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国青年报》冰点人物通讯

合集下载

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可编辑)

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可编辑)

摘要《冰点》是《中国青年报》于1995年1月创办的专题型栏目,以刊登整版特稿为主。

至2006年12月27日,《冰点?特稿》已刊出611期。

《冰点》特稿一直执着地坚持把老百姓的苦闷、磨难、希冀、奋斗作为关注和报道的重点,从中把握社会变动和发展的脉搏,开创出了一条“可读性长文”的新路。

在十多年的新闻采写实践中,《冰点》特稿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采写特色并保持至今,在业界和读者中赢得声誉。

一个以特稿为主的栏目在如今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能够坚持十余年是罕见的,而这个“罕见”背后,有着更为深层次的东西??价值取向。

《冰点》的每一期特稿所折射出的价值取向具有浓郁的自我风格。

在十余年来的新闻报道实践中,它的价值取向也显现出明显的嬗变轨迹。

本文采取抽样调查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以1995年1月至2006年12月刊发于《冰点》的 441 篇特稿为研究样本,就《冰点》特稿十余年来形成的自我采写风格,显现出的价值取向及其嬗变轨迹进行分析和论述。

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对《冰点》特稿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思考。

关键词:《冰点》特稿;写作特色;价值取向AbstractBingdian Column, originated in 1995, is the mainly covers feature of ChinathYouth Daily with great social reputation. Until Dec.27 , 2006, Bingdian has reported611 features in sumBingdian Feature aims at irritancy、tribulations and struggles of civilians, tryingto affect the reform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pulse rhythm of social development. Itcreated a new way of writing----- “long but readable” report. After ten years ofinterviewing and writing experiences, Bingdian Feature has gradually formed thefeatures of its own and been improved until nowA feature column like Bingdian prevailing and insisting for ten years during the Information Era is not easy. Besides the phenomenon mentioned above, something ismore obvious and vital---- its value orientation. Bingdian aims at not only positivepublicities, but also negative issues of the society. Each feature has its own valueorientation and style. Among ten years’ operati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Bingdianhas also been renovated and updatedThe dissertation adopted sample investigation and text analysis to finish theresearch and it selected 441 features covered on China Youth Daily from Jan.1995 toDec.2006 as the research sample. On analyzing the composing style of the features,the author tried to analyze the value orientation it took and the changing principles asthe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also tried tofind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Bingdian Feature, and pointed out the developmentdirection in the futureKey words: Bingdian Feature;Composing Style;Value Orientation目录0引言 77H11H0.1 选题动因 78H12H0.2 研究方法及概述 79H23H0.3 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80H24H第1 章《冰点》栏目概观81H35H1.1《冰点》栏目发展概述82H36H1.2 关于《冰点》特稿概念的界定 83H57H1.2.1“冰点特稿”称谓的由来. 84H58H1.2.2 本文对“冰点特稿”概念的界定85H59H第2 章《冰点》特稿样本描述86H610H2.1 报道样式87H711H2.1.1 新闻故事??主要用于人物报道. 88H712H2.1.2 深度报道??侧重于现象、事件报道89H813H2.1.3 调查性报道??侧重于揭露、批评 90H814H2.2 报道领域91H915H2.3 报道题材 92H1116H第3 章自我风格??《冰点》特稿写作特色文本分析93H14 17H3.1 身与心的投入:《冰点》特稿的采访策略 94H1418H3.1.1 深入现场,亲历亲访. 95H1419H3.1.2 用“心”换文章. 96H1520H3.1.3 打开所有的感官 97H1621H3.1.4 深入地挖掘信息 98H1722H3.2 可读性长文:《冰点》特稿表现手法宏观解析. 99H18 23H3.2.1 故事化的行文特点100H1824H3.2.2 有张力的题材:以小见大101H1925H3.2.3 以情动人 102H1926H3.3 细致入微:《冰点》特稿的写作特点微观分析103H2027H3.3.1 灵活多变的叙事角度. 104H2028H3.3.2 注重细节,善用白描. 105H2229H3.3.3 设置悬念: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106H2430H第4 章十年《冰点》:价值取向的坚守与嬗变. 107H2631H4.1 冷静的呐喊:《冰点》特稿的新闻价值取向 108H2632H4.1.1 在“冰点”中成就“热点”. 109H2733H4.1.2 讴歌真、善、美 110H2934H4.1.3 关注社会不公与失衡. 111H3035H4.1.4 层层逼近新闻真实内核 112H3136H4.2 人性化色彩:《冰点》特稿的人文价值取向 113H3137H4.2.1 重视和体现人的个体价值114H3238H4.2.2 对弱势群体的关怀115H3339H4.2.3 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 116H3740H4.3 从“软”到“硬”:《冰点》特稿价值取向的嬗变与坚守 117H38 41H4.3.1 创刊初期至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从“软”到“温和”:从对人物命运的关注转向对社会问题的探讨 118H3842H4.3.2 2000年至 2004年??从“温和”到“硬”转变:更加注重舆论监督,关注重大社会问题和事件,触角伸向“焦点”新闻119H4043H4.3.3 2004 年扩版之后至 2006 年初??真正显现“硬”的姿态:“新闻就是要把真相拿出来,用新闻影响今天”120H4344H4.3.4 离开“李大同”后的《冰点》??灵魂是否失却?. 121H5045H第5 章研究启示和思考 122H5246H5.1《冰点》特稿研究的启示. 123H5247H5.2《冰点》特稿存在的问题. 124H5248H5.2.1 记者主题意识影响客观报道. 125H5249H5.2.2 大量的教育报道体现出主编的个人主观偏好 126H5350H5.2.3《冰点》编辑记者的政治倾向127H5351H5.3《冰点》未来发展方向思考 128H5452H5.3.1《冰点》报道应更加注重时效性. 129H5453H5.3.2 继续坚守“弱势关怀”的价值取向130H5454H5.3.3 增强舆论监督力度,多做事件性和调查性报道131H5555H5.3.4 研究新的受众心理,找准目标读者,开拓新的题材领域. 132H55 56H参考文献133H5757H后记134H60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引言0.1 选题动因很早以前就在关注中国青年报名牌栏目《冰点》,每一期特稿的推出都让我有种莫名的期待和激动,因而研究《冰点》特稿的昀初动因,完全基于个人对这一栏目的情感和爱好。

