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认识我们身边的其他生物》教案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
第二节调查校园及周边的植物教案主备人:胡异轶参与者:魏早立黄金鑫审核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学会做调查记录。
2、识别校园常见植物,描述其外部形态、功能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学会给植物分类。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的基本方法,观察校园植物的形态结构以及生活环境。
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同热爱校园,热爱植被,热爱大自然的风尚;养成与人分工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形成集体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调查的一般方法和调查的实施,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的表达与交流。
教学难点:调查活动的组织教学。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预先进行周密考察对学校内植物的种类、数量、生活环境和用途有清楚的了解。
2、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调查计划。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本,组成小组,每组5人,组长负责制,组员分工(记录员2名、观察员2名、汇报员1名等),制定调查计划(按照探究竟1制定)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何进行调查)学生根据经验举例,说说什么是调查。
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身边生物的方案,最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出什么是调查,再以调查我们身边的植物为实例,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书上关于调查方法的介绍对比,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地调查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而选择调查地点。
进行校园植物调查。
注意安全,爱护生物资源。
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教育学生爱护生物资源。
进行校园周边植物种类调查。
调查中教师应注意安全第一,并注意引导学生爱护生物资源。
整理统计各组同学共同整理,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教师巡回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展示,交流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交流会。
各组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调查报告展示会。
各组将调查报告以板报的形式共同展出,同学互相观摩,从中吸取经验。
中学七年级生物上册 1.1.2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课题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课时
1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调查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学会做调查记录。
2.简述身边生物的生存环境。
过程与方法
按一定的特征对身边的生物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重点
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②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难点
①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②能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关键
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与讲授相结合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1.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
2.教师: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要调查生物状况。设计调查表。
②调查步骤分哪几步?
③调查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④拿出课前布置的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进行归类整理。
⑤归类对认识生物有什么意义?
①选两个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并提出你们的疑点?
①选取样本要准确,能反映整体的情况。
②调查活动一定要落在实处,小组内成员要合理分工,密切配合,事先设计好调查方案和调查表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自己按表行事,避免盲目。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自主学习
1(一)导入新课
每天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生物有哪些?(同学们回答)看来我们的生活并不寂寞,有那么多“伙伴”在陪伴我们,可是你们知道他们有多少种?分别叫什么名字?分为哪几类?今天我们就来当一次“小科学家”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生物
《认识我们身边的其他生物》昆虫伪装防御术
《认识我们身边的其他生物》昆虫伪装防御术在我们身边的自然界中,昆虫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奇妙和神秘。
它们虽然体型微小,但却拥有着令人惊叹的生存智慧。
其中,伪装防御术就是昆虫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一项重要本领。
昆虫的伪装防御术多种多样,形态和方式令人眼花缭乱。
有的昆虫能够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让天敌难以察觉;有的则通过模拟其他生物的形态来吓退敌人。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背景融合术”。
一些昆虫的身体颜色和形态能够与它们所栖息的环境完美匹配。
