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XX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教案范文:宇宙中的地球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教案范文:宇宙中的地球教案名称: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类型:讲授型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中的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方式。
2. 理解地球的三个运动:自转、公转和倾斜轴。
3. 掌握地球的地理特征和大气层的组成。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以及互相合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中学阶段所学的地理知识,特别是有关宇宙和地球的知识。
提问学生关于宇宙中的地球的位置和特征的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起相关知识点。
Step 2:讲授(25分钟)2.1 讲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方式(10分钟)- 讲解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地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
- 讲解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个自转周期为24小时。
- 讲解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绕太阳公转,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 讲解地球的倾斜轴: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倾斜约23.5°,导致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2.2 讲解地球的地理特征和大气层的组成(10分钟)- 讲解地球的地理特征:地球的地表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陆地面积约占全球的29%,海洋面积约占全球的71%。
- 讲解大气层的组成:地球的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占大气层的78%、氧气占21%,其他气体和水蒸气占1%。
2.3 示范实验和观察(5分钟)进行一些与地球运动和大气层相关的实验和观察,例如使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观察某种气体的密度变化等。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Step 3:总结(5分钟)总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方式,以及地球的地理特征和大气层的组成。
回顾实验和观察结果,再次强调地球的运动和大气层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Step 4:课堂练习(10分钟)提供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例如:1.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少?2.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哪些现象的发生?3. 地球的大气层主要由哪些气体组成?4. 描述一下地球的地理特征。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范文大全
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质范文大全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地理学中重要的一个领域。
高中地理教育中,地球作为一个基本要素,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构成、外部、内部和表层环境等方面。
地球教育的教案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将提供一些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质范文,以供参考。
第一篇:《深入了解地球四构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并记忆地球的四大构造。
重点:地球的外部构造和内部构造难点:区分地球四大构造,并进行归类。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一个小测验,考察学生对地球四大构造的了解程度。
给出若干张地球图,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提示,标注出地球四大构造——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确认答案,带入到本节课的主题中。
二、讲授老师以PPT为辅助工具,详细介绍地球的四大构造。
先介绍最外层的大气圈,阐述其构成、特点,讲解地球的水圈,以海洋与陆地为例进行具体讲解,接着是生物圈的解说。
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重点讲解地幔、内外核等内容,并深入剖析地球内部的物理特性,如地震、火山等灾害。
三、练习老师设计典型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四大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例如,涵盖水循环、水资源利用、气候变化等方面,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评析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概括评析,对于答错的,可以进行解释并找出原因,可以将答错的部分口头快速强化记忆。
五、拓展老师可以通过教案或其他方式,推荐一些拓展性学习材料,让学生有机会进一步探索地球的多方面内容,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篇:《让你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的居住环境》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地球的居住环境。
重点:地球的表层环境难点:如何理解气候、生态、资源等叙事?教学过程:一、导入给学生放一段视频,展示地球生态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从自己所生活的区域和文化出发思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指引学生思考如何在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方面中发展健康的生态平衡。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教案――宇宙中的地球【考纲解读】(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日地关系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轴。
两极。
经线。
本初子午线。
经度。
赤道。
纬线。
纬度。
经纬网及其意义。
东、西半球的划分。
南、北半球的划分。
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时区的划分。
日界线。
国际标准时间。
北京时间。
区时的应用。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
(4)宇宙探测:宇宙探测的意义。
宇宙探测的现状【单元检测】一、选择题(共70分)(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一为地球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的示意图此时,北京时间为( )A .2时B .8时C .14时D .20时图二中阴影表示黑夜。
读图二判断2-3题:2、图示的时刻前后数日内A .漠河的白天比广州长B .南极长城站处于极昼时期C .密西西比河处于枯水期D .硅谷地区天气干热3、图示的时刻,北京时间是A .8时20分B .20时20分C .9时40分D .21时40分4、公元前28年(即汉成帝河平元年),曾记载“三月正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A.光球B.色球C.日冕D.中心核5、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会使地球上产生( )A.强热带风暴B.雷鸣电闪C.“磁暴”现象D.“厄尔尼诺”现象目前,宇航技术、卫星观测技术不断发展。
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天气晴朗,“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绕地飞行14周后飞图二图一图三船返回舱安全返回。
【K12学习】XX届高考地理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XX届高考地理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天体和天体系统: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各种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也是太阳系、恒星系以及总星系的一部分,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
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
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
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1000多亿颗。
银河系外有大约10亿个同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
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呈云雾状外表,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流星体、流星群和流星雨。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质量很小的天体,呈云雾状外表。
0、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十分相似,即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被称为类地行星。
木星和土星是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属远日行星。
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⑴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⑵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宇宙环境:①公转轨道固定,互不干扰,安全;②太阳光照条件相对稳定。
