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5-16中文诊断学-曾慧兰血液学检查
临床血液学检验绪论ppt课件
![临床血液学检验绪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ab24727f242336c1eb95eeb.png)
6. Romanowsky型混合物染色剂具有良好的染色效果,直到现在 其基本配方仍被广泛使用,这一混合染色剂由甲基蓝、伊红和 天青组成,依据染色后细胞的大小、形状及色彩深浅进行鉴别
始人之一、著名的血液学家、医学教育家。多年致力于临 床医学和血液学研究;主持建立中国第一个输血及血液学 研究所(天津输血及血液研究所);重视医学教育,积极 参与恢复八年制的医学教育。主编有《邓家栋临床血液 学》、《内科学基础》、《诊断学基础》、《临床血液学》 及其他医学专著
15
王振义(1924.11.30- ),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 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他是国内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 之一,其主编的《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在引领 中国血液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方面具有极高价值。 在医学上的最主要贡献还有首次利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
20
三、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及特点 (一)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
21
原发性血液病:是指原发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并以血液学异常为主 要表现的疾病,多有其独特的血液学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红细胞疾病
原发性血液病
白细胞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病)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
继发性血液病 (继发性血液异常)
继发性血液病(继发性血液异常):是其他器官或组织的病变,通过 某些机制累及血液和造血组织而出现血液异常,其转归常取决于原发 疾患。此外,外科手术、严重创伤及药物治疗等也可引起血液学异常
《诊断学》第9版课件—临床血液学检测【114页】
![《诊断学》第9版课件—临床血液学检测【114页】](https://img.taocdn.com/s3/m/8875039d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84.png)
一、溶血性贫血的筛查检测
(二)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1.参考值 0.7~1.5g/L(70~150mg/dl) 2.临床意义 (1)各种溶血时血清结合珠蛋白均有减低,血管内溶血时减低显著; (2)肝脏病、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血清结合珠蛋白血症等可减低或消失; (3)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可有结合珠蛋白增高。
根据MCV、RDW的贫血形态学分类
RDW 正常 增高 正常 增高 正常 增高
贫血类型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 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常见疾病 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MDS
急性失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PNH、G6PD缺乏症等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红细胞形态改变
• 正常红细胞
球形细胞
椭圆形细胞
• 大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改变
• 靶形细胞
染色质小体
棘形细胞
• 锯齿形细胞
二、白细胞的检测
(一)白细胞计数
1.参考值 ➢ 成人(4~10)×109/L ➢ 新生儿(15~20)×109/L ➢ 6个月至2岁(11~12)×109/L 2.异常 ➢ 高于参考值(成人为10×109/L)称白细胞增多 ➢ 低于参考值(成人为4×109/L)称白细胞减少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 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2.绝对性增多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 ➢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一、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及15岁以下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2.病理性减少
第九版诊断学配套课件 2.2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第九版诊断学配套课件 2.2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e19d27c08e9951e79a8927a1.png)
三、红细胞酶缺陷的检测
(二)氰化物-抗坏血酸试验
1.原理 ➢ 抗坏血酸钠与HbO2反应产生H2O2,氰化钠能抑制过氧化氢酶使H2O2不被分解,于是H2O2
与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发生反应,产生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NADPH使GSSG 再还原为GSH。 ➢ 如红细胞中催化NADPH形成的G6PD酶缺陷,则GSH产生减少,蓄积的H2O2会把亚铁型 的HbO2氧化成棕色的高铁血红蛋白。 2.参考值 (1)正常人血液要在4小时以上才变成棕色; (2)纯合子G6PD缺陷的血液变成棕色,在2小时内即变色,杂合子者要3~4小时变色。
二、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测
(三)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
3.临床意义 (1)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时,孵育后溶血明显增强,加入葡萄糖及ATP后均得到明显纠正 。 (2)Ⅰ型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G6PD缺陷症)时自身溶血加重,加葡萄糖和 ATP均可部分纠正。 (3)Ⅱ型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陷症)自身溶血明显增强,加葡萄 糖不能纠正,加ATP才能纠正。
一、溶血性贫血的筛查检测
(五)红细胞寿命测定
1.原理 用51Cr标记红细胞检测红细胞半衰期。 2.正常值 正常红细胞半衰期为25~32天。 3.临床意义 溶血性贫血时常小于15天,这是确定溶血性贫血的可靠方法。
二、红细胞膜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检测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1.原理 红细胞在低渗氯化钠溶液中细胞逐渐膨胀甚至破裂而溶血。 2.参考值 ➢ 开始溶血:0.42%~0.46%(4.2~4.6g/L)NaCl溶液 ➢ 完全溶血:0.28%~0.34%(2.8~3.4g/L)NaCl溶液 3.临床意义 (1)脆性增高: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椭圆 形细胞增多症等; (2)脆性减低: 海洋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某些肝硬化及阻塞性黄疸等。