中青报“冰点”研究述评 中青报冰点特稿

中青报“冰点”研究述评 中青报冰点特稿

《中青报“冰点”研究述评中青报冰点特稿》摘要:茹燕认为,“冰点”报道的语言准确、简练、真实、客观,体现了新闻语言的特点,茹燕认为,“冰点”在新闻意识和题材选择上为主流媒体专栏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意义,当然,很多学者也注意到了“冰点”的局限中青报“冰点”专栏始创于1995年元旦,截至2009年5月13日已刊出707期。

“冰点”创刊以来,一直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

本文对十年间中国大陆“冰点”的研究做了回顾与反思。

笔者认为,十年间大陆“冰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冰点”的特色、意义与局限三个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冰点”的成功经验对报纸“深度化”发展的借鉴意义。

“冰点”的特色“冰点”曾被评定为“中央主要新闻媒介名栏目”,成为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南方周末》的“时事纵横”齐名的三大栏目之一。

“冰点”的栏目特色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这些探讨主要是:平民化的新闻视角。

张涛认为“冰点”的成功之处在于以平民化的新闻视角关注普通人的命运,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

在一些媒体津津乐道于大款生活、明星轶事、暴力血腥等卖点时,“冰点”把触角伸向被许多人所忽略的角落。

“冰点”始终关注着普通人的命运,表达着对芸芸众生的精神世界和生存处境的关切。

“冰点”不“焦”、不“热”地关注着百姓的疾苦、生存状态和想法、百姓在社会转型期的命运、由百姓体现和传承的中华民族的真善美等。

这是它贴近、吸引和打动受众的永恒亮点。

凝重的题材选择。

李大同在《漫话“冰点”》中说,“冰点”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普通民众,它在题材选择上着眼于读者“普遍关注”的人或事,着眼于读者的“共同阅读兴趣”。

“冰点”在选题上有两个原则:一是必须要超出读者已有的一般经验系统,二是这个题材必须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

王恬的《“冰点”――当代中国社会实录》一文认为,“冰点”在选题标准上以反映现实、引发思考、提出警告、增长见识、抨击丑恶以及弘扬社会的真善美等较为凝重的题材为主。

非典型人物通讯的写作技巧

非典型人物通讯的写作技巧

非典型人物通讯的写作技巧作者:——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人物通讯为例来源:《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4期【摘要】在新闻记录历史的进程中,人物报道作为新闻报道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意义和作用重大。

由于改革浪潮和平民化思潮的冲击,曾经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和媒体格局有所转变,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越来越难以像以前一样产生轰动效应。

与此同时,非典型人物报道愈来愈被重视。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中的人物通讯作为非典型人物通讯的代表之一,以其用精彩故事承载人物、突出表现人物个性、在场景中刻画人物等写作手法,在社会转型期的剧烈变化中,通过普通百姓“不普通”的命运来反映人性的真善美及社会变迁,赢得了受众的青睐和赞誉。

作为长期供职于《中国青年报》的一名记者,笔者长期学习和研究《冰点周刊》的人物通讯,并在编辑指导下采写了一些人物通讯。

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学习体会和采写感悟,浅谈非典型人物通讯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转型;冰点;人物;非典型概述新闻无法离开人物。

新闻就像影子一样难以与人分割。

由于人们需要了解身边其他人的生活状态,以满足自己的窥探欲望,并需要从同类当中寻找思想和行动榜样,催生了读者对人物报道的需求。

相较于无生命的事实,人的题材更易于唤醒读者的反应,引起关注和思考。

同时人物报道更能经受时间的长久考验并能广泛传播,所以媒体都对人物报道厚爱三分。

受传统观念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我国新闻界曾一度在极左的泥潭中挣扎,以违背客观规律为代价,臆造出许多脱离实际的“典型人物”,把人“塑造”成了“高、大、全”的“神”。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社会朝着价值多元化、结构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社会自主性相对大为增强,价值观念趋势明显多元化。

时代的变迁促使受众和新闻媒体都在改变。

一方面,随着传媒时代的来临,国内受众对于媒体不再陌生,自媒体也为其积极参与新闻报道提供了平台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向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竞争更加激烈,媒体开始愈加关注受众群体的趣味和喜好,努力贴近受众,非典型人物报道日渐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角之一。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人物通讯的表达特色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人物通讯的表达特色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人物通讯的表达特色作者:孙莹来源:《新闻传播》2016年第14期【摘要】《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是《中国青年报》的特色刊目,它将焦点对准现实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反映了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沉默的大多数的人生故事。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注重展现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以小见大中,展现社会某个阶层的横断面,也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达特色。

【关键词】冰点;人物通讯;写作特色从老人,到孩子,从大学教授,到普通民工,自2004年6月创刊以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人物通讯塑造了众多发人深思或令读者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有各自不同的人生故事。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在对这些人物的塑造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表达特色,在受众群体中形成了良好的反响。

这与它注重人文关怀,善于营造新闻意象,精准记录人物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小处着眼,注重人文关怀人物通讯的核心就是塑造人物,读者需要了解生活中其他人物的生活状态来满足“窥私欲”的需求,也需要从同类当中寻找思想和行动榜样,因此人文关怀在人物写作中尤其重要,它是读者与作者的一个共鸣点,也是对时代背景的一个准确记录。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写过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们处于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反映出了一种普世价值。

即使他们本身不具备一些闪光的特质,但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很好的表征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境况和变迁。

