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新小绥螨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合集下载

9种常用杀螨剂对巴氏新小绥螨和二斑叶螨的毒力及毒力选择性研究

9种常用杀螨剂对巴氏新小绥螨和二斑叶螨的毒力及毒力选择性研究

9种常用杀螨剂对巴氏新小绥螨和二斑叶螨的毒力及毒力选择性研究刘平;尚素琴;张新虎【摘要】为使化学防治和保护利用捕食螨的生物防治措施相协调,实现以螨治螨,采用叶片残毒法分别测定了甘肃省保护地常用的9种杀螨剂对巴氏新小绥螨和二斑叶螨的 LC50,计算出各药剂的益害生物毒性选择指数(TSR)。

供试药剂的毒性选择指数大小依次为:毒死蜱>螺螨酯>哒螨灵>炔螨特>唑螨酯>阿维菌素>三唑锡>甲氰菊酯>噻螨酮。

其中,毒死蜱和螺螨酯的毒性选择指数分别为10.8641和9.3613,对巴氏新小绥螨和二斑叶螨均有较高的正向选择性,毒死蜱和螺螨酯可优先用于生产中害虫(螨)的防治,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捕食螨,实现对害虫(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相互协调。

%In order to coordinate chemical pesticides with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redatory mites,LC50 val-ues and toxicity selective ratios (TSRs)of 9 kinds of acaricides to 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and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were tested by using leaf-residue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rder of TSRs was chlorpyrifos>spirodiclofen>pyridaben>propargite>fenpyroximate>abame ctin>azocyclotin>fenpropathrin>hexythiazox. TSRs of chlorpyrifos and spirodiclofen were 10.864 1 and 9.361 3,respectively,indicating that they had higher positive selectivity both on N .barkeri and T .urticae ,and can be recommended to use in pest control to achieve predatory mites protection.【期刊名称】《植物保护》【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5页(P181-184,202)【关键词】杀螨剂;巴氏新小绥螨;二斑叶螨;毒性选择指数【作者】刘平;尚素琴;张新虎【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昆虫学系,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昆虫学系,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昆虫学系,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82.52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是害虫(螨)的捕食性天敌之一,隶属于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寄螨目(Parasitiformes)植绥螨科(Phytoseiidae)[1-2],因其发育历期短、自然死亡率低、产卵率高、扩散力强等[3-8]优点,已经被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用于防治叶螨、蓟马等吸汁性害虫(螨)。

巴氏新小绥螨对晋南麦田麦蜘蛛的防治效果

巴氏新小绥螨对晋南麦田麦蜘蛛的防治效果

巴氏新小绥螨对晋南麦田麦蜘蛛的防治效果王克功袁王睿(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山西临汾041000)摘要:为探明巴氏新小绥螨对麦蜘蛛的控制作用和防治效果,于晋南冬小麦田采用田间定量投放方法开展了巴氏新小绥螨的应用效果研究。

结果表明,在麦蜘蛛密度约为900头/m 时,按112.5万头/hm 2的量投放巴氏新小绥螨,防治效果可达95.19%;投放区的小麦产量比不投放区提高1495.05kg/hm 2,增产幅度达24.81%;净收入增加1863.12元/hm 2,投入产出比为2.08∶1。

在晋南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混合发生地块,定时定量投放巴氏新小绥螨能有效控制麦蜘蛛为害,增产效果显著。

关键词:巴氏新小绥螨;捕食性天敌;生物防治;麦蜘蛛;防治效果中图分类号:S435.1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481(2020)08-1295-03Control Effect of (Hughes )on Wheat Mite inWinter Wheat Field of Southern Shanxi ProvinceWANG Kegong ,WANG Rui(Institute of Wheat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0,China )Abstract :The control effect of 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 )on wheat mite were studied by a quantitative test in the winter wheat field of southern Shanxi province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ol effect could reach 95.19%by putting 1.125million heads/hm 2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 ),when the density of wheat mites was about 900heads/m.The yield of wheat in a experimental area was 1495.05kg/hm 2higher than the one in a control area,and the yield increase range was 24.81%.In addtion,the net income increased 1863.12yuan/hm 2,and the input-output ratio was 2.08∶1.In the mixed occurrence plots of wheat mites in the south of Shanxi province,the damage caused by wheat mites can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by putting 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 )regularly and quantitatively in fields,and the yield increase is remarkable.Key words :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 );predatory natural enemies;biological control;wheat mite;control effect收稿日期:2020-03-16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200404-06)作者简介:王克功(1963-),男,山西万荣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有害生物治理与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工作。

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可满足对苹果全爪螨的防治需求

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可满足对苹果全爪螨的防治需求

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可满足对苹果全爪螨的防治需求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果业信息》 2021年第7期
据《中国果树》2021年第7期《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树苹果全爪螨的生物防治效果》(作者张丹等)报道,通过2017—2019年的田间试验,调查了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树苹果全爪螨的防治效果。

结果表明,在害螨叶均螨数低于2头/叶的条件下,按1袋/树的密度释放巴氏新小绥螨防控苹果全爪螨,防治效果相较于1.8%阿维菌素乳油,释放后1~7天的速效性不佳,释放后14~21天的持效性较好,田间有效控害时间可满足生产防治需求。

(王世明/摘录)。

巴氏新小绥螨毒死蜱抗性选育及生物学特性

巴氏新小绥螨毒死蜱抗性选育及生物学特性

h t p : / doi : 10.16380/j. kcP.2021.03.009:..3 月 March2021, 64(3) : 374 -383昆虫学报ACTAENTOMOLOGICASINICA巴氏新小绥P毒死脾抗性选育及生物学特性王 莉,程明明,傅云梅,方云洪,魏志堂,成禄艳,雷 双,,士将,丛林,冉春*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0201508 , 2019YFD1002100, 2020YFD 10001020 );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cEc2019jaa-gksb0218 );重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支持计划(cEc2018kjcxXm)040);重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Ec2020jcyj-m —mX0980)作者简介:王莉,女,1994年8月生,重 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E-mail : wang/c/c@ 163. com*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cs , E-mail : ranchun@ eric. cn收稿日期 Received : 2020-10-15;接受日期 Accepted : 2020-11-22(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重庆400712)摘要:【目的】明确巴氏新小绥Neoseiulus barOeri 毒死蟀■抗性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抗药性捕食蟒田间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室内采用药膜法测定毒死婢对巴氏新小绥蟒的毒力,以半致死浓度(lethal medium concentration , LC 50 )为选择压力,对巴氏新小绥蟒敏感种群进行逐代汰选。

