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制是怎样形成的
知识点4_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内阁制下的首相】
现在普选制是全民普选,按照659个选区, 每区得票最高的获得议员资格,再统计659人 中占多数的党员是哪个党,由这个党的领袖出 任内阁首相,英王在白金汉宫形式上宣布任命 书。首相组建内阁和政府班子,把名单再交国 王批准。而国王是没有可能不批准的。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典型例题】
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拿破
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宪法;1815年波旁王朝
复辟,颁布钦定宪法;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
和国;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年建立法兰西第三
共和国;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内阁的由来】
1.国王经常在一个秘密的小房间里召开会议,因此人 们称之为内阁会议。 2.18世纪初,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组织,只是由少数 大臣参加的一种会议。 3.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 经常主持内阁会议,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 位首相。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和制。
——摘编自《欧洲近现代历史
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两国在代议制
民主发展进程中为什么会呈现如此大的差异性?(8分 )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典型例题】
材料三 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制宪会议一共开了116天……面对 代表们的唇枪舌剑,制宪会议主席华盛顿却几乎一言不发……华 盛顿的沉默和坚持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1787年9月17日,美 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最终形成。……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 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英国责任内阁制
2003年布莱尔准备为伊拉克问题丢官的报道 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在18日英国报纸刊登的一则
专访中表示,在3月英国议会就伊拉克战争问题进行表 决时,他曾命令下属做好准备,以便万一在议会投票中 失败时辞职。
3月18日,布莱尔在英国议会就开战问题的表决中 获得了议会的支持,但他作为工党领袖的威严受到了打 击———因为他所在的工党内部有许多议员在这个问题 上站到了他的对立面。那天,在经过长达9.5个小时的 激烈辩论后,英国议会下院终于以412票对149票通过 了支持“以一切必要手段解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5
近孟德代斯英鸠国说,出当现立过法 权时独,和裁自行的由政就权首不合相复而吗存为在一? 了为。什么?
从下列材料分析英国首相的权力可能受哪些制约?
材料1 布莱尔带领工党自1997年上台,..在伊拉克 战争和内阁丑闻的影响下,支持率近年来不断下跌。
材料2 七名工党议员星期三(06.9.6)宣布辞去政府 职务,要求布莱尔下台。共有17名工党议员在那份公 开信上签字。
D
5.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 立是 A. 17世纪末《权利法案》的颁布 B. 18世纪初责任内阁制的开始形成 C.19世纪中责任内阁制的完善 D.17世纪末《三年法案》的通过
C
7、英国代议制民主政体建立的重要影响是
①有利于英国进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
展的时期
②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
全体一致,集体负责制。 (3)去留方式:
内阁失去下议院信任时,全体辞职或请求国王 下令解散下院,重新进行大选。
7
5、内阁与首相关系:内并阁与全首体相成在员政对治政上府 共集 进体 退负 。责, 6、内阁与议会关系:
内阁制政府对议会全权负责,若遭到议会不信 任案,就得集体辞职;或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一、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含义: 2、形成过程:
制定(政策) 提交(议案) 行使(最高行政权) 协调(政府职权) 紧急状态下紧急行动 必要时宣布提前大选
3、内阁的权力
4、内阁的地位 英国最高行政机构,最高立法动议机构。 19--20世纪以来,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 核心。
思考:你知道卡梅伦作为首相的三重身 份吗?卡梅伦有哪些权力? 政府首脑;议会领袖; 政党领袖; 职权:行政权、立法权、 任免权(内阁成员和非内阁 成员等)、领导内阁权、制定 执行国家大政方针等。
1.首相兼任财政大臣的惯例.
