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儿童发展理论
(2)--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模块一 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第二讲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试卷一、填空题1、观察法中观察设计的三个步骤: 、 、2、实验法可分为: 、 3、问卷法是研究者用___________,来收集儿童___________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名词解释1、同辈效应2、交叉设计3、观察法三、简答题1、什么是横向设计及其优缺点?2、什么是测验法及其优缺点?四、实验题请根据交叉设计的研究方法设计一个儿童发展心理学实验。
模块一 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第二讲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试卷答案一、填空题1、确定过程内容、选择观察策略、制定观察记录。
2、实验室实验法、现场试验法。
3、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心理和行为。
二、名词解释1、同辈效应:根据横断研究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曲线有可能受到“同辈效应” (cohort effect,也称群体效应)的影响,即不同世代群体由于所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和遭遇历史事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心理发展上有差异的现象。
2、交叉设计:是横向设计与纵向设计相结合的设计 ,这种设计通过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对不同年龄的个体进行有限的重复测查,以对个体某一心理特征在较长时间内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3、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是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方法。
三、简答题1、答:横向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几个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横向研究的优点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或特点,并从中分析出发展规律。
横向研究的缺点是时间上无系统,比较粗糙,因而不能全面反映问题,难以得出个体心理的连续变化过程和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它不能获得全面、本质的结论。
2、答:测验法是通过测验量表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
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教案课件
学龄期儿童与同伴和成人之间的交往 更加复杂,逐渐形成更丰富的人际关 系网络。
自我意识发展
学龄期儿童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思考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人生目 标。
青少年期心理发展
认知发展
青少年具备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和创造力,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
学习和研究。
情感和情绪发展
青少年开始体验更丰富和复杂的情 感和情绪,对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 有更高的需求。
03
情绪与认知发展
情绪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重要影响,如积极情绪有助于儿童更主动地探
索和学习。
儿童社会性发展
1 2 3
亲子关系
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是他们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 这种关系对儿童的人格和行为发展有深远影响。
同伴关系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会与同龄伙伴建立关系,这 种关系对儿童的社交技巧和心理适应能力有重要 作用。
评估和反馈
通过观察和评估儿童的行为表现,教育者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 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家庭中的应用
亲子关系
了解儿童发展阶段的特点有助于家长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 建立更紧密的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策略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家长可以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 策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解决家庭矛盾
社会认知能力
儿童逐渐理解并适应社会规则和人际关系,形成社会认知能力。
04
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儿童情绪发展
01 02
情绪识别与表达
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对情绪的识别和表达能力是不同的,如新生儿只会 哭,而随着年龄增长,他们能表达更多复杂的情绪,如快乐、悲伤、愤 怒等。
情绪调节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如通过转移注意力或 寻求帮助来平复情绪。
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教案课件ppt
将兴趣和创造力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和教育实践中 ,促进儿童在游戏、学习、社交等方面的全面发 展。
05
儿童发展中的问题与干预
常见心理问题与干预
焦虑症
描述:儿童焦虑症是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担忧、 紧张和恐惧。干预措施:认知行为疗法、渐进性放松训练 和家庭支持。
抑郁症
描述:儿童抑郁症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活 力。干预措施: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社会支持。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通过观察儿童在自然环 境中的行为来了解他们
的心理发展特点。
实验法
通过控制一定条件来观 察儿童在不同情境下的 反应,以揭示心理发展
的规律。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 了解儿童及其家庭背景 、环境等因素对儿童发
展的影响。
案例研究法
对个别儿童或群体进行 深入的个案研究,以揭 示其心理发展特点和规
情绪表达
鼓励儿童以适当的方式表 达自己的情绪,如通过语 言、绘画等方式来表达内 心的感受。
社会性发展
人际关系
培养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 关系,学会与他人合作、 分享、互助等社交技能。
社会规范
让儿童了解社会规范和行 为准则,如礼貌、尊重他 人等,并引导他们遵守。
社会角色
帮助儿童了解不同的社会 角色,如家庭角色、职业 角色等,并培养他们的责 任感。
重要性
儿童发展心理学对于理解儿童成 长过程中的变化、促进儿童全面 发展、预防和解决儿童发展中的 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阶段
儿童发展通常分为婴儿期、幼儿期、 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少年期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和 任务。
