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工艺技术分析

合集下载

westernblot原理及步骤

westernblot原理及步骤

westernblot原理及步骤Western blot原理及步骤。

Western blot(简称WB)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析技术,通过检测特定蛋白在混合物中的存在和量来研究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

它是一种通过特异性抗体对蛋白质进行识别和检测的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Western blot的原理及步骤,希望能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一、原理。

Western blot的原理基于蛋白质的电泳分离和免疫检测。

首先,待检样品经过SDS-PAGE凝胶电泳分离,然后将蛋白质转移到聚丙烯酰胺膜(PVDF)或硝酸纤维素膜上。

接下来,膜上的蛋白质与特异性的一抗结合,再与二抗结合,形成特定的免疫复合物。

最后,通过化学发光或染色等方法检测蛋白质的存在和量。

二、步骤。

1. 样品制备。

将待检样品加入SDS-PAGE样品缓冲液,并在100℃水浴中煮沸5分钟,使蛋白质变性。

然后冷却至室温,并离心去除沉淀物。

2. 凝胶电泳。

将样品加载到SDS-PAGE凝胶孔中,进行电泳分离。

根据蛋白质大小选择合适的分离凝胶浓度和电泳条件。

3. 转膜。

将凝胶中分离的蛋白质转移到PVDF或硝酸纤维素膜上,通常使用半干法或湿法转膜。

4. 封闭。

将转膜浸泡在牛血清蛋白(BSA)或非脂奶粉的封闭缓冲液中,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

5. 抗体孵育。

将特异性的一抗加入封闭转膜的缓冲液中,孵育一定时间,使一抗与目标蛋白结合。

6. 洗涤。

用洗涤缓冲液洗涤转膜,去除未结合的一抗。

7. 二抗孵育。

将与目标蛋白特异性结合的二抗加入转膜的缓冲液中,孵育一定时间,形成特异性的免疫复合物。

8. 洗涤。

用洗涤缓冲液洗涤转膜,去除未结合的二抗。

9. 检测。

通过化学发光或染色等方法检测蛋白质的存在和量,最终得到Western blot结果。

总结。

Western blot技术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分析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

掌握其原理及步骤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希望本文能够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westernblot电泳原理及步骤

westernblot电泳原理及步骤

westernblot电泳原理及步骤一、概述西方印迹(w es te rnb l ot)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研究中。

它通过将待检蛋白质进行SD S-P AG E电泳分离,再转移到聚合物膜上,利用特异性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原理,检测目标蛋白质的存在与表达水平。

二、原理1.SD S-PA GE电泳分离-准备样品:将待检蛋白质样品加入去离子水、蛋白质缓冲液和还原剂混合,使蛋白质变性和解聚。

-加载样品:将样品加入聚丙烯酰胺凝胶(p ol ya cr yl am id eg e l)孔上。

-电泳分离:将准备好的凝胶置于电泳槽中,通电使蛋白质在凝胶中由负极向正极运动分离。

2.转膜-准备转膜装置:将P V DF或N C膜与吸水性纸张浸泡后,叠放在转膜装置中,并按压缩成一整体。

-预处理转膜:将转膜装置放入转渍缓冲液中浸泡,使其湿润。

-转移:将电泳完的凝胶与转膜装置层叠,加上固定层叠板,施加压力进行转膜。

3.免疫检测-封闭:将转膜后的膜置于封闭液中,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减少背景信号。

-孵育:将膜与目标蛋白对应的一抗抗体孵育,使其与目标蛋白特异性结合。

-洗涤:用洗涤缓冲液洗去非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二抗检测:将膜与与一抗相应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孵育,二抗与一抗结合形成复合物。

-显示:加入发色底物,与酶催化反应,生成可视化的蛋白质带谱。

三、操作步骤1.准备样品-将待检蛋白质样品加入适量去离子水、蛋白质缓冲液和还原剂混合。

-完全溶解样品,可加热至95°C处理。

2.SD S-PA GE电泳分离-准备分离凝胶:根据目标蛋白质的分子量选择合适浓度的凝胶。

-加载样品:用自动吸管或微量注射器将样品均匀地加载到聚丙烯酰胺凝胶孔上。

-启动电泳:将准备好的凝胶放入电泳槽中,加入电泳缓冲液,通电进行电泳。

3.转膜-准备转膜装置:按照转膜装置的说明书操作,准备好转膜膜和膜瓶。

-预处理转膜:将PVD F或N C膜与吸水性纸张浸泡,并放入转膜缓冲液中浸泡片刻。

WB试验每步原理和技术及试剂的分析

WB试验每步原理和技术及试剂的分析

WB试验每步原理和技术及试剂的分析WB蛋白印迹在生物化学这一块是常规实验,就像有人说炒菜中境界最高也最难的是蛋炒饭一样,实验中常规实验也是很考验技能的,除了潜心研究原理、认真揣摩技巧以外,对于新实验试剂的信息把握,勇于尝试新方法也是非常之重要的——各大厂家都在不断开发更方便更灵敏的新产品,“idea是生产力”嘛,因此生物通这里介绍一些能把我们从日常操作中解脱出来,获得“升级版”效果WB产品。

讲完了Western Blotting的电泳转移仪器,蛋白分子量标准和转移膜之后,我们最后来探讨一下WB的检测系统。

一般的WB检测过程中,都会有封闭、一抗、二抗和底物显色这四道工序要“加工”。

我个人觉得底物显色这最后一步是最关键的,也是最有文章可以作的一个部分。

你看,光标记方式就有生物素标记,地高辛标记,各种酶标记等等,酶标的底物又有各种生色底物、化学发光法底物和荧光底物可供选择;就连识别一抗的配体也不一定非要二抗不可,也可以是抗生物素蛋白,链亲和素或者Protein A或G等,更别说各种试剂盒琳琅满目,叫人好像无从下手!不过不急,生物通帮你作个参考,让你对各种产品的优点缺点一览无遗,真正成为一个WB高手。

另外如果实验室有已经建立的固定的显色方法,那也没关系,有时候不经意浏览到的方法可能就会对你的实验有莫大的帮助——这也就达到我们的目的了。

封闭和一抗的选择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封闭前面介绍过了;一抗?现在的抗体产品说明书一般都有注明应用范围的,说明可以用于WB的就OK。

如果没有这些信息可以遵从以下原则:单抗专一性高,但是经过SDS-PAGE变性胶电泳的蛋白质可能由于原来的识别位点构象发生改变而不被识别,多抗不如单抗专一性高但更容易得到结果。

