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课题2 溶解度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验导入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讨论分析理解饱和溶液的两个条件,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导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辨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水、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烧杯(若干)、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等。
【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
那么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能否无限溶解下去呢?【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33实验9-5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现象】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实验现象: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 ;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人15mL水后剩余的氯化钠固体又溶解了。
【活动与探究2】请同学们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并按教材P33实验9-6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学习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结晶现象。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升温或增加溶剂 的方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温的方法转化为饱和溶液。
3.结晶:溶液中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二、新知导学知识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合作探究1】完成教材P33的“实验9-5”:室温下,向盛有20 mL 水的烧杯中,加入5 g 氯化钠,充分搅拌,等溶解后再加入5 g 氯化钠,然后再加入15mL 的水,搅拌,观察现象。
操作 加入5 g 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5 g 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15 mL 水,搅拌 现象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烧杯中溶液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剩余固体溶解结论物质的溶解与溶剂的量有关【合作探究2】完成教材P33的“实验9-6”:在盛有20 mL 水的烧杯中,加入5 g 硝酸钾,充分搅拌,观察现象,不断加入硝酸钾。
操作 现象 结论5g 硝酸钾,搅拌 固体溶解 一定量的溶剂中,硝酸钾的溶解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再加5g 硝酸钾,搅拌固体部分溶解 加热固体全部溶解 再加5g 硝酸钾,搅拌固体全部溶解 冷却晶体析出【小组讨论】上述实验中NaCl 和KNO 3能不能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不能,1.在一定条件下,NaCl 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KNO 3也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归纳总结】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该溶质的饱和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作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1 教材地位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
本节课安排在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之后,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溶解度”对初三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定量分析物质溶解能力的开始。
2 学情
学生情况优点: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充满浓厚的兴趣,所以
学习积极性高。
缺点:1、分析图表,从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薄弱。
2、溶解度曲线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以及溶液之间
的相互转化能力较差。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物质的相关信息;
(2)依据溶解度曲线判断物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溶解度数据及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获取数据及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4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点、线、交点的含义)及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运用溶解度曲线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观察法、归纳总结法
6 教学过程 1.知识再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
2.溶解度曲线中,可以获得的信息(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2)溶解
度曲线上方的点;(3)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
5.以硝酸钾溶液为例,从溶解度曲线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
溶液之间的转化
6.以熟石灰溶液为例,从溶解度曲线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
溶液之间的转化。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章节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教学内容:1. 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 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比较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比较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章节二: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2.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浓度越高。
3.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情况,确定溶解度。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对饱和溶液的影响。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定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并观察饱和溶液的浓度变化。
章节三: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 溶液的浓度的定义: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
2. 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溶液浓度越高,饱和溶液的可能性越大。
3. 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饱和溶液的影响。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定不同溶液的浓度,并观察饱和溶液的形成。
章节四: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1单元 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2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鲁
第二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教材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在学习了溶液之后进一步研究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情况。
学好饱和溶液才能真正理解溶解度的概念,饱和溶液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溶解度的理解,同时也为下面学习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溶液的定义,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由于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忽略概念定义的三个条件,所以我精心设计了几个连贯且逐渐深入的实验,通过不断的探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二者的转化2、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的关系与区别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四、重难点重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五、教学流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实验探究一、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知识拓展——————浓稀溶液及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总结巩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溶液饱和与否跟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课堂检测——————检测反馈六、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本节饱和、不饱和概念通过实验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后学生理解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两者之间的转化关系用实验也能很好的接受,但它们与浓、稀溶液之间的关系部分用实验解释时间有点太长,最好用微视频解决。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课标要求: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重难点:
