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自读文本故都的秋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1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师用书:第3单元 自读文本 故都的秋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师用书:第3单元 自读文本 故都的秋 Word版含答案

自读文本故都的秋[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潭柘.寺() 一椽.() 驯.鸽()落蕊.()细腻.()平仄.()歧.韵()椭.圆()颓.废()【答案】zhèchuán xùn ruǐnìzèqítuǒtuí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铺错误!(2)盛错误!(3)倒错误!(4)奇错误!【答案】(1)pū/pù(2)shèng/chéng (3)dào/dǎo(4)qí/jī2.语境辨析法(5)混.()乱的年代里,那些投机取巧的人往往采用混.()水摸鱼的方式,矍取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

(6)他为人低调,从不像那些喜欢露.()富的人那样显露.()自己的实力。

(7)做人要分.()清是非,不能心存非分.()之想。

【答案】(5)hùn/hún(6)lòu/lù(7)fēn/fèn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错误!(2)错误!(3)错误!(4)错误!【答案】(1)凋/稠/惆/绸(2)陪/赔/焙/剖(3)桐/胴/侗/恫(4)啼/缔/谛/蒂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自然而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远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能自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

(2)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3)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2.理解辨析(1)颓废·颓败两者都是形容词。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二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鲁人版必修1-鲁人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二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鲁人版必修1-鲁人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故都的秋》【设计意图】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供各种方法深入文本体悟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在已有情感体验中,获得新的体验。

执教者得善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形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反映,让学生在新旧碰撞中形成对问题的新认识。

【教学设想】《故都的秋》是鲁人版新课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一篇自渎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

本篇写成于1934年8月,到现在已经80多年过去了。

80多年来时代在变迁,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通过此篇,了解了“故都的秋”,了解了郁达夫。

据郁达夫的儿子郁飞回忆,《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应《人间世》社王佘杞邀写成于1934年8月17日晨的。

郁达夫在8月16日接到王佘杞的催稿快信,于8月17日晨便写就了此传世名篇,这源于郁达夫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妙笔生花的高超写作技巧。

这不得不令人佩服郁达夫平日对景物、人情观察的细致、细腻。

郁达夫摄入本文的景物都是极普通,但又极富代表性的,写入本文的人物是一些市井小人物,人物之间的对话也都是口语俗话,然而正是这些普通景物,平凡人物、口语俗话,经郁达夫的妙笔点画后却给人一种不用刻意寻秋而秋味自隽永的感觉。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在浓浓的故都秋味中又寄寓了郁达夫特有的“清、静、悲凉”的感受。

因此,我们试图从语言入手,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体味郁达夫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进而知人论世去破译这种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

教学方法:比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法【教学目标】1、反复品读,抓住关键词句,与作品、作者、自然等对话,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学习比读法,提高阅读审美和评价能力;2、揣摩语言,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以景驭情、情景交融和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自读文本故都的秋学业分层测评鲁人版必修1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自读文本故都的秋学业分层测评鲁人版必修1

故都的秋[语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16582080】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

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②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③许多人不了解抑郁症的危害,又怕生了病殃及家庭、工作和声誉,文过饰非....,心存侥幸,以致延误病情。

④他是热心人,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助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几年下来,他做的好事可谓擢发难...数.。

⑤今天下午,蔡振华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出台,是中国足球的福音,中国足球工作者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转思路,换脑筋。

⑥近年,英德茶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是今年这些茶庄或者关门或者大打特价牌,这标志着茶庄销售已经进入理性期,接下来更需要从业人员惨淡经营....。

A.①②④B.③④⑥C.①⑤⑥D.②④⑤【解析】②登堂入室:登上厅堂,又进入内室。

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亦比喻学艺深得师传。

此处望文生义。

③文过饰非: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此处应用“讳疾忌医”。

④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

此处应用“数不胜数”。

【答案】 C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导学号:16582081】A.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倾十年心力完成了巨著《邓小平时代》,是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

