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指导意见
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5.0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二)综合思维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3.从气温、降水、地势等方面理解我国的自然差异;从农耕制度、农作物、人口、经济等方面理解人文差异。
4.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找出其范围,理解划分的主导因素。
(三)地理实践目标指出秦岭-淮河一线,比较其南北方的自然和人文差异。
(四)人地观念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重点和难点1.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划分原因。
2.理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限。
三、教材设计思路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
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所以先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概全。
因此,在本章教材的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我国“福建、新疆、黑龙江、海南、西藏、江苏”的景观图片。
问题引领:猜猜看,福建、新疆、黑龙江、海南、西藏、江苏对应的是那幅图,并思考不同地区地理差异产生的原因?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和承转:由于我国东西降水差异、东西地势起伏、南北气温差异显著,各地景观差异明显。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8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8一.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地理差异,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地理特点,认识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理差异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我国地理差异的理解,提高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地理差异。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地理差异。
2.难点:分析地理现象,归纳总结地理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地理差异。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地理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地理差异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教具:地图、图片、多媒体设备等。
3.学具: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感受地理差异。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地图,呈现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特点,如地形、气候、植被等。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案例,探讨地理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各自小组的分析成果,互相交流,巩固对地理差异的认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地理差异,思考如何利用家乡的地理特点发展经济。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理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家乡的地理差异,思考发展策略。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并能够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和特色;2.培养学生对中国地理差异的兴趣,激发对地理学科的研究和探索;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2.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
教学难点:1.同学们对地理差异概念的理解;2.掌握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不同地区的特点。
教学准备:1.地图和图片资源;2.课件和多媒体设备;3.学生参考书籍和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学习(5分钟)通过呈现中国地图,让学生能够快速定位并了解中国的基本地理位置和边界。
Step 2 了解地理差异的概念(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地理差异的概念,并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解释。
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差异的原因。
Step 3 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20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图片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气候、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等。
同时,通过互动问答和小组讨论加深对各个表现形式的理解。
Step 4 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30分钟)将中国地图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西部边疆地区和南部岛屿地区,分别介绍各个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如华东地区的沿海经济带、北方平原、长江流域和西部的高原和戈壁等。
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加深学生对不同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Step 5 拓展知识(15分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挖掘和分享更多关于中国地理差异的知识。
允许学生提前准备并展示自己关于一些地区的深入研究。
Step 6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大班交流,总结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特色。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理特点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兴趣。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写一篇短文,描述中国的地理差异,包括地理特点、特色及其对当地生产、经济、文化和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准备地理图册、填充图册、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创设情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1、学生活动:学生地理知识演讲及自己旅游到过的地方。
学生点评同学的演讲。
2、课件展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由学生说出差异。
3、知识检测———引出本课内容师:请同学回顾上学期的内容生一、生二:(略)师:大家对上学期的内容掌握很好,那么作为地理区域划分与那些事物有关?下面就是本节学习研究的内容二、新授课地理差异显著(板书)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
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表述:“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和“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2、将学生分成三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及其景观差异。
3、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4、讲述:植被是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包括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入理解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尚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难点: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我国地理特征的差异。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认识。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和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理特征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特征的差异,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各地理环境要素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针对各地理环境要素的差异,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中国的地理差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五章