重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点拨】大多数固体物质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量增大的,物质(如:熟石灰)随温度的升高溶解量反而降低的。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第一章:溶液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了解溶液的定义与特点掌握溶液的分类理解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1.2 教学内容溶液的定义:溶剂中溶解一定量的溶质,形成均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特点:均匀性、稳定性、透明度溶液的分类:1)单一溶液:只有一种溶质1.3 教学活动引入溶液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溶液的特点对比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让学生观察三种液体的图片,分析其区别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单一溶液和混合溶液第二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1 教学目标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2.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的溶质量达到最大限度,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的溶质量未达到最大限度,还能继续溶解更多的溶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1)溶质的溶解量不同2)溶液的状态不同2.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变化第三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3.1 教学目标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原理3.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1)增加溶剂2)升高温度3)改变溶质的颗粒大小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1)减少溶剂2)降低温度3)增加溶质3.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过程第四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与应用4.1 教学目标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方法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方法:1)溶解度曲线:通过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是否饱和2)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溶液的状态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际应用:1)生活中的例子:如食盐水、糖水等2)工业上的例子:如烧碱生产、硫酸铜生产等4.3 教学活动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学会通过溶解度曲线和实验观察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举例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5.1 教学目标巩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转化方法及应用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5.2 教学内容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5.3 教学活动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第六章: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6.1 教学目标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学会使用溶解度曲线6.2 教学内容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溶解度曲线:描述在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的曲线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浓度越高6.3 教学活动讲解溶解度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引导学生绘制溶解度曲线,观察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溶解度曲线在判断饱和溶液中的应用第七章: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7.1 教学目标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掌握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7.2 教学内容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一般来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有的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1)对于固体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7.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原因第八章: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8.1 教学目标理解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掌握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规律8.2 教学内容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1)一般来说,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2)有的溶质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规律:1)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2)对于固体溶质,溶解度受压力影响较小8.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原因第九章:饱和溶液的工业应用9.1 教学目标了解饱和溶液在工业上的应用掌握饱和溶液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在工业上的应用:1)提取金属:如硫酸铜、硫酸锌等2)制造化工产品:如烧碱、纯碱等3)制糖工业:如蔗糖的结晶提取9.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饱和溶液在工业上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饱和溶液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10.1 教学目标巩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定方法、转化方法及应用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10.2 教学内容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10.3 教学活动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重点和难点解析2. 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实际,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知识。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对学生来说在理解这个只是点的时候可以借助部分的生活经验,但是两种溶液相互转化的方式不止一种,当涉及到通过升温、降温的方式时,就必须借助实验才能让学生比较明白这种现象,如果想要彻底理解这个原理并且应用到实际题目中就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对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难点教学方法
教师姓名
徐瑞琪
单位名称
新源县别斯托别中学
填写时间
2020.8.26
学科
化学
年级/册
九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九章课题1溶液
难点名称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对于这个知识点中包含的两个概念如果单独提取出来学生基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两个概念的成立又有一些限定条件,比如: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溶解某种溶质到不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这些条件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还能相互转化,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就更深一层。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根据盐和硝酸钾溶解的视频让学生先认识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
二、向学生重点解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限制条件,并配以相应的实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三、通过上述对限定条件的解释以及实验视频的播放就可以很溶液带学生总结出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紧接着继续用硝酸钾溶液通过某些方式在饱和和不饱和之间转化的视频,让学生对两种溶液的转化有更清晰的认识。
