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联合揿针治疗面肌痉挛32例

合集下载

巨刺针法结合头针治疗面肌痉挛33例

巨刺针法结合头针治疗面肌痉挛33例

之海, 主一身阳气” 针刺督脉之百会等穴位, 。 调节左右之阳气, 从阳引阴, 交通阴阳之气血, 均衡左右两侧经气的平衡, 使之阴 平阳秘, 调气活血, 通经活络。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 主调
例, 显效2 好转 5 无效2 对照组治疗前舌瘫 1 例, 例, 例, 例; 0 治 疗后痊愈 。 显效2 好转 4 无效4 例, 例, 例, 例。治疗组治疗前
炎, 不但可大大减少副作用, 且在升高血色索、 血浆白蛋白、 血
白细胞计数及降低血脂等方面有着单用西药所达不到的效果 .
显著, 根据面神经的分布及面部经络的走向和面肌痉拿属于足
阳明经病变 , 选取 了足阳明经粉穴下关、 烦车、 四白为主穴 , 采
9 0. 3
J M . . 0 , l4 . . TC D c 2 3 Vo. No 1 e 0 4 2
或隔 日1 每组均 1 为 I 次, 5日 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例。 提示治疗组的副作用及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00) P . . 5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部分观察指标变化比较: . 其中B N U ,
S r2 小时尿蛋 白两组治疗后均较抬疗前降低( <00) C ,4 P .1 ;
31 疗效标准 () . 1痊愈: 面肌痉孪发作消失, 病情德定在半年
(C 情况, T) 并且每 日 监测血压两次。
3 治疗 蜻果
本组 5 例患者, 3 例, 1 例; 0 男 1 女 9 年龄 2^6 岁, 1 -5 平
均 31 岁; 95 病程 1 个月一i 年, s 平均62 左侧痉挛2 例, . 年, 6 右侧痉挛 2 例, 4 其中额及眼轮匝肌痉孪2 例, 1 半侧面肌痉孪 2 例; 例伴有头痛, 例伴有患侧耳鸣, 例为面神经麻痹 9 9 3 8 后遗症, 全部病例均符合《 实用神经病学》 版面肌抽摘诊断 第2

温针加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32例

温针加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32例
3 疗 效标 准 与治 疗 结 果
手阳明经上腧穴 , 据经络循 行路 线 ,经络所过 , “ 主治所及 ” 。远
近 配 合取 穴 , 振 奋 人 体之 阳气 , 风 散 寒 通 络 , 之 风 池共 奏 能 疏 加 平 肝熄 风 , 阴潜 阳之 功 。人 体 左 右 两 侧 的 经 络 在 生 理 上 互 为 滋
1 2 诊断标准 .
() 1 早期 多为 眼轮 匝肌 间隙性抽 搐 , 渐至 同
侧其它面肌抽 搐 ;2 抽搐 程度 不等 , 因劳 累精神 紧张及 谈 () 可 话等因素加剧 , 入睡则抽搐停止 ;3 神经系统无 阳性体征 。 ()
2 治 疗 方 法
2 1 温针 .
局 部 取 阿 是穴 ( 局 部 痉 挛 剧 烈 或 最 早 出 现 痉 挛 即
存 在 情 况 下 面 肌 痉 挛 消 失 , 访 半 年 未 见 复 发 ; 效 : 平 静 随 显 在
中图分类号 :751 R 4. 2
文献标识码 : B
状 态下痉挛 不发作, 有诱 因存在时仅轻 微跳动 , 但次数 明显减 小, 力量减弱 , 围变小 ; 转 : 范 好 在平静 状态 下痉 挛不 明显 , 诱 因存在 时痉 挛即出现 , 比较剧烈 的阵发性痉挛减 少 , 但 力量减
维普资讯
20 年第 2 卷第 3 08 9 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31
温针加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 3 2例
王 荣
( 南昆钢 医院 ,云南 安 宁 6 0 0 ) 云 5 3 2
关键 词 : 肌 痉 挛 ; 面 温针 ; 穴位 注 射 ; 效 疗
调节, 相互 为用 , 在病 理上相互 影响 , 在治疗上 相互调 整, 患侧

磁极针对极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32例疗效观察

磁极针对极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32例疗效观察

磁极针对极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32例疗效观察面肌痉挛又称”面肌 动症”,归属于中医的”面风”范畴,是一侧面部肌肉作间歇、不规则、无疼痛的痉挛抽动,临床治疗颇为棘手。

针灸门诊往往接诊曾经运用中、西药物及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或疗效缓慢的患者。

为此,我们采用20世纪9 0年代我国研制的新型针具--磁极针,并结合疾病性质和磁极针的特点,运用双极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32例,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32例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2岁;病程最短6 个月,最长8年。