第九版诊断学配套课件 2.1 血液一般检测
![第九版诊断学配套课件 2.1 血液一般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ae98ab2f51e79b89690226a1.png)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4)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 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杜勒小体、核变性 ➢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 与遗传有关的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Pelger-Huet畸形、Chediak-Higashi畸形、
二、白细胞的检测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细胞类型 中性粒细胞(N)
杆状核(st) 分叶核(sg)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
百分数(%)
0~5 50~70 0.5~5
0~1 20~40
3~8
绝对值(×109/L)
0.04~0.5 2~7
四、血小板的检测
(一)血小板计数
1.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3)血小板分布异常 2.血小板增多 (1)原发性增多 (2)反应性增多
四、血小板的检测
(二)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测定
1.血小板平均容积(MPV) 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 2.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用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变易系 数(CV%)表示。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 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2.绝对性增多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 ➢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一、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及15岁以下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2.病理性减少 见于各种贫血,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丢失过多。
实验诊断学PPT诊断血液学课件
![实验诊断学PPT诊断血液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f94a1107fd5360cba1adb93.png)
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
1.干细胞增殖分化障碍,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MDS等。 2.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包括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和巨幼红 细胞贫血。 3.骨髓被异常组织侵害,如骨髓病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癌转移、骨髓纤 维化等引起的贫血为骨髓病性贫血)。 4.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如继发性贫血(肾病、肝病、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 等,这些疾病均可抑制骨髓增殖,尤其对红系抑制等)。
>170g/L >160g/L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增多因素
1.RBC/Hb相对性增多: 由于RBC增高和Plasma↓
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 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等。
2. RBC/Hb绝对性增多:
根据有无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和原发性单纯 红细胞增多症。前者为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所致 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PD)。后者为单独红系增生。
ESR↑ ③组织损随晚期肿瘤出现 ,明显增快提示肿瘤转移。
⑤高球蛋白血症: ESR↑可>100/h,见于 MM和巨球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时清蛋白 丢失,球蛋白相对增高。
⑥其他 :贫血,<90g/L时, ESR↑伴有胆固 醇↑疾病, ESR↑
MCH = Hb / RB参考值:成人 26~33 pg ,儿童35~42 pg
2.红细胞平均参数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ell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指单位容积
红细胞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以g/L为单位
MCHC = Hb / HCT 参考值:成人320~360g/L,儿童320~360g/L
常见出血性疾病及检验
![常见出血性疾病及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2788897958fb770bf68a5526.png)
2.腹部症状
5.神经症状
3.关节症状
6.其他症状
第二节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检验
一、过敏性紫癜
1.皮肤症状 皮肤紫癜为本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大多在前驱症
状出现后2~3天出现,多位于下肢伸侧及臀部。 特点:对称性分布,分批出现,多呈紫红色,略高
于皮面,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紫癜可伴有局部或弥 漫性水肿、荨麻疹及多形性红斑,偶见瘙痒感。严重的 皮肤紫癜可融合成大疱,发生中心出血性坏死。
敏感性。 1.一般检测 2.凝血象检测 3.免疫学检测 4.皮肤或肾脏活检
第二节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检验
一、过敏性紫癜
一般检测:
WBC常为正常或轻
RBC和Hb为正常或轻度
度升高,合并感染 血常规 降低,极少数出血严重
可增高
者可见重度贫血
PLT计数 多为正常
第二节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检验
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1. 血小板无力症(G1anzmann病)
血小板膜糖蛋 白GPⅡb/IIIa 异常,同时伴 有GPIIb/IIIa基 因缺陷
血小板对胶原、ADP、 凝血酶、肾上腺素、花 生四烯酸等诱导的聚集 无反应
对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 小板凝集反应良好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第二节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检验
四、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疾病
