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语文必修3《哨遍·高祖还乡》精品教案
语文必修3《哨遍·高祖还乡》精品教案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2.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3.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难点、重点:1. 这组套曲写汉高祖还乡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事件的有何好处?2.本套曲的构思新奇处。
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睢景臣(约1275~约1320年)。
天一阁本《录鬼簿》云:景臣名舜臣,后字嘉贤。
后字景贤,又字嘉宾。
江苏扬州人,后来移居杭州。
元代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还“为之作传”。
其《传》云:“大德七年(1303年),公自维扬来杭州,余与之识。
”又说其“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
不能远视”。
然而,“心性聪明,酷爱音律”。
睢景臣大约只活了五十岁左右,可见应是中年夭亡。
睢景臣一生,只在书会才人之中生活,未能仕进。
全部情感,亦倾之于曲作之中。
其《高祖还乡》套数,名动当时。
钟嗣成在其《传》中写道:“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
”其《南吕·一枝花》《题情》:“人间燕子楼,被冷鸳鸯锦。
酒空鹦鹉盏,钗折凤凰金。
”“亦为工巧,人所不及也”。
钟嗣成的《凌波曲》吊词写道:“吟髭捻断为诗魔,醉眼慵开为酒酡。
半生才便作三闾,些叹番成《薤露歌》,等闲间苍鬓成皤。
功名事,岁月过,又待如何?”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睢景臣列于“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之中,称其词“如凤管秋声”。
郑振铎评道:“《高祖还乡》,确是奇作。
他能够把流氓皇帝刘邦的无赖相,用傍敲侧击的方法曲曲传出。
他使刘邦荣归故乡的故事,从一个村庄人眼里和心底说出。
村庄人心直嘴快,直把这个故使威风的大皇帝,弄得啼笑皆非。
这虽是游戏之作,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中国俗文学史》下册)。
《太平乐府》收有睢玄明散套,或疑景臣与玄明为一人。
瞧景臣着有《瞧景臣词》及杂剧三本:《千里投人》,《牡丹记》,《屈原投江》,今俱不存。
Removed_语文必修3《哨遍·高祖还乡》精品教案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2.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3.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难点、重点:1. 这组套曲写汉高祖还乡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事件的有何好处?2.本套曲的构思新奇处。
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睢景臣(约1275~约1320年)。
天一阁本《录鬼簿》云:景臣名舜臣,后字嘉贤。
后字景贤,又字嘉宾。
江苏扬州人,后来移居杭州。
元代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还“为之作传”。
其《传》云:“大德七年(1303年),公自维扬来杭州,余与之识。
”又说其“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
不能远视”。
然而,“心性聪明,酷爱音律”。
睢景臣大约只活了五十岁左右,可见应是中年夭亡。
睢景臣一生,只在书会才人之中生活,未能仕进。
全部情感,亦倾之于曲作之中。
其《高祖还乡》套数,名动当时。
钟嗣成在其《传》中写道:“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
”其《南吕·一枝花》《题情》:“人间燕子楼,被冷鸳鸯锦。
酒空鹦鹉盏,钗折凤凰金。
”“亦为工巧,人所不及也”。
钟嗣成的《凌波曲》吊词写道:“吟髭捻断为诗魔,醉眼慵开为酒酡。
半生才便作三闾,些叹番成《薤露歌》,等闲间苍鬓成皤。
功名事,岁月过,又待如何?”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睢景臣列于“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之中,称其词“如凤管秋声”。
郑振铎评道:“《高祖还乡》,确是奇作。
他能够把流氓皇帝刘邦的无赖相,用傍敲侧击的方法曲曲传出。
他使刘邦荣归故乡的故事,从一个村庄人眼里和心底说出。
村庄人心直嘴快,直把这个故使威风的大皇帝,弄得啼笑皆非。
这虽是游戏之作,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中国俗文学史》下册)。
《太平乐府》收有睢玄明散套,或疑景臣与玄明为一人。
瞧景臣着有《瞧景臣词》及杂剧三本:《千里投人》,《牡丹记》,《屈原投江》,今俱不存。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7
课题: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导学案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3、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预习】:作者简介:《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
睢景臣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
据钟嗣成《录鬼簿》说: 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
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
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2背景简介: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
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
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
后来他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
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3元曲简介: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 (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 。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小令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重复),同时,它又能歌唱。
它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元人称为“叶儿”。
(小令有一种特殊形式“带过曲”,课文未选。
)如《潼关怀古》的曲牌是“山坡羊”,作者是张养浩。
套数(套曲、散套)沿自诸宫调,是由同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相联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整套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是曲子互相联缀而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4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体会本篇的特色。
2.通过诵读、品味、赏析,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掌握元曲通俗俗、幽默的语言特点;夸张、讽刺的刻画手法;多元化的看待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元曲语言的特点及刻画人物手法,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2.理解本文独特的写作视角和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资料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师:高祖还乡是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中的一段文字,说是汉高祖刘邦,回到故乡沛县,设置酒宴、款待父老子弟,父老子弟热情挽留,并演唱了《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史学家笔下的皇帝归故乡的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睢景臣的散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来感受一个另类的帝王还乡情景。
