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罕肯拜”舞的源流

合集下载

达斡尔民间舞蹈

达斡尔民间舞蹈

达斡尔民间舞蹈
达斡尔民间舞蹈是达斡尔民间传统歌舞的一种。

达斡尔民间传统歌舞有两种形式:一是民间歌舞,一是萨满祭祀歌舞。

(一)民间歌舞。

因其流传的地域不同,其称谓也有以一定的差异,齐齐哈尔地区称“哈库麦勒”(Hakumiel),布特哈地区称“鲁日格勒”(Lurgiel),海拉尔地区称“阿罕伯勒”(Ahenbiel)。

虽其称谓不同,但其歌舞的表演程式和舞蹈基本动作、演唱的主要歌曲、主要呼号词都基本相同,三个地区的人完全可以在一起共同表演。

参加歌舞表演的主要是妇女,偶有男子参加。

(二)萨满祭祀歌舞。

指萨满在举行祭祀仪式时唱的祷词曲和跳的舞蹈。

萨满,达斡尔人称“雅德根”或“耶德根”。

“萨满舞”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舞蹈节目”,这种舞蹈是在特定的仪式场合,为了请神、治病、祛邪、求安时的一种表达形式,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属宗教舞蹈。

由于萨满教在人们精神文化中居重要地位,故萨满舞也是达斡尔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达斡尔族传统歌舞的风格和特色,为达斡尔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谈达斡尔族舞蹈主要艺术特点

谈达斡尔族舞蹈主要艺术特点

谈达斡尔族舞蹈主要艺术特点[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达斡尔族人性格开朗豪放,讲礼仪,重感情,能歌善舞,多才多艺。

在漫长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作出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歌曲和舞蹈,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而流传国内外。

其中舞蹈成就尤为突出。

达斡尔族舞蹈的艺术特点:一、传统性。

达斡尔族的舞蹈传统和艺术风格主要集中表现为罕伯舞(达语译之为“哈库麦”)。

其舞蹈保存了旗袍、皮靴、坎肩,男子着毡帽,女子则用围巾或有围发头饰为其传统舞蹈装饰。

传统的达斡尔舞蹈分为两种:一种是“哈库麦”舞;另一种是“哈库麦勒”舞。

“哈库麦”舞是直接呼号到打斗掀高潮为止。

“哈库麦勒”舞必须三段式:一是先对唱对舞;二是对呼号配舞:三足对呼号对打斗到激情绽放才能结束。

达斡尔族老年人喜爱跳完整的“哈库麦勒”舞.开展传统达斡尔族舞蹈比赛活动,也必须以三段式的“哈库麦勒”为主。

这两种舞不管是哪一种,都能表现出达斡尔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也体现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延续。

这种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的达斡尔族舞蹈流传至今,达到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普及率极高,这就是传统达斡尔族“哈库麦”舞的魅力。

二、模仿性。

传统的达斡尔族舞蹈动作来源于生活,多是通过采集、狩猎、捕鱼以及生产生活过程的形象模仿。

像“划船、撒网、射箭、采黄花等动作都具有形象的模仿性。

像梳头照镜子、提水、挑水等动作”都属于写实的动作,是表现达斡尔族人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捆个子”这个舞蹈语汇,是模仿达斡尔人打羊草时捆草动作,也是把传统的生产劳动场面形象的艺术化。

达斡尔族舞蹈动作也有从动物的形象模仿来的,像“狮子咬逗”这个动作,俩人同时斜对面并腿蹲下.按着节奏起跳,模仿咬住对方右肩膀,很像一对狮子在互相撕咬脖子打斗。

尽善尽美地表达出达斡尔人极强的模仿能力。

达斡尔人是一个对雄鹰十分崇拜的民族,将雄鹰视为本民族的图腾。

有一个舞蹈语汇叫“鹰斗”,就是模仿猎鹰捕杀猎物时激烈争斗场面。

达斡尔族“罕肯拜”舞的源流

达斡尔族“罕肯拜”舞的源流

达斡尔族“罕肯拜”舞的源流达翰尔族是契丹族的后裔。

达翰尔族在沙俄侵略中国时由黑龙江中上游迁至嫩江流域,依山傍水分散居住,因此形成了布特哈(莫力达瓦达翰尔自治旗)、齐齐哈尔、海拉水 (契丹语即海拉尔)、新疆等四种方言地区(均属阿尔泰语系)。