第二节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检验
一、过敏性紫癜
(一)概述 过敏性紫癜(allergic purpura),又称为许兰-
亨诺综合征(Schonlein-Henoch syndrome),是一种 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变态反应性出 血性疾病。
第二节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检验
一、过敏性紫癜
(一)概述
血液学检测ppt课件
![血液学检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22464add88d0d232d46aa2.png)
1.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体内处于应激状态等
临床意义
嗜碱性粒细胞
升高见于: 过敏性疾病、 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纤维化、 慢性溶血等
降低见于: 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lymphocyte,L)
参考值: 20%~40% ,
外周血
T细胞占50%~70%, B细胞 占15%~30%
白细胞分类计数
将外周血制成涂片,经瑞氏染色后在显微 镜下观察其形态,根据细胞核、细胞浆和胞浆中 颗粒的特点,白细胞可分为五类: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 粒细胞。
五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细胞类型
百分数(%)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 0~5
中性粒细胞分叶核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血管内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特征血管内溶血血管外溶血病因红细胞外缺陷红细胞内缺陷外因素后天多见外因素遗传性多见红细胞破坏场所血管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病程急性多见常为慢性可急性加重贫血黄疽常见常见肝脾肿大少见常见血管内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特征血管内溶血血管外溶血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少见常见红细胞脆性改变变化小多有改变hb血症41000mgl轻度增高hb尿常见无或轻微尿含铁血黄素慢性可见一般阴性骨髓再障危象少见急性加重时可见ldh增高轻度增高溶血性贫血的病因诊断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pnh抗人球蛋白试验免疫血红蛋白电泳珠蛋白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3
继发性增多
绝对性
相对性
真性红细 胞增多症
RBC生成素 代偿性增多
RBC生成素 非代偿性增多
相对性增多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内水分丢失、 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 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 出汗、大面积烧伤、尿崩症、糖尿病酮 症酸中毒等。
血液学检验说课PPT
![血液学检验说课PPT](https://img.taocdn.com/s3/m/1a06f3a2d1f34693daef3ef5.png)
课程内容框架
《血液学及检验技术》知识模块可分为3个。
主要介绍血细胞形态的检验,血液的细胞化学 染色,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等血液学检验技术。
本课程共72学时,其中理论46学时,实践26学 时,在第二学期开设。
模块一
血液学基础知识,16学时:主要学习血液 学基本知识点,血液学的基本概念,血细胞形 态的鉴别,主要有: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 核细胞系,等内容。
实验实训设计
手工操作 培养认真细致整洁的实验习惯
熟悉常用仪器
实训 内容
实验录像
观察 体会 思考
了解操作流程 牢记注意事项
见习
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做?——认识能力;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的安排
血液学理论基础 血液学检验 思维模式的 培养
检验原理与方法
方法学分析与临床意义 血液学检验对于血液系统疾病的检查几乎完全需要 显微镜肉眼观察,所以提高学生的手工操作能力尤为重 要!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基本思路(1)
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全面设计课程 教学体系,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 教学与临床检验紧密结合,在校以理 论学习、思维培训为主,在检验实习、实 训中巩固专业知识。 培养岗位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 实用型人才。
基本思路(2)
临床检验专家的参与 吸收具有丰富检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 参加到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在教学设计 中发挥指导作用。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共同探讨教育、 教学改革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进行课 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计划的制定。
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血液学及检验技术》是研究免疫学技术及其在医学 领域中的一门应用学科。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和高 职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本课程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中属于核心课程,我校 将其设为该专业的必修课。 《血液学及检验技术》已成为检验技师资格考试的必 考课程。在历年的考试内容中占有很大比重。学好本 课程对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职业素养起着较 好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血液学及检验技术》课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枢纽作 用。 前有《系统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生物 化学》等为基础,同时为后续课程《临床检验基础》、 《免疫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培养了这些专 业课程中所需要的血液学检验操作能力 。
血液学一般检验绪论、第一章
![血液学一般检验绪论、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60c225a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8c.png)
染色效果观察
染色效果观察
原理 待测标本经过适当稀释(或浓缩)后,充入计数 池,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细胞,再换算成每升 标本内的细胞数。
方法评价 常用于各种细胞成份的计数,亦可用于其他体
液的细胞计数。
计数误差大,不适用于大批量标本检测。
普通光学显微镜
一次性微量吸管
改良年鲍氏计数板(Neubauer) 盖玻片(24*20*0.6)
染色过程和染色原理与瑞氏染色类似。