2.加强与辉格党联系,形成了 议会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的 惯例. 3.他加强与下院联系,使下院 权力逐渐加大. 4.开始首相入主唐宁街的惯例. 5.其辞职成为对议会负责惯例
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罗伯特· 沃波尔(1676-1745年)
一、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含义: 2、形成过程: 没有任何成文法律为依据,依靠惯例形成的 (1)起源: 16—18世纪初,枢密院中外交委员会 (2)形成: 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内阁,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 (3)发展: 18C后期,形成内阁可以提前大选惯例 (4)完善: 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
6、议会与内阁的关系: 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后来发展内阁控 制议会
一、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二、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影响 1、代议制的含义: 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 政,讨论和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 2、英国宪政(或政治制度)的特点:
英国议会与内阁的关系
首相
内阁与首相在 政治上共进退
议会大厦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
(行政权)
(国家象征 统而不治)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议会至上”和“虚君制”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又称“责任政府制”或“代议政府制”,处于资产阶级内阁制的较高发展。
它主要是指国家垂下机构的核心——内阁,由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换言之,“议会至上”或“议会主权”原则是英国内阁制奠定的基石,是与“虚君制”并存的。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内阁制的萌芽第一代立宪君主威廉三世性情刚愎,富于政治和军事才能,起初总想在没有内阁顾问的情况下亲自决断大事。
可是当他于1690年夏季率军征伐爱尔兰,又因玛丽女王性格荏弱而难以独掌王权时,便建立了一个9人内阁,襄助女王处理国务。
……威廉三世在即位后的头几年尽力维持一个兼容两党的混合内阁,企图用扶弱抑强的手段来加强自己的势力。
……1694年,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
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人才成为议会中席位较多的党派。
这就不难看出,辉格党人在1695年的胜利不是他们组阁的原因,而是结果。
这种先组织内阁,后得到选民认可的史实,说明当时有内阁而无责任内阁制。
而且,不仅1694年内阁是如此组成的。
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③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通过阅读这条材料,我们可以知道:①1690年,当威廉三世忙于爱尔兰时,他不得不设立内阁,以协助性格荏弱的玛丽女王处理国务。
②设立兼容两党的混合内阁,起初是威廉加强王权的重要手段。
③1694年,当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辉格党人并不是议会中的多数派。
④1695年,辉格党人的胜利是他们先组织内阁,后得到选民认可的结果。
⑤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内阁都不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从这条材料中,我们还可以得知:①从专制国王或立宪君主的角度看,加强王权都是他们最迫切的主观愿望。
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议会与国王和政府大臣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就为内阁制萌芽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第一代立宪君主时期,萌芽中的英国内阁制并不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其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朝的内阁制度,本文将详细介绍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背景、组成结构和运行方式。
一、内阁制度的产生背景明朝建立之初,为了解决朝廷集权过重的问题,减轻皇帝的政务压力,实行内阁制度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内阁制度的产生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1.政务繁杂: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国家面临众多的政务问题,单凭皇帝一人难以应付。
为了提高政务效率,明太祖决定引入内阁制度。
2.扩大参政范围:明朝实行科举制度,让天下士子都有机会参与政治。
内阁制度的引入,为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参与朝政,使得政权更为开放和多元。
3.防止专权:明太祖深知权臣的危害,希望通过内阁制度实现权力分立,避免皇帝的权力过度集中,从而保证朝廷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宁。
二、内阁制度的组成结构明朝的内阁制度主要由六部和尚书组成。
六部分别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它们负责处理朝廷的日常政务。
而尚书则是各部的领导,负责决策和管理。
每个部下设有若干员主事,主事下设员、主事、给事中等职位,分别负责具体的政务处理和辅助尚书的工作,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政治体系。
三、内阁制度的运行方式明朝的内阁制度具有一定的运行方式和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朝会:每天早上,尚书和主事们会依次进入皇帝所在的朝会地点(通常为文华殿),听取皇帝的命令和政策安排,并汇报各部的工作进展。
2.封奏:各部尚书和主事在朝会之后,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向皇帝提出封奏,汇报工作、请示问题或建言献策。
这是内阁制度中重要的决策环节。
3.御案:皇帝在接到各部上奏之后,会针对问题进行研究和决策,并在御案上批示。
各部官员收到御案后,按照批示的内容进行具体操作。
4.抽签:内阁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非常重视平衡利益和各部之间的权力均衡。
为了体现公正和平衡,明朝还使用了抽签制度,通过摇签来决定争议问题的处理方式。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简述明代内阁制形成和演变
明代内阁制是中国封建王朝后期的政治制度之一。
它的形成主要起源于明太祖朱元璋的“三省六部”制度,即刑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都察院七个大臣,负责全国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这一制度的缺陷在于:它是一个由皇帝直接管理的权力机构,导致皇帝权力过于集中、官员任命不稳定、政治腐败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明太祖的孙子明成祖朱棣于1403年派遣王振、陈循等法学家前往日本、朝鲜等国考察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将原来的“三省”改为“东西南北中”的五部,再增设东厂、西厂两个特务机构,以监察政治。