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五章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资料分析地理差异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2.难点: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2.教学资源:地图、统计数据、案例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观察中国地图,引导他们发现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2.提问:你们知道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吗?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
2.分组讨论:我国地理差异的成因。
三、课堂讲解1.讲解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如:气候、地形、植被、水资源等。
2.分析我国地理差异的成因,如: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
四、案例分析1.以“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地理差异”为例,让学生分析两个流域的地理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地理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二、课堂讲解1.讲解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生活习惯、经济发展等。
2.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克服地理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2.提醒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结合教材,绘制我国地理差异示意图。
2.思考:如何合理利用我国地理差异,促进家乡经济发展?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2.学生对地理差异的理解是否深刻?3.课堂活动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地理差异,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中国的地理差异精品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如山脉、河流等),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三、教学策略本课是八年级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知识和能力,本课是中国区域学习的基础,全书的关键。
本节教材包括“地理差异显著”和“四大地理区域”两部分内容。
地理差异大是我国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也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
地理差异是划分区域的基础,在同类区域中,每个区域都有其特征,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明显。
课程标准将中国地理的第三部分称为“地域差异”,重在突出我国显著地理差异在地域上的表现,本章教材从对总论的总结和对分区的引领角度考虑,仍把章名定为“中国的地理差异”,而后面第六至第九章四大地理区域的内容则主要讲述“地域差异”。
教材第二部分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重点是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及其划分依据。
本节内容为1个课时。
通过小地方大中国的视频引入课程正文,引导学生首先直观感受中国的区域差异,并通过分布图探究差异的形成因素,继而过渡到区域的分界线,引出秦岭—淮河一线,通过图片对比了解此线的重要意义,最后简要分析四大区域的划分方法。
四、教学流程1、下列河流中,冬季有结冰现象的是()A. 长江B. 淮河C. 珠江D. 黑龙江2、下列地区,耕地以旱地为主的是()A. 江汉平原B. 成都平原C. 辽河平原D. 洞庭湖平原3、既是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界线,又是农耕区与畜牧区界线的山脉是()A.太行山 B.长白山C. 巫山D. 大兴安岭4、下列各地中,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是()A. 银川B. 武汉C. 太原D. 西安5.秦岭北坡山麓年降水量为600—700毫米,南坡山麓为750—900毫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6.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以南的河流冬季不结冰,原因是什么?7.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答案】D;C;D;A5. 一是受秦岭山地的阻挡,北坡地处背风坡,降水较少;二是雨季长短不同。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第一篇:《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河北省石家庄市第40中学王海霞■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培养尊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2.能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能够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并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如山脉、河流等),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4.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
【教学难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突出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中国年俗的资料。
■教学策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引入新课,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阅读分析图片、数据和文字材料,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可以更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学生身边的传统节日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教师:春节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你知道我国各地都有什么样的春节习俗吗?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寒假开学的第一节课,寒假中学生度过了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感触较多,从这一话题入手,学生有话可说,也体现地理就在身边的理念。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播放视频《中国年俗》。
学生:通过视频再次感受我国春节的氛围及地区的差异。
讲授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各地理区域之间的联系。
本章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气候、地形、人口、城市等多个方面,对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中国地理差异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中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章内容,学生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各地理区域之间的联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环境差异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各地理区域之间的联系;2.教学难点:各地理区域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地理环境的差异;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区域,让学生分析其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各地理区域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4.归纳总结法:在课堂尾声,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的课件,直观展示中国地理环境的差异;2.案例材料:准备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区域案例,以便进行分析;3.讨论题目: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各地理区域之间的联系;4.板书设计:规划好课堂板书的内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中国的地理差异》指导教学书(第1课时)

《中国的地理差异》指导教学书(第1课时)【教学目标】1.道德目标: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情智目标:①感情目标:让学生直观感知不同区域的差异。
②认识目标:a.能够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b.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生活习惯、区域划分等方面具体分析南北方的地理差异。
【教学时间】(1学时)【教学手段】利用ppt进行读图分析讨论归纳【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贯穿教学全过程)展示图片:新疆高山牧区的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的景观图、大家看过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中国的不同区域的差异。
