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官制度改革之思考周东瑞
中国法官制度缺陷及改革设想

中国法官制度缺陷及改革设想缺陷司法独立不够司法独立是法治社会的基石,是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的重要保证。
但在现实中,多数法官仍然难以真正做到独立行使职权。
很多案件的判决结果与政治、利益等因素有关,法官处于被动局面,难以行使自己的职权。
权力过分集中中国的法官制度,权力过分集中在了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以及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法院。
而这些法院本身的治理架构也存在一些缺陷,如选任制度不够科学、评价体系存在问题等,导致权力不能有效地分散、监督。
职业化程度低法官职业化程度低,也是中国法官制度的一大难点。
现在,仍然剩余大量法官处于兼职状态,缺少专业性的培养和提高。
法官的晋升、升职、评定等,并没有与国际接轨,透明度也不高,导致相关评定存在滞后、不够公正的问题。
提高法官职业化程度提高法官职业化程度是改革中国法官制度的一个重要方向。
应该加强法官职业化培训,加强法官考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并让入行门槛更高。
加强法官职业化程度,对于提高法官的专业能力和公正性,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改革法官选任制度法官选任制度也需要改革。
应该实行基于岗位、基于能力、基于业绩多元选任制度,强化正式的选任渠道、网络招聘等。
另外,建立全国统一考试和评估体系,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司法系统。
加速司法公开率的提升加速司法公开率的提升,也是改革中国法官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
应该让公众了解法官的任职情况、成长经历、业绩等,并提供全国范围内的法院法庭案件信息搜索查询,让公众对法官有更准确的认知。
推进法官评价机制的改革应该推进法官评价机制的改革,建立一套评价体系,以专业、科学的方式考核法官的业务水平和公正性,增加司法公信力和透明度。
同时也应加大对不当判决和失职渎职行为的惩戒力度,加强对法官职业道德的培训。
中国法官制度仍存在着很多缺陷,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法改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公正司法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保障司法独立、推进法官的职业化,提高司法公开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为全体中国人民提供更加公正、公正、透明的司法服务。
地方法官制度的改革与司法独立

地方法官制度的改革与司法独立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法治在维护公平正义、保护人权和财产权利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法律体系的顺利运行离不开一个公正、独立的司法体系。
而司法的独立性则是法治的基石。
地方法官制度作为司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完善,以保障司法独立。
本文将就地方法官制度的改革与司法独立问题展开探讨。
首先,要让地方法官制度更加符合司法独立的原则,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确保其独立于行政权力的干预。
当前,一些地方法院由于受到地方政府的强大影响,导致司法独立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当明确法院与政府之间的界限,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保证法院的独立贯彻。
同时,建立健全法官任命制度,确保任命过程的公正和透明性,避免政府介入。
其次,地方法官制度的改革需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在法院的审判过程中,人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可以采取措施,比如加强法庭公开审理的制度建设,通过视频或者网络直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审判过程中,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此外,可以鼓励法官与当事人进行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裁判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第三,地方法官制度的改革还需要加强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确保其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法官作为执法者,其职业道德至关重要。
只有法官在法律、道德和职业伦理方面保持高度的自律,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
因此,在培养和选拔法官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法律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其品行和素质的塑造。
同时,建立健全的司法监督体系,对法官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对违纪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为法官提供更好的职业保障。
最后,地方法官制度的改革还需要更好地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司法效率和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司法行政机关可以通过建设信息化平台,实现法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案件协同办理,提高办案效率。
同时,在合适的范围内,可以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辅助法官进行案件分析和法律裁判,提高司法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人民法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精)

人民法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关键词:司法体制/法院管理制度内容提要:司法不公或司法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现行法院管理体制存在的三个弊端:司法权地方化、法院内部管理行政化和法官的非职业化。
司法体制的改革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整体设计,通过修改法律,自上而下地进行。
要把地方法院法官的任免权收归省级人大常委会;法院的经费由国家拨付;实行司法辖区和行政区划的分离。
要取消对下级法院除上诉审和再审以外的监督;加强法官的审判独立。
基层法院取消审判委员会和合议庭制度;中级以上法院要强化合议庭地位。
大幅精简法官,建立严格的法官选拔制度、逐级遴选制度、定期交流制度以及惩戒制度,并对法官给予必要的身份保障和经济保障。
一、司法不公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上的缺陷司法不公或司法腐败问题,当前在我国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人们在谈及法院司法工作时,几乎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司法不公或司法腐败十分严重,对法官队伍已到了非下大气力整治不可的地步。
[1]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随着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我国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同时,社会各界对司法不公或司法腐败的尖锐批评,也达到了建国以来的空前程度。
这种尖锐批评,一方面是对司法工作和法官队伍中固有的和长期积累的问题的理性再认识,另一方面则更多地包含了对真正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的殷切企盼。
然而,许多人把造成司法不公或司法腐败的原因简单地归结到法官素质不高、甚至一些法官违法犯罪上,而较少看到体制和制度上的缺陷对这一问题的重大影响。
显然,对司法不公或司法腐败这样多因性的社会问题,如果不提高到司法体制特别是法院管理体制的层面上来认识,是很难全面把握问题的症结的,所开出的“医治药方”也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
邓小平同志从制度与个人关系的方面分析总结了我国的历史教训:“我们过去所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感想

