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代言体叙事诗
杜甫记叙文(大全5篇)
杜甫记叙文(大全5篇)第一篇:杜甫记叙文杜甫的作文:芳草萋萋,子美相忆那,是个充满太多的繁华与不稳定的朝代。
那,是个永远振兴天下为己任的男人。
是谁,安逸自在,于皑皑雪意的风景里,聆听鸟鸣?是谁,豪情天纵,愿登上泰山之颠,俯瞰众生?是谁,忧国忧民,在萧索的鸟泣花凋里,垂泪无言?贞观的繁华悄然褪色,唐皇杨妃也只一抔黄土掩了风流,而你,似乎仍坐在青史的草堂里,疾呼!呐喊!杜甫,杜工部,杜子美。
你写“感时花溅泪”,你作“会当凌绝顶”,你愤然留下“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然而,我印象最深的,仍是你写《石壕吏》的凄楚。
“夜久雨声绝,如闻泣幽咽。
”黯然的月色下,十个字蚀骨焚心,点点,点点,不尽离人泪,断肠苦!国已破,家已亡,谈何凌云壮志?谈何定国安邦!所剩的,也只有这苍白的恨吧!怎能不恨呢?年少的我意气风发,愿上九天揽月,愿跃泰山峰颠,可是而今,大唐啊大唐,你是如此的破败,你是如此的衰朽!你为何只能看见“一骑红尘妃子笑,”忘了“九宫城阙烟尘生!”听吧,安禄山的铮铮铁马!听吧!百姓平民的哭断人肠!我好恨,我好恨,我好恨,我竟不能改变这一切,我竟不能改变这一切!妻,你还好吗?我的儿,你可安康?太白,我的挚友,曾经喝退外国使节,要得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他,终还是放歌于青崖白鹿间,醉卧于月下伊人前,他说:“安能弯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何其一个潇洒!原谅我与你的分离吧,妻,杜甫的肩上只能扛起家国天下,只能放弃儿女情长!“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蝴蝶依旧眷恋着花,大唐,终究错过了你的年华,当年,你踏花归去,马蹄生香,可是,当岁月的洪波肆虐而去,有谁又能想到,垂暮的才子,面对的是国仇家恨, 面对的是鸟泣花凋? 大唐的芙蓉开的雍容而优雅,而你,亦己全无心思,流落剑外五年,你的心,怕是也荒芜了吧!收了,收了!儿子一路小跑来报,“爹,蓟北收了!” 你潸然落泪,我诵着你的诗句,眼泪溃不成军,颠沛流离的日子终于结束。
简论杜甫叙事诗的抒情性
容易理解 他那 忧 国忧 民 的情 怀 和 “ 致君 尧舜 上 ,再 使风 俗 淳” 的伟大理 想抱 负 。相 比而 言 , 原 的浪漫 主义爱 国情 怀 屈 似乎太过 绚烂 , 人有华 而不 实 的错觉 。 让
如 同 样 是 在 国 家 内 外 交 困 的 环 境 下 , 同样 是 忧 国 忧 民 的 思 想 . 情 抒 发 上 也 同样 是 忧 愤 深 广 , 屈 原 和 杜 甫 在 艺 感 但
角度和 民间立场 源 自于他一 生流 离失所 、 沛流 离的生 活道路 , 颠 让他 能够和 百姓 同呼吸 、 共命运 。 甫叙事诗 的抒情性还表 现 杜 在 广泛性上 , 包含 爱 国之情 、 亲情 、 情等各 个方 面, 友 这些真 挚的感情构 筑 了一个理 想的人伦和谐 世界 。 关键 词 : 甫叙 事诗 抒 情性 感 染力 杜
而 杜 甫 则 不 然 . 甫 也 是 一 个 忧 国 忧 民 的 人 , 也 十 分 杜 他
抽 象 , 其代 表作 品 《 骚 》 故 离 中表 达 自己 的忠君 爱 国思 想 多 用 比兴象 征手法 , 如喜用香草 美人意 向 , 王逸 《 汉 离骚序 》 : 日
“ 故善 鸟 、 香草 、 以配 忠贞 , ……灵修 、 美人 , 以譬于君 。” 漫 浪 色彩较 浓 。杜 甫 出生于小 官僚 家庭 , 求官 多不 成 , 之亲 历 加
一
咽” 呢?这种 来 自民间 的真实 写照才 能经 得住 时 间的洗礼 , 在千 百年 后读 来 , 旧可 以感 受 那个 时 代人 们 在水 深火 热 依 里挣 扎 的痛 苦 。这 样 的震撼 力 和感 染 力 , 是 隔岸 观火 般 不 的描 述可 以达 到的效 果 。这 就是 杜诗 比 白诗更 有魅 力 的原
伟大的艺术史诗——论杜甫乐府诗“三吏”“三别(之一)
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伟大的艺术史诗
——论杜甫乐府诗“三吏”“三别"(之一)
夏松凉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近年来理论界,论及杜甫诗歌常常涉及他的一些近体名篇,而对他的乐府名篇《三吏>《三别>则较少涉及 ((石壕吏)除外)。本文相对这两组诗的思想和展开全面深刻论析。本篇首先论术组诗的历史价值和思想意义。认为它们 从不同例面反映安史之乱后的唐代社会现实,构成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集中反映诗人对平叛此次战争态度,和表现
收稿日期:2001一05—11 作者简介:夏松凉(1938一)。男,汉族,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
万 方数据
6
第3期
夏松凉:伟大的艺术史诗——论杜甫乐府诗”三吏“‘三别”(之.)