因面瘫失治或治疗不当而发者24例,不明原因者8例。

2治疗方法2.1选穴局部选取阿是穴(面部痉挛发起并抽搐最活跃部位),配合辨证选穴。

主穴:阿是穴、百会、风池、合谷、太溪、太冲。

配穴:伴有心烦、失眠者,配神门、三阴交;痉挛累及同侧颈阔肌者,配阳陵泉。

2.2方法在患者面部,选取2~3个阿是穴,采用2寸或3寸N极和S极磁极针,两针相距2 ~3 mm,同时平行刺入面部阿是穴和风池穴,这种刺法称为对极针刺法,以有针感为度。

其他穴位,采用N极或S极单极针治疗。

留针期间,对在面部的对极针进行小幅度雀啄式提插法行针,雀啄频率约120~180次/分,每一阿是穴每次行针约1分钟,其他穴位行针约0 .5分钟。

太溪穴用补法,余穴用泻法,得气后留针,每次行针间隔10分钟,留针40~60分钟,每日1次,针刺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休息3~5天,治疗3个疗程统计疗效。

3治疗结果治疗前,记录每个病例面肌痉挛发作持续时间(选择最长1次的时间,以秒计算)和2次痉挛发作间隔时间(选择2次完整发作间隔最短时间,以分钟计算), 治疗3个疗程后,再记录每个病例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和2次发作间隔时间,然后统计总结。

3.1疗效标准经用磁极针治疗3个疗程,痉挛不再发作,随访半年未见复发者为痊愈;痉挛每天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程度明显减轻,发作次数约为治疗前1/3以下者为显效;痉挛发作症状减轻, 每天发作次数约为治疗前2/3者为有效;主要症状无变化者为无效。

多种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20例

多种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20例

多种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20例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表现为面部肌肉呈阵发性,不规则不自主的抽搐。

通常局限于眼颊或颊部、口角,严重者可波及整侧面部。

一般多发生于一侧,两侧发病者少见。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

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及睡眠不足可使病情加重,入睡时停止发作。

本病多在中年以后发病,常见于女性。

本病病因不明,且一般不会自然好转。

现代西医对此尚缺乏特效疗法,目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均欠理想。

笔者在总结他人的基础上,发现采用多种不同刺法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有较为满意的效果,现阐述如下。

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治疗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本组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40~55岁,发病部位在左侧者14例,右侧者6例;病程20天~8年。

治疗方法:①取穴。

主穴:阿是穴(抽动最显著部位)、牵正、翳风;配穴:腕踝针上1区、颧髎、攒竹、夹承浆、合谷、后溪、三阴交、足三里。

②操作方法:主穴均取,配穴据抽动部位酌加。

针翳风穴时,用28号15寸毫针向鼻尖部深刺,约12寸,使酸胀感向面颊部放散,以捻转加小幅度提插手法,运针1~2分钟,留针;继针牵正穴,取28~30号1寸毫针3~5枚,可采用扬刺法,先针穴区中间一枚,深刺至明显得气,再针四周,可略浅,均用直刺法,得气后留针;阿是穴,用浮刺法,方法是,取05寸30号毫针多枚,在抽动最明显处,针尖向穴区中心围刺,进针1~2分,应使针刺的皮肤突起,形成一个小丘,并使针体悬吊而不下落。

根据症情,每次用针6~10多枚;腕踝针上1区采用腕踝针法平刺12寸留针;颧髎直刺05寸直达骨面处,行泻法,待针感传至面颊深处时留针;攒竹可先摸到眶上孔,以30号1寸针直刺07~08寸;夹承浆,30号针直刺;针合谷穴时采用行气法,用15寸针刺入穴位后,稍停片刻,然后采用小幅度捻转、震颤法催气,得气后采用按压的方法行气(患者以健侧手的中指、无名指放在合谷穴的针柄下,示指放在针柄上轻轻按压),手法操作持续20分钟。