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②地球的体积与质量适中,从而形成地球的大气层,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为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层;③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使水汽逸出形成原始的海洋。
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直接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资源。
维持着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的太阳能。
太阳辐射能是一种新能源,是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的主要能量。
太阳活动的概念和分类:太阳大气层由外到里分为日冕、色球和光球。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理解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地球的运动特点,包括自转和公转。
3. 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包括地形、气候等。
4.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 地球的运动3. 地球的自然环境4. 地球的自然资源5. 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然环境。
难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环境的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图像和运动视频。
2. 利用模型或挂图,直观地展示地球的运动特点。
3. 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 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环境。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位置和特点。
2. 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讲解地球的运动特点。
3. 讲解地球的自然环境:介绍地球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4. 讲解地球的自然资源:介绍地球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5. 讲解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关系:介绍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球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6. 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地球环境的保护措施。
7.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地球环境。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球环境的保护。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活动,增强他们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2. 邀请环境保护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地球环境保护的认识。
3. 开展地球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高中地理第1章第1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高中地理第1章第1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其在
宇宙中的位置。
(2)使学生理解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员,了解地球与其他星球、行
星及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相互间的特征。
(3)使学生明白宇宙中的其他组成部分,以及它们的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地球在这些物体中的特殊性。
2.情感目标
(1)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球的特殊性,它承载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它,保护它。
(2)唤起学生节约资源的热情,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明
白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形状及大小;
(3)地球与它周围的物体间的关系及地球的特殊性。
(2)教学难点:
(1)如何把地球的位置、形状及大小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关系统统涵盖;
(2)如何深入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阶段(10分钟)
指导学生自学《宇宙中的地球》,让学生利用相关资料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形状及大小,以及地球与它周围的物体间的关系。
(2)分析讨论阶段(20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在宇宙中的特殊性。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运动特点。
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地理意义。
2.地球运动的地理现象。
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导入1.请同学们观察教室里的地球仪,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地理知识,了解太阳系和银河系。
二、新课讲解1.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包括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的层级结构。
2.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轨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
三、案例分析1.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通过实例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如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时区差异,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五带划分等。
四、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2页的练习题,巩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特点。
2.针对练习题中的疑惑,进行讲解和解答。
第二课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理解。
二、新课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包括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时区差异,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五带划分等。
2.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极昼极夜、五带气候特点等。
三、案例分析1.分析地球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农业生产、旅游活动等。
2.讲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文、植被等。
四、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4页的练习题,巩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针对练习题中的疑惑,进行讲解和解答。
第三课时: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的关系。
2.请同学们分享自己了解的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的实例。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6篇)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6篇)篇一:高中地理教案篇一课标要求: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2、根据有关,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3、举例说出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了解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公海等概念;2、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3、举例说明建设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4、树立人类共同拥有一个海洋的意识,为今后开发海洋,保护海洋,促进人类与海洋的共生与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2、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海洋国土”,它不仅仅包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它是一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EEZ) 、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
1、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性的海洋开发利用热潮,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海洋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
国际社会经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过并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行为准则。
该“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在享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有300万平方千米。
