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期末考核) 张莹
论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源自“淘宝大学”的教育反思
者所持观点截然不同, 但二者讨论的焦点却聚集在同一个问 容易忽视学校教育更丰富、 更深层 的价值 , 或者很容易高估 忽略合理地确定价值取向的现实条件。 题上, 即学校教育究竟教什么?这不禁激起了我们对当前我 学校教育的可能性,
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
一
更重要的是 , “ 如果不深入到学校教育层面, 就很难建立一种
2 0 1 3年第 5期 总第 2 2 9期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R e s e a r c h e s o n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No. 5, 201 3 Se r i a 1 No. 2 29
引起学界内外哗然一片, 力挺者认为这种独辟蹊径的办学理
现的关键 , 其实现情况直接关系到其他种种教育价值取向的
假如把学校教育仅作为具有共识性的前 念是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同质化的创新, 批评者则认为以开 实现情况。最后 , 而不深入追问学校教育 自身所蕴含的特殊可能性, 则很 网店的形式完成学分扭曲了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虽然两 提,
、
学 校教 育价 值取 向的 内涵解 析
以学校教育自我为基础的价值取向的选择机制, 而停留在
‘ 学校教育’ 对外在于自身的价值观的接受上” H ] 。 有鉴于此, 笔者认为,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就是基于学校
关于什么是学校教育价值取向问题, 历来是人们争论不
根据学校教育主体的需要对学校教育价值的选 定的问题。有学者从价值选择角度进行界定 , 认为教育价值 环境因素下, 取向是教育主体根据特定时期人们需要的变化 , 对价值系统 择与追求的一种倾向性, 即对学校培养什么样人的规定, 它
小学语文国家级骨干教师文章:张莹《教师教学自我评价机制的模型设计和实践体会》
小学语文X骨干教师文章:张莹〔教师教学自我评价机制的模型设计和实践体会〕教学评价是学校一般教学治理的一个根本环节,在教学教研工作中具有导向作用,但传统上一直以他人评价为主,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却长期以来处于被动的地位。
这种评价的狭隘性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缺少对评价主体的尊重,缺少对教学过程的综合分析,缺少对教师未来开展的预见,因而失去了评价对教学行为的诊断和反思功能的把握,抑制了教师主体性发挥和自主性开展。
〔国家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主要倡导教师自评的评价方法,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中,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养的开展。
〞本机制借助开展性教师评价理论,以“教师教学自我评价〞为研究对象,寻求适宜于校本治理,乐于为教师接受,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内化,并且具有推广价值的评价模式,为逐渐建立和完善课程改革思想指导下的教师开展性评价体系做出努力。
研究主要把握本校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教师专业开展的特征,以一切于教学目标、行为、环境等相关的内容为本,制订具体的评价工具,确定评价方法、手段,并以跟踪调查的方法验证其实效性。
经过近一年的实施,根本认定本评价机制能有效地援助教师增强内省的自觉性,促进其教学反思能力和专业意识的提高,具有课改背景下的可行价值。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身及外部世界关系的肯定或否认的推断。
教师教学自我评价,指的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资源和教学行为状况的综合性推断;是对教学情境做出的专业推断,包含教学情境产生的原因、存在的价值、开展的阶段、教学情境的结果分析等。
开展性教学自我评价,是以研究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察和分析的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根底依据马斯洛(Maslow)的“人的动机理论〞,人的物质和平安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特别关注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完成的需要。
麦格雷戈(McGregor)的鼓舞理论也为开展性教学评价提供了依据。
教学反思立场:张 莹
教师的精神状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广大学生所必须天天面临的一张脸,一颗心;意味着孩子们精神成长过程中的参照系和精神构件。
如果教师的心天天饱满,天天灿烂,这将成为学生们终身的美好记忆而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或曰:即使我心情不好,面对学生时也要笑容满面。
很好,必须这么做。
但一次两次可以,但这种面具状态能保持多久呢?其实很容易就会露出本来面目。
所以我们不鼓励教师在学生面前表演肤浅的快乐,而是真诚地传递快乐——用心传递快乐。
这其实是在要求教师,要有成功的人生,至少要有积极的人生哲学。
对各种人生问题应有较为深入的思考;必须有健康的心灵,必须有饱满的精神世界,必须有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既为人师,必有高境界。
这不仅是理想,而且是现实的要求。
达到这一理想境界的途径是阅事与读书。
所谓阅事,就是要有一颗积极探求之心,敢于尝试,敢于做一做,尽量丰富历世和做事的经验,丰富感觉,积累思考。
一、激发兴趣从专家的角度对有效教学的认定会有许多科学的论证,但是从感性认识的角度,我们至少必须先问问自己:我所教的学科学生感兴趣了吗?我今天的课学生学得愉快吗?我觉得这是评价课堂是否有效的第一要素(根据沈旎老师的建议把“第一要素”改为“重要因素”)。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道理虽然很简单,可是事实上我们有不少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忙于完成教学预设、达于教学目标,而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感受。
试想,如果一门学科无法为学生所喜欢,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愉快接受么?这样的课堂效果会好吗?二、重视建构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不应该成为向学生简单灌输知识的简单过程。
学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建构的形态,教学才具有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的心理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者把新接触到的信息融入到他们已有的知识中的过程。
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真实地经历这样的历程,那么,内化了的知识必然是深刻的。
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演变及述评
在希望通过教育评价控制人的发展 的阶段 , 目 标取 向的教育评价方法大行其道。这种教育评价方
法根 源 于泰勒 的行 为 目标教育 评价 模式 。这 种教育
评价方法把教育评价看作是预定教学 目 标与真实教 育结果相 比较的过程 ,正如泰勒所说 , “ 评价过程实 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上达到教育 目
传统的教育评价活动中 ,人们过于注重教育活动本
身, 忽略了教育的服务对象 , 本末倒置。不管我们怎 样注重结果 、 怎样改进过程 , 可是如果我们的做法一
(rdc) Pout 并重 的综合评价 。在斯塔弗尔 比姆之后 , 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的同时开展教育评价 ,及时发 “
日
2 1 年1 月 01 1
测 量 与 评 价
的全部情况纳入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 价情景的交互作用 , 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 的结果 ,
不论是否与预定 目 标相符合 ,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
持与肯定 ,甚至没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也要进行分析
总结 ,正如 斯克 里文 所说 ,对 目的的考虑 和评 价是 “
与技 术 ●
教 育评价 的价值取 向演变及述 评
贾 汇 亮
【 要】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是教育评价主体对教育评价活动价值的稳定认识。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大致经过了 摘 四个发展 阶段 : 通过 目 、 标 行为控制人 的发展 ; 通过过程 、 法推动人 的发展 ; 过尊重 、 方 通 参与服务人 的发展 ; 通过协
动 的效果是否符合既定的教育 目标 ,而不关心教育
活动主体是否获得了提高与发展 。他强调 :评价能 “
完成的最大贡献是确定教程需要改进的方面。”I 『 3 另 外 ,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教育评价可能导致偏 颇和不公平现象 。比如 ,两位教师教同一层次水平
小学科学在“教——学——评”中学生学习的评价研究张莹