应用生命表法分析毒死蟀■抗性获得对巴氏新小绥蟒相对适合度'relativv fitness , R f )的影响。

采用 HollingI 模型拟合分析不同温度下巴氏新小绥蟒毒死蟀■敏感和抗性h 系对PanonychuscCri 卵和雌成蟒捕食功能反应差异。

巴氏新小绥螨的捕食功能反应及保护利用

巴氏新小绥螨的捕食功能反应及保护利用

巴氏新小绥螨的捕食功能反应及保护利用巴氏新小绥螨的捕食功能反应及保护利用引言:巴氏新小绥螨(Bdellodes angustifrons)是一种常见的捕食性螨类,它以寄主昆虫的体液为食,对农作物害虫具有一定的食物控制作用。

本文将介绍巴氏新小绥螨的捕食功能反应,并探讨如何保护利用这一生物资源。

一、巴氏新小绥螨的捕食行为1. 选择昆虫寄主巴氏新小绥螨主要以昆虫和其他螨类为食,特别是对危害农作物的害虫有较强的捕食能力。

它能够通过感知昆虫体液所释放的气味和化学物质来识别潜在的寄主。

2. 捕食寄主当巴氏新小绥螨确定目标寄主后,它会迅速接近并通过吮吸寄主体液来获取营养。

螨类口器特化,具有锐利的针状结构,便于穿刺寄主体表并吸取体液。

3. 捕食后的反应巴氏新小绥螨在捕食完寄主后会表现出一系列反应。

首先,它会停止进食,并将寄主的体液输送至其消化系统。

其次,螨体表分泌出特殊的物质,用于抵御环境中的干扰和捕食者的攻击。

最后,它会在周围寻找适宜的栖息地来休息和繁殖。

二、巴氏新小绥螨的保护利用1. 生物防治巴氏新小绥螨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特别对于一些常见的农作物害虫如蚜虫、白蚁等。

因此,可以将其应用于农田中进行生物防治,减少对农作物的损害,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2. 保护栖息环境巴氏新小绥螨对栖息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它们偏好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因此,保护栖息环境是保护巴氏新小绥螨及其捕食作用的关键。

可以通过合理灌溉和做好田间管理,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提供更多的栖息空间和食源资源。

3. 科学养殖和繁育巴氏新小绥螨在进行生物防治中的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可以通过科学的养殖和繁育技术,扩大其种群规模,提高捕食效果。

同时,还可以对其生命周期进行研究,掌握其繁殖和发育规律,为有效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巴氏新小绥螨作为一种重要的捕食性螨类,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可以提供农作物害虫的生物防治。

为了保护利用巴氏新小绥螨这一生物资源,我们需要注重其保护栖息环境、科学养殖和繁育,推动其在生物农药的替代和农作物害虫控制中的应用。

巴氏钝绥螨的饲养方法

巴氏钝绥螨的饲养方法

巴氏钝绥螨的饲养方法
巴氏钝绥螨(Tetranychus kanzawai)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害虫,主要危害蔬菜作物。

以下是巴氏钝绥螨的饲养方法:
1. 驯化采集:在受害蔬菜上采集巴氏钝绥螨,并将其转移至饲养箱中。

避免使用草地上的落叶或垃圾堆积物等容易带有其他害虫的环境。

2. 饲养环境:将巴氏钝绥螨放入合适大小的透明饲养箱中(如玻璃容器),底部铺一层湿润的纸巾或适量水珠,以维持适宜的湿度。

3. 饲料供应:将一定量的叶片放入饲养箱中作为巴氏钝绥螨的食物。

可选择寄主植物,如豆类、茄子、辣椒等,或者使用人工准备的寄主叶片。

4. 温度适宜:巴氏钝绥螨对温度较为敏感,在25-30摄氏度的环境中饲养效果较好。

避免暴露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中。

5. 繁殖控制:巴氏钝绥螨繁殖速度很快,需要定期控制繁殖数量。

可定期将饲养箱中的虫体清除或转移一部分至其他容器中,以控制虫群数量。

6. 病害防治:定期观察巴氏钝绥螨的饲养箱,发现病虫害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清除受感染虫体、整理饲养环境等。

7. 实验使用:巴氏钝绥螨也常用于科学研究和农药筛选。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特定限制条件下的饲养,如不同温度、光照、湿度条件等。

需要注意的是,巴氏钝绥螨作为一种农作物害虫,正常情况下应当避免在家庭或公共环境中收集或饲养,以免对农作物造成更大的危害。

以上饲养方法仅供科研或教学目的使用。

巴氏新小绥螨释放方式对烟草大田期西花蓟马的防治效果评价

巴氏新小绥螨释放方式对烟草大田期西花蓟马的防治效果评价

引文格式:陈平, 陈鹏, 兰平秀, 等. 巴氏新小绥螨释放方式对烟草大田期西花蓟马的防治效果评价[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3, 38(5): 764−770. DOI: 10.12101/j.issn.1004-390X(n).202301002巴氏新小绥螨释放方式对烟草大田期西花蓟马的防治效果评价*陈 平1, 陈 鹏1, 兰平秀1, 王根朝1, 李 伟2, 宁德凯2,谢永辉2 **, 李 凡1 **(1. 云南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 云南省烟草公司 昆明市公司,云南 昆明 650021)摘要: 【目的】通过对大田栽培的烟草及周边杂草释放捕食螨——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 ),探究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具有最佳防治效果的捕食螨施用方法。

【方法】烟草大田期分别施用1~3次巴氏新小绥螨,每次释放间隔15 d ,每种释放次数下分别设置在烟草和杂草上同时释放、仅在烟草上释放以及仅在杂草上释放3种方式。

通过对比分析巴氏新小绥螨不同释放次数和不同释放方式下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评价巴氏新小绥螨对烟草上西花蓟马的防控效果。

【结果】不同方式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均能不同程度降低烟草大田期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

