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针灸穴位有哪些呢

合集下载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面肌痉挛,又称为舌咽神经痉挛,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动或痉挛,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目前,针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中医疗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介绍面肌痉挛的最新最好的中医治疗方法,希望能对患有面肌痉挛的患者有所帮助。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主要是通过调理患者的气血和神经系统,达到舒经活络、祛风定痉的效果。

中医认为,面肌痉挛是由于肝风上扰、肝郁气滞、肝肾不足等原因引起的,因此治疗面肌痉挛的关键是要疏肝解郁、平肝潜阳、益肝肾。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熏洗、推拿按摩等。

针灸是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常用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达到祛风定痉的效果。

在治疗面肌痉挛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镇痉、祛风、疏肝等作用的穴位进行针灸,如风池、太冲、合谷等。

通过针灸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熏洗也是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药熏洗可以通过将一定药物煎煮后,利用药物的挥发性成分渗透皮肤,达到温经散寒、祛风定痉的效果。

在治疗面肌痉挛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祛风定痉的中药材进行熏洗,如川芎、当归、白芷等。

通过中药熏洗,可以有效地舒经活络,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

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手法的刺激,调理气血,舒经活络,达到祛风定痉的效果。

在治疗面肌痉挛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推拿手法进行按摩,如拨筋、捏脊、搓揉等。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有效地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以调理气血、舒经活络、祛风定痉为核心。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治疗的效果。

希望患有面肌痉挛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的生活。

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40例

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40例

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40例面肌痉挛是针灸临床上顽症之一,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肌不自主抽动。

通常仅限于一侧面部,偶尔可见双侧,中医学称“筋惕肉潤”,通常从眼轮匝肌开始,可逐渐向下半部面肌扩展,以眼周和口角抽搐为多,严重者整个面肌可发生痉挛,令人焦急,夜不得寐,可因劳累、失眠、生气、精神紧张等因素加剧,入睡则抽搐停止。

治疗颇为棘手,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我们采取巨刺、调神与隔姜灸结合治疗该症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40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均为原发性面肌痉挛,其中女26例,男14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66岁;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3年;单纯眼肌痉挛者16例,半侧面肌痉挛者24例。

2 治疗方法取穴:健侧用巨刺法:痉挛起搏点的对侧对应点,健侧颧髎,地仓,太阳,捻转泻法;隔姜灸患侧阳白、下关、迎香、颊车、地仓,每穴3壮,依据患者病情每次选2~4穴;头穴上星、百会、四神聪;患侧风池,牵正,翳风,听会;双侧合谷、太冲。

面肌痉挛中后期多属虚风内动,配肝俞、脾俞、肾俞、三阴交,捻转补法。

操作:根据虚实,进针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补泻手法,留?0min,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休息4天后,再行下一疗程,治疗1—5个疗程。

3 治疗效果3.1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治愈:患侧面部无牵拉抽动,随访半年无复发。

显效:面部牵拉抽动、麻木基本消失,在天气及情绪变化时偶有发作。

好转:面部牵拉抽动次数明显减少,痉挛持续时间缩短,相邻两次痉挛间隔时问延长。

无效:症状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40例患者中痊愈21例,显效5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2.5%。

其中1个疗程内痊愈8例,均为病程在3个月以内,单纯眼肌痉挛者。

4 典型病例宋某,女, 42岁, 2009年11月18日初诊。

主诉:左侧颜面部肌肉抽搐2年余。

患者初起抽搐较轻, 仅眼肌痉挛,1年前因生活琐事焦虑生气,抽搐加剧, 上由太阳向眉头抽动,下由口角向腮部抽动,抽动呈阵发性,持续时间在2~5min,每日多次,入睡则平静,可见左额纹消失,眼裂变小,唇明显歪向左侧,伴心烦急躁失眠,脉沉弦细数,曾服中药效不佳。

面肌抽搐的治疗方法:针刺常规穴位配合董氏奇穴治疗面肌痉挛面肌抽搐治疗网

面肌抽搐的治疗方法:针刺常规穴位配合董氏奇穴治疗面肌痉挛面肌抽搐治疗网

面肌抽搐的治疗方法:针刺常规穴位配合董氏奇穴治疗面肌痉
挛面肌抽搐治疗网
疗法提供: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田庆华
治疗方法:

常规取穴:阳白、太阳、下关、颧骨羽人彡、攒竹、四白、颊车、地仓、合谷及抽动局部阿是穴。

针刺方法:每次选5~6穴,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禁用电针。


董氏奇穴取穴:侧三里、侧下三里、中九里。

穴位定位:侧三里在胫骨前缘,四花上穴(在膝眼直下3寸)向外横开1.5寸;侧下三里在腓骨前缘,侧三里直下2寸;中九里位于大腿外侧中央线之中点。

针刺方法:侧三里穴与侧下三里穴同时取用,均为单侧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针刺0.5~1寸;中九里针刺1~2寸。

均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禁用电针。

每日1次。

10日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面肌痉挛是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之一。

中医学认为,多由气血亏虚、肝风内动或风寒袭络所致。

单纯针刺常规穴位疗程长,见效慢。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 面肌痉挛系由面神经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引起。

面肌痉挛的发作多为敏感者,用眼过度及疲劳、精神紧张、睡眠差是发病的重要诱因。

董氏奇穴中侧三里、侧下三里主治牙痛、面部麻痹等;中九里主治背痛、腰痛、半身不遂、神经麻痹等。

颊车、地仓、下关、四白、阳白、太阳、颧骨羽人彡、攒竹均为治疗口眼歪斜的特效穴;合谷善治头部疾病,具有很好的止痛作用,有“面口合谷收”之称。

针刺常规穴位配合董氏奇穴治疗面肌痉挛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面肌痉挛针灸治疗近况