2001
震动.十民逃散。这时杜甫正在洛阳探亲,相州败后,他随流民回华州任所。,一路上,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等 地,目睹了这场战争带给广大人民的深重灾难,激起他内心的无比痛苦。回华州后,他就把沿途的见闻感 受,经过艺术概括提炼,写成了这一组千古传颂的诗篇。诗中通过石壕老妪、新婚丈夫、末成年的“中男”、 “子孙阵亡尽”的老翁和无家而别的士卒被强征入伍的几个场面的刻画,通过诗中人物的痛苦倾诉,高度概 括地反映出战乱和兵役的极端残酷,反映出人民苦难达到无比深重的地步,以及广大人民惨痛至极又悲愤 至极的情绪,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六首诗在艺术手法卜继承了古乐府的 传统,通过人物的言行用I故书的典型情节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在结构上,诸篇联系紧密,浑然一一体,但又各 写・事,独立成篇。
万 方数据
7
第3期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l
所见以例其余,为当时痛哭而道也”(《青城说社》)..所论本篇思想内容,甚为正确但必须指出的是关于老 妇形象的塑造:一个农家老妇,在如狼似虎的差吏面前,居然主动请求承担为戍守河阳兵士作“晨炊”任务, 确实使人惊叹.浦起龙称赞她“其胆智俱不可及”(《读牡心解》)。“三吏”“三别”虽然是作者“事至东都,目击 成涛”,有许多真实的事实,但它们又是诗人在真实现实生活基础上的高度的艺术概括,因此,在老妪(《石
杜甫的作文800字
杜甫的作文800字关于杜甫的作文800字(通用33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杜甫的作文8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的作文800字篇1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陶醉于你描述的这段爱情。
我总是幻想,也许会有那么一天,我也能等到我的知音,我的司马先生,我的相如郎君。
然后你会为我们的真情,写下另一首千古流传的动人诗篇。
于是我会对你感激不尽。
当然,这只是幻想。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每当读到这句诗,我总会在心里千万遍的重复:我看。
我看。
即使很清除你不知道,你听不到。
失眠的月夜,我总在阳台仰望天空,想着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浪漫,听着星辉如泪泪如帘的伤感,轻轻对自己说:我看。
我看。
我在看这美好的中天月色,即使我没有如你一样的一双慧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杨贵妃已成为历史了,而你还在哀叹这八年的战乱流年么?怀想着故乡的明月更明,看见了今夜的白露更白。
你也希冀着能拥有一双慧眼么?安心吧,你的双眼是如此明亮。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清贫乐道的生活是你追求的么?仕途不畅,壮志难酬,你空有一腔报国之情。
我重游你的故居,心中竟然是这样安详。
沧浪桥下,流水涓涓;茅屋檐下,彩蝶翩翩。
是这安定的美好给了你一双洞察世事的慧眼么?既看到了朱门酒肉臭的张扬,又看到了路有冻死骨的凄惶。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你的狂妄,有谁明白,正是你的悲凉?念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狂,是一种无人理解的执着;读着“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狂,是一种无人在意的豪放。
比你,我晚了一千年;比你,我却年少了半个世纪。
岁在十八狂年,我借着你的光芒,傲世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固执的追求平淡生活,固执的坚持蛋糕店的理想,固执的只看这个世界的美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也是受你庇护的“寒士”之一吧。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杜甫《新婚别》审美赏析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杜甫《新婚别》审美赏析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杜甫《新婚别》审美赏析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代表作就是“三吏三别”。
其中,“三别”中的《新婚别》很有特点,它不但描写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而且借此形象暗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辛酸。
全诗如下: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歌。
诗歌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是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
诗歌首先写道:“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以比兴手法来引起的。
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此时的心理状态——含蓄婉转。
这里,诗人选择的意象很有特点,“兔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
“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而寄生在蓬麻上的兔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
这就比喻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但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虽有依靠,很难指望白头偕老。
诗人以“兔丝附蓬麻”的比喻就自然引出了所要表达的真意——“引起所言之辞”。
诗人接着进入“所言之辞”:“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从中、两句来看,意思很明白,但在语气上确实有怨恨之意。
她怨恨什么?诗人接着写道:“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这就是新嫁娘怨恨的原因。
其中,“结发”二字,说明妇人之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
然而,谁料到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呢!前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你的床席都没有睡暖,这哪里像结发夫妻呢?“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诗人借此强调了新嫁娘的怨恨与无奈之情。
杜甫叙事诗和抒情诗的艺术特点相关介绍
杜甫叙事诗和抒情诗的艺术特点相关介绍文学居士杜甫的诗集保留了1500多首,大致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你知道都有什么艺术特点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学居士杜甫叙事诗的艺术特点1.善于铺陈,高度概括。