如果还有多种抗体选择,那当然是来源于兔或者小鼠抗体为好,因为后继的检测试剂盒一般都是针对兔鼠的居多,因而选择范围更大通用性也更强。

除了无标记的一抗,还有生物素等各种标记一抗。

Western Blot(WB)分析法

Western Blot(WB)分析法

Western Blot(WB)分析法实验目的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

实验原理Western Blot(WB)采用的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被检测物是蛋白质,“探针”是抗体,“显色”用标记的二抗。

经过PAGE分离的蛋白质样品,转移到固相载体上,例如硝酸纤维素薄膜(NC膜),固相载体以非共价键形式吸附蛋白质,且能保持电泳分离的多肽类型及其生物学活性不变。

以固相载体上的蛋白质或多肽作为抗原,与对应的抗体起免疫反应,再与酶或同位素标记的第二抗体起反应,经过底物显色或放射自显影以检测电泳分离的特异性目的基因表达的蛋白成分。

该技术也广泛应用于检测蛋白水平的表达。

实验步骤(一)蛋白胶的配制根据相关蛋白胶配制的说明书及目的蛋白的大小配制相适应浓度的分离胶和浓缩胶。

(二)跑胶浓缩胶的电压为80 V,分离胶的电压为120 V。

跑完胶后可根据原核或真核表达来选择是否进行染色,原核表达量高,可通过考马斯亮蓝染色观察表达情况,真核不易看出。

(三)转膜1. 转膜的定义将电泳后分离的蛋白质从凝胶中转移到固相载体(例如NC膜)上,本实验室采用电泳印迹法。

常用的电泳转移方法有湿转和半干转。

两者的原理完全相同,只是用于固定胶/膜叠层和施加电场的机械装置不同。

前者操作容易,转移效率高,但转移时间长;而后者适用于大胶的蛋白转移,所用缓冲液少。

2. 转移膜的选择杂交膜的选择是决定Western Blot成败的重要环节。

应根据杂交方案、被转移蛋白的特性以及分子大小等因素,选择合适材质、孔径和规格的杂交膜。

用于Western Blot的膜主要有两种:硝酸纤维素膜(NC膜)和PVDF膜。

NC膜是蛋白印迹实验的标准固相支持物,在低离子转移缓冲液的环境下大多数带负电荷的蛋白质会与膜发生疏水作用而高亲和力的结合在一起,但在非离子型的去污剂作用下结合的蛋白还可以被洗脱下来。

根据被转移的蛋白分子量大小,选择不同孔径的NC 膜。

因为随着膜孔径的不断减小,膜对低分子量蛋白的结合就越牢固。

wb工艺流程 -回复

wb工艺流程 -回复

wb工艺流程-回复什么是wb工艺流程?wb工艺流程是一种涂装工艺流程,其中wb代表水基(Water-Based)涂装。

水基涂料是一种环保型涂料,以水为溶剂,替代了传统的有机溶剂,减少了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wb工艺流程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家具、建筑、汽车、电子产品等。

wb工艺流程的步骤如下:1. 表面准备:在进行wb工艺流程之前,必须对待涂装的物体表面进行准备工作。

这包括去除污垢、油脂和旧涂层,必要时进行砂光处理。

通过清洁表面,可以确保涂层的附着性和光滑度。

2. 喷涂底漆:首先,使用喷枪将水基底漆均匀地涂在物体表面上。

底漆的作用是为最终的涂层提供良好的附着力和保护。

底漆通常需要在涂装后进行干燥和硬化。

3. 手工修整:在涂装完毕后,需要对涂层进行肤浮处理。

这包括去除表面的涂料瑕疵,如气泡、颗粒等。

手工修整可以提高涂层的质量和外观。

4. 手工打磨:使用砂纸或砂布对涂层进行手工打磨,以获得平滑的表面。

手工打磨可消除涂层中的凹陷和瑕疵,提高涂层的质量和外观。

5. 涂装面漆:在涂装表面准备完成后,进行面漆喷涂。

面漆可以给物体提供所需的颜色和光泽。

根据具体需求,可以选择哑光、半光泽或高光泽的涂层。

6. 干燥和固化:涂装完毕后,需要进行干燥和固化处理。

干燥时间通常根据涂料的类型和厚度而变化。

一般情况下,涂层需要在室温下持续干燥几小时或几天。

确保涂层完全干燥和固化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处理。

7. 最终修整:在涂装干燥固化后,进行最终的修整和抛光工作。

这一步骤可以消除涂层上的细微瑕疵,使表面更加光滑和亮丽。

通过以上步骤,wb工艺流程完成了涂装作业。

这种环保的工艺流程不仅保护了人类健康和环境,还能提供高质量的涂装效果。

在日益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wb工艺流程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western blot技术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

western blot技术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

western blot技术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一、原理Westernblot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检测技术,其基本原理是蛋白质的印迹技术,即把蛋白质从复杂的样品中分离出来,并转移到固相支持物上,再与特异性抗体结合,通过显色或电子显微镜观察鉴定蛋白质的表达和分布情况。

二、方法1.样品处理:首先,需要将蛋白质样品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

根据样品性质,可以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如细胞裂解液、组织匀浆液等。

2.凝胶电泳:将分离纯化的蛋白质样品转移到分离胶中,通过电泳将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分离。

3.免疫反应:将膜上的蛋白质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4.显色反应:通过化学反应,使抗原-抗体复合物显色,便于观察和拍照。

5.电子显微镜观察:对于较小的样品,可以采用电子显微镜对蛋白质进行观察和定量分析。

三、注意事项1.样品处理:提取的蛋白质样品应尽可能保持完整性和纯度,避免在提取、分离和转移过程中发生变性或降解。

2.凝胶电泳:分离胶的选择应根据待测蛋白质的分子量大小进行,以确保蛋白质能够完全分离。

同时,应注意电泳过程中的电压、电流和时间等参数,避免过度电泳导致蛋白质失活或降解。

3.免疫反应:应注意抗体滴度的选择,确保抗体能够充分识别目标蛋白质。

同时,应避免使用过期或质量不佳的抗体。

4.显色反应:应注意显色试剂盒的质量和操作步骤,确保显色反应充分且颜色易于观察。

同时,应注意显色颜色的稳定性,避免因颜色不稳定影响结果判断。

5.电子显微镜观察:应注意电子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和设备维护,确保电子显微镜能够正确成像。