在烟草和杂草上同时施用3次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种群数量的控制效果最好,且维持时间最长,最高相对防效为58.02%;施用2次的防治效果次之,最高相对防效为55.57%;而仅施用1次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的防治效果最差且维持时间最短,最高相对防效仅为49.96%。

相同施用次数下,仅在烟草上施用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的防治效果略高于仅在杂草上施用,但两者无显著差异。

【结论】在烟草和烟田杂草上同时释放巴氏新小绥螨能较好地控制西花蓟马,且在烟草大田期至少同时在烟草和杂草上释放2次巴氏新小绥螨(间隔期约为15 d)才能达到相对较好的防治效果。

巴氏新小绥螨对芒果茶黄蓟马的功能反应研究

巴氏新小绥螨对芒果茶黄蓟马的功能反应研究

巴氏新小绥螨对芒果茶黄蓟马的功能反应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不断增加,对食品中的微生物和有害生物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巴氏新小绥螨和芒果茶黄蓟马作为两种常见的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对这两种有害生物的功能反应进行研究,对于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巴氏新小绥螨和芒果茶黄蓟马对芒果的功能反应,为进一步控制和预防这两种有害生物的侵害提供科学依据。

1.巴氏新小绥螨的生物特性巴氏新小绥螨是一种寄生于芒果树上的微小有害生物,其繁殖速度极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对芒果的生长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其主要危害方式是通过吸食芒果树上的汁液,导致芒果叶片出现枯黄、卷曲等现象,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

2.巴氏新小绥螨对芒果的功能反应在本实验中,通过模拟芒果树生长环境,构建不同浓度的巴氏新小绥螨种群,观察其对芒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巴氏新小绥螨种群浓度的增加,芒果树叶片出现的枯黄、卷曲情况也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巴氏新小绥螨的繁殖数量与芒果品质的降低程度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这表明巴氏新小绥螨对芒果的侵害程度与其种群数量直接相关。

针对巴氏新小绥螨对芒果的功能反应研究结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通过喷洒杀虫剂控制巴氏新小绥螨的种群数量,减少其对芒果的侵害程度;二是加强芒果树的养护管理,提高其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巴氏新小绥螨对其造成的影响。

二、芒果茶黄蓟马对芒果的功能反应研究1.芒果茶黄蓟马的生物特性芒果茶黄蓟马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害虫,主要危害茄科植物,对芒果的叶片、嫩梢和果实造成损害。

其危害方式是通过吸食植物汁液,导致芒果叶片和嫩梢枯黄、卷曲,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芒果果实受损。

本研究通过对巴氏新小绥螨和芒果茶黄蓟马对芒果的功能反应进行研究,揭示了它们对芒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规律,为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还为农业生产中其他有害生物的防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不同温度下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捕食功能

不同温度下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捕食功能

不同温度下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捕食功能作者:尚素琴刘平张新虎来源:《植物保护》2016年第03期摘要为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初孵若虫的捕食效应,在相对湿度RH 85%±5%,5个温度梯度16、20、24、28、32℃,光照L∥D=16 h∥8 h条件下选取西花蓟马的初孵若虫进行捕食功能反应。

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

在16~28℃温度范围内,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攻击系数、捕食能力、最大日捕食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处理时间则缩短,28℃时日捕食量最高达14.471 8头,处理时间最短为0.069 1 d。

温度达到32℃时,捕食量下降。

当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种群密度一定时,巴氏新小绥螨的平均捕食量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说明猎物密度固定时巴氏新小绥螨存在明显的相互干扰作用。

关键词巴氏新小绥螨;西花蓟马;捕食功能;干扰作用中图分类号:S 433.8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05291542.2016.03.024Abstract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functional response of 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 on the 1st instar nymphs of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 the predation was examined at five constant temperatures (16,20,24,28 and 32℃) under the laboratory conditions (RH 85%±5% and photoperiod L∥D=16 h∥8 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datory functional response fitted Holling type Ⅱ model. At the range of 1628℃, the attack index (a), the a/Th value and the maximum predatory capacity (1/Th) of N.barkeri increased with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average treatment time decreased. The maximum predatory capacity was 14.471 8 individuals per day, while the minimum handling time was 0.069 1 day at 28℃. The maximum daily predatory capacity reducedwhen the temperature was above 32℃. The average daily predatory capacit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redator density when prey density was fixed, which indicated that predator competition and interference were obvious as prey density was fixed.Key wordsNeoseiulus barkeri;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redatory functional response;interference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寄主范围广泛,可为害植物的茎、叶、花、果等,最终使植株枯萎,同时还传播包括番茄斑萎病毒在内的多种植物病毒,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12]。

