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万千运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呃逆病临床经验
旋覆代赭汤临床应用心得(呃逆治验)

姜 半夏 1 0 g , 茯苓 1 5 g , 莱菔子 1 0 g , 柿蒂 1 O g , 石 菖蒲
l 0 g , 毛 柴胡 1 5 g , 白芷 1 0 g , 郁金 1 0 g , 太子 参 5 0 g , 黄 芪5 0 g , 大黄 1 0 g ( 后入) , 厚朴 1 0 g , 枳实 1 0 g 。3剂 。
院பைடு நூலகம் 症监 护 室。2 0 1 0年 7月 2 日在行 “ 左前 臂 尺桡 骨
钢 板 螺 丝 针 取 出 术 +左 示 指 伸 肌 腱 功 能 重 建 术 ” 手 术
难 以 自止 , 经 西 医对症 治疗 未效 , 请 笔 者会诊 , 症见: 呃
逆, 恶心欲呕 , 口淡 不干 , 纳食 欠佳 , 神 疲乏 力 , 大便 溏 ,
术 中 出现麻 醉意 外 , 心脏 、 呼吸 骤 停 , 经 心肺 复 苏后 出
日一行 。 舌质偏 淡 , 苔 白厚腻 , 脉 细 。证 属 术后 正 气受
现 四肢抽 搐 、 呃逆 , 本 院神 经 内科 医师 会诊 后 诊 断 : ①
损, 脾 胃虚 寒 , 湿 浊 中阻 , 胃失和 降 。治 以温 中健 脾 , 降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5 . 0 5 . 0 7 4 文章编 号: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5 ) 一 0 5 — 1 0 6 0 — 0 2
旋 覆代赭汤 出 自《 伤寒论》 1 6 1 条, “ 伤寒 发 汗 , 若 吐
・
1 0 6 0・
光 明中医 2 0 1 5年 5月 第 3 O卷 第 5期
旋覆花代赭石汤——心悸不寐,呃逆,慢惊风

旋覆花代赭石汤——心悸不寐,呃逆,慢惊风55心悸不寐——陈宝田医案倪某,女,39岁。
因邻舍失火,暴受惊骇,奔跑呼救,次日觉胸闷气室,心悸不宁,失寐达旦,耳鸣如蝉,全身酸楚无力。
自认为小恙,延月余,心跳日趋增剧。
脉象弦滑,舌苔黄腻,属惊骇所致。
治以培土养肝,镇心宁神。
拟旋覆代赭汤去生姜,加白芍、龙齿、酸枣仁、琥珀。
服6剂而悸减,服10剂后,诸症痊愈。
《经方临床应用》论:受惊而起,所应象胆木,木气失根,则胃气上逆,治此病者,降逆疏木也。
弦为甲木失根,滑为肺气上降,黄为胃热不降。
旋覆代赭汤,降逆疏木也。
另外,桂甘龙牡汤,也是治疗因惊吓而起病,但多见于情志病。
本案是生理病,注意区别。
56心悸——姚寓晨陆某,男,37岁,干部。
1975年3月14日初诊。
患者平素身体尚健,近2周来发现食物或饮水后,心悸摇荡不宁,胸闷难以舒展,每至餐时,欲食而不敢食,食则心悸,不食则饥,殊堪痛苦。
经西医诊治,给予心得宁30毫克,利眠宁10毫克,每日3次,服后效果不显,遂来我院诊治。
检查:血压18.7/10.7千帕,心界不大,不在吞咽食物时,心率82/分,心律齐。
眼底大致正常。
食管吞钡线检查: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未发现异常。
x线胸部透视:心肺正常。
吞咽前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吞咽后心率164/分,心电图诊断: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一诊:食后心悸阵作,胸中满闷,头晕目眩,恶心泛涎。
苔薄白而润,脉细滑。
证属心血不足,痰居心位,胃气上逆。
予养心化痰和胃降逆法。
处方:旋覆花(包)10克,赭石(先煎)30克,姜半夏10克,太子参18克,川桂枝10克,香甘松6克,川厚朴6克,生姜片3克,炙甘草6克。
8剂。
二诊(3月25日):吞咽后心悸渐缓,胸闷亦减。
再予前方去厚补,加焦白术10克,云茯苓12克。
5剂。
三诊(4月2日):服上方后,诸症消失。
吞咽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嘱继服柏子养心丸,以巩固疗效。
2年后随访,吞咽时无任何不适,心电图正常。
(姚寓晨,等,吞咽后阵发性心动过速2例治验,中医杂志,1980,9:51)按:本案因胃虚痰聚、寒痰停居心位,致有心悸泛涎,胸中满闷,苔白润,脉细滑。
经方之旋覆代赭汤应用体会讲解