近年来,我国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我有幸亲身参与其中,见证了这一改革历程。
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首先,司法体制改革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而司法体制改革正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一环。
通过改革,我们可以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其次,司法体制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司法公正。
改革以来,我国司法机关在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司法责任制、加强司法监督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比如,实行员额制改革,让优秀法官脱颖而出;完善司法责任制,明确法官责任,提高办案质量;加强司法公开,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这些改革举措有力地保障了司法公正,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任。
再次,司法体制改革提高了司法效率。
改革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着案件办理周期长、效率低下等问题。
改革后,通过简化诉讼程序、缩短审理期限、优化审判资源配置等措施,司法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不仅减轻了当事人诉累,也提高了司法公信力。
此外,司法体制改革还促进了司法队伍建设。
改革以来,我国司法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
一方面,通过完善法官、检察官遴选制度,选拔了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司法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司法教育培训,提高司法队伍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这些举措为司法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然而,在司法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司法改革与司法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阻力;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有待加强,部分司法人员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困难;司法公开、司法监督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司法体制改革。
总之,司法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法官员额制改革的思考

关于法官员额制改革的思考作者:樊俊平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31期摘要:随着全国司法改革的顺利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也在逐步推行。
在改革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是司法改革的“牛鼻子”。
在实践中,为了有效地推进司法改革,就必须建设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审判队伍,对其进行分类管理,提高审判质量,实现案件实体和程序上的公正。
那么如何构建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法官队伍呢?首当其冲的就是,各地法院需要全面落实法官员额制,组建审判团队。
自员额法官遴选活动的展开一段时间以来,确实提高了审判效率和质量,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也发现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
因我本人近期一直在法院实习,对员额法官的改革也有所感受和体会,下面我将从法官员额制改革历程、改革意义及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的策略几方面进行阐述,其中主要论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员额制;司法公正;司法改革;效率;法官助理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31.060“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系习近平总书记对司法机关提出的要求和目标。
这就要求提升办案法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办案能力,严格按照司法程序办案、审案,将每一个司法案件都办成铁案,经得起当事人和历史的检验。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当经济、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会出现分工”,由此可见,法官员额制的出现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中,在顺应司法改革的大趋势下,法官职业化建设是构建专业化审判团队的关键,而高质量的审判队伍又是改革的驱动力。
法官职业化建设包括法官遴选制度、法官员额制度、法官助理制度、书记员单独职务序列管理制度等。
其中,法官员额制度法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1 法官员额制的内涵法官员额制是指法院、检察院在内部系统对法官进行分工,根据辖区人员的数量以及法官的业务素质、办案数量、结合当地案件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按照标准对法官进行定编的制度。
我国法官制度改革之思考周东瑞

我国法官制度改革之思考周东瑞上传时间:2005-9-23司法公正与效率是我国法官制度改革的深层价值追求,但目前我国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法官的管理以及法官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不足,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实现。
因此,完善法官选任制度、强化法官教育培训、改革法官管理制度、健全法官保障制度等是提高法官素质、保证法官独立,从而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的重要举措。
一、完善法官选任制度法官选任制度是各国法官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任职资格,即担任法官应具备哪些条件,二是选任方式,即如何选拔法官。
法官的选任资格是决定法官素质的实质要件,法官的选任方式是确保法官素质的重要手段。
为保证法官的高素质,各国一般都对法官的任职资格做出严格的规定,而且比其他司法人员要求严格。
英国对法官任职资格有具体的规定,一般来说,全职的法官必须“具有法律知识和经验,判断和分析的能力,有良好的决定和交流技巧。
富有权威、道德、公正、能够理解普通人和社会,性格温和,有礼貌和尊严,对社会服务具有责任”。
全职的法官都必须从律师中任命,领薪治安法官必须具有从业7年以上初级律师的资格,记录法官必须是从业10年以上的初级律师或高级律师,巡回法官必须是从业10年以上的高级律师或任记录法官5年以上,高等法院法官必须是从业10年以上的高级律师并且年龄在50岁以上,上诉法院法官必须是高等法院法官或从业15年以上的高级律师,上议院常设议员须是长期担任高级法官职务或是从业15年以上的高级律师。
美国对法官任职资格有同样严格的要求,美国法官任职的必备条件是:(1)良好的品德操守,作为侯选的法官必须忠于祖国,忠于宪法和法律,具有正义感。
(2)接受过正规的法学教育,美国各州对被提名法官要求之一,就是具有法学学位,非法律工作者被提名的几乎没有。
(3)要有司法经验,侯选法官是否有司法经验(指在法院工作、执法的经验),虽没有明确的立法规定,但美国有33个州明确规定,州最高法院和上诉法院的法官候选人至少担任5年至10年的律师职务。
论我国法官制度的改革

