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

合集下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背景和重要历史意义。

•理解风雨大作中的英雄人物和其所表达的精神。

•培养学生评价和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准备•电子设备和投影仪•宣传资料和图片•PPT演示文稿教学过程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风雨大作的背景和重要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知识传授(15分钟)•教师通过PPT演示文稿介绍风雨大作中的英雄人物,包括曹操、刘备和孙权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英雄人物所表达的精神,如曹操的胆识和智慧、刘备的仁义和谋略、孙权的稳重和果断等。

讨论与分析(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下问题:1.每个英雄人物的特点和重要事件;2.这些英雄人物所表达的精神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3.如何评价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演绎与实践(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情景演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讨论和解决某个问题或挑战。

•学生可以根据每个英雄人物的特点和精神,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然后讨论和评价各种方案的优缺点。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风雨大作中的英雄人物和其所表达的精神。

•教师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其感兴趣和期待。

教学延伸•鼓励学生阅读与风雨大作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或历史书籍,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和相关英雄人物。

•组织学生举办相关主题的展览或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背景和重要历史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其中的英雄人物和所表达的精神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讨论和演绎实践,学生培养了评价和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这些知识和能力不仅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帮助,也对他们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情感体验: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把握诗人在特定背景下的心境变化。
-举例:强调“淫雨”、“萧瑟”等词语的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在风雨交加之夜的情感波动。
-词语解析与运用: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生词、成语,理解其含义和语境,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举例: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风雨大作”的夜晚,诗人是如何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的。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识别并理解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会将其应用到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举例:分析“铁马冰河入梦来”中比喻的运用,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4.诗歌意境:探讨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在风雨交加之夜的心境。
5.写作手法:分析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习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6.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语言、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诗歌朗读: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词语解析: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如“淫雨”、“萧瑟”等,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3.课文解析:分析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活背景,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对国家和亲人的忧虑与思念。
-举例:讲解“断肠人”一词,让学生明白其寓意,并能正确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教学设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教学设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使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增进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2)体会“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意境和诗人的壮志。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身处困境仍心怀国家的高尚情怀。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强烈的情感张力,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含义。

2、讲授法讲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然后提问:在这样的风雨之夜,你们会想到什么?(2)引出课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介绍诗人陆游。

2、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分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3、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

(2)每组派代表发言,讲解诗歌的大意,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4、深入探究(1)分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僵卧孤村”,处境艰难,为何“不自哀”?讲解“戍轮台”的含义,让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2)品味“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让学生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探讨诗人在风雨声中为何会梦到“铁马冰河”,体会诗人渴望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5、知人论世(1)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形成的原因。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记忆天气词汇:风雨大作、暴风雨等。

2.了解风雨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

4.培养学生预测天气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十一月四日的天气情况。

2.风雨天气对人们的影响。

3.观察和预测天气的方法。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当天的天气情况:“同学们,今天是十一月四日,我们来看看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2.教师展示图片或播放视频展示当天的风雨天气情况。

3.教师询问学生:“你们觉得今天的天气怎样?你们喜欢这样的天气吗?”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步骤二:学习天气词汇1.教师给学生讲解和解释风雨天气相关的词汇,如“风雨大作”、“暴风雨”等,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这些词汇。

2.学生跟读和模仿教师的语音和语调,加深对这些词汇的印象。

步骤三:讨论风雨天气对人们的影响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风雨天气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对交通、户外活动、心情等方面的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自己的观点。

步骤四:观察和预测天气的方法1.教师介绍观察和预测天气的方法,如观察云的形状、颜色和运动等来推测天气。

2.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观察当天的天气,并根据观察结果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3.学生报告自己的预测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讨论。

步骤五:总结和复习1.教师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强调天气词汇和观察预测天气的方法。

2.学生回顾学习的要点,并进行小结和复习。

四、教学评估1.学生对天气词汇的掌握情况:通过学生的朗读和回答问题来评估。

2.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表达情况: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汇报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学生的观察和预测能力:通过学生的观察和预测结果来评估学生的能力。