针药结合治疗面肌痉挛42例疗效观察

针药结合治疗面肌痉挛42例疗效观察

本文观察结果 表明 , 针灸联合 中药治疗面肌痉挛收到很 好的临床疗效 , 且无副作用 , 患者 对治疗方法无依赖性 , 宜 于

l 9 4・
中国中医药科技 2 0 1 3年 3月第 2 0卷第 2期 Ma r . 2 0 1 3 V o 1 . 2 0 N o . 2
疹 出现 。
d a t i o o f t h e P a t i e n t A s s e s s m e n t f o C o s t i p a t i o n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 Q . e s —
2 . 3 统计学处理
所 有数 据使 用 S P S S 1 7 . 0统计 学软 件包
处理 , 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 , 等级 计数 资料采用 R i d i t 分析, P< 0 . 0 5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3 治 疗 结 果
3 . 1 疗效标准
痊愈 : 面肌抽搐症状消失 , 随访 6~1 2个 月
情况均会诱发或加重发作 , 面部 或头部肌 肉运动也会诱 发痉
挛发作。
2 治 疗 方 法
2 . 1 治疗组 ①针刺疗法 : 主穴取阿是穴( 即面肌痉挛触发
点) ; 配穴取 阳白、 四 白、 鱼腰 、 攒竹、 迎香 、 颊车 ; 辨证取 穴 : 肝
风内动加太 冲 、 阴陵 泉; 痰湿 阻络加 丰隆 、 中脘 。操 作方法 : 以2 8— 3 O号 毫针 针刺 , 进针后捻转补泻 1 分钟 , 留针 3 0— 6 O 分钟 , 每 1 5分钟行针 1 次, 每 日或隔 日 1 次, 1 0次为 1疗程 , 疗程间间隔 2日。② 中药组方 : 熟地黄、 白芍 、 牡蛎各 3 0 g , 当

针药结合治疗面肌痉挛38例

针药结合治疗面肌痉挛38例

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会议 , 论文汇编 ,0 6 20 2 0 :9 . [ ] 陈红 霞. M周围神经病 变 ・ 4 D 血瘀症的规范化 研究f . 第七次 全 c] 国中西医结合 D M学术会议. 论文汇编 ,0 4 3 1 2 0 :7 .
I 3 8 .
( 稿 日期 :0 9—1 3 编 辑 : 振 华 J 收 20 1— O 冀
神之功 , 及针刺 的散 风清热 、 静定 志之效 。各取 所长 , 镇 优势互
补。
阿是穴 ( 起搏点 ) 。以上穴位均用平补平泻法 , 中阿是穴浅刺 , 其 不提插捻转。针 刺得气后 留针 3 m n 留针期 间嘱患 者放松 、 0 i, 静
卧 。每 目1次,O次为 1 1 个疗 程, 连续治疗 2个疗程。
4 典 型病 例
( 收稿 日期 :0 9— 0—1 编辑 : 20 1 9 姚玲 )
马某 , ,8岁 ,07年 4月 1 女 3 20 8日初诊 。主诉 : 侧颜面部 左
参考文献 :
[ ] 陈灏珠. 】 实用 内科学f . 北京 : 民卫生出版社,0 194~ 6 . M] 人 2 0 :4 9 9 [ j 许樟荣. F 变、 2 D病 诊断和治疗 [ ] 中国 D J. M杂志 , 0 , ( ) 10 2 19 3 : 0 8
[ ] 于世家.) 3 I M周阍神经病变 ・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 , C 全国中西
1 一 般 资料
肌 肉抽搐 3年。患者初起抽 搐较轻 , 月 前因工作 烦劳 , 搐加 1 抽
剧, 并扩展到颜面部 , 伴失 眠 , 烦急躁 , 心 脉沉 弦 细数。诊断 : 面
肌痉挛。辨证 : 阴血不 足, 虚风内动。使用上述 方法 治疗 2 O天 ,

揿针在临床上的应用

揿针在临床上的应用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11卷第30期 临床医学·医药论坛 -143-揿针在临床上的应用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umbtack acupuncture段庆燕(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山东泰安,271000)中图分类号:R2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9)30-0143-【摘要】揿针属“浮针”范畴,与古代的“静以久留”意义相似,为中国古代久留针在现代的延伸与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改良后,揿针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肩周炎、腰痛、胃痛、失眠、月经不调等各种疾病,在巩固和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从埋针部位简述揿针在目前临床上的应用。

【关键词】揿针;中医;临床应用【Abstract】The thumbtack needle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floating needle, it is similar to the ancient meaning of “staying for a long time”, which is the exten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needles in modern times. Since the improvement in the 1950s, the thumbtack needl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acute and chronic soft tissue injury, bone hyperplasia, frozen shoulder, low back pain, stomach pain, insomnia, irregular menstruation and other disease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olidating and improving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patient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briefly describ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umbtack needle in the current clinical practice.【Keywords】Thumbtack needle;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application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9.30.057揿针是中医针灸治疗方式之一,亦为中医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皮内针,其能够刺入并长时间固定、埋藏于患者腧穴皮内或者皮下,给予患者皮部微弱且长效的刺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1]。

针刺加TDP照射治疗面肌痉挛31例

针刺加TDP照射治疗面肌痉挛31例
目 类 号 : 4 . 分 R2 6 6 文 献 标 识 码 : B
面肌 痉 挛 属 中 医学 “ 肉稠 ” “ 风 ” 范 畴 , 、面 等 常
基 本痊 愈 , 2个 月后 发 现 左 侧 眼 睑有 时 有 明 显跳 然
见为一 侧 面部肌 肉不 由 自主 的 无 规则 地 抽 搐 , 多 于中老 年人 , 以女性 居 多 。本 病 可 因疲倦 、 神 二 尤 精
常传 入信 号 , 消除 面神 经 的异 常兴奋 状 态 , 面肌 痉 使 挛 得 到缓解 乃 至 消除 … 。所 谓 “ 口合 谷 收 ” 曲池 面 , 与合谷 合 用 , 能调 和营卫 、 风解 表 , 疏 兼通 络止 痉 , 太
冲为足 厥 阴肝 经原 穴 , 平 肝熄 风止 痉之 功效 , 有 血海
江西中医药 2 1 0 0年 5月第 5期总 4 卷第 3 9期 l 2
! l 、