论我国法官制度的改革作者:徐鑫来源:《决策探索》2019年第06期【摘要】法官制度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官制度的改革是衡量司法制度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本文选取了美国、德国、俄罗斯三个国家,分析了三个国家的法官制度在任职资格、任命程序、任职期限以及工资待遇四个维度上的共性和差异性,结合我国法官制度目前遇到的问题与困境,指出了我国法官制度改革与完善的路径。
【关键词】法官制度;共性;差异性;改革法官制度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制度之一,也是现代司法制度的基础。
法官制度是否完备,是衡量司法公正是否真正实现的重要因素。
因此,改革与完善法官制度是目前我国司法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法官制度的内涵对于法官制度,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有学者认为:“法官制度是国家对法官的资格条件、任免晋升和法律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定和科学管理的制度。
”也有学者认为:“法官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障法官依法行使审判权而设定的有关法官选任、培训、奖惩、职业道德、工资待遇以及罢免等一系列管理规则的总称。
”笔者认为,法官制度是指国家为法官的权利和义务而设定的法律制度,它由法官的任职资格、任命程序、任职期限、物质待遇等方面构成,其目的在于保障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二、美国、德国、俄罗斯三国法官制度之比较首先,在任职资格方面,三个国家均规定法官必须拥有本国国籍;三个国家都强调法官必须接受过高等法律教育,获得相应的法学学位;三个国家都强调法官必须经过相应的律师资格考试,拥有律师身份;三个国家均强调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法官必须从事律师工作若干年或者具有多年的法律职业资历。
除此之外,三个国家的任职资格也存在差异性:在实习经历方面,美国和俄罗斯没有强调实习的重要性,而德国非常重视实习的重要性,要求法官至少实习两年;在试用期方面,美国和俄罗斯也没有强调试用期的重要性,而德国则特别强调了试用期的重要性,至少有3至5年的试用经历,如果在试用期间表现不好,可以将其解雇开除;在道德品格方面,美国和德国没有过于强调,而俄罗斯则比较关注法官的道德品格;在年龄限制方面,美国和德国没有明确限制,但俄罗斯对法官年龄有严格限制,要求法官必须年满25岁。
法官职业伦理责任制的构建——以错案追究制所带来的困境为切入点

法官职业伦理责任制的构建——以错案追究制所带来的困境为切入点摘要:当前,以“错案追究制”为主的审判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司法责任制的实施难度。
从对司法责任的特征、司法责任制设立的初衷进行了剖析,最后得出结论:我国法官责任制改革的目标是要用“去当地化和去行政化”的方式,将权力还给法官,确保审判的独立性。
从长期来看,要达到权责统一的目标,应该将目光转移到对法官专业道德的培养和专业责任的承担这种底线性、预防性的机制上。
关键词:法官职业伦理;错案追究制;引言:按照《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当前,“错案追究制”是对“在审判过程中,法官蓄意触犯法纪,或由于重大疏忽,致使判决有误,并产生严重影响”的一种司法问责制,是对法官的一种问责形式。
90年代,随着《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两个规定的颁布实施,建立了以错案问责制为中心的对法官的问责体系;其中,《意见》对“司法职责的确认与问责”是其主体内容之一。
对于目前我国法院审判人员的法律义务,学者们对其法律义务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其中,关于两个问题的探讨,一是在制度的总体水平上,人们普遍的看法是:当前的司法职责的改革应该重视权利和义务,而错案责任追究制过于重视对法官的追究,而忽略了对其的履行职责的保证[1]。
二是从法律条文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司法审判中对司法人员的问责制认识上,对司法审判中的错误承担的判断,以及对错误判决的认定等方面[2]。
总的来说,在对法官的审判问责问题上,学者们对现行的错误问责制度并不完全认同,一般都相信错误问责制度并非最理性和最高效的问责机制。
但是,怎样在明确了审判权的前提下,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审判权追究体系,以推进审判权的公平与正义,却是法学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错案追究制度引发的审判制度的两难选择不可否定的是,错案追究制度之所以能够一直使用到今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曾经在一个在法律工作相对薄弱的时代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它在法律上的权威的树立和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研究——以新一轮司法改革为背景的思考

