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干预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
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

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典型的经济法的法律文本显示,在经济法的立法中,遵循了国家干预的内在逻辑,在干预主体、干预目标、干预方法、干预边界以及干预责任五个方面都有相当数量的法律规定,这些法律规定不仅客观地证成了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还揭示了经济法的国家干预是一种尊重市场机制的干预。
虽然经济法的国家干预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已成为经济法区别于其他法律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独立法律部门的重要原因。
一、问题的提出在我国,经济法几经挫折和磨炼,最终被国家确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的一个伟大创举。
然而有人仍然对经济法存在偏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经济法只注重国家干预,这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背离,甚至认为经济法的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根本对立。
的确,在我国的经济法理论中,一般认为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而立法实践也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国家干预都是经济法区别于其他法律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如何认识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无疑就成为一个关涉经济法是否成立的根本性问题。
本文不准备从理论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而是选取有代表性的经济法文本进行实证考察,之所以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是因为对于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有人始终不能理解甚至加以否定,究其原因,除了他们未能对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理论有全面了解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对经济法文本的研读[1]。
因此,有必要对经济法文本进行考察,发现其中的国家干预事实,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从而进一步证明经济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合法性。
二、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事实所谓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学界通常认为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公权机关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对社会经济生活施加影响的一种状态。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一、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主要内容20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使得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束手无策。
这时凯恩斯(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顺时应势出版。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也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由配角变成了主角。
凯恩斯全面地论述了其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萨伊定律”并不成立,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也不能自动地达到均衡。
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般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把所增加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这使得有效需求经常地表现为不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难以自动实现均衡。
所以,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主张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和政策。
国家干预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实现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指出,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有效方法。
由此而产生的财政赤字不仅无害,而且有助于把经济运行中的“漏出”或“呆滞”的财富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从而可以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认为,政府通过扩大支出,包括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可以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从而减少失业,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乘数效应”。
“我们称K为投资乘数,这个乘数告诉我们,当总投资量增加时,所得之增量将K倍于投资增量”。
所以,K=1/(1-b)。
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b=Δc/ΔY,Δc为消费增量,ΔY为国民收入增量。
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支出的乘数效应也越大。
也就是说,在乘数原理的作用下,政府每增加一笔支出ΔG,经济就相应增加了K倍于ΔG的国民收入。
即K·ΔG。
为了达到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一定会不断扩大政府支出规模。
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西方经济学的分析

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在西方经济学中,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辩论话题。
市场机制通常指的是自由市场体系,其中供求关系、价格和竞争力主导着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
政府干预是指政府通过调控和监管来影响市场的运行,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社会公平。
本文将对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角色市场机制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也存在失灵的可能。
市场失灵包括垄断、外部性、不完全信息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市场无法自我调节,产生资源浪费和不公平现象。
在这些情况下,政府的干预被视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例如,在垄断市场中,一家公司可以通过操纵价格和限制竞争来获得超额利润。
这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效益降低。
政府可以通过反垄断法和监管机制来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保护消费者权益。
此外,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另一个常见问题。
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非交易参与者造成的负面或正面影响。
例如,环境污染是一种负面外部性,而教育和研发的积极影响则是正面外部性。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补贴等手段来纠正外部性问题,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理论上政府的角色应该是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才进行干预。
政府的干预应该是有限的、目标明确的,以保证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和效率。
二、政府干预的限制和影响然而,政府干预并不总是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政府的决策制定过程可能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缺乏信息和专业知识,导致政策制定不当和执行不力。
政府的干预还可能对市场带来负面影响,例如限制竞争、创造僵化的体制和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等。
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可能导致创新和市场活力的减弱,从而限制了经济的发展潜力。
此外,政府干预还带来了一些隐性成本,例如资源重分配和税收负担。
政府通过纳税和财政支出来实现干预,这意味着来自国民经济的资源被用于实现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这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歧视,给社会带来不公平感。
因此,在确定政府干预的时机和方式时,需要权衡市场机制的优势和政府干预的局限性。
经济学中的经济政策与政府干预