如冰点在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发表的《回家》一文就关注了一对平凡的父子。

地震发生后,一位父亲将自己遇难儿子的尸首从北川中学一路背回家,面对地震这种天灾,《冰点周刊》没有从宏观上来报道这个悲剧事件,而是贴近生活,反映了大众所关心的灾区同胞如何回家的问题,着眼于小处,却更加打动人心。

这正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

悲伤的传达需要一个具体而微小的展现方式,通过描写一个个小人物,反映整个社会的生态,折射出时代的影子,记录每一个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样貌。

永不抵达的列车(中国青年报 冰点)

永不抵达的列车(中国青年报 冰点)

他十分简短地回答了一句,“好,谢。”
在陆海天生活的校园里,能找到很多他的朋友。这个身高1.7米的男孩是个篮球迷,最崇拜的球星是被评为“NBA历史十大控球后卫”之一的贾森·基德,因为基德在38岁的高龄还能帮助球队夺取总冠军。
师兄谢锐想起,去年的工科生篮球赛上,陆海天的任务就是防守自己。那时,谢锐还不认识这个“像基德一样有韧性”的男孩,被他追得满场跑,“我当时心里想,这师弟是傻么,不会打球就知道到处追人。”
同时,这个世界失去了朱平和陆海天的消息。
在中国传媒大学温州籍学生的QQ群里,人们焦急地寻找着可能搭乘这辆列车回家的同学。大二年级的小陈,乘坐当晚的飞机,于凌晨到达温州。在不断更新着最新讯息的电脑前,小陈想起了今早出发的朱平。他反复拨打朱平的手机,可始终无人接听。
黄一宁也再没有收到朱平的短信回复。当他从网上得知D301发生事故后,用毫不客气的口吻给朱平发出了一条短信:“看到短信立即回复汇报情况!”
可更多时候,朱平穿的总是在街边“淘来的,很便宜的衣服”。当毕业的时节来临,朱平又冲到毕业生经营的二手货摊上买了一堆“好东西”,“那几天,她都开心极了”。
她平日花钱一贯节俭,甚至每个月的饭钱不到200元。这或许与她的家庭有关,邻居们知道,朱平的父亲已经80多岁,母亲60多岁,这个乖巧的女儿总是不希望多花掉家里一元钱。
这位年过六旬的母亲并不知道女儿搭乘的列车刚刚驶入了一场震惊整个国家的灾难。“她妈妈根本不知道这个消息。”小潘回忆通话时的情景。朱妈妈认为,女儿还没到家可能只是由于常见的列车晚点,她已经准备好了一桌饭菜,继续等待女儿的归来。
朋友们想起,在学期的最后一天,这个“很文艺的青年”代表小组进行实验答辩,结束时,他冒出了一句:“好的,over!”
“本来,他不是应该说‘thank you’吗?”

冰点特稿

冰点特稿

冰点特稿第786期治大国须观小桥本报记者林衍《中国青年报》( 2011年02月23日 12 版)已移至香港永久保存的老罗湖铁路桥上世纪60年代的过桥者上世纪70年代边检站战士上岗前学习毛主席语录上世纪80年代初的护照入境验证处1911年广九铁路通车上世纪80年代的过桥者深圳罗湖桥,桥史整百年。

这个国家很多富含意味的历史画面,累积在这座桥上。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儿是意识形态中国的“鼻孔”。

偌大的中国除了北部与苏联接壤的关口外,便只有这座与香港相连的小桥,维系着与外部世界的沟通。

詹天佑曾站在罗湖桥头。

他主持修建的广九铁路接轨联通,脚下的这段铁路桥,正是深港两段铁路对接合龙的交汇处,因背靠罗湖山,故得名罗湖桥。

同年,辛亥革命爆发。

钱学森曾站在罗湖桥头。

他穿着黑色的西服,一手领着6岁的儿子,一手提着一把吉他。

那是1955年的春天,美国一家报纸用了特大字号的通栏标题:“火箭专家钱学森今天返回红色中国!”一位不识字的老人曾站在罗湖桥头。

举着“红宝书”的边防检查员要求她背诵毛主席语录。

在“文革”刚刚爆发的年月,没有人记住她的名字,留下的故事是,老人因“政治不合格”而被轰回对岸的香港。

王石曾站在罗湖桥头。

这个27岁的年轻人刚从兰州铁道学院毕业不久,在罗湖桥铁路沿线做排水技术员,每天都枕着一本破烂的《大卫·科波菲尔》睡在建筑工地的竹棚里。

那是1978年,距离他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还早得很。

……深圳罗湖桥,桥史整百年。

这个国家很多富含意味的历史画面,累积在这座桥上。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儿是意识形态中国的“鼻孔”。

偌大的中国除了北部与苏联接壤的关口外,便只有这座与香港相连的小桥,维系着与外部世界的沟通。

止步罗湖桥长不足50米,却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上埋下了两个意味深长的伏笔。

62年前的10月19日,新政权诞生后的第18天,解放军的一支先头部队打到深圳河畔的罗湖桥头,离被港英政府统治的香港仅一桥之隔。

非典型人物通讯的写作技巧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人物通讯为例

非典型人物通讯的写作技巧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人物通讯为例

二、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人物通讯为例
1、深入挖掘,呈现人物的多样 性和独特性
1、深入挖掘,呈现人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在报道人物时,善于挖掘人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例如,在报道一位乡村医生时,除了讲述他的行医经历,还通过描绘他如何借助 互联网为村民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展现了人物的与时俱进和创新精神。这种独特 的视角让读者对乡村医生这一职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感受到了人物的使命感 和担当精神。
一、非典型人物通讯的写作技巧
1、寻找独特的切入点
1、寻找独特的切入点
非典型人物通讯的成功之处往往在于其独特的切入点。为了使通讯具有吸引 力和阅读性,作者需要在报道人物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发掘出新颖而独特的 主题。例如,《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在报道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不仅了他的 教育经历,还从他与学生的互动、家访等角度揭示出他的教育理念,使读者对这 位教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
2、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
非典型人物通讯不仅要人物的经历和成就,更要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人物的 性格特点、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这需要作者在采访过程中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 界,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与人物的深入交流,捕捉那些能够体现人物个性的言行举 止。例如,《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在报道一位聋哑青年时,通过描绘他用手语 和文字与朋友、家人的交流方式,使读者感受篇好的人物通讯,首先需要对被采访人物有充分的了解。在《中 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人 物的背景、性格、成长经历等。例如,在一篇关于乡村教师的人物通讯中,通过 深入了解乡村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挖掘出了他们默默无闻却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内容摘要
冰点周刊以其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和深刻的社会评论,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和尊敬。许多冰点周刊的报道和评论被广泛引用和转发,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力。例如,冰点周刊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系列报道,引发了全社会对环保问题的和 讨论。