四、对视频中出现的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留下一道题目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你有几种办法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案(1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稀溶液和浓溶液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重点、难点、疑点和解决方案1重点:(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和“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2.难点:通过实验与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难点:如何判断一瓶蔗糖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1)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逐步解决问题的同时,建立和分析非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三、教学过程[讲解]: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
为了对溶液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出分类。
【板书】:I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有变化吗?水量会变化吗?这个实验显示了什么?[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加入时摇匀,直到试管中有不再溶解的残余固体。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黑板摘要】:饱和溶液:某种溶质在一定温度下不能溶解在一定量溶剂中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定性的解决方案。
[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3、7-4。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思考问题,分析、讨论和总结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总结板书]: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正义。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1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2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1
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2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2.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同步练习:
1、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B.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C.热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时,一定会析出晶体 D.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2、在t℃时,要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分别采取以下措施:
(1)降低温度;(2)升高温度;(3)增加溶质;(4)加水。
其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 )
A.(1)(3)
B.(2)(4)
C. 只有(3)
D. 只有(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备课标(一)课程标准:“二、身边的化学物质”之“(二)水与常见的溶液”5、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10.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二)化学具体目标: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观、变化观。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关系,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解释简单的化学问题。
6.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进行加工。
7.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10.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二、备重点、难点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是无限量溶解的,引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使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在体会知识生成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重点确定为: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重点知识: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重点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用化学语言表述概念的相关信息,初步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重点情感类目标:1、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2、通过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三、备学情(一)分析学生的起点知识和能力、思维障碍:本节课是在学生对溶液的性质及其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设置的,内容主要涉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与不饱和的转化”。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3. 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二、教学内容: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方法及转化实验。
2.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及转化实验的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介绍判断方法。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 讨论:学生小组讨论,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6. 作业:布置有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判断方法的运用。
七、教学拓展:1. 探讨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2. 介绍溶解度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联系。
3. 举例说明饱和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晶体生长、制药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为学生提供理论基础。
2. 实验器材:准备溶质、溶剂以及实验所需的烧杯、量筒等器材。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教学过程⼀、复习预习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溶液组成的表⽰,溶液的特点是什么?那些物质溶解后溶液温度会发⽣变化?即溶液的组成和溶液浓度的表⽰。
那么溶液是由哪⼏部分组成的?溶质、溶剂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知识讲解考点1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定温度下,向⼀定量溶剂⾥加⼊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定温度下,向⼀定量溶剂⾥加⼊某种溶质,如果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只有在“⼀定温度、⼀定量溶剂”这两个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
考点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当温度、溶剂的量发⽣改变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饱和溶液注意:适⽤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增⼤的固体溶质;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的物质,如NaCl ,此⽅法影响不⼤;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减⼩的物质,如Ca(OH)2,则转化情况与此正好相反。
考点3 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液中溶质较多的溶液属于浓溶液,反之属于稀溶液,没有绝对标准,初中阶段⽤溶质质量分数定量表⽰浓稀程度。
注意:饱和溶液不⼀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定是稀溶液。
考点4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与联系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按不同标准给溶液分类,不要混淆这两组概念。
三、例题精析【例题1】【题⼲】在⼀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法是( )A加⼊溶质或蒸发溶剂B加⼊溶剂C都采⽤升⾼温度的⽅法D都采⽤降低温度的⽅法【答案】B【解析】⼤多数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的⽅法有:加⼊溶剂、升⾼温度。
少数固体物质在⽔中的溶解能⼒随温度的升⾼⽽下降,它们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时不能采⽤升⾼温度的办法,如氢氧化钙。
故本题的答案应选B选项。
【例题2】【题⼲】把⼀杯不饱和的蔗糖溶液变成饱和的蔗糖溶液,简便可⾏的⽅法是( )A加⼊⽔B加⼊蔗糖C升⾼温度D加⼊饱和的蔗糖溶液【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转化条件的选择,解题的关键要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互换是有条件的,即从温度、溶质的量、溶剂的量考虑来采取措施。
高中化学教案(最新10篇)
高中化学教案(最新10篇)教学设计方案篇一重点:(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篇二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