经方之旋复代赭汤应用体会.初识旋复代赭汤是在方剂学中,方歌中有两句是这样的:嗳气不除,心下痞.这是对我印象最深刻的.一、记得第一次用旋复代赭汤是我刚毕业时.一个男性病人,45岁,来诊时嗳气频作,诉:胃中胀痛,嗳气五天,有慢性胃炎病史五年.舌淡,苔白微腻,咯较多清痰.脉象已经记不清了.服旋复代赭汤原方一付,病人来诉已基本痊愈了.过了一个月后,病人因为劳累过度,又出现上述症状.那时因为刚毕业,看到别的医生开处方都开了十八九味药,所以我也试着,开了旋复代赭汤原方加四逆散加平胃散,当初以为开的药多,那治病的面就广,结果病人服了一点效果也没有.我又开了一些西药阿莫西林、吗丁啉等,服了两天,也是一点效果也没有。
第三诊继续服用旋复代赭汤原方一付,病人又好了。
二、一女性病人,38岁,确诊有胃下垂病史近十年,钡餐示:胃已经下垂到盆腔的位置了。
诉:嗳气,胃中顶胀痛、隐痛不适,伴返酸,于夜间更明显,反复发作五年。
我一听胃下垂,即认为是中气不足,遂用补中益气汤加乌贼骨制酸,两付后一点效果也没有。
我遂仔细询问病情。
诉:嗳气频作,有少量清痰,舌淡,苔薄白。
遂用旋复代赭汤原方加乌贼骨一付明显好转,两付后基本痊愈。
过约一周后,病人诉:尚有一点隐痛不适,我想应该扶助脾气了,遂用香砂六君汤加减,结果无效。
又改用旋复代赭汤原方加乌贼骨一付,胃已不痛,不再返酸了,后又再服了两付以巩固疗效,至今三月未发。
三、一女性病人,55岁,初次给她看病是因为她头痛、身痛、咳嗽、气紧、吼喘、咯大量清稀泡沫痰14天,已经输了七天的液了,花了六七百块钱,一点效果也没有,经他人介绍到我处服中药。
那是典型的外寒内饮,小青龙汤全方加附片50g(先煎30分钟)温阳化饮,结果一付药痊愈了。
后来一次出现:头晕、口苦、咽干、心烦喜呕、纳差、头顶热痛,于是用小柴胡汤加丹皮、栀子、钩藤清肝热、祛肝风。
二付药基本痊愈。
过了约十天病人出现:头晕、前额头痛,嗳气,胃中顶胀痛,纳差,舌淡苔薄黄我用小柴胡汤加白芷治疗,三付后,病人诉:诸症均减,唯觉嗳气、胃顶胀痛未减.我仔细询问:病人平素体质较差,易感冒。
中外名家应用旋覆代赭汤临床经验

中外名家应用旋覆代赭汤临床经验旋覆代赭石汤【组成用法】旋覆花10~15g、代赭石10~30g、半夏10~15g、人参10~15g、生姜10~15g、炙甘草6~10g.大枣12枚。
水煎,分三次温服。
【来源出处】来源于《伤寒论》。
【功能主治】和胃降逆,下气消痰:用于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失和降,证见胃脘胀满、嗳气、呃逆或恶心哎吐,苔白滑,脉弦滑无力者。
本方可用于急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耳源性眩晕及幽门不全梗阻而见胃气上逆之证者。
【经验参考】《伤来论》用旋覆代赭石汤治“伤寒发汗。
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
“噫气”,噫《说文解字》云“饱食息也。
”《新华字典》又读ai,指饱食或积食胃内气体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
也有人认为噫气是指呃逆。
但结合生姜泻心汤证“干噫食臭“来看,似当释为嗳气为妥。
呃逆乃隔肌痉挛,未必有食臭。
奥田谦藏说本方证既无寒热,但胃气渐虚,心下之停饮不去,气上逆,甚则噫气等对证的药方。
此方主要在去心下之停饮,有除噫气等之功(《伤寒论阶梯》),奥田氏也认为“噫气”是嗳气。
“不除”,说明病程比较长,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生姜泻心汤证也有“心下痞硬”,并有“干噫食臭”,两者又该如何区别呢?大塚敬节等认为:本方与生姜泻心汤相似,但此方用于比生姜泻心汤证更虚时,症状为心下痞硬、吞酸、嘈杂等,尤其好发嗳气,用生姜泻心汤无效时使用。
与生姜泻心汤证相似,有便秘症状,用大黄等泻剂却腹痛、里急后重,不能再用泻剂者,有时为本方适应证。
但用于腹泻时有时能止泻(《中医诊疗要览》)。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载此方治生姜泻心汤证之更剧......病解后,痞硬,噫气,不下利者用之。
下利者,用生姜泻心汤......又下利不止者而呕吐,或吐宿水者亦有效。
一宜秘结,一宜利下。
另外,生姜泻心汤证常有腹中雷鸣,旋覆代赭石汤证多无此证。
食管癌与胃癌可出现旋覆代赭石汤证。
《中国内科医鉴》说在食管癌之患者,予以旋覆花代赭石汤,可得非常良效之成绩。
旋覆代赭汤临床运用体会

旋覆代赭汤临床运用体会旋覆代赭汤(《伤寒论》)旋覆花9克(布包),生代赭石24克(先煎),半夏9克,人参5克(党参9~12克),炙甘草5克,生姜9克,大枣四枚。
用水约1000毫升,煮取约600毫升,去滓,再浓煎至400毫升左右,分两次温服。
本方原为治疗“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而设。
具有调补胃虚,和降逆气,降浊升清的功效。
伤寒病经过汗、吐、下各法的治疗,虽然寒邪已解,但胃气已虚,未能自和,升降失职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闷堵,时时噫气而不得除去。
此为胃虚气逆之证。
宜用此汤降虚气之逆而和胃安中,则证可愈。
方中以旋覆花下气除痰,咸能软坚以治心下痞硬(硬则气坚)为主药。
虚则气浮,以生赭石重镇浮逆之气为辅药。
生姜、半夏辛而且降,以除痞逆之气。
人参、大枣甘能缓中,补胃气之虚弱为佐药。
甘草甘缓入胃,补虚安中为使药。
胃虚得补,痞硬得散,逆气得降,诸症自除。
后世医家常用此方治疗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的呕吐、反胃、噎膈、呃逆等病症。
我常用此方合大黄甘草汤随证加减,治疗神经性呕吐。
例如1964年曾治一中年女性患者,患神经性呕吐一年多,经北京几个大医院检查,诊断相同,治疗未效。
因每顿饭后,随即呕吐,体重仅有70市斤左右,大便干秘如羊矢,数日才能一行,舌苔薄白,脉象细。
辨证为中焦虚弱、胃气上逆所致之呕吐。
投以此方合大黄甘草汤加减。
处方举例如下:旋覆花(布包)10克,生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克,党参12克,甘草3克,生大黄5克,当归10克,桃杏仁泥各9克,全瓜蒌30克,生姜三片,伏龙肝60克(煎汤代水)。
以此为基础方,有时稍有增减,共进40余剂,呕吐止,大便通,诸症痊愈,体重增加30多市斤,治疗前后,判若两人。
我亦用旋复花代赭石汤合半夏厚朴汤随证出入,治疗梅核气病,每收满意效果。
我的用方举例如下:旋覆花10克(布包),生代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克,厚朴10克,苏梗10克,苏叶10克,茯苓5克,香附10克,乌梅2克,生姜三片,金果榄9克。
马玉宝教授运用旋覆代赭汤化裁治疗呃逆经验

