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量划分对比
储量级别划分及计算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一、储量级别 1、地质可靠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和探明的四种。
(1)预测的: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
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2)推断的: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
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程度较低。
(3)控制的: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4)探明的: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2、可行性评价阶段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1)概略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
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经验数据,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估计的。
其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
由于概略研究一般缺乏准确参数和评价所必需的详细资料,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
(2)预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
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为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进行着类研究,通常应有详查或勘探后采用参考工业指标求得的矿产资源/储量数,实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试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
预可行性研究内容与可行性研究相同,但详细程度次之。
当投资者为选择拟建项目而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时,应选择适合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及个项参数,且论证项目尽可能齐全。
最新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

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储量reserves矿产储量(mineral reserves)的简称。
泛指矿产的蕴藏量。
其表示方式有矿石储量(简称矿石量)、金属储量(简称金属量)或有用组分储量、有用矿物储量等,多数以质量(吨、千克、克拉)计,少数以体积(立方米)计。
它不扣除未来开采和加工时的贫化与损失。
储量是矿产地质工作的一项主要成果,也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进行矿山建设的重要依据。
中国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储量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即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的当时,经过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和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中国对储量所下定义与以前的概念有较大变动,特别是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等,与以往有明显的变化,但与国际上的表述更为相近。
如与国际矿冶协会理事会(CMMI)的《矿产资源储量国际分类建议》、联合国《固体矿产储量/资源国际分类框架》的定义相似,但后两者将储量分为证实储量和概略储量两类。
[1](旧称可采储量或称开采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
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3个类型:可采储量(111)、预可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22)。
矿产资源储量级别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资源总量:可开发的资源总量,包括二级边界品位;保有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的总量;基础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和一级边界品位;资源量:包括矿区外围附近的边界品位。
地热水储量规模划分标准

地热水储量规模划分标准地热水储量是指地下岩石中存储的可利用的热水资源的总量。
它是评估地热能开发潜力和确定项目可行性的重要指标。
下面是一个关于地热水储量规模划分标准的详细说明。
1.储量规模划分的目的地热水储量规模的划分旨在根据可利用的地热水资源总量,将其分为不同的等级或分类,以便于对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评估和管理。
划分的标准通常基于地热水储量的总量、可供给的持续时间和可开采的比例等因素。
2.储量规模划分的标准2.1小型地热水储量-储量范围:一般为数千到数万立方米。
-可供给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通常为数天到数周。
-开采比例:可开采的比例较低,一般不超过10%。
2.2中型地热水储量-储量范围:一般为数万到数百万立方米。
-可供给持续时间:相对较长,通常为数周到数月。
-开采比例:可开采的比例适中,一般为10%~30%。
2.3大型地热水储量-储量范围:一般为数百万到数千万立方米。
-可供给持续时间:相对较长,通常为数月到数年。
-开采比例:可开采的比例较高,一般为30%~50%。
2.4超大型地热水储量-储量范围:一般为数千万到数亿立方米以上。
-可供给持续时间:相对非常长,通常为数年到数十年以上。
-开采比例:可开采的比例较高,一般为50%以上。
3.其他考虑因素除了储量规模划分标准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需要考虑:-地热水的温度和压力:高温、高压的地热水储量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经济效益。
-地下水循环速度和补给能力:地热水储量的可持续性与地下水循环速度和补给能力密切相关。
-地热水储量的地质环境:地下岩石的渗透性和储存空间对地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重要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标准仅供参考,具体的地热水储量规模划分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地区特点进行综合评估和确定。
在实际地热能开发项目中,还应结合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影响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和决策。
矿山储量规模划分标准2023

矿山储量规模划分标准一、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根据矿产资源的规模和开采方式,将矿产资源储量划分为以下五个类别:1.大型矿床:储量大于或等于1亿吨;2.中型矿床:储量介于1000万吨至1亿吨之间;3.小型矿床:储量介于100万吨至1000万吨之间;4.矿点:储量介于10万吨至100万吨之间;5.矿化点:储量小于10万吨。
二、矿山生产规模划分标准根据矿山的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将矿山生产规模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别:1.大中型矿山:生产能力大于或等于10万吨/年;2.中小型矿山:生产能力介于5万吨至10万吨/年之间;3.小型矿山:生产能力介于1万吨至5万吨/年之间;4.矿点:生产能力小于1万吨/年。
三、矿山服务年限划分标准根据矿山的生产规模和服务需求,将矿山服务年限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别:1.长服务年限:服务年限大于或等于50年;2.中服务年限:服务年限介于30年至50年之间;3.短服务年限:服务年限介于10年至30年之间;4.临时服务年限:服务年限小于10年。
四、矿山安全生产标准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将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级责任,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实施;2.安全设施设备:按照相关标准配备安全设施设备,确保其完好性和可靠性;3.安全培训与教育: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4.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安全问题。
五、矿山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标准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环保要求,将矿山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标准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环境保护设施:建立完善的环保设施,确保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处理和排放符合相关标准;2.生态修复措施:采取有效的生态修复措施,包括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以恢复矿山生态环境;3.环境影响评估: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分析矿山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4.环境监管与监测:加强环境监管和监测,确保矿山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储量规模划分标准