达翰尔族继承了契丹族流传下来的许多文化艺术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现以达翰尔族的“罕肯拜”舞为证。

一、达翰尔“罕肯拜”舞是由古老的传统的宫廷舞演变成现代的民间的大众化的舞蹈达翰尔“罕肯拜”舞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集体舞,多半是春节期间和庆丰收及农闲时大家在一起欢乐唱歌、跳舞的一种形式,多数以年轻妇女和青年女子为主,老年人亦有兴趣加入,男子很少参加,以旁观者居多。

“罕肯拜”舞的内容:均是从实际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仿效创作编成,即是自编自演的集体舞。

主要包括:(1)仿效田间劳动:摘豆角、苞米、折柳、采柳蒿、采集黄花菜、摘韭菜花;(2)模仿家务劳动:担水舞、挤牛奶牛;(3)模仿梳妆打扮的动作:洗脸、梳头、挽髻、照镜子;(4)模仿各种鸟类鸣叫及动作、狩猎动作等;(5)学鹰飞雁舞的动作。

达翰尔族“罕肯拜”舞绝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从契丹族的“小契丹舞”流传下来,成其源头。

例如:《契丹舞》“辽曲宴宋使,酒一行……酒三行,歌,手伎入”;“手伎入”这一动作就和达翰尔族“罕肯拜”舞的双手左右摆动的动作是一脉相承的。

清代文学家朱彝尊《席上观倒刺诗》云:“雪后风灯焰焰寒,云韶旧部走伶宫;一双手伎从容入,胜舞银貂小契丹”。

这一段诗中也有“一双手伎从容入”,即是一女子的一双手缓缓的摆动,这与“罕肯拜”舞的双手左右摆动是同样的。

达翰尔族“罕肯拜”舞和辽朝契丹族的“小契丹舞”二者有共性,但是不可能是完全雷同。

因为二者所处历史时代不同,达翰尔族舞蹈经过历代的演变和发展,在不断的变化中完善自己,亦是达翰尔族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丰富与发展的结晶。

古代契丹舞史录如下,“辽曲宴宋使,酒一行,筚篥而歌;酒两行,歌;酒三行,歌,手伎入;酒四行,琵琶独弹,然后食入,杂剧进,继以吹笙,弹筝、歌、击架乐角抵”;王介甫诗云:“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盖记其事也。

达斡尔族民间歌舞“雅德根舞”与“哈库麦勒”比较研究

达斡尔族民间歌舞“雅德根舞”与“哈库麦勒”比较研究

达斡尔族民间歌舞“雅德根舞”与“哈库麦勒”比较研究作者:赵秀彦来源:《理论观察》2022年第01期关键词:达斡尔族;歌舞;艺术特征;本质联系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1 — 0147 — 0318世纪中叶,达斡尔族遵从清朝旨意从黑龙江北岸迁徙至嫩江两岸,沿江形成较规整的聚居格局。

随着清廷边防的需要,骁勇善战的达斡尔军民先后被调往海拉尔、新疆伊犁、呼兰、瑷珲等地驻守、参战,使达斡尔族人口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地域分布。

在不同地域300多年的发展中,各地达斡尔人生产生活、语言、习俗等方面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基本分化为齐齐哈尔、莫力达瓦、海拉尔、新疆等方言区。

尤其是传统歌舞,虽保持着大致的相同,还是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并按照各自方言区,逐步形成约定俗成的舞种、称谓和形式。