经济学中的经济政策与政府干预在经济学中,经济政策与政府干预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
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调节经济波动和解决经济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政府干预则是指政府主动介入市场经济,通过政策和行动对经济进行调控和管理。
一、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通过管理总需求、总供给、总就业、总投资等方面的政策手段来调整经济运行态势。
常见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
货币政策是通过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物价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金融稳定的目标。
比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借贷行为,进而调节经济活动的热度和通胀水平。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水平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和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或者通过加税和减少支出来控制通胀和遏制过热经济。
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了促进特定产业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补贴、减免税收、引导外商投资等方式来支持特定产业的成长和竞争力的提升。
二、微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公平竞争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常见的微观经济政策包括反垄断政策、竞争政策和消费者保护政策。
反垄断政策是指政府采取的限制垄断和维护市场竞争的政策和措施。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和监管机构来防止垄断企业的形成,维护市场的竞争公平性,促进市场效率和消费者利益。
竞争政策是指政府为了促进市场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和预防不正当竞争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政府可以制定法律和行业标准来规范企业竞争行为,防止不正当竞争的出现,维护市场的公平和效率。
消费者保护政策是指政府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维护市场秩序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政府可以制定法律和监管机构来监督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打击虚假广告和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政府干预的目的和效果政府干预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修正市场失灵、促进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
国家干预_经济法的基本内涵_从经济法的产生看经济法的国家干预本质_张金艳

银企信用FinancialCredit经济法作为一种法律现象,其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和经济理论、法律文化背景。
尽管经济法律规范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古罗马法中垄断禁止性法律的出现,然而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出现则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近代社会,自然法学的逐渐衰退,导致相应的法律观念发生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根本性变化,法律应逐渐对个人自由进行限制而保证社会公正的经济法观念应运而生。
如果说传统的个人自由观念与民商法的建立息息相关,而关于社会公正的观念则是经济法赖以产生的理论基础。
这种追求社会整体公正而使用的手段就是国家干预,因为只有国家才能为这种社会整体公正提供有力、有效的干预之源和公权力保障。
可见,经济法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国家干预,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运行之法,国家干预是经济法的基本内涵。
如果说为纠正“市场失灵”而进行的国家干预是经济法产生的根本原因,则为匡正“政府失效”而要求政府适度、谨慎干预则是经济法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经济生活需要国家干预,国家干预要适度,而经济法无疑是国家适度、谨慎干预的基本法律保障。
回顾经济法的产生、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国家干预是经济法的应有之意。
经济法的产生背景与国家干预经济法作为一种普遍的法律现象之所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我国产生,除了各国自身特殊的条件和法律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外,还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
尽管经济法自产生之日起就引起相当激烈的争论,但正如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一样,经济法既然在激烈的论争中依然稳健存在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就说明那些简单否认经济法存在或认为经济法有挖民商法、行政法墙角而牵强附会存在之嫌等诸多观点不失为一种鲁莽与轻率,也就不攻自破。
不可否认,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产生较晚,理论体系远不成熟,处于急需发展而又理论薄弱的两难境地,但是作为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驾以时日,其必将不断走向成熟、完善。
经济法不是一种凭空杜撰的新鲜名词,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原因和社、法律文化背景,它不是一种偶然的社会现象。
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价、乱收费势头,制止不正当价格行为,减轻企业、农民和消费者不合理负担,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改善生产经营和消费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张文波局长最后说,近几年我省价格工作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有不足之处,价格工作任务还相当繁重。
今后,我省价格工作将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W T O”规则的要求,从解决价格管理中的“越位”问题入手,继续着力运用价格杠杆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下大力气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为我省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
▲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王高鹏 众所周知,国家对经济之干预目前已被世界各国所采用,它是各国调节、控制经济运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的一种有效而重要的手段。
一、国家干预的必要性(一)历史证明,当代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干预。
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产阶级政府主要接受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强烈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工商业的一般事务进行干预,认为国家干预会造成减低利益的结果”。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政府基本上不干预经济,他们鼓励、保护自由竞争和贸易。
然而,当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后,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不同经济主体、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矛盾增多,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加剧,新的冲突层出不穷。
而市场主体都以营利为目的,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他们不可能自觉地采取顾全大局的措施来解决这些矛盾。
终于导致了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危机在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冲击着自由竞争和自由经营理论。
面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危机,经济学家们开始反思,并逐渐认识到完全的经济自由、完全的市场调节是不可取的。
于是“凯恩斯主义”诞生了,这一理论主张国家运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对经济实行全面干预和调节。
这一理论被资产阶级政府所接受,他们根据该理论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这对走出大危机起了重要作用。
【李昌麒】论经济法语境中的国家干预