摘 要法官职业保障制度是当前我国司法改革中需要完善的众多司法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完善不但是对法官职业群体职业付出的回报和尊重,更是维护社会法治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比较研究等法律方法,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来分析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内涵、意义及全面观察比较中外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现状,最后提出对我国法官职业保障的建构意见。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介绍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内涵及其意义。
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笔者在第一部分将着重阐释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包括的基本内容,站在整个司法制度构建的全局来观察分析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对于司法公正运行、法官队伍建设、司法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是对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问题考察。
通过最新和尽量全面的基础性的数据来真实反映出当前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全貌,以及我们对法官职业保障制度构建思路和认识上的一些经验和误区,在制度建立上的一些问题和亟需完善的方面,着重分析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第三部分是对国外法官职业保障制度考察及启示。
介绍国外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概况。
相比于以往对国外法官职业保障制度介绍中单纯的介绍西方发达国家职业保障制度不同,笔者也力求更多引入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在法治建设进程中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概况,从而为构建立足于我国国情、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第四部分是对于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的原则及设计思考。
首先,确立完善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原则,把握住完善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正确前进路径。
在此基础上,结合前面三部分内容对于我国法官职业保障中权力保障、经济保障等全方位的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建构提出笔者的想法。
关键词:法官;职业保障;司法改革Abstract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judicial system which needs to be perfected in the judicial reform of our country. The perfection of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 justice of the rule of law,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 justice. This paper mainly uses empirical analysis, comparative study of law method, the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the judge occupation guarantee system significance comparing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opin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judge occupation protection.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A regular speech is not suitable, so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first part will mainly explain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including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stand in the entire judicial system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is important to the operation of justice, the judge team building, the development of judicial civilization.The second part i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Based on the new and comprehensive data to try to reflect China's current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cture, and we judge occupation guarantee system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misunderstanding of idea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on some problems and need to improve aspects,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judge in the occupation guarantee system in our country.The third part is the investigation of foreign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foreign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introduced in a simple introduction to different occupation guarantee system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the author also tries to introduce more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Brazil, India, in Russi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in the process of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our country and our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for construction.The fourth part is about the principle and design of our country'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First of all,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principle of perfecting the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of judges, and grasp the correct way to improve our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author's idea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judge's professional security system in China, such as the protection of the power of the judge, the economic security and so on, with the former three parts.Keywords:Judge, Professional Protection, Judicial Reform目 录引言 (1)一、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内涵及其意义 (3)(一)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内涵 (3)(二)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意义 (5)二、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问题考察 (7)(一)问题所在 (7)(二)原因分析 (14)三、国外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及其启示 (16)(一)法官审判权力保障 (16)(二)法官身份保障 (17)(三)法官经济保障 (19)(四)法官荣誉保障 (20)(五)法官人身安全保障 (20)(六)法官工作条件保障 (21)四、我国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22)(一)基本原则 (22)(二)具体制度设计 (23)结语 (33)参考文献 (34)作者简介 (36)致谢 (37)引 言2014年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标志着本轮司法体制改革正式开启。
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论文关键词〕司法制度现行弊端改革思路〔论文摘要〕规范和调整司法活动的司法制度对一个国家法律的实施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司法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存在着许多弊端。
因此改革司法制度势在必行。
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讲是通过司法来实施的,因而规范和调整司法活动的司法制度对法律实施有重大影响,起着桥梁性作用。
但是,我国的司法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确立,现行司法制度因其自身的缺陷已难以适应我国法律的有效实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因此司法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我国现行司法制度的弊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已严重制约了法律的有效实施,影响了司法公正与效率,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司法模式行政化。
现代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司法的非行政化。
由于受政治、文化传统和司法传统的影响,我国的司法体制、法院机构设置、法官制度、司法运行过程都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
审判权与行政权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行政机关可以对行政事务进行积极而主动的干预,而法院则不应该采取主动的方式。
法院是一个是非的判决者,法官只能坐在法庭上行使权利,不能到处出击主动提供服务。
但在现实中,我们的法院所承担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司法职能。
这是由于我们对法官和法院的职能定位以及权力运行特点并不十分清楚。
这样的局面主要是体制问题造成的,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法院就永远摆脱不了“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
从法院的设置来看,基本上是走行政区划的路子,这种体系无法摆脱司法和行政的各种关联,产生不利于公正司法的因素。
从法院内部结构来看,法院从院长、副院长、庭长到普通法官形成了一个等级体系,这种等级体系是按行政官员的阶次加以套用的,行政性官员甚至已经成为法官能力与水平高低的衡量器。
从法院内部上下级关系来看,不同层级的法院之间不是单纯的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而是具有行政意义上的上下级领导关系。
法官《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法官《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作为一名办案多年的法官,亲身经历了刑事近年来的司法改革,既有感触,也听到了很多感言,有褒有贬,莫衷一是。
市场化改革就是一场革命,破旧立新,要破除旧的体制,创建新的体制。
这就必然会损害到旧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也必然会赋予新的机会,形成新的改革获利者。
但是,就像这场改革的总设计师同志所讲,改革的指向是,着力推进扎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评判是否我们的市场化改革是否有成效、是否正确,不在于是否有人对其予以否定或予以肯定,而在于这场改革是否解决了现在体制所存在的弊病,是否体现凸显了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是否顺应了历史突显发展的潮流。
而法官员额制改革就是一项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体现司法内在规律、能够切实改善司法弊端的有效举措和制度创新。
法官员额制改革,彰显了法官在法院的主体地位。
依照宪法规定,法庭的职能就是行使国家法院审判权。
又依照法院法源的规定,行使审判权的是法官、合议庭以及审判委员会。
因此,法官是法院的核心所在,规定确立法官在法院的核心地位既是我国习惯法的明确规定,也是审判规律的必然要求。
法官员额制要求法官到一线办案,这就缓解了圣塞雷县法院案多人少的压力,让法官真正履行起审判的职能。
正如《将改革进行到底》所讲述的一个爱情故事,一名离开检察一线多年圣埃蒂安德的老检察官因为员额制又重新回到检察一线岗位。
如果一名法官但他却履行着非法官的职能,这既模糊了中级法院的职能,也模糊了我们法官的使命。
改革,就是要理顺事物彼此间的关系,摆正事物的科学位置。
法官,就是要专门从事审判的。
法院,以及的设计师们应当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断探索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而法官员额制恰恰是顺应了这一历史而做出的改革举措,他让法官真正涉足审判,让法官为其职业选择而感到梦想成真。
法官员额制改革,构建了法官立法者的政治架构。
市政府有市长、局长、科长,甚至还有股长,而法院也有院长、庭长。
问题的关键机构编制不在于法院和行政机关一样有着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之分,而在于法院的院、庭长手中掌握着实权:案件签发权、决定权,而这些权力实际上是院、庭长不应当有的,因为院、庭长往往不是这些重大案件的审判人员。
论我国法官惩戒制度之重构