储量规模划分标准
储量规模划分标准通常根据能源资源的不同类型和勘探开发的阶段进行归纳,常见的划分标准如下:
1.煤炭:根据不同的储层裂隙特征和煤种渗透率,可以划分成可采储量、可探明储量、有远景储量和资源量等级。
2.石油和天然气:根据勘探开发进度,可将储量划分为探明储量、可开发储量、开发储量和剩余储量。
3.钨、锡、铅、锌等金属矿物石:可将储量划分为已探明储量、可探明储量和远景储量。
4.稀土矿:可按照和稀土矿储量的各种相关元素丰度,将储量分为甲、乙、丙等级。
5.水资源:可按照地下水和地表水等水资源的总量、有效量、供需状况等指标进行划分。
6.核能燃料矿:可按照矿体勘探和化学性质等因素划分不同等级的储量。
矿产资源量储量划分表及介绍111-334

资源量和储量的类别划分图4-7-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图新《总则》中,根据各勘查阶段获得的矿产资源储量开发的经济意义、可行性研究程度与地质可靠程度,将其分为资源量、基础储量和储量三个大类,细分为16个类型,并分别给以不同的编号代码(见表4-7-2)。
同时,采用了三维立体框架图(图4-7-1)表示,图形的三个轴分别代表地质轴(G)、可行性轴(F)、经济轴(E)。
表4-7-2 矿产资源储量类别与勘查各阶段对比表1资源量(resource)指所有查明与潜在(预测)的矿产资源中,具有一定可行性研究程度,但经济意义仍不确定或属次边际经济的原地矿产资源量。
可分为三部分:(1)内蕴经济资源量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自普查至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的至探明的,但可行性评价工作只进行了概略研究,由于技术经济参数取值于经验数据,未与市场挂钩,区分不出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统归为内蕴经济资源量。
可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2)次边际经济资源量据详查、勘探成果进行预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后,其内部收益率呈负值,在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时,才能使其变为经济的那部分资源量。
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3)行预测资源量经预查,依据各方面资料分析、研究、类比、估算的预测资源量(334)?各项参数都是假设的,经济意义不确定,属潜在矿产资源。
可作为区域远景宏观决策的依据。
2基础储量(basic reserve)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也就是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0以上的那部分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2022

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202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矿产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变得越来越稀缺。
为了更好地管理矿产资源,确保其有效地使用,进一步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矿产资源管理法》(2010年修订),现就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作出如下规定:一、储量规模划分标准1.储量大于2亿吨,划定为大型储量。
2.储量介于100万吨至2亿吨,划定为中型储量。
3.储量小于100万吨,划定为小型储量。
二、储量规模计算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法》,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应按以下方法计算:1.产资源的储量规模,应以其资源量、平均分布状况、储量结存质量等因素综合考虑,结合实际情况,以资源量及其含量大小划分为储量规模。
2.量按资源量及含量计算,以资源量和含量之积为准。
其计算公式为:资源量(吨)×量(%)/100 =量规模(万吨)三、储量评价标准1.源量:指矿产资源的地质找矿可能性指数(GPI),根据GPI设定矿产资源量评价标准:A. GPI大于1.5的为高等级资源;B. GPI介于1.0至1.5的为中等级资源;C. GPI介于0.8至1.0的为低等级资源;2.量:指矿产资源中有效元素的含量,不同有效元素的含量标准有所不同,在若干元素具有有效含量时,取含量最高者作为评价标准。
四、储量类型划分标准根据矿产资源储量结存形式和资源开采技术类型,将储量划分为矿产资源型、工业矿石型、金属矿型、电石炉煤型及其他矿产资源型: 1.产资源型:指普通型碱性、半碱性、酸性矿床及其他矿产资源,分为金属类、非金属类和稀土类。
2.业矿石型:指工业原料、矿渣及其他非金属矿石,可分为非金属类和找矿原料类。
3.属矿型:指含金属的软化矿、金属矿、超硬及硬质矿物等,分为稀有金属类和非稀有金属类。
4.石炉煤型:指炉煤、焦炭、煤泥等,可分为炉煤类和焦炭类。
5.其他矿产资源型:指土砂石、滑石、粗面磨石等。
五、储量划分标准的其他规定1.储量的分布规模、储量类型、储量质量、储量运输成本、储量综合经济价值等因素考虑在内,进一步确定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
煤矿储量规模划分标准