元稹谈到杜甫诗的艺术时说杜甫善于“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杜甫诗中用赋法之处很多,但杜甫的“铺陈”,很注意对现实生活作艺术的概括,善于把丰富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浓缩在一些场面中或个别人物形象上。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十个字,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洗兵马》中:“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概括地写出战争带来的创伤。
《羌村三首》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描写兵荒马乱中,家人相逢的场面,虽然写的只是杜甫一家的遭遇,却反映了广大百姓的悲惨命运。
《兵车行》,写的是“道旁过者”和行人的对话,但众多行人的不幸也显示无余。
《新婚别》中写的是一个征人妻的痛苦,却集中了安史之乱中无数青年夫妻生离死别的遭遇。
2、精心刻画细节,于细微处见真实。
《北征》是杜甫的名作,他在诗中回忆自己由凤翔到鄜州省家一路上所见所感,诗中写到家的情景: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这一段描写相当细腻,通过妻子的“衣百结”,儿女的“垢腻脚不袜”“补绽才过膝”以及补丁上颠倒错乱的图案这些细节,形象地反映了战乱中民不卿生、穷困潦倒之象。
《丹青引》写曹霸的才高运蹇,为了表现曹霸绘画的高超本领,杜甫选择了曹霸为功臣画像的细节:“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精到的细节描写,淡化的是故事性,加强的是真实性。
浅析“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范文大全)
浅析“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范文大全)第一篇:浅析“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浅析“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三吏”、“三别”是杜甫叙述诗的代表作,“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与《无家别》。
杜甫写作“三吏”、“三别”的时间是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是时唐朝平叛官军九节度之师与安史叛军交战于相州而遭大溃败,杜甫正是在这相州大溃败大混乱之际离开洛阳返回华州。
在他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沿途耳闻目睹男女老少被捕捉充当兵士役夫的惨痛景象,到处是惊惶恐怖和悲哀叹息,人们遭受极大痛苦和悲伤却无处申诉。
这一切给了他强烈的震动和深刻的印象,触发其内心深广的忧愤。
公元759年3月,杜甫在回到华州之后,将他一路上亲身感受到的人民悲惨遭遇,经过艺术提炼有计划地写成了《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六首不朽的现实主义杰作,其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诗人通过一系列艺术手法使诗的主题思想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下面我将浅析“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
一、对现实生活的概括杜甫的叙事诗,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概括。
选取生活中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角,对其加以叙述描写,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如《垂老别》中,写战争接连不断,杀伤之多的惨状很具有典型性,“万国尽征戎,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无家别》中,描写战后归乡,乡里的面目:“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田园房舍只残留一片野草,人宅已成狐穴,荒无人烟、无人居住。
还有,诗中描写士兵未尽到儿子应有的孝心和责任的诗句,也具有深广的现实内容,“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壑。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全诗情景交融,以景暗示自己的伤感和无奈,以一人之苦反映了当时所有百姓的痛苦。
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还表现在杜甫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
在一两句诗中。
如《无家别》中,“久行见空巷,日瘦气凄惨。
论杜甫诗歌的叙事特征
摘要在我国丰富的文学遗产中,杜甫的诗篇堪称是最可宝贵的部分之一。
本文独辟蹊径从杜甫诗歌的叙事结构特征出发,着眼大方向,关注小视角,以小见大,从顺序合理、主次分明、虚实结合、结构起伏四大方面阐述杜甫诗歌的叙事结构特征。
叙事诗,一般来说,都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杜诗中有不少名篇佳作,笔者通过对其中部分作品的分析,来研究一下杜甫诗歌中是怎样安排结构素材(包括人物、事件等等),怎样为表现主题、塑造形象、抒发感情而出色地组织结构,这对我们理解和研究杜甫这些思想和艺术都很完美的和谐的诗篇,或许还是有些意义的。
关键词:杜甫叙事结构特征引言过去研究杜诗的人,有的是从杜甫的生平入手,总结他一生的创作经验;有的是从集大成的角度出发,综合研究杜甫多方面的成就;也有的从诗体的发展着眼,专门探讨杜甫律诗的创作特色;还有的研究杜诗的诗歌语言、修辞练句、现实主义写作态度和创作方法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文不想对以上诸方面问题重复已有的意见,仅想就杜甫的叙事诗来谈一谈它在叙事结构上的特征。
一、顺序合理,章法整严。
对于文学的结构问题,古人曾有过不少著名论述。
早在六世纪,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中就明确指出:“执术驭篇,似善弈之穷数;弈术任心,如博塞之邀遇。
故博塞之文,借巧傥来,虽前驱有功,而后援难继,少既无以相接,多亦不知所删,乃多少之并惑,何妍媸之能制乎!若夫善弈之文,则术有恒数,按部整伍,以待情会;因时顺机,动不失正。
数逢其极,机入其巧,则义味腾跃而生,辞气丛杂而至。
”在这里,刘勰运用比喻手法将文章创作比作高手下棋,讲究一定的法则和规矩,注意把它们运用于写诗或作文,这样才能掌握创作规律,按照文章的逻辑和思想的发展来安排层次,组织结构,按部就班,因时顺机,使文章上下贯通,文情相合。
这就是刘勰认为的文章进行结构的原则。
笔者认为,杜甫的叙事诗的结构,完全实现了这一原则,也确实达到了这种“顺序合理,章法整严”之境界。
浅析杜甫《北征》的叙事艺术
2020年5月May. ,2020第□卷第3期Vol. 11, No. 3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浅析杜甫《北征》的叙事艺术靳明圆(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00)摘 要:杜甫的五言长篇裁事诗《北征》是具有“史诗”性质的名作。