法学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4卷第4期JOURNAL OF CHONG Q I N G UN I V ERSI TY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Vol 114No 142008【主持人语】法律文明史总是反复证明着这样一种规律:法制与社会的运动常常是不以人们对待一些新兴法律现象的态度为转移的。
经济法学作为中国最年轻的部门法学,在经历了备受责难的30年风霜雨雪之后仍然茁壮成长以致成为当今的一门“显学”,这并非一种人为的臆造与学者们的炒作,而是当代法治与社会运动相契合使然。
作为一种撼动着法传统观念和法传统体制的经济法与经济法学的学者们犹如新兴的经济法本身一样,在传统理念的诟病与改革实践的挑战中经受着考验与煎熬。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与煎熬中,一批意志坚定者不仅走出了自己的学术之路,也走出了经济法与经济法学的成长之路。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有幸邀请了部分中国著名经济法学家———西南政法大学李昌麒教授、北京大学盛杰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徐孟洲教授和中山大学程信和教授,借“名家论坛”,披露方家之言,并以此感怀经济法与经济法学充满艰辛与成就的30年!【主持人简介】胡光志(1961-),四川都江堰人,法学博士,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法研究。
收稿日期:2008-06-23作者简介:李昌麒(1936-),男,重庆潼南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主要从事经济法学研究。
论经济法语境中的国家干预李昌麒(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0031)摘要:经济法的基本属性是什么,一直是经济法学研究中的一个争论焦点。
文章通过对国家干预一词的语义解释,论证了国家干预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文本解读,阐明了经济法的基本属性是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接着从实证的角度考察了国人受益于国家干预的情形,同时引述了外国学者对中国国家干预绩效的评价,最后提出了完善中国国家干预运行机制的若干构想。
西方经济学中的政府干预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政府干预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讨论话题。
政府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监管市场,还包括调节经济活动、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社会福利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着重探讨西方经济学中的政府干预理论,并对其优缺点展开讨论。
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初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体系。
凯恩斯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由于私人部门的投资需求波动不定,可能会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活动,以确保经济增长和就业率的稳定。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主张政府在经济衰退时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降低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在经济高景气时则通过减少公共支出和提高税收来平衡经济。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是通过增加或减少总需求来实现宏观经济平衡。
尽管凯恩斯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济周期波动的问题,但也面临着一些争议。
一方面,凯恩斯主义往往需要依赖政府的财政支出,这可能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和债务问题的产生。
另一方面,凯恩斯主义对市场自我调节机制的信任程度相对较低,可能会限制市场的自由度。
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经济理论体系。
新自由主义认为,市场机制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政府的干预往往会带来市场失灵和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等问题。
因此,政府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加强经济自由度和竞争力。
新自由主义主张促进市场竞争、降低税收和减少政府干预,以激发经济活力和创造更好的资源配置。
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市场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只有通过市场的自由运作,才能实现经济的最优化。
然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也受到了一些质疑和批评。
一方面,过度的市场竞争和缺乏监管可能会导致市场垄断和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机制也并非完美,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问题,需要政府的干预和监管。
经济分析中的干预主义政策与非干预主义政策

维普资讯
数 经 济 技 术 经 济 研 究 2 0 年 第 1 02 0
经 济 分 析 中 的 干 预 主 义 政 策 与
非 干 预 主 义 政 策
唐 绍 祥
内 容 提 要 市 场 自由还 是 政 府 干预 , 贯 穿 于 整 个 经 济 学 发展 的 全 过 程 , 也 是 整 个经 济 学
各 个 流 派 争论 的 焦 点 。 本 文 旨在 对 这 一 问题 进 行 梳 理 , 并进 行 剖 析 , 给 人 以 一定 的 启 示。 关 键 词 非干预 主 义 干预 主 义 市场 失灵 政 府 失 灵
依 据 各 经 济 流 派 对 究 竟 是 主 张 经 济 自由还 是 政 府 干 预 的 回 答 , 可 以把 庞 杂 的 当 代 西 方 经 济 学 各 分 支 派 别 划 分 为 两 大 经 济 阵 营 : 一 是 自 由 主 义 经 济 思 潮 , 也 即 非 干预 主 义 派 别 , 凡 是 市 场 经 济 的“ 夜 人” 即 国 家 除 了 赋 税 外 不 存 在 其 守 ,
他 经 济 职 能 , 政 府 不 存 在 调 节 经 济 的 功 能 , 无 需 介 入经 济 活 动 过 程 , 市 场 本 身就 能 解 决 所 有 经 济 问 题 , 竞 争 和 利 润 刺 激 能驱 使 个 人 在 追 求 自身 利 益 的 同 时 为 社 会 谋 利 , 而政 府 的任 何 行 为 只 能 破 坏 市 场 体 制 所 具 有 的 天 然 的 秩 序 。 同 时 , 斯 密 的 市 场 理 念 是 自然 秩 序 , 没 有 微 观 与 宏 观 的 区 分 。 瓦尔 拉 斯 进 一步 将 斯 密 的 这 一命 题 打 造 成 为 一 般 均 衡 理 论 , 消 费 者 能 够 在 价 格
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