20214月第44卷第2呃逆是指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的病症[1],俗称“打嗝”,常与腹胀、嗳气、胸闷等症状并见,呃逆既可以作为一种疾病在临床中单独出现,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膈肌痉挛;亦可作为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如功能性胃肠病、胃炎、胃扩张、胸腹腔肿瘤、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等引起膈肌痉挛之呃逆。
一般轻症呃逆可不治自愈,而就医者多为频繁呃逆不止,影响进食、工作及休息,令患者痛苦不堪[2]。
马玉宝教授、主任医师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工作多年,善于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尤其擅治脾胃系统疾病。
笔者有幸跟随马教授诊疗门诊患者,知晓马主任善于运用旋覆代赭汤一方治疗呃逆,其组方严谨,配伍得当,效如桴鼓,现总结经验如下。
1病因病机《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均将呃逆称为“哕”,元代朱丹溪始称之为“呃”,《格致余论·呃逆论》云:“呃,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
”明代张景岳进一步确定了“呃逆”的病名。
中医认为呃逆的病机关键在于胃气上逆,膈间气机不利,病位在胃,与肺、脾、肝、肾、心关系密切。
其病因多为感受寒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体虚病后等。
《素问·宣明五气》云:“胃为气逆,为哕。
”《灵枢·口问》云:“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认为哕的病机为胃气上逆,病及肺卫。
肺为“气之主”,主清肃,司呼吸,主一身之气的运行,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有调节作用,肺主肃降,肺胃之气均以降为顺。
若上焦肺气郁闭,或肺气虚衰,宣降无力,势必影响胃气之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呃逆作。
脾体阴而用阳,以升为健;胃体阳而用阴,宜降为和。
脾胃同居中焦,刚柔燥湿相济,阴阳相和,共司受纳、腐熟、运化水谷之职。
脾主升清,胃之和降有赖于脾之升清。
若饮食劳倦、年老久病,脾气、脾阳虚衰,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清浊升降失常,浊气上逆动膈,亦可致呃。
旋覆代赭汤加味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观察

后, 临 床症 状 的 改 善 较 对 照 组 明 皿 , 炎 症 的控 制 好 于 对 照 组 , 其 【 5 】曹 采 方 .牙周 病 学 【 M J 。北 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 2 0 0 0 . 1 4 8 — 5 0, 1 6 -1 7. 中显效和有效 的病例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因此 , 运用滋 阴补肾法 1 合 两 药 为治 疗 老 年 牙周 病 提 供 了新 的思 路 ,可 以利 用 中药 对全 【 6 j 赵 小 波. 治 牙周 病服 六味 地黄 丸 [ N 】 . 医药 养 生保 健报 , 2 0 0 5 — 9 — 身 进 行 调 理 的优 势 从 多 方 而 对 牙 周 组 织 的感 染 进 行 有 效 的控 1 9 固性 呃逆 临床 疗效 观 察
陈 晖
摘要 : 目的: 研 究旋覆 代赭 汤加味 治 疗顽 固性 呃逆 的临床 疗效观 察 。方法 : 选择 3 0 例 顽 固性呃 逆 患者 , 给 予旋覆代赭 汤加味 治疗 。结果
: 总有效 率为 9 3 . 3 %。 结论 : 旋覆代 赭 汤加 味 治疗顽 固性呃 逆疗 效显著 。
1 资料 与方 法
间, 服 2剂 , 呃逆症状减轻 , 再 服 3剂 巩 固疗 效 , 患 者 呃 逆愈 , 情
绪平 稳 , 饮食正常。
4 讨 论
呃逆 是 物 理 或化 学 等 因素 刺激 胸 颈 髓 段及 延 髓 等 处 的迷 走 神经 或 膈 神经 反 射 中枢 , 引起 膈 肌 、 肋 问肌 及 咽 喉肌 不 自主 收缩
2 0 1 4 年第 1 期
神 疲倦 怠等 症 状 。随 着 临床 研 究 的 不断 深 人 , 其 主治 亦 由原 来 的 制 , 改善 组织 的营 养状 况 , 提高 免 疫力 , 以利 症 状 消退 。 儿 科 用 药 拓展 到 内 、 外、 妇、 儿、 五 官 等 各科 , 涉及 病 症 已达 4 O 余 参 考 文献 种 。现 代 药 理 学研 究 表 明它 对机 体 的 免疫 功 能 具 有 明 显 的调 节 作用 , 通 过 整体 的免 疫 调 节 平 衡 作 用 , 提 高 白细 胞 数 量 , 还具 有 良好 的 抗 D N A损 伤 作用 , 发 挥 抗 炎作 用 。 中 医认 为牙 周 的病 变 , 肾虚 是 主要 原 因 , 六 味地 黄 丸具 有 良好 的补 肾 同齿 的作 用 , 用来 治 疗 牙 用 病 效 果 良好 。可 避 免单 纯 以消 炎 止 痛 西 药治 疗 , 治疗 时 间长 , 易复发, 抗 生 素 用 时 问长 易产 生 耐 药性 。 从 本 实 验 可 以看 m ,实 验 组 在 辅 助使 用 中成 药 六 味 地 黄 丸
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卒中后顽固性呃逆30例