翻 三 一三 叠 药 业
; ; 石 ;
卜 刺加 T P照射治 疗面肌痉挛 3 例 D 1
方 丽仙 ( 浙江 省浦 江县 人 民医 院
浦 江 320 ) 220
富 : 刺 疗 法 ;D ; 词 针 T P 面肌 痉 挛
动, 后逐 渐 发展 为左 侧 面肌不 由 自主地 抽 动 , 段 时 近 间因 劳 累更 甚 , 而 来 诊 。查体 : 神倦 怠 , 侧 面 故 精 左 肌不由自主地抽搐 , 眼裂变小 , 红苔薄黄脉弦数 , 舌 血压 10 8 H , 3/ 8mm g 余无 殊 , 断 为 面肌 痉 挛 , 上 诊 用
长 I 以及 自主运动而加重 , 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 , 舌逐渐 波 及 整 个 面 部 。 笔 者 近 年 来 运 用 针 刺 加 P 照射治疗 面肌痉挛 3 例 , 1 现报告如下 : 般资 料 所 有 病 例 均 为 门诊 病 例 , 中男 性 9息 。1 后抽 动频率明 并 周 显减 小 , 继续 治疗 至 2 疗 程 , 症状 消失 。 5 体 会

针药合用治疗面肌痉挛经验总结

针药合用治疗面肌痉挛经验总结

针药合用治疗面肌痉挛经验总结作者:杨世刚赵凯魏彦宁邴彩珍张莉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6年第09期[摘要]总结赵凯教授采用针药合用之法治疗肌痉挛的经验。

面肌痉挛病因病机主要为心脾两虚和血虚生风,赵凯教授认为本病应从肝论治,应用中药结合针灸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针药合用;面肌痉挛;临床经验面肌痉挛,是指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作性无痛性收缩,首发症状常从下睑眼轮匝肌的轻微颤搐开始,逐渐向上扩展至全部眼轮匝肌,进而向下半部面肌扩展,尤以口角抽搐较多。

本病属于中医“面风”、“胞轮振跳”、“筋惕肉喟”等范畴,多见于成年人。

后世医家对此病亦有各自的见解。

夏明认为本病属中医“痉症”范畴,多属肝肾阴虚,血虚生风,阴不制阳所致,多为本虚标实;梅国胜等认为临床治疗此症时当以风为纲,而治法则以息风止痉、通络为主;王瑜等认为本病肌肉痉挛亢奋属实证,健侧肌肉静止属虚证,局部取穴多在眼轮匝肌及其附近。

综合各医家对于本病的认识,本病病因主要是风邪,多以内风为主,肝肾阴虚为主要病机。

治疗上大致方法相同,主要以息风止痉、通络为主,只是用药及针刺取穴有所出入。

面肌痉挛虽是慢性病变,亦不能危及生命,但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而中医药及针灸在治疗面肌痉挛上具有独特的疗效及优势,现将赵凯教授对面肌痉挛病因病机的认识及针药合用治疗本病的经验作一概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

1.病因病机1.1心脾血虚面肌痉挛,中医认为主要与风、痰、虚、瘀等有关,病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或经脉空虚,风邪外侵;或痰阻经络,气血失调;或肝肾阴虚,阳亢风动;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本病多因气血亏损或久病失调,劳倦过度,损伤心脾,心脾两虚,筋肉失养而动,变因肝脾血虚,日久生风,虚风内动,牵曳胞睑而振跳。

本病发病与胞睑、心、肝、脾关系密切,辨证以虚证为主。

胞睑振跳,劳累加重,心烦失眠,食少神疲者为心脾血虚。

1.2血虚生风胞睑振跳不休,不能自控者为血虚生风。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首先,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调节免
疫系统等。

针灸在治疗面肌痉挛时,通过针刺经络,疏通气血,调节人体内部的生理机能,从而达到平衡机体的目的,进而减轻或消除面肌痉挛症状。

此外,针灸刺激穴位可使大脑
释放内啡肽和其他内分泌物质,具有镇痛、镇静和抗炎作用,从而有助于改善面肌痉挛的
症状。

其次,临床实践证明,针灸治疗面肌痉挛具有很好的疗效。

许多针灸医师在临床上应
用针灸治疗面肌痉挛,发现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善,甚至完全消失。

一项规模较大的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疗效显著,治愈率可达70%以上,同时治疗后症状不再复发的患者
占50%以上。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针灸的操作技巧、治疗时间和
病情严重程度。