新鲜配制的染液偏碱,染色效果较差,应贮存一 段时间后再用。
不能使用肝素抗凝标本 玻片必须清洁、干燥、无尘。使用玻片时,只能手持
玻片边缘,切勿触及玻片表面
制作涂片时根据血细胞比容、血粘度的高低决定 应采用血滴的大小及推片的角度和速度。
血涂片干透后方可固定染色。
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3、为预防疾病提供资料 如血象和肿瘤细胞学的普查等
4、为科学研究提供医学检验数据
目视检查: 直接观察标本:颜色、透明度、性状, 有无凝块或寄生虫
理学检查: 液体的相对密度、血液比粘度、红细 胞沉降率、红细胞比积等病理变化
化学检查: 定性和定量检测标本化学成分的病理 变化
采血量(ml)
3.0 4.0 5.0 7.0 3.0 4.0 5.0
3.5 5.0
全血
2.0 5.0
血浆 全血
1.8 2.7 1.8 2.4
多管血分配顺序
黄色
红色
浅蓝色
黑色
绿色
紫色
动脉采血法
通常选用桡动脉(方便)、股动脉、肱动脉
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标本采集时应规范操作,以减少误差
毛细血管采血时应避开伤损部位,避免挤压皮肤,血 液应自然流出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https://img.taocdn.com/s3/m/b7facd3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41.png)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
谭智琼;钟隽;黄凯凯;曾慧兰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6(032)003
【摘要】患者男,74岁,因“确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7年,白细胞升高1个月”于2013年11月1日入院。
2006年出现全身皮肤呈暗红色,伴头晕,后因突发胸痛至河南某医院检查示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升高(不详),诊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心肌梗死”,予溶栓、口服羟基脲治疗,RBC、HB控制正常。
【总页数】1页(P510-510)
【作者】谭智琼;钟隽;黄凯凯;曾慧兰
【作者单位】510630 广州市,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510630 广州市,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510630 广州市,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
科;510630 广州市,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预激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以及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J], 钱小丽;
2.预激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以及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J], 钱小丽
3.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临
床观察 [J], 余静静
4.DNA甲基转移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姜慧慧;杨新;弭苗苗;辛钰;武洪远
5.Bcl-2抑制剂Venetoclax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J], 于朱若涵;裴仁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e48a0124580216fc700afd2f.png)
(7)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中含有大小不等的嗜碱颗粒,这些颗粒中含有丰富的
组胺、肝素、慢反应物质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①过敏性疾病 ②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③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机制不清楚
(8)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9)单核细胞增多
二、红细胞的平均值测定
1.参考值
⑴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80~100fl(飞升) 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⑵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27~34pg(皮克)
指每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平均含量 ⑶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 g/L
指每升红细胞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克数)
第一讲 血常规检查
漯河医专:陈红莲
导入
血液成份: 血浆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
1.参考值
红细胞计数 男性 : (4.0-5.5) × 1012/L 女性 : (3.5-5.0) × 1012/L 新生儿:(6.0-7.0) × 1012/L
血红蛋白量 120-160 g/L
②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血吸虫病等 ③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等
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等
(6)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①伤寒或副伤寒初期 ②应激状态(大手术、烧伤等):因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使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但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故嗜酸
性粒细胞持续减少,甚至消失,表示病情严重 ③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2.临床意义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正常细胞性贫血 MCV(fl) MCH(pg) MCHC(g/L) 80~100 27~34 320~360 病因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种血清免疫因子水平检测的意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种血清免疫因子水平检测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de58f39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88.png)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种血清免疫因子水平检测的意义刘惠容;曾东良;姜焕好;刘晓燕;徐惠莲【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1(8)11【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和意义.方法分别用放射免疫分析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6例SLE患者IL-6、IL-10、TNF-α进行检测,并与20例健康者作比较.