巴氏新小绥螨防治温室辣椒蓟马效果评价

巴氏新小绥螨防治温室辣椒蓟马效果评价

生物技术进展2016年㊀第6卷㊀第4期㊀299~302CurrentBiotechnology㊀ISSN2095 ̄2341试验报告TestReport㊀收稿日期:2015 ̄12 ̄22ꎻ接受日期:2016 ̄05 ̄17㊀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D141100000914001)资助ꎮ㊀作者简介:张超ꎬ农艺师ꎬ主要从事蔬菜病虫害防治工作ꎮE ̄mail:355930816@qq.com巴氏新小绥螨防治温室辣椒蓟马效果评价张㊀超1ꎬ㊀侯峥嵘2ꎬ㊀张桂娟1ꎬ㊀石运博1ꎬ㊀郎亚亨11.大兴区植保植检站ꎬ北京102609ꎻ2.北京市植物保护站ꎬ北京100029摘㊀要:实验通过释放不同益害比的巴氏新小绥螨防治温室辣椒蓟马ꎬ结果表明:在蓟马发生初期释放巴氏新小绥螨ꎬ可有效控制蓟马虫量增长ꎬ释放7d后益害比为1ʒ20的处理防效可达到94.86%ꎬ效果显著ꎻ益害比为1ʒ5㊁1ʒ10和1ʒ20的各处理在各时期均无显著差异ꎬ而益害比为1ʒ40的处理在释放后5d㊁7d和14d防治效果均显著低于以上3个处理ꎬ综合考虑选择益害比1ʒ20为最佳释放量ꎮ关键词:巴氏新小绥螨ꎻ蓟马ꎻ防治效果DOI:10.3969/j.issn.2095 ̄2341.2016.04.14EvalutionoftheControlEfficacyofAmblyseiusbarkeritoTripsonPepperZHANGChao1ꎬHOUZheng ̄rong2ꎬZHANGGui ̄juan1ꎬSHIYun ̄bo1ꎬLANGYa ̄heng11.PlantProtectionStationofDaxingDistrictꎬBeijing102609ꎬChinaꎻ2.BeijingPlantProtectionStationꎬBeijing100029ꎬChinaAbstract:ThepredatorymitesꎬAmblyseiusbarkeriwerereleasedwithdifferentratiosofbenefitialtoharmfulinpepperfieldtocontrolthetripsinthegreenhouse.TheresultshowedthatAmblyseiusbarkericouldefficientcontrolthegrowthoftripswhenreleasinginincipientharmoftripsꎬthecontroleffectreached94.86%in7daysastheratioofbenefitialtoharmfulwas1ʒ20.Thecontroleffectswerenotapparentlydifferentamongtheratiosof1ʒ5ꎬ1ʒ10and1ʒ20intheexperiment.Meanwhilethecontroleffectofratioof1ʒ40wasinferiortootherratiosin5daysꎬ7daysand14days.Sothebestratioofbenefitialtoharmfulwas1ʒ20.Keywords:Amblyseiusbarkeriꎻthripsꎻcontrolefficacy㊀㊀辣椒是北京市大兴区种植的主要果类蔬菜之一ꎬ全年播种面积300hm2左右ꎮ近几年ꎬ辣椒等果类蔬菜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蓟马的为害ꎬ且发生面积及程度日趋加重ꎮ蓟马属缨翅目(Thysan ̄optera)蓟马科(Thripidae)ꎬ是目前对作物危害最严重的世界性害虫之一[1]ꎮ蓟马具有5个发育阶段ꎬ分别为:卵㊁若虫㊁预蛹和蛹以及成虫ꎬ主要为害植株的花器㊁叶片和果实ꎮ若虫可在表土化蛹ꎬ成虫活跃善飞ꎬ能借助气流做短距离迁移ꎮ雌成虫兼两性和孤雌产雄生殖ꎬ世代短ꎬ繁殖快ꎬ适应能力强ꎮ其寄主范围广ꎬ食性杂ꎬ虫体微小ꎬ常在花器隐蔽处活动ꎬ并产卵于植物组织中ꎬ给化学药剂防治带来很大困难[2]ꎮ蓟马还可传播多种病毒病[3]ꎬ为蔬菜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ꎮ长期以来ꎬ生产上常用的防治方法以化学防治为主ꎬ由于蓟马多在花器及植株幼嫩部位发生和为害ꎬ若施药不当会影响花器及幼嫩部位的正常生长ꎮ同时ꎬ长期大量单一用药可导致蓟马产生抗药性ꎮ自2003年以来ꎬ国外很多报道都提出蓟马对多种化学杀虫剂产生抗性[4]ꎬ不同地区的蓟马已对有机氯㊁有机磷㊁拟除虫菊酯㊁阿维菌素等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5]ꎮ王泽华等[6]的研究表明ꎬ北京部分地区的蓟马对氯氟氰菊酯已产生近40倍的抗性水平ꎮ除化学防治以外ꎬ生产上也采取色板诱杀等物理防治措施ꎮ利用蓟马对蓝色的趋性以及能飞能跳的特性诱杀蓟马ꎬ防治. All Rights Reserved.效果良好ꎬ但仅限于诱杀成虫ꎮ因此ꎬ释放天敌成为预防和防治蓟马的重要措施ꎮ巴氏新小绥螨(又叫巴氏钝绥螨)(Amblyseiusbarberi)属于植绥螨科(Phytoseiidae)ꎬ新小绥螨属(Neoseiulus)[7]ꎬ是蓟马㊁叶螨等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ꎮ它容易人工饲养ꎬ且饲养成本较为低廉ꎬ目前已在多种作物上应用防治害虫害螨[8~10]ꎮ已有研究表明ꎬ巴氏新小绥螨对蓟马有较强的搜寻能力ꎬ能够有效定位作物中有猎物的植株[11]ꎮ在室内条件下ꎬ巴氏新小绥螨对芦笋烟蓟马[12]㊁茄子西花蓟马[10]㊁彩椒蓟马[13]的种群数量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ꎮ本研究对释放巴氏钝绥螨进行了益害比的分级ꎬ重点比较了不同益害比释放捕食螨的效果ꎬ以期为北京地区设施果蔬大面积推广巴氏新小绥螨提供理论依据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供试材料供试作物为辣椒ꎬ品种为京线5号(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ꎻ供试天敌为巴氏新小绥螨(北京阔野田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ꎬ规格为200头/包ꎮ防治对象为辣椒蓟马ꎮ1.2㊀试验方法试验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绿得金种养殖蔬菜基地G2区05号棚室内进行ꎮ设施类型为日光温室ꎬ跨度6mꎬ长度85mꎮ共计98垄ꎬ2156株ꎮ辣椒播种时间2015年1月15日ꎬ定植时间2015年3月14日ꎮ株行距为80cmˑ50cmꎬ土壤质地为砂壤土ꎮ本试验总面积为510m2ꎬ小区面积34m2ꎮ试验释放密度按梯度设置ꎬ分别为益害比(巴氏新小绥螨与蓟马的比)1ʒ5㊁1ʒ10㊁1ʒ20㊁1ʒ40ꎬ并设置空白对照共计5个处理ꎬ每处理设3次重复ꎮ各试验小区随机分布ꎮ释放当天调查田间虫量基数ꎮ按照试验安排划设小区ꎬ每小区随机定5株进行调查ꎮ每株上㊁中㊁下各调查2片叶片及2朵花ꎮ依照各小区虫量基数计算释放天敌数量ꎬ用撒施法进行释放ꎬ空白对照处理不释放ꎮ1.3㊀调查方法释放后第1d㊁3d㊁5d㊁7d㊁14d㊁28d调查记录各处理蓟马存活数量ꎮ根据各处理活虫量计算不同益害比的防治效果ꎬ所得数据用DPS软件进行分析ꎮ防治效果=[1-(CK0ˑPT1)/(CK1ˑPT0)]ˑ100%CK0:释放天敌前空白对照区虫量ꎻPT0:释放天敌前处理区虫量ꎻCK1:释放天敌后空白对照区虫量ꎻPT1:释放天敌后处理区虫量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虫量发生趋势本试验于蓟马发生初期释放巴氏新小绥螨ꎬ虫口基数较低ꎬ小区虫量2.00~3.67头ꎮ释放后ꎬ处理区虫量在释放后7d内均无明显增加ꎬ而空白对照区虫量则呈明显上升趋势ꎬ到释放后第7d小区平均虫量达到27头ꎮ释放7d以后各处理虫量均有明显上升ꎬ释放后14~28d虫量上升更为明显ꎮ空白对照区虫量在各个调查时期均高于处理区ꎬ到释放后28dꎬ空白对照区小区平均虫量为100.33头ꎬ而处理区虫量低于65头ꎮ从图1可以看出ꎬ自然状态下ꎬ试验期间蓟马虫量是呈上升趋势的ꎬ通过释放巴氏新小绥螨ꎬ抑制了虫量的上升ꎬ持效期在7d左右(图1ꎬ彩图见图版三)ꎮ2.2㊀防治效果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