到了明末,内阁制度已经成为朝廷的重要机构。
明神宗时期,内阁由首辅和参政两个官员组成,负责审议政务和草拟诏书。
万历年间,内阁的权力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明朝末年,内阁官员由两个增加到四个,内阁首辅的权力也进一步加强,成为皇帝的重要参谋。
总的来说,明代内阁制经历了从“三省六部”到“五部”再到“内阁”的发展演变,这一制度的形成和演变体现了中国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演进。
- 1 -。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英国责任制内阁制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英国责任制内阁制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英国责任制内阁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英国责任制内阁制含义内阁由议会产生,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英国责任制内阁制形成过程没有任何成文法律为依据,依靠惯例形成的.(1)起源:16-18世纪初,枢密院中外交委员会。
(2)形成:18世纪早期,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首开了英国内阁制的先声。
(3)发展:18C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
(4)完善: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英国责任制内阁制主要职权(1)对提交议会讨论的政策做出最后的决定。
(2)按照议会规定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权力。
(3)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英国责任制内阁制的关系议会与内阁的关系:最高的立法机关议会产生议会,阁员大多由议员兼任,内阁必须集体对议会负责,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英国责任制内阁制的特点1、内阁集体负责制要求任何阁员不能投票反对政府的政策,否则,他必须辞职或被解职;任何阁员不能发言反对,也不能不明确支持内阁的政策;所有的内阁决策都是内阁集体的决策,因此,每个阁员必须准备为所有的政策负政治责任;现任和离任的阁员都不能泄露内阁秘密。
内阁集体负责制对内阁成员的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全体一致,即所有的内阁成员在议会中要一致发言和投票,除非首相和内阁明确认可自由发言和投票。
二是互相信任,即内阁不仅要得到议会的信任(内阁总是可以假定自己得到议会的信任,除非议会表决通过不信任案) ,内阁成员也要充分地互相信任, 否则不能作为同僚共事。
三是保密,即除非经过内阁的认可,所有内阁成员对内阁会议上的讨论和发言不得外泄。
2、个人负责制是指各部主管大臣对本部门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不仅向首相负责,同时要向下院负责,如果文官在执行大臣的政策中擅自行动而出现严重失误,主管大臣不论事先知道与否,都要负责。
内阁制的基本历程
内阁制的基本历程
内阁制是一种政治制度,它源于英国,后来在很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内阁制基于一种理念,即政府的权力应该由一个小团队掌握,这个小团队通常是由总理和其他部长组成的。
这个团队由议会选出,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内阁制的历程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当时,英国的国王统治着整个国家,但是国王的权力受到了议会的限制。
议会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权力,逐渐将国王的权力削减,使自己成为了国家的实际管理者。
这种情况下,内阁制得以诞生。
18世纪,内阁制在英国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
一个有内阁制的政府出现了,内阁成为了决策的中心。
内阁成员通常来自议会,他们代表不同的政党和利益集团。
内阁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但他们都必须服从总理的指挥。
19世纪,内阁制在英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政治党派在英国变得越来越重要,内阁成为了党派的代表机构。
内阁成员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稳定和固定。
这时候,内阁制开始向其他国家传播。
很多国家都采用了这种制度,使内阁制得到了全球的推广和发展。
20世纪以后,内阁制在许多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革。
在一些国家,内阁制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和责任,使得政府更加高效,民主和透明。
在其他国家,内阁制的权力被限制,以保护其他机构的权力。
总之,内阁制的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它从英国开始,
发展到全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
内阁制的发展受到了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变。
内阁制的形成过程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内阁的权力:行政权2、内阁的产生:议会选举,两当竞争多数党为执政党,领袖为首相。
3、内阁与国王的关系: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4、内阁与议会的关系:内阁实际上对议会负责4、内阁与议会的关系:列举英国出兵伊拉克的例子:内阁首相布莱尔是由下议院多数党选举产生,所以他要出兵伊拉克,一般是很轻易就在下议院获得多数票数通过,但也有120多名工党议员对政府动议投出的反对票使首相布莱尔蒙受了打击。
那反对的那部分议员怎么办呢?他就需要首相为自己的决策进行辩护,但是无论辩论结果如何,只要下议院是多数票数通过了,最后英国就可以出兵伊拉克。
讲述这个例子,让学生讨论分析:在责任内阁制下,英国的议会和政府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总结:在责任内阁制下,英国的议会与政府的关系体现为:内阁必须得到下议院议员的支持,内阁设首相必须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领袖。
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这样,内阁制的建立使英国的立法机关得以控制行政,但又不减低后者的行政效率,调节了议会与政府的关系。
此外,也可以看得出:英国的内阁是对议会负责的。
师:那内阁首相与内阁成员是怎样的关系?给学生时间,略微重新阅读课本。
师:最近安倍禁三刚刚因个人理由辞职,那他的内阁成员是否必须和他一起辞职?生:讨论。
通过对此时事讨论,帮学生一起理清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的关系。
板书:5、首相与内阁成员的关系:首相任命内阁成员。
师:所以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君主立宪制度有了长足的发展。
那这一近代政治制度的民主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生:两方面,议会选举和内阁与议会的分权上。
明朝的内阁制明太祖由“胡惟庸案”废除丞相,丞相作为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复存在。
但由于工作量过于庞大,后又设立殿阁大学士,此乃内阁雏形。
最初,殿阁大学士并无实权,只是作为皇帝的智囊团,为皇帝出谋划策。
但随后的发展却出乎了朱元璋的意料。