结果 SLE患者IL-6、IL-10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SLE患者血清IL-6、IL-10、TNF-α水平的变化对SLE 患者的临床诊断和临床观察有临床价值.【总页数】2页(P1295-1296)【作者】刘惠容;曾东良;姜焕好;刘晓燕;徐惠莲【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妇幼保健院,51600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51810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51810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51810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51810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IL-10和IL-17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J], 杨依骏;杜建钢;朱琴芳;俞钱;徐红星2.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 IL-22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J], 招钜泉;李美珠;邱志琦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HMGB1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J], 夏江莉;李向培;钱龙;厉小梅;汪国生;马艳;张宏4.CD4^+/CD8^+比值异常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PD-L1和IFN-α血清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J], 廖永强; 夏洪娇; 刘剑荣; 彭可君; 王桂良; 胡建康5.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PS-PLA1、DNase1L3和Lp-PLA2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J], 张绍君;郭亚萍;李俊巧;陈颖;刘欣;宋文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免疫表型
![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免疫表型](https://img.taocdn.com/s3/m/7b2d334c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7a.png)
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免疫表型曾慧兰;朱康儿;王随照;张建军;周茂华;张涛;许敏华【期刊名称】《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年(卷),期】2001(022)006【摘要】目的:检测急性白rn血病(AL)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免疫表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CD45设门直接免疫三标记法,检测49例AL及MDS 患者免疫表型.结果:ALL双克隆型9例,其中髓系伴TT-ALL3例,髓系伴B-ALL4例,l 例为髓系伴T、B标记(CD13+CD7+CD19+),l例同时CD8+CD19+;ALL同时表达CD34受HLA-DR最高(60.01%),明显高于AML、MDS(P<0.005).AML双克隆型20例,7例为髓系伴CD7+,2例髓系伴CD19+,11例为同时表达CD34+HLA一DR+.MDS患者骨髓细胞表达髓系成熟抗原CD13+及CD33+增高,未发现淋系抗原的表达.MDS一RAEB、RAEBT及转为白血病病例均高表达CD34及HLA-DR 抗原.结论:用三标记法简便易行,提高诊断准确性;单抗组合应兼顾髓、淋系同时表达;应加胞浆抗原检测.【总页数】4页(P63-66)【作者】曾慧兰;朱康儿;王随照;张建军;周茂华;张涛;许敏华【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广东省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省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省人民医院检验科,;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1【相关文献】1.多色流式细胞术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免疫表型的分析 [J], 孙雪静;徐娟;万岁桂;刘聪艳;贺景娟;刘艳;张维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细胞免疫表型特点分析 [J], 陈永红;孟凡凯;曾雯;秦爽;高开波;胡采红;毛汉文;孙汉英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 [J], 蔡艳霞;王晓燕;曾丽吟;田文洪;王逢春;赵友恒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细胞免疫表型比较分析 [J], 余修中5.32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 [J], 何秋阳;马顺高;钟国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3baadc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a.png)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肖芸;曾小菁;刘咏梅;杨芳;黄吉娥【期刊名称】《贵阳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9(34)1【摘要】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已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使抽象的理论教学直观化,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教学形式活泼。
针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开设的《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是以临床血液学知识为基础,以血液检验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约3/4的教学涉及形态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充分显示出其优越性。
为了对该门课程教学课件进行评价,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向2003级、2004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了此项研究。
【总页数】2页(P95-96)【作者】肖芸;曾小菁;刘咏梅;杨芳;黄吉娥【作者单位】贵阳医学院,医学检验系临床血液学教研室,贵州,贵阳,550004;贵阳医学院,医学检验系临床血液学教研室,贵州,贵阳,550004;贵阳医学院,医学检验系临床血液学教研室,贵州,贵阳,550004;贵阳医学院,医学检验系临床血液学教研室,贵州,贵阳,550004;贵阳医学院,医学检验系临床血液学教研室,贵州,贵阳,5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31【相关文献】1.临床血液学检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及应用 [J], 肖芸;曾小菁;杨芳;刘咏梅2.基于网络资源的《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课程改革研究 [J], 万莹铧;司维柯;李招权;潘静;赵宸;李军;赵辰3.《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初探 [J], 李海燕;米海;曹励民4.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与实践 [J], 赵新东;管洪在;吴春梅;乔红5.《临床血液学与血液学检验》双语教学的思考 [J], 李海燕;曹励民;贺红艳;张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