(二)作者及题目师:大家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
我们先复习散曲有什么样的特点呢?1.解题(幻灯片):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套数和散套)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支曲子独立组成,可重复,各首押韵互异。
而套曲是由多支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长短不一,一韵到底。
宫调是乐调调式的统称,乐音有宫、商、角、征、羽、变征、变宫七声,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它各声为主的调式统称“调”。
“般涉调”是宫调名,“曲牌”,曲调的名称,有一定的调子和唱法。
按曲调填的曲词,字数、句法、用韵和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
每一个曲牌部分属一定的宫调。
如“叨叨令”属“正宫”,“醉花阴”属“黄钟宫”,“墙头花”属“般涉调”;也有分属几个宫调的,如“哨遍”属“般涉调”,又可入“中吕宫”。
“哨遍”为曲牌名,“高祖还乡”为套曲的题目。
题目是作者根据所写的内容或创作曲词的目的动机自己加的。
有的曲词有题目,有的没有题目。
《高祖还乡》教案
一、生动诙谐的语言
(1)直接讽刺
通过使用一些具有讽刺意味的词语如“乔男女”、“胡踢蹬”、“大作怪”、“觑得人如无物”、“多时”等直接对刘邦的形象加以讽刺。
2)形象的丑化
通过丑化刘邦的仪仗,令本来肃穆庄严的形象变得滑稽可笑。
如: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甜瓜苦瓜、黄罗伞柄天生曲、天曹判、递送夫、多娇女。
二、用农民的视角,朴实地描写平民百姓眼中的汉高祖,真实反映刘邦在人民眼中的形象。
(1)还乡的光宗耀祖被看做扰民。
(2)威严恢宏的排场被看做“大作怪”、“不曾见”。
三,通过典型事件直接还原刘邦的无赖本色
7本曲的主题是什么?主题:蔑视权贵,批判封建帝王。
四、布置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相关练习
教学后记:
曲中运用许多农民口语,真实地传出人物的感情,使人感到他们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代表汉宫威仪的旌旗上的图腾在村民的眼中成了圆圈中的兔子,乌鸦,鸡在跳舞,狗长出了一双翅膀,蛇缠在胡芦上。这其中又流露出村民对帝王威严的一种蔑视。仪仗队里的兵器成了农村日常生活中叉、斧、瓜、马镫,又是何等的滑稽好笑。“导驾”的官员成了天上的判官,打杂的内官成了送东西的差役,作者对他们进行了有力的讽刺。揭示刘邦底细时,语言更是针针见血:“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而且还“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强称”、“偷量”、“私扣除”等动词犹如一颗颗炮弹投向封建最高统治者。
3,套曲写的是高祖还乡,为什么主角不很快出场,而要用一大半的篇幅去写支差迎驾,銮舆仪仗之类的场面?是否有点走题?
这是一种反复铺陈欲抑故扬的手法,目的是为了造成戏剧性的效果。作者着意是写那个至此还未出场的人物,这样豪华威严的气派,来的肯定是个非凡的人物。然而当读者按这个思路去推想时,却突然来了个大转折。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8
《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1、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每个时代每个时期都有它们各自的独特的文学标志。
比如唐朝的文学标志就是唐诗,而宋朝的文学标志就是宋词,元朝的文学标志则是元曲。
唐诗、宋词、元曲各领一代文学之风骚,堪称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唐诗、宋词,在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录了很多,大家比较熟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元曲,领略一下元曲的艺术魅力吧!(板书)元曲二、元曲简介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 。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小令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重复),同时,它又能歌唱。
它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元人称为“叶儿”。
(小令有一种特殊形式“带过曲”,课文未选。
)如《潼关怀古》的曲牌是“山坡羊”,作者是张养浩。
套数(套曲、散套)沿自诸宫调,是由同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相联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整套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是曲子互相联缀而成。
2、每套作品除了用带过曲作结以外,大多数在结束处有一尾声。
3、整套作品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中间选用的调数可多可少。
(少则二、三调,多则二、三十个曲调)不管散套多长,采用多少曲子联缀成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套数应标明该曲子属于何宫何调。
(板书)元曲{杂剧散曲{小令和套数}三、课文赏析1、题目解析《高祖还乡》属“般涉调”,“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题目。
哨遍.高祖还乡lhm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的一般知识,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
三、教学难点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处。
四、教学用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史记.汉高祖本记》中记载了汉高祖还乡的情景。
高祖还归,过沛,留。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得沛中儿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令儿皆知习之。
二、元曲知识简介1. 元曲的特点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另一方面,元曲具有鲜明的反抗性。
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2.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有小令套数之别。
3、曲牌解读:“般涉调”是宫调名,宫调就是乐律,以限定声调的低昂缓急,表现乐调的悲欢情感。
哨遍,曲牌名,本曲是以“哨遍”这一曲牌起头的套曲后面的“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等均为曲牌名。
《高祖还乡》是这首曲的内容题目。
这篇由8支曲子组成的文章就称散套或套数。
三、作者简介睢景臣,又名舜臣,字嘉贤,又字景贤,又字嘉宾。
江苏扬州人,后来移居杭州。
自幼读书刻苦,心性聪明,尤其酷好音律。
只活了五十岁左右,可见应是中年夭亡。
《金元散曲》录存其套数三套,其中以[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较出名。
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
睢景臣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千里投人》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四、夯实基础,读准字音銮舆糨来妆么踢蹬擂鼓一颩银铮觑拽坝扶锄秤了麻三秤豆几斛见放旋揪捽五、重点词语的把握。
(一)重点实词1、但有的差使无推故。
——只要2、一壁厢纳草也根。
《哨遍·高祖还乡》课件分析教学文案
皇帝外出的车驾是非常威武壮观的,可我
们在读二至四三支描写这种场面的曲子时,感 觉到异常滑稽可笑,这是为什么?