“跳神”是萨满教最基本的仪式,歌舞贯穿整个仪式过程。

祭祀时雅德根(萨满)边唱边模仿神灵的姿态和舞步,以求神灵降临。

唱诵祷词达斡尔语称作“雅德根依若”,是“跳神”的核心内容。

雅德根在仪式中演唱的依若,不仅是萨满教的一部分,也是原始艺术的一部分。

“哈库麦勒”是齐齐哈尔地区达斡尔人对传统歌舞的称谓,是传统祭日、现代重要节日上表演的歌舞。

(一)古老的萨满仪式活动是肃穆、神圣、神秘的,萨满仪式堪称民间盛会。

仪式上组织者精心准备食品、“雅德根”身着五彩神服、手持神鼓敲着震撼的鼓点、唱诵着优美祷词、展示神秘的舞姿、神奇特异的绝技等。

“雅德根依若”是达斡尔民族最古老的歌,无论是用鼓语呼唤神灵降临,还是神灵附体后代神立言,乃至雅德根的舞蹈,始终以雅德根的独唱及伴唱的呼应完成祭祀内容。

祷词大多以神话为主,有创世神话、天体神等,这些神话是萨满文化的思想核心,由雅德根讲唱传播,将英雄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中延续,以古老的民风民俗形式传承发展,这些神话承载着萨满教信仰,并渗透到英雄史诗、说唱、民歌中,成为萨满信仰传承通道、创作主题和源泉。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研究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研究

舞的研究》2023-10-29contents •引言•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音乐特点目录contents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舞蹈特点•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传承与保护•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达斡尔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嫩江流域是达斡尔族的重要聚居地,这里有着丰富的民间歌舞资源。

达斡尔族的历史和文化民间歌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信仰和情感。

对民间歌舞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了解,也可以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民间歌舞的价值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深入研究,揭示其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为保护和传承达斡尔族文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收集、田野调查、音乐分析、历史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嫩江流域达斡尔族的民间歌舞进行全面的研究。

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范围本研究主要针对嫩江流域达斡尔族的民间歌舞进行研究,包括民间歌曲、民间舞蹈、乐器及舞蹈服饰等方面。

限制由于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研究可能无法涵盖所有的内容和形式,同时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有些深入的研究可能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

研究范围与限制02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嫩江流域达斡尔族的历史渊源达斡尔族的起源达斡尔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嫩江流域是达斡尔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

历史背景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人民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时期,如金朝、元朝、明朝、清朝等,其文化传统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的文化特点语言与文字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文字则使用老蒙文字母。

这种语言和文字在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传统文化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如音乐、舞蹈、刺绣、剪纸等,这些传统文化成为了达斡尔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浅谈达斡尔族的由来和历史(有人说达斡尔族是契丹人后裔)

浅谈达斡尔族的由来和历史(有人说达斡尔族是契丹人后裔)

浅谈达斡尔族的由来和历史(有人说达斡尔族是契丹人后裔)概述达斡尔族原居黑龙江北岸,清初由于沙俄的入侵,不断内迁,现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新疆塔城市等地。

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尤其是达斡尔族与古代契丹之间的亲缘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学术界从历史、语言、遗传特征等多角度对其族源进行了很多研究,目前主要以“契丹后裔说”、“蒙古分支说”、“蒙古同源说”三种观点为主。

三种观点的早期研究第一种观点“契丹后裔说”是国内有关达斡尔族族源讨论的主流观点。

这种说法源自清代官方文件《辽金元三史语解》及部分调查报告,经过民国时期郭克兴(达斡尔族)、陈洪漠及一批地方志编写者的积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更为详尽的论证。

20世纪50年代,陈述先生从达斡尔族本族历史传说、语言材料、地理故迹、生产技术、组织制度等12个角度论证了达斡尔族来源于契丹的合理性。

进入20世纪80年代,沈汇、刘风翁、孟志东(达斡尔族)等人从解读契丹小字音义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发展了契丹后裔说。

第二种观点“蒙古分支说”始自20世纪30年代,代表作为阿勒坦噶塔先生(达斡尔族)所著《达斡尔蒙古考》,然而此书中的论证多为后世学者所否定,且成书之时,正值中华民国推行“五族共和”的民族政策,因此著书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构建历史的动因。

达斡尔族长期和蒙古族共同生活,风俗习惯较为接近,特别地,达斡尔族的语言与蒙古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故“蒙古分支说”也很流行。