特点
第二讲 儿童发展的三个规律三个争论
3、成熟论
格赛尔的成熟论:儿童的心理成熟是一 个自然成熟的过程,儿童的成长受生理 和心理成熟机制的制约,教育不能改变 发展的主要时间进程,只有儿童心理成 熟到一定程度以后,人的教育和训练才 会起作用。人为地提前训练,可能一时 占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不会长期保 持下去。
双生子爬楼梯(格塞尔)
实验过程: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从(代号为 T)出生第46周起每天进行10分钟的爬楼梯训 练,连续训练6周,到第52周时他才能熟练的 爬上5级楼梯。在此期间,另外一个(代号为C) 不进行爬楼梯的训练,从53周才开始进行爬楼 梯训练。54周时,T进行了8周训练,C进行了 两周训练 实验结果:C在10秒钟内爬上五级楼梯顶端, 而T却需要20秒 结果解读:46周,尚末做好准备,事倍功半。 53周,做好准备,事半功倍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白鼠走迷津实验
R.T.Tryen(屈赖恩)按照错误次数的多
少把白鼠分为聪明组和与愚笨组,再进 行组内繁殖。
选择性繁殖实验
2、环境决定论
洛克的“白板说”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如果让我在由我 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 才能、爱好、能力、倾向和种族情况如何,我 保证能把期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 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 乞丐和盗贼”。
启示之一:
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 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
启示之二:
教育的过程:被动-主动-自动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
(三)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成熟论 相互作用理论
1、遗传决定论
柏拉图:发展是天性的展开。 高尔顿:
家谱调查。名人和普通人各977人,名人 的父、子、兄弟中有332人是名人,而普通人 中只有1人是名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1.启发理论启发理论强调儿童主动探索和积极参与学习的重要性。
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自主探索,不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和理解模式。
通过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和自我调节等过程,儿童逐渐理解和掌握世界。
2.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根据该理论,儿童通过社会互动和与他人的合作,不断发展和调整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
同时,社会认知理论还注重了儿童情感、动机和社会判断等方面的发展。
3.发展生命周期理论发展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逐渐增长的过程。
该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青少年期等。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任务。
儿童在经历各个阶段的同时,会逐渐获得新的能力和技能。
4.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满足需求的过程,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和尊严需求以及自我实现和成长需求。
按照这个理论,儿童在满足一层需求之后才能追求下一层更高级的需求,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5.承认学习理论承认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儿童发展的核心过程,儿童通过模仿、观察他人、接受指导和参与实践等方式,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渐掌握新的技能。
6.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理论是由布罗芬伦纳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处于多个系统的互动中进行的,包括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时间系统。
儿童被认为是一个生活在各种环境和社会网络中的个体,这些环境和网络相互作用影响着儿童的发展。
以上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些主要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不仅对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有重要意义,也指导着儿童教育和培养的实践。
不同的理论观点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研究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讲 学前儿童知觉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课件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
Thanks
幼儿形状 知觉的发
展
12个月能 根据有限 信息建构 图形;
3~4个月 能知觉到 形状;
9个月能 把近似轮 廓的光点 知觉为形
状;
• 上:出生三周的儿 童喜欢看左边构图 简单的大格子棋盘, 出生8-14周的儿童 更喜欢看右边构图 复杂的小格子棋盘。
• 下:左边的有黑白 格,右边是一个灰 色、无对比性的图 形,出生几周的新 生儿明显地喜欢看 左边那个像棋盘的、 对比性大的图形。
4.儿童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 正相关。
如较小幼儿常常不能理解计时工具的意义。生活中,常会看 到这样有趣的事情:妈妈告诉孩子时钟走到六点半就可以打开 电视看了,孩子等的不耐烦,就要求妈妈把钟拨到六点半。而 儿童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估计时间,大约要到7岁左右。
在幼儿教育中要注意
物体的过程中,自发用语词来称呼它们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对图形大小判断的正确性,必须依靠图形本身的形状而定,知觉形 状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物体比较容易,知觉形状差异较大的物体比困难 如幼儿判断圆形、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大小比较容易,判断椭圆、长 方形和菱形的大小比较困难。 苏联的研究认为, 6个月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在一定背景条件下,婴儿已有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3岁的儿童能按照语言指示拿出大皮球和小皮球。 6~7岁的儿童大多数能用视觉从一堆积木中指出大小相同的。
经验对距离知觉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小婴儿常常爬到床边,并掉在地上,大婴儿则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也 是与经验有关。 又如学前儿童常常分不清叠在一起的两个物体的远近,或常常以为掩 盖者是大的,被掩盖者是小的。当经验增加之后,才知道实际上两个 物体大小相同
小学儿童认知发展-注意感知觉思维想象等
本章学习提要
小学儿童认知心理发展概况
小学儿童的注意
小学儿童的感知与观察
小学儿童的记忆
小学儿童的思维
第九章 技能的形成
3
一、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
(一)小学儿童的生理发展 1、身体外形的变化 2、体内机能的发育 3、神经系统的发育
为什么要认识儿童生理发展特征?