?
作者通过旁观者的眼睛,层次井然地描写了皇帝出巡那种 威严盛大的场面。然而,这个旁观者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民, 也许他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村子,根本没看到过这些人物和东西, 他是用自己掌握的那点知识来观察和理解这一切的,所以就像 通过哈哈镜观察世界一样,一切都走了形。经他这么一“理 解”,这支威风凛凛的皇家仪仗队,就变成了耍把戏的队伍了。 使人读来,感到忍俊不禁。但是感到合乎情理。作者正是通过 这些扭歪了的形象,表现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嘲讽和鞭挞。
写作的时代背景:
在元代,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都很深重,汉 人列在蒙古人、色目人之下,知识分子的地位更 是低下,有“九儒十丐”的说法。这套套曲虽是 写刘邦,却把刘邦这个皇帝典型化了,作者蔑视、 斥责的就不止是历史上的刘邦,所表现的是人民 群众敢于对强大统治者的挑战,这是它的积极意 义所在。
基本阅读,理清层次
作者简介
睢景臣,元散曲家。一作舜臣,字景贤, 扬州人,生卒年不详。与《录鬼簿》作 者钟嗣成相识。心性聪明,酷嗜音律, 而仕途不得志。著有杂剧《屈原投江》 《牡丹记》 《千里投人》等三种,均不 传。散曲尚存套曲三首,其中《高祖还 乡》制作新奇,被人推为绝唱。
元曲:元曲是在金元两代兴起的由词蜕化出来口语化 色彩浓的可供演唱的一种一种新诗体,包括散 曲和杂剧。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中最早 产生的体式,多为单支曲子。
考
祖还乡,作者是从什么角
?
度来表现这个事件的?
以一个乡民的视角来写高祖还乡:一个生活在社 会底层,熟悉刘邦底细,并在刘邦没有发迹前,和 刘邦还有过一些瓜葛的乡民的眼睛,勾勒了天子返 乡的一幅幅画面。
语文必修3《哨遍·高祖还乡》精品教案
语文必修3《哨遍·高祖还乡》精品教案第一篇:语文必修3《哨遍·高祖还乡》精品教案《哨遍·高祖还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2.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3.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难点、重点:1.这组套曲写汉高祖还乡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事件的有何好处?2.本套曲的构思新奇处。
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睢景臣(约1275~约1320年)。
天一阁本《录鬼簿》云:景臣名舜臣,后字嘉贤。
后字景贤,又字嘉宾。
江苏扬州人,后来移居杭州。
元代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还“为之作传”。
其《传》云:“大德七年(1303年),公自维扬来杭州,余与之识。
”又说其“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
不能远视”。
然而,“心性聪明,酷爱音律”。
睢景臣大约只活了五十岁左右,可见应是中年夭亡。
睢景臣一生,只在书会才人之中生活,未能仕进。
全部情感,亦倾之于曲作之中。
其《高祖还乡》套数,名动当时。
钟嗣成在其《传》中写道:“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
”其《南吕·一枝花》《题情》:“人间燕子楼,被冷鸳鸯锦。
酒空鹦鹉盏,钗折凤凰金。
”“亦为工巧,人所不及也”。
钟嗣成的《凌波曲》吊词写道:“吟髭捻断为诗魔,醉眼慵开为酒酡。
半生才便作三闾,些叹番成《薤露歌》,等闲间苍鬓成皤。
功名事,岁月过,又待如何?”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睢景臣列于“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之中,称其词“如凤管秋声”。
郑振铎评道:“《高祖还乡》,确是奇作。
他能够把流氓皇帝刘邦的无赖相,用傍敲侧击的方法曲曲传出。
他使刘邦荣归故乡的故事,从一个村庄人眼里和心底说出。
村庄人心直嘴快,直把这个故使威风的大皇帝,弄得啼笑皆非。
这虽是游戏之作,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中国俗文学史》下册)。
《太平乐府》收有睢玄明散套,或疑景臣与玄明为一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吟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3
《哨遍·高祖还乡》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这篇套曲独特的视角及作者新奇的构思。
2.学习细节描写,揣摩、理解文中质朴幽默、诙谐辛辣的语言。
3.学会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
4.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揣摩、理解文中质朴幽默、诙谐辛辣的语言,体会作者写作用意。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作者塑造的刘邦的“异样”形象,学会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并感悟本文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诵读(1)《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二、导入(4)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含杂剧和散曲。
我们本学期学过的《窦娥冤》就是元曲中的“杂剧”这一范畴内的,而同学们以前也曾学过元曲中属于“散曲”中“小令”这一类的作品,它们通常短小而精悍,一个曲牌填写一个小曲。
同学们能回忆起来吗?生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生2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请同学们一起诵读这两首作品,感受曲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郁郁不得志的断肠人和愁情满怀的忧国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元代散曲作品——《哨遍·高祖还乡》,去看看文中给我们刻画出了怎样的汉高祖。
三、预习检测,美文欣赏(8)睢景臣在这首曲子里给我们叙写了汉高祖衣锦还乡的故事,这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呢?从标题来看,你认为本文中会写到什么?生1:汉高祖回乡的场面盛大生2:众人殷勤的迎接生3:汉高祖回乡时的表现(英雄气概)……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睢景臣在曲子中诉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前面曾让同学们预习过课文,要求同学们根据此曲将其改编成一篇小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内分享三分钟,然后推荐一篇精彩作品给大家共享。