2 . 8 2 ) 年; 其 中脑 出血 1 8例 , 脑梗死 1 2例 。对 照 组 3 O 例, 男 2 1例 , 女 9例 ; 年龄 4 4 ~7 9岁 , 平均 ( 6 5 . 6 4 ± 1 3 . 5 2) 岁; 病程 4 ~l 1年 , 平均 ( 7 . 2 3 ±2 . 2 2 ) 年; 其 中 脑 出血 1 6例 , 脑梗 死 1 4例 。两 组 患者性 别 、 年龄 、 病 程
药 为使 。全方共 奏降逆化 痰 、 益气 和 胃之效 。
般 资料
将我 院神 经 内科 2 0 1 0年 1月 ~2 0 1 3年 1月 期 间
6 O例卒 中 后顽 固性 呃逆 患者 随 机分 为 对 照组 和 治疗 组 各 3 0例 。治疗 组 3 O 例, 男 1 9例 , 女 1 1例 ; 年龄 4 5 ~8 2 岁, 平均 ( 6 4 . 1 5 ±1 4 . 3 2 ) 岁; 病程 3 ~1 2 年, 平均 ( 6 . 7 6士
王 峰
Hale Waihona Puke 乱 及精 神 因素 等原 因 引起 。呃逆 可导致 脑 血管 痉 挛 , 加
重 缺血 , 可 使 已经停 止 的 脑 出血 再 出血 , 也 可 引起 消化
道 出血 、 窒息、 心 跳骤 停 等 等 , 危害无穷 , 延 缓 中风 的恢
复, 须 尽早 控制 。 卒 中后顽 固性 呃逆属 中医学“ 中风” “ 呃逆” 范 畴 。卒 中发病关键 在于 气血 失 调 , 痰瘀为患, 病 本 在肝 , 肝 失 疏
方 药 应 用 中国民间疗法
CHj N A’ S N AT U R OP A TH v _i o n 2 0 1 4 .V o l 22 N o 1
旋覆代赭汤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1则

的饮 食 、 睡眠 和心 理 , 给 患者 连续 性 治 疗 带 来 困难 , 严重 者 昼夜不 休 , 全 身情 况 迅 速 恶化 , 易 诱 发 感染 、 水 电解 质 紊 乱 等 。笔 者 跟 随王 师 运 用 旋 覆 代 赭 汤 治愈 1例 西 药及 针 灸 穴 位 注 射 均 无 效 的肿 瘤 相关
症状 , 但 抓住 其主 症巅 顶 痛 兼 呕 吐 , 肝气不利 , 上 冲 则巅 顶 痛 , 犯 胃则 呕 吐 , 扰心则 夜寐 欠安 , 另 苔 薄 黄、 脉弦 数为 热象 , 阳虚水 泛 溢 足致 肿 为 虚 寒 , 亦 为 寒热错 杂之证 , 故 可 用 吴 茱 萸 汤 合 乌 梅 丸 加 减 化
乌梅丸在《 伤寒论》 中是用于治疗 胃热肠寒 的蛔厥 证, 现f 临床 上 常 用 于 治 疗 寒 热 错 杂 之 厥 证 及 久 泻
久痢 。
王 教授认 为本 患者 虽 无 厥 阴头 痛 之 吐 涎 沫 、 四
肢厥 冷 、 腹泻 、 舌淡 苔 白滑 、 脉 细迟 之 明 显肝 寒 肠 寒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1 0—2 0)
2 0 g , 加菖 蒲 1 0 g 、 远志1 0 g 、 生白术 3 0 g 、 火麻 仁 3 0 g 。 每 天 1剂 , 水 煎取 汁 3 0 0 m L , 分 早 晚 2次服 。8月 2 0 3三 诊 : 1 患 者
头 已不 痛 , 纳可 , 夜 尿 3— 4次 , 影响睡眠 , 腰酸 痛, 大便可 , 舌
续 门诊 治 疗 。
( 天津 中 医药大 学 , 天津 , 3 0 0 1 9 3 )
按: 巅顶 痛 临 床 常 见 , 属 中 医学 “ 头痛” 范 畴。
《 灵枢 ・ 经脉 》 载: “ 肝 足厥 阴之 脉 … …连 目系 , 上 出 额, 与督 脉会 于巅 。 ” 临床 上 常 按 照头 痛 的 部位 辨 证 归经 , 故 巅顶 痛 为 厥 阴 头痛 。《 伤寒论》 载: “ 干呕、 吐涎 沫 、 头痛者 , 吴茱 萸 汤 主 之 。 ” 《 兰室 秘 藏 ・ 头 痛 门》 载: “ 厥 阴头 项痛 , 或 吐 痰沫 , 厥冷 , 其 脉 浮缓 , 吴 茱萸汤 主之 。 ” 临床 上 吴 茱 萸 汤 常用 于 治疗 阳 明寒 呕; 厥 阴肝 寒 头痛 , 痛在巅顶; 少 阴 吐利 , 手 足逆 冷 。
旋覆代赭汤配合针刺水沟穴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并顽固性呃逆42例