比如,竹节虫就是这方面的高手。
竹节虫的身体细长,如同干枯的树枝,身上的颜色和纹理与树枝几乎一模一样。
当它们静止不动时,就像是树枝的一部分,很难被发现。
还有一些叶蝉,它们的身体形状和颜色宛如树叶,甚至翅膀上的脉络都与树叶的纹理相似。
这种与背景高度融合的伪装,使得昆虫在天敌的眼皮底下得以安然无恙。
再来说说“拟态防御术”。
有些昆虫会模拟其他具有威胁性或令人厌恶的生物的形态,以此来吓退敌人。
比如,食蚜蝇常常会模仿蜜蜂的外形和行为。
食蚜蝇没有蜜蜂的蜇刺能力,但它的外观与蜜蜂极为相似,身上有着黄黑相间的条纹。
当天敌看到它时,往往会误以为是具有攻击性的蜜蜂,从而不敢轻易靠近。
还有一些毛毛虫会模仿蛇的形态,它们会将身体前端抬起,做出类似蛇攻击的姿势,同时身体上的花纹也与蛇的模样有几分相似,以此来威慑潜在的威胁。
除了以上两种常见的伪装防御方式,昆虫们还有一些独特的技巧。
有的昆虫会利用“消失术”来躲避危险。
例如,一些蝗虫在受到惊吓时,会迅速钻进草丛或土壤中,瞬间消失不见。
还有一些昆虫会通过改变自身的颜色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比如,一些螳螂在不同的季节或者环境中,身体的颜色会有所不同,从绿色变为棕色,以便更好地隐藏自己。
昆虫的伪装防御术不仅仅是为了躲避天敌,还在它们的觅食和繁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一些伪装成花朵的昆虫能够更容易地接近花蜜,而不被花朵的守护者察觉。
在繁殖季节,一些昆虫会选择与自身伪装形态相似的环境进行交配和产卵,以确保后代的安全。
《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教学设计
难点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
2、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教学方法与
手段
合作探究与讲授相结合。
使用教材的构想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一、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何调查)
1、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出什么是调查,再以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为实例,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书上对比,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2、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实地调查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调查地点
1、进行校园生物调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教师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并注意引导学生对生物资源的爱护
2、注意安全,爱护生物资源,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
1、调查报告交流会。各组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2、调查报告展示会。各组将调查报告以板报的形式共同展出,同学互相观察,并从中吸取经验。
人教版七上生物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的生物》教案
课题第一章认识生物主备人备课时间周星期1课时备课组长签名教研组长签名教学内容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个性化备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熟悉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的记录。
2、了解生物的分类。
过程与方法开展校园内的生物调查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同学们的分工合作、组织、语言能力,通过调查培养热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设计调查方案、调查的一般方法、调查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芳草青青,葱葱树木,莘莘学子,让我们学校风景如画,书声琅琅。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校园里有哪些生物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到校园去调查。
二、揭示教学目标1、熟悉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的记录。
2、了解生物的分类。
三、自学自测请阅读教材第3—7页,在阅读过程中将重要的知识点用笔做上标记。
并完成自测题:1、调查的一般方法:调查前要明确和,制定合理的。
调查过程中要记录。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和。
若调查范围大,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
2、自己设计一个调查表:四、调查活动开展25分钟的校园内调查活动。
1、教师强调注意事项:安全、纪律、组长负责制、爱护环境,保护各类生物。
2、分组行动进行调查五、展示交流交流调查的情况,归纳总结分类的方法。
生物归类:按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和其它生物。
按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等。
按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和宠物等。
六、课后活动:乡村学生调查农田的生物,城市学生调查社区或农贸市场的生物。
教学反思。
第二节_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对生物进行归类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人们认识和研究生物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调查时的注意事项
1、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2、不要损伤植物和伤害动 物,不要破坏生物的生活环 境 3、注意安全 4、不要乱品尝采集的东西
小结:
一、一般过程: 1、确定调查目的和范围。
2、分组。
3、准备调查材料。 4、确定调查路线。 5、作好调查记录。 二、注意事项:
我们对生物的了解怎么得来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收集和分析资料法 •实验法
调查的目的
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 方法之一,我国的森林资源 五年清查一次是调查,人口 普查也是调查。
怎样调查呢
这就要对调查做一个计划。
比如:
你为什么调查?你要调查什么? 你用什么方式和工具进行调查? 你调查的工作步骤是什么呢?