四、整体感悟(7)1.听过刚刚分享的故事,大家觉得有趣吗?精彩吗?是在大家的意料之中吗?明确:作品出乎意料之外。
作者既没有把汉高祖作为一个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英雄来歌颂,也没有从一国之主荣归故里的角度纯客观地描述那种热烈壮观的场景,而是通过一个人的眼睛来勾勒了天子返乡的一幅幅画面。
高祖还乡教案设计
高祖还乡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高祖还乡》的内容,分析刘邦的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分析刘邦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讽刺手法。
2.领会作者对刘邦的评价。
教学准备:1.课文《高祖还乡》。
2.相关历史资料。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介绍刘邦的背景及成就,引发学生对刘邦的兴趣。
2.提问:刘邦为什么被称为“高祖”?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知识。
二、课文解读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学生分段落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三、人物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刘邦的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描写中,找出刘邦的性格特点。
四、艺术特色分析1.教师讲解讽刺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讽刺意味。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讽刺手法。
3.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幽默、夸张等。
五、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刘邦的评价,引发学生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刘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刘邦的人物评论。
2.深入了解刘邦的历史背景,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刘邦的人物形象,使学生了解刘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对刘邦的评价各有见解,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同时,通过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不足,影响了课堂讨论的深度。
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学生对历史背景的了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补充:1.分析刘邦的人物形象时,让学生注意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描写,如刘邦的言行举止,以及其他人对其的反应,来深入探讨刘邦的性格特点。
2.在理解课文艺术特色时,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叙述角度和语言运用,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和讽刺效果。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教学目的 :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 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难点 : 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教学时数 : 1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高一时我们学习过《鸿门宴》,还记得刘邦吗?他是如何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他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助他取得成功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哨遍·高祖还乡》来探讨一下在百姓眼中的刘邦是个怎样的人。
二、作者简介《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
睢景臣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
据钟嗣成《录鬼簿》说 : 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
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
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三、背景简介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
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
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
后来他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
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高祖还乡这一史实在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上有一段文字,从这一段叙述来看,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沛县的老百姓对他也是非常热情和亲切的。