后1~5d中ꎬ不同益害比处理均产生了一定的防治效果ꎬ且5d中各处理防治效果一直呈上升趋势ꎮ到释放后第5dꎬ益害比为1ʒ5㊁1ʒ10㊁1ʒ20的处理防治效果均上升到75%以上ꎬ分别为75.47%㊁75.22%㊁和78.68%ꎻ而益害比为1ʒ40的处理防治效果显著低于以上3个处理ꎬ仅为55.96%ꎻ释放后第7dꎬ各处理防治效果继续提升ꎬ且益害比为1ʒ5㊁1ʒ10和1ʒ20的处理防治效果提升到85%以上ꎬ分别为87.32%㊁86.28%㊁94.86%ꎬ且3个处理之间仍无显著差异ꎬ而益害比为1ʒ40的处理防治效果尽管也在提升ꎬ但仍然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ꎬ防治效果为64.11%ꎮ结合图1和表1还可知ꎬ4个不同处理都是从释放后第1~7d缓慢发挥防治作用的ꎬ速效性相对较差ꎬ体现了天敌同化学农药的本质区别ꎮ尽管释放后7~14d内防治效果有所下降ꎬ但益害比为1ʒ5㊁1ʒ10和1ʒ20的处理仍存在较高003生物技术进展CurrentBio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的防治效果ꎬ分别为:78.11%㊁70.99%和72.67%ꎬ且3个处理间仍无显著差异ꎮ而益害比为1ʒ40的处理的防治效果仅为48.63%ꎬ显著偏低ꎮ释放28d后ꎬ各处理防治效果继续下降ꎬ益害比为1ʒ5㊁1ʒ10和1ʒ20的防治效果分别下降到59.45%㊁52.93%和46.89%ꎬ三者不存在显著差异ꎮ益害比1ʒ40的处理防治效果仅为35.55%ꎬ与前三者差异显著ꎮ综上ꎬ益害比1ʒ5㊁1ʒ10和1ʒ20这3个处理有较强的持效性ꎬ在释放14d后仍可产生70%以上的防治效果ꎮ而益害比1ʒ40的处理防治效果较以上3个处理差ꎬ特别是前期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ꎬ但到释放后28dꎬ同益害比1ʒ20㊁1ʒ40的处理不存在显著差异ꎮ综上ꎬ考虑到成本因素ꎬ选择1ʒ20为最佳益害比ꎮ图1㊀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后蓟马虫量发生趋势Fig.1㊀Occurrencetrendofthripsinsectquantityafterthereleaseofpredatormites. (彩图见图版三)表1㊀不同益害比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对蓟马的防治效果Table1㊀Thecontroleffectofthripsunderthedifferenttreatment.益害比虫口基数(头)释放1d后虫量(头)防效释放3d后虫量(头)防效释放5d后虫量(头)防效释放7d后虫量(头)防效释放14d后虫量(头)防效释放28d后虫量(头)防效1ʒ53.67a3.3365.36%a4.3373.72%a5.0075.47%a4.0087.32%a11.6778.11%a53.0059.45%a1ʒ103.67a4.3356.25%a6.6763.07%ab5.3375.22%a5.0086.28%a16.6770.99%a63.0052.93%ab1ʒ202.00a4.3322.03%b3.0069.23%ab2.6778.68%a1.0094.86%a8.6772.67%a46.6746.89%ab1ʒ402.67a5.3326.19%b6.3348.29%b7.3355.96%b10.0064.11%b21.3348.63%b64.0035.55%bCK2.67a7.3312.6716.3327.0042.67100.33㊀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ꎮ3㊀讨论综上所述ꎬ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可以起到抑制辣椒蓟马虫量增长的作用ꎻ试验中所涉及的不同益害比的处理方法均表现为释放后1~7d的防治效果呈上升趋势ꎬ第7d达到最高ꎻ7d之后防治效果逐渐下降ꎮ王恩东等[10]利用巴氏新小绥螨防治大棚茄子西花蓟马的试验结果以及谷培云等[13]利用巴氏新小绥螨防治越夏大棚彩椒蓟马的试验结果中均表明前期防治效果缓慢上升ꎬ后期防治效果逐渐下降ꎬ这点同前人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ꎮ但就防治效果相比ꎬ本实验防治效果相对偏高ꎬ最高防治效果在释放后第7dꎬ益害比为1ʒ20的处理防治效果达到94.86%ꎬ谷培云等[13]的防治效果最高仅为41.53%ꎮ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释放时期和田间蓟马虫量基数不同ꎮ谷培云等[13]释放时间为7月23日ꎬ且为田间蓟马发生中期ꎬ蓟马基数大ꎬ棚室温度过高ꎬ对巴氏新小绥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ꎮ而本实验释放时间为4月20日ꎬ为田间蓟马发生初期ꎬ且当时棚室温度相对偏低ꎮ因此ꎬ尽管巴氏钝绥螨生活力很强ꎬ适宜103张超ꎬ等:巴氏新小绥螨防治温室辣椒蓟马效果评价. All Rights Reserved.温度范围为15~35ħꎬ适宜相对湿度需大于90%[10]ꎬ但北京温室大棚的温度在7㊁8月间部分时间会达到40ħ以上ꎬ前人的试验结果也证实了棚室温度过高不利于巴氏新小绥螨生存ꎮ因此ꎬ生产上建议结合应用遮阳网等降温材料控制大棚温度ꎬ减少温度给巴氏新小绥螨带来的不利影响ꎮ同时ꎬ要在蓟马发生初期进行释放ꎮ综合7d之后各处理防治效果均下降的结果可以推测ꎬ如果需要长期控制蓟马的发生ꎬ应以7d为间隔期进行连续释放ꎬ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田间蓟马虫量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钟锋ꎬ吕利华ꎬ高燕ꎬ等.西花蓟马的危害及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ꎬ2009ꎬ(8):120-123ꎬ128. [2]㊀温变英.入侵害虫 西花蓟马的识别及防控措施[J].蔬菜ꎬ2008ꎬ(1):21-22.[3]㊀谢永辉ꎬ张宏瑞ꎬ刘佳ꎬ等.传毒蓟马种类研究进展(缨翅目ꎬ蓟马科)[J].应用昆虫学报ꎬ2013ꎬ50(6):1726-1736. [4]㊀付步礼ꎬ曾东强ꎬ刘奎ꎬ等.蓟马类害虫抗药性研究进展[J].农学学报ꎬ2014ꎬ4(3):28-34.[5]㊀袁伟方ꎬ罗宏伟.蔬菜蓟马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ꎬ2014ꎬ34(9):69-74.[6]㊀王泽华.西花蓟马对多杀菌素的抗性汰选和遗传方式[J].应用昆虫学报ꎬ2011ꎬ48(3):553-558.[7]㊀江高飞ꎬ陈飞ꎬ李晓娇ꎬ等.巴氏新小绥螨的研究进展[J].中国南方果树ꎬ2012ꎬ41(2):36-39.[8]㊀HoyCWꎬGlenisterCS.ReleasingAmblyseiusspp.(Acarina:Phytoseiidae)tocontrolThripstabaci(Thysanoptera:Thripidae)oncabbage[J].Biol.Controlꎬ1991ꎬ36(4):561-573.[9]㊀徐海莲ꎬ肖筱成ꎬ戴文吉ꎬ等.巴氏钝绥螨防治沙田柚上红蜘蛛试验结果初报[J].中国生物防治ꎬ2009ꎬ25(1):15-17.[10]㊀王恩东ꎬ徐学农ꎬ吴圣勇.释放巴氏钝绥螨对温室大棚茄子上西花蓟马及东亚小花蝽数量的影响[J].植物保护ꎬ2010ꎬ36(5):101-104.[11]㊀张东旭ꎬ孟瑞霞ꎬ张鹏飞ꎬ等.巴氏新小绥螨对猎物搜寻能力的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ꎬ2013ꎬ50(1):203-209. [12]㊀黄建华ꎬ罗任华ꎬ秦文婧ꎬ等.巴氏钝绥螨对芦笋上烟蓟马捕食效能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ꎬ2012ꎬ28(3):353-359.[13]㊀谷培云ꎬ马永军ꎬ焦雪霞ꎬ等.释放捕食螨对彩椒上蓟马防效的初步评价[J].生物技术进展ꎬ2013ꎬ3(1):54-56.203生物技术进展CurrentBio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释放巴氏新小绥螨防治温室大棚番茄上的烟粉虱