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篇三一、教材分析本章以分类为中心,介绍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
第二节《离子反应》从有无离子参加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第一课时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并从电离的角度深化酸、碱、盐的定义,水到渠成的转入离子反应的讨论。
第二课时从概念出发,结合探究实验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节内容在中学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
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
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的概念、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等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知道酸、碱、盐的溶解性。
但是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初步接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3. 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二、教学内容: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
2.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
2. 利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称量仪等。
2. 实验试剂:硝酸钾、硫酸铜、氢氧化钠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4. 小组讨论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例子,如食盐水、糖水等,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已经溶解到最大限度,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还可以继续溶解的溶液。
3. 讲解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通过实验,向已经溶解了较多溶质的溶液中继续加入少量溶质,观察是否还能继续溶解,若能继续溶解,则为不饱和溶液;若不能继续溶解,则为饱和溶液。
4. 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等方法,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或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5. 总结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规律。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使学生了解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了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并学会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了解溶液饱和与否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认识实验在学习化学概念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设计思想: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设置教学情境,采用学生表演的形式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参与活动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一步步引入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真实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建构知识。
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合作学习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前准备:1、设计幻灯片。
2、由两名学生表演的生活片段2个部分。
3、同步实验。
实验用品;白糖、果真、NaCl CuSO4 KmnO4 H2O 试管、药匙、酒精灯、试管夹、玻璃棒、火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解释呢?今天,我们先去小丽家看看,小丽与姐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了呢?请同学们欣赏生活短剧《喝糖水》:(欢迎)小丽:好累啊!姐姐,我回来了。
姐姐:回来了,妹妹。
小丽:姐姐,我要喝糖水。
姐姐:好,姐姐给你倒。
姐姐向玻璃杯中倒入半杯水,加了一勺糖,搅拌后糖全部溶解,把水杯递给了小丽。
小丽喝了一口以后说:不甜不甜!(显出撒娇状)姐姐:好好,别着急,我再给你加些糖。
(微笑着)姐姐又向水中加了一勺糖,搅拌后,糖全部溶解;然后又加了一勺,再搅拌,杯底仍有糖剩余后,将玻璃杯递给了小丽。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3. 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操作来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溶质(如食盐、糖等),溶剂(如水、酒精等),烧杯,试管,搅拌棒,温度计等。
2. 课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饱和溶液(如食盐水、糖水等)和不饱和溶液(如清水、酒精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2. 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1)让学生分别取一定量的溶质(如食盐、糖等)放入不同容量的溶剂(如水、酒精等)中,观察溶解情况。
(2)引导学生发现:当溶质在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时,形成的是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时,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
3. 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1)观察法:观察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能继续溶解的是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
(2)加热法:对溶液加热,观察溶质是否继续溶解,不能继续溶解的是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
4. 实验操作:(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种溶质和溶剂,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2)记录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判断方法?是否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来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六、教学扩展:1. 引导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饮食、工业生产等。
2. 举例说明:食盐水在腌制过程中的作用,糖水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等。
七、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方法及转化方法。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判断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状态。
3. 学生能够运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能够意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难点: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验药品和器材。
2. PPT课件和教学素材。
学生准备:1. 预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
2. 做好实验操作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溶质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从而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状态的转化,总结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方法。
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应用: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课后作业:1. 完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练习题。
2. 调查生活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应用实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方法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解答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溶液组成的表示,溶液的特点是什么?那些物质溶解后溶液温度会发生变化?即溶液的组成和溶液浓度的表示。
那么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溶质、溶剂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二、知识讲解考点1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如果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这两个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
考点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当温度、溶剂的量发生改变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饱和溶液注意: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固体溶质;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如NaCl ,此方法影响不大;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Ca(OH)2,则转化情况与此正好相反。