第三种观点“蒙古同源说”是达斡尔族族源讨论中的一种微弱的声音。

阿勇(达斡尔族)、巴达荣嘎(达斡尔族)都曾撰文论证达斡尔族与蒙古族的同源关系,但他们的观点被部分学者视为异说,认同者较少。

遗传学研究尽管目前民族史学界倾向于认为达斡尔族是契丹后裔,但相关的遗传学证据却十分薄弱。

一些遗传学研究采用线粒体遗传证据,从母系遗传角度来论证达斡尔族与古契丹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亲缘关系。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研究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研究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研究达斡尔族,在汉文历史书籍中,始见于1667年的《清实录》,书中称“打虎儿”,〔1〕后又有“达呼里”〔2〕“达呼尔:〔3〕等不同记录。

成书于清朝初期的蒙古文书籍中也有于达斡尔族在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的活动记录。

现在有不少学者根据乾隆皇帝“大贺氏”〔4〕说,认为达斡尔族就是大贺氏的后裔,有的学者进一步展开认为达斡尔族是契丹人的后人。

契丹族是我国北方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之一,契丹族在建立辽朝,统治中原一百多年间,吸收并融合了中原汉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模式,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创造了中原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融为一体的有独特魅力的契丹文化。

辽王朝虽然消失了,但是,他的影响仍然存在,尤其是他的文化艺术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达斡尔族在沙俄侵略中国时由黑龙江中上游迁徙嫩江流域。

达斡尔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隶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清代多用满文和蒙语文,民国时期也在应用蒙古文,而更多的是使用汉文。

达斡族人主要信仰萨满教,达斡尔族称氏族萨满为“莫昆雅得干”〔5〕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

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渔业、猎业和手工业等生产活动。

这种多种经营的生产方式已有很久的历史,《达斡尔族志稿》载:“朝为农而暮为猎,今日为匠而明朝为渔,善养牲畜,能驯马。

”〔6〕传统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

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笑话、扎恩达勒(一种具有高腔山歌特色的演唱形式,类似“信天游”)、祝赞词、史诗、舞蹈、乌春(叙事歌曲)、谚语、谜语。

一、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起源的传说达斡尔族民间舞蹈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民间传说,在达斡尔族所崇奉的神灵中,有一位称之为“笊篱姑姑”〔7〕的舞蹈女神,据说是一位聪明美丽、擅长舞蹈的姑娘。

有一年大年三十夜,煮饺子的时候,她去邻居家借笊篱的路上,因天寒地冻不慎摔倒被冻死,人们为了纪念她,把她奉为舞蹈之神“笊篱姑姑。

”传说,过去人们跳舞的时候,首先要将她的神像摆放在桌子上,经过一番祭奠后才开始跳舞。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研究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研究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研究嫩江流域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民族聚居区之一,其中达斡尔族是该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达斡尔族独特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民间歌舞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对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嫩江流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处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交界处,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长的河流之一、这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达斡尔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通过歌舞表达自己的情感、崇拜和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广大的观众。

其中,歌舞表演是其最重要的形式之一、达斡尔族的歌舞以节奏明快、舞姿矫健和动作协调为特点。

歌曲多以叙事方式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赞美,旋律优美、韵律自然,歌词朴实深情。

舞蹈则富有动感和热情,既有独舞,也有集体舞,舞姿舒展,动作优美,体现了达斡尔族人民开朗、豪爽和坚韧的性格。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艺术特点还表现在其形式多样化和多功能性上。

达斡尔族民间歌舞在不同的社会场合和节日中具有不同的表演形式。

在婚礼、葬礼和宗教仪式等重要的生活仪式中,达斡尔族民间歌舞常常被用作祈福、祭祀和宴会的形式,使仪式更加庄重且热烈。

同时,达斡尔族民间歌舞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旅游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通过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歌舞相结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表现形式。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是其研究的重要方面。

达斡尔族民间歌舞不仅是达斡尔族人民精神世界的表达,也是其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和对生活的反思。

歌词中常常描绘了草原的辽阔、江河的澎湃和人民的勤劳。

舞蹈动作通过模仿鸟兽的奔跑飞翔,表达了达斡尔族人民的自由、热情和勇敢。

通过歌舞的形式,达斡尔族人民传承和弘扬了自己的文化,并与其他民族进行了交流和交融。

总的来说,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是中国东北地区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化的表演形式吸引了广大的观众。