并说他“悉召故人之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 :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5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2.赏析文中刘邦的形象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掌握诵读中分析文章内容及主旨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分析作者把刘邦塑造成流氓无赖的意图2.体会元朝统治下,百姓对封建制度的蔑视,对皇权的反抗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掌握诵读中分析文章内容及主旨的方法(二)教学难点体会元朝统治下,百姓对封建制度的蔑视,对皇权的反抗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对比教学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视频《大风歌》一首慷慨雄壮的《大风歌》似乎把我们带回了烟尘飞扬的古战场,大风歌的主人公是谁?是在何时所唱呢?(提问)刘邦平定黥布叛乱回到故乡沛县,刘邦从秦末起兵离开,十多年光阴流转,已经完成了从沛公到换地的华丽转身,可谓衣锦还乡,刘邦还乡是怎样一番光景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二)预习检测刘邦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我们大多从正史中了解他,通过预习积累,你了解的刘邦是什么样的人呢?生一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生二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生三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生四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
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
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
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
蛇遂分为两,径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1
高祖还乡一.教学目的:1 结合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体会本篇的特色。
2 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
3 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难点: 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三、教学方法:自读,分析,讨论。
四、教学步骤:1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散曲的体裁多样,主要分为小令和套曲。
小令指独立的只曲;套曲是把同一宫调若干曲子按照一定次序连缀起来。
般涉调, 宫调名;哨遍, 曲牌名;高祖还乡, 标题名.2 作者简介元曲名家睢景臣,字景贤,一作嘉贤,扬州(今江苏)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13世纪末14世纪初。
据钟嗣成《录鬼簿》说: 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
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
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3 思考一、这组套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先写社长告示,乡民被迫迎驾的忙乱情景;接着又对刘邦极其奢华的仪仗队进行嘲笑和讽刺;最后嘲讽刘邦骄傲丑态及揭他的老底,数落他的无赖行径,及表示对他的蔑视。
全篇浑然一体,错落有致, 有一气呵成之感。
二、这组套曲按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 写汉高祖来到村前,村里一片忙乱。
第二部分: 写皇帝仪仗队进村的场面。
第三部分:写见驾、骂驾。
三、这组套曲写的是汉高祖还乡,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这个事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熟悉刘邦底细,并在刘邦没有发迹前,和刘邦还有过一些瓜葛的农民的眼睛,勾勒了天子返乡的一幅幅画面。
四、皇帝外出的车驾是非常威武壮观的,可我们在读第二至四支描写这种场面的曲子时,感觉到异常滑稽可笑,这是为什么?作者通过旁观者的眼睛,层次井然地描写了皇帝出巡那种威严盛大的场面。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元散曲的一般常识,借本篇感知元散曲的基本艺术特色。
2、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并联系相关背景,理解本文主题思想。
3、落实“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单元目标,经由诵读来体会和把握作品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 本文艺术特色及作品主题思想。
2、难点: 通过感受文章声韵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气韵。
教学时数:1课时一、课前导入:“高祖还归,过沛,留。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板书内容一:高祖画像(一):结合《史记·高祖本纪》中“高祖还乡”片段和《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特点以及自己所了解的历史上的刘邦,为汉高祖刘邦进行第一次画像。
参考评价:一位(雄才大略、英明神武、智谋过人、知人善任、宽仁爱人、喜施豁达)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
二、自读自学自悟:(一)自读提示:(1)结合课下注释,弄清文章背景、字词大意。
试着划分文章内容层次。
(2)标出生僻字读音、字义。
(3)注意停顿、轻重音、押韵、语气等。
(4)不能理解、解决的地方请标注出来。
(二)元散曲基本常识:(1)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2)套数: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联合成套,称为套数,今人称套曲。
各曲牌需按一定顺序排列,且一韵到底,末了都用“煞调”和“尾声”结束。
(三)文章内容层次:(1)首段写乡中接驾的准备,众人忙碌而“我”独不解。
一开头便为全篇定下诙谐,嘲讽的基调。
(2)接下来三首曲子铺陈车驾的排场。
本应是庄严高贵的场面在老百姓看来怪里怪气,莫名其妙,这实际上讽刺了皇家气派和帝王尊严。
(3)5-7三段数落汉高祖当年的寒酸和劣迹。
揭穿了隐藏在黄袍之后的真面目,而他还在人前装腔做势、目中无人,两相对比,更觉可笑。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示范课教案_13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1.教学内容《哨遍·高祖还乡》是元曲作家睢景臣的套曲作品,以嬉笑怒骂的手法,通过一个熟悉刘邦底细的乡民的口吻,把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之举写成了滑稽可笑的闹剧,以辛辣的语言,剥露了刘邦微贱时期的丑恶行径,从而揭露了刘邦的无赖出身,剥下封建帝王的神圣面具,还其欺压百姓的真面目。