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作者:甘强来源:《现代法学》2013年第05期摘要:典型的经济法的法律文本显示,在经济法的立法中,遵循了国家干预的内在逻辑,在干预主体、干预目标、干预方法、干预边界以及干预责任五个方面都有相当数量的法律规定,这些法律规定不仅客观地证成了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还揭示了经济法的国家干预是一种尊重市场机制的干预。
虽然经济法的国家干预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已成为经济法区别于其他法律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独立法律部门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经济法;国家干预;法律标志中图分类号:DF4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3.05.07一、问题的提出在我国,经济法几经挫折和磨炼,最终被国家确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的一个伟大创举。
然而有人仍然对经济法存在偏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经济法只注重国家干预,这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背离,甚至认为经济法的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根本对立。
的确,在我国的经济法理论中,一般认为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而立法实践也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国家干预都是经济法区别于其他法律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如何认识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无疑就成为一个关涉经济法是否成立的根本性问题。
本文不准备从理论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而是选取有代表性的经济法文本进行实证考察,之所以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是因为对于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有人始终不能理解甚至加以否定,究其原因,除了他们未能对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理论有全面了解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对经济法文本的研读[1]。
因此,有必要对经济法文本进行考察,发现其中的国家干预事实,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从而进一步证明经济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合法性。
论经济法国家适度干预经济原则

论经济法国家适度干预经济原则摘要:随着国家的出现产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其法律表现形式便是经济法。
经济法通过对经济关系中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市场秩序和社会分配四要素进行调节,弥补了市场和政府的内在缺陷,在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国家干预市场的法治化发展,并且为国家干预的法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关系一、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法律形式近代意义上的经济法是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法。
这一时期的经济法已经从诸法合体的法律形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些单行的经济法律、法规。
这一时期的国家干预已经由以重商主义为代表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积极干预向消极干预转变。
消极干预并不代表不干预,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开启了经济学理论的先河,斯密认为政府不需要过多地干预社会经济活动,只需要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使经济按照市场规律自由发展。
斯密极力主张经济自由,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也没绝对一概排斥国家干预。
市场机制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便使得市场正常运行,政府必须把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减少到最低限度。
虽然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处于消极干预时期,但是关于对外贸易、关税和社会劳动保障的经济立法均得到发展。
我们所研究的现代经济法实际上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才形成和完善的。
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过渡到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先后受到了重商主义和经济自由理论的影响。
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提高,竞争愈发激烈,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加剧。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国家对经济实行全面干预的态势,并由此形成了对完全放任的自由竞争的否定。
形成这种态势是深受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影响。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制度下,正常情况是经济活动从充分就业一直到普遍大量失业的不稳定状态,典型的就业水平大都是远远低于充分就业,非充分就业就是正常状态,有效需求不足而引起的非自愿性的失业是长期存在的”。
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对李昌麒教授需要国家干预说的解读

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对李昌麒教授"需要国家干预说"的解读西南政法大学范水兰李昌麒教授把经济法定义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人们将这一观点概括为“需要国家干预说”。
这一学说在经过一番赞誉、批评、反诘和他本人的完善之后,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被广泛认同的经济法学的主流学术观点。
一、“需要国家干预说”的前身先生的经济法学观点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法学界盛行的“纵横经济法论”。
“纵”是指经济管理关系,“横”是指经济协作关系。
在考察当时国情下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把握法律调整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先生认为纵横统一的范围不应泛指所有的纵横关系,而应专指纵横交错的那部分关系,或者说是指纵横共同作用才能发生权利义务的那种纵横统一的关系。
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缩小了的或者“有限制的纵横统一论”。
为此,先生提出“经济法主要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和与经济管理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经济协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先生认为,在我国当时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纵横统一论不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这种依据,既反映了现实法律的规定,又反映当时国家所推行的经济体制的要求。
就法律规定而言,当时的《经济合同法》就是把经济计划和经济合同当成一个互为存在的统一体而加以确认的。
就经济体制而言,当时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表明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既存在着纵向的经济管理关系,又存在着横向的经济协作关系,而这种关系,有时是单独存在的,有时又是互相交错、互相结合或互相统一而存在的。
尽管纵横统一论能够印证当时的经济立法,但是先生并不赞成所有的横向经济关系都由经济法调整,经济法只调整与经济管理关系有密切联系的那部分经济协作关系。
事实也证明,先生这一认识在当时是具有前瞻性的,对此,有学者指出先生的这一主张是在“纵横经济法论”遭到普遍非议的情势下而杀出来的一条“血路”。
应用文-论经济法基本原则之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论经济法基本原则之国家适度干预原则'论法基本原则之国家适度干预原则一、国家适度干预原则的产生及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真切地反映在法律之中。
19世纪末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推崇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自由放任思想,认为要想实现经济的理想状态就必须对市场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让市场经济完全通过其自发调节来规范,而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身份,对市场经济不干预或尽量少干预。
然而纯粹的市场经济却存在三大弊端,即市场障碍、市场唯利性和市场的滞后性,最终出现“市场失灵”现象,导致整个经济社会的动荡不安,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具体表现为资源的浪费,即市场无法合理地配置各种资源,还表现为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大大降低,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
基于此,各国的经济学家开始进行反思,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才正式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国家干预主义的政策主张才真正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潮,在这个时期,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台各项政策来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并综合各项政策制定出多部以国家干预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法律,如英国19世纪初制定的《工厂法》,美国1890年国会通过的《谢尔曼法》、《关税法》,1933年罗斯福为应对经济危机而进行的广泛的“新政”立法。
这段时期各国法律的不断颁布出台,标志着国家干预经济的原则正式确立,经济法也因此产生,并将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作为经济法的本质。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情况则大不相同。
我国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前,一直是全国性的经济体制,政府在经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经济的发展高度集中统一,国家权力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社会经济进行全方位的直接经济管制,由此也产生了资源不能合理配置、社会财富不能自由流通等诸多弊端,更严重的是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甚至导致了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失衡。
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有哪些案例