旋覆代赭汤配合针刺水沟穴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并顽固性呃逆42例标签:旋覆代赭汤;水沟穴;顽固性呃逆;疗效急性脑血管病出现呃逆,多见于脑出血和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影响下丘脑及脑干植物神经系统中枢,导致胃肠功能障碍,病情危重,若呃逆持续时间长,则预后不良。
笔者采用中药旋覆代赭汤配合针刺水沟穴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出现呃逆4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42例均为急性脑血管重症住院患者,男32例,女10例;年龄40~78岁;其中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者30例,脑出血者12例。
所有患者经改善循环、脱水、控制血压等治疗呃逆仍持续24~72h。
2治疗方法旋覆代赭汤内服:旋覆花(包煎)、党参、半夏各l0g,代赭石(先煎)15g,甘草3g,大枣5枚,生姜3片。
根据患者病情辨证加减。
水煎服,每日l剂。
昏迷者鼻饲管导人,并配合针刺水沟穴,局部消毒后,取1.5寸不锈钢毫针,针身与皮肤呈15度角沿鼻中隔刺入,手法以小幅度提插大幅度捻转强刺激为主,致患者流泪、打喷嚏为度,留针15rain,每5min行针1次,每天1次。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治愈:5天内呃逆消失;显效:治疗5天后呃逆缓解,间有发作;无效:治疗5天后呃逆仍持续。
3.2治疗结果治愈30例,显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
3讨论急性脑血管重症患者,由于下丘脑及脑干植物神经系统中枢受到影响,使血管运动营养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胃肠功能障碍而出现呃逆,患者多伴有意识、呼吸、循环及运动障碍等。
中医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肝肾阴虚,痰浊上扰,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胃气上逆而发为本病。
旋覆代赭汤抑肝之盛气,降胃之逆气,肝平胃和,其呃自止,从而恢复胃肠功能。
配合针刺水沟穴更能改善对皮层下中枢、脑干及脊髓等下级中枢的抑制、调节、整合作用,二者相得益彰,达到了重镇降逆,醒脑镇静的双重效应,使顽固性呃逆很快得到控制。
通过治疗观察,可以肯定中医治疗手段在急性脑血管重症患者治疗中的疗效,与应用镇静药物所取得的镇静作用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可较快缓解呃逆症状,并可减少患者头昏头晕症状,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运用并完善。
打嗝不停,呃逆四逆散合旋覆代赭汤

打嗝不停,呃逆四逆散合旋覆代赭汤
四逆散合旋覆代赭汤(张步桃方)
主要适应症:打嗝不停,呃逆、心下痞痛,恶心,噫气不除者。
说明:《伤寒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因此,打膈或噫气,旋覆代赭汤为首选方。
治脾胃必兼治肝,如此,木土才能协合,用四逆散疏肝理气,舒筋缓急,旋覆代赭汤益气化痰和胃降逆。
四逆散以疏理气机为主,旋覆代赭汤以和胃降逆为先,两方合用,肝胃同治,一疏一降,打嗝、噫气自除。
主要加味:芦根、竹茹、神曲、大腹皮。
芦根:清热和胃止呕。
竹茹:除烦化痰止呕。
神曲:健脾助运化积。
大腹皮:行气导滞消胀。
经验:此症虚人、老人、久病人多见,服此合方,往往有立竿见影之效,如果再配合针天突、内关两穴,效果就更迅速了。
针灸结合旋覆代赭汤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

呃逆属于膈肌痉挛疾病,由中枢、膈或者膈肌、迷走神经等受刺激所致,呃逆发作大于等于48h被称为顽固性呃逆[1]。
呃逆属中医“哕”范畴,为胃气上逆动膈所致,基本治则为和胃降逆、宽胸理气[2]。
本研究用针灸及旋覆代赭汤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共80例,均为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诊治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
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25~70岁,平均(47.51±11.24)岁;病程2天~3年,平均(1.51±0.74)年;胃炎5例,胃溃疡4例,十二指肠溃疡6例,脑血管疾病7例,心血管疾病5例,外科手术6例,肝病7例。
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5~71岁,平均(48.05±11.47)岁;病程5天~3年,平均(1.52±0.73)年;胃炎6例,胃溃疡5例,十二指肠溃疡5例,脑血管疾病6例,心血管疾病7例,外科手术5例,肝病6例。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诱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
纳入标准:符合《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顽固性呃逆诊断标准[3]。
呃逆时间大于等于48h,常规治疗后仍持续呃逆,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对所用药物过敏,伴有严重认知功能、精神障碍异常,伴有晕针,合并严重脏器功能衰竭。
2 治疗方法两组忌食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避免过饱过饥。
对照组用山莨菪碱[上海锦帝九州药业(安阳)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3061] 10mg肌注。
维生素B6(福安药业集团宁波天衡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917)于双侧足三里穴分别注射25mg,1日1次,必要可肌注地西泮注射液[上海锦帝九州药业(安阳)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1283] 20mg。
治疗7天。
研究组用针灸及旋覆代赭汤联合治疗。
①针灸:取双侧内关、膈腧、中脘、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其中内关、中脘、关元、三阴交、足三里采用仰卧位,膈腧采用俯位,均皮肤消毒,用25号1.5寸毫针进针,进针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min,用艾柱隔姜方式灸关元、中脘、膈腧20min,1日1次,连续治疗6天,停止治疗1天,7天为一疗程。
马万千运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呃逆病临床经验

马万千运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呃逆病临床经验
张立宏
【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
【年(卷),期】2017(012)001
【摘要】马万千主任医师系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也是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的名老中医.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中,为用于治疗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之名方,临床应用广泛.文章对马万千主任医师临床运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呃逆病的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与同仁共探讨.
【总页数】4页(P120-123)
【作者】张立宏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北京,101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7
【相关文献】
1.马万千老中医基于体质辨识运用食疗方治疗便秘临床经验总结 [J], 孙颂歌;马万千;邱新萍
2.马万千名老中医治疗老年性便秘临床经验撷菁 [J], 张立宏;孙颂歌;邱新萍;马万千
3.马万千名老中医治疗老年性便秘临床经验撷菁 [J], 张立宏;孙颂歌;邱新萍;马万千
4.马万千主任医师运用逍遥散加减临床经验举隅 [J], 刘畅
5.马万千运用益气润肠食疗方治疗肺脾气虚型便秘的临床经验 [J], 孙颂歌;邱新萍;马万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