调查中应注意安全第一,发扬互相帮助的作 风。并注意爱护生物资源。
1、下列活动,可采用调查法进行的是( ) A、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测定 C、优良作物品种的培育 D、光照对植物生活的影响 2、某同学在调查活动结束后,将有关的生物分 成了植物,动物他所采取的分类依据是( ) A、生物用途 B、生活环境 C、比大小多少 D、形态结构
3、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调查全国初一年级学生的近 视发病率”的几种方案,最合理的是( ) A.每省设立一个调查小组,负责对该省全部学生进行 调查 B.确立一个调查小组,逐省逐地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统 计
C.选取部分城市和农村初一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分 析 D.选取一个城市或农村的初一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分析
你调查的工作步骤是什么? ————方法步骤
七年级生物上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了解校园或周边的主要生物的分布特点,知道生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并能影响环境。
2.能力方面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通过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周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校园或周边的主要生物是本章的重点。
组织好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活动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手段:ppt文件、调查范例等。
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1)从周边或校园的生物引入调查;(2)举例说明调查的基本方法;(3)分组,教师指导制定调查计划;(4)实施计划,教师组织指导;(5)汇报、总结、交流、评议。
2.教学过程(l)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本章的教学课题可以从周边和校园的生物引入。
在此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①你知道我们*市的市树和市花吗?②我们的校园中有多少种生物?这些生物开花结果吗?它们的花期是几月?(2)关于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意义:①利用录像或投影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进行科学调查的资料,利用投影向学生演示调查活动的范例,从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调查,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②讲解学生记录的方法,强调在活动的过程中如实做好记录的重要*。
如向学生讲清在调查前要制定好调查记录表,随时记录下观察的内容。
如生物的种类、数量、生活环境、用途等。
在活动中要尽量多地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以便调查结束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准确的分析并把调查内容撰写成调查报告。
③向学生强调调查的意义,切忌将调查作为游玩。
教育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把活动作为对自己的挑战去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机会,从而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
(3)分组,制定调查计划,为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①建议将班内同学按自愿结合的方式分成若干小组(5~6人一组)。
由组长专门负责,制定调查计划。
2.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一、教学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
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授: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
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1、注意事项: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
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2、纪律要求: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
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
(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二)板书设计: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调查时应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生物的归类 [生物的种类约200多万种,动物约150多万种](1)按形态结构特点分:植物,动物和其它生物三大类。
(2)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和空中飞行动物。
(3)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的生物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的生物(学案)【学习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2、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3、关注周边生物的生存环境。
【学习重点】1、观察法的基本要求和方法;2、调查的一般步骤;3、通过调查,熟悉周围的生物,并进行简单的归类。
