级)、≤0.4(二级),非加强区构造边缘构件箍筋采用墙身水平筋+拉筋;当轴压比>0.3(一级)、>0.4(二级)时,非加强区构造边缘构件箍筋仍采用封闭箍形式。

3.根据高规表7.2.16注3:“其他部位的转角处宜采用箍筋”,故对于一二级转角墙仍采用封闭箍形式,对于三四级转角墙采用封闭箍与墙身水平筋间隔布置的方式。

)
1、原则上,地震力小于8度区一组II类场地的地震作用时,非加强区(需设约束边缘构件时为加强区上延一层的以上各层)执行水平分布钢筋代替箍筋的做法;地震作用不小于8度区一组II类场地时,采用传统做法。

4.对于平面外承受较大弯矩及集中力的边缘构件仍采用封闭箍形式。

一、二、三级 8@150,四级及非抗震 6@200。

5.如当地审图不认可利用墙身水平筋代替封闭箍筋,仍采用封闭箍。

6、约束边缘构件可计入符合构造要求的水平分布钢筋,
计入的水平分布钢筋的体积配箍率不应大于总体积配箍率的30%且箍筋间距需满足规范要求。

7、墙肢水平分布钢筋在连梁内拉通作为连梁腰筋时,边缘构件应采用箍筋,或单独配置连梁腰筋。

剪力墙结构设计常见问题-东营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

剪力墙结构设计常见问题-东营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

剪力墙结构设计常见问题-东营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结构技术交流材料剪力墙结构设计常见问题东营市勘察设计协会东营市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剪力墙结构设计常见问题1.关于抗震等级的问题。

纯剪力墙结构注明了抗震等级,所有构件抗震等级一致,无框架梁、框架柱时可不另注,但存在框架梁、框架柱时,需要注明框架梁、框架柱的抗震等级。

而框架-抗震墙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中,剪力墙和框架的抗震等级不一定相同,应分别注明,剪力墙之间的连梁或框梁抗震等级应同剪力墙,应特别注明。

计算模型中, 剪力墙之间的连梁按框架梁输入时,会造成该梁的抗震等级错误,应修改。

剪力墙端柱按框架柱输入时, 也会造成该柱的抗震等级错误,也应调整,需要特别注意。

2.地下室外墙的钢筋构造。

见11G101-1P77,应注明顶板作为外墙的简支还是弹性嵌固支座。

设计说明中经常发现不注明,施工无法操作。

3.关于地下层剪力墙边缘构件的配筋。

《高规》12.2.1 -4条及《抗规》6.1.14-4条均有规定,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与上部对应的剪力墙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不应小于地上一层对应的剪力墙墙肢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

设计审查时经常发现,地下层剪力墙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小于地上一层对应的剪力墙墙肢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面积的情况,需引起注意。

4.端柱设计问题。

《抗规》6.4.5条: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于抗震墙结构,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不大于表6.4.5-1规定的一、二、三级抗震墙及四级抗震墙,墙肢两端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可按图6.4.5-1采用,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除应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外,并宜符合表6.4.5-2的要求。

2、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大于表6.4.5-1规定的一、二、三级抗震墙,以及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在以上的其他部位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详细分析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详细分析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详细分析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详细分析本文旨在对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进行详细分析,以便工程师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能够准确地进行构件的布置和配筋计算。

下面将对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的介绍。

1. 剪力墙边缘构件概述剪力墙边缘构件是指剪力墙的边缘部分,通常位于墙的两端或墙与柱子交接处。

边缘构件的主要作用是承担剪力墙的荷载并将其传递到结构的其他部分。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边缘构件的尺寸、形状以及配筋的布置。

2. 边缘构件尺寸设计边缘构件的尺寸设计应符合相关的设计规范和要求。

一般来说,边缘构件的宽度和高度应满足结构强度和刚度的要求。

在确定边缘构件的尺寸时,需要考虑荷载、剪力墙的高度和宽度以及边缘构件的材料等因素。

3. 边缘构件配筋布置边缘构件的配筋布置是保证其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的重要因素。

在进行配筋布置时,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配筋的布置应满足钢筋的受力要求,包括纵向受力和剪力传递。