全曲情节鲜明,形象生动,角度独特,风格朴野,诙谐泼辣,对比手法的运用,揭示本质,具有强烈的喜剧性与讽刺性,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口语化特点,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该篇设置在人教版选秀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三单元,单元主题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要引导学生在感悟套曲艺术特色的同时能融入感情去朗读,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去诵。
2.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整个单元所涉及的篇目后能够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具备了一定的品读能力,但对于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相对匮乏,文意理解有困难,因此应以解释字词及文化常识、疏通文句、概括大意的思路入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了解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形象的人物塑造、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吟咏曲词,赏读结合,问题探究人物形象,小组讨论主题及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
三、教学重点:赏析这篇套曲的构思、语言及艺术形式上的新奇之处。
四、教学难点:了解这篇元曲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五、学法指导:吟咏,赏读结合,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时数:2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1.《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高祖还归,过沛,留。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之部第三单元作品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2)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元散曲的相关知识。
2.赏析本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以及漫画式刻画人物的手法。
3.理解百姓敢于蔑视斥责统治者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1.鉴赏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以及漫画式刻画人物的手法。
2.体会叙述角度,学会多元化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史记》中,他解民意顺民心,有雅量善用人,最终,登九五之尊,建大汉王朝;元曲中,他好酒贪杯,明借暗偷,敲榨勒索,是个典型的流氓无赖。
堂堂一个开国皇帝,却被写成流氓无赖,有何用意呢?让我们走进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解读文字背后的深意。
二、作者简介睢景臣(约1275~约1320年),字景贤,江苏扬州人,元代散曲家。
他心性聪明,酷爱读书,精通音律,一生未仕。
所作散曲仅保存下三篇,《哨遍·高祖还乡》是他的代表作。
在一场文人聚会中,很多人都写了套数《高祖还乡》,唯有睢景臣的《哨遍》因视角独特,构思新奇,流传至今。
三、元曲常识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组成。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套曲,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一韵到底。
宫调名:般涉调。
宫调是乐调调式的统称,乐音有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声,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它各声为主的调式统称“调”。
曲牌名:哨遍。
曲牌,是曲调名称,有一定的调子和唱法。
按曲调填的曲词,字数、句法、用韵和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
每一个曲牌属一定的宫调。
如“叨叨令”属“正宫”,“醉花阴”属“黄钟宫”,“墙头花”属“般涉调”;也有分属几个宫调的,如“哨遍”属“般涉调”,又可入“中吕宫”。
题目:高祖还乡。
四、初读课文(女生1357曲,男生2468曲)(板书题目、作者)五、再读课文(用口语方言范读,感受语言的魅力)方言口语之妙1、妙在语言诙谐幽默,增加讽刺效果。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本溪市第一中学梁旭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2.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3.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难点、二、教学重点:1.这组套曲写汉高祖还乡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事件的有何好处?2.本套曲的构思新奇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2.刘邦也曾如此: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
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
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
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
(二)简介元曲及作者(三)梳理内容:1.这组套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哨遍)听说有个大人物要还乡了,)社长挨家挨户地通知每个差使:“你们不能以任何借口来请假。
”这些差使真不寻常,在缴纳草料时他们必须把草根除掉,又要差夫,还要应付公差,这事儿得认真对待。
有的说是车驾,有的说是銮舆,今天要回乡。
只见在喧闹的市集里,王乡老拿着个陶托盘,赵忙郎抱着一个酒葫芦,身光颈靓,装模作样充当有钱人,大摇大摆地走着,真讨厌!(耍孩儿)忽然,瞎王留叫来一伙不三不四的男女胡乱地吹笛打鼓,好像在欢迎什么。
一大队人马从村口进来,前头的人拿着几面旗子,颇威风似的。
那些旗子上的图案千奇百怪:有白圆圈里套住一只白兔;有红圆圈里套着一只黑乌鸦;有画着一只学跳舞的鸡;有画着长翅膀的狗;有画着蛇缠在葫芦上……(这些乌七八糟的,太好笑了!)(五煞)还有用红漆刷过的叉,用银色镀过的斧头,连甜瓜苦瓜也镀了金色。
人教版高二语文《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教案
选修语文《古诗散文欣赏》教案课题:《哨遍•高祖还乡》主备人:***时间:2022/1课型:新授课时长:20分钟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文章的特色。