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有哪些案例市场经济是指市场成为资源配置和决策的主要机制,通过供需关系和价格体系来调节资源的配置。
然而,在现实情况下,市场并不总是有效运作,会出现各种失灵情况,进而导致经济效率低下和社会不公。
为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政府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采取干预措施,对市场进行调节和修复。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相关案例。
一、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公共物品的特点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给市场供给带来了挑战。
因为私人企业不愿意或难以从中获利,导致公共物品的供给存在不足的问题。
比如,道路、公园、安全和国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需要政府介入。
政府通过征收税收或基建项目,提供公共物品,以确保公众利益的最大化。
二、外部性的产生和社会成本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不参与该交易的第三方产生的影响。
正面外部性如教育和健康对社会福利产生积极影响,而负面外部性如环境污染、噪音和堵塞交通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
私人企业在决策中通常只关注其自身利益,往往无法 internalize 这些外部性,导致市场无法高效运作。
政府通过立法、监管和税收等手段来改变个人行为,减少负面外部性的产生。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垄断和寡头企业市场垄断和寡头企业的出现将会破坏真正的竞争,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消费者权益受损。
政府通过反垄断法和监管机构来限制和打击市场垄断行为,保持市场的竞争性。
例如,美国的反垄断法案和中国的反垄断法规对维护市场竞争作出了贡献。
四、需求失灵和收入不平等需求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提供满足社会最基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例如贫穷地区的基础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
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来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收入和机会的公平分配。
例如,挪威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南非的穷人援助计划都是为了解决需求失灵和收入不平等的问题。
五、金融市场的失灵和监管金融市场的失灵是指由于不完全信息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导致市场无法有效地分配和调节资金。
金融市场的崩溃和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系统产生了影响,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
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演进及启示