同时,应注意样品的制备和处理,确保样品能够被电子显微镜准确观察。

6.实验条件: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调整实验条件,如孵育时间、洗膜次数、抗体稀释度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重复性:在进行Westernblot实验时,应注意重复性实验的开展,以减少实验误差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总之,Westernblot技术虽然复杂,但只要掌握了其原理和方法,并注意以上注意事项,就能够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

wb制程工艺

wb制程工艺

wb制程工艺WB制程工艺简介什么是WB制程工艺?•WB制程工艺是一种用于集成电路制造的先进工艺。

•WB表示“wafer bonding”的缩写,即晶圆键合技术。

•它是一种将两张或多张晶圆通过一定的加工工艺进行键合的方法。

WB制程工艺的优势•高精度:WB制程工艺能够实现亚微米级别的精度要求,有利于集成电路性能的提升。

•低损耗:采用WB制程工艺可以避免传统线路连接的一些损耗,提高了电路的稳定性。

•多功能性:WB制程工艺可以实现不同材料之间的键合,因此可用于制造各种特殊功能的集成电路。

WB制程工艺的应用1.三维封装技术–通过WB制程工艺,不同层次的电路可以进行高精度的键合,实现三维封装。

–三维封装可以提高电路的集成度和性能,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计算、通信等领域。

2.光电器件制造–WB制程工艺可以用于制造光电器件,如光通信元件和图像传感器。

–通过键合不同材料的晶圆,可以实现光电器件的高密度集成和高性能。

3.生物芯片制造–生物芯片中需要将感兴趣的生物分子固定在芯片上,以实现生物分析、检测等功能。

–WB制程工艺可以将具有生物活性的材料键合在芯片表面,以实现生物芯片的制造。

4.传感器制造–WB制程工艺在传感器制造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通过键合传感器晶圆和电路晶圆,可以实现传感器的高灵敏度和高可靠性。

结语•WB制程工艺作为一种先进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具有高精度、低损耗和多功能性的优势。

•它在三维封装、光电器件制造、生物芯片制造和传感器制造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WB制程工艺将继续发展,为集成电路的制造带来更多可能性。

WB制程工艺发展趋势引言•WB制程工艺在集成电路制造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还有许多挑战需要克服。

•本文将探讨WB制程工艺的发展趋势,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1. 增强键合强度和精度•目前,WB制程工艺的键合强度和精度已经较高,但在某些应用中仍存在不足之处。

•随着对集成电路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进一步增强键合强度和精度。

WB工艺技术

WB工艺技术

(2)化学反应 在化学反应里常用的气体有氢气(H2)、氧气(O2 )、甲烷(CF4)等,这些气体在电浆内反应成高活性的 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会进一步与材料表面作反应。其反应 机理主要是利用等离子体里的自由基来与材料表面做化学 反应,在压力较高时,对自由基的产生较有利,所以若要 以化学反应为主时,就必须控制较高的压力来近进行反应 。例如氧气等离子体形成过程如下:
(2)电子与物体表面的作用 一方面电子对物质表面的撞击作用,可以促使吸附在物质表 面的气体分子发生分解和解析,另一方面大量的电子撞击有利引起 化学反应。出于电子质量极小,因此比离子的移动速度要快得多, 当进行等离子处理时,电子要比离子更早到达物质表面,并使表面 带有负电荷,这有利于引发进一步反应。 (3)离子与物质表面的作用 通常指的是带正电荷的阳离子的作用,阳离子有加速度冲向 带负电荷表面的倾向,此时是物质表面获得相当大的动能,足以撞 击去除表面上附着的颗粒性物质,我们把这种现象成为溅射现象, 而通过离子的冲击作用可极大促进物体表面化学反应发生的几率。 (4)紫外线与物体表面的作用 紫外线具有很强的光能,可使附着在物体表面的物质的分子 键发生断裂而分解,而且紫外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透过物质 表面深达数微米而产生反应作用。
2.1.2.3 等离子体与物体表面的作用 在等离子体中,除了气体分子、离子和电子外,还存在受到 能量激励状态的电中性的原子或者原子团(又称自由基),以及等 离子体发射出的光线,其中波的长短、能量的高低在等离子体和物 质表面相互作用时有着重要作用。 (1)原子团等自由基与物质表面的反应 由于这些自由基呈电中性,存在寿命较长,而且在等离子体 中的数量多于离子,因此自由基在等离子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 由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传递的“活化”作用, 处于激发状态的自由基具有较高的能量,因此易与物质表面分子结 合时形成新的自由基,新形成的自由基同样处于不稳定的高能量状 态,很可能发生分解反应,再变成较小分子的同时生成新的自由基, 这种反应过程还可能继续进行下去,最后分解成水、二氧化碳之类 的简单分子。在另一些情况下,自由基与物质表面分子结合的同时, 会释放出大量的结合能,这种能量又成为引发新的表面反应推动力, 从而引发物质表面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除去。

WB技术要点和常见问题分析 (1)

WB技术要点和常见问题分析 (1)
标本中靶蛋白含量太低
增加标本上样量。
洗膜过度
缩短洗涤时间
HRP抑制剂
所用溶液和容器中避免含有叠氮化钠
抗体活性降低
选择在有效期内的抗体,工作液现配现用,避免长时间放置
蛋白转移不充分
见上述
封闭过度
减少封闭剂的量或缩短时间;换用不同封闭剂类型
曝光时间过短
延长曝光时间
HRP抑制剂
所用溶液和容器中避免含有叠氮化钠
条带位置(大小)不对;或有非特异性条带
二抗的非特异性结合
增加一个对照:不加一抗,其他操作过程不变,即可验证背景是否由二抗系统来源。选择其他二抗(特异性更强的,只针对重链的)
一抗的特异性不够
使用单克隆或者亲和纯化的抗体,保证抗体的特异性
蛋白降解
使用新鲜制备的标本,并过程及强度
抗体浓度过高
降低抗体(一抗、二抗)浓度,可以减少非特异性条带
蛋白上样量过大
降低上样量
背景有斑点
封闭剂中有聚集体
使用前过滤封闭试剂
HRP耦联二抗中有聚集体
过滤二抗试剂,去除聚集体
膜上出现反像(暗背景上白色带)
HRP含量过高
降低酶联二抗的浓度
WB技术要点和常见问题分析
WB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可能原因分析
问题
可能原因
验证或解决办法
转膜不充分
膜没有完全均匀湿透
使用100% methanol浸透膜
靶蛋白分子量小于10,000
选择小孔径的膜,缩短转移时间
靶蛋白等电点等于或接近转移缓冲液pH值
可尝试使用其他缓冲液如CAPS缓冲液(pH 10.5)或使用低pH值缓冲液如乙酸缓冲液
没有阳性条带
抗体染色不充分
增加抗体浓度,延长孵育时间

