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的驯鹿

合集下载

关于鄂温克的驯鹿神话故事

关于鄂温克的驯鹿神话故事

关于鄂温克的驯鹿神话故事鄂温克族是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它们居住在我国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区。

鄂温克的生活方式与自然息息相关,他们非常尊重自然,许多传统的神话故事都与大自然有关。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鄂温克的驯鹿神话故事。

鄂温克人的生活方式与驯鹿密不可分。

驯鹿是其主要的动力来源,也是其重要的财富。

鄂温克族传说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驯鹿神——“图列普”。

图列普是鄂温克人不可或缺的守护神,他可以帮助鄂温克人发现并捕捉驯鹿。

传说,鄂温克族祖先远古时期,曾与驯鹿一起生活在北极。

那时候,驯鹿是野生的,强壮而凶猛,鄂温克人需要利用图列普的力量来驯服它们,才能让它们成为自己的宝贵财富。

据说,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鄂温克人偶然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木盒子,这个木盒子放满了各种美味的食物和饮料,其中还有一杯特别饮料。

鄂温克人非常好奇地品尝这杯饮料,他们发现这杯饮料非常美味,而且可以给人带来力量和智慧。

鄂温克人开始对这个神秘的木盒子产生了依赖感,他们每次出发打猎之前,都要祈求神明给他们带来这个木盒子。

一天晚上,图列普出现在了一个鄂温克人的梦中。

他告诉这个人说,这个木盒子是一只驯鹿留下的宝藏,驯鹿们希望自己的天敌——鄂温克人可以善待他们,而不是无休止地捕杀他们。

图列普告诉这个人,如果鄂温克人能够遵守这个建议并且善待驯鹿,那么他们将会得到更多的好运和财富。

这个传说在鄂温克族中流传了很久,成为了当地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鄂温克人通过这个故事来传承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善待动物,感恩他们的恩赐,自然会回报鄂温克人更多的好运和财富。

总之,鄂温克的驯鹿神话故事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它不仅体现了鄂温克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理解鄂温克人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市冷极文化之“冷极”根河:在驯鹿的童话世界里

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市冷极文化之“冷极”根河:在驯鹿的童话世界里

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市冷极文化之“冷极”根河:在驯鹿的童话世界里距离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市区40公里的一处鄂温克族驯鹿点。

1月4日18点45分拍摄的繁星闪烁的景象大兴安岭苍茫浩瀚,物产丰富。

但究竟前往哪个目的地可以寻觅到特殊的年货美食,着实让我们费了一番脑筋。

最终选定根河,缘于这里的独特标签:“中国冷极”、森林覆盖率全国最高、敖鲁古雅鄂温克族自治乡与中国唯一的使鹿部落。

这里是全国最冷的城市,历史极端最低气温达到零下58℃。

这里的森林覆盖率有91.7%,位居全国县市之首。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环境,大自然的馈赠丰厚得令人眼花缭乱:这里有四叶草、“路基蘑”、各种各样的山野菜,还有都柿(蓝莓)、红豆、稠李子、山丁子、羊奶子、旱葡萄等山野果。

这里拥有中国唯一的驯鹿种群,成为全球驯鹿分布的最南端——北纬52度。

居住在森林深处的敖鲁古雅使鹿部落,以饲养驯鹿和狩猎为生,每年随着鹿群的觅食而不断迁徙。

驯鹿是交通工具,更是民族象征。

鄂温克人的传统肉食源自狩猎和捕鱼,包括狍子、犴(驼鹿)、马鹿、野猪、熊、灰鼠子、飞龙鸟、细鳞鱼、滑子鱼、哲罗鱼等。

从海拉尔到根河需乘4小时的大巴,一路上尽是白茫茫的冰雪世界。

而车里却足有20℃,回家过年的乘客们纷纷脱掉羽绒服和毛衣,聊起今年这十余年未遇的暖冬——往年根河的室外温度必然超出零下40℃。

来到根河后,我们意外发现,这里温度虽低,人体感觉却并不算寒冷。

周围群山环抱,少有凛冽大风,属于寒温带温润型森林气候。

根河的探寻年货之旅充盈着美食与美景,而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当地人的热情。

烤鹿肉“呀嗬——呀嗬——呀嗬——”布冬霞声音嘹亮,她一边拖着长长的尾音呼唤着驯鹿,一边摇晃着手中的“图鲁格如”(鄂温克语,意为盐袋子),上面吊坠的三只黝黑发亮的鹿蹄甲盖发出清脆的叩击声。

倏忽间,80多头驯鹿都从附近山林疾步奔来,围拢在她周围。

鹿眼乌黑,明亮若水。

这些半野生的驯鹿长着马一样的头,鹿一样的角,驴一样的身躯,和牛一样的蹄子,号称“四不像”。

鄂温克驯鹿文化

鄂温克驯鹿文化

鄂温克驯鹿文化:
驯鹿,也叫角鹿,俗称四不像。

特点是公鹿、母鹿都长角,性情温和。

原为野生动物,经鄂温克先人的驯化,成为游猎民的交通和生产工具。

驯鹿适应高寒山地气候,吃苔藓,善于在雪地和沼泽中行走,载重可达百斤以上。

猎民搬家、打猎全靠驯鹿驮物。

长期以来,鄂温克猎民同驯鹿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对待驯鹿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但给它们取好听的名字,还给予百般呵护。