(二)自学1.阅读“自学提示”(1)自学内容一:地理差异显著自学方法:1.读四幅景观图谈谈生活中你所了解的地理差异。
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生活习惯等方面谈谈南北方的差异。
2.读图5.1,联系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知识分析我国地理差异显著的原因。
学生讨论汇总:随纬度位置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海陆位置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地形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图,谈谈地理差异对各地风俗的影响。
4.读图,谈谈地理差异对生产的影响。
5.读图,谈谈地理差异对生活、文化的影响。
6.读图,从气候、农业等方面,分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填写下表。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自然环境差异比较项目(自然地理要素)秦岭—淮河以北秦岭—淮河以南1月份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干湿类型温度带河流植被类型2.自学过程(知者加速者出示信息沟通牌、按照自学方法进行)(三)互帮(使用互帮显示板)完成以下表格比较项目秦岭—淮河以北秦岭—淮河以南主食建筑特点传统交通运输(四)释疑(可配合预先制作的课件讲解)1.讲解内容(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和教师觉得需要讲解的内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依据及其确立的因素;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讲解方法:读图分析讨论归纳(五)练习(解题、互阅或自阅)填充图册(六)反思小结。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5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5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的地理差异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
内容丰富,知识点广泛,包括气候、地形、植被、人口、经济发展等方面。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数据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中国地理差异的系统理解和深入分析还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的概念,能够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的概念。
2.难点:对于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差异的分析,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直观地展示地理差异。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教材内容、案例分析等。
3.准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相关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差异,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中国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通过图片、数据和实例进行展示,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差异,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教学设计-whsdja教案-初二下册地理

课堂小结: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中国的地理差异的主要特点,包括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的差异。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不同地区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如对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中国的地理差异”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中国的地理差异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中国的地理差异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中国的地理差异的主要特点,包括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的差异。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不同地区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地图和图表,培养空间认知能力和图像信息处理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解释和推理能力,提高对地理现象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实践操作,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国的地理差异》地理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感受并说出在地形、气候(气温柔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会“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和读图说出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提高语言表达和归纳地理问题的力量。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养成敬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导入。
通过提问同学端午节的风俗,同学描述不同地区过端午节的差异,总结出我国地域宽阔,除了风俗习惯,还有很多方面也存在差异。
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一)地理差异显著1.自然地理差异【活动】说感受呈现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同学说感受。
【过渡】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阅读图5.1,以小组为单位,商量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出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提问:我国在地势、气温柔降水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呈现什么规律?【同学商量回答】①地势:三级阶梯,西高东低;②气温:由南向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③降水: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降水越来越少。
【总结过渡】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根据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改变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呈现图片【同学回答】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改变;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2.人文地理差异【过渡】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请你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进展的分布特点。
【同学回答】①农业:北方旱地为主,南方是水田;②人口: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渐渐减小。
教学设计3:5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3【课标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并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说出它们的分界线,了解各区域划分的依据。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重、难点)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重、难点)【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与有关图文资料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在假期特别是祥和的春节、元霄节期间,你一定或远或近走访了一些亲朋好友,那么你注意到没有你去过的一些地方在自然地理方面与我们所处的区域存在哪些差异呢?天气怎么样?和家乡比最大的差异表现在什么地方?[展示图片]我国疆域辽阔,受地形、气候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各地自然和人文地域景观差异大。
[承转过度]秦岭-淮河一线,它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南北两侧的景观有着更为明显的差异,我们来具体学习一下。
展示秦岭和淮河的图片秦岭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横亘在东部季风区的中部,犹如一道天然屏障,冬季阻挡减弱了寒冷干燥的西北风南下,夏季阻挡减弱了温暖湿润的东南风北上,对东部季风区南北的气候产生了巨大影响。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秦岭-淮河一线有哪些地理分界线通过?一月平均气温温度带年降水量干湿地区耕地类型气候类型秦岭淮河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____地区和____地区的分界线。