论我国法官考评制度的完善

广东社会科学 2020年第5期 论我国法官考评制度的完善孙晓东[摘 要]我国法官考评制度和案件质量评估制度相互混淆,导致我国法官考评制度定位不清晰,实际运行效果不理想。
我国和美国国情不同,法官考评制度自然也有根本性的差异,但在评估对象与目标、评估主体、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等技术性因素上,可以相互比较,并总结有益经验。
我国法官考评制度可以通过如下对策进行完善:坚持法官考评制度与案件质量评估制度相区分的重构原则;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年度评估与平时评估相结合;法官考评结果运用合理化;构建科学的司法管理理论,破解法官考评行政化难题。
[关键词]法官考评 司法绩效评估 评估方法 案件质量评估 内部评估 行政化[中图分类号]D926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20)05-0224-11我国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法治化程度日益提高。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任务,促进法治社会深入发展。
法官考评制度的完善是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研究我国法官考评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的法官考评制度起步较早,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其社会基础相适应的较为成熟的制度体系。
比较我国和美国法官考评制度的结构要素,分析相关做法和经验,可以作为研究我国法官考评制度完善的参考。
一、我国法官考评制度的结构及存在的问题我国1995年实施的法官法初步确立了法官考评制度,根据该法的规定:由人民法院对法官进行考核,注意考核法官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以及工作实效;考核的时间可能是年终,也可能是平时。
随后发布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1999-2003)》也提出将“在科学的法官管理制度下,造就一只高素质的法官队伍”①作为司法改革的目标,法官考评制度被推进到实践层面。
在法律和政策的原则的指引下,许多地方法院陆续开展了法官考评的实践活动,法官考评制度日422 本文系孙晓东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司法运行评估:法院行为标准与实践应用”(项目号13BFX066)的阶段性成果。
我国法官制度的缺陷及改革设想