煤矿储量规模划分标准
一、储量规模
根据煤矿的储量大小,一般将煤矿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种类型。
具体的划分标准如下:
1.大型煤矿:储量规模大于等于1亿吨,产量规模大于等于300万吨/年。
2.中型煤矿:储量规模在1千万吨至1亿吨之间,产量规模在100万吨/年至
300万吨/年之间。
3.小型煤矿:储量规模小于1千万吨,产量规模小于100万吨/年。
二、生产能力
煤矿的生产能力通常以其每年的产煤量来衡量。
一般情况下,大中型煤矿的生产能力较强,而小型煤矿的生产能力相对较弱。
三、煤质特点
不同地区、不同矿区的煤质特点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煤炭的灰分、含硫量、挥发分、热值等指标上。
一般来说,优质煤炭的煤质特点较好,具有较高的热值和较低的灰分。
四、开采条件
煤矿的开采条件也是衡量其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中型煤矿一般具有较好的开采条件,包括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瓦斯状况等,而小型煤矿的开采条件相对较差。
五、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是衡量煤矿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中型煤矿由于其产量大、煤质好、开采条件优越,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小型煤矿的经济价值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煤矿储量规模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储量规模、生产能力、煤质特点、开采条件和经济价值等方面。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煤矿的规模和发展潜力。
[储量级别划分及计算]储量级别划分
![[储量级别划分及计算]储量级别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f83c1c1a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9e.png)
[储量级别划分及计算]储量级别划分一、储量级别 1、地质牢靠程度地质牢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猜测的、推断的、掌握的和探明的四种。
(1)猜测的: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
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像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猜测的资源量。
(2)推断的:是指对普查区根据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地质牢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
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程度较低。
(3)掌握的:是指对矿区的肯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白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4)探明的: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具体查明白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2、可行性评价阶段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讨论、预可行性讨论、可行性讨论三个阶段。
(1)概略讨论: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
所采纳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阅历数据,采矿成本是依据同类矿山生产估量的。
其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
由于概略讨论一般缺乏精确参数和评价所必需的具体资料,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
(2)预可行性讨论: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
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为可行性讨论供应决策依据。
进行着类讨论,通常应有详查或勘探后采纳参考工业指标求得的矿产资源/储量数,试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试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
预可行性讨论内容与可行性讨论相同,但具体程度次之。
当投资者为选择拟建项目而进行预可行性讨论时,应选择适合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及个项参数,且论证项目尽可能齐全。
储量的分类和分级

储量的分类和分级矿井储量管理一、储量的分类和分级1.储量分类根据我国的能源政策和煤炭资源状况,按目前煤矿开采的技术经济条件,煤炭地质储量分为能利用储量(平衡表内储量)和暂不能利用储量(平衡表外储量)两类。
其中能利用储量中又分为工业储量和远景储量。
工业储量包含可采储量和设计损失。
它们的关系可用下表3—7—1形式表述:表3—7—1生产矿井储量分类及其含义如下:⑴地质储量指生产矿井井田技术边界范围内,通过地质手段(如物探、钻探、巷探、地质调查)查明,符合煤炭储量计算标准要求的全部煤炭储量。
⑵能利用储量指煤层的厚度、质量符合当前煤矿开采经济技术条件的储量。
⑶暂不能利用储量指煤层厚度小、灰分高(或发热量低),或因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特别复杂等原因,目前开采有困难而暂不能利用的储量。
⑷工业储量是在能利用储量中,可以作为设计和投资依据的那部分储量。
⑸可采储量是指在工业储量中,可以采出来的那部分储量。
工业储量减去设计损失量,即为可采储量。
⑹远景储量指在能利用储量中,研究程度不足,只能作为地质勘探设计和矿区发展远景规划依据的那部分储量。
2.储量分级根据对煤层勘探和研究程度不同,并考虑设计、生产的需要,煤炭储量分为四级,即A级、B级、C级、D级。
A级和B 级称为高级储量。
确定各级储量的条件:⑴A级储量指经过精查勘探,用钻孔或巷道在A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的储量。
它是煤矿编制生产计划的依据。
⑵B级储量指经过勘探,用钻孔或巷道在B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或者A级外推的储量。
它是煤矿建设时设计和投资的依据。
⑶C级储量指对煤层用足够的钻孔在C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或者B级外推的储量。
它也是煤矿建设设计和投资的依据。
⑷D级储量是根据地质调查、物探成果及有关地质资料推定,并有少量勘探工程揭露证实的储量。
它一般可作为地质勘探设计的依据,有时也可配合C级储量作为小型煤矿建设或一般矿井建设总体规划的依据。
3.储量类别和级别的关系能利用储量包括A、B、C、D等各级储量,即是A、B、C、D各级储量之和。
资源量和储量的类别划分

