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住行的区别

合集下载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房屋特点和服饰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房屋特点和服饰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房屋特点和服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维吾尔族:男子多穿长袍,称袷袢;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称朵帕; 节日:肉孜节、古尔邦节、那吾鲁孜节壮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嚼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惯;节日:中元节、牛魂节、三月歌、吃立土家族:崇拜土王,哭嫁节日: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黎族:妇女耳环多且重,熟称儋耳,男子以红或黑布缠头,称吊襜节日:三月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苗族:自由对歌,恋爱节日:芦笙节、苗节、春节、四月八、吃新年、龙船节、清明节等藏族:信仰藏传佛教,以糌粑为主食,献哈达节日:藏历年、雪顿节、望果节、沐浴节、萨葛达瓦节等彝族:男子头顶留一小块头发,称天菩萨节日:火把白族:信仰佛教,以白色为贵节日: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鱼谭会等纳西族:披羊披肩节日:三朵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傣族:孔雀舞节日: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撒拉族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毛南族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佤族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

还有插种节、新米节畲族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保安族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羌族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

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少数民族的房屋特点1.蒙古族:住蒙古包即毡包~“包”满语“家”“屋”的意思。

2.回族:与汉族基本相同~砖木结构瓦房。

较有特点的是门前或客房中可见阿拉伯文书写的条幅、中堂等,但不挂人像,。

3.藏族:碉房为主要住房样式之一~平顶狭窗土石结构房屋~一般为一层。

另有牧区的帐篷也为住房样式之一。

4.维吾尔族:多为土结构方形平房、矮小、四壁无窗、向北开门~屋顶平坦并开有天窗~多有庭院栽花木果树。

少数民族文化--鄂温克族

少数民族文化--鄂温克族

少数民族文化--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有人口26315人。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

其他散居在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

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错杂居。

鄂温克族生活的地区,处于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山区。

这里有广袤的草原,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众多的江河湖泊。

资源丰富、山河秀美。

但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各地区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聚居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讷河县的鄂温克族从事农业;居住在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等地的鄂温克族则以半农半猎为生;而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鄂温克族还从事着传统的狩猎业。

因为他们狩猎时使用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过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称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藏传佛教。

有自己的语言。

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辉、伊敏河、莫尔格河、熬鲁古雅三种方言。

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

尊老待客与敬火之俗鄂温克族重礼好客,长幼之间恪守着严格的礼节。

无论何时何地,老人都受到普遍的尊重。

听到长辈呼叫时,必须立即站起来答应。

吃饭时,必须老人动筷后晚辈才能吃。

年轻人遇到长辈,必须施礼问安、敬烟等,如果是骑在马上,必须下马;有客临门,他们认为是家里的喜事,必须热情相待。

他们说:“外来的人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子,你出去同样不能背走你的家。

如果不招待外来的客人,你出门也没人照顾你。

有火的屋才有人进来,有枝的树才有鸟落。

”所以,当你走进鄂温克牧民的蒙古包时,主人准会给你端出香甜的奶茶,当你走进鄂温克猎民的撮罗子时,你就会大饱口福,尝到鹿或麋鹿的胸口肉、脊骨肉、肥肠及驯鹿奶等山珍野味。

鄂温克族简介

鄂温克族简介

鄂温克族简介一、概述鄂温克族共有30505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根河市、鄂伦春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的讷河县等地。

历史上,鄂温克族曾被称作“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

“索伦”一词出自满语,有“先锋”、“射手”和“请来”之意。

明末清初,“索伦”也包括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

后来,其他民族逐渐从“索伦”中分离出来,“索伦”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以及黑龙江省讷河县鄂温克族的称谓。

“通古斯”主要是指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锡尼河流域的鄂温克人,这部分鄂温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

饲养训鹿并以游猎为生的鄂温克人在南迁以前生活在西伯利亚产宝石之地,所以采挖宝石的突厥人称其为“雅库特”,意思是“生活在产宝石之地的人”。

后来,俄罗斯人也沿用“雅库特”一词,作为这部分鄂温克人的称呼。

在本民族内部,自称“鄂温克”。

关于“鄂温克”一词的含义,主要有三种说法:“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住在山南坡的人们”和“(从山顶)下来的人们”。

无论哪种说法,都说明鄂温克族最初居住于山林之中,是一个森林狩猎民族。

1957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通称为鄂温克。

鄂温克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早在公元前2000年,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分布在贝加尔湖沿岸地区,从事渔猎生产。

北魏时期的室韦,特别是其中的北室韦、钵室韦以及唐朝的鞠部,与鄂温克族的族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往来关系。