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20-01-10T13:25:24.96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3期作者:崔瑛[导读] 目的:观察旋覆代赭汤加减对顽固性呃逆的疗效。
方法:4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57.3岁,采用旋覆代赭汤治疗,2次/d,疗程3 d;对照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57.6岁,采用甲氧氯普胺、山莨菪碱、氯丙嗪穴位注射及针灸等常规方法治疗。
崔瑛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医院 157000【摘要】目的:观察旋覆代赭汤加减对顽固性呃逆的疗效。
方法:4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57.3岁,采用旋覆代赭汤治疗,2次/d,疗程3 d;对照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57.6岁,采用甲氧氯普胺、山莨菪碱、氯丙嗪穴位注射及针灸等常规方法治疗。
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100.0%,对照组治愈率为7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旋覆代赭汤是治疗顽固性呃逆安全有效的方法,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旋覆代赭汤;顽固性呃逆[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Xuanfu Daizhe Decoction on intractable hiccup. Methods:40 patients with intractable hiccup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20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12 males and 8 females,with an average age of 57.3 years. They were treated with Xuanfu Daizhe Decoction twice a day for 3 days;2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11 males and 9 females,with an average age of 57.6 years,were treated with methoxychloropramine,anisodamine,chlorpromazine acupoint injection and acupuncture. Results:the cure rate was 100.0%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70.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 0.01). Conclusion:Xuanfu Daizhe Decoction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hiccup,which is easy to be accepted by patients and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Xuanfu Daizhe Decoction;intractable hiccup顽固性呃逆是不自主的膈肌痉挛,引起呼吸肌收缩,在收缩终末时,声带突然关闭而发出的声音。
旋覆代赭汤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36例疗效观察

旋覆代赭汤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36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旋覆代赭汤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72例顽固性呃逆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组,各36例。
参照组予以山莨菪碱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中医组予以旋覆代赭汤配合山莨菪碱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伴随症状(紧张、失眠、呼吸道症状)评分。
结果中医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34/36)较参照组72.22%(26/36)高(P<0.05);治疗后中医组紧张、失眠、呼吸道症状评分较参照组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旋覆代赭汤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可提高治疗效果,缓解其伴随症状,安全性高。
【关键词】旋覆代赭汤;穴位注射;顽固性呃逆顽固性呃逆是指膈肌、膈神经等受刺激,导致膈肌阵发性痉挛,伴吸气期声门快速关闭,产生短促响亮的声音,呃逆时间超过48 h。
临床常用山莨菪碱注射液治疗顽固性呃逆,可解除平滑肌痉挛,缓解呃逆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
中医学认为,顽固性呃逆病位在膈,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治宜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旋覆代赭汤主要成分为旋覆花、法半夏、代赭石、党参等,可益气和胃、降逆化痰。
穴位注射是在传统中医基础上发展而来,内关穴可降逆止呃、宽中利膈。
本研究选取我院顽固性呃逆患者,予以旋覆代赭汤配合山莨菪碱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9年3月顽固性呃逆患者72例,按照治疗方法分组,各36例。
中医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25~62岁,平均(43.46±7.52)岁;病程3~6 d,平均(4.38±0.51)d。
参照组男16例,女20例;年龄26~61岁,平均(43.59±7.38)岁;病程3~7 d,平均(4.66±0.62)d。
医案留香:“旋覆代赭汤”治疗“呃逆”二则

医案留香:“旋覆代赭汤”治疗“呃逆”二则医案一呃逆半年患者:鲁某,女,26岁。
病史:呃逆频作半年有余,多方就医,久治不愈。
刻诊:体稍胖,面略黄,自述胃胀痛五六年了,打呃,干呕,返酸;西医胃镜检查糜烂性胃炎,大小便正常,察舌胖大微红,两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滑软。
中医辨证:脾胃湿热,兼气虚。
处方:旋覆代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旋覆花25g代赭石30g黄连12g黄芩15g蒲公英45g生地榆30g干姜12g煅瓦楞30g海螵蛸30g厚朴18g枳壳12g柴胡12g威灵仙12g姜半夏30g党参30g刘寄奴12g生蒲黄15g大黄炭10g生姜6片生甘草12g 5剂,水煎服,每日3次。
1周后复诊,呃逆、干呕已止,胃亦不胀痛,转方半夏泻心汤加蒲公英、地榆、生蒲黄;14剂,诸证消失。
古道瘦马按:此案患者主诉打呃胃胀,要求先治此证,我出旋覆代赭汤加减一诊即平,实为对证治之,无什灵药;前医治之多时之所以不效,关键是只识病不识证,一见打呃不分寒热虚实,就用丁香柿楴汤,此误也。
此案乃湿热兼虚,再用热药犹如火上浇油,热当寒治,反了,怎么能有效呢?该患者除了考虑中焦湿热外,还参考了有关医生以痈治之的思路,胃黏膜糜烂么,加蒲公英、地榆、蒲黄治之,故收效较快。
对于湿热类胃病,我常以甘草泻心汤处之,其原因为,甘草泻心汤是治黏膜类疾病类的专方,我是这样认识的;我常以此方为主,治疗口腔溃疡、胃溃疡、外阴溃疡等,一句话都是黏膜,病机相同,完全可以异病同治。
临床实践检验效果还是不错的,一孔之见,可讨论之。
医案二饭后饱嗝患者:王某,女,38岁,2017年12月19日初诊。
刻诊:食少,饭后打饱嗝,并胃胀,不消化,口气重3年,服用奥美拉挫和消炎药不见效,大小便尚可;舌淡苔白,脉双关浮濡。
中医辨证:胃虚食积,运化不利。
处方:旋覆代赭汤加减。
旋覆花30g代赭石15g太子参30g清半夏30g大刀豆30g枳壳15g厚朴15g生谷麦芽各30g炒神曲30g炒山楂30g生甘草10g生姜10片大枣3枚3剂。
马老师旋覆代赭汤治疗妊娠噫气验案一则?--马氏妇科