我国法官制度的缺陷及改革设想我国法官制度的缺陷及改革设想蓝敏强论文提要:最高人民法院肖扬提出了“中立、平等、公正、高效、独立、文明”的现代司法理念。
围绕建立符合现代司法理念的法官制度,法院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法官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章认为改革现行法官制度存在三大制约因素:1)社会对建立符合现代司法理念的法官制度缺乏认同;2)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3)现行法官队伍内部存在抵触因素。
文章提出了改革我国法官制度的几点设想:1)理顺党对法院的领导关系;2)以法律形式明确法官独立原则;3)改革法官任命制度;4)严格法官任职资格;5)取消法官等级;6)减少机构设置,使审判骨干回到审判岗位上来。
(全文共7182字)正文: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价值目标,法治是人类社会公正的最佳方式,而法院独立的地位,高度的司法权威,是法治必不可少的内容,司法公正是现代社会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
司法公正要从抽象的社会理念,变为客观的社会现实,需要公已进入了正常化、制度化,特别是实行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后,法官资格考试更趋严格,有利于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法律理论合格的法官。
这可以说是我国法官制度改革最为主要的成果。
3、建立了法官培训体系。
为落实法官关于法官培训的规定。
最高法院建立了国家法官学院,各地高级法院设立了法官培训中心。
初步形成了各级培训体系。
4、各级人民法院进行了审判长和独任审判员选任考试,选拔了一批业务素质较高的审判长和独任审判员,为探索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还审判权于法官进行了尝试。
二、现行法官制度存在的问题尽管近年的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现行的法官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法官制度长期以来套用行政管理模式,使得法官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现行的法官制度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建立,建国后基本套用苏联模式,在十年内乱时期又遭到严重破坏。
文革之后,法院得到恢复,恢复之初,人员奇缺,除了一部分老法官归队外,更多的是从各个机关、厂矿充实进来。
关于我国法官保障制度改革的一点思考

关于我国法官保障制度改革的一点思考
周占生
【期刊名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3)004
【摘要】司法公正是现代法治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目标,它的实现离不开法官的公正司法行为,而从最终的意义上讲,离不开公正廉明的法官。
高素质法官队伍的建设,需相应的制度保障,其中最具有直接意义的便是法官保障制度。
【总页数】2页(P123-124)
【作者】周占生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政法系,河南,洛阳,471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6.2
【相关文献】
1.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应在"结合"上下功夫——改革开放30周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新思考 [J], 杨辉
2.对我国法官助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J], 陈新华;
3.关于我国法官制度改革的思考 [J], 顾俊杰
4.我国法官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J], 徐先明
5.对我国增值税制度改革的一点思考 [J], 王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法官法──现行法官制度的重大改革

作者: 周道鸾
作者机构: 最高人民法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法学
页码: 105-111页
主题词: 法官法;法官制度;法官管理;法官考评委员会;审判工作;助理审判员;法官等级;初任审判员;工资制度;国家公务员
摘要: 1995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规定法官制度的专门法律,是对我国现行法官制度的重大改革。
本文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高度,对制定法官法的指导思想、法官法的基本原则作了论述,对法官法的特点作了比较分析,并从十个方面,对现行法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司法改革背景下中国司法责任制度转向——法官司法责任追究的正当化