B.李海东得知《琉球国全图》要拍卖时,他不惜一切代价把它拍了下来,因为这张地图是钓鱼岛归属中国的重要史证,具有杰出的历史意义。

C.李克强总理22日考察铁路总公司时强调,铁总要在政企分开、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这不仅是为大型国企改革积累经验,也是为自身发展寻求新的机遇。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一(鲁人版)教师用书:第3单元6 荷塘月色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一(鲁人版)教师用书:第3单元6 荷塘月色含答案

6 荷塘月色本课话题—-宁静的精神家园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先生,以他那痴绝的文笔创造了一个和谐自在的艺术境界,在这个唯属自己的世界里,他的心灵沉浸在一种精神追求的愉悦和审美情趣的享受之中,他其实是在为自己的生命情感的归宿营造着一个心灵的荷塘啊.设想如果没有这个宁静的心灵空间,没有这种随缘自适、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那个痴情于文学,敦厚朴实的一介书生朱自清,身处乱世之中又当何去何从呢?积累—-生活中的素材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全国掀起一阵莫言热。

而莫言本人在开完一场新闻发布会后便消失在大众的视野,安静地创作新的作品。

在我看来,莫言便是那只在人迹罕至的山洞中的美丽蝴蝶。

人们借诺奖发现了这只蝴蝶,而蝴蝶选择的是退居山洞深处,正如莫言选择远离公众。

因为那样宁静的环境才适合这些美丽的精灵,适合莫言。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自读文本2故都的讲解与例题鲁人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自读文本2故都的讲解与例题鲁人版必修1

问题导学1.第 1、 2 段主要用什么手法写了故都的秋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感情?2.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凄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睁开对景物的描绘?有何作用?3.第12 段的中心句应当是哪一句?作者为何要写中外诗人甚至常人对秋都有深情呢?自主研究故都的秋景堪称丰富多彩,为何作者不睁开写北平的名胜,而只选用一些平时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双方面来剖析。

文法导析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形交融,水乳交融。

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心里投下了忧愁和冷淡的暗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盖着淡淡的“凄凉”。

正由于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景和秋的境界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

全部景语皆情语。

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等,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述,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和反射。

2.对照、烘托手法的运用。

写景部分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作对照,突出北国之秋的浓度与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谈论部分也用了对照,写出了秋季所赐予不一样人的共同感觉,使其抒怀的结论瓜熟蒂落。

而文中写到的“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虚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迟缓安闲”的人声,都是渺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渺小的声音,就能给人清静的感觉。

以动衬静,说明这些地方的“清”与“静”。

3.语言理解晓畅,简短清丽。

如文中对槐树和秋雨的描绘,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

作家用理解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表达之中,创建了无量的诗意。

此中有动有静,有板有眼,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浸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跟着时代的发展,你家乡的人或事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了你如何独到的感受?注意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写一个许多于300 字的片段。

素材积淀话题集锦( 1)郁达夫出生在中医世家,青年时东渡日本学医,接触到西方文艺,便试试从事写作,一发不可整理。

抗日战争期间,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 年被日本宪兵奥密杀戮于苏门答腊。

语文:自读文本《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1)(鲁人版必修1)

语文:自读文本《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1)(鲁人版必修1)

6.读罢此文,你认为郁达夫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 答案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 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 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 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 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 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 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 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 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 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 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 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 感。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即表现出作者 的人文关怀,读来自然增添了许多“厚重”感。可以 说,作者是在颂他心中的故都之秋。
二、细部探微 3.如何理解《故都的秋》中作者说在北国的秋特别地 来得“悲凉”? 答案 作者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较好理解,秋高气 爽, 容易感到“清”“静”, 但“悲凉”似乎不好理解。 与“清”“静”相应的大概该是“悠闲”“欣喜”之 类“正面”感受, 而“悲凉”好像是“清”“静”之后 的一大转折。但在 30 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 凋敝, 读书人也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 郁达夫辗转千里, 颠沛流离, 饱受人间愁苦与哀痛。 他描写的是自己心中 的“悲凉”, 这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 而是整个的 人生感受。 郁达夫久有品赏故都的秋的心愿, 又久经颠 沛流离的生活, 如今终于回到故都北平, 自然有多种复 杂的感受, 包括“负面”的感受。 所以作者说感到北国 的秋特别“悲凉”。
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⑦自然而然: 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故都的秋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故都的秋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2021年整理)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故都的秋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故都的秋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故都的秋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故都的秋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1.第1段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2。