【学习难点】1、调查的一般步骤;/2、通过调查,熟悉周围的生物,并进行简单的归类。
【学习方法】生物学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学科,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常用的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查法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调查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学习调查的一般步骤(如调查的目的、对象、范围、制定方案等),并进一步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
同时,可通过具体的实例,分组进行科学调查活动。
在对周围环境中的生物进行调查后,分组讨论如何将这些生物进行简单归类。
【问题导学】教材P9“想一想,议一议”中描绘了鲁迅先生身边的生物世界,那么同学们身边的生物世界又是怎样的呢?要了解我们身边的生物世界,我们首先要对它们进行调查,那么应该如何调查呢?【自主学习】【教材导读】1.如果想了解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应该如何着手进行?如何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呢?2.在调查的过程中应如何记录调查内容?需特别注意什么?如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并撰写调查报告?【收获与问题】通过自学本节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遇到哪些问题,一并写在下面,与同学们分享和交【互动探究】调查: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
你所在的校园、公园或农田里一定有许多生物,你注意到了吗?请你通过调查,统计你所在的校园、公园或农田都有哪些生物;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如何对它们进行归类?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内容吧!(1)请根据你的调查情况完成调查报告。
(2)请将你调查到的生物按照某种共同特征进行归类,并说出你归类的依据。
【组内问题归结与解决】问题l:在对某公园内的生物进行调查时,其范围很大,应该怎么办?【点拨】调查对靠会遇到被调查对象的范围很大,逐个调查工作量程大的情况.此时应该抽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学生了解和探索周围生物世界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围绕着我们周围的生物展开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探索身边的生物,提高他们的观察、实验和科学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我们周围的常见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b.掌握各种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态习性。
c.理解不同生物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提高观察和描述生物的能力。
b.增强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c.提高学生的科学推理和实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a.学生对我们周围的常见生物进行观察和描述。
b.了解各种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态习性。
c.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2.难点:a.学生对微生物的观察和描述。
b.学生对生物共生关系和食物链的理解。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教学内容:a.动物部分:介绍我们周围的常见动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等。
通过展示图片和简要的描述,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b.植物部分:介绍我们周围的常见植物,包括树木、花草和水生植物等。
同样通过展示图片和简要的描述,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植物的特征和生长环境。
c.微生物部分:介绍微生物的种类和生活方式,如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通过观察酸奶、面包发酵等实验,展示微生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d.生态部分:通过讨论食物链和生物共生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教学步骤:a.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学习内容。
b.分类整理不同生物的图片和描述,利用投影仪展示给学生观察和描述。
c.发放观察表格,让学生记录他们观察到的生物特征和生活习性。
d.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如观察微生物的实验、植物生长的实验等。
e.学生实验结果的归纳和总结,让学生理解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f.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生物共生关系和食物链的理解。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1教师寄语:勤观察,多调查,增知识,拓视野!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行归类。
能力目标: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学习重点: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学习难点: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__________,人口普查也是_____。