2、我国的海洋国情(1)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中国的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可主张管辖的海域面为300万平方公里。
(2)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3)存在海洋划界等问题:①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中有1/3是周边国家也声称拥有“主权”的水域。
②我国海上相邻或相向的八个国家,都与我国有海洋争端。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范文教案主题: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目标:1. 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2. 掌握地球的形状、尺寸和结构;3. 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影响;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地球在宇宙中的图片,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有初步了解。
2. 展示(10分钟)教师使用PPT或其他教具展示地球的形状、尺寸和结构,并讲解相关知识点,例如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直径约为12742公里,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3. 探究(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例如:a. 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小实验,用皮球和尺子模拟地球的形状,并测量地球的直径;b. 学生观察地球的卫星图片,讨论地球的云层、大陆、海洋等特征;c. 学生了解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信息,例如地震波的传播。
4.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b. 地球的直径有多大?c.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d. 为什么地球上有季节的变化?5. 拓展(10分钟)教师分享一些与地球有关的拓展知识,例如:a.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规律,包括公转和自转;b. 地球的季节变化与轨道倾斜度的关系;c. 地球的气候区划与自然资源分布的相关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完成小组活动任务的情况;2. 学生参与讨论和发言的质量;3. 学生对地球的位置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有了初步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促进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注意活动的开展方式和控制时间,确保教学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掌握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2. 使学生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球的形状、结构、气候和资源等。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球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宇宙的组成和结构2. 太阳系的形成和特点3.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4.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5. 地球的气候和资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
2. 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结构和形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宇宙和地球的图片、视频和模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地球运动和地理特征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宇宙的组成和结构,介绍太阳系的形成和特点。
3. 讲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
4.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利用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结构。
5. 讲解地球的气候和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的记忆。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宇宙和地球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地球结构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开展地球科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 邀请天文专家进行讲座,丰富学生的宇宙知识。
八、教学反馈与反思1.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XX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XX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天体和天体系统: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各种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由小到大):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也是太阳系、恒星系以及总星系的一部分,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
3、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
4、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
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1000多亿颗。
银河系外有大约10亿个同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
5、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6、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7、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呈云雾状外表,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8、流星体、流星群和流星雨。
9、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质量很小的天体,呈云雾状外表。
0、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十分相似,即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被称为类地行星。
木星和土星是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属远日行星。
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⑴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⑵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宇宙环境:①公转轨道固定,互不干扰,安全;②太阳光照条件相对稳定。
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②地球的体积与质量适中,从而形成地球的大气层,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为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层;③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使水汽逸出形成原始的海洋。
2、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直接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资源。
维持着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的太阳能。
高中高三地理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高中高三地理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教案题目: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2.认识地球的结构和地球的运动;3.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对宇宙的影响;4.培养学生对地球宇宙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2.地球的结构和地球的运动。
教学难点:1.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对宇宙的影响;2.培养学生对地球宇宙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地球模型和宇宙模型;3.教学素材和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5分钟)引入问题:你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吗?你对地球的结构和运动了解多少?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划定学习范围,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Step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10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包括地球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形状等。
同时,让学生观察宇宙模型,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相对于其他天体的位置关系。
Step 3:地球的结构和地球的运动(1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模型和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地球的结构和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等。