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案: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有统领全文的作用。

3。

第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答案: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

4.“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答案: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模模糊糊,不能赏玩到十足的状态。

2017_2018高中语文第3单元自读文本故都的秋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1

2017_2018高中语文第3单元自读文本故都的秋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1

自读文本故都的秋本课话题——感受秋景秋韵朗读——课文中的名段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从这些文字可以感受到,郁达夫所营造的故都之美超越了大都市的喧嚣,更具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

这样的“风景”,如果换一个人,会觉得它美吗?很值得怀疑。

但是,正是这些多数人也许会觉得索然无味的地方,郁达夫感到是最值得玩味的。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一场雨,落寞了一季缤纷,催开了一季寒凉。

我还在迷茫着炎炎暑日是用怎样的毅力和耐心熬过去的,夏天就这样偷偷地溜走了。

仿佛在一夜之间,夏与秋就来了一个轮流替换,夏末最后的一丝热气也随风飘散了。

初来乍到的秋,让风儿捎来了清凉的空气,空气中还弥散着夏末的花香,枝头树梢绿色依旧盎然,没有颓废,也就没有荒凉,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惬意而自然。

家的前面是一片大块儿的田地,浓密的玉米遮挡了远处的视野,近距离的田地里却隐藏着别样的天地。

广阔绿色的田野里生长了许多可爱的小精灵,天才的音乐家,蝈蝈。

天生的圣斗士,蟋蟀。

还有数不尽的蚂蚱和螳螂。

每到夜晚降临,蟋蟀的叫声就会从玉米地里清晰地传到耳边,如悠扬的催眠曲伴着我进入梦乡。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唐·杜牧·《秋夕》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刘禹锡·《秋词其一》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唐·刘禹锡·《望洞庭》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乐府诗集·长歌行》[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潭柘.寺( ) 一椽.( ) 驯.鸽( ) 落蕊.( ) 细腻.( ) 平仄.( ) 歧.韵( ) 椭.圆( ) 颓.废( ) 【答案】 zhè chuán xùn ruǐ nì zè qí tuǒ tuí二、多音字(1)混⎩⎪⎨⎪⎧混.沌( )混.水( ) (2)露⎩⎪⎨⎪⎧露.出( )露.面( ) (3)分⎩⎪⎨⎪⎧十分.( )分.外( ) (4)奇⎩⎪⎨⎪⎧奇.景( )奇.数( ) 【答案】 (1)hùn/hún (2)lù/lòu (3)fēn/fèn (4)qí/jī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diāo( )零chóu( )密chóu( )怅chóu( )缪 (2)⎩⎪⎨⎪⎧péi( )衬péi( )礼烘bèi( )pōu( )析(3)⎩⎪⎨⎪⎧梧tóng( )dòng( )体Dòng( )族dòng( )吓(4)⎩⎪⎨⎪⎧悲tí( )dì( )结真dì( )并dì( )莲 【答案】 (1)凋/稠/惆/绸 (2)陪/赔/焙/剖 (3)桐/胴/侗/恫 (4)啼/缔/谛/蒂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颓废·颓败(1)最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道路的遥远,而是你心中的郁闷;最使人________(颓废/颓败)的往往不是前途的坎坷,而是你自信的丧失;最使人痛苦的往往不是生活的不幸,而是你希望的破灭。