文化变迁与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罕伯岱村为例

文化变迁与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罕伯岱村为例

文化变迁与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罕伯岱村为例刘丹【摘要】论文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罕伯岱村为例,论述了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及其变迁后的现状,对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文化变迁中保护与利用好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3页(P16-18)【关键词】文化变迁;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作者】刘丹【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刘丹(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13)文化变迁是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改变”[1]。

达斡尔族是我国的一个边疆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避免的处于文化变迁之中,且在文化变迁中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与破坏。

如何在文化变迁中保护好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罕伯岱村是达斡尔族原始部落的发源地,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西南郊,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村中达斡尔族人口达40%以上,是一个以达斡尔族为主体的民族村。

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曲艺、民俗等。

1.民间舞蹈。

达斡尔族的传统舞蹈“鲁日格勒”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罕伯岱村这项舞蹈被称为“哈库麦”。

哈库麦是达斡尔族从古流传至今的传统歌舞形式,在达斡尔族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罕伯岱村热衷于跳哈库麦的村民已越来越少,且只有在重要的传统节日时才能欣赏到哈库麦。

2.民间音乐。

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是一种以山歌为体裁的民间歌曲,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达斡尔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

达斡尔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

达斡尔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达斡尔族,属于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以达斡尔族的历史沿革和传统习俗为主题,探索其丰富多彩的文化。

一、历史沿革达斡尔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东胡、鲜卑、柔然等游牧民族。

在唐代以后,达斡尔进入石堡、草原地区,并逐渐定居发展。

他们始终保持着与土著蒙古族人的良好关系,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特征。

在元代,达斡尔族人成为了蒙古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形成了独立的部族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清朝时期,达斡尔族与中国政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为维护边疆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传统习俗1. 马术文化达斡尔族人是出色的骑手,他们以独特的马术技巧闻名。

他们在游牧生活中密切与马相伴,马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达斡尔族有着丰富的马术比赛和马文化活动,如赛马、驯马、马球等。

2. 藏弓射箭竞赛战争是达斡尔族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他们以勇敢善战著称。

藏弓射箭是其重要的传统竞技活动之一。

这项比赛不仅考验参赛者的射箭技巧,更体现了勇士的荣誉和尊严。

3. 舞蹈和音乐达斡尔族人对舞蹈和音乐有着深厚的热爱。

他们以欢快的舞蹈和鼓乐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其中,勇士鼓舞和活络圈舞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

鼓舞舞蹈展示了战士的英勇和团结精神,而活络圈舞则以其柔和舒展的形态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4. 狩猎和捕鱼达斡尔族人依赖狩猎和捕鱼维持生计。

他们擅长使用草船、鱼网等工具进行捕鱼,而在狩猎中则熟练运用弓箭、陷阱等。

捕鱼和狩猎对他们来说不仅是经济来源,更是传统的生活方式。

5. 传统服饰达斡尔族人的服饰以毛皮和皮革制成,保持了原始的风格。

男性通常穿着皮革外套和裤子,女性则以色彩鲜艳的长袍为主。

他们还佩戴羽毛、珠宝等装饰物,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结语达斡尔族的历史沿革和传统习俗展示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马术、弓箭、舞蹈、音乐、狩猎和捕鱼以及传统服饰等方面都彰显了他们独特的民俗特点。

浅析黑龙江省达斡尔族民间音乐的表演形式及文化传承

浅析黑龙江省达斡尔族民间音乐的表演形式及文化传承

浅析黑龙江省达斡尔族民间音乐的表演形式及文化传承达斡尔族的民间音乐,按其传统的表演形式可分为“扎恩达勒”、“哈库麦”、“乌春”、“雅德根伊若”四类,黑龙江省达斡尔族的民间音乐按其传统也大致为上述四类表演形式。