面肌痉挛针灸治疗近况

维普资讯
4 综合治疗 4.1 针 药 配 合 :陈 红 路 l1 针 药 配 合 治疗 本 病 16例 ,取 穴 瞳子 髑 、上关 、丝 竹 空 、颧 髂 、百 会 、 风 池 、肝 俞 、肾俞 、阳陵 泉 、三 阴交 、太 溪 、太 冲 、 合 答 每 次 选 8~ 10个 穴 ,每 日配 合 中 药 白 芍 、 当归 、木 瓜 、鸡 血 藤 、牡 蛎 、枸 杞 子 、天 麻 、僵 蚕 、 全 蝎 、甘 草 ,总 有 效 率 93.75%。 李 威 、张 志 学 、 孙 光 颖 等 L1 用 针 刺 局 部 穴 位 配 台 口服 养 血 祛 风 药 (熟 地 、黄 芪 、当 归 、鸡 血 藤 、白芍 、川I芎 、红 花 、甘 草 、螟 蚣 )治 疗 面 肌 痉 挛 ,取 得 了 较 好 疗 效 。 4 2 针 刺 配 合 激 光 治 疗 :王 存 周 L1 观 察 两 组 面 肌 痉 挛 患 者 ,对 照 组 患 者 口服 苯 妥 英 钠 或 卡 马西 平 ,VitBI、VitB ̄、VitB12;治 疗 组 用 针 刺 、激 光治 疗 ,选 下 关 、颊 车 、翳 风 、地 仓 、四 白 、太 阳 、 合 谷 、阿 是 穴 临 证 加 减 ,行 针 后 使 用 立 式 GEGH一2型 He~ Ne激 光 理 疗 机 ,输 出 功 率 730row ,波 长 632.8nm,对 准 穴 位 距 离 10~ 20era,每 穴 5mln。 治 疗 组 30例 ,治 愈 50%,显 效 40%,无 效 10%,总 有 效 率 90% ;而 对 照 组 30倒 ,治愈 30% ,显 效 33.3% ,无 效 36.7%,总 有 效 率 仅 有 63.3% 。 4.3 针 刺 与 艾 灸 配 合 :董 丽 _】 】采 用 温 针 法 以 祛风 通 络 止 痉 为 原 则 ,选 颧 髂 、下 关 为 主 穴 ,针 上加 灸 2~ 3壮 (对 照 组 不 加 灸 )。 治 疗 组 32 例 ,显 效 18例 ,好 转 10例 ,总 有 效 率 87 5% ; 对 照 组 12例 ,显 效 2例 ,好 转 4例 ,总有 效 率 仅 有 50% 。刘 岚 等 【1 用 巨 刺 加 艾 灸 法 治 疗 本 病 ,也 有 明 显 效 果 。 4 4 电针配 合 梅 花针 叩刺 :扬荣 昌[1 用 电针 加 梅 花 针 叩 刺 治 疗 面肌 痉 挛 18例 ,治 愈 8例 , 有 效 9例 ,总有 效 率 94 4%。 4 5 针 刺 配 合 牵 引 :赵 传 风 等 [ 治 疗 1例 因 颈 椎 病 引 起 面 肌 痉 挛 的 患 者 ,采 用 针 刺 配 合 牵 引的 方 法 ,经 2个 疗 程 的 治疗 得 以痊 愈 。 4 6 多 种 治 法 配 合 :王 家 田L1 ]把 本 病 分 为 6 型 。风 寒 稽 留型 刺 风 池 、腕 骨 ;气 血 两 亏 型 刺 关 元 、足 三 里 ;肝 肾 阴 虚 型 刺 太 溪 、太 j中;脾 虚 湿 重 型 刺 地 机 、章 门 ;肾 阳 不 振 型 刺 命 门 、肾 俞 ;痰 火 内 盛 型 刺 丰 隆 、外 关 配 合 面 部 穴 位 。 同时结合 电针 、穴位 注 射 (VitB】2),5次 为 1个 疗 程 。 治疗 患 者 78例 ,经 2~4疗 程 治疗 ,治 愈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为面部肌群阵发性的不规则不自主的抽动震颤,多起始于眼下睑处的轮匝肌,发展缓慢,病情常迁延加剧,是一种不易治愈的疾患,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多认为是风阳内动之象。

面肌痉挛又称偏侧面肌痉挛,为仅限于一侧面部的不自主阵挛性抽搐,是神经科的常见病与疑难病,在面肌痉挛的治疗方面缺乏有效的药物,西医对面肌痉挛用镇静药或注射肉毒素或手术治疗,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和疗效不持久的缺点,目前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报道很多,但在针刺方法,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指标客观化方面缺乏统一认识,使其疗效往往难以同其他方法进行比较。

现就目前临床比较典型的几种治疗方法介绍如下:1 传统针灸治疗1.1 辩证取穴治疗面肌痉挛1.1.1 陈杰等[1]采用四关穴为主加配穴治疗面肌痉挛,取双侧合谷、太冲、风池、复溜穴施针刺治疗,合谷、太冲、风池施以泻法,复溜施以补法,行针时指力、角度、方向均匀、灵活、轻巧,避免用力过大。

经过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为96.7%。

太冲能镇肝息风解痉、养肝血,配合谷可达到上病下取的目的,两者相伍谓之四关,能通关开窍,镇静解痉,疏风理血;复溜为肾经母穴,故补复溜可育阴柔筋,配泻风池,共奏平肝息风、滋阴潜阳之功。