1402年,永乐帝正式设立内阁,其后,阁臣势力逐渐膨胀,到了万历初期,更是登峰造极地压制了皇帝。
第2课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选修二
第2课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基础探究导读】一、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形成过程(1)萌芽①16世纪初,枢密院正式成立,是代表英王权力的最高行政机关。
②17世纪后期,英王召集外交委员会的部分亲信,共商国是。
③18世纪初,国王还有权任免大臣。
(2)形成①自18世纪早期,英王不再参加内阁会议,而是指定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主持,后形成惯例。
②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③辉格党领袖沃波尔实际上是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内阁制开始形成。
(3)完善: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2、主要职责(1)对提交议会讨论的政策作出最后的决定。
(2)行使最高行政权力。
(3)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
(4)内阁必须集体对议会负责。
3、组阁程序(1)获胜:政党在议会下院选举中获胜。
(2)任命:英王任命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政府首脑。
(3)提名:首相提名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
(4)批准:名单呈请国王批准。
(5)组成:内阁和政府宣告组成。
4、基本特点(1)首相既是政府首脑,又是议会中多数党领袖,是掌握国家实权的关键人物。
(2)内阁和政府必须接受议会监督。
二、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它是一种间接民主,具有更多的弹性、更广泛的包容性和更大的自由度。
(2)政治制度大多保留着中世纪的传统特征。
(3)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没有根本变化,但权力重心发生巨变。
2、影响(1)促使英国进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2)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发展,对欧洲和北美地区,以及其他英国殖民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学思之窗】代议制民主属于间接民主,是指经过公民同意所选举出来的代表来负责制定法律和管理公共事务。
为了监督和防范这些代表及由此产生的政府滥用权力,间接民主通常有一套相应的监督机构对之加以约束。
请思考:为什么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实行的是间接民主,而不是直接民主?提示:一是到了近代,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人口和疆域的扩大,实行直接民主制失去了历史和客观的条件,代议制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选择的政府形式。
知识点4_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பைடு நூலகம்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责任内阁制的概念】
内阁是国家行政机关的核心,总揽国家的行政权 力,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议会负责。
内阁的英文是cabinet,原意是密室。英国国王 很早就有在宫中召集一些贵族、大臣和高级教士开会、 商讨国家大事的传统(即枢密会议)。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内阁制下的首相】
现在普选制是全民普选,按照659个选区, 每区得票最高的获得议员资格,再统计659人 中占多数的党员是哪个党,由这个党的领袖出 任内阁首相,英王在白金汉宫形式上宣布任命 书。首相组建内阁和政府班子,把名单再交国 王批准。而国王是没有可能不批准的。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和制。
——摘编自《欧洲近现代历史
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两国在代议制
民主发展进程中为什么会呈现如此大的差异性?(8分 )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典型例题】
材料三 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制宪会议一共开了116天……面对 代表们的唇枪舌剑,制宪会议主席华盛顿却几乎一言不发……华 盛顿的沉默和坚持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1787年9月17日,美 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最终形成。……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 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内阁的由来】
1.国王经常在一个秘密的小房间里召开会议,因此人 们称之为内阁会议。 2.18世纪初,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组织,只是由少数 大臣参加的一种会议。 3.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 经常主持内阁会议,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 位首相。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
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
2.(2011· 江苏省苏北四市高一通考)“雍正七年(1729 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 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 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②降低了行政效率 ③参与国事决策 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1.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异同点是什么? 精讲:
宰相制
内阁制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 相同点 政务 法定,制度赋 非法定,咨 地位 权 询机构 不 同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点 对皇 权作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用
1.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 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 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 ) A.汉代内外朝制度 B.唐代三省制度 C.元代行省制度 D.明代的内阁制度 答案: D
——明清时期;
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罢免丞相职位,使六部 直接隶属于皇帝,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 2.设立: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 国政的助理机构,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 地位逐渐提高。