一、“扎恩达勒”“扎恩达勒”的内容,大多是反映事情经过、生产过程、生活习惯、民族英雄事迹和悲欢离合的爱情等。

它在体载上主要包括抒情和叙事两部分,如:牧歌、猎歌、渔歌、祝酒歌、情歌、婚礼歌、放排歌、摇篮曲等;而在形式上则有独唱和对唱两种,其中一问一答的对歌形式居多。

“扎恩达勒”分为有歌词和无歌词两种,有歌词的:如《心上人》、《德莫日根》等,这类歌曲曲调较为丰富,结构也多变,附有"讷-耶,呢-耶"的衬托词;无歌词的“扎恩达勒”大多是触景生情,即兴来吟唱,只充填"讷-耶,呢-耶"的衬词,节拍的处理也略有自由,曲词也不固定,也会随着感情变化而发生变化。

流传到今天,最为让大家熟悉的歌曲是《心上人》,曲调相当优美,歌词非常生动感人:“时光像流水哟,春天又到我家乡,辽阔的原野哟,披上嫩绿的春装,嫩江深又长哟,船儿却又要远航,心上人儿你哟,莫非你不在船上……”二、“哈库麦”“哈库麦”是达斡尔族民间音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又称为“鲁日格勒”,有的地区则称谓“哈肯麦”、“哈肯拜”,还有称“罕伯舞”的。

达斡尔族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般通过“哈库麦”来表现。

传统的“哈库麦”表演程序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洛是以歌唱为主要形式,舞蹈为辅助形式。

两个人为一组相对起舞,演唱的民歌大部分是以问答的形式的“杭给”等,有的时候也即兴填加词。

表现的内容一般有:狩猎、禽飞、兔跳、鹿奔、熊斗等动作。

第二段以舞蹈为主要形式,歌唱为辅助形式。

舞蹈者的动作基本上是第一段的重复,速度逐渐加快。

表演者会加上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洗脸、梳头、照镜子等动作或者是农耕劳作,如春天耕种、夏天锄作、秋天收捆子、采摘豆角、赶放牲口等;表演者随着时间的进行,情绪会变得越来越高涨,常常跳的汗流浃背、气喘嘘嘘,歌舞也随之推向高潮,民歌也较短小、活泼,一般为跳跃式的曲子,多是两句一段或四句一段,节奏也很紧凑、越跳越快。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研究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研究

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研究嫩江流域是中国东北的河流系统之一,流经黑龙江、吉林两省,并且是东北地区水流最长、流域最广的河流。

这里自然风光秀美,民俗传统丰富,尤其是融合着悠久的民间文化的达斡尔族的民间歌舞更是令人惊叹。

在这里,我将着重研究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起源、特点及其发展情况。

到目前为止,关于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起源很难得到确切的证据。

据不完全统计,嫩江流域境内有133个达斡尔族聚居地,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的临江、松原、抚松、江源、依安等地。

历史上,达斡尔族曾经在嫩江流域流浪、经营渔业和牧业。

他们的文化传统渊源较为丰富,可能融合了多个文化的影响,如蒙古文化、满族文化等等。

因此,其歌舞风格也有所不同,但依然保持着本族特色,形成了一种独特而丰富的表现形式。

达斡尔族民间歌舞以其独特的舞姿、旋律和文化内涵吸引人们的注意。

时间长河流逝了许多年,但歌舞艺术早已深深地植根于这片土地上,穿越时间与空间,延续至今。

达斡尔族民间歌舞通常是在与丰收、婚礼、年节和其他庆祝活动相关的场合下演出。

据了解,达斡尔族中有很多歌舞都有着庆祝丰收、祈求和平、弘扬族群文化等寓意。

例如,“踏青舞”、“仪式舞”、“草原童话”等等。

而这些歌舞也必然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深深扎根于当地达斡尔族的文化生活中。

在长期的演变进程中,达斡尔族民间歌舞的表现形式不断创新和发展。

改编经典是达斡尔族歌舞家普遍应用的一种手段。

由于历史原因等方面的影响,达斡尔族歌舞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如满族文化、蒙古文化等。

因此,达斡尔族歌舞在传承中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达斡尔族歌舞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表现方式也得到了创新,如舞台设计、服装设计等。