WB实验步骤详解

WB实验步骤详解

WB实验步骤详解Western blotting (WB)是一种用于检测蛋白质的技术,它可以分析蛋白质的大小、数量和结构。

WB通常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在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蛋白质的修饰状态。

本文将详细介绍WB实验的步骤,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技术。

步骤一,细胞或组织的裂解。

WB实验的第一步是将细胞或组织裂解,以释放蛋白质。

通常使用RIPA缓冲液或其它含有蛋白酶抑制剂的裂解液来裂解细胞或组织。

裂解液中的蛋白酶抑制剂可以防止蛋白质在裂解过程中被降解,保证蛋白质的完整性。

步骤二,蛋白质的分离。

裂解后的细胞或组织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需要将这些蛋白质分离出来。

通常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来分离蛋白质。

SDS-PAGE可以根据蛋白质的大小将其分离成不同的条带,方便后续的检测。

步骤三,将蛋白质转移到膜上。

分离后的蛋白质需要转移到膜上,以便进行免疫印迹检测。

通常使用半湿式或全湿式电泳转印系统将蛋白质转移到聚偏氟乙烯(PVDF)或硝酸纤维素膜上。

转印的时间和电压需要根据蛋白质的大小和数量来确定。

步骤四,膜的封闭。

转移完蛋白质后,需要将膜进行封闭,以防止非特异性结合。

封闭通常使用5%脱脂奶粉或蛋白质封闭剂进行,可以有效地减少非特异性结合,并提高抗体对目标蛋白的特异性识别。

步骤五,抗体的孵育。

封闭后的膜需要与特异性的一抗进行孵育。

一抗可以是针对目标蛋白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

孵育时间和温度需要根据抗体的性质来确定,通常在4°C下孵育一晚上。

步骤六,膜的洗涤。

孵育完一抗后,需要对膜进行洗涤,以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和非特异性结合。

洗涤液通常是含有Tween-20的PBS或TBST缓冲液,需要进行多次洗涤以确保膜的干净。

步骤七,二抗的孵育。

洗涤完膜后,需要与特异性的二抗进行孵育。

二抗通常是与酶或荧光素结合的抗体,可以识别一抗并发出特定的信号。

孵育时间和温度需要根据二抗的性质来确定。

步骤八,膜的洗涤。

western原理和实验技术体会

western原理和实验技术体会

Western的原理几乎所有蛋白质电泳分析都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上进行,而所用条件总要确保蛋白质解离成单个多肽亚基并尽可能减少其相互间的聚集。

最常用的方法是将强阴离子去污剂SDS与某一还原剂并用,并通过加热使蛋白质解离后再加样于电泳凝胶上。

变性的多肽与SDS结合并因此而带负电荷,由于多肽结合SDS的量几乎总是与多肽的分子量成正比而与其序列无关,因此SDS多肽复合物在聚丙烯酰凝胶电泳中的迁移只与多肽的大小相关。

在达到饱和的状态下,每克多肽约可结合1.4克去污剂,借助已知分子量的标准参照物,则可测算出多肽链的分子量。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大多在不连续缓冲系统中进行,其电泳槽缓冲液的pH值与离子强度不同于配胶缓冲液,当两电极间接通电流后,凝胶中形成移动界面,并带动加入凝胶的样品中所含的SDS多肽复合物向前推进。

样品通过高度多孔性的积层胶后,复合物在分离胶表面聚集成一条很薄的区带(或称积层)。

曲于不连续缓冲系统具有把样品中的复合物全部浓缩于极小体积的能力,故大大提高了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分辨率。

样品和积层胶中含Tris-Cl(pH6.8),上下槽缓冲液含Tris-甘氨酸(pH8.3),分离胶中含Tris-Cl(pH8.8)的。

系统中所有组分都含有0.1%的SDS(Laemmli,1970),样品和积层胶中的氯离干形成移动界面的先导边界而甘氨酸分子则组成尾随边界,在移动界面的两边界之间是一电导较低而电位滴度较陡的区域,它推动样品中的多肽前移并在分离胶前沿积聚,此处pH 值较高,有利于甘氨酸的离子化,所形成的甘氨酸离子穿过堆集的多肽并紧随氯离子之后,沿分离胶泳动。

从移动界面中解脱后,SDS多肽复合物成一电位和pH值均匀的区带泳动穿过分离胶,并被筛分而依各自的大小得到分离。

电泳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通常用来查看蛋白混合物样品的复杂程度和监测纯化效果。

这种方法分离效果极好,可惜很难在不丧失精度情况下放大到制备规模,因为随着胶厚度的增加,电泳时的热效应会严重干扰蛋白的泳动。

WB试验每步原理和技术及试剂的分析

WB试验每步原理和技术及试剂的分析

WB试验每步原理和技术及试剂的分析WB(Western Blotting)试验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析技术,通过将复杂的混合蛋白质样品进行分离、转移、固定和检测,从而鉴定所感兴趣的蛋白质。

以下是WB试验的每步原理、技术及试剂的分析:1.蛋白质提取:首先需要从细胞或组织中提取蛋白质。

该步骤的目的是破坏细胞膜并释放细胞质中的蛋白质。

蛋白质提取的方法通常包括细胞裂解和蛋白质的沉淀。

-细胞裂解:细胞膜的破裂可以通过机械方法(如超声波破碎仪)或化学方法(如离心及化学裂解剂)来实现。

-蛋白质沉淀:提取的细胞裂解液通常含有其他细胞组分,如核酸、多肽和小分子化合物。

这些杂质会影响后续的蛋白质电泳分离。

因此,本步骤通常会进行蛋白质的沉淀以去除杂质。

常用的沉淀试剂包括三氯醋酸(TCA)和四氯化钛(TCA)。

2.SDS-电泳分离:经过蛋白质提取和沉淀后,将蛋白质样品进行电泳分离。

这是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实现的。

该技术利用带负电的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对蛋白质进行界面活性剂处理,使所有蛋白质呈现负电荷,并在线性凝胶中按照分子质量大小进行分离。

-凝胶制备:通常使用7.5%或12%的聚丙烯酰胺凝胶来分离蛋白质。

聚合物原液将与TEMED(N,N,N´,N´-四甲基乙二胺)和铵过硫酸铵(APS)等催化剂混合。

-电泳条件:电泳过程中,将样品加载到凝胶孔上,并在恒定电流下进行电泳。

较大分子量的蛋白质会迁移得更慢,较小分子量的蛋白质则会迁移得更快。

3.蛋白质转移:蛋白质分子在凝胶中的分离只是半成品,需要将蛋白质转移到膜上以进行后续的蛋白质检测。

这是通过蛋白质半湿式或湿式转印技术实现的。

-半湿式转印:在半湿式转印中,凝胶和膜将分别与蛋白质转印缓冲液一起放置在蛋白质转印池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印,蛋白质将从凝胶逐渐转移到膜上。