- 配筋的间距和直径应符合设计规范和要求。

- 配筋的数量应满足剪力墙的受力要求。

4. 边缘构件配筋计算边缘构件配筋计算是确定配筋数量和尺寸的过程。

在进行配筋计算时,需要考虑剪力墙的设计荷载和受力特点,以及钢筋的材料性能和构件尺寸等因素。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确定边缘构件的配筋数量和尺寸。

5. 施工注意事项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边缘构件的尺寸和配筋要符合设计要求。

- 施工过程中应注意配筋的粘结和保护,确保配筋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 施工质量的验收要合乎要求,包括配筋的位置、间距和直径等。

6. 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如下:- 相关设计规范和要求文件- 边缘构件的设计图纸和草图- 相关计算数据和结果7. 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档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 结构强度:指结构承受荷载的能力。

- 刚度:指结构的抗变形能力。

- 纵向受力:指钢筋在剪力墙方向上承担的力。

- 剪力传递:指剪力墙的剪力通过边缘构件传递到结构的其他部分。

框架柱-剪力墙配筋讲解大纲

框架柱-剪力墙配筋讲解大纲

框架柱-剪力墙配筋讲解大纲目标:1、掌握框架柱和剪力墙的基本受力特点及内力计算原理;2、掌握框架柱和剪力墙的基本规范上的技术要求;3、掌握框架柱和剪力墙的配筋基本构造要求;4、掌握实际工程中根据pkpm-SATWE的计算结果进行墙柱施工图的绘制(包括绘图表达的常规方法);5、了解剪力墙和框架柱实际配筋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和技术要求。

6、本次的讲解会主要结合前面拷贝的黔江100#楼剪力墙结构和产业园24#楼的参考图纸为具体的工程范例。

目录框架柱-剪力墙配筋讲解大纲 (1)一、框架柱的受力特点及内力计算原理 (3)二、框架柱的基本规程要求 (3)1、材料强度 (3)2、截面尺寸的一般构造要求 (3)3、轴压比 (4)三、框架柱的配筋基本构造要求 (4)四、根据SATWE计算结果画框架柱施工图 (7)1、柱施工图常见的三种表达方式: (7)2、读取SATWE计算结果配筋 (10)五、框架柱施工图绘制的注意事项和要点 (11)六、画框架柱施工图的基本步骤流程 (14)七、剪力墙的受力特点及内力计算原理 (14)八、剪力墙的基本规程要求 (14)1、材料强度 (14)2、截面尺寸的一般构造要求 (14)3、剪力墙的轴压比 (16)九、剪力墙的配筋基本构造要求 (16)1、剪力墙的边缘构件的设置原则 (17)2、构造边缘构件 (18)3.、约束边缘构件 (20)4、剪力墙墙身配筋 (23)十、根据SATWE的计算结果画剪力墙施工图 (24)1、读懂剪力墙的SATWE计算结果。

(24)2、实力讲解 (24)十一、剪力墙施工图绘制的要点注意事项 (24)十二、剪力墙施工图的绘制步骤流程 (29)一、框架柱的受力特点及内力计算原理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6.2.15条,正截面受压计算中的有关章节内容。

也可参看大学教材,混凝土结构计算原来中的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相关章节内容,此处从略。

二、框架柱的基本规程要求Figure1.柱子的基本构造示意图1、材料强度:混凝土一般取值C30~C55(C60以上为高强度混凝土),具体根据计算来确定。

剪力墙构造和约束边缘构件计算

剪力墙构造和约束边缘构件计算

bf(翼墙宽度)
200
lc(约束边缘构件延墙肢长度)
500
500

翼墙lc
1100 1100
λv(配箍特征值)
0.12 0.20
纵向钢筋面积
2700
箍筋或拉筋竖线间距
150
体积配箍率限值ρv
0.770% 1.283%
L形翼墙
bf(翼墙宽度)-X bf(翼墙宽度)-Y lc(约束边缘构件延墙肢长度)-X lc(约束边缘构件延墙肢长度)-Y λv(配箍特征值)
纵向钢筋面积 箍筋或拉筋竖线间距 体积配箍率限值ρv
二级抗震
λ≤0.4 λ>0.4
200
200
500
500
500