2017_18学年高中语文3.4故都的秋课件鲁人版必修

2017_18学年高中语文3.4故都的秋课件鲁人版必修
4.试分析“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 骆驼”中四对喻体的本体。
提示作者连用四组比喻性的对比,目的是为了形象地说明南国之 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具体来说,“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 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 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 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 国之秋范围广大。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二、写对字形
词语
huái 树 kuì疚 guī 宝 kuí伟 sī 文 sī 扯 sī 鸣 sī 打
易错字
槐 愧 瑰 魁 斯 撕 嘶 厮
词语
diào 动 diāo 刻 diāo 零 diāo 堡 悲 tí 真 dì dì造 并 dì莲
易错字
调 雕 凋 碉 啼 谛 缔 蒂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3)不能自已 不由自主 辨析:两者都是动词。“不能自已”是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 绪平静下来。“不由自主”是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前者强调 情绪的不受控制,后者强调动作行为。 例句:①面对歌迷的全力支持,他在最后全场大合唱时哭到不能 自已,他哽咽着对歌迷表示感谢。 ②人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听到一首朗朗上口的歌曲之后, 自己便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二、作品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
活动并进行创作。受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影响,郁达夫于1933年4月 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他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 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 游记。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上北平,再次饱尝 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自读文本 故都的秋训练-落实提升 鲁人版必修1(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自读文本 故都的秋训练-落实提升 鲁人版必修1(2021年最新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自读文本故都的秋训练-落实提升鲁人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自读文本故都的秋训练-落实提升鲁人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自读文本故都的秋训练-落实提升鲁人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故都的秋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腾讯科技特将其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希冀能从其成长轨迹中发现一丝其“从高增长到________"的端倪.②无论窗外如何________,那暖暖的春意永远被驻留在家中。

③报告认为,较之中印和一些欧洲国家,美国在教育上的竞争力正在________。

A.颓废萧索衰落B.颓败萧条衰落C.颓败萧索衰弱D.颓废萧条衰弱【解析】颓废:意志消沉,长时间消极、放任自流,可同“思想”“生活”“色彩”等词语搭配.颓败:衰落、腐败。

萧索:多用于自然景物,强调自然景观的无生气、荒凉、衰败。

萧条:侧重强调冷寂、不兴旺的情景。

常用于经济上的衰落意义。

衰落:指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衰弱:指事物失去了强盛的机能.【答案】C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16582028】①俗语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2016年高考报名人数骤降,已经给中国人口问题敲响了警钟。

②有些家长,自己喜欢吃喝玩乐,混混沌沌....地过日子,孩子就容易成为如此父母的镜子。

③有些地方、部门工作做得不好,关键数据、主要数据不理想,但为了粉饰太平,把次要数据、一般数据吹得天花乱坠....,自我陶醉,到后来甚至真以为自己干得不错。

语文:自读文本《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1)(鲁人版必修1)

语文:自读文本《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1)(鲁人版必修1)
故 都 的秋 第 1 课时
目标定 目标定位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作品,积累重点字词。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作品,积累重点字词。 2.过程与方法:掌握本文的感情基调,以及本文的顺 .过程与方法:掌握本文的感情基调, 序和线索;学习本文精练的语言。 序和线索;学习本文精练的语言。 练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文作者真切、深沉的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文作者真切、 族感情。 族感情。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 柘( 柘树 ) ①拓( 开拓 ) 跖 ( 盗跖 ) 寞( 寂寞 ) ③漠( 冷漠 ) 莫 ( 莫名其妙 )
沌( 混沌 ⑤ 饨( 馄饨
椽( 椽子 ) ②掾( 掾属 ) 缘 ( 缘故 )
陪( ④ 赔(
陪衬 ) 赔偿 )
2.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作用是什么? 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作用是什么?
答案 (1)作者由故都的秋想到江南的秋,将两者进行 对比, 由江南的秋不能让人满足反衬出对故都的秋的向 往之情。 (2)文中在对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等的具体描 写后,想到南国秋中“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 普陀山的凉雾、 荔枝湾的残荷”等, 这些虽有它特异的 地方, 但与故都的秋天一比, 在秋味上则显得逊色得多。 这里的联想与开头相照应, 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 味 比不上北国,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食物吃过后的余味;从回忆里体会。 食物吃过后的余味;从回忆里体会。 回味: ⑬回味:
(2)近义词辨析 近义词辨析 ①萧索 ②鲜明 ③典型
答案
萧条 明显 典范
①萧索:指缺乏生机,不热闹。
萧条:一是指寂寞冷落,毫无生气;二是指经济衰微。 ②鲜明:指分明而确定,多指立场或主题。 明显:指清晰地显露出来,容易让人看到。 ③典型: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 典范: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高中语文 自读文本-故都的秋课件 鲁人版必修1