资源量和储量的类别划分图4-7-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图新《总则》中,根据各勘查阶段获得的矿产资源储量开发的经济意义、可行性研究程度与地质可靠程度,将其分为资源量、基础储量和储量三个大类,细分为16个类型,并分别给以不同的编号代码(见表4-7-2)。
同时,采用了三维立体框架图(图4-7-1)表示,图形的三个轴分别代表地质轴(G)、可行性轴(F)、经济轴(E)。
表4-7-2 矿产资源储量类别与勘查各阶段对比表1资源量(resource)指所有查明与潜在(预测)的矿产资源中,具有一定可行性研究程度,但经济意义仍不确定或属次边际经济的原地矿产资源量。
可分为三部分:(1)内蕴经济资源量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自普查至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的至探明的,但可行性评价工作只进行了概略研究,由于技术经济参数取值于经验数据,未与市场挂钩,区分不出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统归为内蕴经济资源量。
可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2)次边际经济资源量据详查、勘探成果进行预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后,其内部收益率呈负值,在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时,才能使其变为经济的那部分资源量。
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3)行预测资源量经预查,依据各方面资料分析、研究、类比、估算的预测资源量(334)?各项参数都是假设的,经济意义不确定,属潜在矿产资源。
可作为区域远景宏观决策的依据。
2基础储量(basic reserve)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也就是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0以上的那部分矿产资源。
资源量和储量的类别划分

资源量和储量的类别划分图4-7-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图新《总则》中,根据各勘查阶段获得的矿产资源储量开发的经济意义、可行性研究程度与地质可靠程度,将其分为资源量、基础储量和储量三个大类,细分为16个类型,并分别给以不同的编号代码(见表4-7-2)。
同时,采用了三维立体框架图(图4-7-1)表示,图形的三个轴分别代表地质轴(G)、可行性轴(F)、经济轴(E)。
表4-7-2 矿产资源储量类别与勘查各阶段对比表1资源量(resource)指所有查明与潜在(预测)的矿产资源中,具有一定可行性研究程度,但经济意义仍不确定或属次边际经济的原地矿产资源量。
可分为三部分:(1)内蕴经济资源量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自普查至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的至探明的,但可行性评价工作只进行了概略研究,由于技术经济参数取值于经验数据,未与市场挂钩,区分不出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统归为内蕴经济资源量。
可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2)次边际经济资源量据详查、勘探成果进行预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后,其内部收益率呈负值,在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时,才能使其变为经济的那部分资源量。
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3)行预测资源量经预查,依据各方面资料分析、研究、类比、估算的预测资源量(334)?各项参数都是假设的,经济意义不确定,属潜在矿产资源。
可作为区域远景宏观决策的依据。
2基础储量(basic reserve)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也就是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0以上的那部分矿产资源。
2020新固体储量划分标准

- UNFC(联合国矿产资源和储量分类)分类:将煤炭储量划分为已探明储量(Proven Reserves)和潜在储量(Potential Reserves)。
2020新固体储量划分标准
3. 金属矿产储量划分标准: - JORC分类:将金属矿产储量划分为可采储量(Measure标准
新固体储量划分标准通常是指对于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矿产等)的储 量进行分类和划分的标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新固体储量划分标准:
1. 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划分标准: - SPE(美国石油工程师学会)/WPC(世界石油大会)分类:将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划分
为探明储量(Proven Reserves)、潜在储量(Probable Reserves)和可能储量(Possible Reserves)。
- 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分类:将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划分为探明储量(Proved Reserves)和未探明储量(Unproved Reserves)。
2020新固体储量划分标准
2. 煤炭储量划分标准: - JORC(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和储量委员会)分类:将煤炭储量划分为可采储量(
Measured Resources)、推测储量(Indicated Resources)和推测储量(Inferred Resources)。
Indicated Resources)和推测储量(Inferred Resources)。 - NI 43-101(加拿大国家仪器43-101)分类:将金属矿产储量划分为探明储量(
资源储量计算块段法与剖面法对比