正常细胞性贫血
AA、急性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 血、白血病 巨幼细胞贫血及恶性贫血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4
32-36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27
<32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 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慢性感染、炎症、肝病、尿毒症、 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等继发贫 血
MCV MCH MCHC
血液系统的组成成分
血液
Serum fibrin clot
造血器官 : 骨髓、肝脏、脾脏、淋巴结、胸腺
血液的组成成分
Cells 1)Red Blood Cell (RBC)
Hemoglobin (血红蛋白,Hb), 2) White Blood Cell (WBC) 3) Platelets (血小板,Plts)
Reticulocyte (Ret) 网织红细胞
Late normoblast(晚幼红) ( Bone marrow)
Reticulocyte (网织红)
(Blood ) 24-48 h Mature red cell(成熟红)
( Blood)
Normal: Adult:
Newborn 2.0—6.0%
白细胞减少症
血液学检查
曾慧兰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 2011.05.16
目录
一、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影响因素
二、血常规检查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三、网织红细胞
四、血细胞沉降率(血沉)
五、血型
一、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影响因素
实验诊断的概念:
临床实验结果的分析→信息→预防、诊断、治疗 及预后评价
每升红细胞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320-360 g/L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 高于参考值高限
男性:
红细胞 >6.0 x 1012/L 血红蛋白 >170g/L 女性: 红细胞 >5.5 x 1012/L 血红蛋白 >160g/L
(1) 红细胞相对增多
因血浆容量减少, 使 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多
见于:
缺铁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失血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
2) 形态异常
球形细胞: 直径<6µ m
厚度>2.9 µ m
圆球形
中央淡染区消失
细胞大小异常 疾病时>20%,见于: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
口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少量。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10%。 肝病、酒精中毒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80
<27
32-36
Megaloblastic anemia
目录
一、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影响因素
二、血常规检查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三、网织红细胞
四、血细胞沉降率(血沉)
五、血型
四、红细胞沉降率检测
(血沉或ESR): 红细胞在一定条件 下沉降的速率。
1小时
临床意义:
1)血沉增快:纤维蛋白元或球蛋白增加,红细胞或清蛋白减少。
B. 非代偿性红细胞增加。
肿瘤 某些肾脏疾病: 肾癌 肝细胞癌 卵巢癌 子宫肌瘤肾胚胎瘤 肾上腺皮质腺瘤 肾盂积水 多囊肾
2、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 胞増多症:
是一种多能造血干细胞疾病,以骨髓增殖为特点:
慢性、良性增生
红细胞 >= 7 x 1012/L 血红蛋白=180-240g/L 血小板和白细胞增高 可转变为白血病
常用的有关红细胞的参数
血细胞比容(HCT)
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 中所占的容积比。 男:0.40-0.50L/L 40-50容积%); 平均 0.45L/L 女:0.37-0.48L/L(37-48容积%); 平均 0.40L/L
平均红细胞容积 (MCV): 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80-100 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27-4 pg量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0.5—1.5%
临床意义:
1. 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
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 缺铁性或巨幼 细胞性贫血治疗后。
2. 网织红细胞减少:骨髓红细胞增生减低。
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贫血分类 MCV MCH MCHC (80- (27-34pg) (32%100fl) 36%)
粒单核系祖细胞的分化过程
粒单核系祖细胞 原粒 Promyelocyte(早幼粒) Myelocyte(中幼粒) monocyte (单核) Metamyelocyte (晚幼粒) 原单 promonocyte (幼单)
粒单核系祖细胞的分化过程
WBC 正常范围
成人 4—10×109 /L
一、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影响因素
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 1、检测方面的影响 (1)检查前:生理因素、生活状态、标本采集、送检、其它影 响因素 生理因素:人种、民族、性别、年龄、月经周期; 生活因素:运动、体位、进食、吸烟、饮酒、咖啡 环境因素:居住条件、海拔、居住地区 (2)检查中 (3)检查后
2、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
Plasma (血浆): 各种成分 ( 含凝血因子 , 蛋白质等) Serum (血清):What remains after the
formation of fibrin clot
红细胞的形态
大小一致,双凹,
圆盘形 直径 6-9µ m, 平均7.5µ 边缘厚度 2 µ m, m, 中央1 µ m, 染色后中央呈淡染区(又称中央苍白区或浅 染区), 相当于细胞直径的1/3-2/5左右
20-40%
3-8%
0.04 —0.44×109 /L 0-1% 0.5-5%
MCV MCH MCHC
白细胞数量减少
Leucopenia (白细胞减少症):WBC< 4.0×109 /L
Granulocytopenia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WBC< 1.5×109 /L Granulocytosis (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WBC< 0.5×109 /L
实验结果的分析必须结合临床!