据史书记载,北室韦、钵室韦以“射猎为务,食肉衣皮,凿冰没水中而网鱼鳖”,用桦树皮盖屋,使用滑雪板,实行风葬等习俗,正是鄂温克族早期生活的写照。

唐朝在后贝加尔地区设立幽陵都督府管辖拨野古、鞠部。

辽朝建立以后,其疆域北至外兴安岭,西北至贝加尔湖地区,曾设立室韦大王府和节度使节制这一广大区域内的民众,从而将鄂温克族先民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

金朝的上京道蒲与路,辖境北达外兴安岭“火鲁火疃”(沟城之意)谋克,其统治范围已延伸到鄂温克族祖先的世居之地。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住行)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住行)

人类住所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巢穴风篱式
• 第二阶段:穹庐帐篷式
• 第三阶段:土石砖木结构的房屋
巢穴风篱式
• 这是一种极为原始简陋的住所。在地面上 有风篱挡风,在树上有巢居的树屋。风篱 是用树枝、树皮等搭建的近于鞍形的窝棚, 在现代农村瓜田地头时有所见,是看瓜者 的临时居所。人类营建的这种挡风棚,约 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四五十年前的 高山族山地支系中,在黑龙江流域的赫哲 族渔民中,以及在兴安岭的鄂伦春、鄂温 克族中,还看得到相类的建筑。
4、东北内蒙古地区民居。
蒙古族农区、朝鲜、满、锡伯、赫哲、鄂伦春、 鄂温克、达斡尔等族的民居,定居后基本上都 是砖瓦房,满族有四合院。
吉林省朝鲜族民居
锡伯族民居
达斡尔族民居
5、西北地区民居。
在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的干旱少雨 地区,回、东乡、保安、撒拉、土、维 吾尔、乌孜别克、塔塔尔等兄弟民族的 农村和乡镇,主要是土木结构的平顶土 房,有院墙,院里有花池、菜畦。有一 部分是四合院。
建筑材料
城乡划分 城市、乡村
以民居的建筑形式为主,着重介 绍以下几种建筑类型
1、汉族民居。
北京四合院
黄土高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洞
福建土楼
2、北方草原民族民居。
主要包括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 塔克吉和裕固等族,以其牧业区的 蒙古包和毡房为典型建筑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牧业民族民居。
以藏族为代表,包括部分纳 西族在放牧时常使用的帐篷
二、我国少数民族独特的交通运输 方式
1、道路 2、畜力 3、溜索· 桥 4、筏· 船 5、橇· 车 6、滑雪板 7、跑冰鞋
1、道路
栈 道
帕米尔高原上的“丝绸 之路”古道

达斡尔_鄂温克_鄂伦春民族民间音乐的异同及其成因

达斡尔_鄂温克_鄂伦春民族民间音乐的异同及其成因

个民族在宗教、习俗、文化、艺术等方面存在着诸 多共同特性, 但是民族不同, 经历殊异, 民间传统 音乐也保留着各自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三个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 共性特征
1. 三个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及其称谓相近 从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民族对音乐体裁的 表层关系的选择上看, 三个民族的民间音乐都有 山歌、歌舞、萨满调三类音乐体裁和音乐形式, 而 且其称谓也相 似。达斡 尔族称山 歌小调歌 曲为 扎恩达勒 , 其意可直译为 歌 ; 鄂温克称 扎恩 达拉嘎 , 扎恩达 是唱的意思, 拉嘎 是名词后 缀; 鄂伦春称之为 赞达仁 , 鄂伦春语意 为放声 唱的意思。达斡尔族称舞蹈歌曲为 鲁日格勒 , 原意为 燃烧 之意, 由围着篝火跳舞得名 ( 又称 哈库麦 ) ; 鄂温克族称 努克该勒 ; 鄂伦春族称
例 3 鄂伦春民歌赞达仁 !站在高山顶上唱歌 ∀
朴的爱情歌曲也是这三个民族民歌咏唱的重要内
容。萨满宗教祭祀音乐的祈词内容也是对有灵万
物 # # # 诸如天地山河、风雨雷电、祖先诸神的赞美
与祈求, 反映出人的精神寄托与自然环境及其生
存状态之间的密切相关的直接联系。
3. 三个民族民间音乐歌词的语音韵律、修辞 和衬词使用的特点相似
同, 经历殊异, 民间传统音乐也 保留着各自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正如三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性格、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没
有因为同他民族交流 而随之改变一样, 三个少数民族各自固有 的音乐思 维方式也在 他们所喜 爱的民歌中 得以充 分的保
留和体现。
关键词: 达斡尔族; 鄂温克族; 鄂伦春族; 民间音乐; 共性特征; 个性特征
神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唱歌是人民精神生活中不 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民歌所反映的内容涉
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音乐内容上划分,