司法改革背景下中国司法责任制度转向——法官司法责任追
究的正当化
孟军
【期刊名称】《湖湘论坛》
【年(卷),期】2016(0)1
【摘要】法官司法责任制度是中国司法改革重要内容之一.法官司法责任制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规范法官司法行为,实现法官司法权科学运行;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法官公信力,维护司法权威.司法行为理论构成法官司法责任制度的理论基础.中国法官司法责任制度在指导原则上经历了从单纯威慑到遵循司法规律,在内容上经历了从注重结果到行为与结果并重,在程序上经历了从行政化到司法化的变化过程,在司法改革背景下法官司法责任制度建设朝着正当化方向发展.法官司法责任制度在具体操作程序和配套措施建设方面仍需要细化和完善.
【总页数】5页(P75-79)
【作者】孟军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相关文献】
1.法官责任追究制度考察--以司法责任制为背景
2.司法改革背景下检察官司法责任制度的构建
3.“由裁判者负责”:法官司法责任追究制度的重构--以司法责任制改
革为背景4.法官责任追究制度考察--以司法责任制为背景5.司法改革视野下的法官责任制度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法官制度改革之思考周东瑞上传时间:2005-9-23司法公正与效率是我国法官制度改革的深层价值追求,但目前我国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法官的管理以及法官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不足,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实现。
因此,完善法官选任制度、强化法官教育培训、改革法官管理制度、健全法官保障制度等是提高法官素质、保证法官独立,从而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的重要举措。
一、完善法官选任制度法官选任制度是各国法官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任职资格,即担任法官应具备哪些条件,二是选任方式,即如何选拔法官。
法官的选任资格是决定法官素质的实质要件,法官的选任方式是确保法官素质的重要手段。
为保证法官的高素质,各国一般都对法官的任职资格做出严格的规定,而且比其他司法人员要求严格。
英国对法官任职资格有具体的规定,一般来说,全职的法官必须“具有法律知识和经验,判断和分析的能力,有良好的决定和交流技巧。
富有权威、道德、公正、能够理解普通人和社会,性格温和,有礼貌和尊严,对社会服务具有责任”。
全职的法官都必须从律师中任命,领薪治安法官必须具有从业7年以上初级律师的资格,记录法官必须是从业10年以上的初级律师或高级律师,巡回法官必须是从业10年以上的高级律师或任记录法官5年以上,高等法院法官必须是从业10年以上的高级律师并且年龄在50岁以上,上诉法院法官必须是高等法院法官或从业15年以上的高级律师,上议院常设议员须是长期担任高级法官职务或是从业15年以上的高级律师。
美国对法官任职资格有同样严格的要求,美国法官任职的必备条件是:(1)良好的品德操守,作为侯选的法官必须忠于祖国,忠于宪法和法律,具有正义感。
(2)接受过正规的法学教育,美国各州对被提名法官要求之一,就是具有法学学位,非法律工作者被提名的几乎没有。
(3)要有司法经验,侯选法官是否有司法经验(指在法院工作、执法的经验),虽没有明确的立法规定,但美国有33个州明确规定,州最高法院和上诉法院的法官候选人至少担任5年至10年的律师职务。
(4)年龄因素,联邦法官候选人的年龄,一说是55岁至60岁者易于被提名,一说是50岁至55岁者较为典型。
在德国,取得法官资格必须通过两次国家考试。
国家考试是由两个阶段组成的,在大学学习法律,学习结束后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
通过第一次考试后,到实际部门,主要是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或国家政府部门进行至少2年的见习实践。
实习期间须参加8次口试和8次笔试,考试全部合格并顺利完成誓词任务者,可参加第二次考试,通过第二次考试者,即取得法官的职业资格。
两次国家考试的考卷不注姓名,只写代码,由2名高级的法官或教授评判。
第一考官不可在考卷上加注释,以免影响第二个考官的判断。
两个考官改完后,再一起打分。
在不知考生姓名时的评分具有公正性。
笔试通过后是口试,有4名考官在场,防止考官不公正。
在法官任命过程中,两次考试成绩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公正的考试保证法官有充分的水平和素质。
在日本,法官任职的基本资格是:(1)要通过4年的法学部学习并毕业。
(2)要通过日本国难度最大的考试,即国家司法考试,要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绝非易事。
经过司法考试的合格者还要进入司法研修所接受培训,进修结业前,还要进行一次毕业考试,考试合格并获得法院任职资格者,才能被分配到全国各地的地方法院做助理法官。
由上可见,无论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各国都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法官的任职资格,虽然各国的规定不尽相同,但一般都作如下要求:第一,有很好的法律专业知识,通常必须具有大学以上的法学学历,第二,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工作经验。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良好的专业素质可以防止法官判案错误地适用法律,同时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帮助法官独立地处理审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我国1983年《法院组织法》对法官任职提出了“法律专业知识”的要求。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9条规定了法官的任职条件。
2001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将《法官法》第9条修订为:(1)年满23岁,身体健康。
(2)拥护我国宪法,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德。
(3)高等学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高等学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工作满2年的,其中担任高级法院、最高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者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一年,其中担任高级法院、最高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
法官法实施以前的审判人员不具备第三项资格的,应当接受培训,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法官法》规定的资格条件。
此外,2001年修订的《法官法》还提高了法官的任职条件,根据1995年《法官法》的规定,担任法官只需通过法院系统内的统一考试,而根据2001年《法官法》的规定,担任法官必须通过同时适用于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统一司法考试。
这一改革对于统一和规范法官的任职资格,提高法官的整体素质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法官法》与世界多数国家关于法官的任职资格规定相比,还有一些不足:(1)年满23岁担任法官的年龄资格偏低,在我国,如果接受大学正规教育,工作一二年就可以成为法官,这样的法官必然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司法实践经验,仅仅凭书本的法律知识难以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纠纷,难以高效地实现裁判的公正。