(一)地质块段法计算步骤:1.首先,在矿体投影图上,把矿体划分为需要计算储量的各种地质块段,如根据勘探控制程度划分的储量类别块段,根据地质特点和开采条件划分的矿石自然(工业)类型或工业品级块段或被构造线、河流、交通线等分割成的块段等;2.然后,主要用算术平均法求得各块段储量计算基本参数,进而计算各块段的体积和储量;3.所有的块段储量累加求和即整个矿体(或矿床)的总储量。
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参数表格式如表下所列。
表地质块段法储量计算表块段矿体的真实面积S需用其投影面积S′及矿体平均倾斜面与投影面间的夹角α进行校正。
在下述情况下,可采用投影面积参加块段矿体的体积计算:①急倾斜矿体,储量计算在矿体垂直纵投影图上进行,可用投影面积与块段矿体平均水平(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图在矿体垂直投影图上划分开采块段(a)、(b)—垂直平面纵投影图; (c)、(d)—立体图1—矿体块段投影; 2—矿体断面及取样位置②水平或缓倾斜矿体,在水平投影图上测定块段矿体的投影面积后,可用其与块段矿体的平均铅垂(假)厚度的乘积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优点:适用性强。
地质块段法适用于任何产状、形态的矿体,它具有不需另作复杂图件、计算方法简单的优点,并能根据需要划分块段,所以广泛使用。
当勘探工程分布不规则,或用断面法不能正确反映剖面间矿体的体积变化时,或厚度、品位变化不大的层状或脉状矿体,一般均可用地质块段法计算资源量和储量。
缺点:误差较大。
当工程控制不足,数量少,即对矿体产状、形态、内部构造、矿石质量等控制严重不足时,其地质块段划分的根据较少,计算结果也类同其他方法误差较大。
(二)开采块段法开采块段主要是按探、采坑道工程的分布来划分的。
可以为坑道四面、三面或两面包围形成矩形、三角形块段;也可为坑道和钻孔联合构成规则或不甚规则块段。
同时,划分开采块段时,应与采矿方法规定的矿块构成参数相一致,与储量类别相适应。
该法的储量计算过程和要求与地质块段法基本相同。
矿区矿产资源储量级别划分标准

矿区矿产资源储量级别划分标准矿区矿产资源是指地质构造体中自然存在、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自然物质,它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
为了方便资源开发和利用,矿区矿产资源储量级别划分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矿区矿产资源的储量级别划分标准主要是根据矿床分布、地质构造、资源品位等多个因素综合考虑的。
矿区矿产资源储量级别主要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区级。
1. 国家级:具有巨大的规模、高品位、重要的地位和战略意义,资源的储量量和质量均在全国居于优势地位。
这类资源往往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性资源,非常重要。
2. 省级:矿床规模相对较大,品位较高,储量量较多,对当地地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支撑作用,对于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来说,省级级别的矿产资源储量也很可观。
3. 市级:矿床规模较为适中,品位和储量量相对较少,但是在当地经济发展中依然发挥巨大作用。
比如一些具有独特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的城市,其市级矿产资源储量也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4. 县级:矿床规模相对较小,品位和储量量很少,但这些矿藏对于当地县级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它们往往是一些地方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撑。
5. 区级:矿床规模小,品位和储量也比较低,但是对于一些僻静地方的经济发展却很重要,这些资源往往被用来发展当地的矿产加工产业。
总的来看,矿区矿产资源储量级别划分标准,是为了更加合理地引导资源开发和利用。
不同级别的资源可能对不同的地区和行业具有不同的经济效益,因此当地政府和企业应在制定资源规划时,根据实际的开发情况及效益,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的分级及开发利用计划。
同时,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也需要加强环保意识,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

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
续表
继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说明:
1. 确定矿产资源储量规模依据的单元:
(1)石油:油田
天然气、二氧化碳气:气田
(2)地势:地热田;
(3) 固体矿产(煤除外):矿床;
(4)地下水、矿泉水:水源地.
2. 确定矿产资源储量规模依据的矿产资源储量:
(1)石油、天然气、二氧化碳气:地质储量;
(2) 地热:电(热)能;
(3) 固体矿产:基础储量+资源量(仅限331、332、333),相当于《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GB13908 92)中的A+B+C+D+E级(表内)储量;
(4)地下水、矿泉水:允许开采量。
3. 存在共生矿产的矿区,矿产资源储量规模以矿产资源储量规模最大的矿种确定。
4. 中型及小型规模不含其上限数字。
矿产储量规模划分标准