每到节日,便像打扮自己的女儿一样为驯鹿梳妆,披红挂彩,还要挂上亮晶晶的铜锁;如果偶有一头鹿不幸死去,他们都会难过得失声痛哭。

按照古老的风俗,驯鹿还是鄂温克人嫁娶的聘礼,男方求婚时,首先要带来若干头高大美丽的驯鹿;结婚时新娘也要带回数目相等的驯鹿,有的甚至还要多一些;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要牵着驯鹿在新搭的帐篷周围转几圈,表示人丁兴旺、驯鹿健壮。

鄂温克族驯鹿的故事

鄂温克族驯鹿的故事

鄂温克族驯鹿的故事
在遥远的北方,有一片广袤的森林,那里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鄂温克族。

他们是森林的孩子,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流传着一个关于驯鹿的故事。

很久以前,鄂温克族的祖先在这片森林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狩猎、采集、捕鱼,与大自然共享着无尽的恩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森林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动物开始消失,食物变得越来越难以获取。

族人们陷入了困境,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

一天,一位年轻的猎人偶然在森林深处发现了一群神秘的生物,它们有着美丽的白色鹿角和温和的眼神,这就是驯鹿。

他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他们摆脱困境的关键。

于是,他开始研究驯鹿的生活习性,学习如何与它们建立联系。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猎人终于成功地驯化了这些驯鹿。

他们发现驯鹿不仅容易饲养,而且适应力强,能够在严寒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中生存。

最重要的是,驯鹿的乳汁和肉质成为了族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

从此以后,鄂温克族人依靠驯鹿为生,他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驯鹿成为了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和伙伴,陪伴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鄂温克族人心中永恒的传说。

他们深知,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以及勇敢面对困境、不断探索的精神。

如今,鄂温克族人依然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与驯鹿共舞,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故事。

驯鹿文化的发展变化

驯鹿文化的发展变化

驯鹿文化的发展变化在大兴安岭的密林深处生活着古老而神秘的驯鹿鄂温克族,他们是北方游猎民族的活化石,是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也是中国唯一的使鹿部落。

三百多年来,驯鹿鄂温克人用生命传承着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

随着敖鲁古雅的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接触、碰撞、融合,使得驯鹿鄂温克族的民族文化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影像是记录文化变化和保护的载体手段,对已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民族文化具有“复原”的价值。

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变迁,引起我国很多民族工作者、纪录片导演、电视台纪录栏目的注意,他们拍摄出诸多关于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影像。

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驯鹿鄂温克族的影像梳理并进行分析,以此来分析驯鹿鄂温克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变迁。

一、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影像记录顾德清从1982年开始深入额尔古纳左旗的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部落,记录日记并拍摄了大量的摄影作品,后整理《1982-1985探访兴安岭猎民生活日记》出版成书。

这对20世纪80年代的驯鹿鄂温克人有着真实的写照。

20世纪80年代后,纪录片创作观念发生变化,创作开始带有个人主义观念的表达。

1990年代,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孙增田拍摄了《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纪录片选择了具有象征意义的鄂温克人柳芭位作为纪录人,借助柳芭来表现民族文化的变化对个体的影响。

2000年以后,内蒙古本土独立纪录片导演顾桃,自筹资金走进敖鲁古雅对驯鹿鄂温克族的生活进行持续7年的跟踪拍摄,随后顾桃从大量素材中剪辑出了《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雨果的假期》、《犴达罕》等纪录片。

这些纪录片带着“他者”的视角,展现了“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民族文化的演变。

内蒙古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团队,从2003年生态移民到2013年历经十年拍摄纪录片《中国有个敖鲁古雅》,影像中对通过人物分组对比,展示出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变化对个体的影响。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的很多栏目也做了很多关于驯鹿鄂温克族的纪录片,如2017年央视军事农业频道播出的《美丽中国乡村行》中《最后的驯鹿部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播出的《鄂温克驯鹿习俗》等。

浅谈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使鹿文化

浅谈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使鹿文化

浅谈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使鹿文化作者:宋志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I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1在我国北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生活着一个神秘的部落——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他们常年居住在林海雪原深处,靠打猎和放养驯鹿生活,原始社会民族公社的种种迹象和思维方式至今仍然在他们中间部分地保存着,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他们是历史上有名的“使鹿部落”,也是亚洲至今唯一使用驯鹿和狩猎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他们创造的森林狩猎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的遗存,在世界上已经很难看到,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正因其原始而神秘,而独特、而备受关注。

敖鲁古雅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据历史学家考证,鄂温克民族有“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三个分支,“雅库特”人就是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

