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几种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外阅读材料(十二):
学习几种表达方式
文章中常见的几种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很少有单用某一种或几种表达方式,往往是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交错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1、叙述
用平实的语言对事情的动态,如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空间的转换等等的述说,一般要交待时间、地点、主体、事件、结果等几个要素,重在过程性,就是需要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来拢去脉用不加修饰的语言交待清楚。
从叙述的人称角度看,有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之分。第一人称叙述即文章中用“我”、“我们”,在文章中有的指作者自己(散文最多),有的指文中的主人公(如《狂人日记》),有的指见证人(如《孔乙己》),有的指线索人物(如《祝福》)。第一人称叙述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思想,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叙述用“他”、“他们”“她们”,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述说他人,这就比较自由客观,但缺乏可信度和亲切感。有的文章,出现第二人称的地方很多,其实是与第一人称结合在一起,因为是“我”与“你”的“对话”;只是有时介入第三人称“他(她)和他们(她们)”就容易搞乱人称,需要我们在叙述中特别注意。
从叙述的顺序角度看,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之分。顺叙,从前到后,按着时间的先后,事情的推进顺序来写,线索清楚,但写作中有人常常抓不住重点写成了流水账;倒叙,将结局或突出点放在前头,然后再从前到后地叙述;插叙,在叙述本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插入与该情节有关的另外一件小事,或作一些补充交待,然后再按原来的顺序来写,但有人插叙写得过多过重,以致喧宾夺主;补叙,对本件事在前面未叙述的一部分做补充。
写文章时,尤其是写高考文章时,很少单一地叙述的语言,因为单一地叙述往往使文章流于平谈,即我们老师常常评价的“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这样的文章味同嚼蜡。因此,叙述的语言只在交待事情经过、情节发展的必要阶段使用,大多时候要和描写结合起来,运用一定的技巧,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细致入微,情节波澜起伏,这样的文章才耐看,才有人愿意去读。有的同学文章写不长,写不细,写不生动,往往也就是全用叙述的语言,干干瘪瘪地交待事情的经过,记流水账,使文章显得像干尸一样,没有什么血肉,很不丰满,更没有“表情“(文章的情感)可言,也就是表达手法单一的毛病。例如:
一角钱
我们这一代人全不知道生活的艰辛,不要说是一分钱,就是那角落里的一元钱,我们也许不会去理它。
去年寒假的一个下午,母亲下班回来,我正在扫地,本以为她要表扬我几句时,我看见她脸上有些不快,我边忙低头看自己做错了什么,找了半天,最后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忙问母亲:“妈,怎么啦?”母亲说:“地上有一角钱,你怎么不捡起来!”我有些不高兴了,不就是一角钱嘛,明天我去给你们挣回来就是了。
第二天,我召集几个同学,商量去卖报纸,我们一起去领了三百份报纸,每人分了六十份,站在路边等着来买的人,好半天也没人来买,一位卖报的大爷对我们说:“你们要喊呀!你不喊别人怎么会来买?”
我们互相看了几眼,终于使劲地喊了起来:“卖报啦,北京晚报。”
冬天天黑得早,六点多点儿,路灯就亮了。我们都还没卖完,卖得最好的杨帆也只卖掉了32份,于是我们商量分头登门卖报。我选了一座层多、单元少的楼,走进一单元,站在101的门前,敲开门问他买不买报,小伙子说不买,把门关上了,我又往上爬,一家一家地敲门,一个一个地询问,等我卖到二单元802时,手里只剩一份报纸了。我问大妈买不买报,她说不买,我就下楼准备回家了。
到了楼下,一不小心跌了一跤,硬币散了一地,我把它一枚一枚地捡起来,最后发现旁边的小水洼里还有一角硬币,我走过去拾起它,揣在了兜里。
1993年1月27日,晴。这一天的最后一张报纸,我一直保存着,因为在那一天,我尝试了生活——既甜蜜又艰辛,珍惜它吧。