本文从具体的叙事学理论出发,从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节奏三个方面分析了此诗的丰富而高超的叙事艺术,以此探寻诗人杜甫忧国爱家、感时念乱的圣贤之心。
关键词:杜甫;歳述;叙事诗文章编号:978 -7 -80736 -771 -0(2020)03 -162 -03诗歌作为一种抒情性文体,从《诗经》时代已经出现 了带有史诗性质的诗歌,如《大雅》中的《生民》《皇矣》等;《商颂》中的《玄鸟》《长发》等诸篇,抒情过程中都穿 插着叙事。
直至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 代叙事诗的成熟。
如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直接叙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其故事情节 跌宕起伏,叙事艺术成熟。
建安时期女诗人蔡琰的《悲愤诗》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人物与画面描写地真实而生动。
到了唐代,这种叙中抒情,以情带事的叙事诗已 经成为我国古典叙事诗的主要类型。
杜甫的名篇《北征》受到前人叙事诗的影响,用叙事手法写时事,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了新的高峰。
法国叙事学研究者热奈特提 出,人们谈论的叙事学中的“叙述”这个词包括了三种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一个是讲述故事 的语言组织,还有一个就是叙述行为。
因此本文借用此概念来分析《北征》一诗的叙事艺术。
一、叙述内容1•故事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故事。
只要是叙事,它的叙述就必然是某种“事件”——在某种环境中的某个或某些人身上发生了 些什么,上述的诸种因素仍在不同意义上起着作用。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路有恍惚/⑴《北征》的开篇是由杜甫自叙自己北征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简论杜甫叙事诗的抒情性
简论杜甫叙事诗的抒情性作者:张红欣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15期摘要:杜甫叙事诗的抒情性首先表现在抒情的平民角度上,因而他的诗歌比其他诗人更加质朴而有力量。
这一平民角度和民间立场源自于他一生流离失所、颠沛流离的生活道路,让他能够和百姓同呼吸、共命运。
杜甫叙事诗的抒情性还表现在广泛性上,包含爱国之情、亲情、友情等各个方面,这些真挚的感情构筑了一个理想的人伦和谐世界。
关键词:杜甫叙事诗抒情性感染力叙事和抒情向来都是相依相存的,从《诗经》开始就是如此。
而杜甫惯用的写诗手法就是夹叙夹议,在叙事中发表议论,在议论的字里行间流露自己的思想感情。
杜甫纪实诗中的抒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抒情的平民角度杜甫和白居易的诗都是为百姓代言的典型,这种关心民间疾苦的精神在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细品起来,同样是忧国忧民,他们抒情的角度却大不一样。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本人写诗也的确遵循着这一原则,他的诗歌反映现实生活,讽喻社会,同情人民,语言特点也是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这些都和杜甫的诗风类似,白居易的叙事诗抒情是站在官方的角度,或以居高临下的旁观者的角度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而杜诗抒情是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上感叹,以平凡人的视角真切抒情。
《观刈麦》是白居易诗歌中有名的描写事实,同情百姓,讽喻社会的诗篇。
全诗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喊出了劳动人民的心声。
写作的最大亮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酷行为,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几句是诗最后拔高思想层次的点睛之笔,诗人反思自己不事农桑、坐享俸禄,却没有做出任何有利于人民的好事而感到内疚。
这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白居易是站在官方的角度对广大受苦受难的百姓表示同情,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感慨和哀叹。
《杜甫传》(精美实用)
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
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
回国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
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
作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
作
诗人”(鲁迅语),其诗歌
者
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 《北游及其他》等;作为学
简
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
介
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 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
《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
居)—走出
力下降, 长安到凤翔,
社会贫困
卷入争斗—
日渐加深。
回家探亲
代表作品
1《悲陈陶》 《悲青坂》 2.《春望》
《月夜》 3.《北征》
诗歌特点
时代的变 化反映在 杜甫的诗 中,他在 这些诗中 发扬了他 爱祖国、 爱人民的 精神;此 后唐代的 诗歌有一 部分走向 现实主义 的朴质的 道路。ຫໍສະໝຸດ 人格追 求传记的定义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 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 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从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 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思想 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寻回那 逝去的岁月云烟,感受沉重的历史沧桑。从中 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 和判断。
1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2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谈谈杜甫诗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以叙事诗为
谈谈杜甫诗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以叙事诗为