被称为使鹿部的鄂温克人,历史以来一直是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

这个民族自从十七世纪开始就已经是以狩猎卫生,因此可以说,这个民族的狩猎历史已经有三百五十多年了。

即便是迁居到大兴安岭西北地区之后,狩猎历史也至少有一个半世纪了。

雅库特人在狩猎的过程中会带着驯鹿一起捕捉猎物,并且由最初的游猎逐渐演变为定居狩猎,之后又慢慢放下猎枪停止捕猎,开始以驯鹿为生,直到今天,雅库特人已经彻底停止打猎,而是开始了现代生存方式,开展旅游业、加工业或商业等行业生产,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鄂温克猎民是驯鹿的唯一饲养者,十七世纪前就已开始饲养驯鹿,驯鹿的造型十分古怪:它长着马一样的头,鹿一样的角,驴一样的身躯和牛一样的蹄子,鄂温克语称:“鄂伦”俗名“四不象”。

它的一个重要特征,不论雄雌均生茸角,又叫“角鹿”。

提起“四不象”,人们自然想到《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它就是今天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饲养的驯鹿的化身。

驯鹿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也有“神兽”的美称。

据说北魏大臣李敞率众到嘎仙洞祭祖时,因为引来驯鹿开道,才越过了“山高谷深”、“九难八阻”,得以进入大兴安岭腹地。

驯鹿:从传统到现代——传统的发明与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旅游

驯鹿:从传统到现代——传统的发明与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旅游

第25卷第6期呼伦贝尔学院学报No.6 V ol.25 2017年12月 Journal of Hulunbeier University Published in December.2017驯鹿:从传统到现代——传统的发明与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旅游斯格尔(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海淀区 100081)摘 要:生活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市敖鲁古雅乡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是我国现今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也是我国唯一一个将驯鹿文化传承延续至今的民族。

饲养驯鹿不仅仅是他们发展经济与取得物质收入的手段,在驯鹿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驯鹿文化,更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精神象征。

在2003年实现生态移民后,为适应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敖鲁古雅鄂温克乡通过对传统驯鹿饲养与驯鹿文化的延伸,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迅速崛起。

在旅游业的开发和带动下,敖鲁古雅乡驯鹿业初步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转型。

旅游业不单促进了敖鲁古雅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也对当地驯鹿文化的延续与保存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敖鲁古雅;鄂温克;驯鹿;传统的发明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7)06-0030-04 一、传统的驯鹿业与驯鹿文化(一)驯鹿业的产生  驯鹿,又名角鹿,主要分布于环北极地区。

目前,世界驯鹿可分为11个亚种,现存9个亚种。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所饲养的驯鹿属于西伯利亚森林驯鹿亚种。

[1] 最初,驯鹿作为鄂温克猎民的猎物,是鄂温克人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被用来充当食物以及制作衣物的材料。

随着狩猎生产的发展,鄂温克人的猎产品有了剩余,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将猎物进行储存,或将打到的驯鹿幼崽作为食物储备,驯养成为家畜。

 驯鹿业的产生,改变了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以狩猎为主的生产方式,也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敖鲁古雅鄂温克传统的驯鹿文化也在驯鹿业的发展中孕育而成。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与驯鹿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为了饲养驯鹿,他们选择随驯鹿而居,生活在深山中,而因为一直在深山中生活,使得他们的生产生活和民族文化得以保存至今。

驯鹿鄂温克文化与自然环境——以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为例

驯鹿鄂温克文化与自然环境——以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为例

设工作 以及外出工作和学习, 一部分人仍然从事着 传统的生产活动 。 00 2 0 年国家实施“ 天然林保护工 程” ,加之及老敖 乡邮政 、银行的撤出,电路的老 化 、水坝的维修 、孩子教育等各方面原因,促使 20 03年把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迁至距离根河市 4 公里处的原根河林业局第三车间旧址 , 除了在山 上饲养驯鹿外 , 政府提供 了新的就业机会 , 他们靠 发展驯鹿产业、 出售狩猎产品、 民族手工艺品和旅 游业来 增加 收入 。
作者简 介:龚 宇 ( 1 )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 学民俗学学院民俗 学 9 级研 究生。 究方向:鄂温克 民俗研究・ 18一 女 9 6 研 斯仁 巴图 ( 9 4 )男,内蒙古呼 伦贝 尔学院蒙古语 言文学学院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 蒙古语和三少 民族 16一
语 言文化研究. ・本课题 为 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 划项 目 鄂温克族 民俗》 的一部分 ,批 准号为:0 B 4 605
— —
以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 乡为例
龚 宇 。 斯仁 巴图
(. 1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 民俗学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00 10 0 2呼伦贝尔学院蒙古语言文学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区 0 10 ) . 2 8 0
摘 要:由于驯鹿鄂温克人能世代生活在茂密的原始森林 中,追随驯鹿 ,从未离开过森林 ,也
第 l 卷第 2 7 期
20 0 9年 4月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J u a f Hu u b i r Co lg o m l ln e e l e o e
No. 2
V0 . 7 11
P b ih d n Ap i 2 0 u l e i r . 0 9 s l
驯鹿鄂温 克文化 与 自然 环境