2.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点: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难点: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新教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授课过程:一、上节复习《菩萨蛮》理解式默写检测。
1.《菩萨蛮》写出一幅花面相映图的诗句是:,。
2. 《菩萨蛮》中成功运用反衬手法表现人物寂寞空虚和孤独的诗句是:,。
答案:1.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2.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二、新课导入由作者和背景简介导入。
睢景臣是元代有影响的散曲作家。
元大德七年(1303年),他从扬州到杭州,与著《录鬼簿》的钟嗣成会面,由此可知他曾生活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这段时间里,但具体生卒年不详。
所作散曲仅保存下套数三篇,《哨遍·高祖还乡》是他的代表作。
刘邦的时代距离元朝已经很遥远,但元曲作家却多以“高祖还乡”题材作套曲。
这大约与元朝皇帝每年都要回一次上都有关。
其他人的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
睢景臣这一篇没有按照史实描写刘邦还乡,而是换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写出了截然不同的情景。
三、重难点突破(一)初读课文1.本文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
“般涉调”是______,“哨遍”是______,“高祖还乡”是这一套曲的______,也就是这一套曲的______。
(每空2分,共12分)答案:《全元散曲》;睢景臣;宫调名;曲牌名;标题;中心命题(二)初步感知2.本文的“新”和“奇”主要表现在哪里?(10分)答案:新就新在思想内容,奇就奇在表现方法。
睢景臣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学,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
(三)再读课文3.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10分)答案:“汉高祖”来村之前,社长派夫派粮,村里一片忙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2.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3.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难点、重点:1. 这组套曲写汉高祖还乡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事件的有何好处?2.本套曲的构思新奇处。
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睢景臣(约1275~约1320年)。
天一阁本《录鬼簿》云:景臣名舜臣,后字嘉贤。
后字景贤,又字嘉宾。
江苏扬州人,后来移居杭州。
元代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还“为之作传”。
其《传》云:“大德七年(1303年),公自维扬来杭州,余与之识。
”又说其“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
不能远视”。
然而,“心性聪明,酷爱音律”。
睢景臣大约只活了五十岁左右,可见应是中年夭亡。
睢景臣一生,只在书会才人之中生活,未能仕进。
全部情感,亦倾之于曲作之中。
其《高祖还乡》套数,名动当时。
钟嗣成在其《传》中写道:“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
”其《南吕·一枝花》《题情》:“人间燕子楼,被冷鸳鸯锦。
酒空鹦鹉盏,钗折凤凰金。
”“亦为工巧,人所不及也”。
钟嗣成的《凌波曲》吊词写道:“吟髭捻断为诗魔,醉眼慵开为酒酡。
半生才便作三闾,些叹番成《薤露歌》,等闲间苍鬓成皤。
功名事,岁月过,又待如何?”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睢景臣列于“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之中,称其词“如凤管秋声”。
郑振铎评道:“《高祖还乡》,确是奇作。
他能够把流氓皇帝刘邦的无赖相,用傍敲侧击的方法曲曲传出。
他使刘邦荣归故乡的故事,从一个村庄人眼里和心底说出。
村庄人心直嘴快,直把这个故使威风的大皇帝,弄得啼笑皆非。
这虽是游戏之作,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中国俗文学史》下册)。
《太平乐府》收有睢玄明散套,或疑景臣与玄明为一人。
瞧景臣着有《瞧景臣词》及杂剧三本:《千里投人》,《牡丹记》,《屈原投江》,今俱不存。
其所传者,唯散曲保存三套,断句四句。
但《高祖还乡》使他在散曲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二、解题: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套数和散套)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支曲子独立组成,可重复,各首押韵互异。
而套曲是由多支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长短不一,一韵到底。
宫调是乐调调式的统称,乐音有宫、商、角、征、羽、变征、变宫七声,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它各声为主的调式统称“调”。
“般涉调”是宫调名,“曲牌”,曲调的名称,有一定的调子和唱法。
按曲调填的曲词,字数、句法、用韵和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
每一个曲牌部分属一定的宫调。
如“叨叨令”属“正宫”,“醉花阴”属“黄钟宫”,“墙头花”属“般涉调”;也有分属几个宫调的,如“哨遍”属“般涉调”,又可入“中吕宫”。
“哨遍”为曲牌名,“高祖还乡”为套曲的题目。
题目是作者根据所写的内容或创作曲词的目的动机自己加的。
有的曲词有题目,有的没有题目。
散曲中的套曲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由同一宫调的几支曲子连贯而成,如本篇就是由同属“般涉调”的8支曲子组成。
8支曲子分属于“哨遍”、“耍孩儿”、“煞”、“尾”4个曲牌。
二是无论有多少支曲子,都必须是一韵到底。
本篇也是如此。
从语言风格上看,曲的语言以通俗为本色,一般的说法是诗庄、词媚、曲俗。
明人王骥德在《曲律》中说:“诗之限于律与绝也,即不尽于意,欲为一字之益不可得也。
词之限于调也,即不尽于韵,欲为一语之益,不可得也。
若曲,则调可累用,字可衬增。
诗与词,不得以谐语方言入,而曲则惟吾意之欲至,口之欲宣,纵横出入,无之而无不可也。
”曲之所以要求通俗,原因是“须奏之场上,不论士人闺妇,以及村童野老无不通晓”。
这是从总的方面说的,至于不同作者有不同的风格,“庄”、“媚”、“俗”也不可一概而论。