1.1.2 唐燕萍[2]采用多针浅刺与行气法结合,以经筋辨证治疗面肌痉挛,取穴以颧髎、瞳子髎、率谷、丝竹空、攒竹、合谷、外关为主,其中合谷与外关穴交替使用,配穴有流泪、视物不清者加承泣、四白;食欲不振、月经量少者加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烦躁易怒、失眠者加太冲、申脉、百会;体虚畏寒、久病不愈者加背俞穴。

操作上采用多针浅刺针法,即在同一穴上,同时刺人三根毫针,针刺1.2分深,使针尖处皮肤呈突起小丘,不做手法,留针10分钟;在远端穴位上,采用行气法治疗,即运用手法激发,使经气由刺激点开始,沿经到达病所。

此病虽属难治之症,但邪在络不在经,针刺局部穴位宜采用多针浅刺法。

多针浅刺法是宗《灵枢》“齐刺”、“直针刺”、“浮刺”之法而来,结合三法之特长,三针齐下,浅浅刺入,故可散在络之邪。

面部三病(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面部三病(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常有扳机点及痛性抽搐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鉴别诊断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可因多发性硬化、延髓 空洞症、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底肿瘤所致。 表现为三叉神经麻痹(面部感觉减退、角 膜反射迟钝等)并持续生疼痛,常合并其 他脑神经麻痹; 牙痛:牙痛一般呈持续性钝痛,局限于牙龈 部,可因进食冷、热食物而加剧,X线检 查有助于鉴别。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又简称面神经炎或 Bell麻痹 (Bell palsy),是因茎乳孔内 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 面瘫。
面神经 Facial nerve
(一)起止、走行、分布
面神经核 上泌涎核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延髓脑桥沟外侧 (小脑中脚下缘) 内耳门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面神经
孤束核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味觉)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起病者占 70~80%女略多于男,约2:1~3:1 发病部位以第二、三支最多见,大多为单侧 发作性剧痛,为时短暂 表现为面颊、上颌,下颌及舌部电击样、针刺 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的剧烈疼痛。 常有扳机点,口角、鼻翼、颊部和舌部 为敏 感区,轻触即可诱发
分期针刺
• 急性期:浅刺加灸,不通电。具体为:针刺患侧阳 白、地仓、牵正、四白、迎香、颊车、翳风和对侧 合谷穴,同时艾灸患侧翳风穴, 所有穴位均浅刺0.5 寸,针用泻法,每5min运针1次,留针30min, 每天1次。 • 静止期:透刺加电。具体为:患侧地仓、颊车相互 透刺,阳白透刺鱼腰, 四白透刺迎香。前两组分别通 以低频疏密波脉冲电流, 针刺患侧翳风、牵正穴和 对侧合谷穴,留针30min,每天1次。 • 恢复期:透刺配合巨刺,不通电。具体为:患侧地 仓、颊车相互透刺,阳白透刺鱼腰, 四白透刺迎香, 不再通电针,针刺健侧阳白、地仓、颊车、合谷、 牵正、四白、迎香,留针30min,每天1次。

针刀加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80例

针刀加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80例

上海针灸杂志2011年9月第30卷第9期 ·625·文章编号:1005-0957(2011)09-0625-01 ·临床报道· 针刀加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80例叶莉(贵州省人民医院中医科,贵阳 550002)【关键词】 针刀;水针;面肌痉挛【中图分类号】 R246.6 【文献标志码】 B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1.09.625原发性面神经痉挛的病因目前尚不明了,多由于在面神经传导路上的某些部位存在病理性刺激所引起,少数病例属面神经麻痹的后遗症,或面神经炎后未治愈出现的面肌痉挛,也有人认为颅内血管压迫面神经引起面肌痉挛。

笔者近十几年来对此病翻阅了很多的资料,吸取前人很多的临床经验,对该病的认识、考究作了大胆的开拓,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80例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一般在28~72岁之间,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7年,病变部位大多在一侧,多数患者是在谈笑瞬目时,或休息不好疲劳过度,或情绪激动时,均可诱发或使之加重;少数患者有半侧、面部间歇性不自主抽动,使患侧睑裂变少,逐渐发展到面肌口角部肌肉常并有同侧颈阔肌或胸锁乳突肌的痉挛,抽搐的面部无疼痛。

但频繁发作者可影响视力、言语及咀嚼功能。

较重者出现耳鸣或听觉过敏,面部血管舒缩功能紊乱,面肌强直痉挛萎缩。

2 治疗方法根据针刀医学关于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学说和人体电生理系统的理论,用针刀触激面神经、三叉神经眼支,眶下神经纤维,使电生理线路恢复正常功能,让疾病得以治愈。

第一支取患者仰卧位,在面部眉的正中点或框上缘中点(鱼腰穴),正对瞳孔处定位,作常规消毒完毕后,术者刺手持针刀,针刀线与眼轮匝肌肌纤维平行,刺入后调转刀线,先纵行再横行剥离2~3刀,再向眉两旁垂直切断部分肌纤维;第二支取眶下孔凹陷处(四白穴)松解,术者持针刀刀口线与身体横轴平行,针体与针刀刺入点皮肤平面垂直,一般刺入0.2~0.3寸,先纵行再横行剥离2~3刀;第3支调节口轮匝肌。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现状分析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现状分析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现状分析摘要:本文以总结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现状为目的,通过列举当前存在的多种针灸疗法,得出传统针法已被综合使用多种针法与其他方法结合的疗法所取代的结论。