鄂温克族桦树皮器具之驯鹿纹来源

鄂温克族桦树皮器具之驯鹿纹来源
第 1卷第 l 8 期 21 0 0年 0 2月
呼伦 贝 尔学 院 学报
J u a f l n e e l  ̄ o m l u b ir o Hu Co l e e
No 1 .
V 11 o.8
P bih d i e r aY2 u l e F b u r .0 s n 1 O
在鄂温克族 的生活中 ,桦树皮器具最初是被 单纯地作为 日常生活用具使用的 ,在生存 的沿袭 与使用这些生活用具的过程 中。渐渐萌发了对 自 然事物描摹的心理 ,或 者说他们可能是相衍相生
的 。作 为装饰 母 题之 一 的驯 鹿纹 是 鄂 温克 族桦 树 支文 化 中独 具 典 型 意义 的基 本 纹饰 。鹿 作 为 一 种
与 驯鹿 有关 的的事物 比喻人 。 在 漫 长的岁 月 中 ,
元前 1( 年 ) 与鄂温克族的驯鹿主题有无直接 0) 0 , 联系已无从考证 ,但由于岩画的内容具有 萨满教 性质 ,它们可 以算作鹿 纹起源的一个深远的大背
景。
鄂温克人对驯鹿产生了近乎家庭成员般的情感 ,
即使在步入现代社会 的今天,仍有部分鄂温克人
成 了其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驯鹿成为一种
均属后者 ,岩画所处的地区同古代室韦人所处的
地望相合 ,被认为是 “ 古代室韦人的某些部落以
及 后来 鄂 温 克 族 的 某 些 狩 猎 和 牧 鹿 人 的艺 术 杰
民俗文化 的象征 ,同时也是一种原始文化艺术想
象 力 展开 的起 点 ,并 成 为一 种 具有 民族凝 聚力 的
具有神性象征意义的图腾 , 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 是原 始部族 的思维结构 的重要组成 ,并在文化模
图 2交 唠 呵道岩 画

鄂温克驯鹿园景点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鄂温克驯鹿园景点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鄂温克驯鹿园景点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鄂温克驯鹿园是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的一个知名景点。

它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样的鄂温克文化而著名。

驯鹿园不仅是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也是保护和传承鄂温克文化的重要场所。

概括而言,鄂温克驯鹿园是一座集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和旅游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其建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传承和保护鄂温克的文化遗产,弘扬鄂温克民族的独特风俗和传统。

同时,驯鹿园也提供给游客一个了解和体验鄂温克民族生活方式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个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

驯鹿园位于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的乌兰布和苏木,占地面积广大,被广阔而美丽的草原环绕。

这里拥有丰美的自然资源,驯鹿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数百年,成为了鄂温克族人重要的生活和文化象征。

园内的建筑、民居和展览等不仅展示了鄂温克的特色建筑风格,还展示了鄂温克民族的传统工艺技巧和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驯鹿园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和体验项目,例如驯鹿演艺、鄂温克民俗表演、草原狩猎等。

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近自然,观赏野生动物,感受鄂温克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并参与到各种有趣的活动中去。

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旅游景点,鄂温克驯鹿园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的到访。

它不仅是一个欣赏美景和感受民俗文化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和弘扬鄂温克文化的重要平台。

通过游览鄂温克驯鹿园,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少数民族,增进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鄂温克驯鹿园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保护和维护地方特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鄂温克驯鹿园作为一个集自然景观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景点,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它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和文化交流机会,为游客带来了无限的惊喜和感动。

无论是对于文化爱好者,还是自然摄影爱好者来说,鄂温克驯鹿园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绝佳去处。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3课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3课教学设计

3.鄂温克的驯鹿文化教学内容:地方课程《黑龙江人文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3课《鄂温克的驯鹿文化》。

教学目标:1、了解我省的省情,传承和弘扬黑龙江民族文化,知道鄂温克是我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了解民族文化。

2、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传统鄂温克交通工具古老与落后,从而体会社会的发展。

3、通过对家乡的少数民族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亲近与关注。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驯鹿文化发展史。

教学难点:收集鄂温克族的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上两节课的学习已知道了我省满族、达斡尔族这两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了解一下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

板书: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师:拿出教材书9页的两幅图,让学生看图上有什么内容?生:图一:鄂温克的仙人柱图二:鄂温克人与驯鹿在一起师:这两幅图体现了鄂温克人生活情景。

二、自主探究:1、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师:在我们黑龙江省的大山林里,住着一些以放养驯鹿和狩猎为生的人们,我们叫他们鄂温克人或鄂温克猎民。

“鄂温克”在鄂温克语中的意思,就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他们整年游荡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他们独特的驯鹿文化延续数千年。

鄂温克有哪些生活习俗呢?大家看书9页。

学生看书后回答:鄂温克人最喜欢猎鹿,一般五六个人为一小组,称为“塔坦”,每次打猎他们都吃住在山里,他们住在仙人柱里,汉语称“撮罗子”就是他们的帐篷。

数个仙人柱只能排成一字形或弧形,不许前后排列。

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民族文化,鄂温克族有怎样的民族文化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不做评价。