3.特点 (1)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2)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 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3)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 六部百司。 4.影响: 加强了专制统治,但后来宦官参政、甚 至控制内阁,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3.清朝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 归流”政策,其中“改土归流”是指( ) A.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 B.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C.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 D.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统治 答案: D
明 内 阁 政 治 地 位 演 变 图
内阁制概念
内阁制概念
内阁制又称议会制内阁或责任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政治制度。
内阁制起源于英国,由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后来被许多国家采用。
在这种制度下,国家元首通常是虚位国家元首,不掌握实际权力,只是形式上的国家代表;而内阁则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并掌握国家的实际行政权力。
内阁制的主要特点包括:
1. 议会至上: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阁必须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和质询。
2. 内阁组成:内阁由议会中的多数党派或政党联盟组成,内阁成员通常由该党派或联盟的成员担任。
3. 首相或总理:内阁的首脑称为首相或总理,由议会中的多数党派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负责领导内阁的工作。
4. 集体决策:内阁的决策通常是集体决策,内阁成员在讨论和协商后达成一致意见。
5. 不信任投票:如果议会对内阁不满意,可以通过不信任投票来推翻内阁。
如果内阁在不信任投票中失利,必须辞职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内阁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政治制度,它通过议会和内阁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平衡,保证了国家政治的稳定和民主。
简述内阁制的特点。 简答题 (1 分)
简述内阁制的特点。
简答题 (1 分)内阁制是一种政治制度,是一种协商型的政府运作方式。
其主要特点包括内阁的形成、职能和关系以及政务和权力分工等。
首先,内阁制的形成是通过选举或者任命方式产生的,通常由国家元首或者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首脑来指定内阁的成员。
内阁成员通常是经验丰富并且在各自领域有很强的专业能力的政治家、官员或者专业人士。
内阁的组成通常反映了国家的政治平衡和社会多样性。
其次,内阁在国家行政方面有着重要的职能。
内阁是政府的核心集体,负责决策和政策制定。
内阁会议是内阁成员集体研究和讨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重大问题的机构。
内阁成员负责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提供咨询和建议,协助国家元首或首脑制定政策和决策。
同时,内阁也有权力对国家的行政政策进行监督,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
内阁的成员通常需要通过集体的协商和共识来达成决策,并在执行过程中密切合作。
此外,内阁制的特点还包括政务和权力分工。
根据内阁制的原则,每个内阁成员都负责管理和监督自己的专业领域,例如财政、外交、内政等。
内阁成员在自己的领域内享有一定的独立权力,并且有责任向国家元首和国家行政机构负责。
内阁成员之间也有协作和协调的职责,需要就国家政策和决策达成共识。
最后,在内阁制中,政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得到了保障。
内阁成员通常是建立在国会的多数派支持下组成的,所以内阁所代表的是国家的多数意愿。
当内阁出现重大问题时,如丧失了国会的信任或者内阁成员有严重失职等,可能会导致内阁解散和重新组阁。
内阁制的特点使得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并避免了政府的频繁改组。
总之,内阁制是一种协商型的政府运作方式,其特点包括通过选举或任命产生内阁成员,内阁具有决策和政策制定的职能,政务和权力在内阁成员间分工,政府稳定性得到保障等。
内阁制在保证国家稳定运行的同时,也能促进政策的协调和民主决策的实现。
内阁制的基本历程
内阁制的基本历程
内阁制是一种政治制度,其历程由来已久。
最早的内阁制出现在
英国,其基本原理是由元首任命内阁成员来组织政府。
内阁的成员都
是资深的政治家,负责领导各部门的工作,会议议决政治方针,推行
政策措施。
内阁制的演变历程主要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的英国内阁制。
在这个时期,英国国王首相的地位逐渐得到确认,内阁规模逐渐扩大,从而形成了
真正意义上的内阁制度。
第二阶段是19世纪的内阁制。
这个时期内阁制度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如:内阁制度逐渐由时任国王完全掌控转变为其它利益对其施加
影响,如保守党、自由党等;内阁成员的地位得到赋予,逐渐成为政
治家群体的代表。
第三阶段是20世纪内阁制的发展。
在20世纪,内阁制追求更加
政治化、民主化的发展。
内阁的成员数量增加,内阁成员由实际执政
者转变为只占有眼前工作。
总的来说,内阁制历经了很长的历程,从英国内阁制的形成,到
内阁制在其它国家的推广,不断地朝着完善和民主化方向发展。
在现代,内阁制依旧是不少国家的主要政治制度,它通过高效集权的组织
形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内阁制是怎样形成的
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设内阁
3.内阁的性质作用及评价: 1)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 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始终不是明朝中央一级行政机 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一个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
构.
2)它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加强了君主的绝 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 高无上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材料说权臣应运而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根据材料 结合课本讨论宦官和内阁的关系。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 ——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自任东厂提督,锦衣卫的都督, 则由他的干儿子担任。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 内阁,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思考:明代宦官乱政的根源是什么?
巩固练习——
根据教材知识链接思考:土司和流官的区别在 哪里?