高中语文 自读文本-故都的秋课件 鲁人版必修1

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虽. 则. 外国的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
歌散文钞。
B.若. 你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
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南国之秋,当. 然. 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
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 回味不永。
D.秋天,无. 论. 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解析】 B.“若”应该调到“你”后面。 【答案】 B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 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 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C.“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解析】 C.括号里的话,最后应该在括号内打上句号,去掉括 号内的引号。 【答案】 C
郁达夫一生为新文学的发展和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 奔》《她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
作品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 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 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 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 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 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 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 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故都的秋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一第三单元走进自然

故都的秋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一第三单元走进自然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3.审美视窗 我把自己忘在秋风里
秋风悄无声息地刮在这片土地上。 就这样,秋天来了。自己一个人漫步在校园里,一阵凉风 拂过脸颊,夹带着花草的香气,是甜的?抬起头,树上的叶子 也有些许枯黄,风卷着几片叶儿在空中飞舞,仿佛与秋风跳着 回旋舞,那迷人的舞姿令人有无限的遐想,多少诗人曾为之沉 醉,如今我亦为之倾倒。我没有诗人那样满腹文采,吟出“别 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也不像音乐家,能因此构出无数动人的 乐章。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懂得欣赏这般略带悲伤的景色。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从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又有“悲 凉”之情夹杂其中呢?
提示 (1)文章开始写道:“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 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和“悲凉”便是故 都北平之秋在作者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 色,它们正是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东西。通 常,暮秋时节总会让人感伤,而故都的秋景本来就充满了凄清 落寞之意,这也正契合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故而作者的感情也 会蒙上一层淡淡的秋意。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2)萧索·萧条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萧条:可以形 容经济衰微、经济不景气;也可形容景象的寂寞、冷落,毫无 生气。
例句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__萧__索____的荒村, 没有一点生气。
例句2:这次经济__萧__条____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 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氤氲书香篇
⑥领略:_了__解__事__物___的__情__况__,__________________ _进__而__认___识__它__的__意__义__或__者__辨__别__它__ 的滋味。 ⑦自然而然:__不__经__外__力__作___用__而__如__此__。_________ ⑧点缀:_加__以__衬__托___或__装__饰__,__使__原__有__的__事__物__更__ 加美好。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一(鲁人版)教师用书:第3单元自读文本 荷塘风起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一(鲁人版)教师用书:第3单元自读文本 荷塘风起含答案

自读文本荷塘风起本课话题--关爱自然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我但愿植物园能挣扎下去,但愿那荷塘能挣扎下去。

20年前如此,20年后依然长青.因为,那临风旋摇的荷花荷叶,是生长在荷池里,也生长在爱荷人的心田上。

这世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在喧嚣的城市里拥有一片自由的田园,并有一种恬静安然的关爱自然的心境.作者既表达了对“植物园"“荷塘”等人类精神阵地的深切呵护与关爱,同时,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对污浊现实的愤慨之情.积累—-生活中的素材滇池的民间守护神-—张正祥张正祥是昆明市西山区富善村村民,1955年7月,只有7岁的张正祥失去父母.由于缺少大人照料,张正祥只身一个人钻进了滇池边的深山老林,过起“人猿泰山”一样的日子,张正祥说滇池是他的母亲,他就是吃滇池里的鱼和西山上的野果长大的。

张正祥说,生活在森林里,处处危险但不会饿肚子。

山上的野果,滇池里的鱼虾都是他的食物,他认为父母给了他生命,而养育他的正是滇池。

1962年,14岁的张正祥回到富善村,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学会了写字、读书,19岁当上了生产队长。