总结:嫩江流域达斡尔族民间歌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千姿百态的一景。

它体现了达斡尔族在长期积淀中形成的语言、思想、音乐和舞蹈等多层次的文化内容。

在传统文化与生产生活的交融中,达斡尔族歌舞独具特色,发展至今。

达斡尔族哈肯麦舞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达斡尔族哈肯麦舞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达斡尔族哈肯麦舞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作者:王成旭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8年第14期摘要: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达斡尔族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

达斡尔族文化作为一个特有的民族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应表现出与时代适应的文化特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达斡尔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统体育项目“哈肯麦”的发展传承进行研究。

达斡尔民族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哈肯麦”舞蹈在达斡尔民族体育项目中非常常见的,“哈肯麦”舞是达斡尔民族民间传统表演形式,具有传统优势。

应该主要抓住舞蹈的发展。

结论:应该在达斡尔民族小学中建立起男女舞队在课间操时加大哈肯麦舞的开展和普及,加强在农村基层体育的发展。

这些比赛项目在达斡尔族传统的敖包会和库木勒节上开展外,都可以作为中小学体育课内容及运动会表演和比赛项目。

达斡尔传统体育不仅仅增进民族体质的健康主要是民族文化传承,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延续,达斡尔民族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关键词:达斡尔族体育文化哈肯麦民族传统体育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5(b)-0217-021 达斡尔族传统体育达斡尔民族是一个对体育运动充满热爱的民族,这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十九大相关政策的深入推进达斡尔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也得到了保护和实施,在民族传统节日库木勒节和敖包节上举办的项目“哈肯麦”舞的表演,突出了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了节日演出的观赏度,使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更具感染力。

1.1 达斡尔族舞蹈的起源“哈肯麦”歌舞的产生是与达斡尔民祖先的生产劳作密不可分的,达斡尔族是一个群居的民族,他们的祖先采集食物生存的方式经常是群体狩猎采集食物。

在狩猎的时候围成一个圆圈,逐步将猎物擒住杀死。

由于生活环境恶劣,他们捕到食物后会按照捕食物的图形在中间点燃篝火大家一起欢跳庆祝获得食物,在跳的同时还会模仿捕猎物的动作和声音。

浅析达斡尔族民间舞蹈与传统宗教的发展联系

浅析达斡尔族民间舞蹈与传统宗教的发展联系

浅析达斡尔族民间舞蹈与传统宗教的发展联系摘要:达斡尔族世代生活在边疆地区,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使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得以很好保存。

在达斡尔族人的生活中很多重要活动与歌舞密切相伴,比如他们的节日、婚嫁、丧礼、狩猎、农业耕作等。

歌舞活动与萨满的宗教仪式经常交织,是达斡尔文化的表现。

现代社会中,“萨满教”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萨满教的仪式,歌舞活动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加以保护,认真研究“萨满教”与达斡尔民间舞蹈,对达斡尔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达斡尔族;民间舞蹈;萨满教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149-02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的古老少数民族,从民族源流上达斡尔族属于古老契丹人的后裔,在文化传统上受蒙古族和满族的影响较大。

达斡尔族世代生活在边疆地区,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使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得以很好保存。

达斡尔族的文化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萨满教”是达族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与重要的活动密切相关。

现代生活中,达斡尔人的生活仍然充满了传统的宗教文化和民族音乐舞蹈。

达斡尔人的民间舞蹈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来自于传统“萨满教”文化的影响。

“萨满教”作为一种原始的宗教,在达斡尔人的文化中顽强的延续下来。

受“萨满教”的影响,达斡尔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对很多自然界中的动物进行崇拜,在生产生活的各项重要活动中,都要进行祭祀,同时也对祖先崇拜非常虔诚。

在达斡尔族人的生活中很多重要活动与歌舞密切相伴,比如他们的节日、婚嫁、丧礼、狩猎、农业耕作等。

歌舞活动与萨满的宗教仪式经常交织,是达斡尔文化的表现。

现代社会中,“萨满教”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萨满教的仪式,歌舞活动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加以保护,认真研究”萨满教”与达斡尔民间舞蹈,对达斡尔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达斡尔歌舞中萨满教教义的影响达斡尔族人能歌善舞,他们的生产生活和歌舞宗教密不可分。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