2.注意分配的条件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 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形成
了动作系统。 第九章 技能的形成
24
3. 小学儿童注意分配能力发展的特 点:
(1) 小学儿童注意分配能力随年龄增长 而提高
中高年级小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可以把注 意分配在几个对象上。但整个小学阶段, 儿童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比较缓慢。
(1)音调
由声波决定的听觉特性。
音乐的音调在50—5000赫兹之间,言语 的音调在300—5000赫兹之间,人耳最 敏感的区域是1000—4000赫兹。
第九章 技能的形成
40
(2)音响
由声音强度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 测量音响的单位是贝尔或分贝尔。
第九章 技能的形成
41
2、小学儿童听觉的发展
主动性逐渐增强;
第九章 技能的形成
15
三、儿童注意的发展
3.注意的对象由具体到抽象
在教学影响下,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 正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 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的作用。
4.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 绪色彩。
第九章 技能的形成
16
(二)教学活动中如何运用学生 的注意
暗适应最初7-10分钟内,感觉阈限骤降, 感受性骤升; 明适应 —— 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 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小学科学教学论
提醒我们不要过分地依赖“发现式”的学习。
从具体的教学来说,教师要注重基本概念的教 学,要注重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五)科学教育中的概念转变模型
帕斯纳和同事提出了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 帮助人们认识儿童的概念发展与转变过程的概念 转变模型(CCM)。
他将学生头脑中概念的建构及其联系比作一个 动态的生态体系,概念的转变过程必须在这个概 念生态系中进行。
二、儿童思维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
如果将一堆颜色、形状、大小各异的硬卡片放 在一个未经特殊训练的4岁儿童面前,让他分类。
这一时期的儿童尚未对匹配或分类形成完整的 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一次只注意到 一个变量,不能理解“守恒”的概念。
二、儿童思维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
第一排:
第二排:
2)新的概念必须在学生看来是明白的、可理解 的。Βιβλιοθήκη (五)科学教育中的概念转变模型
3)学生能够运用新的概念解决问题,并以此 解释学生原有概念所能解释的所有现象。
4)学生能够运用新的概念解决更多的问题, 并以此解释其他更多的、学生原有概念不能解释 的现象或事件。
(五)科学教育中的概念转变模型
(五)科学教育中的概念转变模型
最后,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 方式检测学生是否实现了从非科学概念到科学概 念的转变。
二、儿童思维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
很多学者对儿童的认知、思维能力发展特点开 展了深入广泛的研究。
美国著名科学教育专家劳威教授在他撰写的 《思维和学习的生物学基础》一文中,将儿童按 其对事物进行分类和模式识别能力的发展特点从 出生至成年分为七个阶段。
二、儿童思维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标题:儿童发展心理学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及相关因素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心理学家们关注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并提供更有效的教育和支持。
一、儿童认知发展1.1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1.2 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儿童认知发展受到遗传、环境、社会互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3 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儿童认知发展对其学习、社会适应和情绪调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儿童情感发展2.1 情感发展的特点儿童情感发展表现为情绪的多样性、情感的表达方式逐渐丰富等特点。
2.2 家庭环境对儿童情感发展的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对儿童情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3 情感发展的重要性良好的情感发展有助于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社交技能和心理健康。
三、儿童社会交往3.1 社会交往的发展阶段儿童的社会交往发展经历了单向互动、互惠互动和互为理解等阶段。
3.2 家庭和学校对儿童社会交往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是儿童社会交往的主要场所,对其社会技能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3 社会交往的益处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够促进儿童的自信心、合作能力和情感连结。
四、儿童发展心理障碍4.1 儿童发展心理障碍的种类儿童发展心理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学习障碍等多种类型。
4.2 早期发现和干预的重要性早期发现和干预对于儿童发展心理障碍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4.3 家长和教育者的支持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行为和情绪变化,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五、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5.1 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家长可以通过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5.2 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原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教案课件ppt
学习困难
总结词
学习困难是指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时面临的各种学习障碍, 包括注意力缺陷、记忆力差等。
详细描述
学习困难的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学习进度慢 等。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采用多种 教学方法和工具来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