因此,患者在选择针灸治疗时,最好寻找具有丰富经验和高水平技术的针
灸医师进行治疗。

最后,虽然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很好,但它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针灸治疗需要
在安全、清洁的治疗环境下进行,治疗前需与医师充分沟通及了解患者身体情况。

另外,
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孕妇、血友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等,针灸治疗需特别慎重,必须经
过医师充分认真的评估确定是否适合应用针灸治疗。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面肌痉挛具有显著的疗效,但需要选择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针
灸医师进行治疗,并在治疗前需充分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及症状严重程度,以保证治疗的安
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与物理疗法相结合治疗面肌痉挛

针灸与物理疗法相结合治疗面肌痉挛

针灸与物理疗法相结合治疗面肌痉挛面肌痉挛指一侧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阵发性、节律性抽搐、痉挛或强直性发作。

多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向下扩大至面部表情肌及口轮匝肌,常局限于一侧,两侧受累较少,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过度疲劳及讲话等原因容易诱发,安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本病好发于中年女性,病因不明,临床上属于疑难杂症。

面肌痉挛虽无疼痛,但可引起心理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社交、工作、生活。

多年来,采用针刺、指激按摩、物理疗法治疗本病,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50例,男15例,女35例;20岁以下1例,21~40岁13例,41~60岁34例,60以上2例;年龄19~68岁;病程1个月以内7例,1个月~0.5年35例,0.5~1年6例,1年以内2例,病程2周~5年;左侧面肌痉挛23例,右侧面肌痉挛27例。

嘴角、眼周同时痉挛41例,单纯眼周痉挛9例。

全部病例经头颅CT或MBI检查,以排除颅内病变。

治疗方法:①针炙疗法:针刺以活血熄风、通络舒筋为原则。

取穴:百会、印堂、人中、承浆、双侧风池和太阳为每次必选穴,以眼周肌肉痉挛为主者选取患侧瞳子髎、下关、承泣、四白、丝竹空、迎香穴中的3~4穴;以口周肌肉痉挛为主者选取患侧地仓、迎香、下关、颊车、口禾髎、大迎穴中的3~4个穴位,眼周合并口角部肌肉痉挛者取以上5~8个穴位。

针刺方法: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华佗牌0.3mm×30mm毫针,避开血管快速无痛浅刺皮下,得气即止,不行捻转提插,行针30分钟,每10分钟轻轻弹拔针柄3~5次,以便面部穴位气血畅通而不伤血脉肌肉,面部以外选取双侧合谷、太冲、头临泣、足临泣、三阴交、血海、阴陵泉为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0.3mm×30mm华佗牌一次性毫针,双侧合谷、太冲、三阴交、血海穴直刺0.5~1.5寸,得气后施以补法;双侧头临泣采用向上斜刺法,刺入头皮下0.5寸,平补平泻;双侧足临泣刺入0.5~1寸采用泻法。

行针45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刺激量以患者可耐受为度,不强行捻款转提插,以防加重患者恐惧心理影响治疗和刺激加重痉挛症状。

针灸治疗面瘫后面肌痉挛35例

针灸治疗面瘫后面肌痉挛35例
( 2 .5% ) 好转 4例 ( 1 .3%) 无效 1 ( .6% ) 占 87 , 占 14 , 例 占2 8 ,
总 有 效 率 9 .4% 。 71
最 短 3个 月 , 最长 2a 。所 有患 者发 病前 均有 面神 经炎 ( e ’ Bl s l 麻 痹) 病史 , 除了其他疾病所导致 的面肌痉挛 。 排
针尖 向上斜刺 0 2寸 ~ . , 阳直刺 0 3寸 一 . . 0 3寸 太 . 0 5寸 , 风池 直刺 0 8寸 ~ . 1寸 , 合谷 、 太冲直刺 0 5寸 一 . , 关 向上斜 . 0 8寸 外
者 面瘫 恢复后 留有面肌抽搐 , 在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更 明显 , 有的可呈持 续性 H 。中医学 认 为 , ] 本病 属 于 “ 惕 肉咽 ” “ 筋 、 痉 症” 范畴 。皆 由面瘫治 疗不 及时 或治疗 不 当所 引起 。《 证 治 类
刺 的同时 , 用艾条温和灸 患侧 阳 白、 仓 、 地 颧髂 、 足三 里 , 每穴灸
2 i。针灸 治疗 每天 1次 , 0m n 疗程 之间休 息 2d5次 为 1 程。 , 疗
治疗 2个疗程后 , 左侧 面肌 抽动 明显减 轻 , 4个疗 程后 , 侧面 左 肌抽动 消失 , 临床痊愈 。3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
阵 发 性 、 规 律 的 抽 动 , 累 时加 重 , 眠 时 消 失 , 不 劳 睡 口服 卡 马 西 平
律的面肌抽动 , 限于一侧 , 侧受 累较少 ; 多 两 ③起 病从 眼轮 匝肌
的轻微 抽动开始 , 逐渐 向 口角 、 整个 面肌扩 展 , 重者 眼轮 匝肌 抽
动致睁眼 困难 , 每次抽动数秒 至数分钟 ; 精神 紧张 、 ④ 疲劳 和 自
主运动时加重 , 睡眠时消失 , 不伴有 疼痛 , 晚期 少数 患者可有 面