土司:允许世袭,各自形成一个 流官:由朝廷委派,有一定任期的, 个势力范围,造成分裂割据状态,实行和汉族相同的治理政策,有利 常常发生叛乱,严重威胁中央 于加强中央集权。 集权。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四讲
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设内阁
3.内阁的性质作用及评价:
【探究活动1】
?
?
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 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 相!” 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神宗实录》卷511页 ——《皇明大政记》
明强化皇权的措施:设内阁
明朝后期,皇帝多不问政事,正德、嘉靖、万历,懒 废堕驰,古之所无。朝政至此,遂有权臣应运而生。 嘉靖朝,内阁首辅夏衍、严嵩弄权;万历朝复有徐阶、 高拱、张居正专权。然有明一代,权臣终不能长久, 非罢即诛,何也?阉宦与之抗衡也!其著者,有王振、 汪直、刘瑾、冯保、魏忠贤。其势不下于内阁。然阉 宦之势终不比于汉唐,何也?内阁与之抗衡也!
内阁制度的形成
内阁制度的形成内阁制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英国的历史背景。
在英国,内阁制度是由贵族群体的压力下形成的。
在英格兰的历史上,由于国君实力不断增强,国王逐渐变得非常强大。
然而,国王个人的权力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决策制定方面。
国王面临着一个问题,他们需要拥有一个可靠的咨询机构,这样他们才能在政府事务上得到反馈和建议。
因此,国王开始依赖于一些重要贵族和大臣的意见来帮助他们决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咨询机构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政治机构,即内阁。
内阁被国王视为强大的咨询和决策机构,并由国王亲自任命和解散。
内阁成为国王与由贵族组成的议会之间的桥梁,起初只是一个由几个重要大臣组成的团队。
这些内阁成员通常由国王视为忠诚和可信任的人选任命,他们对社会和国家事务具有特定的专业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的角色逐渐扩大,并开始参与重要决策的制定。
内阁成员的职责变得更加多样化且具体,以满足日益复杂的政府运作需求。
内阁开始正式的会议制度,不仅仅是简单地为国王提供意见,还开始经过讨论和协商来达成共识。
内阁成为国家政治决策的核心,通过为国王提供建议和支持来推动政府的运作。
内阁制度的形成也受到英国议会制度发展的影响。
议会的存在使得君主不再能够独断独行,国王需要与议会合作来制定政策和法律。
内阁成为国王与议会之间的重要桥梁,同时也作为政府的关键决策机构,起到协调各方利益和维持政治稳定的作用。
内阁制度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内阁制度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国王权力过大所带来的问题,也促进了政府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
内阁制度在英国的成功也影响到了其他国家,成为现代民主国家政府制度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内阁制度的形成源于英国历史背景中的国君权力过大问题。
通过依赖重要大臣的意见来决策制定,内阁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政府的核心决策机构。
同时,内阁制度也受到议会制度发展的影响,成为国王与议会之间合作与协调的桥梁。
内阁制度的形成不仅在英国,也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政府改革和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
明朝的专制皇权与内阁制度的形成
明朝的专制皇权与内阁制度的形成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其专制皇权和内阁制度的形成对于政治体制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明朝时期专制皇权与内阁制度的嬗变过程。
专制皇权的确立
明朝建立初期,皇权日益集中,皇帝在政治决策和行政管理中的权力愈发强大。
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掌握着国家大政方针,实行专制统治,确保朝廷权力的集中。
内阁制度的兴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需要,明朝逐渐形成了内阁制度。
内阁作为皇帝的参政议政机构,由宰相和内阁成员组成,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议政体系。
皇权与内阁的互动
明朝的专制皇权与内阁制度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
在专制皇权的框架下,内阁作为参政议政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政策制定和实施起着关键性的支持和监督作用。
内阁制度的影响
内阁制度的形成不仅加强了皇权的稳固,也促进了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内阁成员的选任和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协商讨论,使得政治决策更具民主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明朝的专制皇权与内阁制度的相互作用,既体现了专制统治的特点,也展示了政治体制的演变和完善。
专制皇权下的内阁制度为政治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了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明朝政治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历史长河中,明朝的专制皇权与内阁制度的形成,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内阁制度阐述
内阁制度阐述引言:内阁制度是一种政治制度,它在现代民主国家中被广泛采用。
本文将对内阁制度进行阐述,包括其定义、历史、特点以及优缺点等。
通过深入了解内阁制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内阁制度的定义内阁制度是一种由政府首脑和其他高级政府官员组成的政府机构。
其成员通常由国家元首任命,他们负责管理国家政府事务,并就政策和决策向国家元首提供建议。
内阁制度强调集体决策和责任共享原则,具有较强的合作性和协调性。
二、内阁制度的历史内阁制度起源于17世纪英国,当时国王将权力下放给内阁成员来处理政府事务。
这一制度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18世纪后期向其他欧洲国家传播,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内阁制度的特点1. 高度政治化:内阁成员通常是由政党提名和任命,体现了政党政治的重要性,政党间的不同意见和利益在内阁中进行协商和平衡。
2. 集体行动原则:内阁成员共同承担政府事务,形成共同行动和责任共享,减少了任一成员的个人主义行为。
3. 决策和咨询的重要性:内阁成员是国家元首的重要顾问,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推动,帮助国家元首进行决策制定。