让学生课后寻访鄂温克人。

2、独特的驯鹿文化:教师指导同学们看1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师:鄂温克人饲养鹿从什么时候开始?(汉朝)持续到什么时候?生:据史料记载,鄂温克人饲养鹿可追溯到汉朝,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驯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都已先后消失,唯独鄂温克猎民才得以延续。

师:驯鹿是怎样产生的?驯鹿生活怎样?遇到困难是怎样解决的?生:相传,在很早以前,他们的八位祖先在山中狩猎,捉住了六只野生鹿崽带回饲养,久而久之,发展成了今天人工饲养的驯鹿。

上千驯鹿穿越极地大迁徙,场面壮观

上千驯鹿穿越极地大迁徙,场面壮观

驯鹿驯鹿(学名:Rangifer tarandus)俗称四不像,也叫角鹿,是鹿科驯鹿属下的唯一一种动物。

驯鹿雌雄皆有角,角的分枝繁复是其外观上的重要特征。

驯鹿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环北极地区,包括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

驯鹿并非人工驯养出来的。

北美的驯鹿是纯粹野生的;而分布于北欧,主要由拉普人管理的驯鹿则属于大范围圈养的。

在中国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

中国鄂温克族使用驯鹿作为交通工具。

驯鹿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快速导航中文学名驯鹿别称角鹿门脊索动物门纲哺乳纲目偶蹄目科鹿科种驯鹿拉丁学名Rangifer tarandus界动物界亚门脊椎动物亚门亚纲真兽亚纲亚目反刍亚目属驯鹿属亚种17个展开内容目录1外形特征2生活规律栖息环境生活习性3分布范围4繁殖方式5种群现状现存数量亚种种类6保护措施7保护级别8驯鹿文化鄂温克族圣诞老人1 外形特征驯鹿体型中等,体长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

驯鹿头长而直,嘴粗,唇发达,眼较大,眼眶突出,鼻孔大,颈粗短,下垂明显,无鼻镜,鼻孔生长着短绒毛,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悬蹄大,掌面宽阔,是鹿类中最大的,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道路上行走;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髯毛和会阴毛密生,呈白色。

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

仔鹿生后10 天左右就开始生长初角茸。

驯鹿不同的驯鹿亚种之间的形态有很大差距。

总的来说,生活在南部地区的驯鹿要比北部的同类体形更大。

驯鹿的肩宽可以达到120厘米,身长在1.5米到2.3米之间。

雄性和雌性之间也有体形差异,某些亚种的雄性体形可以达到雌性的两倍,但雄性和雌性驯鹿头上都长角,这也是驯鹿区别于其它鹿种的显著特点之一;长角分枝繁复,有时超过30叉,蹄子宽大,悬蹄发达,速度极快,尾巴极短。

大兴安岭的鄂温克人:中国惟一被允许狩猎的民族

大兴安岭的鄂温克人:中国惟一被允许狩猎的民族

大兴安岭的鄂温克人:中国惟一被允许狩猎的民族作者:大勐龙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4期在中国,这是唯一被允许狩猎的特殊群落,也是惟一饲养驯鹿(俗称“四不象”)的民族——鄂温克族。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及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

“鄂温克”,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他们居住的房子很独特——那是一种被称为“仙人柱”的房子。

更多的时候,鄂温克人骑着高大威猛的驯鹿,常年穿行在深山密林中……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鄂温克人的生活方式,除了神秘幽雅,更多的是带给人们无限的向往。

在这个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里,你一定会想起那些策马扬鞭、逐鹿天下的故事和岁月……游猎民族智慧结晶:“仙人柱”、“靠力宝”现有30000多人的鄂温克族是一个跨国民族。

早在公元前,他们的祖先就居住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交界地区——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以狩猎和驯鹿饲养为主要生产方式,16至17世纪中叶,其中一部分鄂温克猎民移居至贝加尔湖西北。

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这部分猎民又迁到苔藓丰富而渺无人烟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过着漂泊不定的游猎生活。

鄂温克人穿兽皮、吃兽肉,同时为了适应游猎生活,还创造了一种非常简陋的住房——“仙人柱”(也称“撮罗子”)。

这种简易住房很有意思,具体结构是:在密林边,用30多根木杆,搭建成形同半张开雨伞的架子,夏天在上面覆盖桦皮围子,冬天则覆盖狍皮围子。

搭建时,将围子覆盖在木架上,桦皮或狍皮围子长长地拖下来,像一个奇异的门帘。

门的方向比较讲究:必须是日出方向或向南的方向。

这种住房的特点是:保暖性差,但便于携带。

“仙人柱”有大有小,大的可供7、8人居住,小的可容纳4、5人。

在门的对面,是神“鲁玛”的位置,而中间是火位,火位就是生火煮饭的地方,“仙人柱”里的火焰长年不断,不但驱蚊灭虫,还可以取暖。

他们的居住也很讲究,在火位以北是男人居住,而火位以南则是女人居住,除主妇和未满15岁的女孩可以到“鲁玛”的神位附近,其他成年妇女不得越过火位。

论驯鹿鄂温克人肉食文化

论驯鹿鄂温克人肉食文化

我国独一无二的以驯鹿 肉和野生动物肉为中心的肉食文化。这一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 国丰富多彩 的饮食世 界及其 文 为我 明增添了新的内涵、 的色彩 、 新 新的内容和形式 , 成为我国饮食文化不可多得的重要组 成部分 . 引起 了国内外学术 界的极大
兴趣和关注。该文从饮 食文化角度 , 分析 了驯鹿鄂温克人的肉食类饮食结构的 内容、 形式 、 特征 以及 与此相关 的礼仪 、 忌 禁