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演进及启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家干预与自由经济问题,一直是西方经济学争论不休的问题。
这两大经济思想及其经济政策,是贯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中此消彼长、相辅相成的两大基本经济思潮。
研究这两大思潮的演变,有助于我们了解三四百年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的规律,尤其是它的经济运行机制的演变规律和特点,并推测其将来发展趋势。
两种政策主张既对峙更替又相互渗透,而在当今实践中,两者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
分析和研究这种演进及其所呈现出的规律性的政策主张,对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国家干预;自由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 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演进与综合1.1 重商主义与古典政治经济学之争重商主义是根源于中世纪的高度国家主义思想的产物,其历史背景是始于15实际下半叶的西欧地区新型民族国家的兴起,即用专制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取代中世纪封建地方割据的诸侯小国。
这种民族国家构成重商主义、国家干预主义政策的政治支柱。
古典政治经济学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并成为资产阶级向封建制度及其残余作斗争的理论武器。
他们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反对业已过时的商业资本所持有的各种垄断,要求取消一切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限制措施和政策。
他们提出了“自由放任”的口号,推崇“自然秩序”思想,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力图论证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宰地位的是自然地永恒的规律,而国家干预主义只会起破坏这些规律的作用,把论证经济自由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更大发展作为自己的任务。
国家干预主义在这一时期受到经济自由主义的抨击,作为自由市场机制的发现者,亚当·斯密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构建了自由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1.2 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学派之争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和最深刻的一次危机。
这次危机范围特别广泛,持续时间特别长。
政府经济干预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政府经济干预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摘要:税收与补贴不仅是微观经济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难点,本文尝试以图解法分析税收与补贴的归属、由税收与补贴造成的无谓损失,并对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下的税收与补贴微观经济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税收与补贴;无谓损失;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是分析政府经济干预行为对社会总福利影响的重要工具,也是这部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文将以图解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以上两个概念深入分析微观经济问题,同时,税收一般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为了方便分析,本文仅对从量税进行分析。
1 完全竞争行业政府税收归属问题图解分析假设政府对厂商销售的每单位商品征收T美元的从量税,这意味着买方支付的价格高出卖方获得的净价格(厂商收到的价格减去税收)T美元,表现为图1中厂商的供给曲线向上平移T单位。
从图1可以看出,征税的结果是政府的税收由消费者和厂商共同承担,其中消费者承担的部分由图中上升的箭头表示,厂商承担的部分由图中下降的箭头表示。
消费者和厂商到底哪方承担的税收多取决于两者的弹性大小,其中买方承担的税收转嫁因子为Es/(Es-Ed)。
根据对偶性可以将政府补贴看成是负的税收,所以消费者和厂商对政府补贴的分享也同样可以以上述图形分析。
2 完全竞争行业政府补贴的无谓损失问题图解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总会碰到学生问及对消费者和生产者征税或补贴是否不同的问题,所以,本文试着对两者的补贴进行分别分析,这一分析方法同样适合于对生产者与消费者进行征税的分析。
2.1 对消费者进行补贴的图解分析对消费者进行S单位的补贴,则需求曲线向上平移S个单位,从而达到新的均衡,其无谓损失的具体分析如图2。
由于政府对消费进行了每单位商品S单位的补贴,所以政府的总的补贴量为图中的整个矩形的面积,即A+B+C。
而消费都剩余的增加量如图中的B部分梯形的面积,生产者剩余的增加量如图中的A部分梯形的面积,由于补贴造成的无谓损失如图中的C部分三角形的面积。
国家干预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基于经济法的认知视角

途径就是预算 限制 , 在税收和支出之间建立联系。 这要求在预
算批准程序上更直接地联结赋税 和支 出决策 ,保持 收入 和支 出的平衡 从法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政府干预行为无疑有助 。 于政府在市场取 向的经济转轨中有效公正地行使其职能。
( ) 一 决定 国 家是 否 干预 以及 干 预 方案 的选 择
何种干预规范进行调整 ,做 出一项决策而不做 出另一种决策
的相关利 弊得失等 的衡量等。
( ) 定 国 家干预 行 为的 范 围和 限度 二 决
纵观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可以发现 ,强调政府 的重要性
与强调市场的重要性此消彼长 ,交 替成 为经济学家们研究 的
重 点 , 在 着 这 样 一 个 清 晰 的 线 索 : 府 一 市 场 一 政 府一 市 存 政
、
国家干预行为法经济学分析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 的良好运行离不开政府理 睦行为及其制度环境 的支撑 。 钱颖一教授认 为只有权力有 限、 规模有限的政府才可
能 是 有 效 的政 府 。 限政 府 有 三个 限制 : 是 政 府 干 预范 围有 有 一
限, 二是政府干预手段有限 , 三是政府规模 有限。限制 的一条
关键 词 : 经济 法 ; 家干预 ; 求与供 给 ; 国 需 成本 与效益 ; 均衡
中图分类号 :F D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粤:0 7 95 2 0 ) 20 0 —4 10 — 0X( 08 0 " 180
能以最小的成本利用这些优势 ?这揭示 了两点含义 : 一是政 府在干预之前要在干预与不干预之间进行成本分析 ,二是在 政府干预和其他干预之间进行选择【 囝 。 首先 ,干预成本 的高低是国家作 出干预供给决策 的主要 依据 ,是干预主体选择遵守或者规避法律甚 至违反法律 的行 为的 “ 晴雨表”。 “ 干预成本 的存在需要政府时时进行干预成 本与干预收益的权衡 , 如果收益大于成本 , 则这种 干预在经济
公共经济学与政府干预