矿产储量规模划分标准矿产储量规模划分是对矿产储量进行分类和评估的过程,在确定矿产储量的规模时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划分标准,以便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
矿产储量规模通常根据矿产储量的规模、质量、地质条件等因素,采用不同的划分标准进行分类,以满足不同的管理和开发需求。
1.矿床储量规模针对矿床储量规模的划分标准,通常可以根据国际惯例采用以下几种:超级大型矿床:储量高于5亿吨的矿床。
小型矿床:储量在1百万-1千万吨之间的矿床。
矿块储量规模是指矿体内具有较高品位的连续可采部分的储量,通常可以根据不同的品位、开采难度和储量规模等因素,将矿块储量规模进行以下分类:高品位矿块:品位高于矿体平均品位30%以上,储量大于1万吨的矿块。
国家矿产储量规模是指全国范围内某一矿产资源的储量总量,通常可以根据矿产资源的分布、地理环境、质量等因素,将国家矿产储量规模进行以下分类:二、划分标准的意义采用合理的矿产储量规模划分标准,对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其具体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科学合理:能够根据矿产储量的规模、质量、地质等因素,将矿产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类和评估,利于全面了解和把握矿产资源的真实情况和质量。
2.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够引导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在矿产开发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规划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3.鉴定储量质量:能够对不同规模、不同品位的矿产储量进行鉴定,为资源评估和开发提供技术支持,保障资源的合理利用。
4.资源调控管理:能够按照矿产储量规模的大小、质量等级等因素,优先安排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资源调控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价值。
5.统计和报告:能够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统计数据和年度报告,为政府制定矿产资源管理和开发政策提供依据,以及为国际展示矿产资源供需情况提供数据支持。
国内外储量标准

1. 石油储量分类(1) 按产能大小划分单井工业油流高产—特低产标准千米井深的稳定日产量[t/(km.d)] 高产,中产(5-15),低产(1-5),特低产(2)按地质储量丰度划分作为油田评价的标准:地质储量丰度(1x104t/km2)高丰度,中丰度(100-300),低丰度(50-100)特低丰度(3)按油田地质储量大小划分等级标准:石油地质储量(1x108t)特大油田,大型油田(1-10),中型油田(0.1-1)小型油田(4)按油气藏埋藏深度划分标准:油气藏埋藏深度(m)浅层油气(田),中深层(2000-3000)深层(4000)超深层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石油储层的划分标准:稠油储量指地下粘度大于50mPa·S的石油储量。
高凝油储量指原油凝固点在40℃以上的石油储量。
低经济储量指达到工业油流标准,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开发难度大,经济效益低的石油储量。
又有称为边界经济储量。
超深层储量指井深大于4 000m,开采工艺要求高的石油储量。
2.石油储量级别2.1国内三级储量:2.1.1预测储量predicted reserve(Inferred Petroleum Initially In Place):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了油气流或综合解释有油气层存在时,对有进一步勘探价值的、可能存在的油(气)藏(田),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低的地质储量。
预测地质储量的估算,应初步查明了构造形态、储层情况,预探井已获得油气流或钻遇了油气层,或紧邻在探明储量(或控制储量)区并预测有油气层存在,经综合分析有进一步评价勘探的价值。
含油面积和含油边界上不清楚。
预测储量最大风险,断层分割、断块不含油。
2.1.2控制储量controled reserve(Indicated Petroleum Initially In Place):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并经过初步钻探认为可提供开采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较大的地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50%。
最新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