关键词:面肌痉挛针灸传统疗法多种针法综合疗法单针疗法单针疗法指单纯使用一种针法而不配合其他针法来治疗面肌痉挛。

电针:电针疗法遵循平肝熄风止痉的原则,主穴取翳风、风池二穴,配穴取健侧合谷。

眼睑抽搐加太阳、四白;面颊抽搐加颧髂、迎香;口角抽搐加地仓、颊车。

所加各穴均取患侧,交替使用。

取1~1.5寸毫针进针后接g6805治疗仪,采用断续波、小强度电流、高频率,通电30分钟左右,1次/日,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武国华使用此疗法治疗87例,总有效率95.9%。

使用此针法时,电针的波形、电流强度的大小及频率快慢,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火针:火针既有针刺作用,又有温热效应,适用于面肌痉挛寒证及外风证。

江晓霁用此法,主穴取太阳、攒竹、颧髂、地仓;配穴辨证加减:风寒阻络型加风池、外关,肝风内动型加太溪、太冲,气血两虚型加足三里、三阴交。

主穴均用火针针刺。

用0.30mm×40mm 毫针,左手执点燃的酒精棉球,右手执针,在针尖烧红后迅速刺入,深度约5mm,针人即出,不留针。

配穴用0.30mm×(40~60)mm毫针针刺,风池、外关、太冲针用泻法,太溪、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治疗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间隔2天开始下一疗程治疗。

临床对照发现,火针治疗该病与普通针刺有效率相当,但治愈率明显高于普通针刺,并且能够缩短疗程,比普通针刺方法有优势。

悬针:悬针又称挂针,此疗法具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活血作用。

主穴取面肌痉挛最初病发部位(原始病灶);配穴取百会。

取1.5寸28号毫针,右手持针从下至上沿着病灶方向刺入局部皮内2~3分,使剩余针身及针柄悬吊于病灶之下,视病灶大小排列3~5针,两针间隔0.5寸,不可深刺。

针灸治疗面瘫穴位详解

针灸治疗面瘫穴位详解

针灸治疗面瘫详解2017-3-11 针灸治疗面瘫确实很有效果,我们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针灸取穴,还是从中医理论来着手:面瘫是风邪侵袭经络,所以治疗重点是把经络的“风”驱除掉。

中医分阴阳,取穴的时候一般以头面部阳经穴位为主,比如:印堂、阳白、四白、承浆、鱼腰、迎香、颧髎、下关、地仓、颊车等穴位,一般在面瘫局部(半边脸)上要用到10个以上的穴位,以浅刺、斜刺、透刺手法为主,除了面部取穴以外,也要配合在耳后、手上取穴。

针灸治疗面瘫的取穴,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则。

各个穴位详解: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

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一般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

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

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

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

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四白穴: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撑在下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

常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

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

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

地仓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面肌痉挛的中医治疗方法

面肌痉挛的中医治疗方法

面肌痉挛的中医治疗方法摘要:面肌痉挛是一种神经性疾病,常见于面部及颈部肌肉,表现为面部不自主的抽搐、扭曲,甚至是面部肌肉僵硬。

中医学认为,面肌痉挛属于气滞血瘀的范畴,可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来缓解症状、调理身体。

1. 疾病概述面肌痉挛是一种病因复杂、症状多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认为与面神经的功能障碍有关。

面肌痉挛常伴随多种表现,如面部抽搐、扭曲,甚至面部肌肉僵硬。

2. 中医诊断根据中医理论,面肌痉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志激动、疲劳、不良饮食习惯等。

中医辨证施治的第一步是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诊断。

面肌痉挛的中医常见辨证为气滞血瘀、肝风内动、脾虚湿阻等。

气滞血瘀以舌质紫暗、舌苔黄腻为主要表现。

肝风内动以情绪波动、易怒、志急等为特点。

脾虚湿阻则以脘腹胀闷、食欲不振等为主要症状。

3. 中医治疗方法面肌痉挛的中医治疗通常采用综合施治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中医推拿等。

3.1 中药治疗中医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核心方法之一。

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中药的处方应根据患者的辨病证型而定。

对于气滞血瘀证,常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桃仁、红花、川芎等。

对于肝风内动证,常用平肝降火、镇定神志的药物如柴胡、龙骨等。

对于脾虚湿阻证,常用健脾化湿的药物如党参、白术、茯苓等。

3.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一种刺激穴位以调节身体功能的治疗方法,对于面肌痉挛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合谷、太冲等,施针时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机制与调节面部肌肉神经的功能有关,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来改善血液循环、神经传导等,从而缓解症状。

3.3 中医推拿中医推拿也是治疗面肌痉挛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刺激相关的穴位和经络,调理气血循环,促进面部肌肉松弛,从而减轻症状。

中医推拿的方法多样,常用的手法有按揉、推捏、拍打等,具体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

中医推拿通常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治疗才能见效。

4. 预防与注意事项面肌痉挛的预防与日常生活习惯和情绪调节有关。

针刺下关穴为主治疗面肌痉挛31例疗效观察

针刺下关穴为主治疗面肌痉挛31例疗效观察

针刺下关穴为主治疗面肌痉挛31例疗效观察李丽琼【摘要】面肌痉挛是临床常见病,多为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搐,以后以较慢速度逐渐扩张到El轮匝肌、El角提肌,颊肌等半侧面肌,引起闭眼、露齿、口角及颊部抽搐等许多习惯性动作,病程长者可致眼睑下垂。