公共经济学与政府干预公共经济学涉及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特别是政府如何干预市场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公共利益。
政府干预是指政府通过制定法律、规章和政策,对市场经济进行调节和管理的行为。
本文将探讨公共经济学与政府干预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和挑战。
一、政府干预的理论基础1. 市场失灵理论根据市场失灵理论,自由市场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问题,导致市场无法有效分配资源。
政府干预可以纠正市场失灵,提供公共物品,解决外部性问题,并提供信息以保护消费者利益。
2.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干预不一定总是为了促进公共利益,而可能受到政治动机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政府干预需要考虑政策决策者的私人利益和经济效益,以确保实施的政策或项目真正符合公共利益。
二、政府干预的方式和工具1. 政府支出政府通过增加支出,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领域的投资,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2. 税收政策政府通过制定合适的税收政策来调节经济活动,例如通过减税来刺激消费和投资,或者通过加税来调节市场行为。
3. 财政和货币政策政府可以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活动。
财政政策包括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货币政策则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影响货币市场和信贷活动。
4. 监管和市场准入政府可以通过监管和市场准入的方式,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维护市场的竞争环境。
这包括对垄断行为的监管、制定消费者保护法律和标准,以及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三、政府干预的影响和挑战1. 经济增长和发展适度的政府干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但过度或不适当的干预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市场的扭曲。
2. 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政府干预需要平衡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确保政策和项目真正符合公众利益,并避免政府滥用权力和资源。
3. 政策的可持续性政府干预需要考虑政策的可持续性,即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来维持长期的干预和管控。
中国政府干预经济行为规制

中国政府干预经济行为规制作者:程昕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19期摘要:经济法视域中的政府权力是法律赋予的,政府凭借拥有的巨大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在公共生产过程中,对一切公私企事业部门及国家各种行业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经营管理或进行宏观的调节控制的一种强制力和支配力。
回顾中国政府通过权力干预经济的历史过程,出现了变异现象。
而经济法因其法益目标和干预手段的特殊性,天然地具有对权力行为进行调适的能力。
因此,在考量和整合多重利益范畴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经济法规制策略是可行路径。
关键词:政府权力;干预经济;经济法规制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308-03一、经济法视域中的政府干预经济行为内涵探析(一)具有法律意义的经济法的行为经济法规范的行为首先应属于法律行为,作为政府经济行为主体的政府及其经济管理职能部门所作出的任何经济法上的行为必然具有法律上的意义。
经济学着重研究政府的经济职能影响运行的效果相比,经济法视域中的政府经济行为的效果相比,经济法视域中的政府经济行为法制化的目的。
政府经济行为作为经济法上的行为,必然具有经济法上的特定意义。
由于经济法具有超越民商法“私”的规定性而允许政治国家介入市民社会的特质,经济法视域中的政府经济行为也相应地被赋予补充民商法调节市场经济之不足的使命,其必然不同于民事行为的意思自治性,而更多体现为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积极且主动的干预。
(二)以追求实质正义为其根本目的以民法为典型表征的私法体系确立了“同等的人应受到同等的对待”的形式正义,它为市场中的竞争者们划定了同一的起跑线并制定了一视同仁的竞争规则,营造了一个“看似公平”的竞争环境,但却忽略了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者可能因为诸多先天不足的原因,而一开始就注定了成为落后者的结局,以及市场竞争中的强势群体有可能利用其所谓公平的竞赛规则而做出排斥异己的实质不公平的行为。
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