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储量reserves矿产储量(mineral reserves)的简称。
泛指矿产的蕴藏量。
其表示方式有矿石储量(简称矿石量)、金属储量(简称金属量)或有用组分储量、有用矿物储量等,多数以质量(吨、千克、克拉)计,少数以体积(立方米)计。
它不扣除未来开采和加工时的贫化与损失。
储量是矿产地质工作的一项主要成果,也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进行矿山建设的重要依据。
中国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储量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即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的当时,经过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和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中国对储量所下定义与以前的概念有较大变动,特别是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等,与以往有明显的变化,但与国际上的表述更为相近。
如与国际矿冶协会理事会(CMMI)的《矿产资源储量国际分类建议》、联合国《固体矿产储量/资源国际分类框架》的定义相似,但后两者将储量分为证实储量和概略储量两类。
[1](旧称可采储量或称开采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
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3个类型:可采储量(111)、预可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22)。
矿产资源储量级别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资源总量:可开发的资源总量,包括二级边界品位;保有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的总量;基础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和一级边界品位;资源量:包括矿区外围附近的边界品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进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规范的历次建议特邀咨询委员胡魁一、对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建议,2007年3月23日,专家建议第2007—14期,总638期; 1 二、建议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2005年3月,专家建议第2005-8期,总488期; 3 三、论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勘查阶段的关系,2002年5月,《地质与勘探》2002—3期,第64页; 4四、G轴的含义亟待澄清,2001年12月,专家建议第2001-55期题目为对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套改工作的一点建议,《资源•产业》2002-1期发表题目为矿产资源储量新分类G轴含义辩识; 13五、规范漫话,2007年5月6日稿; 17六、对“关于确定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指导意见”的修改意见,2006年12月稿23七、联合固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以及对我国储量分类系统的改革建议《中国矿业》l998年第7卷第2期 24 八、三维储量/资源分类国际框架,1996年7月13日出版,《中国地质》1996年第7期总230期6-8页, 28一对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建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以下简称1999分类标准)制订实施七年多了,由于套用了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的三维分类框架,强化了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含义,强化了可行性研究的作用,强化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观念,同时统一了不同矿种之间的口径,功不可没。
但是由于对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的理解出现分歧和处置不当,1999分类标准也存在重大缺陷,既与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出现分歧,又丢掉了我国原有分类分级的某些精华,引起执行中的一些混乱。
笔者曾多次提出建议修订。
欣闻修订1999分类标准已经列入国土资源部的议事日程,特对修订工作提出如下建议:修订1999分类标准的原则建议一、坚持在1999分类标准的基础上修订,坚持套用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的三维分类框架的技术路线。
联合国分类框架至少有5个优越性:一是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推荐成员国采用的标准,二是框架性,它特别强调的宗旨是创立共同理解便于国际对比的分类框架,兼容各国各种分类,因此获得成功,已有60多个国家采用了该框架;三是三维模式综合考虑了经济、可行性研究和地质研究程度三种因素;四是采用编码,简单明了;五是不断总结不断发展,2004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已经制定了包括石油天然气和铀的新版本。
因此我国在反复研究对比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分类的基础上,1999分类标准终于采用套用联合国分类框架的技术路线是正确的。
再加上实施7年的实践,完全可以作为修订的基础,不要再去效仿别的国家的分类了。
二、坚持国际惯例国内惯例兼顾,既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又保留国内惯例的精华。
联合国分类框架的高明在于其框架性兼容性,套用联合国分类框架的同时,完全可以理直气壮的保留本国原有分类的精华,1999分类标准在这方面有缺陷。
我国资源储量分类体系源于苏联,经过50年的总结修改完善,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其严谨性适用性堪称世界一流。
例如以分类(可利用、难利用及工业指标管理)体现经济性、以分级(A、B、C、D)体现地质可靠程度。
衡量地质可靠程度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勘查阶段(勘探、详查、普查、预查),以矿区(井田、项目)为单元作整体上衡量,体现整体性与全面性。
第二层次是资源储量级别( A、B、C、D),以块段为单元衡量,体现块段间的差别。
各级别在进一步勘查、设计、开采活动中,分别有不同用途,逐步升级,并衍生出开拓、采准、备采等三级矿量,贯彻于勘查开采之全程,适用于企业和政府的各个方面。
联系两个层次的是资源储量级别比例,有规范规定,十分严密。
这些优良传统在修订中应予以充分发扬。
三、坚持重点突出,侧重解决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的偏差,明确衡量地质可靠程度的两个层次,恢复依据块段地质可靠程度进行的资源储量分级。
四、坚持资源储量分类标准与现行管理体制相适应,提升执行标准的可操作性。
我国的管理体制,地质可靠程度由勘查单位和地矿管理部门把握,而可行性研究由设计院和建设管理部门把握,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改变。