笔者自2003年1月~2004年10月采用针刺下关穴为主治疗面肌挛3l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年(卷),期】2006(027)003【总页数】1页(P33-33)【关键词】面肌痉挛;针灸疗法;穴,下关【作者】李丽琼【作者单位】云南省祥云县人民医院,云南,祥云,67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面肌痉挛是临床常见病,多为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搐,以后以较慢速度逐渐扩张到口轮匝肌、口角提肌,颊肌等半侧面肌,引起闭眼、露齿、口角及颊部抽搐等许多习惯性动作,病程长者可致眼睑下垂。

笔者自2003年1月~2004年10月采用针刺下关穴为主治疗面肌挛3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本组52例均为门诊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8岁;病程最短10d,最长8a;31例均为单侧,病程长者患侧面部联动,频繁发作者可影响视力,患侧上眼睑下垂,眼肌无力;对照组22例,男2例,女20例;病程最短15d,最长10a;年龄最小28岁,最大72岁,22例均为单侧,2组年龄、性别、病程无明显差异。

2.1 治疗组用6805—A型电针治疗仪(广东省汕头市医用设备厂),TDP治疗仪(中国重庆巴山仪器厂)照射,以面部微红为度,时间40min。

患者面部、上肢、下肢、用75%酒精常规消毒,选用0.3mm×40mm一次性毫针,取穴以患侧下关穴、颧髎穴,双侧合谷、足三里、三阴交为主。

针刺患侧面部阳白透鱼腰,下关穴直刺0.5~1.5寸,行提插捻转后用泻法,使患侧面部有酸胀麻木感,颧髎穴直刺1寸,瞳子髎透太阳穴,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直刺,针双侧平补平泻,后接电极,用疏密波,电极接下关—颧髎,眼周抽搐者加阳白—瞳子髎;口角抽搐者明显加地仓—颊车;情绪激动诱发加剧加双侧太冲、三阴交、复溜穴;风痰阻络者加风池、丰隆;脾虚风动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其电量以患者耐受为度,时间为40min,针刺10次后休息2d,继续第2疗程治疗,一般10次~20次即可。

中医医案——面肌痉挛(二)

中医医案——面肌痉挛(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针药并用治疗面肌痉挛病案:杭某,男,58岁。

初诊:1990年7月30日。

主诉及病史:左侧面肌抽动八年余,并逐渐加重。

诊查:左侧面部阵发性痉挛抽动,发作频繁,以口角及眼角为甚,精神紧张及注意力集中时发作加剧。

大便干。

舌质红,苔薄,脉弦。

辨证:血虚风胜,筋脉失养。

治法:养血熄风,宁神镇痉。

针药同治,处方以四物汤合酸枣仁汤加减。

取穴:翳风听会耳和髎颧髎合谷刺法:合谷施以补法。

余穴均以1.5~2寸针沿皮向耳部方向透刺,施以泻法。

留针30分钟,隔日1次。

处方:当归6g 生地黄15g 赤芍15g 川芎3g 丹皮10g 炒枣仁15g 茯神10g 知母10g 炙甘草5g 白附子3g 石决明20g(先下)钩藤15g 7剂二诊:1990年9月10日。

面部抽动发作次数减少,发作程度亦见减轻,尤以针刺后一段时间内为轻松。

惟因工作繁忙,不能1坚持按时针灸及服药。

三诊:1991年4月17日。

口角处抽动已止,眼角处抽动亦减轻,仅在紧张时发作。

嘱其继续治疗。

按语面肌痉挛是临床较难治疗的一种疾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顽固而易复发,临床不易治愈。

针灸对此病有一定疗效。

此例病人辨为血虚风胜、筋脉失养而为痉,治以养血熄风、宁神镇痉为法。

内服汤剂,处以四物汤养血和血,白附子为治面病专药;钩藤、石决明熄风;酸枣仁汤养心安神以止痉。

局部取穴,施以透刺法、强刺激,合谷施补法,可主治面部疾病,又为阳明经原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补之以调补气血。

治此病收效缓慢,病人又未能按时治疗,亦影响疗效。

目前虽未能治愈,但已明显好转,口角处抽动已止且未复发,仍不失为有效经验,供同道参考借鉴。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P444-445,杨甲三医案。

杨甲三,又名汉鑫,1919年1月生。

江苏省武进县人。

教授。

13岁时受业于常州名医吴秉森先生门下,后又从师针灸大家承澹安先生,于1936年毕业于中国无锡针灸传习班,其后在武进悬壶济世,并受岳翁华庆云先生(常州名中医,尤擅内、妇科)亲传。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探讨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探讨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探讨摘要:在治疗面肌痉挛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保守的针灸治疗方式,这种方式能够保证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也没有不良反应的出现,因为面肌痉挛产生的病因不同,所以在现代治疗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治疗思路。

在中医的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辩证以及辨经相互结合的方式,找出病因是外感风寒引起的还是风邪内动引起的,并且对病情出现的位置进行辨别,是存在于筋还是出现在经,在此基础上找到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另外为了能够达到安神的效果,在安神穴位也进行了针灸,这样就能达到安神与安形相结合的效果,整个过程中体现出了针灸治神的思想。

关键词:面肌痉挛;针灸疗法;治疗思路产生面肌痉挛的表现是在面部肌肉的一侧或者是双侧出现抽搐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情绪激动的情形下尤其严重,并且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抽搐,具有阵发性的特点,在严重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出现睁眼困难的现象,并且口角呈现出歪斜的特征,在耳内有杂音的出现,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这是比较难治的疾病之一,并且治愈率较低,当前主要采用的是保守的治疗方式,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对面肌痉挛的认识不同,在治疗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所以应该采用辩证与辩经相互结合的方式对病因进行合理的分析,这样才能保证面肌痉挛得到有效的治疗。

1、注重辨证,明确病因面肌痉挛产生的原因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因为外感风寒引起的,造成筋脉受阻。