五、教学延伸1.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观察和记录未来一周的天气变化,并写下自己的预测。

2.探讨不同季节的特殊天气现象,如夏季的雷暴雨、冬季的暴风雪等,拓展学生对天气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给学生展示当天的风雨天气情况,引导学生讨论风雨天气对人们的影响,并教授观察和预测天气的方法,达到了教学目标。

八年级语文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样的景象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感?
b.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爱国情怀?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c.诗歌中有哪些修辞手法?们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四)课堂练习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4.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行创意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结合具体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内涵,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爱国情怀。
2.作业完成后,要进行自查和互查,确保作业的正确性和美观性。
3.教师将针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设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设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情感。

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情感。

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情感。

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回顾《春望》、《登高》等名篇。

(2)介绍诗人陆游,导入新课《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诗歌解读(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教师提问: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人的情感如何?(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答案。

3.意象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风雨”、“梦”、“铁马冰河”等。

(2)学生自主分析这些意象的寓意。

4.语言品味(1)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语言,如“僵卧孤村”、“尚思为国戍轮台”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5.情感把握(1)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6.诗歌背诵(1)学生自读诗歌,熟读成诵。

(2)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7.课堂小结8.作业布置(1)背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课外阅读陆游的其他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解读诗歌内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握情感,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诗歌背诵和课外阅读,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教师:“同学们,你们能描述一下诗中‘僵卧孤村’的景象吗?”学生甲:“我觉得‘僵卧孤村’就像是一个人孤独地躺在荒凉的村庄里。

八年级语文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优秀教学案例
3.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分享学习心得,促进课堂互动。
4.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点拨和启发。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完成以下任务:
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3.教师进行点评,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强化学生的认知。
3.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人陆游,体验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同理心。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和人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不足,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内涵,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诗中描绘的风雨景象有何特点?”“诗人是如何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4.反思与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本案例强调学生的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实现自我提升。同时,教师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5.跨学科融合,提高综合素质
在本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将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融入语文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小组成员共同探讨问题,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开展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竞争意识。
4.教师关注小组学习过程,适时给予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受益。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2.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篇】教学目标:1、思想熟悉: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吟诵揣摩体会感情。

2、根底学问: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表达的内容。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温故引新,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家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我们今日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

(板书课题:示儿)2、提问:我们在第十一册学了三首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引导学生答复,投影仪显示本课学习目标: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提醒诗题,介绍背景1、读题质疑。

①说说“示”的意思;(告知、告知)②问:依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知儿子?告知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知儿子?2、读“预习”,简介陆游和他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先听教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解释,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全诗,理解内容1、读。

学生默读,把没读懂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2、查。

学生查字典、词典争论解决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词。

3、连。

①依据第一句中字、词意思,说说这一句句意;②学生依据说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出其次、三、四句意思;指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句子意思,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吟诵揣摩体会感情——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教师点拨板书:心事、渴望)4、疑。

①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②教师引导争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五、再现画面,吟诵玩味1、读。

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

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圆满的情景;②学生边读边想。

1)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教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美丽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唯恐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旧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炽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马上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
力。

那么,我们这堂课该如何设计,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1.引入课文
在本堂课开始之前,可以先和学生们讨论一下大自然的美好。

比如可以摆放一些自然景观的图片,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眼中的美好。

引入的目的是让学生们进入到一个积极的、兴奋的状态,并且不难发现,这个环节也可以启发学生们的想象和创造力。

2.分析文学技巧
接下来,我们要开始对课文进行分析。

比如可以让学生们分析出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运用了哪些文学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3.讨论和思考
可以组织学生们分组讨论和思考。

比如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作者选择描述雨天的景象?为什么作者觉得秋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们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们的思维发展。

4.写作训练
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写作训练。

比如可以让学生们写一篇以秋雨为主题的散文,或者让学生们写一首关于秋雨的诗歌。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这堂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创造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们认识和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提高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教案精选5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教案精选5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教案精选5篇《示儿》公开课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二、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