人际关系问题
总结词
人际关系问题是指儿童在与人交往中 出现的困难,如社交焦虑、孤独等。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文化背景是影响儿童心理发 展的外部因素,不同的社会文化 背景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
响。
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 关键因素,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会对 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 要因素,不同的教育制度会对儿童 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详细描述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家庭、学校和社区在儿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化环境,对儿童的 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学校则提供系统的教育和指导,促进儿童的认知和社会化发展;社区则为儿 童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机会,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03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与 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详细描述
儿童焦虑症的症状包括害怕独处、对陌生环境或新事物产生强烈抵触、身体紧 张等。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渐进式暴露、放松训练和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来帮 助孩子应对焦虑情绪。
儿童抑郁症
总结词
儿童抑郁症是指儿童在持续一段时间内出现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活力等症状的 心理障碍。
详细描述
儿童抑郁症的症状包括长期悲伤、易怒、失去兴趣、食欲和睡眠障碍等。家长和 教师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综合素质第二讲《儿童观》V2
第二章 儿童观
第二节 儿童观的科学内涵
三、教育公正与幼儿的共同发展
(一)“教育公正”的幼儿发展观
运用“育人为本”的儿童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
学公正”的原则,处理好幼儿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问题。
第二章 儿童观
第二节 儿童观的科学内涵
教育公正是指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
教育机会均等是指要求公正地对待幼儿,不因性别、民 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而受到不 同的对待。
第二章 模块一儿童观 职业理念
第一节 儿童观的历史演变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主要源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 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它分为六点: 1、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第二章 儿童观
第一节 儿童观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 儿童观
第一节 儿童观的历史演变
4、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
最高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内涵。他表现为人的
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独特创造性。自觉能动性是个
性的根本特征,创造性则是个性的最高表现。
第二章 儿童观
第一节 儿童观的历史演变
5、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呈现的是丰富性和多面性。 6、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发展,而不是部分阶级、阶 层和个人的片面发展。
第一章 儿童观
第一节 儿童观的历史演变
(2)体、智、德、美四育的关系
首先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不能相互取代。
其次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
第一章 儿童观
第二节 儿童观的科学内涵
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知识
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知识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心理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对于父母、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
一、儿童的生理发展儿童的生理发展是指身体各方面的变化和成长。
在儿童早期,身高、体重和脑发育迅速增长,他们的感官逐渐发展,例如视觉、听觉和触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身体功能和协调性也不断提高。
了解儿童的生理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心和照顾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他们对于知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四个阶段。
在这些阶段中,儿童逐渐理解和运用符号、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
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助于我们制定适合他们的教育和学习计划。
三、儿童的情感发展儿童的情感发展是指他们情绪和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变化。
婴幼儿时期,儿童主要通过表情和哭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学会控制情绪、理解他人情感并建立情感联系。
儿童的情感发展对于他们的自我调节、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四、儿童的社会发展儿童的社会发展是指他们与他人建立关系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儿童从早期就开始与父母、家人、老师和同伴交往,并逐渐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
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儿童的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了解儿童的社会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他们的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