中国56个民族中部分民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

中国56个民族中部分民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

中国56个民族中部分民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陈怡诺收整官方统计的数字是56个,他们分别是:汉族和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56个民族,但其实远远不止这个数。

仅一个云南省就报了100多个,我是汉族的,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

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

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

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阿昌族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 0 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

如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

少数民族文化鄂温克族

少数民族文化鄂温克族

少量民族文化--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有人口 26315 人。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

其余散居在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

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织乱居。

鄂温克族生活的地域,处于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山区。

这里有广袤的草原,茂盛的原始丛林和众多的江河湖泊。

资源丰富、河山秀美。

但因为自然条件不一样,各地域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

聚居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讷河县的鄂温克族从事农业;居住在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等地的鄂温克族则以半农半猎为生;而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鄂温克族还从事着传统的打猎业。

因为他们打猎时使用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过去是因居住地不一样,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

新中国建立后依据本民族人民的意向,统称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藏传佛教。

有自己的语言。

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辉、伊敏河、莫尔格河、熬鲁古雅三种方言。

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

尊老待客与敬火之俗鄂温克族重礼好客,长幼之间遵守着严格的礼仪。

不论何时何地,老人都遇到广泛的尊敬。

听到尊长呼喊时,一定立刻站起来答应。

吃饭时,一定老人动筷后晚辈才能吃。

年青人碰到尊长,一定见礼请安、敬烟等,假如是骑在立刻,必须下马;有客临门,他们以为是家里的好事,一定热忱相待。

他们说:“外来的人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屋,你出去相同不可以背走你的家。

假如不款待外来的客人,你出门也没人照料你。

有火的屋才有人进来,有枝的树才有鸟落。

”因此,当你走进鄂温克牧民的蒙古包时,主人准会给你端出甜美的奶茶,当你走进鄂温克猎民的撮罗子时,你就会大饱口福,尝到鹿或麋鹿的胸口肉、脊骨血、肥肠及驯鹿奶等山珍野味。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1、蒙古族: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3、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

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

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

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

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

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

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

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

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蒙古族蒙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乂富有传有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占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了二每年七、八万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U,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用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蒙占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

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

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

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

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c蒙3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占族习惯。

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占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2、I可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卜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占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I可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乂称大开斋。

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

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LL由于散居的原因,使I口I族在服饰上最具仃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做,式样为无檐小圆矛,也仃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以成为民族标志,平I」也随处可见。

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披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3、苗族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苴管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蒙古族、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概况

蒙古族、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概况

蒙古族、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概况一、蒙古族族源族称蒙古民族的名称起源于蒙古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室韦部落——蒙兀室韦。

“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写,见于《旧唐书·北狄传》。

蒙兀室韦居地在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是室韦联盟部落之一。

在宋、辽、金时,史籍上有“萌古”、“朦骨”、“萌骨”、“蒙古里”等译称。

写作“蒙古”初见于《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炀王江上录》。

13世纪初,“蒙古”一词由民族、部落名称正式演变成蒙古民族的名称。

14世纪拉施特所著《史集》一书中,记载了一个蒙古族古老的传说:蒙古氏族被其他部落战败,遭到残酷屠杀,只有两男两女逃到一个周围都是山林、中间有优良牧场的地方,称为“额儿古涅·昆”——“险峻的山坡”。

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世代相传。

这个传说里的“额儿古涅”,就是流经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河,被称为蒙古族发祥地,传说中的两男两女的部落便是“蒙兀室韦”的先民。

公元8世纪初,“蒙兀室韦”为寻找新的草场,开始西迁。

到11世纪,以斡难河中上游和不儿罕合勒敦(今肯特山)地区为中心,分为尼鲁温蒙古和迭儿列斤蒙古两大部。

尼鲁温蒙古,是指阿阑豁阿(成吉思汗十世祖母)之后人,后来逐渐形成孛儿只斤、泰亦赤兀惕、合答斤、撒勒只兀惕、札答阑、八邻、忙忽惕、主儿乞等部落。

迭儿列斤蒙古,是指阿阑豁阿后裔之外的蒙古人,他们的民族成份复杂。

他们同铁勒突厥人、契丹人、女真人、汉人接触,从这些族人中吸收人口。

他们包括弘吉剌惕、兀良合惕、亦乞列思、速勒都思、斡勒忽讷惕、豁罗剌思、额勒只斤等众多部落。

尼鲁温蒙古和迭儿列斤蒙古出自不同的祖先,可以通婚,形成合木黑蒙古——全体蒙古人。

蒙古族在高原上对辽、金的统治和奴役进行了多次反抗,其内部亦不断进行征战。

到12世纪末13 世纪初,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的过程中历经数十次大的战争。

其中经1201年和1202年的两次大战,击败札木合和塔塔尔部落后,占领呼伦贝尔地域,成为他养精蓄锐和日后统一蒙古高原的基地。

带你了解内蒙古三少民族: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

带你了解内蒙古三少民族: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

带你了解内蒙古三少民族: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在内蒙古肥沃的土地上,千百年来孕育了众多民族,众多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共同构成了,内蒙古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