考点3 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液中溶质较多的溶液属于浓溶液,反之属于稀溶液,没有绝对标准,初中阶段用溶质质量分数定量表示浓稀程度。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考点4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与联系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按不同标准给溶液分类,不要混淆这两组概念。
三、例题精析【例题1】【题干】在一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B加入溶剂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答案】B【解析】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加入溶剂、升高温度。
少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它们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时不能采用升高温度的办法,如氢氧化钙。
故本题的答案应选B选项。
【例题2】【题干】把一杯不饱和的蔗糖溶液变成饱和的蔗糖溶液,简便可行的方法是( )A加入水B加入蔗糖C升高温度D加入饱和的蔗糖溶液【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转化条件的选择,解题的关键要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互换是有条件的,即从温度、溶质的量、溶剂的量考虑来采取措施。
增加溶质的量、减少溶剂的量都可以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而改变温度,要考虑溶质的性质。
如KNO3、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前者上升,后者下降,降温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当分析气体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之间的转化时还需要考虑压强的影响。
【例题3】【题干】有关饱和溶液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所含溶质多B在饱和溶液里,再加入任何物质都不能溶解C某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时,溶液的质量不变,则溶质的质量不变D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的质量随之增加【答案】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饱和溶液的概念,溶液是否饱和必须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才有确定的意义。
当温度一定、溶剂的量相同时,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比它的不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多,否则无法确定,故A不正确;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同一物质,但可以溶解其他物质,如饱和食盐水中可以溶解少许蔗糖,故B不正确;当温度升高时,溶液的质量不变,则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都不会改变,故C正确;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这种溶质是不会再溶解的,溶液的质量是不会增加的,故D不正确。
四、课堂运用【基础】1、下列措施不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A蒸发溶剂B增加溶质C改变温度D加速搅拌【答案】D【解析】对于任何不饱和溶液将其变成饱和溶液都可采取增加溶质和蒸发溶剂(恒温)的方法。
改变温度能使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发生转化,但具体如何改变温度,应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判断,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应采取降低温度的方法;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应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搅拌能加速固体物质的溶解或混合均匀,对物质的溶解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没影响。
故D错。
2、要使50℃的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措施错误的是( )A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B恒温蒸发掉部分水分C降低溶液温度至室温D倒出少量的溶液【解析】由于在溶液中溶质与溶剂是均匀的混合,所以,倾倒溶液不能将溶质与溶剂分开,即不能将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故D选项是错误的。
3、炎热的夏天,小林打开冰箱,从4℃的储藏室中拿出一杯内有少量蔗糖晶体的溶液m。
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晶体消失了,得到溶液n。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4℃时m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 室温下,n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 蔗糖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D m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n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答案】A【解析】溶液m中有少量蔗糖,此时溶液是饱和的;当从4℃到室温时,少量蔗糖溶解了,说明蔗糖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此时溶液n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m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但n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巩固】1、现有一杯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欲改变其溶质质量分数,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B恒温蒸发部分水C升温到60℃D加入一定量的水【答案】D【解析】20℃的KNO3已达到饱和,再加入KNO3也不溶解,恒温蒸发水,有KNO3析出,但剩余溶液仍为20℃时KNO3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升温到60℃时,溶液不饱和,但KNO3和H2O质量不变,即质量分数不变。
2、向20℃的饱和澄清石灰水(甲溶液)中投入适量的氧化钙粉末,充分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温度未冷却到20℃时,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溶液温度未冷却到20℃时,溶质质量分数比甲溶液大C溶液温度恢复到20℃时,溶液质量比甲溶液小D溶液温度恢复到2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甲溶液的相等【答案】B【解析】CaO加入饱和Ca(OH)2溶液中,CaO与H2O反应生成Co(OH)2,Ca(OH)2不溶解(溶液已饱和),由于水减少,导致溶液中有Ca(OH)2析出,剩余溶液仍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1、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D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答案】C D【解析】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因为分类标准不同,故无明显关系,故选C和D。
2、在20℃时,要使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的石灰水,采取的措施不对的为( )A升温至刚有Ca(OH)2析出B降温至刚有Ca(OH)2析出C加CaO至出现不溶物D加氢氧化钙至不再溶解【答案】B【解析】Ca(OH)2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降低,故选B。
课程小结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掌握溶液饱和与不饱和间的相互转化;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按不同标准给溶液分类,不要混淆这两组概念。
课后作业【基础】1、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答案】C【解析】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物质在这个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选C。
2、从1L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取出100mL液体,则原溶液发生的变化是( )A溶液由饱和变成了不饱和B溶液中会析出晶体C溶液中只有溶剂减少了D溶液中溶剂和溶质都减少了【解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故选B。
【巩固】1、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A溶质的质量B溶剂的质量C溶液的质量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答案】A【解析】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故选A2、将3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水份后仍恢复至30℃,则杯底有,溶液为溶液.【答案】晶体析出饱和【解析】利用饱和溶液的定义即可判断。
3、试管甲盛的是0℃时制备的饱和石灰水溶液,试管乙盛的是100℃时制备的饱和石灰水溶液,使两试管都达到20℃,过滤、除去析出固体,试管甲盛的石灰水为溶液,试管乙盛的石灰水为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答案】饱和不饱和【解析】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拔高】1、20℃时,往5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答案】A【解析】有固体未溶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选A。
2、在一定温度下,要使任意一种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C加入溶质D恒温蒸发溶剂【解析】加入溶质一定能将不饱和变为饱和,因为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升高。
故选C课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