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模型,亲身感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通过教学课件呈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动态效果。
Step 4: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对宇宙的影响(10分钟)通过讲解和展示教学素材,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对宇宙的影响,包括地球的大气层、磁场、引力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宇宙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以及地球对宇宙的影响。
Step 5:课堂讨论和总结(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地球的结构和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对宇宙的影响等方面的理解和学习收获。
在学生的讨论和总结基础上,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内容。
Step 6: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地球在宇宙中的重要性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的重要性。
高中高三第一轮复习地理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高中高三第一轮复习地理教案:宇宙中的地球教案名称:高中高三第一轮复习地理教案: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类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2、了解地球的结构、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3、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地理经纬度的概念;4、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5、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地球的结构、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2、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地理经纬度的概念;3、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地理经纬度的概念;2、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高中版;2、地球仪、投影仪等教学工具;3、地理图片、地球运动模拟图等教学材料;4、复习资料和题目。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地球照片引起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并与学生讨论:-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我们所处的地球地理特征有哪些?- 地球对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Step 2:概念解释和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投影仪或白板,讲解地球的结构、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并解释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地理经纬度的概念:- 地球的结构和地理特征:地壳、地幔、地核、大洋和陆地等;- 地球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等;- 地球的运动规律:自转、公转和倾斜等;- 地理经纬度的概念:赤道、南北极、经度和纬度等。
Step 3:地球运动模拟图(10分钟)通过地球仪或地球运动模拟图,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度,让学生理解地理经纬度的含义。
Step 4: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地球的结构、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讨论,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Step 5:知识巩固(20分钟)通过提供一些选择题、判断题或解答题等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范文大全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质范文大全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1 宇宙的组成引导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组成,如恒星、行星、星系等。
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宇宙的广阔和多样性有更直观的认识。
1.2 银河系与太阳系介绍银河系的规模和特点,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详细讲解太阳系的组成,重点介绍太阳、行星及其卫星。
1.3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这两种运动对地球气候和昼夜的影响。
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意义,如季节变化和地球资源分布。
第二章:地球的结构与特征2.1 地球的结构详细解析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核心。
通过模型和图解,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内部的层次和相互作用。
2.2 地球的地貌特征介绍地球上的主要地貌类型,如山地、平原、沙漠和冰川。
探讨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和河流侵蚀等。
2.3 地球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和土地退化等。
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气候与生态系统3.1 气候系统的组成讲解气候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大气、水体、陆地和生物。
强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3.2 主要气候类型介绍地球上的主要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草原气候和冰川气候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3.3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解释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以及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第四章:地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4.1 地球资源类型与分布介绍地球上的主要自然资源,如矿物、水资源、土地和生物资源等。
分析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及其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4.2 可持续发展概念与原则讲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满足当前需求的保护地球资源。
4.3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挑战分析可持续发展在实际中的应用,如环保政策、绿色技术和可持续农业等。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球的特点;2. 了解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3. 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和造成的地理现象;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2. 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3. 地球的运动规律和造成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的运动规律和造成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2. 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的整体认知。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录播课程《宇宙中的地球》;3. 地图、照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给学生播放《宇宙中的地球》录播课程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在导入环节中,学生将了解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并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2. 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3. 地球的运动规律和造成的地理现象。
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地图、照片和视频素材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三、讨论与小组活动(15分钟)1. 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并总结出结论;2. 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分析该现象与地球的运动有什么关系,撰写小组报告。
四、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地球运动造成的地理现象的案例,如寒潮、气候变化等,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现象与地球运动的关系,并进行讨论。