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物的特征,课下每个小组都对我们学校的生物做了调查,请各小组把你们的调查方法和结果进行展示,说出你们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一)通过学生的发言,明确以下知识: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制定合理的。
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调查过程中要如实。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和,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的方法步骤是:(1)选择调查范围(校园)(2)分组:__________人为一个调查小组。
(3)设计调查路线(4)调查记录(请特别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里等处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还有空中偶尔飞过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归类(6)将归好类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二)生物的归类方法1.请根据本小组在室外开展的“调查校园生物活动”的有关情况填写下列内容:(1)我们的调查路线是;(2)我们的调查范围是;(3)我们组一共调查到了()种生物,其中植物()种,动物()种,其他生物()种;说说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4)从调查到的生物中选1~2种,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5)这次活动中,我体会最深的是:2.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可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也可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_______和______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认识我们身边的其他生物》植物共生寄生情
《认识我们身边的其他生物》植物共生寄生情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植物们以各种独特的方式相互关联着。
其中,共生和寄生关系是植物世界中十分有趣且引人深思的现象。
共生,顾名思义,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紧密合作、相互依存,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在植物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豆科植物如大豆、豌豆等,在其根部常常会形成一些小小的根瘤。
这些根瘤可不是什么病变,而是根瘤菌的“家”。
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含氮化合物,为植物提供了重要的氮素营养。
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了生存所需的养分和栖息环境。
这种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使得豆科植物在氮素相对缺乏的土壤中也能茁壮成长。
再来说说菌根共生。
大多数植物的根系都与真菌形成了菌根共生关系。
真菌像一张细密的网,延伸在土壤中,帮助植物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特别是那些植物根系难以获取的磷元素。
同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也会回馈给真菌,以维持真菌的生存和生长。
这种合作使得植物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土壤环境,增强了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竞争力。
除了与微生物的共生,植物之间也存在着共生关系。
比如,一些附生植物会生长在大树的枝干上。
附生植物并非从大树身上夺取养分,而是利用大树提供的支撑和较高的位置,获得更多的阳光和空气。
它们在不损害大树的前提下,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这种共生关系丰富了生态系统的层次和多样性。
与共生关系相对的是寄生关系。
寄生植物则是完全或部分依赖于其他植物来获取生存所需的营养和水分。
菟丝子就是一种常见的寄生植物。
它没有根,通过缠绕在寄主植物的茎上,伸出特殊的吸器,深入寄主植物的组织内,窃取养分和水分。
被菟丝子寄生的植物,往往会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槲寄生也是一种寄生植物,但它的寄生方式相对温和一些。
它通常寄生在树木的枝干上,通过吸取寄主植物的部分养分来生存。
不过,槲寄生并不会对寄主植物造成致命的伤害,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认识我们身边的其他生物》生物链捕食猎物
《认识我们身边的其他生物》生物链捕食猎物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除了人类自身,还存在着无数其他生物。
这些生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生态系统。
其中,生物链中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我们先来谈谈什么是生物链。
简单来说,生物链就是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比如,草被兔子吃,兔子被狐狸吃,狐狸又可能成为老虎的食物。
这样就形成了一条简单的生物链:草→兔子→狐狸→老虎。
在这个链条中,每个生物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
捕食者在生物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以狮子为例,狮子是草原上的顶级捕食者。
它们强壮、敏捷,拥有出色的捕猎能力。
狮子通过捕食羚羊、斑马等食草动物,控制着这些动物的数量。
如果没有狮子这样的捕食者,食草动物的数量可能会过度增长,导致草原上的草被过度啃食,从而影响整个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被捕食者也并非完全处于弱势地位。