中医医案——面肌痉挛(二)

中医医案——面肌痉挛(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针药并用治疗面肌痉挛病案:杭某,男,58岁。

初诊:1990年7月30日。

主诉及病史:左侧面肌抽动八年余,并逐渐加重。

诊查:左侧面部阵发性痉挛抽动,发作频繁,以口角及眼角为甚,精神紧张及注意力集中时发作加剧。

大便干。

舌质红,苔薄,脉弦。

辨证:血虚风胜,筋脉失养。

治法:养血熄风,宁神镇痉。

针药同治,处方以四物汤合酸枣仁汤加减。

取穴:翳风听会耳和髎颧髎合谷刺法:合谷施以补法。

余穴均以1.5~2寸针沿皮向耳部方向透刺,施以泻法。

留针30分钟,隔日1次。

处方:当归6g 生地黄15g 赤芍15g 川芎3g 丹皮10g 炒枣仁15g 茯神10g 知母10g 炙甘草5g 白附子3g 石决明20g(先下)钩藤15g 7剂二诊:1990年9月10日。

面部抽动发作次数减少,发作程度亦见减轻,尤以针刺后一段时间内为轻松。

惟因工作繁忙,不能1坚持按时针灸及服药。

三诊:1991年4月17日。

口角处抽动已止,眼角处抽动亦减轻,仅在紧张时发作。

嘱其继续治疗。

按语面肌痉挛是临床较难治疗的一种疾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顽固而易复发,临床不易治愈。

针灸对此病有一定疗效。

此例病人辨为血虚风胜、筋脉失养而为痉,治以养血熄风、宁神镇痉为法。

内服汤剂,处以四物汤养血和血,白附子为治面病专药;钩藤、石决明熄风;酸枣仁汤养心安神以止痉。

局部取穴,施以透刺法、强刺激,合谷施补法,可主治面部疾病,又为阳明经原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补之以调补气血。

治此病收效缓慢,病人又未能按时治疗,亦影响疗效。

目前虽未能治愈,但已明显好转,口角处抽动已止且未复发,仍不失为有效经验,供同道参考借鉴。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P444-445,杨甲三医案。

杨甲三,又名汉鑫,1919年1月生。

江苏省武进县人。

教授。

13岁时受业于常州名医吴秉森先生门下,后又从师针灸大家承澹安先生,于1936年毕业于中国无锡针灸传习班,其后在武进悬壶济世,并受岳翁华庆云先生(常州名中医,尤擅内、妇科)亲传。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面肌痉挛31例观察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面肌痉挛31例观察
【 Ab s t r a c t j O b j e c t i v e :T h i s a r t i c l e a i ms t o o b s e r v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s o f a c u p u n c t u r e a n d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i n t h e
实 用 中 医药 杂 志 2 0 1 5 年1 月 第3 1 卷1 期 ( 总 第2 6 4 期)
J OURNAL OF P R AC T I CAL T RADI T I ONAL C HI NE S E MEDI C I NE 2 0 1 5 . Vo 1 . 3 1 No . 1
o n l y t r a d i t i o n l a C h i ne s e me d i c i n e t r e a t me n t . Th e e v a l ua t i o n wa s c a r r i e d o u t a f t e r t wo c o u r s e s o f t r e a t me n t .Re s u l t s : Th e t o t l a e fe c t i v e n e s s or f t h e t r e a t me n t ro g u p Wa s 9 3 . 5 4 % , wh i l e t h e t o t l a e f f e c t i v e r a t e f o r t h e c o n ro t l ro g u p wa s 7 0 . 9 7 %. Th e t wo g r o u p s
2 0 0 9 年7 月至2 0 1 2 年1 2 月 ,笔者用针灸配合 中药治 疗面肌痉挛 ( H F S ) 取得显著疗效 。总结如下。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100例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100例
主 穴 :双 侧 风 池 、太 阳 、下 关 、地 仓 、颧 髂 ; 配 穴 :气 血 亏 虚 ,肝 风 内 动 型 配 取 足 三 里 、太 冲 、 百 会 ;肝 肾 阴 虚 ,虚 风 上 扰 型 配 取 三 阴 交 、太 溪 、 四神 聪 ;风 寒 滞 留 , 经 筋 收 引 型 , 配 取 外 关 、翳
取 穴 :安 眠 、太 阳 、地 仓 、颊 车 、四 白 、迎 香 、巨
髂 ,每 次 2~3穴 , 每 穴 0.2~0.5ml。 部 分 病 人 注
射 后 会 出现 面 部 穴 周 皮 肤 水 肿 ,一 般 可 在 48h内 自
行 消 退 。面 肌 痉 挛 同 时 伴 有 面 部 肌 肉 萎 缩 的 患 者 ,
关 键 词 :面肌 痉挛 ;针 灸疗 法 ;水 针 ;穴位 注射 中 图 分 类 号 : R 24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0 2723(2002)03— 0009— o2
面肌 痉 挛 亦 称 面 肌 抽 搐 或 面 肌 阵挛 。临 床 表 现 为 面 部 表 情 肌 不 同 程 度 的挛 缩 ,属 祖 国医 学 “胞 轮 振 跳 ”、 “筋 惕 肉 明 ” 的 范 畴 。 自 1992年 1月 以 来 , 我 们 采 用 针 灸 配 合 小 剂 量 穴 位 注 射 治 疗 面 肌 痉 挛 100例 ,取 得 一 定 疗 效 ,现 总结 如 下 。 1 一般 资 料
第 25卷 第 3期
200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9月
云 南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oum al of Yun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维普资讯
Vo1. 25 No. 3 9 .20()2