纸媒人物通讯的选题特点和写作技巧

纸媒人物通讯的选题特点和写作技巧

纸媒人物通讯的选题特点和写作技巧作者:钟天骐来源:《传媒论坛》2018年第24期摘要:人物通讯是重要的新闻报道体裁之一,用详尽而生动的笔墨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进行还原,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情怀和思想。

但随着传媒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自媒体、新媒体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主流,“高、大、全”式的人物通讯很难与读者产生共鸣。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自1995年1月6日创刊以来,一直是中国新闻界的一个深度报道品牌。

凭借关注大时代里的小人物、故事化、场景化的写作技巧、“纪录片画面般”的文本呈现、不回避社会敏感话题等特点,广受读者的喜爱,并赢得了媒体同行的尊重。

本文通过对典型报道案例的研究,浅析“冰点周刊”在人物通讯中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冰点周刊;人物通讯;纸媒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8) 24-00-02在“冰点周刊”的众多报道体裁中,人物通讯最受推崇。

“冰点周刊”在选题上选取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并以此反映时代发展浪潮中的每一个细节。

“冰点周刊”原主编杜永涛认为:“冰点周刊的人物通讯更加看重新闻的表现性和可读性。

它不喜欢干巴巴的思想,而是钟情于那种‘有表情的思想’。

”一、“冰点周刊”的选题特点(一)典型人物:去“典型化”写作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上,对典型人物的新闻报道从来没有断过。

但传统典型人物报道的套路常常陷入“高、大、全”的怪圈,很难引起人们共鸣。

对于今天的读者,他们想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人。

典型人物也经常出现在“冰点周刊”的报道中。

例如,在“冰点周刊”的通讯《湍流卷不走的先生》一文报道了“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李佩先生。

在文中,记者没有把李佩写成“高山仰止”的一位大家,而是用平视的目光白描出一位“没有带着光环、没有十全十美”的普通人。

文中写道:“如今,‘内心强大得能容下任何湍流’的李佩先生似乎越来越黏人,有好友来看她,她就像小孩一样,闹着让保姆做好吃的,离开时,她总是在窗边看好友一步三回头地走远,一点点变小。

“冰点”特稿的新闻叙事——对记者林天宏及其作品的解读

“冰点”特稿的新闻叙事——对记者林天宏及其作品的解读
谈 起 — — 如 何 写好 一 篇 直 击人 心 的 特 稿 。 关键词 : “ 冰点”特稿 ; 新 闻价 值 中图分 类号 :G 2 1 2 . 2 文献 标 志码 :A 不得 不说 的 “ 冰 点 ”: 价 值 共 同体 的建 构 中国青 年报的 “ 冰 点”特稿 是一代人 的记忆 。在 当时 由 重要 、 显著等传 统新 闻选择 标准所 主导 的新 闻界 ,“ 冰点”特 稿版 犹如平 地一 声惊雷 , 首 次将普 通百 姓 的生活作 为 中央媒 介着力 表现的对象 , 关 注普 通人 的不普 通的命运 , 在对 普通人 生活 与生存状态近 乎细枝末节 的表现 中 , 放大普 通人 的价 值 , 深刻反映社会与 时代 的现实 与变迁 。 时至今 日, 波折也 好 , 时代 因素也罢 ,“ 冰点”从雷霆万钧 到归 为沉寂 , 它的黄金 时代 已然 翻页 ,“ 冰点”不再 “ 火热 ” 。 在媒体 大变革 的今 天 , 它能否重燃 希望之火 , 在媒体 与资本 的 耳鬓厮 磨 中以另 一种姿态悄 然重生 , 我们不得 而知 , 也 无须期 待 。我们应该期待 和致力 的是 “ 冰 点”价值 的延 续 , 是 当 日之 记忆 、 思想 、 文化 的再创造 。回想 ,“ 冰点”作为一种文化 的传 播, 带给读者的其实是一种文化仪式上 的共享——读普通人 的 不平凡 , 读当下个 体的生存状态 , 读 当代 中国的时代变迁 , 关 注 平 凡生命 、 聚焦永恒价 值 、 感 受时代温 度。这种共 享绝不仅 局 限于周 刊或 特稿本 身特定 的版面与具体的传播文本 , 而是在心 理 与情感 的感 同身受 中塑造一种特有的 、 属 于作者 与读 者的集 体记忆 , 构建起一个具有深远影 响的价值共 同体 。其影 响在今 天依然 持续 着 , 当年 的读者和作者或许 已是这个社会 的 中坚力 量 。正如林天宏 , 这个 具有代表性 的 “ 冰点 ”记者 , 也代表 或 反 映了今天许许多多转战 “ 沙场”的媒 体人 的选 择与命运 。 二、 林天宏新 闻作 品的叙事 特点 : 零度聚焦 和隐喻 通 览林天宏 的 1 8 篇 “ 冰点 ”特稿 , 小人 物与大事 件 、 温度 与深度 、 细小与力 量蕴含在他 的文字之 中 , 像 小说 , 又似 电影 。 他 笔下 的故事 在作 为共 同体 的读者 看来 , 已经 跳脱 于 印刷 纸 的二维平 面 , 无不 感动读者 去思考 , 召唤读者 去行动 。或许优 秀 的新 闻作 品都这 样 , 但记 者林 天宏 一 以贯之 的叙 事手 法 已 然成了他和 “ 冰点 ”的名片 。 ( 一 )零度聚焦讲故事 现实生 活 中读者所 接触到 的新闻并不是 对原始世 界 “ 镜 子 ”的反 映 , 而 是新 闻生产 者借 助一定 的方 式对事 实进 行处 理后 的作 品 , 影 响这 种讲述 事实 的首要 因素便 是叙 事视 角 的 选择 。像 达 ・ 芬奇画鸡蛋一样 , 不 同角度 的临摹展现 的鸡蛋是 不一样 的 , 事 实也是这样 , 从 同一 个故事 的不 同视角 去深入追 寻, 可能 会得 到 比单 一视 角更 多的事 实。而 特稿 这种非 虚 构 写作 , 其体 系之庞大 、 人物关 系之复杂 、 情感之 丰富 , 正需要 大 量 的事实来建构一 个完整 的 、 精彩 的故事 。与此同时 , 叙事视 角 的选 择也注定体 现着作者 对事实 的选 择 、 价值 的判断 、 思想 的彰 显 、 情感 的传递 , 而这些也 是一篇新 闻作 品是 否精彩甚 至 伟大 的衡 量标准 。按 照俄 国语 言学家普 洛普 对叙事视 角 的定 义 和法 国结构 主义叙事学 家热奈特 的 “ 三分法 ” , 笔 者发现林 天宏 的新 闻作 品 中以零度 聚焦 为主 , 它既 可 以从 所有 的角 度 俯 瞰被观察 的事件 , 在时空间任 意穿梭 , 对事件 的起 因进行 追