杜诗在诗歌叙事中有个十分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根据历史事件或者以史诗方式来进行社会全景式描写,不是根据人物或者事件来进行描写,这样更有利于展示整个社会情境。
黑格尔认为西方的该类型史诗不能圆满刻画社会情境,尽管这些描写具有层次性,可是还是不能完整地个别事迹的重点,重点性不突出。
但是,以杜甫诗为代表的中国诗歌都是以小角度来呈现全局观,以诗题来引领全诗内容,而诗歌的重点内容便是根据诗题来进行发散描写。
因此,杜诗的全面性背景式叙事描写与诗题、内容是有机统一的。
安史之乱以后,杜诗作了大量叙事诗,大多都以全面的背景式叙事来揭示诗歌主题,展现诗歌内容,表达他的人文主义关怀以及对社会的深切关注。
论杜甫诗歌的叙事艺术及其价值意义
论杜甫诗歌的叙事艺术及其价值意义论杜甫诗歌的叙事艺术及其价值意义罗雪莲摘要: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大都从“言志”、“源情”的角度出发,注重其抒情性的特点,往往忽略了诗歌的叙事性。
在传统叙事诗的语境下,诗歌叙事不仅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有一个发展的历程。
杜诗不仅仅是诗歌发展的“集大成者”,在诗歌史上处于巅峰地位,其叙事诗非常具有代表性,主要有三方面的叙事特征,而由此可看出杜甫的叙事艺术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关键词:叙事性;杜甫;渊源;艺术特色;价值一、杜甫叙事诗的叙事艺术杜甫早年举进士不第,壮志难酬,此时段的诗歌多为写景抒情赠答之作,也有些叙事类的作品,但重在写宴饮场景或赴会情节。
安史之乱前后,杜甫历经战乱,生涯坎坷,创造了大量的“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这些作品既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叙事精神,展现了当时百姓的生活状况以及逃亡路上的所见所闻,又开创了中唐叙事诗创作的新局面。
孟棨《本事诗》: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1]p17。
这些叙事类型的诗以纪实的手法又经过艺术加工,再现了当时底层人民的生活画面,便了有“以诗记史”,“补史书之阙”之说,这也彰显了杜甫叙事类诗歌的重要意义。
杜诗的叙事手法成熟,其结构布局紧密,层次清晰,生动形象,有极强的画面感,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的艺术特征:(一)常见的倒叙手法倒叙手法虽违背了叙事的次序性原则,但是这种扭曲时间的叙事不仅没有妨碍叙事,而且还使得叙事更加生动,情节跳脱,以突出叙事效果。
杜诗中许多叙事诗都使用了倒装叙事手法,这也是杜甫叙事诗的一大特色。
《兵车行》中首段纪事,凄怆的送别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送别场景引发了一系列问答,“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以问答为过渡,然后再道出征兵送别的缘由。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不仅仅是点出了征兵缘由,还将穷兵黩武的后果赤裸裸地表现出来:“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前村万落生荆棘。
从叙事学看杜甫诗歌的诗史特色
从叙事学看杜甫诗歌的诗史特色导语:杜诗对于叙事主体的成功运用,尤其是“我”是同作者结合在一起的“我―他―他们”的转换流动存在,使得中国叙事诗歌传统中分离的“诗”和“史”在社会历史与个人体验之间找到了较好的结合点。
一、杜诗在中国叙事诗中的历史地位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拥有“诗圣”的极高地位,其诗被称为“诗史”。
“诗史”的称谓,反映了杜甫叙事诗所具有的历史的、叙事的诗歌总体特征,也赋予了后人研究他的叙事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笔者按照叙事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事件、情节、叙事者、人物行为者、时间、空间等){1},对《杜诗全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进行了初步梳理,发现有以下特点:一是杜诗中完全具备叙事因素的叙事诗大概只有五十多首左右,在其全部诗作中,大概占到了 3.5 %左右;二是单个事件的叙事诗歌大概有六十多首,占到其全部诗歌的 4.4 %左右;三是感事、抒情的篇章大约占了全部杜诗的60%以上,是杜诗的主体,即大部分杜诗叙事诗的叙事性比较微弱。
杜诗虽然不像西方史诗一样具有严格的叙事要素,但却是一部拥有精炼的具备叙事基质的几百首叙事短诗的集合体,尤其是他创造性地赋予了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的叙事功能。
尽管具备了叙事特性的诗歌只占了杜诗的极少部分,但杜诗的叙事特征极大地展现了中国古典叙事诗歌的特质,在中国叙事诗中占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叙事学的角度和视角出发,将杜诗放置到中国叙事诗的发展脉络中进行比较,可以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杜诗的叙事特点和艺术地位。
在杜甫之前,即在先秦至魏晋时期的叙事诗中,叙事者已经或多或少、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参与到了诗歌叙事中。
但诗人明显还没有足够意识到在叙事诗中表现叙事主体的存在,即还处于借用“史传”手法写叙事诗的初期阶段。
作品中叙事者基本上呈现为固定的状态――没有视角的交叉和转移,事件始终由一个叙事者来叙述。
即便极少数的作品中出现某些交叉,也非常简单和容易辨别。
在杜甫之后,即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元白等人的叙事长诗等,则明显有意识地利用了叙事者的转变,但与杜甫相比,他们的叙事者明显缩小了,为了事件的完整叙述,他们往往有意放弃了杜诗凸显的叙事主体。
简论杜甫叙事诗的抒情性
简论杜甫叙事诗的抒情性在杜甫以前,文人写的叙事诗是很少的,而杜甫则在诗中大量运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
可以说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了高度成熟,具体看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催典型的艺术概括。
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相似的遭遇,而“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
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分震撼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以如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
第二,杜甫的诗叙事,常融入强烈的抒情。
多数的叙事诗,他其实是作为抒情来写的,例如《羌村三首》,记回鄜州省家事,写重逢如何悲喜交集,写与家人、邻里如何在这悲喜中相见,那种悲哀、同情、无可奈何,都交错在一起。
可以说,杜甫将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他的一些诗,很难分出是抒情还是叙事。
有时还杂以议论,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长篇如此,短篇也如此,有赋的铺排、散文的句法,也有抒情诗的意境创造。