马老师旋覆代赭汤治疗妊娠噫气验案一则 --马氏妇科高楚楚初诊:2015年11月23日。
姜某某,25岁。
因“停经54天,嗳气20天,阴道出血1次”就诊。
患者既往月经尚规则,末次月经:2015年10月1日,患者于10月28日自测尿妊娠阳性,当天于外院查血HCG36Iu/L,20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嗳气,半夜尤甚,不能寐。
泛酸,胃胀,恶心,便秘。
11月15日曾有少量阴道出血,血HCG54648mIU/mL,P19.9ng/mL,予肌注黄体酮针等保胎治疗后血止。
今检D-二聚体0.23mg/L,E26725pmol/L,P93.8nmol/L,HCG>20万。
B超示:宫内单活胎(约7周)。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中医诊断:嗳气(胃虚气逆)西医诊断:早孕治则:降逆化痰,益气和胃方药:旋覆代赭汤加味。
旋覆花10g 代赭石20g 姜半夏6g 炙甘草6g 党参10g 生姜3片大枣4枚甘松10g 佛手10g,3剂。
二诊:2015年11月26日。
嗳气已除,夜寐佳,大便正常,泛酸消失,舌脉如上。
方药:中药守上方5剂。
按语:《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患者反复嗳气20天,病已日久,半夜尤甚,不能寐也。
其病绵延,当属虚证,多因素体脾胃亏虚,孕期饮食不节,更伤胃气,胃失和降,虚而上逆,故嗳气、泛酸;脾虚湿盛,聚而生痰,痰阻气机,心下痞满,故见胃胀。
胃虚湿盛,土不制水,入夜尤甚,久不能寐,虚火内扰,则木乘脾土,其病益甚。
故马老用此方治疗。
旋覆花功专下气消痰,降气止噫,为治痰阻气逆之要药。
代赭石质重而沉降,善镇肝胃之冲逆,坠痰涎、止呕吐。
半夏、生姜祛痰散结,降逆和胃;人参、大枣健脾益胃,补中益气,均为佐药。
甘草为佐使,调和诸药,加甘松、佛手理气除胀,调胃醒脾,使诸药补而不滞。
仅3剂而病除。
仲景原方中重用生姜,代赭石、旋复花、生姜的比例为1:3:5,旨在温胃降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万千运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呃逆病临床经验作者:张立宏来源:《世界中医药》2017年第01期摘要马万千主任医师系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也是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的名老中医。
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中,为用于治疗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之名方,临床应用广泛。
文章对马万千主任医师临床运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呃逆病的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与同仁共探讨。
关键词旋覆代赭汤;呃逆病;名医经验Abstract Ma Wanqian,a chief ph ysician and medical supervisor in Beijing′s fourth batch of Chinese medicine academic experience inheriting work project,also is a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doctor in Beij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unyi Hospital.Inula and Hematite Decoction,originated from the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i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epigastric stuffiness and belching,with wide clinical application.In this paper,Ma Wanqian′s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reating Hiccup by Inula and Hematite Decoction is summarized for better discussion.Key Words Inula and Hematite Decoction; Hiccup;Clinical experience中图分类号:R249.2/.7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7.01.030马万千主任医师系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40年。
善于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尤其擅治于脾胃系统疾病。
笔者于脾胃科病房工作,有幸跟随马老会诊及查房,知晓马老偏好旋覆代赭汤一方治疗呃逆病,尤其活用赭石用量。
现将马老运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呃逆病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中医对呃逆的认识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主的病证,俗称打嗝。
呃逆是中医病名,基本病机为寒邪、胃火、气郁痰滞,或中焦及下元亏损,致使胃气上逆动膈,失于和降所致。
该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中《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对呃逆的临床证治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属胃寒气闭,用橘皮汤通阳和胃;如呃逆属于胃虚有热者,用橘皮竹茹汤清热补虚,降逆和胃;对于“哕而腹满”之实证,则提出“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的大法。
本病《黄帝内经》称“哕”,朱丹溪称“呃”,明末以后统称呃逆,历代医家有关呃逆的证治,有寒热虚实、温清攻补之不同。
呃逆主要由饮食不节导致胃中寒冷或实热蕴中,或情志失和、肝气犯胃、或脏腑亏虚、致使胃失和降。
病因虽多,病机则一,总由胃气上逆动膈所致。
其病因包括有饮食烟酒不当、情志不和、脾肾阳虚、胃阴不足。
临床上呃逆比较常见,需与嗳气相鉴别,呃逆与嗳气在病机上均属胃气上逆,并且两者通常都属不能自制之证,但嗳气是指胃中气体上逆,经口而出,可闻及酸腐气味,或一二声或数声;较之呃逆,声长而不频,连续性差;由于胃中内郁之气因嗳而伸,往往嗳气之后可得松快之感,而呃逆绝无快感[1]。
呃逆可由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所致。
前者多指健康人在饱餐、快速吞咽、冷刺激、过度烟酒、精神刺激等出现的呃逆。
后者包括局部病理因素所致,如胃扩张等刺激横膈的腹部疾病,肺炎、食管扩张、急性心肌梗死、纵隔肿物等刺激胸膜或压迫膈神经的颈部及胸部疾病、脑梗死、脑出血、肿瘤、外伤、脑水肿、颅内高压等中枢疾病,也包括全身性疾病所致。
呃逆轻者可以不治而愈。
唯呃逆屡犯,或病久不愈者,务要究其所因,正确辨证施治。
寒呃可温可散,寒去气自舒也;热呃可清可降,火静气自平也;气滞痰阻之呃应化痰顺气;阳明腑实者下之;若声小息微,脉见微弱者,多宜补益,阳气虚弱宜温补脾肾,胃阴不足宜养胃生津。
由于呃逆的病机必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故在审因求本的同时,均应不忘加入和胃止呃、平降气逆之品以治标。
治疗标本兼顾,方为万全。
2 旋覆代赭汤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中,首见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原方组成: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炙甘草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十二枚。