三、整体感知:1.【原文】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哨遍】社长(五十家为一社)排门(挨家)告示(通知):但有的(凡是、所有的)差使无推故(不得借故推脱)。
这差使不寻俗(非同寻常),一壁厢(一边)纳(交纳)草也(衬字)根,一边又要差夫(派服劳役的差夫),索(必须)应付。
又是言(说)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原因)。
王乡老(当地年长而有地位的头面人物)执定(拿着)瓦台盘(陶制的用来奉献贡品的高盘),赵忙郎(牧童,宋元俗语,对社长仆役戏称)抱着酒胡芦。
新刷来的(新洗的)头巾,恰糨来的(刚刚糨过的)绸衫,畅好是(正好是,真正是)妆么(装充什么)大户(有身份的阔人)。
1.接驾准备,繁忙热烈:劣绅富户,忙于应酬;献媚邀宠,装模作样;乔装打扮,装扮登场。
【耍孩儿】瞎王留(杂剧中对一般农民的通称)引定(招引来)火(同“伙“,一伙)乔(装模作样)男女,胡踢蹬(胡乱的。
踢蹬,语助词,加强语气)吹笛擂鼓。
见一彪(一队)人马到庄门(到村庄门口),匹头里(同“劈头里”,迎头、当头)几面旗舒(飘展,展开):一面旗白胡阑(即“白环”,胡阑,“环”的复音)套住(在月形圈中画白兔,古代神话谓月中有兔)个迎霜兔(此处指月旗),一面旗红曲连(红圈。
曲连,“圈”的复音)打着个毕月乌(传说日中三足金乌。
古代星历家以七曜配二十八宿,又以各种鸟配二十八宿,如卯日鸡、毕月乌。
这里的毕月乌指鸟,黑乌鸦),一面旗鸡学舞(指凤旗),一面旗狗生双翅(指飞虎旗),一面旗蛇缠葫芦(指龙戏珠旗)。
2.浮浪男女,忙乱迎驾:五面吉祥旗,经乡民口吻介绍,化神奇为荒诞,化神圣为荒唐,讽喻豪华排场,【五煞】红漆了(涂上了红色的)叉,银铮了(镀了银的)斧,甜瓜苦瓜(指卧瓜、立瓜等金瓜锤,仪仗器械)黄金镀(镀了黄金的),明晃晃马镫(即朝天锤,仪仗仪器)枪尖上挑(挑着),白雪雪(像白雪一样雪白的)鹅毛扇上(指鹅毛宫扇)铺(铺开)。
这几个乔(乔装打扮)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怪里怪气)的衣服。
3.介绍兵器,宫扇导引:乡民见之,己物喻之,不伦不类,滑稽可笑。
【四煞】辕条上(套的)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
黄罗伞柄(皇帝仪仗队中所用的“曲盖”,形如一把曲柄的大伞)天生曲(弯曲)。
车前八个天曹判(天上的判官,喻皇上侍从可怕的形象),车后若干递送夫(指奔前跑后的皇帝生活随从)。
更几个多娇女(娇态媚人的妇女,指随驾的宫女),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4.男女侍从,泥塑木雕。
【三煞】那大汉(对刘邦的蔑称)下的车,众人施礼数(行礼)。
那大汉觑(qù)(看)得人如无物。
众乡老展脚舒腰拜(跪拜在地),那大汉挪身着手扶。
猛可里(猛然间)抬头觑。
觑多时认得(认得的),险(险些)气破我胸脯!5.主角登场,伏笔悬念:趾高气扬,虚情假意。
民众气坏,虚惊惶恐。
【二煞】你身(本身)须(应该)姓刘,你妻(指吕后)须(应该)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根底、底细)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秦时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耽(嗜好、沉迷)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
曾在俺(我)庄东(村庄东面)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zhuài)坝(乡间两牛并耕)扶锄(拉犁耙耕。
)。
6.揭开老底,撕开家史:两家底细,一清二楚;姓甚名谁,操何职业。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小米),零支(零星借支)了米麦无重数。
换田契(因换田契缺钱)强(强行)秤(动词)了麻三秤(名作量词,十斤为一秤),还酒债偷(偷着)量(少量)了豆几斛(hú)(十斗或五斗,也有的六斗为一斛)。
有甚糊突(糊涂)处?明(清清楚楚)标(写)着册历(账簿),见(现,现成的)放着文(字据)书(契约)。
7.流氓无赖,隐私劣迹:证据确凿,无可抵赖。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当官差,即在摊派的官差钱)内旋(立即)拨还(扣除还掉),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私下里暗中扣除)。
只道(只说是)刘三(对刘邦的蔑称),谁肯(愿意)把你揪捽(zuó)住(抓住),白甚么(为什么平白无故的)改了姓、更了名,唤做(叫做什么)汉高祖。
8.改姓换名,躲债赖账:索要旧债,实在不还,也没关系,不能咋样。
余味无穷,乡民憨厚。
2.【翻译】【哨遍】(听说有个大人物要还乡了,)社长挨家挨户地通知每个差使:“你们不能以任何借口来请假。
”这些差使真不寻常,在缴纳草料时他们必须把草根除掉,又要差夫,还要应付公差,这事儿得认真对待。
有的说是车驾,有的说是銮舆,今天要回乡。
只见在喧闹的市集里,王乡老拿着个陶托盘,赵忙郎抱着一个酒葫芦,身光颈靓,装模作样充当有钱人,大摇大摆地走着,真讨厌!【耍孩儿】忽然,瞎王留叫来一伙不三不四的男女胡乱地吹笛打鼓,好像在欢迎什么。
一大队人马从村口进来,前头的人拿着几面旗子,颇威风似的。
那些旗子上的图案千奇百怪:有白圆圈里套住一只白兔;有红圆圈里套着一只黑乌鸦;有画着一只学跳舞的鸡;有画着长翅膀的狗;有画着蛇缠在葫芦上……(这些乌七八糟的,太好笑了!)【五煞】还有用红漆刷过的叉,用银色镀过的斧头,连甜瓜苦瓜也镀了金色。
枪尖挂着明晃晃的马镫,扇子铺了一层雪白的鹅毛。
还有那几个穿着奇怪的人,手里拿着一些罕见的器仗。
【四煞】辕条套的全是马,黄色丝绸做的伞的把是弯曲的。
车前站着八个好像判官的人,车后的是随从。
还有几个漂亮女子穿着艳装,一样的打扮。
【三煞】那个大汉下车了,众人马上行礼,但他没有看在眼里。
见乡亲们跪拜在地,他赶紧用手扶。
我突然抬起头一看,那个我认识的,差点气死我了!【二煞】你本来姓刘,你妻子姓吕,你们的底细。
你以前是亭长,喜欢喝酒。
你的丈人在村教书,你曾经在我屋庄的东头住,和我一起割草喂牛,耕地。
【一煞】春天你摘了我的桑叶,冬天你借了我的米,我都不知有多少了。
趁着换田契,强迫称了我三十斤麻,还酒债时偷着少给我几斛豆。
这都是显而易见的,清清楚楚地写在账簿上,现成的放着字据文书。
【尾】少着我的钱你在官差内赶紧偿还,欠我的粮食你要从粮税里暗地里给我扣出来。
我琢磨着刘三:谁上来把你揪撮住,好好问一下为什么改了姓、换了名,要叫那汉高祖?3.【简析】高祖还乡:高祖,即刘邦。
全曲借用一个乡民的口吻,揭露了“帝王之尊”的虚伪与可笑。
首段写乡中接驾的准备,众人忙碌而“我”独不解,一开头便为全篇定下诙谐,嘲讽的基调。
《耍孩儿》、《五煞》、《四煞》三首曲子铺陈车驾的排场,本应是庄严高贵的场面在老百姓看来都怪里怪气,莫名其妙,这实际上讽刺了皇家气派和帝王尊严。
《三煞》、《二煞》、《一煞》是数落汉高祖当年的寒酸和劣迹,一下子就揭穿了隐藏在黄袍之后的真面目,而他还在人前装腔做势、目中无人,两厢对比,更觉可笑。
《尾》曲是全篇的高潮,“刘三”是作者根据史书杜撰的刘邦的小名,乡民呼出,形神酷似,妙就妙在它粉碎了“真命天子”的神话,所谓帝王之尊在辛辣的嘲笑声中荡然无存。
本篇制作新奇、角度独特,对比手法的运用,揭示本质,具有强烈的喜剧性与讽刺性。
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口语化特点、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漫画与野史的风格四、速读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