杜甫的诗歌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
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自,并顾全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这类作品很多,如《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子的独白,使我们读起来,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第四,采用俗语。
这是杜诗语言的一大特色。
杜甫在抒情的近体诗中即多用俗语,但在叙事的古体诗中则更为丰富,关系也更为重要。
因为这些叙事诗许多都是写的人民生活,采用一些俗语,自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语言的个性化。
比如同是一个呼唤妻子的动作,在《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一诗中,杜甫用的是“唤妇出房亲自馔”,而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却用的是“叫妇开大瓶”,“叫妇”这一俗语,便显示了田父的本色。
浅谈杜甫“诗史”(一)
浅谈杜甫“诗史”(一)论文关键词:杜甫诗史叙事论文摘要:杜甫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诗史”呢?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首先,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反映了社会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强烈写实性的长篇叙事诗。
其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应该是以叙事为主,带起抒情、议论的长篇巨制,在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
再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多从诗人自身经历的情境出发,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其中饱含了诗人的血泪和苦难坎坷的人生经历。
第四,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必然熔铸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思考及忧国忧民的激情。
“诗史”一词,源自于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擂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这里的“诗史”,指的是前人的诗作。
历史上称杜诗为“诗史”,始见于孟桨《本事诗·高逸》:“杜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
读其文,尽得其故迹。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历代诗话续编》上)。
孟桨(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元和(806一820)、长庆(821一824)间。
应进士试,出人场屋三十余年,至干符二年(875)始登进士第。
光启二年(886),署“前尚书司勋郎中赐紫金鱼袋”。
其事迹略见《唐披言》卷四、《登科记考》卷二十三。
其所撰《本事诗》一卷,所录皆诗歌本事,对理解唐人诗歌写作背景颇有裨益,历来为人所重。
如以光启二年(886)为界,杜诗被人称为“诗史”,是在杜甫(712一770)去世的100余年之后,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
关于杜诗“诗史”的具体内涵,各种辞书、研究著作、文学史说法不一,详略不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中国文学大辞典》“杜甫”条说:“其诗善铺陈,多叙事,全面而忠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后人誉为‘诗史’”。
杜甫《诸将五首·其二》赏析
杜甫《诸将五首·其二》赏析杜甫《诸将五首·其二》赏析在平凡的语文学习过程中,相信大家都接触过很多的古诗词赏析吧,那么怎么赏析一首古诗词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杜甫《诸将五首·其二》赏析,欢迎阅读!杜甫《诸将五首·其二》赏析 1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诸将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作于夔州。
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二首。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未根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
正是由于这样的命意,五首都以议论为诗。
在律诗中发绝大议论,是杜甫之所长,而《诸将》表现尤为突出。
施议论于律体,有两重困难,一是议论费词,容易破坏诗的凝炼;二是议论主理,容易破坏诗的抒情性。
而这两点都被作者解决得十分妥善。
题意在“诸将”,诗却并不从这里说起,而先引述前贤事迹。
“韩公”,即历事则天、中宗朝以功封韩国公的名将张仁愿。
最初,朔方军与突厥以黄河为界,神龙三年(707),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突厥所败,中宗诏张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
仁愿乘突厥之虚夺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突厥南侵之路。
自此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遂安。
首联揭出“筑三城”这一壮举及意图,别有用意。
将制止外族入侵写成“拟绝天骄(匈奴自称“天之骄子”,见《汉书》)拔汉旌”,就把冷冰冰的叙述化作激奋人心的图画,赞美之情洋溢纸上。
不说“已绝”而谓之“拟绝”,一个“拟”字颇有意味,这犹如说韩公此举非一时应急,乃百年大计,有待来者继承。
因而首联实为“对面生情”,明说韩公而暗着意于“诸将”。
颔联即紧承此意,笔锋一转,落到“诸将”方面来。
肃宗时朔方军收京,败吐蕃,皆借助回纥骑兵,所以说“尽烦回纥”。
而回纥出兵,本为另有企图,至永泰元年(765),便毁盟联合吐蕃入寇。
这里追述肃宗朝借兵事,意在指出祸患的原由在于诸将当年无远见,因循求助,为下句斥其而今庸懦无能、不能制外患张本。
杜甫以文为诗论
杜甫以文为诗论杜甫以文为诗论许总对于诗歌史上以文为诗的艺术现象,宋代以后,学人多有论述。
如陈师道《后山诗话》引黄庭坚语:诗文各有体。
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耳。
陈善《扪虱新话》云: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文中有诗,则语句精确:诗中有文,则词调流畅。
可见对于以文为诗的评价,历来就有迥然不同的意见;同时,批评家们认为,以文为诗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如同杜甫的以诗为文,最突出地表现于韩愈的诗歌创作实践。
清人赵瓯北进一步认为:以文为诗,自昌黎始。