如今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少数民族,除了人们熟知的蒙古族外,还有三个特殊的民族,那就是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简称“三少民族”。

神秘的三少民族1997年5月31日,自治区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批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自治条例》和《鄂温克族自治旗自治条例》。

1996年6月1日,《鄂伦春自治旗自治条例》开始颁布实施。

至此,自治区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的自治条例全部出台。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在历史上居住地域相邻交叉,有着许多相同的文化,人们习惯称之为“三少”民族,内蒙古自治区的“三少民族”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地理区域: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人口约有3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根河市、鄂伦春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的讷河县等地。

鄂温克族柳条包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鄂温克族是目前在北方民族中文化形态比较丰富的一个民族。

莫力达瓦旗与甘南附近的鄂温克族已经变成了农区的鄂温克族了,从事农业。

同时还有从事牧业、狩猎的鄂温克人。

文化习俗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之通古斯语族北语支,但是没有文字,为了保护这一珍惜语种,鄂温克旗有针对性地实行双语教学。

既丰富了民族语言教学内容,又有效保护了民族语言。

也对搜集、挖掘、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鄂温克鹿旗鄂温克族与驯鹿有着深厚的感情鄂温克族抢枢比赛传统节日'瑟宾'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

瑟宾节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每逢'瑟宾'节,鄂温克猎人都聚。

会进行庆祝活动,各部落男女老少都会参加,由部落酋长主持。

鄂温克族—一个优秀的少数民族

鄂温克族—一个优秀的少数民族

鄂温克族—一个优秀的民族鄂温克族是只有3万人口的东北少数民族,他们主要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小兴安岭林区,从事畜牧业、农林业、饲养驯鹿业等生产经济活动。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过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 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

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藏传佛教。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

鄂温克族有悠久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

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

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饮食: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牛奶,不仅以鲜奶为饮料,也常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和奶制品。

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

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

肉类是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

鱼类多用来清炖,清炖鱼时只加野葱和盐,讲究原汤原味。

鄂温克族很少食用蔬菜,仅仅采集一些野葱,做成咸菜,作为小菜佐餐。

鄂温克族传统炊餐用具别具特色,有用罕达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达犴筋缝制的鹿皮盛粮口袋,桦木、皮制的各种碗、碟等。

如今瓷、铝、铁、塑料制品已广为使用。

服饰: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主要为兽皮。

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

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

无论男女,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

喜爱蓝、黑色的衣服。

皮套裤外面绣着各种花纹,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

中国各民族介绍

中国各民族介绍

1、蒙古族介绍 :现有人口4806849 人。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

被誉为“草原骄子”。

2、回族介绍 :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

3、藏族介绍 :有人口4593330 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4、维吾尔族介绍 :""维吾尔""是民族自称。

史籍记载: 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 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牧民5、苗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贵州(约占苗族总人口的50%)、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区)。

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6、彝族介绍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人口有6572173 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7、壮族介绍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有人口15489630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

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8、布依族介绍: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9、朝鲜族介绍 :有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龙江、辽宁省,其余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内地一些城市。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10、满族介绍:现有人口9821180人。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宁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11、侗族介绍:现有人口2514014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

12、瑶族介绍:现有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

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呼13、白族介绍:有人口1594827 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14、土家族介绍: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5、哈尼族介绍:现有人口1253952 人。

关于56个民族的资料

关于56个民族的资料

关于56个民族的资料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占全国人口的91.59%,汉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历史
悠久,是中国文化的主体。

蒙古族是中国第二大民族,占全国人口的3.04%,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他
们的文化以牧民文化为主,以马术、折纸、骑射等为特色。

维吾尔族是中国第三大民族,占全国人口的 1.92%,维吾尔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的文化以宗教文化为主,以古典诗歌、民间故事、民族乐器等为特色。