4. 均衡权力结构:内阁成员是权力集团的一部分,通过协商、合作和制衡来确保国家政府的平稳运行。
5. 监督和问责制度:内阁成员对内阁政策和行为负有监督和问责的责任,确保政府的合法性和透明度。
四、内阁制度的优点1. 促进政府的决策效率和合理性,减少了个人主义和独断的倾向。
2. 强调政党和权力制衡,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某一人或某一集团手中,有利于民主和国家稳定。
3. 内阁成员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可以提供全面和多元的政策建议,为国家治理提供支持。
五、内阁制度的缺点1. 容易产生内阁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导致政府决策的滞后和矛盾。
2. 内阁成员的任命通常是由国家元首进行,有可能受到个人偏好、政治压力和利益诱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内阁成员的质量和能力参差不齐。
3. 决策过程可能缺乏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容易引发民众的质疑和不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设内阁
3.内阁的性质作用及评价: 1)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 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始终不是明朝中央一级行政机 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一个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
构.
2)它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加强了君主的绝 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 高无上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二)清朝皇权的加强——设立军机处1、过程雍正源自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
清初,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 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 南书房 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凡军国大事都由其决定,皇权 皇权得到扩大 康熙 受到限制。
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皇权受到限制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 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 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 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 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引自赵翼《檐曝 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是在皇帝直接指挥下的最高军政决策和执行 机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办事效率 很高……皇帝有谕,随时奉诏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 毕。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立军机处
4)如何认识军机处设立的作用
a、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b、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发展到顶峰;
【探究活动】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①秦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的。
②汉朝,皇帝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员形成“中朝” 决策机构,来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 朝”。 ③唐宋,由三省长官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多人行宰 相职务,这样相权就分散在许多人手中。
法无 凡 明加强皇权的措施 — · —
A.加重皇帝政务负担,精力不够,影响办事效率。 B.皇权缺少制约机制,社会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 上,君主独裁专制强化,易滋生腐败
设内阁
1、创立原因
明强化皇权的措施:设内阁
——朱元璋废宰相制度,造成皇帝政务繁多,需 要辅臣和顾问 2、内阁形成与发展
时期 名称
材料三 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 …… (属 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1)军机处设立于何时?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和根本 目的是什么?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直接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③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2)军机处的设置有何特点? ④简、精、速、密 3)军机处的地位如何?职责是什么?结果如何? ⑤地位: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结构。 ⑥职责:军机处不是“决策”机构,军机大臣只能秉 承皇帝旨意办事。 ⑦结果: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1.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 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 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 A、汉代的内外朝制度 B、唐代的三省制 C、元代的行省制度 D、明代的内阁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措施: 废丞相 设内阁
2、清朝前期君主专制强化措施: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立军机处 加强对地方控制——实行密折制 (建章立制-----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加强对边疆地区控制
明强化皇权的措施:设内阁
明朝后期,皇帝多不问政事,正德、嘉靖、万历,懒 废堕驰,古之所无。朝政至此,遂有权臣应运而生。 嘉靖朝,内阁首辅夏衍、严嵩弄权;万历朝复有徐阶、 高拱、张居正专权。然有明一代,权臣终不能长久, 非罢即诛,何也?阉宦与之抗衡也!其著者,有王振、 汪直、刘瑾、冯保、魏忠贤。其势不下于内阁。然阉 宦之势终不比于汉唐,何也?内阁与之抗衡也!
胡惟庸骄恣擅权
明强化皇权的措施:废丞相.