《冰点》栏目人物新闻真实性研究

《冰点》栏目人物新闻真实性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冰点》栏目人物新闻真实性研究姓名:海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新闻学指导教师:***20060513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自创刊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在1996年被新闻界评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

研究该栏目中占较大比重的人物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文运用新闻学的新闻真实理论和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传播学的议题设置理论、社会心理学的人格结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及政治学、文化学理论等,结合《冰点》栏目十年来人物新闻报道的文本,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对该栏目人物新闻作解剖麻雀式的探究。

本文分四个部分分析《冰点》人物新闻的真实性:第一部分作理论铺垫,从理论的角度讲人物新闻真实性的构成,并对我国人物新闻真实性做总体介绍。

第二部分切题,分析《冰点》栏目人物新闻真实性的表现范围与特征。

第三部分进一步分析影响该栏目人物新闻真实性的外部社会环境、媒介环境诸因素。

第四部分从新闻意义和社会意义两方面探究《冰点》栏目人物新闻真实性的意义。

人物新闻真实性问题以前学界也多有探讨,本文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尽力做了一些研究,自认为其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1是介绍我国正面人物、中性人物、反面人物的真实性时有一定新意。

2是分析《冰点》栏目人物新闻真实性的表现范围时,从选题、立意、材料运用多个角度探讨,尤其是“立意”分析得较为深入。

3是总结《冰点》栏目人物新闻真实性的特点时,“对社会强烈的批判意识”结合现实分析得较为透彻。

4是从社会意义角度分析《冰点》栏目新闻真实性的意义,眼界较为开阔。

关键词:“冰点”栏目人物新闻真实性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Since the Freezing Point column In China Youth Daily started publication, it has made good social response, and in 1996 it is chosen as the Famous Special Column of Central Main News Units by journalism field. So it has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 and theory meaning to study personage news reality which takes great proportion in this column.In the paper the author uses news reality theory and news professional ism theory of journalism, topic setting theory of dissemination, personality character theory of social psychology, Marxist philosophy epistemology and politics, culture theory, etc., combines the personage news report of freezing point column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did the sparrow research on the personage news of this column in terms of theory and reality.This paper analyzes personage news reality of the freezing point column from four parts: Part one makes theory foreshadowing, explains the compositions of personage news reality in terms of theory, then does the overall introduction to personage news reality of our country. Part two, to the question, analyzes behavior range and characteristic of personage news reality of this column. Part three further analyzes the external social environment, media environment factors, etc. which influence personage news reality of this column. Part four probes into the meaning of personage news reality of the column in terms of the news meaning and social meaning.Personage news reality issue has much discussions in the journalism field, on the basis of forefathers' achievement, this paper did the best to make some study, the innovations has the following several points: 1.It has new meaning in introducing positive personage, neutral personage , negative personag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2. In analyzing behavior range of personage news reality of the freezing point, the author discusses from selecting title, making up mind, using material etc., especially deeply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nalyzes making up mind. 3. Whe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age news reality of freezing point column, it thoroughly analyzes “strong criticism consciousness to society” combining activity. 4. It analyzes personage news reality’s meaning of freezing point column in terms of social meaning, the outlook is comparatively open.Key words: freezing point column personage news reality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90后青年的媒介引导研究——浅论《冰点》的困境与出路

90后青年的媒介引导研究——浅论《冰点》的困境与出路

90后青年的媒介引导研究——浅论《冰点》的困境与出路《冰点》周刊的地位,可以这样描述,《冰点》之于中国青年报,如同《焦点访谈》之于央视。

90年代创刊后,在李大同主编的引导下,《冰点》曾红极一时。

凭借独到的报道视角和新颖的特稿报道模式,《冰点》创下了新闻界的神话。

然而,《冰点》的风光已成历史,本文旨从它发展的起伏中论述其面临的困境。

独到的报道方式让《冰点》收获了稳定的读者群,随之而来的是,影响力的加大使其受到上层越来越多的关注,束缚也逐渐增多。

2006年,中宣部下令《冰点》停刊整顿,主编、副主编相继离职,部分《冰点》的记者也接二连三地离开。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新闻网站提供了极大的生机,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传统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冰点》特稿也难逃厄运。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冰点》要想保持其影响力,必须认清自身的优劣势,利用自身资源和平台,学习新媒体的运作模式;其次,利用新媒体提供的平台和技术,转变角色,发挥平台作用,倾听读者声音,提高知名度,获得更多的认可。