用法: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旋覆代赭汤为治疗因吐下伤中所致的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之证,病机为中阳虚寒、痰阻气逆,症见:上腹部痞塞满闷不适、按之紧硬而不痛,频频嗳气,或见呃逆、呕吐,舌苔白腻或厚腻,脉缓或滑。
旋覆花咸温,主下气消痰、降气行水。
半夏、生姜辛温,和胃降逆化痰,人参、大枣、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和而用之、扶脾胃之虚而止虚逆[2]。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代赭石性凉质重,最善平肝、降胃、镇冲。
参赭并用,借赭石之重坠以化其升浮,使人参补充之力下行可至涌泉。
《古今名医方论》称旋覆代赭汤为“承领上下之圣方也”。
尤在泾说:“旋覆花咸温,行水下气,代赭石味苦质重,能坠痰降气,半夏、生姜辛温,人参、大枣、甘草甘温,和而用之,所以和胃气而止虚逆也。
王长洪[3]认为该方主治“心下痞硬,嗳气不除”,发现旋覆代赭汤确有促胃动力作用:能促进正常状态的小鼠胃排空;能够拮抗芬氟拉明、左旋麻黄碱、多巴胺引起的小鼠胃排空抑制和小肠推进减慢;对阿托品引起的胃排空控制有拮抗作用。
现旋覆代赭汤运用极广,尤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颇有疗效,然而旋覆代赭汤治疗呃逆病报道较少。
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可归属于胃痛、胃痞、呃逆、咽喉不利、反酸烧心、恶心、嘈杂等范畴。
黄霞[4]运用旋覆代赭汤合黄芪建中汤治疗一例脾虚气逆型胃痛病、运用旋覆代赭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虚兼寒热错杂型吐酸病,均见奇效。
张娇[5]等通过检索文献发现旋覆代赭汤可降逆化痰,益气和胃,对痰气交阻证和中虚气逆证胃食管反流病均适用。
梁邦杰[6]认为旋覆花汤多运用于气滞血瘀型反流性食管炎。
庄新民[7]将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旋覆代赭汤,对照组雷贝拉唑,结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生姜用量独重,一为和胃降逆以增止呕之效,二为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约代赭石的寒凉之性,使其镇降气逆而不伐胃。
张煜鑫[8]等将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使用奥美拉唑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组使用对照组+旋覆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旋覆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痰湿内阻证的疗效确切显著。
胡翠[9]共观察治疗60例痰气郁阻型胃食管反流病,对照组用奥美拉唑胶囊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旋覆代赭汤合左金丸,结果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王晓云[10]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方同时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呃逆,结果34例痊愈30例,有效4例。
唐胜修等[11]用旋覆代赭汤治疗顽固性呃逆,口服4 d。
以呃逆消失2周无复发为治愈标准,结果治愈率70%。
田耀洲[12]运用左金丸合旋覆代赭汤治疗肝胃郁热型主症为烧心反酸,烦急易怒;次症为胸骨灼痛,头面燥热,脘胁胀痛,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嗳腐酸臭,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的患者。
两方加减化裁对胃食管反流病有良效。
旋覆代赭汤能明显改善食管下段黏膜pH值,从而促进疾病恢复,增强胃肠动力,加速大鼠的胃排空及增强平滑肌收缩。
李永昌[13]应用旋覆代赭连叶汤,即旋覆代赭汤、黄连苏叶饮为主加减组成,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3 病案分析呃逆虽可属于胃食管反流病范畴,然旋覆代赭汤治疗呃逆病临床经验颇少,现将马老运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呃逆病病案报道如下。
3.1 病例1 某,女,69岁,2015年03月10日入院,住院号00086725。
患者主因“胃脘部胀痛1年余,加重2个月”入院。
3月17日跟随名老中医马万千主任医师查房:患者现仍胃脘隐痛,食后胀满明显,呃逆,纳差,眠欠安,小便可,大便1次/d,不成形。
查体:腹平软,脐周偏左侧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3~4次/min。
舌红,苔黄腻,脉滑。
入院期间行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
马万千主任医师查看患者,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脉,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胃湿热,治以健脾化湿之法,方以平胃散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方药如下:厚朴12 g、焦麦芽10 g、赭石15g、旋覆花10 g、陈皮12 g、柴胡12 g、生姜9 g、焦山楂10 g、枳实12 g、苍术10 g、白芍10 g、甘草9 g、焦六神曲10 g、大枣10 g,5剂,颗粒剂冲服,日1剂。
方解:苍术、厚朴、陈皮、焦三仙、大枣、生姜燥湿健脾和胃,以赭石、旋覆花降逆止呃,以柴胡、芍药理气,甘草调和诸药,予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气海、关元、内关、三阴交等穴位,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 min。
3月21日患者诉胃脘痛及反酸烧心、呃逆较前明显好转。
病情平稳,准予出院。
3.2 病例2 某,男,61岁,2015年6月23日入院,住院号:00091825。
患者主因“呃逆2月,加重伴恶心欲吐1周”入院。
入院症见呃逆,恶心欲呕,反酸烧心,口干喜饮,全身乏力,纳眠差,小便正常,大便1次/2~3 d。
期间运用针灸、肌注胃复安等药物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
7月1日患者诉前一晚不慎着凉后出现呃逆,呃声响亮,短而频,较前轻,纳差,二便正常。
查体: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
肝肾区无叩击痛。
双下肢不肿。
舌淡红,苔薄黄,脉沉。
马万千主任医师查看患者,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脉,中医诊断:呃逆、胃虚火逆。
治以益气健脾,降逆之法。
方以旋覆代赭汤加减,方药如下:旋覆花10 g、赭石30 g、生姜10 g、大枣10 g、党参10 g、炙甘草9 g、竹茹20 g、沉香6 g、厚朴12 g、玄参10 g、麦冬10 g、大黄12 g、蜜枇杷叶30 g,颗粒剂3剂,水冲服,1剂/d,分2次口服(1/7~3/7)。
方解: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呃,生姜、大枣、党参、炙甘草健脾和胃,竹茹清热,沉香、厚朴降逆止呕,玄参、麦冬清热止渴,大黄通便,蜜枇杷叶清热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