1、参考范围: 正常值和正常范围 参考值和参考范围
2、医学决定水平: 高于有限值 低于有限值 临界值(首先排除技术原因或人为因素) 最新指南 3、“危急值”
目录
一、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影响因素
二、血常规检查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三、血细胞沉降率(血沉) 四、网织红细胞 五、血型
A.生理性增快:
12岁以下儿童、60岁以上者、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
B.病理性增快:
各种炎症疾病:纤维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增加,细菌感染、 风湿热、结核病 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死。 恶性肿瘤。肿瘤分泌糖蛋白、组织坏死、继发感染、贫血。
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多:慢性 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红斑狼疮、亚急 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黑热病等。 部分贫血患者。 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 合征、粘液水肿。 2)血沉减慢。球形细胞增多
染色异常
1, 正色素性 2, 低色素性:缺铁性贫血 3, 高色素性: 巨幼细胞性贫血 VitB12↓ 叶酸↓ 4, 嗜多色性:溶血性贫血
(1)低色素性:
红细胞着色过浅 中央苍白区扩大。
4.
MCH<27pg, 见于:
缺铁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血红蛋白病
缺铁性贫血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
2.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
15岁以前的儿童
部分老人
妊娠中、晚期
2.病理性减少: 各种贫血。
贫血的分类
贫血的几种分类方法:
1、临床上贫血进展程度:急性、慢性。 2、血红蛋白浓度:轻、中、重度。 3、血细胞形态:大细胞性、正常细胞性、小细胞低色素性。 4、骨髓红细胞增生程度:增生性、增生不良性。 5、病因和发病机制: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增多、丢失。
(2)高色素性:
红细胞着色深
中央苍白区消失
MCH>34pg
见于: 巨幼细胞性贫血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巨幼细胞性贫血
3)嗜多色性:
红细胞呈淡灰蓝、淡
紫色。
见于:
正常人:1% 溶血性贫血多见
嗜多色性或多染色性红细胞
5
(1)嗜碱性点彩:
结构异常
红细胞内含有细小或粗颗粒 嗜碱性点状物。 成分:凝聚的核糖体。 见于: 铅中毒 增生性贫血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1、血液标本的种类: 2、采集部位:末梢血(毛细血管)、静脉、动脉?
3、采血时间:空腹、特定时间、随机、急诊采血 4、血种类及成分:抗凝?非抗凝?何种抗凝剂? (肝素、EDTA、草酸盐、枸橼酸钠) 5、送检时间 6、微生物检验:培养基、抗生素使用前、立即 7、骨髓和其它体液:尿、粪、浆膜腔
Female
< 110 g/L
Degree
1) mild (轻度): 3) severe (重度) : 90-110 (120)g/L 30- 60g/L 2) moderate (中度) : 60- 90g/L
4) extreme (极度) : <30g /L
3. 红细胞形态改变
1) 细胞大小异常
巨幼细胞性贫血。
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 body)
红细胞内圆形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色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