释放巴氏新小绥螨防治温室大棚番茄上的烟粉虱

释放巴氏新小绥螨防治温室大棚番茄上的烟粉虱作者:王恩东吴圣勇吕佳乐姜晓环马兆义刘亚杰刘振州赵宏玉吴朔吴霞徐学农来源:《植物保护》2020年第04期摘要烟粉虱是一种世界性重大害虫,随着杀虫剂的抗药性问题以及在蔬菜上的残留问题日益严重,生物防治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

本文研究了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对温室大棚番茄上自然发生的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对温室大棚番茄上的烟粉虱的种群具有明显的压制作用;温室大棚番茄上烟粉虱种群,在释放捕食螨和常规对照处理间的总体动态趋势相同,烟粉虱的数量在番茄植株上的分布均为上部>中部>下部叶片,但常规对照处理的烟粉虱数量是释放捕食螨处理的2~3倍;在烟粉虱种群密度低时,释放巴氏新小绥螨的防治效果较好,达到90%以上,随着烟粉虱密度的增大,巴氏新小绥螨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下降,但番茄拉秧时防效仍可达到55.70%。

相比化学农药,释放巴氏新小绥螨的生物防治措施对治理烟粉虱更具有稳定性和长效性的优势。

关键词巴氏新小绥螨; 烟粉虱; 生物防治; 温室大棚; 番茄中图分类号: S 476.2, S 436.412.2文献标识码: BDOI: 10.16688/j.zwbh.2019151Control of whitefly Bemisia tabaci on tomato plants ingreenhouse by releasing Neoseiulus barkeriWANG Endong1, WU Shengyong1, L Jiale1, JIANG Xiaohuan1, MA Zhaoyi2,LIU Yajie2, LIU Zhenzhou2, ZHAO Hongyu2, WU Shuo3, WU Xia4, XU Xuenong1*(1.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193, China;2.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of Dengta City, Liaoning Province, Liaoyang 111300, China;3.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of Liaoyang, Liaoning Province,Liaoyang 111200, China;4. Forestry Resource Service Center of Liaoyang, Liaoning Province, Liaoyang 111200,China)AbstractWhitefly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is a major pest in the world. With the increasing problem of insecticide resistance and residues in vegetables, biological contro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solve this problem. In this paper, the control effect of releasing 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 on the population of B.tabaci naturally occurred in greenhouse tomato plants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ease of N.barkeri had a significant pressure on the population ofB.tabaci in greenhouse tomatoes. The population of B.tabaci in greenhouse tomatoes showed the same general trend between releasing predatory mites and conventional control treatments, and the number of B.tabaci in upper leaves wa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middle leaves, and the least in lower leaves. The number of B.tabaci in control treatment was 2-3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releasing predator mites treatment. When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B.tabaci was low, the control efficacy reached more than 90%.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ensity of B.tabaci,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B.tabaci by N.barkeri decreased, but it also reach to 55.70% when old tomato plants were pulled. Comparedwith chemical pesticides, biological control measure of releasing N.barkeri showed the advantage of stability and long-term efficacy for B.tabaci control.Key wordsNeoseiulus barkeri; Bemisia tabaci; biological control; greenhouse; tomato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nadius)是一种世界性重大害虫,因危害的严重性而被称为“超级害虫”[1]。