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①更将以文为诗断为昌黎之首创,并开宋诗独特风貌之先河,所谓“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②,似成定论。
然而,“韩昌黎生平所心摹力追者惟李、杜二公,顾李、杜之前,未有李杜,故二公才气横恣,各开生面,遂独有千古。
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
惟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扩,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③。
可见韩诗艺术风貌的形成,主要是源于杜诗的。
当然,韩愈在学杜过程中,“辟山开道,自成一家”,对其自身艺术成就及其影响应当有充分的认识,但是通观韩、杜诗,其间渊源脉络,极为明晰,韩诗的主要艺术手段亦皆不出杜诗影响之范畴。
刘辰翁《赵仲仁诗序》云:杜虽诗翁,散语可见,惟韩、苏倾竭变化,如雷霆、河、汉,可惊可快,必无复可憾者,盖以其文人之诗也。
可见杜甫以散语为诗亦即以文为诗对韩诗以及苏轼等宋代诗人创作的积极影响,而韩愈的以文为诗,则是上承杜甫之首创,下启宋代之极盛。
因此,我以为,以文为诗的创始,应当改变传统的说法,从韩愈上溯到杜甫;而研究这一艺术现象的发展规律,对其真正创始者杜甫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加以探讨,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对于历来论者所概括的与韩愈以文为诗并提的杜甫以诗为文的艺术手段,笔者曾撰《杜甫以诗为文论»④,然笔者认为,杜甫是驾驭诗歌与文赋两种艺术形式的大师,他既有以诗为文的实践,也有以文为诗的经验,因此,将杜甫的这两种艺术手段加以比照研究,对于了解他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和融会贯通的艺术本领,也是很有意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甫的代言体叙事诗摘要杜甫从文人抒情记事诗和乐府民歌中寻觅叙事智慧,借鉴叙事技巧,用叙事的方法写时事,使文人乐府的叙事性大大加强。
其中,代言体叙事便是杜甫乐府诗歌的重要特点和重大成就,其主要表现在《前出塞》、《后出塞》及“三别”中。
关键词:代言体叙事《前出塞》《后出塞》“三别”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曾经困守长安十年并身经安史之乱的杜甫,目睹了唐王朝的种种弊政、国家疮痍及民生疾苦,写下了为数不少的乐府诗。
这些乐府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反映现实政治和重大社会事件,具有很强的写实品格。
同时,杜甫从文人抒情记事诗和乐府民歌中寻觅叙事智慧,借鉴叙事技巧,用叙事的方法写时事,使文人乐府的叙事性大大加强。
其中,代言体叙事便是杜甫乐府诗歌的重要特点和重大成就。
一代言体作为一种抒情方式由来已久。
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山鬼》诸篇,以人代神言的方式表达男女神灵间深挚的相思、爱恋之情,由此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闺怨”、“宫怨”诗中代思妇、弃妇言情的文人创作传统。
代言体抒情的好处是能深入抒情主体的内心深处细致入微地进行揣摩体察,推动了诗歌审美心理体验的细腻化和深刻化。
杜甫之前的代言体主要是作为抒情方式而使用的,但在一些代言体诗中蕴含有一定的叙事因素。
如繁钦的《定情诗》从男女双方的邂逅相遇写起,接着写他们互赠信物,表示了坚贞不渝的恋情,然后写女子屡屡与男子约会,期待他能来赴约,但他始终没有出现;李白的《长干行》从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少年情谊写起,写到他们的初婚与离别,离别后的思念与焦虑;鲍照的《代东武吟》从一位士兵的转战疆场写到穷老归来。
这些时间进程在诗中起抒情线索的作用,使每一个时空场景中的情感都得到充分表达,形成情感的流程。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和《后出塞》五首皆为联章组诗,各有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并以第一人称“我”出现在诗中,代征人叙说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
《前出塞》是代一位被征召赴交河的士兵叙说十年的经历和情感,初出门时辞亲别家痛苦万分,路上时而因“走马”、“搴旗”而兴奋,时而因“水赤刃伤手”而烦乱,时而因“吏怒嗔”而愤慨,在军中有对苦乐不均的感慨和“几时树功勋”的怀疑,有因天寒高山筑城而产生的“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的思恋,有“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的自豪,有“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的通达。
组诗涉及到的是这样的社会现实: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使广大人民骨肉分离,他们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为了展示这种内心真实的情感,杜甫摒弃了他运用自如的直抒胸臆式的抒情议论,以组诗的形式和代言体的叙事抒情方式展开具有很强写实性又有一定程度虚构性的描述,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诗人为征人代言,可以细腻深切地展示征人的情感流程,展示他的成长和成熟。
反过来,征人又在为诗人代言,代他谴责唐玄宗的好大喜功——“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代他发表对战争的看法——“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杜甫的社会批判意识是融注在征人的内心感受中来表达,从而加强了组诗叙事的客观性。
《后出塞》是代一位被召募到蓟门、后又脱身归来的士兵叙说自己的人生经历。
这位士兵是带着立功封侯的美好期盼应募从军的,然而在军中日久,他逐渐认清了这样的事实:人主好武,边将贪功,甚至于虚报邀赏,蓟门主将骄横难制,反心渐滋。
眼看着幽州军骑长驱河洛,无奈的征人只好“中夜间道归”,脱身回到已成为空村的家乡。
《后出塞》组诗没有细腻深切的心理展示,它更多地运用了乐府民歌中的铺陈手法,铺叙热闹而亲切的送别场面——“千金装马鞭,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铺叙军容的壮阔和军令的严肃——“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铺叙渔阳之军的骄横——“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后出塞》通过对“我”的所见所闻的铺陈描述来揭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即安禄山造反。
组诗叙事有一定的戏剧性,就人物经历而言,带着立功封侯的美好期盼应募从军,却带着对主将面目的清醒认识和大唐子民的良心脱身回乡;就社会现实而言,离乡时无论亲戚还是邻居,无论老年还是少年,都来为他送行,整个村庄人丁兴旺、其乐融融,回乡时这些人却都不见了,整个村庄也成空的了。
戏剧性是叙事文学作品的特点之一,在《后出塞》中,正是这些戏剧性的情节、细节形成的张力起到了谴责叛乱的作用。
二《前出塞》和《后出塞》是组诗,各有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属于历时叙事。
