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科学的结论。
2.归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条件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试管、酒精灯、试管夹。
药品:硝酸钾、水。
教学仪器: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
诱思探究
【教学流程】
【流程说明】
1、复习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2、提出问题:室温下,一定量的水中能无限制的溶解硝酸钾固体吗?且进行实验验
证。
3、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室温下,固态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是有最大
限度的。
4、呈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5、设置具体情景帮助学生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
6、提出新问题:饱和硝酸钾溶液无论什么条件下都饱和吗?进行实验验证。
7、通过实验现象及图片分析得出结论。
8、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9、问题讨论,使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知识进行应用解决问题。
10、课堂小结。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章节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教学内容:1. 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 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比较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比较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章节二: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2.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浓度越高。
3.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情况,确定溶解度。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对饱和溶液的影响。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定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并观察饱和溶液的浓度变化。
章节三: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 溶液的浓度的定义: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
2. 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溶液浓度越高,饱和溶液的可能性越大。
3. 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饱和溶液的影响。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定不同溶液的浓度,并观察饱和溶液的形成。
章节四: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3)学会如何制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3)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实践能力;(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溶液的概念和知识,激发学生对溶液的兴趣。
2.概念讲解(10分钟)3.实验演示(15分钟)(1)饱和溶液的制备:取一个小瓶子,加入适量的食盐,然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至溶解完全,再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至再也无法溶解,即得到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的制备:取另一个小瓶子,加入适量的食盐,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至食盐溶解,即得到不饱和溶液。
4.实验操作(25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制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5.实验总结(10分钟)(1)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和讨论,回答问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不同?如何制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2)老师进行总结,强调实验结果和操作的正确性。
6.拓展练习(15分钟)(1)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完成相应的题目和问题。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帮助解决问题。
7.归纳总结(5分钟)四、板书设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无法再溶解更多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五、教学反思通过该教学设计,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理解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第一章:溶液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了解溶液的定义与特点掌握溶液的分类理解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1.2 教学内容溶液的定义:溶剂中溶解一定量的溶质,形成均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特点:均匀性、稳定性、透明度溶液的分类:1)单一溶液:只有一种溶质1.3 教学活动引入溶液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溶液的特点对比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让学生观察三种液体的图片,分析其区别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单一溶液和混合溶液第二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1 教学目标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2.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的溶质量达到最大限度,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的溶质量未达到最大限度,还能继续溶解更多的溶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1)溶质的溶解量不同2)溶液的状态不同2.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变化第三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3.1 教学目标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原理3.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1)增加溶剂2)升高温度3)改变溶质的颗粒大小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1)减少溶剂2)降低温度3)增加溶质3.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过程第四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与应用4.1 教学目标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方法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方法:1)溶解度曲线:通过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是否饱和2)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溶液的状态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际应用:1)生活中的例子:如食盐水、糖水等2)工业上的例子:如烧碱生产、硫酸铜生产等4.3 教学活动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学会通过溶解度曲线和实验观察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举例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5.1 教学目标巩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转化方法及应用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5.2 教学内容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5.3 教学活动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第六章: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6.1 教学目标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学会使用溶解度曲线6.2 教学内容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溶解度曲线:描述在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的曲线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浓度越高6.3 教学活动讲解溶解度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引导学生绘制溶解度曲线,观察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溶解度曲线在判断饱和溶液中的应用第七章: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7.1 教学目标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掌握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7.2 教学内容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一般来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有的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1)对于固体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7.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原因第八章: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8.1 教学目标理解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掌握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规律8.2 教学内容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1)一般来说,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2)有的溶质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规律:1)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2)对于固体溶质,溶解度受压力影响较小8.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原因第九章:饱和溶液的工业应用9.1 教学目标了解饱和溶液在工业上的应用掌握饱和溶液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在工业上的应用:1)提取金属:如硫酸铜、硫酸锌等2)制造化工产品:如烧碱、纯碱等3)制糖工业:如蔗糖的结晶提取9.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饱和溶液在工业上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饱和溶液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10.1 教学目标巩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定方法、转化方法及应用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10.2 教学内容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10.3 教学活动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重点和难点解析2. 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实际,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知识。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如何通过实验来鉴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五、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演示。