张正祥给村民们立了条规矩,不许在滇池里洗衣服,倒污水,不许砍伐滇池边的树木。

为了阻止有人在滇池边上采矿,张正祥每周绕滇池走一圈,一圈就是126千米。

30多年里,他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卖了养猪场。

妻子离他而去,子女也经常受到不明身份人的恐吓,小儿因此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他,用牺牲整个家庭的惨重代价,换来了滇池自然保护区内33个大、中型开矿、采石场和所有采砂、取土点的封停。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达尔文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培根大自然从来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

——卢梭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澹澹.( ) 枝茎.()斗笠.()深黛.( ) 霎.时( )鸮.笑( )油腻.() 宽敷.()蓓.蕾( )碾.压() 宁谧.()树杪.( )【答案】dàn jīng lìdài shàxiāo nìfūbèi niǎn mìmiǎo二、多音字(1)爪错误!(2)渐错误!(3)调{调.色()调.动()(4)刹错误!【答案】(1)zhǎo/zhuǎ(2)jiàn/jiān(3)tiáo/diào(4)chà/shā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错误!(2)错误!(3)错误!(4)错误!【答案】(1)溢/隘/谥(2)暇/遐/瑕(3)婉/蜿/惋(4)渲/暄/喧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表明·标明(1)一般药物都在外包装上________(表明/标明)用途、用量、用法等。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自读文本故都的秋课件鲁人版必修1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走进自然自读文本故都的秋课件鲁人版必修1

作用: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有如下几点:
(1)交代或暗示时代背景,为人物设置活动空间;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展示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突出;
(4)有的具有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的作用;
(5)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答案
从秋声秋色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故都之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
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文中所写的秋色有:碧空、蓝朵、黄中带白、
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
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 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 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二 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
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
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 “秋”味,并 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 基础梳理
dù n
zhè lü è chuá n ɡē
zhuì
ruǐ tí tuí pì
nià n tuó lú zè sī
答案
答案
返回
1
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文本助读
内容概览
本文通过对“清”“静” “悲凉”的北平秋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 都自然风物的喜爱,并抒发了对“故都的秋”那种意境的向往和眷恋之情, 并流露出深远的忧郁与孤独。
结构图示Hale Waihona Puke 2小组合作答案
(1) 散文的特点是 “ 形散而神聚 ” ,本文围绕 “ 秋” ,描写了哪些关于秋的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5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1(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5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1(2021年最新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5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5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5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归去来兮辞(并序)本课话题——追求自由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诗人质性自然,与俗相违,矫厉不得,不容于世。

逆情背性,违心违己,在诗人看来是玷污心性,扭曲灵魂,因而深感惭愧,惆怅悲伤.一旦醒悟,便决计弃官归田,回归心灵的自由。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诗人的妙言警句告诉我们,为了自由,必须大胆地舍弃,甚至是生命和爱情.只有有所舍弃,才能获得自由。

“让生命化作那朵莲花,功名利禄全抛下.让百代传颂神的逍遥,吾辈只需独占世间潇洒。

”电视剧《封神榜》的这段歌词很好地唱出了自由与舍弃的关系。

只有舍弃功名利禄,舍弃尘世的俗情杂念,污浊与贪婪,才能体会“神"的逍遥,独占世间潇洒,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化作那朵自由的莲花,才能让自由的莲花呼吸清新的空气,沐清风,浴霖雨,开得更灿烂,更绚丽。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自由一旦发芽,就是迅速生长的大树。