-湿式转印:湿式转印利用蛋白质转印缓冲液进行蛋白质转印,凝胶和膜与蛋白质转印缓冲液完全接触,并在恒定的电流下进行转印。

WB原理、步骤及总结

WB原理、步骤及总结

实验原理蛋白质印迹是把电泳分离的蛋白质转移到固定基质上,然后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来检测特异性的蛋白分子的技术,包括三个部分: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蛋白质的电泳转移,免疫印迹分析。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主要用于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SDS是阴离子去污剂,能断裂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使分子去折叠,破坏其高级结构。

SDS与大多数蛋白质的结合比为1.4:1,由于SDS带有大量的负电荷,与蛋白质结合时掩盖了不同种类蛋白质间原有的电荷差别,使各种蛋白质带有相同密度的负电荷,形似长椭圆棒,蛋白迁移率与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

因此,利用相对分子质量标准蛋白所作的标准曲线,可以求得未知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

电泳后蛋白质分子嵌在凝胶介质中,探针分子很难通过凝胶孔,将蛋白质从凝胶转移到固定基质上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免疫检测分析。

方法有两种:①水平半干式转移即将凝胶和固定基质似三明治样夹在缓冲液浸湿的滤纸中间,通电10~30min可完成②垂直湿式转移即将凝胶和固定基质夹在滤纸中间,浸在转移装置的缓冲液中,通电2~4h或过夜可完成。

固定基质通常有硝酸纤维素膜、聚偏二氟乙烯膜和尼龙膜。

蛋白质转移到固定化膜上之后,通过蛋白质染料如丽春红S检测膜上的总蛋白,或用考马斯亮蓝检测凝胶上的蛋白剩余量,以验证转移是否成功。

用抗体作为探针进行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检测抗原蛋白,分为4步:①用非特异性、非反应活性分子封阻固定化膜上未吸附蛋白的自由结合区,以防止作为探针的抗体结合到膜上,出现检测时的高背景②固定化膜用专一性的一抗温育,使一抗与膜上的抗原蛋白分子特异性结合③酶标二抗与一抗特异结合④加入酶底物,适当保温,膜上便可见到颜色反应,检测出抗原蛋白区带。

主要溶液10%分离胶水 3.3mL、30% 丙烯酰胺混合液 4.0mL、1.0mol/L Tris(pH8.8)2.5mL、10% SDS 0.1mL、10%过硫酸铵0.1mL、TEMED 0.004mL5%浓缩胶水 2.7mL、30%丙烯酰胺混合液0.67mL、1.0mol/L Tris0.5mL、10%SDS0.04Ml/10%过硫酸铵0.04mL、TEMED0.004mL1×Tris –甘氨酸电泳缓冲液Tris碱3.03g、甘氨酸18.77g、SDS 1g,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L2×SDS凝胶加样缓冲液Tris-HCl(pH6.8) 100mmol/L,β-巯基乙醇10%,10%甘油,0.01%溴酚蓝,10%SDS转移缓冲液Tris 2.45g,甘氨酸11.25g,甲醇100mL,加去离子水至1LTBSTTris 1.21g NaCl 8.77g,Tween-20 1 mL,加去离子水至1LStripping1.3mL Tris (pH 6.8),4mL10%SDS,140µlβ-巯基乙醇,用水定容到20mL 实验步骤1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⑴凝胶配置①分离胶的配置:将配置好的分离胶液混匀后迅速倒入胶槽中,至距离短玻璃板顶端约2cm处,停止灌胶。

WB工艺技术

WB工艺技术

2.2.2 WB种类
(1)热压焊接(TCB)
利用微电弧使φ25~φ50um的Au丝端头熔化成球状,通
过送丝压头将球状端头压焊在裸芯片电极面的引线端子,
形成第1键合点;然后送丝压头提升,并向基板位置移动
•2021/6/7
•7
(2)活泼气体和不活泼气体等离子体
活泼气体和不活泼气体等离子体,根据产生等离子 体时应用的气体的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不活泼气体等离 子体和活泼气体等离子体两类,不活泼气体如氩气(Ar)、 氮气(N2)、氟化氮(NF3)、四氟化碳(CF4)等,活 泼气体如氧气(O2)、氢气(H2)等,不同类型的气体 在清洗过程中的反应机理是不同的,活泼气体的等离子体 具有更强的化学反应活性。
从而引发物质表面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除去。
•2021/6/7
•9
(2)电子与物体表面的作用 一方面电子对物质表面的撞击作用,可以促使吸附在物质表
面的气体分子发生分解和解析,另一方面大量的电子撞击有利引起 化学反应。出于电子质量极小,因此比离子的移动速度要快得多, 当进行等离子处理时,电子要比离子更早到达物质表面,并使表面 带有负电荷,这有利于引发进一步反应。
等离子体清洗键合区。等离子态气体和污染物反应生成挥
发性的气体(如CO2和H2O),然后由真空系统吸走这些
气体。清洗后采用俄歇电子能谱(AES)、X光电子能谱
(XP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键合区表面进行检
测,检测结果表明氧化物沾污的含量大大降低,但是对键
合区周围的钝化层也造成了很大的损伤。
•2021/6/7
•2021/6/7
•14
(4) 陶瓷封装电镀前等离子体清洗
陶瓷封装中通常使用金属浆料印制线作键合区、盖板 密封区。在这些材料的表面电镀Ni、Au前采用等离子体清 洗,可去掉有机物沾污,明显提高镀层质量。

WB工艺技术..

WB工艺技术..