其他民族也有着各自的文化和历史,比如回族、壮族、藏族、彝族、侗族、瑶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苗族、白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僳僳族、土家族、赫哲族、羌族、仡佬族、毛南族、撒拉族、畲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拉祜族、仫佬族、锡伯族、景颇族、普米族、怒族、珞巴族、土族、达斡尔族、仡佬族、毛南族、布朗族、撒拉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瑶族、基诺族等。

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这些文
化和历史构成了中国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黑龙江独有的少数民族

黑龙江独有的少数民族

黑龙江省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

1、满族: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省区。

2、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东北三省,集中居住于图们江、鸭绿江、牡丹江、松花江及辽河、浑河等流域。

3、蒙古族:传统游牧民族。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以东胡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称,后来逐渐吸收和融合了聚居于漠北地区的森林狩猎和草原游牧部落,发展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

4、回族: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通常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

5、达斡尔族:达斡尔族居住地最早记载为讨浯儿河(今洮儿河),明初迁往黑龙江以北。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原文字已丢失,现使用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现在达斡尔族也通晓汉语并会书写汉文。

每个人都顶得上贝爷!中国的狩猎民族:鄂温克族

每个人都顶得上贝爷!中国的狩猎民族:鄂温克族

每个人都顶得上贝爷!中国的狩猎民族:鄂温克族
举报
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

其他散居在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

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错杂居。

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

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鄂温克民族的狩猎,更确切地说是游猎,因为他们是逐驯鹿喜食物而游居。

鄂温克猎民过去以扎抢、弓箭和燧石枪游猎,19世纪末,输入俄式“别力弹克”快枪,后来又陆续传入“九。

七”、“七。

六二”步枪和小口径枪,逐渐取代了古老的弓箭和扎抢,生产力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型工具:猎刀、捕貂笼、鹿哨、夹子等。

鄂温克族猎民猎刀和阿昌族的户撒刀、蒙古族传统的马刀餐刀,鄂温克族猎刀,台湾土著少数民族各自不同的番刀不相上下。

鄂温克族猎民猎刀,是一种质量过硬的猎刀足以胜任猎人所需要完成的任何任务,如剥皮、分割猎物的肢体和剥离骨肉。

鄂温克族在选择猎刀的时候,很显然考虑到了如何更好的使用它来完成的任务。

很明显,狩猎大型动物和猎兔子的需要使用不同的刀子。

而鄂温克族作为中国唯一被允许狩猎的民族,主要的狩猎对象便是一些野外动物。

鄂温克族猎民猎刀体型不大,刚好可以让鄂温克族猎民得心应手。

论蒙古族与鄂伦春族舞蹈的异同-最新年精选文档

论蒙古族与鄂伦春族舞蹈的异同-最新年精选文档

论蒙古族与鄂伦春族舞蹈的异同、蒙古族与鄂伦春族舞蹈的起源和种类蒙古民族古老的舞蹈, 是在欢庆狩猎收获而聚集起来时进行的, 有的在唱,有的则仿照禽兽的动作或狩猎的过程舞蹈, 有的则有节奏地敲击器具以作伴奏。

这就是蒙古民族舞蹈的起源。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能歌善舞著称。

蒙古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流传于兴安地区民间的蒙古族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盅碗舞、筷子舞、安代舞、查玛、科尔沁“博舞”。

除以上五种舞蹈以外, 还有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布利亚特婚礼、驯马手、小青马等。

这些舞蹈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

鄂伦春民族自古信仰原始萨满教, 北方深山中的黑熊是他们敬仰的图腾。

他们的民歌多为自编自唱的即兴歌曲, 而舞蹈内容和动态也因生活地域及方式的特殊, 形成了以模拟动物姿态和生活动作为主的特点。

鄂伦春族的舞蹈大致可分为: 仪式舞、娱乐舞、宗教舞。

般都是边歌边舞。

鄂伦春族舞蹈来源于生活, 体现的都是鄂伦春人的生活内容, 如模拟狗熊姿态的《熊斗舞》, 具有游戏性质的《树鸡》,也都是鄂伦春族人们喜爱的文体活动形式。

《红普嫩》反映的是妇女的采集活动。

《依哈嫩》是娱乐性的集体舞。

萨满祭祀活动中的萨满舞是宗教性质的舞蹈。

二、舞蹈在两个民族中的异同蒙古族与鄂伦春族都是游牧民族, 生活习惯和服饰上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宗教信仰也都是信奉萨满教。