它们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来适应和躲避捕食者的追捕。
比如,兔子有着敏锐的听觉和快速的奔跑能力,一旦察觉到危险,便能迅速逃离。
有些动物还会通过变色、伪装等方式来隐藏自己。
例如,竹节虫的形状和颜色与竹子非常相似,让捕食者难以发现。
再来说说昆虫世界。
在花园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蜜蜂在花丛中忙碌地采集花蜜。
蜜蜂在获取食物的同时,也帮助花朵传播花粉,促进了植物的繁殖。
而蜘蛛则在角落里织网,等待着飞虫自投罗网。
飞虫成为了蜘蛛的食物,而蜘蛛也控制了飞虫的数量。
在海洋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生物链。
小鱼以浮游生物为食,大鱼又吃小鱼,而鲨鱼则是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
海洋中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基础。
生物链中的捕食猎物关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环境的变化、季节的更替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从而改变生物链的结构。
比如,在干旱的季节,草的生长受到限制,食草动物的食物来源减少,这可能会导致它们的数量下降,进而影响到捕食它们的动物。
人类的活动也对生物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识我们身边的其他生物》海洋生物珊瑚礁
《认识我们身边的其他生物》海洋生物珊瑚礁当我们提及海洋,那广阔无垠、深邃神秘的世界总是让人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在那蔚蓝的海底世界中,有一种独特而又美丽的生物——珊瑚礁。
珊瑚礁,就像是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它们可不是普通的岩石,而是由无数微小的珊瑚虫经过漫长的岁月累积而成的。
珊瑚虫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生物。
它们个体微小,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这些小小的生物通过分泌碳酸钙,逐渐形成了坚固的外壳,一代又一代的珊瑚虫不断地生长、死亡,它们的遗骸堆积在一起,最终造就了珊瑚礁这一壮观的海底景观。
珊瑚礁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繁殖和觅食的场所。
各种各样的鱼类、贝类、虾蟹等都在珊瑚礁周围繁衍生息。
比如色彩斑斓的小丑鱼,它们常常在海葵的保护下穿梭于珊瑚礁之间;还有行动敏捷的龙虾,在礁石的缝隙中寻找着食物。
珊瑚礁就像是一个热闹的社区,不同的生物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稳定的生态系统。
而且,珊瑚礁对于海洋生态平衡的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减缓海浪的冲击力,保护海岸线免受侵蚀。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珊瑚礁的存在,海浪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冲击着海岸,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破坏。
同时,珊瑚礁还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对于缓解气候变化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然而,如今珊瑚礁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水温度上升,给珊瑚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温度过高会导致珊瑚虫出现“白化”现象,这意味着它们失去了共生的藻类,无法获取足够的营养,最终可能会死亡。
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珊瑚礁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
过度捕捞使得依赖珊瑚礁生存的生物数量减少,破坏了生态平衡;海洋污染,尤其是塑料垃圾和化学污染物,会直接损害珊瑚礁的健康;此外,不适当的旅游开发也可能对珊瑚礁造成破坏。
为了保护珊瑚礁,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到支持可持续的渔业和旅游业,再到积极参与海洋保护的宣传和行动,每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认识我们身边的其他生物》两栖蛙类生活史
《认识我们身边的其他生物》两栖蛙类生活史《认识我们身边的其他生物——两栖蛙类生活史》在我们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神奇的生物,两栖蛙类就是其中一类独特而引人注目的存在。
两栖蛙类的一生,经历了从卵到幼体再到成体的显著变化,这个过程被称为生活史。
蛙类的繁殖通常始于春天,当气温逐渐回暖,水源充足时,它们便开始寻找合适的繁殖场所。
雄蛙会通过响亮的鸣叫声来吸引雌蛙。
蛙类的产卵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会将卵产在水中,形成一团团透明的卵块;有的则会将卵产在水边的植物上。
蛙卵是蛙类生命的起点。
这些小小的卵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外面有一层透明的胶质膜保护着。
在适宜的水温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卵中的胚胎逐渐发育,最终破膜而出,成为蝌蚪。
蝌蚪刚孵化出来时,体型很小,全身透明,几乎看不到内部器官。
它们依靠卵黄提供的营养物质生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蝌蚪开始摄取水中的浮游生物和藻类作为食物。
此时的蝌蚪没有四肢,只有一条长长的尾巴,用于在水中游动。
在生长过程中,蝌蚪会经历一系列的形态变化。
它们的嘴巴逐渐变大,适合摄取更大的食物。
身体内部的器官也在不断发育和完善。
最为显著的变化是,蝌蚪的后肢首先开始生长,从身体两侧慢慢伸出。
起初,后肢非常短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变得越来越强壮,能够帮助蝌蚪在水中更灵活地游动。