②在我国温度带中,“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______带和_____带的分界线。
③在我国干湿地区中,“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_____地区和______地区的分界线。
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月平均气温___℃等温线穿过的地方,也是我国年降水量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穿过的地方。
教学设计2:5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2【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说出它们的分界线,了解区域划分的依据。
(重点)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重点)3.结合本课学习,说说自己对家乡环境的认识。
【教学模式】“自学、互动、反馈”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复习回顾:图片展示各地传统民居、服饰、饮食及交通的差异(利用图片叠加,动画演示)追问:结合以上景观说说我国在地形气候和人文方面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即:地形和气候的不同。
)小结:由于地理环境(地形和气候)的不同,导致我国各地的建筑风格、服饰、饮食习惯及交通的、语言等个方面存在着差异。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二秦岭-淮河一线4.读课本P4图5.3秦岭—淮河分界线,完成下列要求:(1)在图中找出秦岭、淮河,并思考秦岭山脉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征?(2)图中两种不同颜色的图例分别代表以旱地为主的耕地和以水田为主的耕地,他们各分别在秦岭-淮河的那侧?原因是什么?追问:为什么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南、北方地区分界线的依据?归纳: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讨论并回忆以前所学的1月0℃等温线和800mm年降水线与此线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秦岭—淮河一线南北降水和气温不同。
因此,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是:1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界线承接:由于地理环境(地形和气候)的不同,导致我国各地的建筑风格、服饰、饮食习惯及交通的、语言等个方面存在着差异。
接下来我们再来仔细观察图“不同区域的地理景观”:你能说出四幅图片反映的地理景观的分布及差异吗?追问2:导致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小结:由于气候、地形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地理区域。
《中国的地理差异》指导教学书(第2课时)

《中国的地理差异》指导教学书(第2课时)【教学目标】1.道德目标: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情智目标:①感情目标:让学生直观感知不同区域的差异。
②认识目标:a.能够在地图上找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差异。
b.四大地理区域的人文差异。
【教学时间】(1学时)【教学手段】利用ppt进行读图分析讨论归纳【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贯穿教学全过程)展示四大地理区域的图片,观察自然及人文差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二)自学1.阅读“自学提示”自学内容一:四大地理区域①观察图中的界线A,与教材P2图5.1中等降水量线比较较,回答:a.界线A与那条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b.确定界线A考虑的主导因素是什么?②观察图中界线B,与图5.1中的等降水量线、1月等温线相比较,回答:a.界线B大致与1月那条等温线最接近?b.界线B大致与那条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c.确定界线B考虑的主导因素是什么?d.界线B与秦岭---淮河线是否接近?③观察图中界线C,并与图中三级阶梯分界线相比较,回答:a.界线C与哪级地势阶梯的边界线基本吻合?b.确定界线C考虑哪些主导因素?2.自学过程(知者加速者出示信息沟通牌、按照自学方法进行)(三)互帮(使用互帮显示板)1.以小组为单位。
2.知者帮助未知者(解答疑问),未知者帮助知者(提出疑问);或讨论有关问题。
3.将有关重要内容写在互帮显示板上。
4.提出需要老师解答的重要问题。
(四)练习(解题、互阅或自阅)填充图册(五)反思小结(六)因人作业(最小作业量,知者加速)。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2课时《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回答出四大区域分别是哪些并初步了解大概位置?
2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修订与完善
一 、导入
承接上节课所学内容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
西藏自治区南方地区
北京西北地区
上海青藏地区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及他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五、课后作业:
课本第五页活动一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四大区域的划分
不同的需要划分 —四大地理区域—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指导意见教学内容的变化
(一)教学内容的增加
【修订后】第一目地理差异显著(新教材P2—3)
【目的意图】该部分使学生在回忆八年级上册内容(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区域地理探究的一般方法(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建立人地和谐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起到了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图5.2 广州人和哈尔滨人的对话是对这部分内容的形象诠释。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
秦岭—淮河的意义
【修订前】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一目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旧教材P8—10)
【修订后】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目地理差异显著(新教材P3—5)
【目的意图】该部分内容的调整体现了教材由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的知识体系,与小学社会由近及远、个人─家庭─社区─中国─世界的知识体系相呼应,加强了地理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探究思路和开篇内容一脉相承,是知识和方法的完美结合,能更好地实现课标“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的简化
【修订前】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第一目不同的地理区域(旧教材P2—4)
【修订后】第五章第二目四大地理区域
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为了方便认识,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我国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例如,根据气候特征,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区;根据干湿程度,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的干湿地区;根据气温差异,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
(第一自然段)
【目的意图】该部分内容的简化和整册的编排思路相吻合,减少逻辑层次,降低学习难度,便于知识的联系和应用,更有利于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把握。
活动内容的变化
变化1 图片的修订:
【修订前】用四幅图说明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
图5.5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图5.6 1月等温线的分布
图5.7 年降水量的分布
图5.8 我国的三级阶梯
【修订后】用一幅图说明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
图5.1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
【目的意图】新教材的编排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对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变化2 问题的修订
【修订前】
1.把图5.4中的界线A与图5.5中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相比较,看看它们有没有相似性?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什么?
3.观察图5.4中的界线C,看看它与图5.8中的哪个地势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什么?
【修订后】
1.观察图5.5中的界线A,并与图5.1中的等降水量线相比较:
(1)界线A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2)确定界线A考虑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3.观察图5.5中的界线C,并与图5.1中的三级阶梯分界线相比较:
(1)界线C与哪级地势阶梯的边界线基本吻合?
(2)确定界线C考虑的主导因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