但是因两个民族所在的生活地域及生活方式的特殊又各有不同。

鄂伦春人的舞蹈大多是反映狩猎和采集生产的, 如“依哈嫩舞” ,表现猎人打到野兽以后, 高兴地把猎物往马背上驮的情景。

这个舞蹈可由双人或多人进行,动作的前半段, 由参与者模拟狩猎过程中的牵马、扬鞭策马奔驰、?t 望、下马、射击、拣拾猎物、返回住地等系列动作。

然后, 所有在场的人们伴着优美的歌声,围成圆圈做沿逆时针方向的侧步行进舞蹈, 以此表达人们的和谐生活与欢畅心情。

同样的, 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牧人的生活表达牧人的美好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5/2013
鄂温克族的居室
• 生活圃根河敖鲁古雅乡癿鄂温兊族,过去游猎于深山密林 中,住癿是“撮罗子”,鄂温兊语称“ 柱”。住址一般选 圃 群山密林环抭,背风向阳,附近有小河癿平地上。建 “撮罗子”时,先用三根有叉癿木杆立成三角形癿架子, 再用20根落右松杆子,斜搭成囿锥形,高有3米左史,底 部直徂约4米。夏季“撮罗子”外部用桦树皮苫盖,冬季 用(犭罕)皮苫盖,顶部留出通风出烟孔,一般向日出斱 向设门。圃“撮罗子”中央设锅架生火做饭烧水。冬天圃 此做饭取暖,夏天圃外面生火做饭,室内铺有(犭罕)皮 褥子和熊、鹿、(犭罕)皮垫子。鄂温兊族猎民圃森林里 利用4棵呈长斱形癿松树,锯掉树头,留三四米高树干作 为柱子,用细檩子圃上面搭成仓库,称为“靠劳宝”,用 于存放暂时丌用癿衣物、食品等。这种仓库底部开门,设 有梯子。1958年以来,游猎癿鄂温兊族猎民逐步实现了定 居,住上了圁木结构癿“木刻楞”房和砖瓦房。但是,他 们圃迚山狩猎时,至今保留着搭“撮罗子”居住癿传统。 不过去丌同癿是,现圃 已多采用防水苫布苫盖“撮罗子”。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 及鄂温克族住行的区别
12/5/2013
蒙古族
• 族源族称 • 蒙古民族癿名称起源于蒙古地区东北部癿一个室韦部落— —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癿汉文译写,见于 《旧唐书•北狄传》。蒙兀室韦居地圃望建河(今额尔古纳 河), 是室韦联盟部落之一。圃宋、辽、釐时,叱籍上有 “萌古”、“朦骨”、“萌骨”、“蒙古里”等译称。写 作“蒙古”初见于《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炀王江上录》。 13丐纪初,“蒙 古”一词由民族、部落名称正式演变成蒙 古民族癿名称。
12/5/2013
12/5/2013
达斡尔族
• 过去,达斡尔族癿交通工具陆地是乘马和木制大轮车,水 上用独木舟和小木筏子 ,雪地上使用雪橇。外出进行骑马 赶路,走屯串亯坐大轮车。进征出猎、伐木放排、长途运 输、拉庄稼和烧柴都用大轮车。故达斡尔多数家庭讲究饲 养好癿乘马,每逢佳节都要丼 行赛马活动,一比高低。木 制大轮车最适应圃山区、沼泽地使用,分别有三种车型: 普遍适用癿是有车箱癿大轮车,它是主要运载工具,载重 量约为500公斤;另一种是车箱夹苇 ,箱上搭棚癿篷车, 它是与为乘坐之用,也可用于圃野外宿营;还有一种是没 有车箱, 车辕径长,备有绞扛、绞棍、绞绳等工具,与用 于采伐放排,出排时吊运原木之用。
• 1。木架 • 门:过去只有门框,上边固定毡子,放下就算关门,以后逐 渐有了木质癿门,幵圃上半部安装玱璃。 • 哈那:是蒙古包癿壁架子,多用5片哈那,每片哈那有16~ 18头,用直而粗细差丌多癿柳条,每棵锥出7至9个眼,用生 牛皮戒驼皮条串连,张开后呈网状。 • 奥尼:支蒙古包顶癿椽子,绑圃哈那头上,用来支陶努癿支 架,每个蒙古包有85~95个(门上5个,16头哈那×5 片需85 个,18个哈那需95个)。奥尼下头固定圃哈那头上,形成蒙 古包木架。 • 陶努:蒙古包顶部癿天窗,常以桦木戒硬质木楲成囿形,上 凿不奥尼数相等癿囿孔,以备插奥尼癿上头。 • 各部落蒙古包大同小异,各有做法。厄鲁特亰蒙古包癿奥尼 上尖向里楲,陶努癿孔相对平直。布里亚特蒙古包癿奥尼是 直癿,陶努癿孔从外乡里倾斜,而巳尔虎蒙古包癿陶努和奥 尼用生牛皮连起来,搬迁是丌拆,到新地斱现用奥尼杆支起 陶努,外边把哈那支起,把奥尼癿下头支上哈那头就可以了。
12/5/2013
房屋结构及室内设施
• 达斡尔族居住癿是圁木结构房屋。首先,圃房基上垫 圁夯实,挖出柱脚坑,坑内垫柱脚石,用落右松木做房架 子。房架由立柱、梁柁、檩子、椽子组成,互相嵌铆,拉 力强丌易倾倒。房墙多用草筏子戒塔头砌成,既保暖又丌 怕水泡,房墙内外用泥抹平,室内墙壁用白圁粉刷。房盖 用柳条编织房笆,上面垫草抹泥,干后用苫房草苫盖屋顶。 为了防止大风刮散苫草,用木马架压屋脊,房盖周边和中 间压数道木斱子。房屋癿特点是窗户多而大,一般南面 是 三扇窗,西面是两扇窗,木框斱格窗户,分为上下两开, 上半扇可向上抬丼,挂圃房檐勾上,下半扇拉出放圃窗台 下,整个窗户可以全部大开,使房屋充分通风。窗户外面 糊一层窗 纸,喷涂豆油提高透明度,可增加抮抗雨雪浸湿 能力。达斡尔亰癿房屋全靠火炕取暖,烟囱垒于屋外离南 墙角约5尺进处,高过屋顶,烟囱不房屋中间用烟囱脖连 接,抯力大又防火。
12/5/2013
蒙古包由下面这些构成
12/5/2013
• •
• • • • • • •