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和造成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五、巩固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并交流答案。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以及地球运动的规律和造成的地理现象的掌握。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地球的运动规律和造成的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高中高三地理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高中高三地理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转规律;2.掌握地球与其他天体的相互关系;3.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转规律;3.地球与其他天体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2.地球和其他行星的比较。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和演示;2.学生讨论、小组合作和展示;3.观看相关视频。
五、教学内容5.1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向东自转,每日需24小时,自转轴倾斜23.5度。
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轨道,绕太阳一周约365天6小时。
5.2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转规律1.地球属于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位于太阳系第三个行星;2.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引起日地现象,形成昼夜变化,自转轴倾斜引起季节变化;3.地球和其他行星之间存在引力作用,影响它们在轨道上的运动。
5.3 地球与其他天体的相互关系1.地球和月球的相互关系:月球绕地球公转,影响地球的潮汐现象;2.地球和太阳的相互关系:地球公转引起日地距离变化,产生不同的日照时间、温度和气候等;3.地球和其他行星的相互关系:行星互相影响,形成某些天象现象,如流星雨等。
六、教学案例两个地点(位于赤道和北极圈)在同一天上午10点时测得太阳高度角分别为60度和0度,问两地的位置?答案:在上述情况下,位于赤道的地点离太阳较近,太阳直射,阳光垂直入射,高度角为90度;而位于北极圈的地点则处于极昼和极夜的交替中,太阳处于地平线以下,高度角为0度。
因此,两地的纬度相差90度。
七、总结通过本次地理复习教案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转规律,以及地球与其他天体的相互关系。
同时,我们还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并理解了它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特征。
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如昼夜变化、季节更替)的影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拟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GIS)来分析地球运动。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2.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宇宙的基本概念,包括星系、恒星、行星等。
描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2.2 地球的运动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包括周期、方向和速度。
分析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昼夜变化、季节更替、五带现象等。
2.3 地球运动的观测与模拟介绍地球运动的观测方法,如日晷、恒星观测等。
指导学生进行地球运动的模拟实验,如制作简易日晷、模拟昼夜变化等。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宇宙探索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讲解与讨论系统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特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3.3 模拟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地球运动的模拟实验,如制作简易日晷、模拟昼夜变化等。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3.4 案例分析选取地球运动影响地理现象的典型案例,如极地的极昼极夜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GIS)分析案例,探究地球运动的影响。
3.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点。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出疑问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学习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讨论发言,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
4.2 教学过程评价反思教学过程,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评价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教学内容的适宜性。
五、教学反思5.1 成功经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成功经验,如有效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的案例等。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精选11篇)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工具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X月貌图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
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
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天体和天体系统: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各种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由小到大):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也是太阳系、恒星系以及总星系的一部分,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
3、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
4、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
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1000多亿颗。
银河系外有大约10亿个同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
5、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6、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7、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呈云雾状外表,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8、流星体、流星群和流星雨。
9、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质量很小的天体,呈云雾状外表。
0、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十分相似,即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被称为类地行星。
木星和土星是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属远日行星。
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⑴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⑵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宇宙环境:①公转轨道固定,互不干扰,安全;②太阳光照条件相对稳定。
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②地球的体积与质量适中,从而形成地球的大气层,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为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层;③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使水汽逸出形成原始的海洋。
2、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直接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资源。
维持着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的太阳能。
太阳辐射能是一种新能源,是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的主要能量。
4、太阳活动的概念和分类:太阳大气层由外到里分为日冕、色球和光球。
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活动。
主要有光球上的黑子、色球层的耀斑和日珥、日冕层的太阳风。
最主要的太阳活动是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活动周期约11年。
5、太阳活动的影响⑴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⑵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指南针无法正确指示方向。
⑶影响地球的天气和气候。
⑷高纬地区产生极光。
6、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3时56分4秒(1恒星日,真正周期)。
1太阳日为24小时,为一日的时间。
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表面的角速度处处相等,每小时15度;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的差异、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7、地球公转:(1)方向:自西向东(2)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日常使用的一年为1个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3)速度:1月初,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角速度约每天1度。
线速度约每秒30千米。