另外一种是因为肝脏失调,所以造成风邪内动。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受到风寒的影响是造成面肌痉挛产生的最主要病因,很多古代文献中虽然并没有提出面肌痉挛这一病名,但是根据描述与面肌痉挛所表现的症状别无二致,证明风寒邪气与面肌痉挛的产生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在现代针灸的过程中,通过对临床病症的观察,可以发现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之一是反推风寒,以温针灸的治疗方式为例,分别在颧髎以及下关等穴位上进行温针灸,对于眼角抽动比较严重的患者配合攒竹与风池两个穴位,对于口角抽动的患者配合地仓以及颊车还有后溪透合谷几个穴位,在另外一组临床患者中,则不采用针灸的方式,将这两组患者的情况加以对照,结果显示采用温针灸治疗的患者在治疗效果方面具有明显的好转,有效率可以达到87%。

穴位注射、针刺配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50例

穴位注射、针刺配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50例
志 ,2 0 0 8 ,4 9 ( 3 ):2 0 0 — 2 0 2 .
[ 2 ] 胡起超 , 孙 兆元 , 孟
媛, 等. “ 益气调 血 、 扶 本培 元”
针法治疗老 年性 痴呆 4 O例 I - J ] .陕 西 中 医 , 2 0 1 o , 3 1 ( 3 ) : 3 4 3
3 44 .
刺从 而使 三焦 畅通 , 五 脏六 腑气化 得行 ; 泻血 海 以行 血
养血 , 祛瘀 生新 。补足 三里 , 健运脾 胃 , 培补后 天之气 ,
[ 3 ] 中华 神 经 科 学 会 . 各类脑 血管病 诊断要 点E J ] . 中 华
神经科杂志 , 1 9 9 6 , 2 9 ( 6 ) : 3 7 9 — 3 8 0 . [ 4 ] 朱 镛连. 神经 康复 学 [ M] . 北京: 人 民 军 医出 版社 ,
比百忧 解 有 更 高 的 显 效 率 , 治 疗 1个 月 后 HAMD、 B a t h e l 评 分 的改 善 明 显优 于 百忧 解 药物 组 , 说 明 针 刺
苏 中 医药 ,2 O 1 o, 4 2 ( 7 ) : 7 7 — 7 9 .
( 收稿 2 O l 2 一 O 9 — 0 5 ; 修回2 0 1 2 1 0 1 6 )
2 00 0: l 4 7 一 l 9 4.
两穴 共奏行 气运 血 , 使 痰湿 经之经气 , 疏 利肝 胆气机 , 配 合 诸 穴 达 到 通 畅 三焦, 振奋 气化 , 调 和 气 血 的功 能 。从 组 穴 配方 看 , 本
[ 5 ] 龙
组 明显改善 中风 后抑郁 状态 的 同时增进 了患者 日常生
活能 力 , 有利 于 中风病 的康 复 。因此本研 究认 为“ 益 气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为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动,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针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中医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中医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下面将介绍面肌痉挛的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

首先,中医药内服治疗是治疗面肌痉挛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面肌痉挛多由肝风内动、痰火上扰所致,因此治疗时可选用具有清肝熄风、祛痰止痉作用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白芍、天麻、龙骨等,这些药物能够平肝熄风、祛痰止痉,对面肌痉挛有良好的疗效。

其次,中医药外治疗也是治疗面肌痉挛的重要手段之一。

外治疗法主要是通过中药外敷或穴位贴敷来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

常用的外治疗法有逍遥散外敷、天麻醋贴敷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刺激患处的穴位或祛风化痰,达到缓解面肌痉挛的效果。

另外,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重要方法之一。

针灸能够调整人体的气血,疏通经络,达到平肝熄风、祛痰止痉的作用。

对于面肌痉挛患者,可通过针灸穴位如太冲、阳陵泉等来进行治疗,针灸疗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中医推拿按摩也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之一。

推拿按摩能够舒经活络、疏风化痰,对于面肌痉挛患者有着显著的疗效。

通过按摩面部穴位和肌肉,可以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同时也能够舒缓患者的情绪,达到治疗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医在治疗面肌痉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中医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结合中医药内服治疗、外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方法,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相信一定能够战胜面肌痉挛,重拾健康的生活。