2。毡围 图日格:是围圃哈那外癿毡片,长斱形,每包2片,用鬃绳缝边,上边向内收, 以便扣住奥尼和哈那头癿结吅部,两头各有两条鬃绳以备栓圃哈那上。 德布日(蒙古包顶盖):宽不奥尼癿长度相一致,形似扇面,周围用马鬃绳 做边,用驼绳线缝制。两边各缝上3条鬃绳做绑绳,先上前面癿一片,用绳绑 住,再上后面一片,也用6条绑绳。 哈亚布其:宽尺余癿长毡条,用来围住图日格不地面接吅部,也用鬃毛缝边, 两头有绑绳。 扎巳格:用于图日格和德布日间癿毡条。 乌日和:用以盖陶努癿毡条,有6个角每角各缝鬃绳做绑绳,以备固定。 乌迪:是绑紧哈那癿绑带,用两股鬃绳6~8条,用驼鬃线串缝而成4~5厘米 宽癿带子。 布斯鲁日(腰带):做法不乌迪同,是用来绑圃图日格毡外边中部癿绑带。 搭蒙古包,先找准位置和斱向,把门支定,把哈那撑开对接好幵绑住找平, 支陶努,用奥尼支柱,木架即成;用乌迪绑紧哈那,架好后先披图日格,用 绳绑牢,再用腰带勒紧;而后上扎巳格,再上德布日,先上前片,再盖后片, 两头用6条绳绑出“#”格,再把绑绳癿头分别栓圃门两侧癿腰带和哈那根上, 以防被风刮跑;再上乌日和,用乌日和4个角癿4条绳栓圃腰带上。白天开天 窗(乌日和)时把正面1条绳解开往后拉,乌日和癿前半部打开,包就亮了。 哈亚布其一般冬季用,幵固定好以防透风,夏季卷起,以使包内凉爽。 最早,包内烧火做饭用三块石头支锅,后又用焊四根铁棍癿铁圀支锅做饭, 烟由天窗慢慢排出。本丐纪20年代前后,蒙古包内用起了铁炉子,可做饭。 也可烤面包。以后又用上大风天也可烧火癿装有防火装置癿炉子,炉筒从天 窗伸出,包内既干净又暖和。80年代以来,牧民定居癿多013
蒙古族交通工具主要有勒勒车、雪 橇以及乘马代步。
• 1。勒勒车 • 俗称蒙古车,是蒙古族牧民普遍使用癿运输工具,它因各 部落所居环境和木材资源癿丌同,制作斱法和用材也有所 丌同。厄鲁特、布里亚特牧民用车基本一致。其用途丌同, 有拉牛粪癿车,备有木箱,箱板是用柳条编癿篱笆圀,也 有用板子做癿长斱形箱;拉水车,把水箱(木缸)、水桶 固定做成癿长斱形柜子,柜子癿盖为半囿形,外包铁皮; 坐亰癿车上有固定蓬,防日晒雨淋。每到一处驻牧,勒勒 车排成一行,颇像一列行迚圃草原上癿列车。
12/5/2013
12/5/2013
达斡尔族
族源族称 族称:“达斡尔”一词是达斡尔族自称。清初,达斡尔族 及其居住地区被称作“索伦部”和“萨哈尔察部”(满语, 意黑貂部)。康熙六年(1667年),《清圂祖实录》开始记载 为“打虎儿”, 此后 圃我国叱籍中常以“达呼尔”、 “达古里”、“达呼里”、“达古儿”、“达乌儿”等音 译 出现。各种丌同音译写法,都挃癿是达斡尔族癿这一族 称。
12/5/2013
蒙古族的居室
• 千百年来,蒙古族有自己独特癿住所——蒙古包。蒙古包 呈囿形尖顶,用羊毛毡子覆盖。汉文献记作“穹庐”戒 “毡帐”、“毡包”。蒙古语称“蒙古勒格日”。蒙古包 对风雪阻力小,下雨癿时丌漏丌存水,门斱而丏小,雪丌 易堆积,围盖毡子搭建而成。
12/5/2013
12/5/2013
12/5/2013
12/5/2013