饮 食 文 化 , 民族 和 地 域 不 同, 内 因 其
伴 随着鹿铃声 、 经营 着驯鹿 业 、 用着 与驯 饮 鹿 业 和 温 寒 带 森 林 融 为 一 体 的特 殊 的 美味
佳 肴 , 鹿 鄂 温 克 人 度 过 了 一 个 又 一 个 漫 驯
容 、 式 和 结 构 也 各 有 区 别 。驯 鹿 鄂 温 克 形 人 是 我 国 民族 大 家庭 里 独 一 无二 的 特 殊 群
而 稀 少 的 文 化 遗 产 。 也 许 有 人 会 问 , 神 在
秘 的 原 始 兴 安 岭 里 , 鹿 鄂 温 克 人 是 以什 驯 么 方 式 将 驯 鹿 文 化 神 话 般 地 延 续 到 了 2 1 世纪的今 天 , 对 于一 年 中一 半左右 时 间 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食 密切相 关的消 费群体 的生产生活方式、 生
[ 稿 日期 ]0 5 0—1 收 2 0 —1 3
[ 者简介 ] 丽娜 (9 0 , 鄂 温克族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 , 作 卡 17 一) 女( , 文化人类学博士 , 中央民族 大学 民族 博物馆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从 事北方 民族文化人类学研究 。

1 ・ 23
维普资讯

对鄂温克民族的赞美

对鄂温克民族的赞美

鄂温克民族的瑰宝——驯鹿文化鄂温克民族是一支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他们靠近北极圈,生活在
寒冷的南北极地带。

在鄂温克人的传统生活中,驯鹿文化是一种非常
重要的文化现象。

驯鹿在极地气候下是生命的象征,其为鄂温克民族
的生计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驯鹿在鄂温克民族的文化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鄂温克人用驯鹿
的皮毛制作御寒服装、鞋子和帐篷,驯鹿肉是他们的主要食物,骨头
则被制成工艺品和华丽的乐器,如蹄琴。

同时,驯鹿也被作为交通工
具使用,鄂温克人能够通过驯鹿雪橇在雪地中快速移动。

驯鹿文化不仅仅是鄂温克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宝
贵的文化遗产。

鄂温克的传统舞蹈、口头文学、音乐和绘画都与驯鹿
文化密切相关。

例如,鄂温克人有一种传统的舞蹈,叫做“唤驯鹿”,以此来祈求驯鹿的丰收和庇护。

鄂温克人非常重视驯鹿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他们将驯鹿文化的知
识和技能代代相传,珍视和维护驯鹿的生态环境。

同时,鄂温克人也
不断创新和发展驯鹿文化。

如今,驯鹿文化已经成为鄂温克民族的一
张靓丽名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他们的独特魅力。

鄂温克民族的驯鹿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展示了一个
独特而神秘的民族的智慧、艺术和生存智慧。

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这
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鄂温克民族的驯鹿文化。

《鄂温克的驼鹿》审读报告6篇

《鄂温克的驼鹿》审读报告6篇

《鄂温克的驼鹿》审读报告6篇第1篇示例:《鄂温克的驼鹿》是一部由蒋裕淼编著的专著,主要讲述了中国北方的一支民族——鄂温克族及其特有的骆驼鹿文化。

这本书通过深入研究该族群的历史、风俗和传统,展示了鄂温克族独特的生存方式和文化遗产。

在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鄂温克族的起源和历史,描绘了他们在北方草原上与骆驼鹿共同生活的场景。

鄂温克族是一个独特的民族,以捕猎和放牧为主要生计,与骆驼鹿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们不仅依靠骆驼鹿获取食物和毛皮,还将骆驼鹿视为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他们与自然世界的紧密联系。

随后,作者深入探讨了鄂温克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

他们崇拜自然界的神灵,尊重动植物的生命,对骆驼鹿抱有崇高的敬畏之情。

在鄂温克族的传统观念中,骆驼鹿不仅是一种动物,更是一种精神符号,代表着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

作者还介绍了鄂温克族特有的语言和文字,揭示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

鄂温克族的语言是一种独特的阿尔泰语系语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

通过对鄂温克族文字的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古老民族的思想和价值观。

本书通过对鄂温克族及其骆驼鹿文化的深入研究,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神秘而充满活力的世界。

鄂温克族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文化传统,展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珍惜人类多样性和文化遗产的宝贵legacy。

第2篇示例:《鄂温克的驼鹿》是当代作家荒木修一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穿越时空、对抗怪兽为题材的奇幻小说。

小说通过一个关于鄂温克部落与驼鹿之间的神秘联系展开,探讨了人类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与和谐。