这首诗千百年来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它。

(二)新授A、读题解题,了解背景1、交流搜集的资料。

2、出示教师搜集的资料。

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

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

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就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3、引导说题意。

B、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自由朗读《示儿》。

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找生读,相机评价引导)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交流纠正,相机进行翻译古诗文方法的引导)3、体验感情。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

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

师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就是陆游看到的啊,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用“悲”组能够体现陆游心情的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感情朗读“但悲不见九州同”。

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涵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诗人盼的是什么?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65年啊,同学们。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日期:十一月四日教学目标:了解风雨的形成原因和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教学引入教师可以播放风暴的视频或者播放一些关于风雨灾害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于风雨的兴趣,并让学生了解风暴的破坏力。

二、知识讲解1. 风的形成:介绍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帮助学生理解风是由气体的流动所产生的。

解释地球的自转和气流的起伏是风形成的原因之一。

2. 雨的形成:介绍天气系统和降水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雨是大气中水蒸气的凝结形成的。

解释水蒸气的升华和对流作用是雨的形成原因之一。

3. 风雨的影响:讲解风雨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破坏性、降雨对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三、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归纳风雨的形成原因和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并记录下来。

2. 请学生观察窗外的天气变化,引导学生发现风和雨的表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模拟风和雨的形成过程。

可以通过制作风筝并在室外放飞,让学生体验风的力量;通过用热水加热玻璃杯,再用冷水浸泡玻璃杯,让学生观察水蒸气的凝结过程,模拟雨的形成。

4. 结合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风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比如风雨带来的洪灾、飓风等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和城市建设的影响。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风和雨的形成原因以及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入感受到风和雨的力量。

通过结合历史文化知识,拓宽学生对风雨的认识,并使学生认识到风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

五、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乡的风雨情况,并写一篇观察报告,总结家乡在风雨中所遭受的影响。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这些修辞手法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情感表达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豪情壮志,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3)篇章结构的把握:学生可能对文章的篇章结构不够敏感,难以领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读。
举例:
- 在讲解修辞手法时,可以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如“狂风卷起乌云,宛如巨兽吞天”,分析其中的夸张手法,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
举例:
- 在学习词语时,以“暴”字为例,讲解其本义、引申义,并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明白其在文中的具体运用。
- 分析课文中“风雨大作”一段,指导学生识别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描绘出风雨的激烈场景。
2. 教学难点
(1)修辞手法的理解:学生对于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辨识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和讲解。
三、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及含义,如“暴、骤、作”等,并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
(2)文本分析:学习作者通过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描绘风雨景象的技巧,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3)情感体验: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豪情壮志,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感悟。
此外,我还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表扬和鼓励还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时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秋词(其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

《秋词(其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秋词(其一)》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两首诗的基本概念。它们分别是刘禹锡和陆游在特定背景下创作的诗词,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和家国情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两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了解诗人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表达情感。
2.增强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3.通过分析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思维品质,提升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
4.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责任担当意识,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5.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举例:通过讲解刘禹锡和陆游的生平事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创作动机和情感表达。
(4)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兴趣,激发自主学习能力。
举例:组织课堂活动,如诗词接龙、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古诗词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秋词(其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感受到秋天的独特韵味?”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中描绘的秋天之美。
《秋词(其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
一、教学内容
《秋词(其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教学设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教学设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感。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仍心怀国家的高尚情操。

(2)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含义。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所处的环境中,增强对诗歌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音频或视频,营造氛围。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天气里,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3)引出课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经历,重点突出他的爱国事迹。

(2)讲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境。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4、诗歌解读(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2)分析诗歌的意境,让学生想象诗人在风雨之夜的情景。

5、情感体会(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这样的情境下为何还会有如此强烈的爱国情感。

(2)组织学生讨论: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6、艺术特色分析(1)探讨诗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风雨的描写如何烘托出诗人的情感。