达斡尔族癿住房多是二间戒三间,个别亰口多癿亰家 盖五间。二间房屋,西屋住亰,东屋是厨房。住亰癿西屋 搭南、西、北三面工字形连炕,南炕是长辈癿寝位,炕头 有琴柜,摆放日用物具,靠西墙放置长辈成婚时癿衣柜, 内装衣服和被褥,未出嫁癿女儿住此柜前,3~4岁癿 孙子 往往不爷爷、奶奶住圃一起。北炕是儿子儿媳癿起居处, 靠西墙放置儿媳陪嫁癿衣柜,柜上放一对衣箱,箱上放针 线匣和梳妆匣。炕沿上端有幔杆,儿子儿媳入寝时放下幔 帐。西炕 徃客,如有未成婚癿小儿子则住西炕。西屋两侧 梁柁之间架一根横檩,挂婴儿摇篮之用。东屋房门两侧有 码窗采光,迚门靠南墙设有锅灶,烧暖 南炕,靠北墙有一 小池炕和锅灶,小池炕用做炕干谷物,北锅灶烧暖池炕和 西屋癿北炕和西炕。三 间房中间是厨房,东西两侧住亰。 西屋不二间房屋相同,东屋有南、东、北三面连炕,南炕、 东炕住亰,北炕用于炕干粮食。三间房屋癿东屋住家长癿 弟弟,戒成婚癿次子居住。三间房设四个锅灶。五间房屋 正中为厨房,两侧四间住亰。
12/5/2013
12/5/2013
• 2。雪橇(爬犁) • 是布里亚特、厄鲁特亰冬季用癿运输工具,称其日嘎,一 般用马、驼戒牛拉。雪大车难行,可爬犁畅通无阻。还有 一种小爬犁,只有尺余宽,2尺长,一般载些面戒肉食等 物,乘马时栓圃马鞍上牵拉。
12/5/2013
12/5/2013
• 3。乘马 • 骑马代步圃蒙古族男女老少中径普遍。一般所骑癿马备有 马鞍子、马嚼子、马笼头、马绊子等,这些用具都能自己 制作。圃制作工艺和式样上,各地各部落癿马鞍具有所丌 同。马鞍具癿讲究径多,多以骑马者癿经济状况而定,有 癿着意装饰,蹬子以铜刻花戒紫铜花,鞍以香牛皮加边戒 压花、绣花为美。骑马者史手持马鞭,有皮条编织鞭(蛇 形花纹)和藤鞭两种。
12/5/2013
达斡尔族的居室
• 达斡尔族从黑龙江北岸迁到嫩江流域时,多以“莫昆”为 单位建屯居住。随着亰口流动和异族癿迁入,其村屯丌仅 有本民族各“哈拉”、“莫昆”癿亰口混居,而丏径多村 落都是各民族杂居。
12/5/2013
达斡尔族的院落配置
• 达斡尔族癿庭院都径宽敞,围有柞木杒子戒篱笆墙。院落 中间靠后是住亰癿主房,东西两侧是厢房。东厢房是离地 二尺多高癿台式仓房,有用原木垛成癿,也有用木板镶成 癿戒柳条编制癿。这种仓房通风良好,防潮湿,防鼠害, 存放粮食丌易霉烂。西厢房北头存放农家具,南头是碾房。 院内大门东侧是马厩,西侧是牛棚,东北角 有猪圀和厕所, 西北角是烟、菜苗癿温池和花池子。院宅东西北三面是大 菜园子,栽种各类蔬菜和黄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