关键词:《冰点》,特稿,困境第一章导论1.1问题的提出及意义1.1.1问题的提出《冰点》自90年代创刊后,曾红极一时。

无论是在业界还是读者界,《冰点》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力,在中国青年报读者调查中获最高票,在进行“我最喜爱的版面”读者评选中位居首位。

1996年,又被新闻界学者全票评选为“中央主要新闻媒介名栏目”,成为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南方周末》、“时事纵横”并排的三大栏目之一。

《冰点》周刊自创立以来,一直受到读者的好评,在中青报每月进行一次的读者调查中,《冰点》周刊的阅读率始终位于榜首,平均阅读率一直在70%以上。

2006年,由于刊发了历史学家袁伟时的文章被勒令停刊。

从停刊到复刊,中间虽然只间隔短短一个多月,却让《冰点》的风格受到了限制,言论也进行了调整。

从其主编、副主编的撤职,报社总编辑停职检查,到李大同等人伸冤无力……冥冥中似乎暗示着属于《冰点》巅峰时代已经过去。

非典型性人物报道选题与破题技巧——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为例

非典型性人物报道选题与破题技巧——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为例

NEWS WORLD《中国青年报·冰点》创刊于1995年1月6日,其人物报道在特稿版以一整版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青年报》“站在社会进步潮头”的代表,第一篇人物特稿《北京最后的粪桶》就出现在这个时候。

2004年6月,《冰点》改名《冰点周刊》,扩大到四个版面,分别是《冰点·特稿》《冰点·文化》《冰点·探索(科学)》《冰点·人物》。

如今《中国青年报》的人物通讯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个是每周三报纸第十版的《冰点·人物》专版,文章大都在2000—3500字之间。

第二块是每周三报纸第十二版的《冰点·特稿》版,该版每期以一整版约8000字的篇幅集中围绕一段时间内被公众普遍关注的人物或者被时代遗忘的人物行文,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映射社会群像。

《冰点周刊》原主编李大同曾在《漫话冰点》一文中说过,一个专门刊登长篇报道的栏目,要做到使读者愿意读并持续读下去,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选题得当。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著名人物报道记者从玉华也认为,一篇报道要想获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关键在于选题和破题,“一篇好稿子最重要的就是选题,有选题还要破题,破题就是如何小角度把题切开,这很重要。

”一、关注普通人“稀缺”的特质《冰点周刊》中的人物通讯强调报道的平民视角,更多地关注占这个世界99%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把为他们立传画像作为自身的采写理念,在非典型性报道的写作中抨击假恶丑、讴歌真善美。

李大同在《〈冰点〉周刊创刊致读者》中写道:“人物”版的设置,既和本报的传统有联系,也和我们所处的时代相关。

在当代中国,人们开始前所未有地关注普通人的命运,这不是因为古道热肠,而是因为每一个普通人的命运,换个时空,就是我们自己的命运。

我们不能对普通人的喜乐哀怒熟视无睹,他们是我们的邻居、亲非典型性人物报道选题与破题技巧○陈卓琼【摘要】近年来,随着传媒业态的不断变化,传统意义上“高、大、全”式的典型人物报道越来越难以和读者产生情感共振,而以“关注普通人为主”的非典型性人物报道却大受欢迎。

《冰点》如何表现普通人的不凡

《冰点》如何表现普通人的不凡
二、《冰点·人物》写作特点
1、平凡人不凡事
作为 《冰点·人物》 的最精彩的部 分— ——“封底人物”,在人物的选择上,坚 持了以前“冰点特稿”的风格,坚持关注普
通人的命运、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但 是,并不是所有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冰 点》的报道对象,被报道的普通人必须有 着不普通的特质,做出了不普通的事。③
《冰点·人物》 中描写的人物来自社 会的各个阶层,这些普通人身上闪耀着人 性的光辉,而《冰点》正是抓住了这些美 丽的闪光点。通过人性的光辉打动受众, 启发人们奋起向上、贡献社会、思考社会。
2012年 4 月 1 日的 《冰点·人物》文 章名为《老人与树》,文章描写了王小苗 等 8 个老人领着村民,用了 30 多年的时 间在灰白的石灰山上种下一片绿荫。王小 苗所在的云南省陆良县龙海乡树搭棚村, 属于喀斯特地貌,灰白坚硬的石头山上只 有零星杂草。多年前,正值壮年的王小苗 和 7 个“好兄弟”领着当地的村民们上山 种树,历经万难开辟出一片青葱茂密的林 场。不仅如此,他们还完成了附近 9 个乡
由此可见,甘相伟并不仅仅只是一个
110
报 刊 经 纬 NEWS WORLD
人,而是一个群体的缩影,《冰点社会群体的描述,这其中有希望, 更有祝福。而这样的群体是我国普通大众 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幸福与否直接关 系着国家的安定和谐。
3、人性的闪光点
NEWS WORLD 报 刊 经 纬
《冰点》如何表现普通人的不凡
○胡乔 熊晓媞 陈姮
【摘 要】新兴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以一种简便的形式来处理信息,如微博、微电影等,在碎片化思考模式的影响下,人们 往往缺乏深刻的思考。现代传媒人在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也难免受到影响,媒体的报道在很多情况下欠缺思考,深度不足。人物报道作 为众多媒体报道形式之一,同样存在着浮于表面的问题。此外,经济效益的驱使,使得媒体往往将焦点对准社会的精英阶层,而没有给 普通人足够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的人物报道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其人物报道的特点对于新闻媒体 的人物报道具有着很多有益的启示。

简析《中国青年报》冰点人物通讯

简析《中国青年报》冰点人物通讯

简析《中国青年报》冰点人物通讯简析《中国青年报》冰点人物通讯——以““三无教授”请辞硕导”为例前言:《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是1995年元旦开设的一个专版,每周一次,大多数报道生活中的普通百姓或者是以普通人的视角去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想法。