经济法中的国家⼲预经济法中的国家⼲预典型的经济法的法律⽂本显⽰,在经济法的⽴法中,遵循了国家⼲预的内在逻辑,在⼲预主体、⼲预⽬标、⼲预⽅法、⼲预边界以及⼲预责任五个⽅⾯都有相当数量的法律规定,这些法律规定不仅客观地证成了经济法是国家⼲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还揭⽰了经济法的国家⼲预是⼀种尊重市场机制的⼲预。
虽然经济法的国家⼲预还存在⼀些需要完善的地⽅,但已成为经济法区别于其他法律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法成为中国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独⽴法律部门的重要原因。
⼀、问题的提出在我国,经济法⼏经挫折和磨炼,最终被国家确认为中国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的⼀个伟⼤创举。
然⽽有⼈仍然对经济法存在偏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经济法只注重国家⼲预,这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背离,甚⾄认为经济法的国家⼲预与市场机制根本对⽴。
的确,在我国的经济法理论中,⼀般认为经济法是国家⼲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法实践也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预、管理或者调控所产⽣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
”由此可见,⽆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国家⼲预都是经济法区别于其他法律的⼀个重要标志,因此如何认识经济法中的国家⼲预,⽆疑就成为⼀个关涉经济法是否成⽴的根本性问题。
本⽂不准备从理论的⾓度对此进⾏分析,⽽是选取有代表性的经济法⽂本进⾏实证考察,之所以从这个⾓度进⾏研究,是因为对于经济法中的国家⼲预,有⼈始终不能理解甚⾄加以否定,究其原因,除了他们未能对经济法中的国家⼲预理论有全⾯了解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对经济法⽂本的研读[1]。
因此,有必要对经济法⽂本进⾏考察,发现其中的国家⼲预事实,并对其进⾏客观评价,从⽽进⼀步证明经济法成为独⽴法律部门的合法性。
⼆、经济法中的国家⼲预事实所谓经济法中的国家⼲预,学界通常认为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公权机关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对社会经济⽣活施加影响的⼀种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干预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
【摘要】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运用法经济学范式分析国家干预行为可以厘定国家干预的合法性、干预方案的选择、干预的范围和限度。
本文主要进行国家干预行为的成本与效益理论分析、供给与需求的理论分析和国家干预行为的均衡理论分析。
【关键词】经济法;国家干预;需求与供给;成本与效益;均衡【正文】
“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
[1]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行为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在进行经济干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干预目的,而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由于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即“国家对于经济关系的调整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管理机关行为以及切实实施这些行为来实现。
”[2]吕忠梅也指出,“在经济法上,政府经济行为作为一种法律上的行为,必须是能够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即具有法律意义的的人们发自意思所表现出来的的身体动作或静止状态。
直言之,是政府作为经济法主体而进行的旨在设立、变更或终止经济法律关系的行为”。
[3]所以本文将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视为经济法行为,简称为国家干预行为[①].运用法经济学范式分析国家干预行为,具体包括国家干预行为成本与效益理论分析、国家干预行为的供给与需求理论分析和国家干预行为均衡理论分析等。
一、国家干预行为法经济学分析的必要性
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是现代市场经
济运行不可或缺少的内生要素,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离不开政府理性行为及其制度环境的支撑。
钱颖一教授认为只有权力有限、规模有限的政府才可能是有效的政府。
有限政府有三个限制:一是政府干预范围有限,二是政府干预手段有限,三是政府规模有限。
限制的一条途径就是预算限制,在税收和支出之间建立联系。
这要求在预算批准程序上更直接地联结赋税和支出决策,保持收入和支出的平衡。
[4]从法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政府干预行为无疑有助于政府在市场取向的经济转轨中有效公正地行使其职能。
因而有其分析的必要,体现在:(一)决定国家是否干预以及干预方案的选择
斯蒂格利茨指出,应该弄清“政府机构对于经济发展的努力具有哪些独特优势?政府计划和干预的成本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才能以最小的成本利用这些优势?”[5]这段话提示了两点涵义:一是政府在干预之前要在干预与不干预之间进行成本分析;二是在政府干预和其他干预之间进行选择。
[6]
首先,干预成本的高低是国家作出干预供给决策的主要依据,是干预主体选择遵守或者规避法律甚至违反法律的行为的“晴雨表”。
“干预成本的存在需要政府时时进行干预成本与干预收益的权衡,如果收益大于成本,则这种干预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如果成本大于收益,则这种干预的合理性就值得怀疑,因为干预的本来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在干预行为不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情形下,选择不干预是理性的。
”[7]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勒在《公共经济学》一书中也特别告诫读者:应用国家作用的福利经济学观点时必须十分谨慎。
对政
府行为作经济分析,可以利用公共选择提供的分析工具,把政府纳入收益——成本的框架内分析,提供判别政府行为的标准。
政府行为只有在提供的社会总收益大于总成本时,才是合理的。
[8]实际上,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并采取了相关措施,如北京、厦门降低行政成本先行一步。
[9]
其次,对于是选择此种干预方案还是彼种干预方案也得通过成本与效益的分析来决定。
干预成本理论的核心是机会成本分析,即指不同的干预方案实现人们既定目标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在特定的时空领域人们又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在此情况下,对某种社会关系是否运用干预手段进行调整?选择何种干预规范进行调整?做出一项决策而不做出另一种决策的相关利弊得失等的衡量等。
这个概念表明了人们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自身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在制度选择上的不同反应,从而为分析干预制度的比较效益大小及其对相关干预后果,提供了有益的分析工具。
(二)决定国家干预行为的范围和限度
纵观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可以发现,强调政府的重要性与强调市场的重要性此削彼涨,交替成为经济学家们研究的重点,存在着这样一个清晰的线索:政府—市场—政府—市场……。
围绕着这个主线,展开了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及其边界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人们对于市场和政府及其两者的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
这个争论到现在不但没有停止,而且在某些领域争论的还非常激烈,这也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边界及职能划分还有不断讨论、深化的必要。
而用法经济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