总结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知识涵盖了儿童的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通过研究和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辅助儿童成长。
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第2讲 儿童的认知发展
第二讲儿童的认知发展1.认知的含义。
“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认知发展是其他心智发展的基础。
比如儿童虽然生来就有情绪,但是那情绪只在充实了认知内容后,才能超越单纯的生物性机体反应而成为具有社会内容的情感;又比如儿童的品德发展,那也要先懂得道理。
2.以洛克为代表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一种旧观点。
直到上个世纪的20年代以前,人们还普遍接受英国哲学家洛克的一个说法,他认为儿童生来是一块“白板”。
这个著名比喻的教育含义恰像我国的人们一提到“填鸭式”教学时会想到的那样:把儿童的头脑当成“空匣子”,只管往里塞知识就成了。
3.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
正由于基本结构或原理是以便于学生掌握的形式呈现的,布鲁纳提倡和组织学生去“自行发现”,这就是所谓的提倡“发现(教学)法”或“发现学习”。
4.皮亚杰关于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概念。
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 “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
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
换言之,当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去认识一种新事物时,叫做同化,打个比方,图式好比一个气球,同化好比充气;充气使气球变大,却不改变气球的形状。
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
顺应从套用原有的图式为开始,而以形成新的图式为结束。
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的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
皮亚杰“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皮亚杰认为完成任何一次平衡都将经历以下阶段:(1)儿童满足于现有的认知图式;(2)儿童意识到已有的认知图式存在不足,因此产生不满足感;(3)儿童克服既有认知图式的不足,发展起一种更有效的、更成熟的新的认知图式,从而又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
5.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
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
社会学习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 主要观点: 1、强调观察学习 2、重视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 攻击性 • 性别角色的获得 • 亲社会行为
11
作业
1、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这些因素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具体
表现在哪几方面? 3、华生在发展心理学中主要的理论观点有
哪些? 4、皮亚杰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
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5、班杜拉的主要理论观点有哪些?
12
6
成熟势力说
理论观点:强调儿童心理发展取决于个体生理,尤其是神 经系统的 成熟,外界环境只为正常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 不能改变发展本身的自然的成熟程序。
代表人物:格赛尔 实验: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7
行为主义学说(环境学习理论)
理论观点:强调儿童的行为是由环境中的刺激引起的,学 习的决定因 素是外部刺激。行为主义说又称 环境学习理论。
创始人:华生 代表人物:斯金纳 华生的突出观点: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3、 重视对儿童情绪的研究 斯金纳的理论观点: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 1、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2、使行为不至于退化 3、将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类 4、强调及时强化
第四节 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 学习目标:
1、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2、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几种理论观点。
重点概念:成熟势力说 行为主义学说 精神分析学说 认知发展学说 社会学习论 关键期
1
第课 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与生理成熟的制约
遗传、生理成熟两种因素
二、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4
环境和教育因素
作用: 1、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幼儿教育培训——了解幼儿发展和教育的原理和方法
抽象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11岁)
03
儿童逐渐掌握逻辑运算能力,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才能进
行思维活动。
教育在幼儿成长中作用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引导幼儿正确价值观形成
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身体素 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幼 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教育可以通过引导幼儿接触和了解社 会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帮助 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创意游戏
设计一些创意游戏,如 角色扮演、故事接龙等 ,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 创造力。
探索实践
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工具 ,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 实践,让他们在动手做 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