下面本文就一篇通讯为例来探究下冰点人物的人物通讯。

说到评析冰点人物的人物通讯这里就要稍微的涉及下,为什么《中国青年报》的这个专版叫做“冰点”呢?就本文了解到,这跟它的这个版面定位有很大的关系,如上文所述本专版的目标是普通人,包括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然而就如我们大家所知道的,普通人的生活往往是无人问津的,经常是冷冰冰的,容易被媒体所遗忘的,所以这个专版又叫做“冰点”。

其实,就这个专版的定位来说,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人们通常所见到的的人物通讯多是就名人、奇人而言,那些虽然阅读上能给我们以不一样的冲击,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这些东西毕竟不是属于日常生活,不具有普遍性,能够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启示。

但是普通百姓这个层面上的东西,其实是更具有感染力和实践性的,普通人的生活离我们更近,感情上心理上就更希望去了解,而且也易于接受,给读者的触动也是发自内心,也许某些人某些时候就有过类似的经历。

下面我们就“‘三无教授’请辞硕导”这篇人物通讯为例来分析下冰点人物通讯的特色首先,冰点人物通讯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视角独特,选题独特但是选题的敲定又紧贴时事要点,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冰点人物所选择的对象多是那些较为平凡的普通人,即便是那些非常有名的人,如迈克·华莱士也是选取他的那些普通生活去入笔,去描述这个人,每个被选上的人都是特点鲜明,个性独特,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人们所追求的观念,或是温情的、正直的,或是执着的、坚定地,每一篇人物通讯在讲述一个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讲述一个现象,一个问题,能够引起我们的深思,不仅是这报道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或是普世精神,也包括对这些“异类”的人的生存状况的认识,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内容研究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内容研究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内容研究
《中国青年报》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很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而《冰点》周刊作为《中国青年报》的经典栏目自1995年创刊以来,已有很多篇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良好向前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

《冰点》周刊也因此成为无数读者心目中的“金牌版面”和“优秀栏目”。

本文从《冰点》周刊报道的文本入手,重点分析研究其报道的内容。

《冰点》周刊它不热衷于报道被过多追逐的“热点”,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普通人,聚焦社会的边缘群体,“草根人物”成为其报道的主体,他们的生存状态与命运成为报道的焦点。

关注缺失或即将逝去的“底层表情”,唤醒被社会遗忘的那些人,那些事。

用最真实、最独到的目光寻找人性深处的“真善美”。

它敢于暴露时代变迁中出现的尖锐问题,也敢于直面社会发展中的种种乱象。

同时,它独有的新闻写作手法、“冰点式”的叙事视角以及合理的文本设置也非常的具有特色。

它独辟蹊径的创新意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精辟出色的“讲故事”手法和“冰点”有温度的辩证思维能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与启示,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研究。

当然,《冰点》周刊报道中也有一些小瑕疵应当引起注意。

《冰点》的成功给中国传媒业提供了很有益的经验和尝试。

笔者希望通过对《冰点》周刊报道内容的研究,给后来者对于我国新闻的实际操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_中国青年报_栏目_冰点_叙事特点实例分析_高可欣

_中国青年报_栏目_冰点_叙事特点实例分析_高可欣

第6卷第23期Vol.6 No.23157一、注重细节和场景的描绘细节和场景是任何纸质媒体都应重视的环节。

细节体现在整个编辑流程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对报纸编辑的考验,更是影响最终的收看效果。

读者有些时候更加注重事实的细节问题,而不喜欢“假大空”的编辑方式。

场景同样重要,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真实发生的事实,才更能让读者有接近性。

《冰点》文章常以特写的形式呈现,在叙事策略上十分注重细节和场景的描绘,以及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画面感和现场感十足,因而又被李大同称之为一篇篇的小故事。

故事性增强了,自然会吸引读者去阅读,从而增加报纸发行率。

如《冰点》人物周刊《寻找大兵小伟》一文中写道:侯宝森也被埋压了,他的下半身被沉重的建筑碎块卡住,被火炙烤着,而上半身则暴露在冰冷的水和空气中。

凭着最后一丝气息,这位20岁的消防员对战友说:“拿水,更多水。

”这样充满画面感的灾难场景描述,比一万句空洞的歌颂更有力。

读者仿佛置身灾难现场,看这位消防员在弥留之际仍难舍使命的责任感,揪痛人心并让人肃然起敬。

此外,如《杀子老人的生死劫难》中的细节描写,“杀子”老人站在法庭上,“颤颤巍巍地扶着栏杆”,“一下一下地吧咂着牙齿所剩无几的嘴”,寥寥数语,老人呆滞、漠然、不知所措的模样跃然纸上。

在这里,记者并没有用任何带有主观色彩的词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这些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无一不细腻地刻画出老人在经历“杀子悲剧”后内心的悲哀、辛酸和挣扎,死亡对他来说可能更像是一种解脱,是一个更光明的结局。

二、直接引语的大量使用《冰点》中常常使用直接引语来表达人物情感、展现人物性格。

这种引用并非无原则地将被采访者的话语大段摘录,而是有选择地去摘取能为文章主题服务的语句,形成封闭式的叙事结构,确保文章中的事例不旁逸斜出,与主题并行不悖。

如张国的《牺牲》中,记者通过发掘天津港“8・12”火灾爆炸事故中的真实故事,引用经历丧子之痛的母亲撕心裂肺的呐喊,战友感人至深的呼唤,这种人间至真至诚的亲情、兄弟情、战友情与大火事故的无情形成了最有力的对比。

中国青年报“冰点”批评报道的特色

中国青年报“冰点”批评报道的特色

中国青年报“冰点”批评报道的特色
王威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4(000)036
【摘要】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从1995年1月创刊,以社会上不被关注的冷点
切入,作深度调查报道。

2004年6月开始,"冰点"栏目扩展为四个版面的周刊,分
别为"冰点特稿"、"冰点周刊"、"冰点探索"和"冰点人物",批评报道较多
出现在"特稿"和"周刊"栏目中。