(2)分析虚实结合的运用,如诗人梦中的情境与现实的对比。

7、诵读与背诵(1)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尝试背诵诗歌,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8、拓展延伸(1)展示陆游的其他爱国诗作,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

当时诗人已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这首诗以“风雨大作”为背景,通过梦境抒发了诗人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雄浑壮阔。

诗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以风雨之声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梦中驰骋疆场、为国杀敌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首诗是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爱国精神,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风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歌的内涵。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仍保持坚定信念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仍保持坚定信念的精神。

(2)理解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诗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案例(优秀6篇)

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案例(优秀6篇)

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案例(优秀6篇)译文篇一大风好似卷起江湖,下雨黯淡了村庄,四面山上被风雨吹打的声音,像海上的浪涛翻卷。

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作者简介:篇二陆游(1125—1210年),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精神。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译文篇三天空黑暗,大风卷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哗哗大雨像巨浪翻滚之声。

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注释篇四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蛮毡:中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毛毡,宋时已有生产。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蛮毡出西南诸番,以大理者为最,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番。

”狸奴: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

僵卧:躺卧不起。

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

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思:想着,想到。

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

戍,守卫。

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

此代指边关。

夜阑(lán):夜残;夜将尽时。

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大作》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大作》教学设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大作》教学目标1.了解诗意,熟读并背诵诗歌。

2.学习在比较辨析中探究和理解作者的强烈的报国之志、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报国志和爱国情。

2. 教学难点:难点是在文本参读中,通过辨析地名和透视梦境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实现由一般感受到深度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陆游。

陆游年少博学,却遭遇排挤。

中年为官,却壮志难酬。

起起伏伏的人生转眼就到了1192年,这一年他已经68岁了,正因被贬闲居在家。

某天深夜,一场风雨骤起,诗人触景生情,便创作了著名绝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二、感知1.初解题意:从题目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显著信息?(时间、天气)2.配乐朗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词义疏通:僵卧:躺卧不起,写尽了老人凄凉的处境。

不自哀:不哀伤。

诗人把个人之失,一己恩怨,小我之痛,都暂且放在了一边。

夜阑:夜深,夜将尽。

风雨:一语双关,表面指自然风雨,喻指风雨飘摇的国家形势。

铁马:披着盔甲的马。

4.诗意感知:我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狂风暴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根据诗意,我们感受到这是一首名副其实的”为国”之诗!三、品读诗人爱国之情是如何细腻的表达出来的呢?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教我们这样读诗:读诗第一件要事是养成细心的习惯,一语不苟,一字不苟,不放过题中应有之意,更不放过言外之意。

下面我们在朱先生的指导下通过两个活动细细品读感悟。

活动一:辨析两个地名这两个地名时:孤村与轮台。

我们先来品读“孤村”。

陆游之前的历代作者中,大多把偶然经过的地方叫做“孤村”,而陆游常把自己定居的地方叫做“孤村”,在其《诗稿》中使用数量竟然多达53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学历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学历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含义,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诗人表达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

2、难点(1)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心怀国家的崇高精神。

(2)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和文化价值。

三、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陆游(1125 年 11 月 13 日-1210 年 1 月 26 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2、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 年)十一月四日。

当时诗人已经68 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当天风雨交加,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诗歌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诗歌解读1、诗句翻译(1)僵卧孤村不自哀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

(2)尚思为国戍轮台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3)夜阑卧听风吹雨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4)铁马冰河入梦来迷迷糊糊中,我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2、诗句赏析(1)“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了诗人的孤独处境。

然而,诗人并未因自身的凄凉境遇而悲哀,反而展现出一种豁达和坚定。

(2)“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体现了诗人尽管年迈,却依然心系国家,渴望为国家守卫边疆,这种爱国之情令人动容。

(3)“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点明时间之晚,“风吹雨”既描绘了现实中的风雨景象,又象征着当时国家面临的风雨飘摇的局势。