巴氏新小绥螨的研究进展

巴氏新小绥螨的研究进展

巴氏新小绥螨的研究进展
江高飞;陈飞;李晓娇;岳建苏;冉春;刘怀
【期刊名称】《中国南方果树》
【年(卷),期】2012(41)2
【摘要】巴氏新小绥螨是最好的生物防治产品之一。

本文综述了20世纪以来巴氏新小绥螨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大规模饲养和应用研究现状,为巴氏新小绥螨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总页数】5页(P36-40)
【关键词】巴氏新小绥螨;捕食性天敌;生物防治
【作者】江高飞;陈飞;李晓娇;岳建苏;冉春;刘怀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76.2;S436.661.23
【相关文献】
1.有益真绥螨与巴氏新小绥螨的集团内捕食和同类相残作用 [J], 郭建晗;孟瑞霞;张东旭;尹云飞;贾永红;刘文明
2.巴氏新小绥螨对温室草莓二斑叶螨的防效初探 [J], 胡黎华;熊伟;李戎;欧建龙
3.不同猎物及密度对巴氏新小绥螨和拉戈钝绥螨同类相残和集团内捕食作用的影响[J], 卢塘飞;陈俊谕;张方平;叶政培;李磊;符悦冠
4.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可满足对苹果全爪螨的防治需求 [J],
5.巴氏新小绥螨和尼氏真绥螨的耐饥能力及饥饿对其雌成螨捕食作用的影响 [J], 罗育发;钟八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除生殖滞育的巴氏新小绥螨捕食能力

解除生殖滞育的巴氏新小绥螨捕食能力

解除生殖滞育的巴氏新小绥螨捕食能力李晓萌;李玲;高超;唐庆峰【期刊名称】《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年(卷),期】2022(38)5【摘要】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是极具应用潜力的捕食螨,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于防治多种害螨和小型吸汁性害虫。

由于活体天敌的特殊性,如何保障储运期间巴氏新小绥螨的存活率和捕食能力的稳定性,是目前捕食螨产品高效安全应用的难题之一,进行诱导生殖滞育,是延长捕食螨货架期的有效途径。

本文采用选择系数和Holling圆盘方程测试方法,研究了解除生殖滞育(以下简称滞育)的巴氏新小绥螨的选择取食作用和捕食功能,结果如下:(1)普通品系、滞育解除品系、滞育品系的巴氏新小绥螨对腐食酪螨不同螨态的捕食选择性和被食比例呈现出基本一致的趋势,表现出强烈的选择性;三个品系的巴氏新小绥螨均对猎物幼螨表现出嗜食性,其选择系数从高到低为幼螨,卵,若螨,成螨;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普通品系与滞育解除品系对猎物的卵和幼螨均表现为嗜食性,滞育品系的巴氏新小绥螨仅对猎物的幼螨表现为嗜食性。

(2)三个品系的捕食功能曲线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滞育解除后巴氏新小绥螨能快速恢复生长发育和捕食能力,普通品系、滞育品系、滞育解除品系的巴氏新小绥螨对猎物腐食酪螨的攻击系数a分别为0.6761、0.2731、0.6468;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2.8205头、12.0482头、14.4928头,理论日最大捕食量滞育解除品系大于普通品系与滞育品系,滞育品系与普通品系理论日最大捕食量无显著差异;三个品系的处理时间Th分别为0.0780 d、0.0830 d和0.0690 d。

(3)滞育解除品系、普通品系、滞育品系的巴氏新小绥螨对猎物的捕食能力a/Th由高到低为滞育解除品系,普通品系,滞育品系,分别为9.37、8.67、3.29,表明诱导生殖滞育,对滞育解除后的巴氏新小绥螨捕食能力无不利影响,且有一定程度的增强。

巴氏新小绥螨转录组SSR位点分析及开发

巴氏新小绥螨转录组SSR位点分析及开发

巴氏新小绥螨转录组SSR位点分析及开发刘辉;李霞;乌恩;常静;李志平;霍志家;李桂英;武建华【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学报》【年(卷),期】2024(55)3【摘要】【目的】开发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高效氯氟氰菊酯抗药和敏感品系的微卫星(SSR)分子标记,为其抗药性基因遗传分析和抗药性品系的快速鉴定及筛选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应用MISA对巴氏新小绥螨转录组已注释的Unigenes数据进行搜索,高通量挖掘该螨的SSR位点。

使用Primer 5.0进行SSR 引物设计,随机挑选其中25对引物对巴氏新小绥螨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和敏感品系SSR位点基因进行PCR扩增,用重复性和稳定性高的12对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

【结果】2个品系共获得52741条Unigenes,且SSR位点数量和分布密度一致。

共筛选出5483个SSR位点,分布在4276条Unigenes中,发生频率为8.11%。

主要重复类型为三核苷酸重复,占SSR总数的43.75%。

共发现81种重复基元,其中单核苷酸重复基元A/T出现频率最高,占总量的19.65%。

基于筛选出的SSR,共设计出4570对SSR引物,随机挑选的25对引物中有23对可扩增出巴氏新小绥螨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和敏感品系的目的基因片段。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结果显示,巴氏新小绥螨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品系有8个SSR基因位点的表达量高于敏感品系,其中TRINITY_DN24111_c0_g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为4.11,极显著高于敏感品系(1.06)(P<0.001,下同);有4个SSR位点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低于敏感品系,其中TRINITY_DN20624_c0_g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为0.68,极显著低于敏感品系(1.01)。