广义上的"冰点"栏目内容文本包括了整个"冰点"周刊的所有文本,狭义的文本只包括编辑记者实际采写的新闻作品。

【总页数】2页(P67-67,68)
【作者】王威
【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非典型性人物报道选题与破题技巧——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为例 [J], 陈卓琼;
2.民族志方法对深度报道的示范意义——以1998-2010年《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为例 [J], 叶艳芳
3.《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的选编特色 [J], 孙玉双;史倩
4.《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人物通讯的表达特色 [J], 孙莹
5.《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深度报道中的舆论引导策略分析 [J], 艾则孜·阿布都热依木;马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中国青年报》冰点人物通讯
——以““三无教授”请辞硕导”为例前言:《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是1995年元旦开设的一个专版,每周一次,大多数报道生活中的普通百姓或者是以普通人的视角去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想法。

下面本文就一篇通讯为例来探究下冰点人物的人物通讯。

说到评析冰点人物的人物通讯这里就要稍微的涉及下,为什么《中国青年报》的这个专版叫做“冰点”呢?就本文了解到,这跟它的这个版面定位有很大的关系,如上文所述本专版的目标是普通人,包括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然而就如我们大家所知道的,普通人的生活往往是无人问津的,经常是冷冰冰的,容易被媒体所遗忘的,所以这个专版又叫做“冰点”。

其实,就这个专版的定位来说,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人们通常所见到的的人物通讯多是就名人、奇人而言,那些虽然阅读上能给我们以不一样的冲击,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这些东西毕竟不是属于日常生活,不具有普遍性,能够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启示。

但是普通百姓这个层面上的东西,其实是更具有感染力和实践性的,普通人的生活离我们更近,感情上心理上就更希望去了解,而且也易于接受,给读者的触动也是发自内心,也许某些人某些时候就有过类似的经历。

下面我们就“‘三无教授’请辞硕导”这篇人物通讯为例来分析下冰点人物通讯的特色首先,冰点人物通讯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视角独特,选题独特但是选题的敲定又紧贴时事要点,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冰点人物所选择的对象多是那些较为平凡的普通人,即便是那些非常有名的人,如迈克·华莱士也是选取他的那些普通生活去入笔,去描述这个人,每个被选上的人都是特点鲜明,个性独特,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人们所追求的观念,或是温情的、正直的,或是执着的、坚定地,每一篇人物通讯在讲述一个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讲述一个现象,一个问题,能够引起我们的深思,不仅是这报道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或是普世精神,也包括对这些“异类”的人的生存状况的认识,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

如在“‘三无教授’请辞硕导”这篇人物通讯中就是讲述在现行中国高校教师资格评定制度大学硕士导师张江南的事迹,报道张江南追求真正的学文,践行导师的遗愿做学问,无项目、无经费、无科研成果,但是所带的硕士生论文或获得颇丰的成果,不仅有获得校级奖的也有获得省级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却因为在高校资格评定中“不合格”而被取消带硕士生的权利,即便是这样的文弱书生在这样的刺激下也会发怒,于是就有了请辞硕导的事情,我们看这篇报道,
很明显的感觉到这篇通讯不仅仅是些张江南,其实是写中国高校的教师资格评定的问题,人们在感慨张江南命运的同时,也会思考当下高校的教师资格评定制度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而且这样的通讯并不是随意选取,而是针对当时被炒的比较热的热点而进行的人物通讯,冰点的人物通讯具有的代表性毋庸置疑,其中所具有的时效性,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也能够得出肯定的结论,紧贴时事热点,引发社会思考。

其次,报道所体现的人文理念,这是通过通讯主人公的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实践中或是一份坚持中所体现的,通过他们的这些行为给人们传达的地一种追求,他们的某些行为不追随当今时代“潮流”,甚至有些背道而驰,因为这些坚持有可能使自己陷入一定的困顿中,但是这些多是平时所倡导的那些美好的品质,但是这样的倡导在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由于实践生活中的种种制约,这样的倡导往往很难得到真正的实施,即便是开始的时候去尝试,也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放弃原有的观点和坚持,而往往这样的品质又是为现代人所崇尚的,于是像冰点人物通讯就比较能吸引人们,但是我们发现这些有这样坚持的人其实往往真的只是一些平平凡凡的人,和我们一样的生活但是却异常的感人。

就如被“‘三无教授’请辞硕导”中主人公,他作为大学硕士生导师,每天不是去尽量的找项目发论文,而是每天在他创办“大樗树下”学术网站去发布收集、整理来的学术资料,从不给学生定研究题目,每天留着时间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这在现行高校的体制下无疑是不相容的,即便是自己的学生硕士论文获得种种荣誉,可是依旧抵不过这样的制度,但是依然他为了自己的理念追求而向学校请辞硕导,表达自己无言的抵抗。

这样的精神体现在普通人身上,才能给我们一种更多的震撼。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冰点人物通讯人物的丰满和真实,这就是新闻中客观真实性的原则,对于一个人的了解,作为平常人尚且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那么如何在短短的一篇人物通讯中将这个人丰满的展示给读者,让读者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个人,这就需要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全面采访,在报道中也要通过不同侧面展示这个人的点点滴滴,细节真实的原则才能打动读者,这点在冰点的人物通讯中体现的再明显不过,对一个人的介绍除了他本人的陈述还有他的家人、朋友、同事的描述,因为这样的切入,才给读者塑造了较为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且这些人都基本采用真名实姓,有据可查,真实可信。

如“‘三无教授’请辞硕导”这篇通讯中对于张江南的表现既有他个人的讲述,也有他的学生王玲、彭玉姣、同事王小妮;还有校方以及和此时有关的相关部分的采访,而且这些采访中多年采用直接引语,真实可感,这就增加了报道的可信度和真实感。

此外,冰点上的人物通讯语言多非常的浅显易懂朴实感人,这是对平凡人物的平凡报道,却能引起读者心中的震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