05
身体运动与健康生活习惯养成
大肌肉群运动能力锻炼方法
户外游戏
鼓励幼儿参与户外游戏,如跑步、跳跃、攀爬等 ,有助于锻炼大肌肉群,提高运动能力。
3
绘画和书写
引导幼儿进行绘画和书写活动,有助于锻炼手指 的控制力和灵活性。
良好作息和饮食习惯培养
规律作息
建立规律的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午休,有助于幼儿身体的发育和健康。
均衡饮食
提供均衡的饮食,包括蔬菜、水果、谷物、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来源,保证幼儿获得全面的 营养。
饮食习惯培养
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等,有助于培养健康的饮食 行为。
自我调节能力训练
引导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 为,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
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塑造
合作意识培养
通过游戏、活动等形式,让幼儿体验合作的乐趣和重要性,培养 其合作意识。
团队精神培育
组织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其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之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第二讲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幼儿时期心理的发展显示出阶段性特征。
但是要注意,我们只说年龄与幼儿的心理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不是说年龄决定幼儿的心理发展。
(二)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1.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2.表象活跃表象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在人脑中的映象。
表象虽然不是实际的事物,但它是直观的,生动形象的。
因而表象也有具体性的特点。
幼儿头脑中充满了具体形象。
3.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整个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的,但是,5-6 岁幼儿已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例如,5-6 岁的幼儿能根据概念对事物进行分类(三)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1.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认识过程的无意性是指没有目的、不需要作任何努力、自然而然地进行。
无意性是由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受情绪所支配2.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幼儿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在幼儿的心理活动易受情绪的影响。
幼儿在情绪愉快的状态下,一般能够接受任务,坚持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任务完成情况也比较好。
反之,如果幼儿情绪很低,不愉快,或处于恐惧、痛苦状态,活动效果就比较差。
幼儿在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为随心所欲,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
3.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中期开始,已能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了5-6岁时,幼儿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四)幼儿的情感由易变、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1.由情感易变化向逐步稳定方向发展2.由情感易外露、自我控制能力差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发展(五)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开始的时期,表现出初步稳定的个性倾向性。
幼儿初期,还没有对他周围的人和物形成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随着幼儿与他人的交往以及活动的发展,幼儿开始出现一些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气质特点、性格特点的不同。
儿童发展概论期末总结
儿童发展概论期末总结一、引言儿童发展是人类成长的关键阶段,对儿童而言,这意味着突破自我的机会、挑战困难的机会以及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理解儿童发展的过程、因素和特征,本文将对儿童发展的相关重要概念、理论和研究进行综述,并总结儿童发展与个体差异以及社会环境的关系。
二、儿童发展的重要概念1.发展: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取得新的能力和技能的过程。
2.连续性与阶段性:儿童发展既存在持续、渐进的连续性变化,也存在突然、离散的阶段性变化。
3.个体差异: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4.社会文化影响:儿童的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塑造儿童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三、儿童发展的重要理论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通过适应和认知冲突的过程来建构知识和思维能力。
2.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社会交往的结果。
3.爱滋克的附着理论:指出儿童的附着关系对其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4.巴尔斯比的情绪发展理论:强调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情绪与情感的重要作用。
四、儿童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1.生理发展:研究儿童在生理上的成长和变化,包括体格发展、运动发展和脑发展等。
2.认知发展:研究儿童的思维和知觉能力的发展,包括语言发展、记忆力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等。
3.社会情感发展:研究儿童的情感、人际关系和道德发展,包括依恋关系、同伴关系和道德判断等。
4.性别和身份发展:研究儿童在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方面的发展,包括性别认同、性别角色表现以及性别问题的认知等。
5.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等。
五、儿童发展与个体差异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经济地位和性别等。