中医针灸学 面部穴位

中医针灸学 面部穴位

迎香* Yíngxiāng(LI20) 手、足阳明交会穴 【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 ● 鼻塞,鼽衄,口歪,面痒
● 胆道蛔虫症 【配伍】 透刺四白治疗胆道蛔虫症。
LI20 SI18
ST 3
LI19
DU26
ST 4
RN24
地仓* Dìcāng (ST 4) 【主治】 ● 口喎 ,流涎
舌干口燥,口舌生疮,暴喑,喉痹,聋哑,咳嗽,哮喘, 消渴,食不下。 [配伍] 配金津、玉液、天突、少商治舌强不语、舌下肿痛、 舌缓流涎、暴喑。
颧髎* Quánliáo (SI 18) 手少阳、太阳经交会穴 【定位】 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主治】 ● 口喎,眼睑瞤动,齿痛,面痛,颊肿 【配伍】配地仓、颊车治口歪;配合谷治齿痛。
● 眼睑瞤动
【配伍】配颊车、合谷,治口歪、流涎。
【现代报道】
周围性面瘫 针地仓透下关、四白透颊车,配双侧合谷和阳白透鱼
腰,针刺得气,行提插捻转手法,新病行泻法,久病行补法,留针
30分钟,每日1次,7天为1疗程。
单颊纯车性*流J涎iách地ē仓(透ST颊6车) 治疗小儿单纯性流涎(排除其他口腔疾病
所【致主的治流】涎)●。口喎,颊肿 ● 齿痛,口噤不语
缘从外下向内上方,针身成弧形沿眼球刺向视神经方向 0.5~1寸,刺入后不宜捻转,可轻度提插。
LI20 SI18
ST 3
LI19
DU26
ST 4
RN24
水沟 DU26
[定位] 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昏迷,晕厥,暑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
鼻塞,鼻衄,齿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
承泣* Chéngqì(ST 1) 足阳明、阳蹻、任脉交会穴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100例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100例
主 穴 :双 侧 风 池 、太 阳 、下 关 、地 仓 、颧 髂 ; 配 穴 :气 血 亏 虚 ,肝 风 内 动 型 配 取 足 三 里 、太 冲 、 百 会 ;肝 肾 阴 虚 ,虚 风 上 扰 型 配 取 三 阴 交 、太 溪 、 四神 聪 ;风 寒 滞 留 , 经 筋 收 引 型 , 配 取 外 关 、翳
取 穴 :安 眠 、太 阳 、地 仓 、颊 车 、四 白 、迎 香 、巨
髂 ,每 次 2~3穴 , 每 穴 0.2~0.5ml。 部 分 病 人 注
射 后 会 出现 面 部 穴 周 皮 肤 水 肿 ,一 般 可 在 48h内 自
行 消 退 。面 肌 痉 挛 同 时 伴 有 面 部 肌 肉 萎 缩 的 患 者 ,
关 键 词 :面肌 痉挛 ;针 灸疗 法 ;水 针 ;穴位 注射 中 图 分 类 号 : R 24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0 2723(2002)03— 0009— o2
面肌 痉 挛 亦 称 面 肌 抽 搐 或 面 肌 阵挛 。临 床 表 现 为 面 部 表 情 肌 不 同 程 度 的挛 缩 ,属 祖 国医 学 “胞 轮 振 跳 ”、 “筋 惕 肉 明 ” 的 范 畴 。 自 1992年 1月 以 来 , 我 们 采 用 针 灸 配 合 小 剂 量 穴 位 注 射 治 疗 面 肌 痉 挛 100例 ,取 得 一 定 疗 效 ,现 总结 如 下 。 1 一般 资 料
第 25卷 第 3期
200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9月
云 南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oum al of Yun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维普资讯
Vo1. 25 No. 3 9 .20()2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

•指尖医学•针刺治疗面肌痉挛张欣丁淑强【关键词】针刺疗法;疏肝调神;面肌痉挛患者女,49岁。

主因右侧面部阵发性痉挛2年余。

于2019年4月6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患者自诉2年前因劳累及受凉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于当地医院接受抗炎、营养神经及中药汤剂、外用膏药治疗,查颅脑MRI提示正常,右侧面部阵发性痉挛。

现为求进一步诊治,遂于本院门诊就诊。

刻诊:神清,精神好,语言清晰流利,双侧肢体活动正常,右口唄斜,右侧面部肌肉阵发性痉挛,劳累、情绪激动时加重,大便不成形,小便正常,食纳正常,夜寐欠安,舌暗,苔白有齿痕,脉弦细。

复查颅脑MRI,排除颅脑病变。

查肌电图提示:右眼轮匝肌,右口轮匝肌安静时可见自发纤颤电位。

中医诊断为:痉病(面部),肝郁脾虚型。

西医诊断:面肌痉挛(facial spasm,FS)o治疗原则:醒脑开窍,疏肝调神,祛风止痉。

针刺取穴: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配穴:百会、四神聪、风池、阳白、头维、额醪、四白、迎香、地仓、颊车、下关,耳门、听会、合谷、太冲,以上穴位面部取患侧,其余部位均取双侧。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后,选用0.25mm x40mm华佗牌针灸针。

先针刺内关穴,直刺0.5~1.0寸,得气后施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1min;人中穴,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施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沿着胫骨后缘进针,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成45。

,进针1.0-1.5寸,得气后施提插补法1min;百会、四神聪穴均平刺0.5-0.8寸;风池穴向患者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攒竹穴平刺0.5-0.8寸;颤醪穴斜刺0.5-1.0寸;四白穴直刺0.2~0.4寸;地仓穴向颊车方向斜刺1.0-1.5寸;颊车穴向地仓方向斜刺1.0-1.5寸;以上8穴均得气后施捻转平补平泻法。

合谷、太冲D01:10.3877/cma.j.issn.2095-3240.2020.01.004作者单位: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通讯作者:丁淑强,Email:dingqiangshu@ 两穴直刺0.5~1.0寸,得气后施以捻转泻法。

针灸穴位 四白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 四白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四白穴说明指导书总述四白,经穴名。

出自《针灸甲乙经》。

属足阳明胃经。

位于面部,眶下孔处。

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提上唇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目赤痛痒、眼睑瞤动、目翳、口眼歪斜、面痛、面肌痉挛、头痛、眩晕。

为耳鼻咽喉部针麻常用穴之一。

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

1.名称四白穴2.别名暂无资料。

3.出处《针灸甲乙经》4.隶属足阳明胃经5.位置位于面部,眶下孔处6.主治目赤痛痒、眼睑瞤动、目翳、口眼歪斜、面痛、面肌痉挛、头痛、眩晕7.功能明目利窍,疏风清热。

8.操作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9.主要配伍配涌泉穴、大杼穴治头痛目眩10.定位位于面部,眶下孔处。