六、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介绍溶液的概念,并通过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来举例说明(如盐水、糖水等)。
2.讲解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区别和性质,包括:(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被达到时,所得到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之间,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的状态。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最大溶解量是否达到。
(4)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3.实验演示(1)实验材料: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溶剂和溶质,无水碱酸纸,实验盘等。
(2)实验步骤:②在每个溶液上方分别放置一片无水碱酸纸,观察无水碱酸纸上是否有溶液残留。
(3)实验结果:饱和溶液的无水碱酸纸上不会产生结晶,而不饱和溶液的无水碱酸纸上会产生结晶。
(4)实验分析和解释:饱和溶液中已经凝聚了最大的溶质量,再加入溶质无法使溶质继续溶解,因此不会产生结晶。
而不饱和溶液中溶质没有达到最大的溶解量,所以溶液中的溶质可以继续溶解,当溶液中的溶剂挥发后,其中的溶质就会逐渐结晶。
4.总结与反思通过分享学生的实验心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认识进行总结和反思,然后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习题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饱和溶液最大溶解量区别性质溶解度八、教学资源PPT课件、实验仪器、试剂等。
九、教学评估1.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了解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掌握程度;2.对学生进行小测验或期末考试来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会识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了解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和联系。
2.了解溶解性的涵义。
知道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既决定于物质的本性,也与外界条件有关。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3.进一步练习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和振荡试管的操作。
二、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
三、教学用品托盘天平、量筒(10mL)、烧杯、试管、药匙。
高锰酸钾、淀粉、硫酸、医用酒精、硝酸铵、硝酸钾。
四、教学过程师: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概念。
现在有下列几种液体,指出其中哪些是溶液?组成这些溶液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当堂配制并展示下列几种液体](1)向盛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并搅拌均匀;(2)向盛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淀粉并搅拌均匀;(3)向盛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硫酸并搅拌均匀;(4)浓度为70%的医用酒精。
生甲:属于溶液的有高锰酸钾溶液、硫酸溶液和酒精溶液。
高锰酸钾溶液中,溶质是高锰酸钾,溶剂是水;硫酸溶液中,溶质是硫酸,溶剂是水;酒精溶液中,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
师:×××回答得是否正确?谁有补充?生乙:应该叫做高锰酸钾水溶液、硫酸水溶液、酒精水溶液。
师:他们二人回答得很好。
用水做溶剂的溶液叫做水溶液,酒精与水混合形成溶液,通常不论酒精含量多少,都看做是酒精的水溶液。
如果不指明溶剂,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我们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最常用的溶剂。
本节学习的内容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板书本节课题]“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溶解的程度。
在学习溶解度概念之前,我们先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板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我们已经知道,物质在水中有的是可溶的,有的是不溶的。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设计1
课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故事】小花熊喝糖水的故事小花熊和小伙伴们在森林里玩累了,满头大汗地跑回家,一进门就喊:“妈妈,妈妈,我要喝糖水!”熊妈妈:“好,妈妈给你倒。
”熊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一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
小花熊喝了一口以后说:“不甜,不甜!”熊妈妈:“好,妈妈给你再加点糖。
”熊妈妈取了一勺糖放入水杯中,搅拌,糖全部溶解了,又取了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
小花熊:“妈妈,再加点糖。
”熊妈妈:“傻孩子,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小花熊:“这是为什么呀?”教师:这是为什么呀,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甜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初步体会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二、探究发现【实验演示】硫酸铜的溶解演示课本图1—67实验现象:得到蓝色的溶液,到一定时候硫酸铜不再溶解。
【讨论】上述实验说明什么问题?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溶解物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溶解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
板书:(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3. 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二、教学内容: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方法及转化实验。
2.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及转化实验的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介绍判断方法。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 讨论:学生小组讨论,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6. 作业:布置有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判断方法的运用。
七、教学拓展:1. 探讨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2. 介绍溶解度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联系。
3. 举例说明饱和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晶体生长、制药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为学生提供理论基础。
2. 实验器材:准备溶质、溶剂以及实验所需的烧杯、量筒等器材。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教学过程⼀、复习预习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溶液组成的表⽰,溶液的特点是什么?那些物质溶解后溶液温度会发⽣变化?即溶液的组成和溶液浓度的表⽰。
那么溶液是由哪⼏部分组成的?溶质、溶剂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知识讲解考点1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定温度下,向⼀定量溶剂⾥加⼊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定温度下,向⼀定量溶剂⾥加⼊某种溶质,如果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只有在“⼀定温度、⼀定量溶剂”这两个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
考点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当温度、溶剂的量发⽣改变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饱和溶液注意:适⽤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增⼤的固体溶质;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的物质,如NaCl ,此⽅法影响不⼤;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减⼩的物质,如Ca(OH)2,则转化情况与此正好相反。
考点3 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液中溶质较多的溶液属于浓溶液,反之属于稀溶液,没有绝对标准,初中阶段⽤溶质质量分数定量表⽰浓稀程度。
注意:饱和溶液不⼀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定是稀溶液。
考点4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与联系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按不同标准给溶液分类,不要混淆这两组概念。
三、例题精析【例题1】【题⼲】在⼀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法是( )A加⼊溶质或蒸发溶剂B加⼊溶剂C都采⽤升⾼温度的⽅法D都采⽤降低温度的⽅法【答案】B【解析】⼤多数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的⽅法有:加⼊溶剂、升⾼温度。
少数固体物质在⽔中的溶解能⼒随温度的升⾼⽽下降,它们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时不能采⽤升⾼温度的办法,如氢氧化钙。
故本题的答案应选B选项。