1.4 封装密度正愈来愈高 封装密度的提高有三方面: (1)硅片的封装效率 = 硅芯片面积/封装所占印制板 面积 = Sd/Sp不断提高; (2)封装的高度不断降低; (3)引线节距不断缩小; 引线布置从封装的两侧发展到封装的四周,到封装的 底面。这样使单位封装体积的硅密度和引线密度都大大提 高。
(2)化学反应 在化学反应里常用的气体有氢气(H2)、氧气(O2 )、甲烷(CF4)等,这些气体在电浆内反应成高活性的 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会进一步与材料表面作反应。其反应 机理主要是利用等离子体里的自由基来与材料表面做化学 反应,在压力较高时,对自由基的产生较有利,所以若要 以化学反应为主时,就必须控制较高的压力来近进行反应 。例如氧气等离子体形成过程如下:
等离子体清洗技术的最大特点是不分处理对象的基材类 型,均可进行处理,对金属、半导体、氧化物和大多数高 分子材料,如聚丙烯、聚脂、聚酰亚胺、聚氯乙烷、环氧、 甚至聚四氟乙烯等都能很好地处理,并可实现整体和局部 以及复杂结构的清洗。正确的等离子体清洗不会在表面产 生损伤层,表面质量得到保证;由于是在真空中进行,不 污染环境,保证清洗表面不被二次污染。
WB工艺报告
一、IC封装发展趋势 1.1 芯片封装工艺 1.2 芯片与封装的互连 1.3 微电子封装和PCB板之间的互连 1.4 封装密度正愈来愈高 二、IC封装工艺 2.1 等离子清洗工艺 2.2 WB工艺 2.3 推拉力测试
一、IC封装发展趋势
1.1 芯片封装工艺 从逐个管芯封装到出现了圆片级封装,即先将圆片 划片成小管芯,再逐个封装成器件,到在圆片上完成封 装划片后就成器件。 1.2 芯片与封装的互连 从引线键合(WB)向倒装焊(FC)转变。 1.3 微电子封装和PCB板之间的互连 已由通孔插装(PTH)为主转为表面贴装(SM面的作用 在等离子体中,除了气体分子、离子和电子外,还存在受到 能量激励状态的电中性的原子或者原子团(又称自由基),以及等 离子体发射出的光线,其中波的长短、能量的高低在等离子体和物 质表面相互作用时有着重要作用。 (1)原子团等自由基与物质表面的反应 由于这些自由基呈电中性,存在寿命较长,而且在等离子体 中的数量多于离子,因此自由基在等离子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 由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传递的“活化”作用, 处于激发状态的自由基具有较高的能量,因此易与物质表面分子结 合时形成新的自由基,新形成的自由基同样处于不稳定的高能量状 态,很可能发生分解反应,再变成较小分子的同时生成新的自由基, 这种反应过程还可能继续进行下去,最后分解成水、二氧化碳之类 的简单分子。在另一些情况下,自由基与物质表面分子结合的同时, 会释放出大量的结合能,这种能量又成为引发新的表面反应推动力, 从而引发物质表面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除去。

wb实验的原理和步骤

wb实验的原理和步骤

wb实验的原理和步骤WB实验的原理和步骤。

WB实验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检测方法,它可以用来检测目标蛋白在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技术之一。

本文将介绍WB实验的原理和步骤,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实验技术。

一、实验原理。

WB实验的原理主要基于蛋白质的电泳分离和免疫印迹技术。

首先,将待检测的蛋白样品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分离,然后将分离后的蛋白转移到聚丙烯酰胺膜上,接着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结合,最后通过化学发光或显色反应来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水平。

二、实验步骤。

1. 样品制备,将待检测的蛋白样品加入SDS-PAGE样品缓冲液,加热变性,然后进行电泳分离。

2. 凝胶电泳,将样品加载到SDS-PAGE凝胶孔中,连接电源进行电泳分离,直至蛋白样品分离完全。

3. 转膜,将分离后的蛋白转移到聚丙烯酰胺膜上,可以选择湿式转膜或半干式转膜的方法,转膜时间和电流密度需要根据蛋白的大小和数量进行调整。

4. 封闭,将转膜后的膜放入封闭液中,封闭蛋白质膜上的非特异性结合位点,减少后续免疫印迹过程中的非特异性结合。

5. 抗体结合,将封闭后的膜与特异性一抗抗体孵育,使抗体与目标蛋白结合。

6. 洗膜,将膜进行多次洗涤,去除未结合的抗体。

7. 二抗结合,将膜与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二抗孵育,二抗与一抗结合形成复合物。

8. 洗膜,将膜进行多次洗涤,去除未结合的二抗。

9. 显色或发光,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化学发光或显色反应,观察目标蛋白的表达水平。

三、实验注意事项。

1. 样品制备时需加入还原剂和变性剂,使蛋白完全变性并且带有负电荷,便于电泳分离。

2. 蛋白转膜时,需保持膜的完整性,避免出现气泡和损坏,影响后续的免疫印迹效果。

3. 免疫印迹过程中的抗体孵育和洗膜步骤需要严格控制时间和条件,以保证特异性结合和减少非特异性结合。

4. 显色或发光反应的时间和条件也需要根据实验情况进行优化,以获得清晰的实验结果。

westernblot实验原理

westernblot实验原理

westernblot实验原理
Western blot实验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析技术,其原理涉及蛋白质的分离、转移和检测。

首先,样品中的蛋白质会被电泳分离成不同大小的片段,然后将这些片段转移到聚丙烯酰胺凝胶膜上。

接着,膜上的蛋白质会与特定的抗体结合,形成蛋白质-抗体复合物。

最后,通过添加特定底物,可以观察到这些复合物的位置和强度,从而定量分析蛋白质的表达水平。

这项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被广泛应用,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和医生了解蛋白质的表达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WB工艺技术

WB工艺技术

WB工艺技术WB工艺技术是一种将水泥与高分子乳液,填料等物质以一定比例混合后制成的新型高效凝胶型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等领域。

WB工艺技术具有优异的使用性能和可塑性,对环境友好且耐久性强。

首先,WB工艺技术的成分非常简单。

它由水和WB粉料(包括聚乙烯醇、改性聚乙烯醇等)组成。

这些成分都是环保无害的,并且不会产生有毒气体。

同时,WB粉料具有较好的耐候性和防水性能,可以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使用。

其次,WB工艺技术的使用非常灵活。

通过调整乳液的浓度和稠度,可以制作出不同材料的WB。

这些材料可用于修补墙面、涂刷屋顶、填补裂缝等。

此外,WB还可以用于制作防水卷材、防潮垫等特殊工程材料,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和粘附能力。

同样重要的是,WB工艺技术具有优异的耐久性。

经过严格的实验室测试,WB工艺技术被证明具有较高的耐酸碱性和耐腐蚀性。

它可以在各种恶劣环境下使用,如高温、低温和潮湿条件下的建筑物。

而且,WB的耐久性也与施工技术有关,只需按照正确的施工步骤和配比要求进行使用。

此外,WB工艺技术还具有较好的施工性能。

使用WB可以实现快速施工,可直接涂刷在墙面、屋顶等表面,减少了乳胶漆的使用量,节约成本。

施工过程中,WB乳胶粉经过高速搅拌后形成乳状液体,并且易于控制粘度和流动性。

同时,WB施工后迅速变干,节省了施工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最后,WB工艺技术对环境友好。