600
0.12 0.20
1600
150
0.770% 1.283%
C50 23.1
端柱
bc(端柱延墙肢方向长度) hc(端柱垂直墙肢方向长度)
lc(约束边缘构件延墙肢长度) λv(配箍特征值) 纵向钢筋面积
箍筋或拉筋竖线间距 体积配箍率限值ρv
二级抗震
λ≤0.4 λ>0.4
400
400
700
700
0.12 0.20
2500
150
0.770% 1.283%
HRB400 360
墙体尺寸
bw
hw
300
2100
暗柱
lc(约束边缘构件延墙肢长度) λv(配箍特征值) 阴影区长度 纵向钢筋面积
箍筋或拉筋竖线间距 体积配箍率限值ρv
二级抗震
λ≤0.4 λ>0.4
400
420
0.12 0.20
400
400

1_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置要求

1_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置要求

1_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置要求1.1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置要求高规的7.2.15条规定:抗震设计时,一、二级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及以上一层的墙肢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一、二级剪力墙的其它部位以及三、四级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墙肢均应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对于这两类边缘构件,程序都可以通过自动搜索确定。

边缘构件的一些特征尺寸、主筋面积、箍筋面积或者配箍率,用户都可以在边缘构件简图中看到。

新规范程序对于剪力墙配筋结果的表示提供两张图,一张是配筋简图中对于各个直线剪力墙段的配筋结果,另一张是边缘构件配筋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直线剪力墙段的暗柱主筋给出的是计算值,如果计算值小于零则取零,并不考虑构造要求;而边缘构件简图中的配筋结果则同时考虑了钢筋计算值和构造值,也即二者当中取大。

简言之,剪力墙的配筋结果以边缘构件简图为准,直线剪力墙段的配筋图仅供校核之用。

2 程序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剪力墙配筋存在的问题由于一般采取直线段配筋模式,所以产生以下问题:对超长直线段墙,采用平截面假定配筋,截面刚度估计偏大,配筋偏小。

尤其是地下室外墙的配筋问题。

而把长墙分段配筋也是没有依据的。

对有面外墙相连的直线段墙,没有考虑面外墙的翼缘作用,如果考虑翼缘作用,则配筋将减少。

对弧墙的配筋,目前没有好的办法。

当有边框柱与墙相连时,没有考虑边框柱与墙的共同工作,使得边框柱和与之相连的剪力墙配筋都偏大。

>>边缘构件配筋存在的问题L形边缘构件的配筋,是两个墙肢配筋的叠加,这样L形边缘构件的配筋将偏大。

带边框柱的边缘构件配筋,是柱配筋与墙配筋的叠加,则这样的边缘构件配筋也偏大。

弧墙的边缘构件配筋,有时生成得不对,要注意察看、复核。

超长墙产生的边缘构件,由于受到配筋合理性的影响,也需要复核。

对于多肢斜交墙肢的端部,是多个墙肢配筋的叠加,造成这个边缘构件配筋很大,须注意。

3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计>>加强区约束边缘构件——剪力墙加强区及约束边缘构件的确定:加强区按要求取1/8~1/10的结构总高度,并不小于2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剪力墙边缘构件、框架柱箍筋设计配箍特征值, λv=
0.1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fc=14.3箍筋牌号
HPB300fyv=270最小配箍率, ρv=0.530%a1=
0拉箍筋数量=0a2=
200拉箍筋数量=0a3=300拉箍筋数量=1
b1=
300拉箍筋数量=1b2=
200拉箍筋数量=0b3=
300拉箍筋数量=1箍筋直径, φ1=
8箍筋间距, d1=
200墙体水平筋直径, φ2=
0墙体水平筋间距, d2=200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
20mm 箍筋总长度, L1=
3016mm 拉筋总长度, L2=
480mm 水平筋伸入暗柱总长度, L3=
2520mm 箍筋、拉筋总体积, V1=
878641mm 3墙体水平钢筋体积, V2=
0mm 3有效墙体水平钢筋体积, V2=
0mm 3总配箍体积, Vv=
878641mm 3暗柱面积,Ac=
220000mm 2暗柱体积, Vc=
220000000mm 3
实际配箍率, ρ=0.399%ρ<ρv, 体积配箍率小于规范要求
《高规》7.2.15一字型构件、矩形柱只填
a2、b2,a1=a3=b1=b3=0
如不计入计算,φ2填0,如计入需满足图集11G101-1,第72页要求(构造边缘构件规范无λv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