11.解剖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提上唇肌之间。

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

布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12.名词释义四,四方广阔之意。

白,明也。

穴在目下一寸,主“戾目不明”,针之可使视力复明四方,故名四白。

13.功能作用明目利窍,疏风清热。

14.详细主治1、目赤痛痒、眼睑瞤动、目翳等眼部病证。

2、口眼歪斜、面痛、面肌痉挛等面部病证。

3、头痛、眩晕。

4、耳鼻咽喉部针麻常用穴之一。

15.详细操作正坐或仰卧,眼向前平视,当瞳孔直下,眶下缘下方之眶下孔中取穴。

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眼球,不可过度提插捻转。

本穴禁灸。

16.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角膜炎、近视、夜盲、结膜搔痒、角膜白斑、面神经麻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第一支痛、鼻旁窦炎、胆道蛔虫症、头痛眩晕等。

17.配伍1、配睛明穴、合谷穴、光明穴、太阳穴、大骨空穴、小骨空穴治目生翳膜。

2、配涌泉穴、大杼穴治头痛目眩。

3、配睛明穴、合谷穴、临泣穴治眼红肿痛。

4、配攒竹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

5、配阳白穴、地仓穴、风池穴,合谷穴治面瘫。

18.附注暂无资料。

19.相关论述1、《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凡用针隐审方得下针,若针深即令人目乌色。

针灸穴位 额中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 额中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额中穴说明指导书总述额中,经外奇穴名。

出自《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

别名天心。

位于头额部正中线,眉间(印堂)直上1寸处。

在左右额肌交界处之中,布有眶上动、静脉和眶上神经的内侧支。

主治头痛、头昏、心悸失眠、伤风、额窦炎、急慢性鼻炎、鼻塞、过敏性鼻炎、结膜炎、麦粒肿、眼睑下垂、麻痹、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恶心呕吐、精神失常、癫痫、高血压等。

直刺0.1-0.3寸。

1.名称额中穴2.别名天心3.出处《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4.隶属经外奇穴5.位置暂无资料。

6.主治头痛、头昏、心悸失眠、伤风、额窦炎、急慢性鼻炎、鼻塞、过敏性鼻炎、结膜炎、麦粒肿、眼睑下垂、麻痹、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等7.功能清头明目,镇静安神。

8.操作直刺0.1-0.3寸9.主要配伍配山根穴、镇静穴治疗失眠10.定位位于头额部正中线,眉间(印堂)直上1寸处,天庭稍下处,两侧胆经阳白穴之中间,前额中线下1/3,与鼻针、面针咽喉和天河穴同位。

11.解剖在左右额肌交界处之中,布有眶上动、静脉和眶上神经的内侧支。

12.名词释义暂无资料。

13.功能作用清头明目,镇静安神。

14.详细主治头痛、头昏、心悸失眠、伤风、额窦炎、急慢性鼻炎、鼻塞、过敏性鼻炎、结膜炎、麦粒肿、眼睑下垂、麻痹、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恶心呕吐、精神失常、癫痫、高血压等。

15.详细操作直刺0.1-0.3寸,留针10分钟,或沿皮下向上平刺0.5-1.5寸,持续捻转5-10分钟。

灸3-7壮。

16.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鼻衄、眩晕、额窦炎、头痛、咽炎、哮喘、白喉等。

17.配伍1、透刺到鼻根部山根穴治疗鼻衄。

2、配山根穴、镇静穴治疗失眠。

18.附注本穴与鼻针、面针咽喉和天河穴同位。

19.相关论述1、《针灸境外气血》:“额中,取目内眦至目外眦为一目寸,乃将目寸从印堂穴向上量,尽处是穴。

主治烂眼弦,灸五壮。

”2、《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额中,奇穴。

位置取目内外眦角间之长度为一寸,以此目寸从眉心(印堂穴)上量,尽处是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面肌痉挛针灸穴位有哪些呢
导语:相信在严寒的冬季很多朋友都会因为一些不知名的原因而出现了面瘫的症状,而面瘫后遗症就会导致面肌痉挛的现象出现从而也就会导致面部不断
相信在严寒的冬季很多朋友都会因为一些不知名的原因而出现了面瘫的症状,而面瘫后遗症就会导致面肌痉挛的现象出现.从而也就会导致面部不断的抽搐,也让周围的朋友看到这种情况后产生后怕的心情.所以针对这种症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治疗方式,那么面肌痉挛针灸穴位有哪些呢?接下来有时间就一起去了解一下.
面肌痉挛属中医“筋惕肉”、“内风”、“颜面抽搐”等范畴,多因邪气久留筋脉,阻滞气血运行致气血瘀阻,脉络不通,或素体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筋脉肌肉失于濡养;或肝肾阴虚,阳亢风动等内外因素而发病。

中医古籍《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针灸资生经》、《普济方》、《针灸大成》等都提到了针灸治疗面肌痉挛。

常取下关、颧髎、合谷等穴疏通经络,祛风止痉,调和气血以恢复局部神经肌肉的功能;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又是筋之“会”穴,刺之有舒筋活络,缓解痉挛的作用;百会位于头部正中,归于督脉,入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刺之有开窍宁神之功;上星、印堂作用与百会相似,均为醒脑开窍针刺法之主穴;足三里是多气多血之腧穴,刺之具有强壮全身的作用;合谷配太冲能通调二经气血,古称“四关”穴,具有较强的镇静解痉作用;下关、瞳子髎、地仓、颊车等穴能疏通局部气血,使经气通畅,筋肉协调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面肌痉挛属本虚标实之症,针刺的同时如能配合耳贴、口服中药等治疗,可增强疗效,缩短疗程。

以上几段文字内容就为我们很好地介绍了面肌痉挛针灸的一些穴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