WB工艺技术中不含有害物质和挥发性有机溶剂,减少了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污染。

所以WB可以广泛应用于家庭装修及儿童房间等对环保要求较高的场所。

此外,WB乳液中含有一定比例的水,施工过程中不会产生有毒气体,并且具有较好的防火性能。

综上所述,WB工艺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新型材料。

它具有优异的使用性能和可塑性,对环境友好且耐久性强。

在建筑、工程等领域广泛应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

期待未来WB工艺技术能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成为建筑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wb工艺技术浅析

wb工艺技术浅析

wb工艺技术浅析WB工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精密制造工业的连接工艺,在电子、机械、汽车等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

WB工艺的全称是湿接焊(Wet Bonding),它是一种采用金属活性片或活动形式的松紧型胶粘剂来连接两个或多个件的工艺。

WB工艺的主要特点是连接力强、耐久性好、连接迅速、易于操作,同时具有无污染、无损伤、无残留等优点。

在传统的连接工艺中,常常使用的是焊接和铆接等方法,这些方法需要经过多道工序,而且易造成热变形和压力集中等问题。

而WB工艺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同时保持连接的稳固性。

WB工艺的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要连接的两个件,然后将金属活性片或者活动形式的松紧型胶粘剂置于两个件的接头处。

接着将两个件对准,并施加足够的压力,以保证连接的稳固。

在施加压力后,粘接剂会迅速凝固,在凝固的过程中形成强力的粘合。

整个连接过程一般只需数秒钟左右,非常快速高效。

WB工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电子行业,WB工艺常用于连接电子元件、电池等;在机械行业,WB工艺常用于连接各种机械件、零部件等;在汽车行业,WB工艺常用于连接车身结构、座椅等。

此外,WB工艺还可以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

尽管WB工艺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WB工艺对连接的件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一定的表面光洁度和粘合性。

其次,由于WB工艺是一种胶粘剂连接工艺,所以连接的件不能承受过高的温度和压力。

最后,由于WB工艺是一种湿接焊技术,对环境的湿度要求较高,不能在过于干燥的环境中施工。

总的来说,WB工艺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精密连接技术。

它通过金属活性片或活动形式的松紧型胶粘剂来连接,具有连接力强、耐久性好等特点。

它在电子、机械、汽车等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连接质量。

然而,WB工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特性和环境条件。

WB原理、步骤与总结

WB原理、步骤与总结

实验原理蛋白质印迹是把电泳分离的蛋白质转移到固定基质上,然后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来检测特异性的蛋白分子的技术,包括三个部分: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蛋白质的电泳转移,免疫印迹分析。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主要用于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SDS是阴离子去污剂,能断裂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使分子去折叠,破坏其高级结构。

SDS与大多数蛋白质的结合比为1.4:1,由于SDS带有大量的负电荷,与蛋白质结合时掩盖了不同种类蛋白质间原有的电荷差别,使各种蛋白质带有相同密度的负电荷,形似长椭圆棒,蛋白迁移率与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

因此,利用相对分子质量标准蛋白所作的标准曲线,可以求得未知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

电泳后蛋白质分子嵌在凝胶介质中,探针分子很难通过凝胶孔,将蛋白质从凝胶转移到固定基质上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免疫检测分析。

方法有两种:①水平半干式转移即将凝胶和固定基质似三明治样夹在缓冲液浸湿的滤纸中间,通电10~30min可完成②垂直湿式转移即将凝胶和固定基质夹在滤纸中间,浸在转移装置的缓冲液中,通电2~4h或过夜可完成。

固定基质通常有硝酸纤维素膜、聚偏二氟乙烯膜和尼龙膜。

蛋白质转移到固定化膜上之后,通过蛋白质染料如丽春红S检测膜上的总蛋白,或用考马斯亮蓝检测凝胶上的蛋白剩余量,以验证转移是否成功。

用抗体作为探针进行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检测抗原蛋白,分为4步:①用非特异性、非反应活性分子封阻固定化膜上未吸附蛋白的自由结合区,以防止作为探针的抗体结合到膜上,出现检测时的高背景②固定化膜用专一性的一抗温育,使一抗与膜上的抗原蛋白分子特异性结合③酶标二抗与一抗特异结合④加入酶底物,适当保温,膜上便可见到颜色反应,检测出抗原蛋白区带。