不同的个体在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发展进程和速度可能会存在差异。
第二讲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特点 课件
二、有意想象的萌芽、发展
有意想象是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幼儿期开始萌芽, 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
这种表现是: 1、在活动中出现了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 2、想象的主题逐渐稳定; 3、为了实现主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
但总的来说,幼儿有意想象的水平还是很低的,需要成人采 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
2、学前儿童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 的变化而变化
学前儿童的想象从发生和进行来说是无意 的、被动的;从想象内容来说是再造的。 幼儿由于头脑中的表象贫乏,水平较低, 其无意想象一般都是再造性的,呈现出常 常根据外界的情境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如正 在进行绘画活动的某幼儿,当他看到别的 小朋友正在画一朵花时,马上停止自己正 在画的东西,也开始画一朵花,并且画的 花和教室墙面上贴的基本一样
四、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
幼儿期仍以再造想象为主,但创造性想象在此时期已经开始发生。
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特点如下: 1、带有无意的自由联想性质; 2、模仿中的小创造; 3、情节逐渐丰富,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
1、带有无意的自由联想性质
幼儿最初的创造性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没有矫揉造作, 只是随机而生。如看到天上的白云,就自然将其联想棉花糖、 棉絮、蒲公英花、白马等。这种最初级的创造,严格说来还不 是创造。
3、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
以实际行动作为想象的条件,在幼儿初期尤为 突出。儿童在随意摆弄物体时,偶然地改变了物体 的状态,从而在头脑中激起了对事物新形象的想象。 如,某幼儿在摆弄衣架时,偶然间把衣架放在了肩 膀上,于是把自己想象成小鸟,衣架就成了翅膀, 并高兴地叫道:“妈妈,看,我可以起
学前儿童的想象常常没有自己预定的目的,在游戏中想象 往往随玩具的出现而产生。如 在“娃娃家”中,小明看见 小碗小勺,就想象着自己在喂娃娃吃饭;看见小汽车,就 要玩开汽车;看见书包,又想象去当小学生。如果没有玩 具,他就呆呆地坐着或站着,难以进行想象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论
(Psychoanalytic theory)
3. 性器期(the phalic stage;3 to 5-6)
4. 潜伏期(the latency stage;5-6 to 11-12) 男、女儿童大都是“楚河汉界”壁垒分明
5. 两性期(the genital stage;11-12 to 20) 性需求转向同年龄的异性
10
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论
(Psychoanalytic theory)
国外儿童性教育微电影《The air inside her》 /36174/
早期经验影响日后的人格发展
26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新行为主义(二)
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
替代性强化
一是认识到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是 什么,如外界对此行为的反馈与强 化; 另一个是认识到此任务的难度如 何及其行为方式。
对行动结果的预期;
从事此行为把握的预期
自我强化
自我调节 ( self-regulation ) 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
22
间歇增強
有時给予增強 有時不给予增強 Q:部份增強为何比正增強还有效呢? 怎么 表扬
连续强化是指每次反应都给予强化,也叫全部强化 间歇强化是指对某些特定的反应给以强化,也叫部分强化。 连续强化能够迅速建立起某种学习行为,但强化一旦停止, 原有的学习行为就很容易消退,缺乏坚持性。 间歇强化正相反,学习行为建立的速度较慢,但强化停止后, 学习行为消退得也慢。因此,连续强化适用某种新的学习刚 开始阶段使用,而后就要尽可能转入间歇强化。
25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新行为主义(二)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观察学习(替代学习)
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
替代性强化(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 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
自我强化(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他们以自己能 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动的过程)
8
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论
(Psychoanalytic theory) 3.人格发展理论 (性心理发展论)
不同发展阶段的性心理特征(令人感到愉快的感官刺激, 特定感官之驱力(libido) 随年龄不同出現在不同部位) 孩子性教育,千万不要错过五个关键时期
1. 口腔期(The oral stage;0 to 1.5)
Skinner Box
17
斯金纳箱
正增強(強化行为)
行为的发生和消退 1.习得性 2.条件强化和泛强化 3.消退(无强化)和遗忘(时间)
例
行为反应后提供增強物会增加行为反应的频率 子女表现好的行为马上给予奖赏以强化其行为 例: 捡到钱包 吃饭情境 教室沒人 考試 交作业 送交老師 嘉奖表扬 把饭吃光 被称赞 偷钱 买自己想要的 作弊 考高分 抄袭 受好评
无意识(潜意识)
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 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 各种欲望和感情。 前意识 意识 潜意识
6
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论
(Psychoanalytic theory) 2.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 id
自我 ego
超我 superego
自我 意识 前意识
什么该被表扬?独立吃饭穿衣?频率?
宝宝真棒!
21
正增強(強化行为)《鼓Fra bibliotek孩子的100句話》
1.沒關係!爸爸相信你可以自己爬起來。 2.孩子,自己試試看,你辦得到的! 3. 寶寶好能幹,會自己吃,再也不用爸媽餵了! 4.哇!你真厲害,把玩具都給拆了。我們一起拆好嗎? 5.哇,這是誰畫的?畫得真漂亮! 6. 小鳥長了鴨爪,哈哈,你好厲害,想像力好豐富喲! 7.你是個聰明的孩子,再好好想想,有什麼想問的? 8.孩子,我知道你對這些東西很好奇,這很好!不過這些東西很危險,不 能碰,媽媽來告訴你為什麼。 9.你是個可愛的孩子,小朋友們都很喜歡你,去和他們玩好嗎? 10. 寶貝,你很聰明的!自己試試看,一定可以的。 11.什麼都不用想,盡情地玩吧! 12.寶貝,你今天做得很棒,以後要繼續努力喲! 13. 哇,你的小天地好漂亮喲!你是個勇敢的孩子,試著自己一個人睡!