揿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

揿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

揿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揿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1.临床资料本组观察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36~65岁,平均年龄42.8岁;病程10天~1.5年。

其中轻度10例,仅见患侧眼角或口角处抽动;重度20例,整个患侧表情肌肉抽搐,影响患者说话、吃饭等日常生活。

2.操作方法患侧面部严格消毒后,先后梅花针轻轻叩打患侧面部,采用浅表弹刺法,即针尖对准叩刺部位,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手法轻灵。

按部位由上至下,患侧面部全部打遍,若叩至某部位,针尖一触,立发痉挛,连试几次都是这种反应,即在此处埋1揿针,并用胶布固定。

若有两处敏感点,即埋2针。

隔1~7天后去掉揿针,再以梅花针重新叩刺找敏感点,其反应也许另变一处,或仍在原处,按其反应战再埋揿针。

揿针留置时间根据季节不同而定,热天留置1~2天,冷天可留置3~7天,揿针留置期间每隔4小时左右按压埋针部位1~2分钟,以加强刺激,增强疗效。

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痊愈:面肌恢复正常,无痉挛现象,随访年未复发;显效:面肌偶见痉挛;好转:面肌痉挛次数减少;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改善。

3.2治疗结果本组观察30例,其中痊愈17例,显效10例,好转3例。

揿针埋置次数为1~5次,治疗时间一般为3~21天。

4.体会面肌痉挛是由于面部表情肌过度兴奋所引起。

我们采用揿针埋置的方法治疗面部肌肉痉挛,是将揿针刺入皮内,固定并留置一定时间,从而给皮部以弱而长时间的刺激,以疏通经络,使气血调和,面部肌肉得以温养濡润,使过度兴奋的神经、肌肉恢复正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针联合揿针治疗面肌痉挛32例
浮针联合揿针治疗面肌痉挛32例
高锋1,2,冯妮3,王芹1,2*
(1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武汉430061;2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科,武汉430074;3湖北中医药大学)
面肌痉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肌无规则的不自主抽搐。

该病进展缓慢,但面部肌肉不自主反复抽动极易引起患者心理和社交活动障碍,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笔者采用浮针联合揿针治疗本病,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2例患者均来自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29~66岁,平均46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6.5个月。

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中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制定:①中年以后发病,女性多见;②阵发性快速抽动,多从一侧眼轮匝肌开始,可扩散至面肌、口轮匝肌;③精神紧张、劳累后加重,入睡时停止,不可自行控制;④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排除合并三叉神经痛、癫痫、癔病以及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孕、产妇及精神病患者;治疗期间同时服用药物、注射或手术以及采用其他治法者。

2 治疗方法
采用浮针联合揿针埋刺治疗。

(1)浮针:患者仰卧位,选取头部患侧额肌、颧肌、胸锁乳突肌上段,触摸局部有紧、僵、硬、滑者为靶点,以距靶点3~5 cm处为进针点,注意避开皮肤上的浅表血管及瘢痕等。

常规消毒后,采用一次性中号浮针,借助浮针进针器,针尖朝向靶点,使针体与皮肤呈15°~25°角迅速刺入皮下,沿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平刺,进针过程中力求无疼痛、无得气感,如有胀痛感多为刺入肌肉层,应当将针尖缓慢退至皮下重新进针。