主要溶液10%分离胶水3.3mL、30% 丙烯酰胺混合液4.0mL、1.0mol/L Tris(pH8.8)2.5mL、10% SDS 0.1mL、10%过硫酸铵0.1mL、TEMED 0.004mL5%浓缩胶水2.7mL、30%丙烯酰胺混合液0.67mL、1.0mol/L Tris0.5mL、10%SDS0.04Ml/10%过硫酸铵0.04mL、TEMED0.004mL 1×Tris –甘氨酸电泳缓冲液Tris碱3.03g、甘氨酸18.77g、SDS 1g,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L2×SDS凝胶加样缓冲液Tris-HCl(pH6.8)100mmol/L,β-巯基乙醇10%,10%甘油,0.01%溴酚蓝,10%SDS转移缓冲液Tris 2.45g,甘氨酸11.25g,甲醇100mL,加去离子水至1LTBSTTris 1.21g NaCl 8.77g,Tween-20 1 mL,加去离子水至1LStripping1.3mL Tris (pH 6.8),4mL10%SDS,140µlβ-巯基乙醇,用水定容到20mL实验步骤1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⑴凝胶配置①分离胶的配置:将配置好的分离胶液混匀后迅速倒入胶槽中,至距离短玻璃板顶端约2cm处,停止灌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离子体清洗技术的最大特点是不分处理对象的基材类 型,均可进行处理,对金属、半导体、氧化物和大多数高 分子材料,如聚丙烯、聚脂、聚酰亚胺、聚氯乙烷、环氧、 甚至聚四氟乙烯等都能很好地处理,并可实现整体和局部 以及复杂结构的清洗。正确的等离子体清洗不会在表面产 生损伤层,表面质量得到保证;由于是在真空中进行,不 污染环境,保证清洗表面不被二次污染。
(2)活泼气体和不活泼气体等离子体
活泼气体和不活泼气体等离子体,根据产生等离子 体时应用的气体的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不活泼气体等离 子体和活泼气体等离子体两类,不活泼气体如氩气(Ar)、 氮气(N2)、氟化氮(NF3)、四氟化碳(CF4)等,活 泼气体如氧气(O2)、氢气(H2)等,不同类型的气体 在清洗过程中的反应机理是不同的,活泼气体的等离子体 具有更强的化学反应活性。
2.1.2.3 等离子体与物体表面的作用 在等离子体中,除了气体分子、离子和电子外,还存在受到 能量激励状态的电中性的原子或者原子团(又称自由基),以及等 离子体发射出的光线,其中波的长短、能量的高低在等离子体和物 质表面相互作用时有着重要作用。 (1)原子团等自由基与物质表面的反应 由于这些自由基呈电中性,存在寿命较长,而且在等离子体 中的数量多于离子,因此自由基在等离子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 由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传递的“活化”作用, 处于激发状态的自由基具有较高的能量,因此易与物质表面分子结 合时形成新的自由基,新形成的自由基同样处于不稳定的高能量状 态,很可能发生分解反应,再变成较小分子的同时生成新的自由基, 这种反应过程还可能继续进行下去,最后分解成水、二氧化碳之类 的简单分子。在另一些情况下,自由基与物质表面分子结合的同时, 会释放出大量的结合能,这种能量又成为引发新的表面反应推动力, 从而引发物质表面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除去。
(2)电子与物体表面的作用 一方面电子对物质表面的撞击作用,可以促使吸附在物质表 面的气体分子发生分解和解析,另一方面大量的电子撞击有利引起 化学反应。出于电子质量极小,因此比离子的移动速度要快得多, 当进行等离子处理时,电子要比离子更早到达物质表面,并使表面 带有负电荷,这有利于引发进一步反应。 (3)离子与物质表面的作用 通常指的是带正电荷的阳离子的作用,阳离子有加速度冲向 带负电荷表面的倾向,此时是物质表面获得相当大的动能,足以撞 击去除表面上附着的颗粒性物质,我们把这种现象成为溅射现象, 而通过离子的冲击作用可极大促进物体表面化学反应发生的几率。 (4)紫外线与物体表面的作用 紫外线具有很强的光能,可使附着在物体表面的物质的分子 键发生断裂而分解,而且紫外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透过物质 表面深达数微米而产生反应作用。
2.1.2.1 等离子清洗分类 等离子体与固体表面发生反应可以分为物理反应(离子 轰击)和化学反应。物理反应机制是活性粒子轰击待清洗 表面,使污染物脱离表面最终被真空泵吸走;化学反应机 制是各种活性的粒子和污染物反应生成易挥发性的物质, 再由真空泵吸走挥发性的物质。
பைடு நூலகம்
(1)物理反应 主要是利用等离子体(如Ar)里的离子作纯物理的 撞击,把材料表面的原子或附着材料表面的原子打掉,由 于离子在压力较低时的平均自由程较长,有得能量的累积, 因而在物理撞击时,离子的能量越高,越是有的作撞击, 所以若要以物理反应为主时,就必须控制较低的压力下来 进行反应,这样清洗效果较好。
二、IC封装工艺
2.1 等离子清洗工艺
2.1.1等离子定义 等离子体是部分电离的气体,是物质常见的固体、 液体、气态以外的第四态。等离子体由电子、离子、自由 基、光子以及其他中性粒子组成。 2.1.2 等离子清洗机理 主要是依靠等离子体中活性粒子的“活化作用”达到 去除物体表面污渍的目的。就反应机理来看,等离子体清 洗通常包括以下过程:无机气体被激发为等离子态;气相 物质被吸附在固体表面;被吸附基团与固体表面分子反应 生成产物分子;产物分子解析形成气相;反应残余物脱离 表面。以下是等离子清洗与传统湿法化学清洗比较:
(2)化学反应 在化学反应里常用的气体有氢气(H2)、氧气(O2 )、甲烷(CF4)等,这些气体在电浆内反应成高活性的 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会进一步与材料表面作反应。其反应 机理主要是利用等离子体里的自由基来与材料表面做化学 反应,在压力较高时,对自由基的产生较有利,所以若要 以化学反应为主时,就必须控制较高的压力来近进行反应 。例如氧气等离子体形成过程如下:
1.4 封装密度正愈来愈高 封装密度的提高有三方面: (1)硅片的封装效率 = 硅芯片面积/封装所占印制板 面积 = Sd/Sp不断提高; (2)封装的高度不断降低; (3)引线节距不断缩小; 引线布置从封装的两侧发展到封装的四周,到封装的 底面。这样使单位封装体积的硅密度和引线密度都大大提 高。
WB工艺报告
一、IC封装发展趋势 1.1 芯片封装工艺 1.2 芯片与封装的互连 1.3 微电子封装和PCB板之间的互连 1.4 封装密度正愈来愈高 二、IC封装工艺 2.1 等离子清洗工艺 2.2 WB工艺 2.3 推拉力测试
一、IC封装发展趋势
1.1 芯片封装工艺 从逐个管芯封装到出现了圆片级封装,即先将圆片 划片成小管芯,再逐个封装成器件,到在圆片上完成封 装划片后就成器件。 1.2 芯片与封装的互连 从引线键合(WB)向倒装焊(FC)转变。 1.3 微电子封装和PCB板之间的互连 已由通孔插装(PTH)为主转为表面贴装(SMT)为主。
2.1.2.2 等离子种类
(1)低温及高温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可分为高温等离子体和低温等离子体两类,在等离子体中,不同 微粒的温度实际上是不同的,所具有的温度是与微粒的动能即运动速度质量有关, 把等离子体中存在的离子的温度用Ti表示,电子的温度用Te表示,而原子、分子 或原子团等中性粒子的温度用Tn表示,对于Te大大高于Ti和Tn的场合,即低压体 气的场合,此时气体的压力只有几百个帕斯卡,当采用直流电压或高频电压做电 场时,由于电子本身的质量很小,在电池中容易得到加快,从而可获得平均可达 数电子伏特的高能量,对于电子,此能量的对应温度为几万度(K),而弟子由 于质量较大,很难被电场加速,因此温度仅几千度。由于气体粒子温度较低(具 有低温特性),因此把这种等离子体称为低温等离子体。当气体处于高压状态并 从外界获得大量能量时,粒子之间的相互碰撞频率大大增加,各种微粒的温度基 本相同,即Te基本与Ti及Tn相同,我们把这种条件下得到的等离子体称为高温等 离子体,太阳就是自己界中的高温等离子体。由于高温等离子体对物体表面的作 用过于强烈,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很少使用,目前投入使用的只有低温等离子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