因此,在勘查和资源储量评审阶段侧重确定分级,进行可行性研究之后再判断分类,避免互为前提的困惑。
五、坚持分类标准的全程一贯性,适用于勘查、设计、开采活动的全程,和企业生产经营、政府统计决策等各方面。
修订1999分类标准的具体建议一、明确地质可靠程度的分类层次,以矿区(井田、项目)为单元作整体上衡量,其编码标志是勘查阶段,1勘探及在建和生产矿山、2详查、3普查、4(?)预查,地质可靠程度依次降低。
与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完全一致。
二、同时重新建立以块段为衡量单元的分级层次,按勘查块段的地质可靠程度确定分级代号,其中A备采资源量;B探明的资源量;C控制的资源量;D推断的资源量;E预测的资源量。
按块段划分资源储量级别是我国矿产勘查经验和资源储量分类的精华所在,应当予以保留。
每个矿区(井田、项目)每个勘查阶段大都存在不同级别的块段,而且各级别的比例应当与其勘查阶段相对应。
资源储量级别比例,由规范按照矿产地质勘查的地质认识规律和经济规律,作出规定,是衡量合理勘查程度的重要指标。
三、矿产储量评审机构的评审结论,必须按项目(矿区、井田)确定勘查阶段,给予分类代号。
其中1勘探;2详查;3普查;4预查;资源类别分别暂定为:勘探及在建和生产矿山331、详查332、普查333、预查334(?);同时按勘查块段的地质可靠程度确定分级代号A、B、C、D、E。
块段的分级代号可以单独使用(如在块段标注时),也可以附在分类编码之后,如331B,331C,332C,333D等。
四、严格勘查阶段用途管制和可行性研究资质管理。
可行性研究、预可行研究必须由有资质的矿山设计单位出具报告,可行性研究(编码1)必须依据1类勘查阶段的资源储量报告,预可行研究(编码2)必须依据2类详查阶段的资源储量报告,可行性研究、预可行研究以项目(矿区、井田)为单位判断资源储量的经济类型:1经济的2潜在经济的,在设计开采范围之外,以及项目(矿区、井田)勘查阶段低于详查(不含)的,可行性研究程度为3,经济类型为3内蕴经济的。
矿业权评估机构依据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和可行性研究方面的报告可以对确定项目(矿区、井田)的资源储量类别进行归类或升级。
块段的资源储量级别可以附在分类编码之后,如111B,111C,122C,333D等。
五、简化经济性分类,将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合并为潜在经济的,与联合国分类框架完全一致。
六、一般编码均指基础储量(B字省略),经可行性研究或设计计算出可采储量的在编码前加K,如K111B,它的含义是达到勘探阶段(或在建开采的)的,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探明的块段的可采储量(扣除了开采损失)。
没有加K的就是基础储量或资源量。
七、在评审意见书、评估报告中,以及其他文件和应用场合,资源储量类别、级别的表示和称呼,一般只使用编码,不使用中文名称。
其用意一是为简便起见,二是淡化中文名称,因为探明的、控制的、推定的、推断的等定性名称含义不够确切,在各分类系统间、以及翻译过程中多少有些杂乱。
2007年3月16日完稿二建议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以下简称1999分类)制订的初衷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接轨,因此采用了套用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的技术路线,采用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综合考虑地质控制研究程度、经济可靠性和可行性研究程度三种因素,强化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含义,强化可行性研究的作用,强化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观念,无疑是一种进步。
但是由于对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中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的理解出现分歧和处置不当,1999分类也存在重大缺陷,既没有与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接轨,又丢掉了我国原有分类分级的某些精华,引起执行中的一些混乱。
1999分类实施四年多了,问题逐步明朗,弥补缺陷的条件趋于成熟,建议着手组织修订。
1999分类的主要缺陷1999分类的主要缺陷是对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中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的理解偏差,正如1999分类培训教材前言中说明的:“关于地质可靠程度划分的理解问题”,究竟“某一个特定阶段只能对应的产生某一个特定类别的储量”还是“某一个特定阶段可以产生不同类别的储量”,“在起草小组内部就存在不同认识,为了回避这个矛盾,”1999分类采取了“把储量分类和勘探阶段分开的观点,避免把储量分类和勘探阶段直接联系起来”。
因此背离了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G轴的本来含义,造成国内理解和运用的混乱。
衡量地质可靠程度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以矿区(井田、项目)为单元作整体上衡量,体现项目(矿区、井田)的整体性与全面性。
其标志是勘查阶段,1勘探、2详查、3普查、4预查,地质可靠程度依次降低。
从这个层次看分类,某一个特定阶段只能对应的产生某一个特定类别,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属于这个层次,G轴编码的本来含义就是勘查阶段,这是十分明确的,更改了就不能接轨。
第二层次分级,以块段为单元分别衡量,依块段地质可靠程度可以分出几个资源储量级别,以往我们用A、B、C、D、E依次降低,从这个层次看分级,某一个特定阶段可以产生不同的分级。
块段资源储量级别的划分乃是我国矿产勘查经验和资源储量分类的精华所在,是一个矿区在任一勘查阶段大都存在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块段的标识,是合理勘查工作的一般情形,是矿产地质勘查受地质认识规律和经济规律支配的必然结果。
它们在进一步勘查、设计、开采活动中大有用处。
在勘查工作中,勘查阶段的递进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储量的依次升级;在设计阶段各级储量分别有不同作用;在开采阶段生产勘探储量在继续升级,并衍生出开拓、采准、备采等三级矿量。
对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两个层次的混淆正是造成争论、缺陷、混乱的根源。
本文建议第一层次叫分类,第二层次叫分级,严格加以区别。
为什么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只设定第一层次?因为分类框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框架性,这是它成功的要诀。
它制订的宗旨就是提供一个国际公认的对比框架,同时保留各国自己的特色。
最终文本开宗明义地指出:“联合国分类框架的主要作用是使国家性名词能够保留并可互相对比。
”就是说第二层次留给了各国的“国家性名词”。
因此在套用联合国分类框架的时侯,完全不必丢掉自己国家的优良传统和特色。
执行1999分类的主要问题地质可靠程度的两个层次问题——某一个特定阶段只能对应的产生某一个特定类别和不同级别的资源储量的问题,在矿产勘查、资源储量评审、矿区设计、开采、可行性研究、矿业权评估的时候,在国际交流的时候,都是不能回避的。
但是1999分类模糊了联合国分类编码属于第一层次的概念,又丢掉了第二层次我国同行熟悉而适用的B、C、D等资源储量级别,部分同行就用第一层次的111、122、333去代替它们,这就会引起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