【例题2】【题⼲】把⼀杯不饱和的蔗糖溶液变成饱和的蔗糖溶液,简便可⾏的⽅法是( )A加⼊⽔B加⼊蔗糖C升⾼温度D加⼊饱和的蔗糖溶液【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转化条件的选择,解题的关键要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互换是有条件的,即从温度、溶质的量、溶剂的量考虑来采取措施。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一、教学目标:(1)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通过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4)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难点: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一)大胆猜想:可溶物(蔗糖、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能够无限制地溶解吗?并说出你的猜想依据?(二)活动天地:观察硝酸钾能否在一定量的水中无限溶解老师演示,学生观察:1.在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充分搅拌。
观察现象。
2.在上述得到的溶液中再加入5g硝酸钾,充分搅拌。
观察现象。
现象:1.硝酸钾固体消失,2.硝酸钾固体有剩余。
结论:硝酸钾在一定量的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幻灯片)…………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师:发问,如果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就叫做…………生:不饱和溶液。
师:对,叫做不饱和溶液.(幻灯片)…………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现在我们继续研究刚才得到的饱和溶液。
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使试管底部剩余的硝酸钾也溶解呢?生:加水。
师;好,那我们就试试。
实验: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适量水,边加边振荡,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硝酸钾又溶解了。
师:也就是说,溶液可能变成了…………生:不饱和溶液。
师:对,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溶液饱和还是不饱和跟溶剂多少有关,所以我们说饱和溶液时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幻灯片)…………,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师: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使另一支试管底部的硝酸钾也溶解呢?生:加热。
师:好,加热,那我们就一起加热吧!实验:加热另一支试管,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硝酸钾又溶解了。
师:这说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还跟什么因素有关?生:跟温度有关。
师:所以,当我们说某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指明“在一定的温度下”(幻灯片)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教学设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_化学_初中.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更突出地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区分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主体的实验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
3、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与归纳法,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系列实验探究帮助学生建立两组概念,使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实验设计的思想美和逻辑美。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本节课的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实验创设的情景引导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学法: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比较、分析、思维能力。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化学教案-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化学教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主题: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年级:高中化学时长:45分钟目标:1.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
3.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应用。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进行初步的了解。
讲解(20分钟):3. 定义饱和溶液:当溶解物质的动力学溶解速度等于析出的速度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
无论溶剂的温度如何,饱和溶液中总是含有相同浓度的溶质。
4. 定义不饱和溶液:溶解物质的动力学溶解速度大于析出速度,溶液中存在过多的溶质未能溶解,因此为不饱和溶液。
5. 通过实验演示和实例说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6. 介绍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
实验操作(10分钟):7. 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制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8.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解答学生实验中的疑问。
9.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应用(5分钟):10. 讨论和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应用,如石蜡的制备、石油的提炼等。
讨论和总结(5分钟):11. 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1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总结本课所学的重点内容。
扩展活动:1. 邀请学生进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关实验研究。
2. 学生进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应用探究。
评价方法:1. 实验报告和实验数据分析。
2. 课后小测或问答形式的考核。
注意事项:1. 安排实验前,确保实验材料和设备的齐备性和安全性。
2.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化学概念教学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是从宏观到微观延伸,从定性到定量方法的拓展,从中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又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广泛参与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而在探究过程中引导他们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即饱和溶液的概念。
本节课活动设计为两个层次,即探究饱和溶液受哪些因素的影响,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以及可以应用于哪些实际问题。
实验探究活动表现评价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通过学生的实验(9-6),来达到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从而达到应用的目的性。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溶液是常见的混合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
课题一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第二课题是学生在对溶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是对只有固体溶质的溶液进一步认识。
在概念教学环节中,主要从定性的实验扩展到定量的资料分析,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相关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第三课题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2.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学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为学习溶液溶解度、溶液浓度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
通过经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白糖”这个探究活动,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白糖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
这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也是为学习溶液的溶解度、浓度打下基础的一节课,所以上好这节课至关重要。
先通过实验制取三种蔗糖溶液,分析比较后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将这三种蔗糖溶液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与稀溶液之间的关系都是从分析这三种溶液中得出的,通过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进行概念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学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四、教学用品药品:蔗糖、硝酸钾、食盐、水仪器:大试管或者烧杯、试管夹、酒精灯、50mL烧杯、玻璃棒、10mL量筒、药匙、火1. 教[设问]1 、用量筒量取10mL 水,2 、向三只816 24能溶解的白糖是有限的” ,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
通过“怎样使烧杯底部硝酸钾晶体溶解”的问题,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提倡教学相长,鼓励开拓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热情的鼓励、积极的引导、耐心的期待、客观的评价,把学生推向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在感受、猜测、思考、操作、交流与反思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完善人格和认知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班级:初三一人数:45 任课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
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
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
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
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
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
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
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
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
[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碳酸钙:0.0013克食盐:36克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