——华盛顿自由是进步的气息.-—英格索尔自由是斗争得来的,不是恩赐的。

-—布拉克一个真正自由人的内心世界是十分丰富的,他如果需要外界什么东西,他一定会选取那些最高尚最美好的……——高尔基[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稔.()轻飏.()熹.微( )壶觞.() 眄.庭柯( ) 怡.颜( )流憩.()出岫.( )翳.翳()盘桓.( ) 西畴.() 棹.孤舟( )窈窕..( )( )遑.遑() 耘耔.()【答案】rěn yáng xīshāng miǎn yíqìxiùyìhuán chóu zhào yǎo tiǎo huáng zǐ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乃瞻衡宇()【答案】“衡”同“横”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将错误!(2)之错误!(3)以错误!(4)而错误!【答案】(1)将:副词,且,又/动词,扶/副词,将要/介词,拿,用/名词,将领(2)之:代词,指“为长吏”/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动词,到,往(3)以:介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介词,让/介词,拿/介词,把(4)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2.园日.涉以成趣( )____________3.或棹.孤舟( )____________4.携幼.入室()____________5.乐.琴书以消忧()____________6.审容膝..之易安()____________7.悦.亲戚之情话()____________8.眄庭柯以怡.颜()____________9.善.万物之得时()____________10.倚南窗以寄傲.()____________【答案】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读文本故都的秋本课话题——感受秋景秋韵朗读——课文中的名段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从这些文字可以感受到,郁达夫所营造的故都之美超越了大都市的喧嚣,更具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

这样的“风景”,如果换一个人,会觉得它美吗?很值得怀疑。

但是,正是这些多数人也许会觉得索然无味的地方,郁达夫感到是最值得玩味的。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一场雨,落寞了一季缤纷,催开了一季寒凉。

我还在迷茫着炎炎暑日是用怎样的毅力和耐心熬过去的,夏天就这样偷偷地溜走了。

仿佛在一夜之间,夏与秋就来了一个轮流替换,夏末最后的一丝热气也随风飘散了。

初来乍到的秋,让风儿捎来了清凉的空气,空气中还弥散着夏末的花香,枝头树梢绿色依旧盎然,没有颓废,也就没有荒凉,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惬意而自然。

家的前面是一片大块儿的田地,浓密的玉米遮挡了远处的视野,近距离的田地里却隐藏着别样的天地。

广阔绿色的田野里生长了许多可爱的小精灵,天才的音乐家,蝈蝈。

天生的圣斗士,蟋蟀。

还有数不尽的蚂蚱和螳螂。

每到夜晚降临,蟋蟀的叫声就会从玉米地里清晰地传到耳边,如悠扬的催眠曲伴着我进入梦乡。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唐·杜牧·《秋夕》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刘禹锡·《秋词其一》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唐·刘禹锡·《望洞庭》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乐府诗集·长歌行》[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潭柘.寺( ) 一椽.( ) 驯.鸽( ) 落蕊.( ) 细腻.( ) 平仄.( ) 歧.韵( ) 椭.圆( ) 颓.废( ) 【答案】 zhè chuán xùn ruǐ nì zè qí tuǒ tuí二、多音字(1)混⎩⎪⎨⎪⎧混.沌( )混.水( ) (2)露⎩⎪⎨⎪⎧露.出( )露.面( ) (3)分⎩⎪⎨⎪⎧十分.( )分.外( ) (4)奇⎩⎪⎨⎪⎧奇.景( )奇.数( ) 【答案】 (1)hùn/hún (2)lù/lòu (3)fēn/fèn (4)qí/jī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diāo( )零chóu( )密chóu( )怅chóu( )缪 (2)⎩⎪⎨⎪⎧péi( )衬péi( )礼烘bèi( )pōu( )析(3)⎩⎪⎨⎪⎧梧tóng( )dòng( )体Dòng( )族dòng( )吓(4)⎩⎪⎨⎪⎧悲tí( )dì( )结真dì( )并dì( )莲 【答案】 (1)凋/稠/惆/绸 (2)陪/赔/焙/剖 (3)桐/胴/侗/恫 (4)啼/缔/谛/蒂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颓废·颓败 两者都是形容词。

颓废:意志消沉,长时间消极、放任自流,可同“思想”“生活”“色彩”等词语搭配。

颓败:衰落、腐败。

(1)最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道路的遥远,而是你心中的郁闷;最使人________(颓废/颓败)的往往不是前途的坎坷,而是你自信的丧失;最使人痛苦的往往不是生活的不幸,而是你希望的破灭。