(4)“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在梦中出现“铁马冰河”的场景,充分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渴望征战沙场的决心。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2个要求会写的字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3、体会作者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的爱国的英雄有哪些吗?(生发言:岳飞、王二小等)师: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便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名作(板书课题)写这首诗时,他已年近70。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的?(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诵古诗)师:本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古诗。

知诗人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师小结:陆游满怀爱国之心,率领将士们在沙场驰骋,却处处受到当权派的排挤,最终被罢官归隐。

壮志难酬之际,亲眼目睹南宋王朝面临强敌入侵,国土沦丧,政权摇摇欲坠的处境,将满腔爱国热忱和悲愤之情化为豪壮诗句——(课件出示古诗,师范读,生试读)明诗意、悟诗情师:这短短的28个字浓缩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读到之人无不为之动容。

你能借助字典以及自己的理解,试讲这首诗的意思吗?(生试讲,重点理解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铁马冰河梦并从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师:(课件再读)聆听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情感升华师: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

这首诗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

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小结师: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腾飞,国力强盛,人民团结奋进。

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跟盖自己的祖国。

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定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模板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2个要求会写的字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3、体会作者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的爱国的英雄有哪些吗?(生发言:岳飞、王二小等)师: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便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名作(板书课题)写这首诗时,他已年近7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深入感受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韵律和感情。

3.德育目标:
~
体会作者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二.教学重点:
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会赏析古诗方法,深入感受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四月中旬我们大同区举办了首届中小学生诗词大会,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领略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为我们上演了一场文化的盛宴,经过激烈的角逐,我们班的田蕊和黄熊美慧同学获得了年部第一的好成绩,(师展示学生获奖照片)大家把掌声再次送给他们,下面请他们说说自己的获奖感言,大家欢迎。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的国度,共同来学习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脍炙人口的名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板书课题)
二)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

2.明背景
3.诵古诗
4.会诗意
5.悟诗情
三)知诗人:(生介绍陆游,师讲解拓展)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
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存诗共九千余首,题材很广泛。

其诗作反映民间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抒发自己的报负,形成豪放雄浑的风格,代表作有《关山月》、《书愤》、《诉衷情》等,都是情文并茂的佳作。

四)明背景:(生介绍背景,讲解进一步的讲解,为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古诗奠定基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诗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

作者由于主张抗击金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和,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家,无职无权,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

他的年龄也已68岁,虽年老体衰,但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于是将满腔爱国热忱和悲愤之情化为豪壮诗句.
师小结:陆游满怀爱国之心,率领将士们在沙场驰骋,却处处受到当权派的排挤,最终被罢官归隐。

壮志难酬之际,亲眼目睹南宋王朝面临强敌入侵,国土沦丧,政权摇摇欲坠的处境,将满腔爱国热忱和悲愤之情化为豪壮诗句
:
五.诵古诗:
课件出示听朗读视频,生试读,师指导学生配乐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指导学生带着豪迈悲壮的感情基调来读。

六)会诗意:
师:这短短的28个字浓缩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你能借助书下注释和文言文翻译书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生逐一翻译古诗意思)
七)悟诗情:
1.首句你感受到了诗人的处境怎样诗人当时的心情如何从
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此句中的“风吹雨”指的是什么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
情怀
(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师讲解)
八). 这首诗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

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课件再读)聆听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各抒己见

九).如果说我们刚才要求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现在我们要读出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再指名学生配乐读古诗,齐读古诗,感受诗中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十一)开展班级诗词大会,检查学生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六.总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感受到了陆游的爱国激情和杀敌决心。

最后把一句话送给大家一句话“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板书设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爱国激情和杀敌的决心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设置情景(诗词大会)引导学生走进这首古诗,通过诗词大会的形式检查古诗的理解情况,效果比较好。

通过以读促思,指导学生朗读,理解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入感受诗人的爱国之情,但指导还是不够,还应多读,读的还不到位,还有古诗离现在的时间比较久远,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的还不够,以后再深入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