而在“三别”中,“妾身未分明”的新娘子之别夫、“子孙阵亡尽”的老人之别妻、“园庐但蒿藜”的鳏者之无家可别皆属瞬时行为,要想通过最凄惨难堪的那一刻来展示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最佳的选择是细腻深切地描摹人物心理,而这正是代言体的长处。
王嗣《杜臆》评《新婚别》云:“此代为妇人语,而揣摩以发其隐情。
”其实,“三别”皆是“揣摩以发其隐情”的代言体。
《新婚别》以新娘子独白的形式对新郎倾吐肺腑之言,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评论说:“此诗,君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暂也;君行、君往,别之速也;随君,情之切也;对君,意之伤也。
与君永望,志之贞且坚也。
频频呼君,几于一声一泪。
”确乎如此。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新娘子非常伤心,自己嫁的是一位征夫,就像兔丝缠绕在蓬麻上一样,怎么会有白头谐老的幸福美满呢!尤为不堪的是,“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早上就得分别,连你家的床席都没有睡暖,实在是太匆忙了!虽然你走的不远,是到河阳去作战,但谁知道你哪天才能回来呢!我在你家可是太尴尬了,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怎么去拜见公婆呢?新娘子真是非常伤心,甚至有点抱怨,但又能抱怨谁呢?丈夫就要往“死地”去了,于是,新娘子转而诉说对丈夫的不舍与爱恋:“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说自己作女儿时,父母当作宝贝儿似的。
出嫁以后,就只能嫁谁跟谁了。
可是现在,你却要到那凶多吉少的战场上去,我沉痛万分,简直肠子都要断了。
我本来打算随你一起去,但又怕多有不便,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既然如此,“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放心前去,努力作战吧,不要为我牵肠挂肚。
我呢,“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当着你的面,我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从今往后,我再也没有心情梳妆打扮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天上各种各样的鸟都是成双成对地飞翔,而人事却多不如意,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只能天天翘首以待,盼望你归来。
《新婚别》以居者新娘子的口吻述说,始而伤心哀怨,继而沉痛凄惋,转而沉着冷静,终而深情依依,声口逼肖,真乃“小窗喁喁,可泣鬼神”!在《新婚别》和《无家别》中,不时出现第一人称代词“我”,言说主体较为明确,代言的色彩比较显豁。
而《垂老别》的代言叙述比较特殊,正如杨义先生所言,此诗采取了一种介于诗人叙述和老翁自述的复合性语调。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两句总起,似乎是老人在感叹自己在干戈四起、动荡不安的时代氛围中的不幸遭遇,又似乎是诗人在对老人的不幸表示同情。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此八句具体写老翁面临老而被征的命运时的心情和行为。
子孙都已在战争中牺牲了,自己一个垂暮之人苟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既然官府要我上前线,去就去吧,心情悲愤而沉痛。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投杖出门”的细节极为典型,又以“同行辛酸”作衬托,表面上的不动声色掩饰不了背后的悲悯。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的感情色彩要强烈得多,在“幸有”和“所悲”的扬跌之间,对其衰老不堪又不得不走上前线的悲悯无以复加,言说主体是老人或是诗人已模糊难辨。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无奈转而为慷慨,是老人在述说自己的义勇精神,还是诗人在嘉许他的昂扬气概?似乎都是。
就在慷慨欲行的时候,惟一的亲人来为老人送行了,其场景真是凄惨难言:“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两人的行为却从老翁一人的角度来表现,生离即是死别,因而看到妻子穿着单薄的衣衫匍匐在路旁哭泣,他为她的孤寒无依而伤心不已,听到妻子对自己“努力加餐饭”的谆谆叮咛,更加伤心欲绝。
此节更接近于老人自述。
接下来,老人自我言说的色彩更为突出,说自己离死期尚远,说人生总有悲欢离合,而在年老还是年少时发生是无可选择的,因此也不必过于伤感。
不过想起少壮时的太平日子,不免令人徘徊感叹。
然而如今“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战争如此残酷,哪里还有一方可供盘桓留恋的乐土?但当我离开蓬室之居的时候,还是痛绝肝肠。
老人的述说是感性的,从自己的生存感受出发,故而震撼人心;同时,老人的述说又是充满理性的,尤其是关于战争形势的分析和战争残酷性的倾诉,其中自然包含着诗人对社会历史的理智透视。
也许保持一种诗人叙述和老翁自述的混沌未分的状态是杜甫有意识采用的叙事策略,因为这样的代言既能淋漓尽致地展示民间苦难,又能保持作者忠君爱国的儒者立场。
《无家别》的前十四句写“我”兵败后回乡所见。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的开头极具概括性,“寂寞”二字富有穿透力。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的感觉新奇而精到,“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的细节令人触目惊心,字里行间都充满悲哀凄凉之气。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四句写“我”留恋乡土的感情和辛勤孤独的生活。
然而如此生活也难以为继,“我”又被征召从军。
主人公心潮难平,“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上句自幸,下句转而自伤,细致入微地描摹了其心理的变化。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承上更深入一层,近行孑然一身,已够让人伤感的了,将来到更远的地方,前途迷茫,又将如何呢?“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又转,家乡已经荡然一空,无论近远都是一样的,“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沈德潜语)。
接下来说,长期卧病的母亲在“我”五年从军期间委骨沟溪。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家破人亡,欲别而无家可别,让老百姓如何生活呢?全诗三个大的段落,第二段“宿鸟恋本枝”四句主要起结构上的过渡作用,诗人重笔所向的第一和第三两个段落,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其精彩之处,是与以“我”代言、细加揣摩分不开的。
写于同一时期、同样背景下的“三吏”、“三别”是不同的,“三吏”长于问答叙事,以事感人,“三别”长于代言写情,以情动人。
与其他的同题乐府诗相比,杜甫的前、后《出塞》也是卓异特出的,无论其信息容量、思想内涵,还是给读者的审美感动皆罕有其匹,这不能不说得益于所采用的组诗形式和代言体的叙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