8、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9、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
(3)四季的更替。
五带的形成。
20、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
21、区时计算: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数,称为地方时。
东早西迟。
经度每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区时划分:地球上以经度每15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其中,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为东西十二区。
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区时。
相邻时区间的时差为1小时。
东加西减,每往东1个时区,区时早1小时;每往西1小时,区时晚1小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理论上与180度经线重合,实际上并不重合。
当由西向东跨越日期变更线时,还必须将日期减一天:反之,由东向西跨越日期变更线时,就必须加上1天。
时区数的计算公式和区时换算的公式应记得并会计算。
北京时间=东8区的区时=120°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22、地球自转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例如,在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在南半球,河流左岸冲刷显著。
洋流的流向也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
北半球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时风向右偏。
23、四季更替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
气候统计上的四季:3、4、5为春季。
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点。
气候四季:低于10度为冬,超过22度为夏。
24、地球的圈层组成:外部圈层(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和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
其中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组成(注意不含软流层)。
25、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从地表向地心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26、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
(2)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软流层以上和地壳合起来叫岩石圈(3)地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可能是由铁镍组成的。
27、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三态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三大类岩石指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岩浆岩的形成: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冷凝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或喷出岩(如玄武岩)。
喷出岩的气孔构造明显。
3、沉积岩的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沉积岩的两个特征: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包括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4、变质岩的形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石灰岩变质后形成大理岩,页岩变质后形成板岩)。
5.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就是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6、内力作用:能量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它使得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7、外力作用:能量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主要作用要素有温度、流水、风、海浪、冰川等,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它使得地表趋于平坦。
8、褶皱是因为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它包括背斜和向斜。
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9、断层是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形成断层。
断层一侧的岩层下降会形成谷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上升则会形成断块山,通常伴有陡崖(如我国的华山)。
两个正断层可组合成地堑和地垒,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的地质构造就是地堑,庐山和泰山是地垒山,其地质构造是地垒。
0、研究地质构造对找矿、找水和大型工程建设的指导意义:石油和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地下水往往在向斜盆地中,隧道应开凿于背斜中,隧道、水库等大型工程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
1、外力作用的几种情况: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或沉积)。
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等;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垄(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
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型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如挪威的峡湾,东欧平原的波状起伏),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通常分布在石质海岸)。
(特别注意: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2、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包括紫外线(波长小于0.4um)、可见光(波长0.4—0.76um)和红外线(波长大于0.76um),其中主要是可见光部分。
3、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吸收、反射和散射:吸收具有选择性,具体表现为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反射(云和固体尘埃)无选择性。
散射(空气质点和固体杂质),其中空气分子具有选择性,可见光中蓝色和紫色光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固体杂质散射无选择性。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辐射直接射到宇宙空间的很少,大部分被保留在大气层中;大气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归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5、温室(效应)原理: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可以绝大部分穿透玻璃到达温室地面,使得温室地面增温,而地面产生的地面辐射因为是长波辐射,很少能穿透玻璃,这样使得大部分的热量没有损失而保留在温室内。
6、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从而使得高空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近地面上受热处上空形成高气压,冷却处上空形成低气压,气压差高空大气产生水平运动,高空大气的水平运动引起近地面的气压差异,受热的地方形成低气压,受冷的地方形成高气压,近地面的气压差引起近地面空气的水平运动,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高空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高层大气的水平运动→近地面的气压差异→近地面空气的水平运动7、热力环流的几个实例:海陆风(因为白天温度陆地高——热源、海洋低——冷源,吹海风,夜晚温度海洋高——热源、陆地低——冷源吹陆风)、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吹山风——山顶吹向山谷)、城市风(近地面从郊区吹向城市,高空相反)。
8、三圈环流(垂直方向上)以及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近地面)的形成:七个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及形成原因。
(自己能够画图分析)。
9、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方向:与太阳直射移动方向一致,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幅度:大致在10°左右。
影响: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的夏季风也与气压带风带移动有关。
20、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由于海陆的热容量不同(海高、陆低),使得海洋比陆地升温慢降温也慢,进而出现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的温度在夏季(白天)是陆地高海洋低,在冬季(夜晚)是海洋高陆地低。
2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分布实际切断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1月(冬季)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仅存在于大洋中(北太平洋中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中的冰岛低压),在东亚形成了西北季风;7月(夏季)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使得副热带高压带仅存在于大洋中(太平洋中的夏威夷高压和大西洋中的亚速尔高压),在东亚形成了东南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