(2)不同等级法院的法官任用资格相同,而基层法院与最高法院的法官显然在专业知识、司法经验、年龄结构等方面有差异,我国《法官法》对此没有很大的区别对待。
(3)法官的来源没有任何限制。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应当在吸收、借鉴西方国家在法官任职资格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法官任职资格进行改革完善。
首先,明确规定担任法官必须具备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的条件,其他任何专业的毕业生,不管是否具有法律专业知识,都不能担任法官,更不容许将不符合条件的部队转业军人和党政机关干部任命为法官。
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理由在于,只有经过正规法律院校培养的学生,才能具备宽厚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系统的法学理论功底。
目前我国的成人教育如夜大、函授、电大等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和全日制院校相比,许多人有文凭但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
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如果要求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到边远落后的地区去做法官,有一定难度,所以边远地区也可以要求法律大专毕业。
其次,对不同等级法院法官的工作经验作出相应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的法官有3年以上的从事律师、检察官工作的经历或者是大学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法学教师。
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必须具备5年以上的从事律师、检察官、法官工作的经历或者是大学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法学教师。
高级人民法院法官须有7年以上从事律师、检察官、法官工作的经历或者是大学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法学教师。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须有10年以上从事律师、检察官、法官工作的经历或者是大学具有教授职称的法学教师。
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理由在于案件都是发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法官除了具有法律知识外,经验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对法官的工作经验也应做出规定。
当代世界各国法官的选任方式主要有三种:选举制、任命制、选举制与任命制相结合。
采取任命制的国家有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
采取选举制的主要是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兼采这两种形式的有美国。
选举制,即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法官人选,并加以任命的制度。
法官选举有实质选举和形式选举之分。
实质选举是指由一定的机构或选民,从复数的法官候选人中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根据多数决定选任法官的制度,候选人则需要通过竞选方式参与选举。
形式性选举,是指法官的选举是法律规定的必经程序或形式,但其实质并非是从复数候选人中选举产生法官,而是一种法定的审核程序,即对等额候选人的任职条件进行审查,并以选举的形式加以承认。
任命制,是指法官不经选举,而直接由一定的机构或官员任命而获得法官资格的制度。
任命制是世界各国采用较多的方式,英国的各级职业法官全部是以任命的方式产生的。
任命制大致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在多数大陆法系国家,由于法官的任职资格与司法考试和司法培训相互衔接,因此,当法官后备人才完成了法定的培训或考试程序之后,便具备了法定任职条件和资格,根据律规定,由国家元首或机构宣布任命。
第二种情况,是指当法院出现缺额时,由一定的机构或人(如司法部长)通过特定的遴选程序和法定标准,对拟任命的法官提名,由法定机构或人(如国家元首)加以任命。
无论上述哪一种情况,提名和任命都是非常注重程序的,这种程序体现了国家对法官职务的重视,也体现了法官职务的神圣性。
实际上,在许多国家,法官的选任往往是采用任命制和选举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例如,在提名时采用复数候选人竞选的方式,从中选出一名作为提名候选人。
或者提名时采用不等额方式,由任命机构进行第二次遴选。
或者对等额候选人(提名)进行形式选举。
或者在不同法院采用不同方式,如初审法院采用选举方式,上级法院采用提名任命制度。
或者相反,初审法院采用任命制,上级法院法官则采用选举方式产生,等等。
根据我国《法官法》的规定,法官的选任有选举制和任命制两种。
具体地说,法官选任有以下几种情形:(1)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院长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2)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本院院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3)人民法院的助理审判员由本院院长任命。
(4)对于中级人民法院法官的任命,《法官法》作了特别规定,在省、自治区内按地区设立的和在直辖市内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主任会议的提名决定任免,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提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这里实际规定了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不适用选举制,而是采取任命制。
(5)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任免不适用《法官法》,《法官法》规定,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的任免办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另行规定。
就目前法律对法官选任的规定看,现行规定过于概括简略,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最值得关注的是,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和法院的行政级别,法院的人事管理权在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法官的选任不仅受《法官法》的约束,还要受党的组织部门文件的约束。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法官的任命基本上由法院党组决定,法院党组往往又听命于地方党委。
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不利于司法独立,因为法官的任命权掌握在地方党委手中,法官办案过程中如果遇到与任免有关的人员的干扰,一般不会冒着丢失工作的风险而主张法律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