进针完成后,将针尖退至套管内,并旋转针柄固定,以进针点为支点,右手持针柄对准靶点进行扇形扫散动作,扫散时保持针身局部皮肤呈线状隆起。

每次扫散持续时间约10 s,频率为100~120次/min。

浮针扫散操作:①额肌:嘱患者闭眼、皱眉、抬额,每个动作3次,每次持续10 s,同时医者进行扫散,之后嘱患者放松,再行扫散10 s;②颧肌:嘱患者咬牙、鼓腮,每个动作3次,每次持续10 s,同时医者进行扫散,之后嘱患者放松,再行扫散10 s;③胸锁乳突肌:嘱患者行转头动作,医者1只手抵抗其下颌部行抗阻动作,持续10 s,同时医者进行扫散,之后嘱患者放松,再行扫散10 s。

治疗结束后,取出针芯及套管,消毒后以创可贴敷于局部以防感染。

浮针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连续治疗3个疗程。

(2)揿针埋刺:①取穴:双侧腕踝针上1、上2、上3。

(上1:腕横纹上2寸,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拇指按压凹陷处;上2: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即内关穴处;上3:腕横纹上2寸,靠近桡动脉外侧。

)②操作:选用清铃牌0.2 mm×1.5 mm揿针,常规消毒,将揿针贴埋于上述进针点固定留置,并嘱患者每次按压揿针1 min,每日3次。

揿针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 d,连续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指标评价。

(1)痉挛强度:参照痉挛强度分级标准。

0级: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反射增多;2级:轻度痉挛,眼部与面肌有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中度痉挛,眼部与面肌痉挛明显,轻微功能障碍;4级:重度痉挛,面部严重痉挛及功能障碍,影响生活和工作。

(2)
痉挛频度:参照《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痉挛频度分级标准。

0级:无痉挛;1级:刺激可诱发中度、轻度痉挛;2级:痉挛发作少于或等于1次/h;3级:痉挛发作多于1次/h,但少于或等于10次/h;4级:痉挛发作多于10次/h。

3.2 疗效评定标准
于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疗效评定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痉挛强度、频度分级标准制定。

痊愈:经治疗后患侧面部无牵拉抽动出现,痉挛强度及频度分级降为0级;显
效:治疗后症状缓解,眼睑或面部不再抽动,或痉挛强度及频度分级由2、3级降低至1级,或由4级降为1、2级;有效:治疗后症状缓解,抽动次数减少,或痉挛强度及频度分级由3级降为2级,或由4级降为3级,患者面部强直抽搐得到缓解,不引起面容的改变;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变化。

3.3 治疗结果
(1)治疗前后痉挛强度、频度分级比较
治疗前后痉挛强度分级和痉挛频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经3个疗程治疗后痉挛强度和痉挛频度均有明显改善,见表1。

(2)临床疗效
32例患者中,痊愈10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8%。

4 体会
面肌痉挛是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动为特点,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的周围神经病,为内科常见疑难病,具有治愈率低、易反复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镇静类、抗癫痫类药物口服治疗,肉毒素A局部注射治疗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以及脉冲电流治疗等,但治疗效果不理想,仅对部分病例有效,易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且容易反复发作。

本病属中医“筋惕肉瞤”“筋急”“痉症”“面瞤”等范畴,或因经脉空虚,风邪内侵;或因肝阳化火生风,循经上扰;或因肝肾阴虚,阳亢风动;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等,病机多以气血虚弱或肝肾阴虚为本,风痰热瘀为标,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

故治疗多以镇肝息风、益气养血、祛瘀通络为法。

浮针疗法,为浮仲华教授所创,是在皮下使用针具,大面积扫散,以通筋活络,激发人体自愈能力,主要用于治疗筋脉不舒、血滞不通所导致的颈肩腰腿痛和内科、妇科杂病。

浮针扫散治疗时,可引起液晶状态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产生压电效应,释放出生物电,通过疏松结缔组织的传导,到达病变组织,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细胞的离子通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患肌。

面肌痉挛与额面部及颈部肌肉紧张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有关,其患肌包括额肌、颧肌、胸锁乳突肌。

通过选取患肌,在皮下进行浮针扫散,大幅度地牵拉疏松结缔组织,缓解肌肉缺血、缺氧状态,同时通过患肌反复多次收缩-舒张运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调和气血、舒筋活络,促进患肌功能修复,从而解除面肌痉挛状态。

腕踝针1区、2区、3区覆盖整个躯干前面部分,包括面部在内,故取上1、上2、上3三个刺激点可治疗面部疾患。

“经脉所过,主治
所及”,腕踝针对手足三阴、三阳经脉进行调节,具有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经通络、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对面肌痉挛,笔者选取上1、上2、上3三个点进行揿针埋刺,可对进针点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刺激,操作简便,疗效持久,使气血达于周身,面部经脉得以濡养,瘀阻得以疏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综上所述,浮针疗法进针点少,几乎无痛感,且治疗过程注重医患互动,与传统针刺相比,患者身心体验更佳,同时配合腕踝针刺激点的揿针持久埋刺,可改善面肌痉挛症状,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选自《中国针灸》杂志2020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