(2)当今时代,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如果听不到真话,让假话充斥于党内,那最终的后果只有一个,就是事业________(颓废/颓败),党将不党。

【答案】(1)颓废(2)颓败2.十足·实足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足够、充足的意思。

十足:①成色纯,②十分充足。

形容程度、成色或成分。

实足:确实足数的。

形容数量或行为。

(1)国庆长假期间,天气晴好,人们可以到野外欣赏诗意________(实足/十足)的秋景。

(2)那位朋友说:“一要看重量,就是把大闸蟹放在秤上一一过称,挑选出分量________(实足/十足)的好蟹。

”【答案】(1)十足(2)实足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智者有明确的观察力,洞察先机,故能一叶知秋....。

( )理由:【答案】√“一叶知秋”指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现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发展的趋向与结果。

符合语境。

2.许多游客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寻找影片中的“白鹿原”。

( ) 理由:【答案】√“不远千里”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符合语境。

3.他六岁的时候得了一种怪病,落下了全身瘫痪的毛病,不能自已....。

( ) 理由:【答案】ד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与语境不符。

[常识·速览][识作者]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创始人之一——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荫生、阿凤,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1913年赴日本留学。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曾与鲁迅创刊合编《奔流》,主要作品还有短篇小说《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和《郁达夫选集》等。

[探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整体·感知]文章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

[文脉·梳理]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秋槐落蕊②寄冷落之感[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段主要写作者怎样的感受?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答案】(1)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2)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1)总括北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引出下文具体对故都秋的描写。

(2)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3.第2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答案】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是为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

二、阅读课文第3~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第3自然段文字在写景的同时,也写了观景的心态、动作,请找出有关词语,并说说作者当时的心情。

【答案】词语:看,听,细数,静对,感觉。

悠闲、惬意的心情,表现了对故都秋的热爱之情。

5.第4自然段中“这些深沉的地方”指代的内容是什么?【答案】“这些深沉的地方”指的是作者“细腻”“清闲”“落寞”的感受。

6.第5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北国的秋蝉就“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意图是什么?【答案】用南国秋天的蝉鸣反衬北国秋蝉啼唱的特点,用北国的耗子类比北国秋蝉之多。

“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亲切向往、眷恋之情。

三、阅读课文第6~1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7.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往往讲究一字着色,一词着情。

请赏析“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这句话中“息列索落”一词的妙处。

【答案】“息列索落”的雨声,本来是细小琐碎的,作者却听得真真切切,衬托出了环境的“静”;“凉风”中的“息列索落”,满含肃杀悲凉的气息,表达出了作者心头的“悲凉”。

这一个词,就为“故都的秋”着上了颜色,也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到十足。

四、阅读课文第12~1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8.第12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中心句是哪一句?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案】议论。

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作用:承接上文“文人对秋的喜爱,中外皆然”的议论,进一步点明文章主旨,赞颂北国之秋的深味。

[话题·互动]话题:读完《故都的秋》一文,你认为郁达夫是在颂秋还是悲秋?学生甲:我认为作者是在悲秋。

文中在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这种“悲秋”与“赏秋”的双重矛盾,正是旧中国知识分子在苦闷与希望的徘徊中,无可奈何地生发出的“悲”“赏”的矛盾思想的真实反映,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我的观点:【答案】我认为作者是在颂秋。

作者紧紧抓住“故都的秋”“特别清”“特别静”“特别悲凉”的特点,并借此来赞颂“故都的秋”“特别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对祖国眷念和热爱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假如说该文本的感情基调是“悲秋”,那么对作者不惜周折急于再次来到北平的强烈心情和专程来北平尝秋这一举动做何理解呢?对作者对北国之秋十分眷念之情做何理解呢?对作者滔滔不绝的诉说和对近十余年前北国“特别好”的秋味津津有味的回味以及文章最后“以寿换故都之秋”的强烈情感的抒发又做何理解呢?[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情、景相生的情景交融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

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

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