小说以一个日本游戏策划师光岡英治的视角展开,他在一次事故中穿越到了一个充满奇幻生物和神秘力量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鄂温克部落与驼鹿之间神秘的联系成为了故事的核心。

作为游戏策划师的光岡英治开始与鄂温克部落的人们展开互动,他们共同对抗着魔王和怪兽,探寻着隐藏在世界背后的秘密。

《鄂温克的驼鹿》审读报告

《鄂温克的驼鹿》审读报告

《鄂温克的驼鹿》审读报告《鄂温克的驼鹿》是一部由著名作家郝景芳所著的作品,该书讲述了鄂温克族在冰雪世界中生存的故事,展现了鄂温克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生活状态。

本文将对《鄂温克的驼鹿》进行审读报告,评述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本书的语言优美,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鄂温克族的世界。

书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读者仿佛能够看到冰雪覆盖的大地、驼鹿群在草原上奔跑的身影、鄂温克族人在狩猎中展现的智慧和勇敢。

情节安排严密,起承转合自然流畅,令人读罢回味无穷。

整体上,《鄂温克的驼鹿》的语言、故事情节和结构都堪称流畅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书通过对鄂温克族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传统的描绘,展现了鄂温克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作者通过对鄂温克族人物形象的塑造,让读者深入了解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

书中描写了鄂温克族人民在严寒环境下的生存方式和狩猎技巧,展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书中还涉及了鄂温克族的一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如驼鹿文化、图腾崇拜等,从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原始民族的生活面貌。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鄂温克族特有的民族风情,进而增进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本书所展现的鄂温克族在自然环境中与驼鹿和谐相处的情感,对当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书中表现了鄂温克族人对驼鹿的尊敬和爱护,表达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等问题愈发严重。

我们可以从书中感受到鄂温克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方式,进而反思自己对待自然的方式和态度,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鄂温克的驼鹿》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作品,通过对鄂温克族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传统的描绘,展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生活状态。

通过对鄂温克族与驼鹿和谐相处的描写,也对当代社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整体而言,本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值得一读。

鄂温克族驯鹿文化

鄂温克族驯鹿文化

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
住所
鄂温克族人在森林中没有固定的住所,“撮罗子”是他们的传 统民居。“撮罗子”鄂温克语叫“希椤(luó)柱”,它的外形如 同鄂伦春族的“仙人柱”,高约3米,直径约4米,是一种圆锥形 建筑物,实际上是用松木杆搭成的圆形窝棚,也是一种非常简单 的帐篷。“撮罗子”的遮盖物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 桦树皮,冬季则用鹿皮包裹。 鄂温克族人虽无固定住所,却有固定建筑,那就是他们的仓 库。他们的仓库极为奇特:先将相邻的两棵大树砍去树梢,作为 柱子,然后用木头垒成一间悬空的仓库,地上斜竖一根砍有阶梯 的木柱为梯。仓库中存放食品、猎物、衣服、用具等,他们从不 上锁,其它猎人可任意取用,事后如数归还即可。 牧区主要的住房是“蒙古包”,圆形。夏天以苇子、柳条或 桦皮围盖。冬季,穷苦人家仍以苇子为包盖,富裕人家则以毡子 围盖。 靠近山区的贫困人家住的是矮小、潮湿的“马架子”。 由于贫困、闭塞、经常游动,因而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非常简单 。
• 曾经鄂温克人居住的“撮罗子”,在冬天被当做了仓 房。
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
这种独特的驯鹿文化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然而,今天, 随着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鄂温克人的驯鹿文化正在 走向消亡。 鄂温克驯鹿人也称鄂温克猎民(主要根据他们的职业特 征并有别于其他鄂温克族而言的),是鄂温克族的一部分。 他们是三百多年前从现俄罗斯境内的外贝尔加尔湖沿岸和列 拿河流域迁徙过来的,并世代在大兴安岭过着游牧生活, 1965年定居敖鲁古雅(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 1973年成立了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这里既是鄂温克驯鹿人 的定居点,也是乡政府的所在地,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麓的满 归林业局经营区内,距满归镇17公里。 •
驯鹿是一种生长在严寒地 区的动物,对食物的要求和选 择较高,以食森林中的苔藓为 主,另外根据不同季节也喜欢 吃一些青草、树叶、蘑菇之类 。苔藓是一种低等植物,主要 生长在大兴安岭西麓阴冷潮湿 的地方,一年四季森林中都有 ,但生长非常缓慢。驯鹿冬季 觅食则用蹄子刨开积雪。由于 驯鹿的生活习性,加之森林生 态的脆弱以及鄂温克猎民又是 集中而居,成群放养,这给驯 鹿的觅食带来很大困难,要解 决这一问题,则必须靠频繁的 迁徙。迁徙是鄂温克猎民游牧 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们 生活在大兴安岭中最壮丽的篇 章。

鄂温克人与驯鹿____

鄂温克人与驯鹿____

生态大观ECOLOGY CONCERNS撰文、摄影/刘顺儿妞eindeer and PeopleR鄂温克人鹿驯敖鲁古雅,唯有美景与你不可辜负敖鲁古雅的精灵经满归一路到达根河,沿石子路进发,摇摇晃晃两三个小时车程,几百公里的颠簸后,便可渐次深入大兴安岭神秘的腹地——敖鲁古雅乡鄂温克人居住的地方。