当后肢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蝌蚪的前肢也开始生长。
此时的蝌蚪外形已经与成蛙有了一些相似之处,但仍然保留着长长的尾巴。
在这个阶段,蝌蚪的呼吸系统也发生了变化,从通过鳃呼吸逐渐转变为通过肺和皮肤呼吸。
随着四肢的发育完全,蝌蚪开始进入变态期。
在这个时期,蝌蚪的尾巴会逐渐被吸收,身体的颜色和形态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原本透明的皮肤变得粗糙,出现了各种颜色和斑纹。
眼睛、嘴巴等器官的形态也逐渐接近成蛙。
当尾巴完全消失,一只幼蛙就诞生了。
幼蛙的体型相对较小,身体还比较脆弱,但它们已经具备了在陆地和水中生活的能力。
幼蛙会离开水域,开始探索周围的陆地环境。
《认识我们身边的其他生物》极端生物耐寒热
《认识我们身边的其他生物》极端生物耐寒热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广袤世界里,除了常见的动植物,还存在着一些极端生物,它们以令人惊叹的方式适应着极端的环境,尤其是在耐寒热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
当我们谈到寒冷的环境,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冰天雪地的南北极。
然而,就在这样极度寒冷的地方,依然有生命在顽强地生存着。
比如北极熊,它们拥有厚厚的皮毛和大量的脂肪层,这是它们抵御严寒的“秘密武器”。
那一层厚厚的皮毛不仅能够阻止冷空气的侵入,还能保持身体的热量不散失。
而厚厚的脂肪层则像一个天然的保暖层,为它们在寒冷的海水中游泳和在冰面上行走提供了足够的能量和温暖。
除了北极熊,南极的企鹅也是耐寒的高手。
它们紧密地聚集在一起,通过相互取暖来对抗寒冷。
企鹅的羽毛密度极高,能够有效地阻挡寒风和水分,保持身体的干燥和温暖。
而且,它们特殊的血液循环系统可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温度,确保重要器官在低温下依然能够正常运作。
再把目光转向微生物世界,有一种叫做嗜冷菌的微生物,它们在极低的温度下依然能够生长和繁殖。
这些嗜冷菌具有特殊的蛋白质和细胞膜结构,使得它们在寒冷的环境中能够保持细胞的活性和功能。
例如,它们的细胞膜含有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这种脂肪酸在低温下能够保持细胞膜的流动性,从而保证物质的运输和细胞的代谢活动正常进行。
与寒冷相对的是酷热的环境,在沙漠这样的高温地区,也有生物展现出了惊人的耐热能力。
骆驼就是其中的代表。
骆驼的驼峰里储存着大量的脂肪,在食物短缺时,这些脂肪可以被分解提供能量,同时产生水分,帮助骆驼在干旱炎热的沙漠中生存。
它们的蹄子宽大且柔软,能够在滚烫的沙地上行走而不被烫伤。
还有一些昆虫,比如沙漠蝗虫,它们能够在高温下迅速地寻找阴凉和水源。
沙漠蝗虫的体表有一层细小的绒毛,这层绒毛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射阳光,降低体表的温度。
在微生物领域,有一种叫做嗜热菌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在高温的温泉、火山口等环境中生存。
这些嗜热菌的蛋白质具有高度的热稳定性,能够在高温下保持其结构和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认识我们身边的其他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病毒,细菌是生物。
2、认识霉菌和蘑菇的种类,认识到蘑菇和霉菌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能力目标:
1、参与霉菌培养和观察过程,以及通过对蘑菇的观察,初步训练实验观察能力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参与课堂讨论,分析资料,训练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对霉菌和蘑菇的观察学会使用放大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小组的合作过程中培养团队意识。
初步体会我们身边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重点:
识别霉菌和蘑菇的种类,认识到霉菌和蘑菇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
识别霉菌和蘑菇的种类,认识到霉菌和蘑菇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Ppt、放大镜、霉菌培养物。
教学过程:
如引起“非典?”的冠状病毒的图片,不同种类细菌图片,提出问题:
这种肉眼看不见的物体是什么?属于生物吗?
从而引出本节内容:微生物。
大多数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其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
(一)细菌和病毒
讲解:细菌和病毒的区别,细菌和病毒对人的影响。
细菌并不是都是对人类有害的,有些还是有益的,现在随着对微生物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细菌和病毒的利用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真菌
讲解:真菌通常分为酵母菌、霉菌和大型真菌三大类。
三种真菌的区别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有些真菌有致病性,有些真菌是对人类有益的,人们在食品加工、抗生素制造、饲料生产以及酿酒等方面广泛应用,还有些真菌是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
活动:观察我们身边的真菌。
目的要求:观察青霉、曲霉和蘑菇。
材料器具:长有青霉的橘子皮,长有曲霉的玉米芯,蘑菇,放大镜。
过程:1、观察材料的准备。
(1)将橘子皮放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过一段时间长出毛茸茸的灰绿色霉斑,这就是青霉。
(2)煮熟的玉米出去玉米粒,将玉米芯放在温暖、潮湿的地方(或装入塑料袋中)。
过一段时间,玉米芯表面就会长出毛茸茸的灰黄色的霉斑,这就是曲霉。
(3)夏季雨后,在树荫下肥沃的土壤、树干、枯木或草地上可以采到蘑菇,亦可从市场购买。
2、观察霉菌
用放大镜观察橘子皮和玉米表面生长的霉菌,注意观察两种霉菌的颜色,形状等特征。
3、观察蘑菇
用放大镜观察蘑菇正反面颜色和形态。
讨论:1、青霉与曲霉的颜色、形态有什么不同?
2、蘑菇的正面与反面的颜色、形态有什么特点?
阅读资料:列文虎克和微生物学
列文虎克利用自己发明的显微镜,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