全时 奏 不 以 ,作 我 家劾 请 许 后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直属皇帝 一聪 子 《 处奏 立 立 子 字明 孙 死, 者 丞 孙 《 皇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皇 不, , 明 。将 , 相 做 犯文,皇 明 可乱 钦 祖 想一想:废除宰相制的影响是什么? 人武臣帝 祖 改我 承 训 凌群下时 训 易已 朕 首 积极:有利于加强皇权 ,巩固统治 ,消除了皇权与相 。 成 迟 臣 敢 命 , 章 序 权的矛盾 之 , 即 有 , 并 》 》 消极:
结合资料,分析明太祖废丞相的历史原因 威胁皇权,为了强化皇权(根本) .直接
原因.根本原因? 1376年,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总揽地方军政大权 的行中书省,改设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 直接原因: 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隶属中央,地方权力集中到了中央, ①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后,宰相权力过大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②宰相胡惟庸骄横跋扈 ,君权和相权矛盾更加激 那时,掌握实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 ,擅权专恣.1380 化 年 ,.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同时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密折出现前地方与中央(皇帝)的沟通方式 地方官员 上一级地方(或 中央)官员 皇帝
密折出现后地方与中央(皇帝)的沟通方式: 地方官员 皇帝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和发展。
二、中央集权加强-清的边疆政策
(一)基本原则 :1、2、
(二)举措: ①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 、设理藩院(职责、地位) ②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版图 2 、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务 ③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和发展 3、改土归流(含义、地区、历程、作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四讲
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设内阁
3.内阁的性质作用及评价:
【探究活动1】
?
?
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 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 相!” 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神宗实录》卷511页 ——《皇明大政记》
自宪宗成化 以后,到熹宗天启,前后一百六十七年, 皇帝都没有召见过大臣。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 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呈与 ②受司礼监(太监)牵制 皇帝。这样,太监就慢慢地弄了权。甚至皇帝嫌麻烦, 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监批。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 手里,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 张居正是神宗的师傅,而且又是内阁大学士。然而 先生见不到学生面,大学士照政制论,是无法主持政令 ③无实权(指挥不动六部百司) 的。于是张居正只有同司礼监勾结,他才能舒展抱负, 来策动当时的政事。但当时朝臣大家都反对张居正,说 他不像前朝宰相,不是政府正式的行政首长,不该弄权 专政。这批评实在也不错。当时尚书六部才是政府最高 ④无地位(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 行政长官,他们只须听命于皇帝,并不须听命于内阁。
④到明,废宰相,设内阁。但是内阁大臣的权利大小完 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⑤到清,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工 具,军机大臣对皇帝命令只有惟命是从。作用只是上传 下达,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 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
2、密折制——其实就是告密 “所谓奏折,系臣工所上之报告……此类奏折 臣下缄封直达御前,天子亲拆亲阅,旁人不得 与闻……故可称之为奏折政治”。 ——佐伯富 “雍正时期密折政治的运行,可以说是空前绝 后之举,因直至康熙,密折尚未制度化;而乾 隆以降,密折形同题本,且硃批单调乏味,不 能与雍正期相比。” ——杨启樵
回顾1:“大一统”的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从何时?
回顾2:在演进与强化的过程中包括
着几对基本矛盾?
回顾3:在明以前的封建历史进程中,
统治者是怎样逐步解决这两对矛盾的?
——明清时期
主讲人:陈婷婷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专制主义空前强化-明清
中央集权加强-清的边疆政策 评价君主专制政体。
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一)明朝皇权的加强:内阁制度
明 明 太 成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宰相 祖 祖 废除后,原来宰相的职务归属谁?说说这样 朱 朱 棣 元 容易带来怎样的后果。 璋
内阁制是怎样形成的?说明了什么?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设内阁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 , 虽有贤相 明强化皇权的措施 : 废丞相 . , 然其间所用者 历史原因: ,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 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 (认为是)秦速亡的原因 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一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 (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根源 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君臣即对劾奏, 处以重刑. ――摘自《明太祖实录》
材料说权臣应运而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根据材料 结合课本讨论宦官和内阁的关系。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 ——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自任东厂提督,锦衣卫的都督, 则由他的干儿子担任。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 内阁,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思考:明代宦官乱政的根源是什么?
巩固练习——
明强化皇权的措施:设内阁
2、内阁形成与发展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 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 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
明代皇帝的秘书处称为内阁。秘书便是内阁大 学士。太祖、成祖时代,皇帝自己处决事情,口头 吩咐大学士代笔,大学士自然只如一秘书。后来皇 帝年轻不懂事,事事要谘询大学士意见。而且皇帝 因于自己不懂事,也怕和大学士们时常见面,内外 ① 参与处理国政(秘书、票拟) 一应章奏,现由大学士看过,拿一张小签条,写出 他们意见,附贴在公事上,送进宫里,在由皇帝细 阅决定,这在当时叫做“条旨”,就是向皇帝分条 贡献意见的意思。又称“票拟”,是说用一个小条 子(即票)拟具意见,送皇帝斟酌。待皇帝自己看 过,拿这条自撕了,亲用红笔批下,名为“批红”, 亦称“朱批”。批好拿出去,这便是正式的谕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