【结论】巴氏新小绥螨转录组SSR位点多态性丰富,已筛选开发出的12对在巴氏新小绥螨抗性和敏感品系中表达量不同的SSR特异性引物可应用于对各地巴氏新小绥螨种群对高效氯氟氰菊酯抗药性的快速检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据 。现将结 果报告 如下 。
{oa>0 b>1 l g , 为聚集分布
1 2 3 应用 1 a ( 9 1 . . w o 17 )平均 拥挤度 ( )和平均 m
密度 ( )回归分析 确定分 布 型
m : O + L ・x
1 研 究 方 法
1 1 调 查方 法 .
第3 4卷第 6期 21 0 0年 l 2月
南昌大学学报 ( 理科版 ) Ju a o ac agU i rt( a r c ne or l f nhn nv sy N t a Si c) n N ei ul e
Vo. 4 No 6 13 . De . 01 c2 0
文章编号 : 0 1 6一o6 (0 0 0 0 9 — 3 0 4 4 2 1 )6— 5 1 0
用基础 研究方 面 少 有 报道 。2 0 0 8年 5月 ~ 0 9年 20
聚块指标m / x=( ∑ / 。 一 ) ∑ ) 1
当 ,=0 C ,a=0, / m x=1 , 时 为随机分 布 ; ,< 0 <0 m / <1 , , , x 时 为均 匀分布 ; ,>0 C ,^>0 , m / >1时 , x 为聚集分 布 。
为负二 布指数 值 ( 1 ,是 2 表 )r K的 自由度 , 即当
12 1 应 用聚集 型指标 确定分 布 型 ..
=05时的 分布的函数值 。 A≥2 其聚集原 . 当 ,
斌 (9 9一)男 , 16 , 教授 , 博士。Em i:i i @13 cm。 —a Xa n l b 9 6 .o
O为 截距 , 明分 布 基 本成 分 按 大小 分 布 的平 / 说 均 拥挤度 ; 为斜 率 , 明成 分 的空间分 布型 。 说
当 >0 卢 :1 , 1

调查 在赣 南安远县 欣 山镇 山川 潭脐 橙基地 柑橘 园内进行 , 脐橙 品种是 纽贺 尔 。采用 平行 跳跃 法 , 取
收 稿 日期 :00— 7—1 。 21 0 0 基金项 目: 江西省科技厅重点科技支撑项 目(0 9 N 0 10 , 20 B A 50 ) 江西省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0 7 Z 9 50 3 17 。 20 G N12 ;60 4 )
柑 橘树 2 0棵 , 棵树 按 东 、 、 、 、 5个 方 位 , 每 南 西 北 中 上 、 2层共 取 1 样 方 , 下 0个 每个 样 方 取 1 叶 ( 0片 其 中 2片是 有 蜘 蛛 网 粘 连 ) 调 查 巴 氏新 小 绥 螨 和 柑 , 橘 全爪螨 的数 量 。调 查在 2 0 0 8年 5~ 09年 4月 20
12 2 应 用 T yo 幂法 则确 定分 布型 . . alr
l g = l g b o x os oa lg

lg =0, oa b=1为随机 分布 lg <0, oa b=0为均匀 分布
4月期 间 , 者 在赣 南 安 远 县欣 山镇 山川 潭 脐橙 基 作 地对 巴 氏新小 绥螨在 柑橘 园 的空 间分 布型及抽 样技 术进行 了研究 , 以期 为制 订 保 护利 用 措施 提 供 科 学
期 间进行 , 于不 同密度 时期共 调查 2 2次 。
1 2 数据 处理方 法 .
>o/ J , 3>1
1 3 聚集原 因分 析 .
0卢>1 } 为聚集分布 , 时,
当 =0 =1时 , 随机分 布 , 为
Bak h 16 ) l i (9 1 聚集均数A A=( ) 其中, ct : r

要: 巴氏新小绥螨在江西安远的高峰期 出现在 9~1 1月之 间。通 过运用聚集 型指标 、 al 幂法 则和 1a Ty r o w o的
m x 一 直线 回归分析法 , 得出巴氏新小绥螨成螨空间分布型为聚集 分布。当样方平均密度 在 2 8 . 9头以上时 , 其聚 集原因是由于巴氏新小绥螨本身的聚集习性和环境 条件或 由其 中一个 因素引起 ; 当样方 平均密度 在 2 8 以下 .9头
巴 氏新 小 绥 螨 的 空 间分 布 型 及 抽 样 技 术
余丽萍 欧 阳才辉 邹志文 肖顺根 舒 , , , ,
(. 1 南昌大学 生命科 学学院, 江西 南昌
畅。钟 ,
玲。夏 ,ຫໍສະໝຸດ 斌 30 3 ;. 30 12 江西省安远县植保植检 站 , 2 0 ; 3 10 4
3 江 西省 植 保 植 检 局 , 西 南 昌 3 0 9 ) . 江 30 6
D id和 M oe 15 ) a v or( 9 4 的聚焦度 指标 , 一1 = C s e 1 6 ) K n ( 9 8 指标 = / as ( 9 2 和 u o 16 ) i 1K
蜱螨 亚纲 A a 、 绥螨 科 Pyoei e 小新 绥 螨 属 cr 植 i ht ia 、 s d Noe ls该螨 常栖 息 于番 木 瓜 、 esuu, i 柑橘 、 脐橙 和 黄 花 蒿等 植 物 上 , 天 然 食 物 有 叶螨 、 螨 、 其 粉 和蓟 马 等 , 巴氏新 小 绥螨 作 为一 种 生 物 防治 物 已经 在 澳 大 利 亚 、 兰 、 国等 国家成 功地应用 于 叶螨和蓟 马 的控 荷 法 制 … 。江西省 近 几 年 在 人 工 繁 殖 和释 放 应 用 赣 南 本地优 势捕食 螨—— 巴氏新小绥 螨控 制柑橘 全爪 螨 P nncu ii Mc rgr等害螨 方 面取 得 了很 大 aoyhs t ( Geo) cr 的进展 I , 4 然而 对 巴 氏新 小 绥螨 在 桔 园 的 田间 应
时, 聚集原 因是 由于环境条件 引起 的。最适抽样数 N=2 15+ 9 15 x . 2 6 . 2/ 。 关键词 : 巴氏新小绥螨 ; 间分布型 ; 空 抽样技术
中图 分 类 号 :17 S 8 文献标志码 : A
巴氏新 小绥 螨 N oe l akr H ge 隶属 于 es uu b re u h s i s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