人格理论:
1. 意识层次理论 2. 人格结构理论 3. 人格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之父”
5
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论
(Psychoanalytic theory)
1.意识层次理论
意识
即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有逻辑性、时空 规定性和现实性。
前意识
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 经验。
23
负增強
行为反应后去除某厌恶的事物可以增加该行为反 应的频率
当子女未出现不良的行为或行为有所改进 停止原先的惩罚
例
例:表现好 表现好 表现很好 一次说谎
本來坐牢 原本记过 每天要洗碗 沒被打
出狱 功过相抵 不必洗 继续说谎
不良的行为也可能因为负增強而建立
24
其他行为改变技术
惩罚(punishment):在某行为后,去除某些事 物來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 消弱(extinction):忽视 不予理会 塑造原理(shaping) 代币制(token system)
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 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 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 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 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 的人”; 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 性,是“道德的人”。
7
超
我 本我
潜意识
应用
心理治疗法
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 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 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 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释梦(dream 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人所记 忆者称为显性梦境(manifest dream-content),显性梦境并非梦的真正 内容。另一为当事人所不能记忆者为隐性梦境(latent dream-thought), 隐性梦境中隐含更重要的意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即在根据患者显性梦去 解析其隐性梦的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题。 移情(transference)。即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移情有正移情 (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 患者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患者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医 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 的情感,进而帮助他解决这些心理冲突。
不良的行为也可能因为正增強而建立
18
正增強(強化行为)
表扬——肯定——积极的养育方式 你是否经常被表扬?被谁表扬?表扬什么?
你是否经常表扬你身边的人?
19
正增強(強化行为)
表扬泛滥?
如何表扬孩子才是正确的?
20
正增強(強化行为)
“你真聪明!”VS“你真努力!” 社会责任的给予!信任!当管理者参与…
人类病态行为的起源: 意识层次、人格结构、性心理发展等问题
11
佛洛伊德之女——安娜·弗洛伊德
把精神分析理论用于儿童心理分析和教育工作, 《儿童精神分析治疗》
12
人是如何成为社会人的?
13
行为主义
14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森
意识 行为
(1878-1959)
意念、动机
试验、观察
心理学内容应该是以可以观察的行为为基础,而 非依据人的动机与意识 方法必須有客观的数据而非内省
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27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新行为主义(二)
班杜拉和克波(Kapers)做了一个“自我奖励标准”的实验:
“ 榜样”从事某一活动时采用较高或较低的自我奖励标准。采用较高 的自我奖励标准者,只有在达到或超过自己满意的成绩时,才大声 地称赞自己,给自己物质奖励。在没有达到自己提出的标准时,他 们则不让自己随意拿取奖励,反而进行自我批评。 采用较低的自我评价标准者,在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标准时,大 声地称赞自己,给自己物质奖励。
分泌唾液 不分泌唾液 食物 分泌唾液
分泌唾液
恐惧 ,圣诞老人白胡子,
16
斯金纳 新行为主义(一)
B.F.Skinner
斯金纳的老鼠实验
饥饿的老鼠在箱中乱闯偶尔压倒杠杆落下 事物。实验最后老鼠学会利用杠杆来获取 食物。 操作性学习:行为的持续性主要受到该行 为的后果控制。行为的建立端视行为的后 果增强或惩罚而定。
2
3
格赛尔“成熟势力”的发展理论
“双生子爬楼梯研究”
48周(11个月)开始 53周(12个月)开始
1. 个体成熟原则 2. 自我调节原则 3. 技能不对称原则
4
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论
(Psychoanalytic theory)
人类男性天生具有弑父娶母的欲望和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
女性天生具有弑母嫁父的欲望和恋父情结(又叫厄勒克特拉情结)。
3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新行为主义(二)
4、自我效能理论 Self-Efficacy Theory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 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 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第二讲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LOGO
儿童发展理论
格赛尔“成熟势力”的发展理论 心理动力(Psychodynamic) 佛洛伊德之心理分析论 艾瑞克森之心理社会论 行为主义 (Behaviorism) 巴夫洛夫、华森、史金纳的传统学习论 班度拉之社会学习论 认知发展 (Cognitive-Development ) 皮亚杰认知发生论 维高斯基之社会文化论 人文心理学 (Humanistic Psychology) 马斯洛之需求阶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