敖鲁古雅,在当地语言中是“杨树林茂盛”的意思。

鄂温克驯鹿部落,就深藏在这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森林里。

时值大兴安岭最美的秋季,金色的松针柔软地铺满林间草甸。

当视野中出现白色的帐篷和木栏围起的鹿圈,鄂温克人的家便到了。

鄂温克族是历史上有名“使鹿部落”。

留在大兴安岭森林深处这支族人不同于一些专供游人参观的景区式驯鹿基地,他们仍恪守着多年以来的游牧习惯。

眼前白色的帐篷叫“撮罗子”,是鄂温克人传统的住处,夏天以桦树皮围成,而冬天则换成了兽皮,以在接近零下50度的北方严冬保持温暖。

鄂温克人常常会在“撮罗子”前升起一堆篝火驱蚊。

那是森林里最美的景致——白色烟雾慢慢升腾,几十头驯鹿沐浴在夕阳的光影中,鹿角交错,缓步而来。

既有已经成年、鹿角如珊瑚礁一般繁盛延展的雄鹿,也有温顺的、有着长睫毛的年轻雌鹿,最惹人喜爱的要数刚出驯鹿,听起来神秘又充满童话色彩的动物。

想象中,它似乎应该归属于北欧寒冷隐秘的森林,又或是出现在故事书里,系着铃铛拉动圣诞老人的雪橇。

但在我国大兴安岭鲜为人知的鄂温克部落里,也生活着这样一群充满灵性的驯鹿,穿梭于广袤的北方原始森林中。

生几个月的小鹿,每头小鹿的脖子上都用彩色的布带系着铃铛,除了以示区分,还可以用叮叮当当的铃响吓退森林里的狼群。

当然,把驯鹿当自己子女一般的鄂温克人不需要借助布带就可以辨认,他们为每一头鹿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会把跟鹿有关的故事向远道而来的游客娓娓道来:成年的大公鹿每年秋季正处于发情期,这意味着这个季节的它们无比亢奋,或是不停地追逐雌鹿的脚步,或是与其他雄鹿展开决斗,用速度和力量赢得伴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温克族的驯鹿
□曹振平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驯鹿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鄂温克人从野生动物“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驯养成为今日的驯鹿。

鄂温克语驯鹿称为“奥伦”,驯鹿雄雌均有角。

雄鹿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驴而非驴,因而俗称“四不像”。

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的美称,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驯鹿的特征是:其性情温和,易饲养放牧,觅食苔藓等野生植物,适应于大兴安岭(额格登)高寒地带繁衍生息。

驯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

因此,驯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

鄂温克民族乡位于根河市,距中国最北的漠河县约100公里,是我国唯一的驯鹿之乡。

追随着鄂温克人的脚印,来到隐秘的鄂温克驯鹿之家。

由于狩猎和饲养驯鹿的原因,使驯鹿人家在森林中没有固定住所,用松木搭成非常简单的帐篷就是他们的家,被称为“撮罗子”。

我国东北大兴安岭深处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是以饲养驯鹿和狩猎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民族。

他们不仅饲养驯鹿、食用驯鹿肉、喝驯鹿奶,而且,衣服、鞋帽以及“撮罗子”屋内铺的皮垫都是由驯鹿皮制成。

他们在林间打猎、下山购物或走访亲朋好友时也离不开驯鹿,可以说他们的生活、生产和精神娱乐等活动都离不开驯鹿。

他们的语言中有关驯鹿的称谓就有上百种,并由此形成了有驯鹿文化特征的语言。


他们的语言中除了那些驯鹿的称谓之外,同驯鹿相关的名词术语及各种说法也十分丰富。

你可能想象不到,驯鹿可不是圣诞老人故乡的特产,在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腹地,就有这样一个民族,他们多数人在山林中过着半定居半游猎的生活,陪伴他们日与夜的生灵就是驯鹿。

他们是隐秘的鄂温克驯鹿人,他们是“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鄂温克民族。

撮罗子的遮盖物夏季用桦树皮,冬季则用麂或鹿皮包裹。

驯鹿曾是丛林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它善于奔跑而且外表柔顺、和美,古人认为它具有神力,蒙古萨满认为鹿能显灵,可以驱魔镇邪。

林间,使鹿家族点燃一堆树枝,原来驯鹿害怕蚊虫,熏烟帮驯鹿驱蚊。

鄂温克人把驯鹿看成宝贝,在驯鹿产仔期,他们帮助母鹿照顾幼仔,驱赶狼、熊等天敌。

每年9月中旬至10月为驯鹿交配季节,公驯鹿为争夺雌性斗争激烈,这时连主人都不敢轻易上前劝架。

放鹿时,鄂温克驯鹿人用独特的发声器物“鹿哨”发出高亢的声响,鹿群在寂静的丛林中就能听到主人的呼唤。

那是自然的声响,让人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