这篇文章写的事情很有意义,结构完整而严谨,结尾点明主题,简洁凝炼。中间的事情叙述清楚,看似一篇完整的文章,但就是没有描写,完全用叙述的语言,干干瘪瘪近似于流水账,没有一点点血肉,激发不起读者丝毫的阅读情趣来,这正是我们同学在日常写作中易犯的毛病。假若文章在叙述的过程中使用一些描写,增添一些文采,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显得血肉丰满,那肯定就是一篇好文章了。倘若我们将上文做适当的改写,请欣赏:
一角钱
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是在密罐里长大的,全不知生活的艰辛。不要说是一分钱,就是躺在角落里的一元钱,我们也因懒得弯一次腰而不愿去理会它。
去年寒假的一个下午,母亲下班回来时,我正在扫地。她看到了很高兴,好像正准备夸奖我两句时,我忽然看到她脸上的笑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丝不快。我忙低头看自己做错了什么,找了半天,最后一脸茫然地对母亲说:“妈,怎么啦?”母亲对我说:“你看到地上的一角钱了吗?”我说:“看到了,可不就——”我有些不耐烦了,母亲无可奈何地摇摇头:“你们这些孩子呀,就不知道一分钱也是辛勤劳动换来的;只有自己挣了钱呀,才知道生活不易啊!”当时,我想:不就是挣钱吗?明儿,我就给你们挣回来。
第二天,我召集几个“想挣钱的人”,大家苦思冥想,要让家长看看我们也不白吃饭。最后一致通过去卖报。领报纸的途中,大家有说有笑,等领到那300份报纸,我已有些“含糊”了。站在路口, 5个人平均分配,每人60份。真是拿在手里,沉在心里。谁也不曾干过这个行当,都不好意思叫卖,只好托着报纸漠然地站着。我
看着他们4个,再想想自己:我们的表情在别人看来,一定像狼牙山五壮士。旁边一位卖报的老大爷笑着对我们说:“你们这么站着跟电线杆似的,谁知道你们是干嘛的呀。这卖报纸就得喊。北京晚报——”大爷提高嗓门,拖着长长的声调给我们做完示范,又去卖报了。我们相互看了几眼,终于,下了很大决心似地使劲嚷起来:“卖报啦,北京晚报。”
冬天天黑得早,6点多点儿,路灯就亮了。事情远不像我们想的那样,一嚷嚷就能解决。战果最好的杨帆也只卖掉了32份。我说:“光这么卖,明天天亮也卖不完。干脆,咱们服务到家,送货上门得了。”大家表示同意。于是分头登门卖报。我选了一座层多、单元少的楼。走进一单元,站在101的门前,我鼓了半天的勇气,敲响了人家的门,开门的是个小伙子,“你找谁?”我赶忙举起报纸说:“你买报纸吗?今天的晚报”。小伙子笑了笑说:“不,谢谢。我下班时已经买了。你再去别处问问吧。”门关上了。我的信心增加了不少,至少没有碰一鼻子灰。大概人家是支持劳动者吧。向上爬楼时,我敲的是单号门;下楼时,我敲的是双号门。等我敲响二单元802时,手里仅剩下一份报了。“大妈,您买报纸吗?今天的晚报。”“小伙子,看你累成这样,我真想再买一份,可我刚才已经买了两分啦。”慈祥的大妈无奈地回答。我向她道了谢,没再敲别人家的门,兴高采烈地下楼了。
到了楼下,一不小心跌了一跤,一兜的硬币撒了一地。一元、五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我认真地捡起来。旁边小水洼里有一角硬币在闪动。我走过去,拾起它,多么沉重呀!
1993年1月27日,晴。这一天的最后一张报纸,我一直保存着;因为在那一天,我尝试了生活——既甜蜜又艰辛。珍惜它吧。
【简评】这篇作文行文质朴,两条线索的交织运用为丰富的思想内涵提供了必要的构架。场景选择工巧。为了体现“我”的思想升华和转变,选择两个场景构成作文主体:一个是母子冲突的场景,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两代人看问题的断层如何解决;另一个是卖报场景,通过生活实践体会到生活艰辛,从而反省了自己昔日做派。两个场景的写法不相同,前者通过生动的母子对话提出问题;后者通过点面结合的描写,既塑了同学们的群体形象,又塑造了单个形象。前者为辅,旨在提出问题;后者为主,旨在解决问题。
本文的精华部分在于对场景的安排设置与多种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自然,纯熟,浑然一体。明线是卖报过程,暗线是思想变化,它们分别构筑一场景,两者最终都归结为对“一角钱”的具体态度,“漠视——重视”,思想的转折很大,内容的含量很大,但是读来不感到芜杂,内在的层次感很清楚,可见精心的结构设计能令行文收放自如。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事、景物的状态、过程、面貌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重在形象性。描写时要抓住对象的特征,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点染出彩,融入自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