小学科学在“教——学——评”中学生学习的评价研究张莹发布时间:2021-10-26T07:34:19.44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35期作者:张莹孟祥镯[导读] 是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和改进科学教师教学的催化剂。
山东省滕州市柴胡店镇中心小学277525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步入历史的舞台。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小学生全面、持续、自主、和谐地发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实验操作、搜集证据、猜想、预测、推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使小学生通过科学活动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在新课程逐步实施的过程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引导。
对小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评价的观念和方式是重要的方向标,全面影响着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历程。
评价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是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是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和改进科学教师教学的催化剂。
一、应注意对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评价小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往往只注重小学生是否学会和课堂活动情况,而忽视了对小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样就导致小学生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要改变这一状况,科学教师应注意观察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是否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有兴趣等等。
除此之外,科学教师还应重视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可以让小学生在自主探究问题时说一说他的自主探究过程。
科学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
在评价小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时,还可以采用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法,以反映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进步历程,增强其继续学好科学的信心和勇气,促进小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浅谈学校教育的价值教学论文.doc
浅谈学校教育的价值教学论文教育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是培养人才的保证,对教育的价值你了解吗?这里我给大家带来的是浅谈学校教育的价值教学论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学校教育学》是我的一门选修课,这门课给了我很不一样的感觉,大概是因为我是心理系的学生,这是一门更偏教育的课程吧,可以说这门课极大的激起了我对教育的思考和关注,读了老师推荐的十几本关于教育的书后想谈谈教育的价值,一个“关于教育、社会、人的讨论”,也是结合我本专业心理学的知识以及《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这本书以一个受教育者角度谈谈教育的价值。
一教育的价值有这样一句话:价值研究为应该是什么?那么从宏观上说,教育的价值,即教育应该是什么,应该做什么?由此也可以看出价值是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教育的价值观是要追求三个层次,即真、善、美,而且这三个层次是循序渐进的,首先促进人的“真”,即追求事物的本身,追求事实的层面;其次是“善”,即与个人的修养和行为模式有关;最后是“美”,这便是一种精神境界,对于审美的追求。
这三个层次最后整合与提升后便达到了“圣”的境界,即是一种人生完美的境界。
这便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促进个人的人生完美,达到内心的通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名利,心怀天下,达到个人价值的实现。
当然,促进人的“真、善、美”的发展是教育应该要做的,这是教育价值理念的根本所在,是教育所要追求的,但是在现实中,这却难以实现。
教育本身价值取向就是以人的自我生成为教育的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的生成性就是作为有意识的、自觉自由的人的自我生成。
由此看来,教育的价值是要促进人的自我生成,即要通过教育,促使人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
对于教师来说,便是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向外自我探索外部世界和向内自我探求内心世界的能力。
教师要做的就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促进学生认识外部世界,促进学生认识自我的内心世界,从而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
教育的价值观是“真、善、美”,最高境界是“圣”,这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必须的追求,以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引导教育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促使学生个体的自我生成,促进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这便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作者:潘增潮张玲来源:《陕西教育·综合版》2018年第05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转化,必然要求教育教学改革向着公平而有质量的美好教育方向迈进。
要做到这一点,就一定要切实加强对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法规政策的学习,深刻领会新时代党对教育工作的新理念与新要求,进一步明确学校进入新时代的理念愿景和价值追求,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有鉴于此,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下价值取向。
首先,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念。
要围绕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民主和谐的方向改革中小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大力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和创造性地学习,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创新和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全面发展。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其次,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课程育人和科研引领的方向。
要积极整合各级课程资源,进一步加强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深入研读和认真分析,要继续强化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究,要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教育教学研究智库作用,探索建立适合区域发展的教改新形态和新模式。
要善于研究县情、校情和学情,善于进行分类教学。
了解并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背景、兴趣需要、思维特征、学习状态、能力水平等,了解学生的客观需要实际,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最佳条件,为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中小学教师评价的价值取向研究教育管理
中小学教师评价的价值取向研究教育管理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教师评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师评价不仅能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发展进行评判,还能为教育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本文将探讨中小学教师评价的价值取向,以及如何将教师评价与教育管理相结合。
一、中小学教师评价的价值取向研究1. 教师职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小学教师评价应当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为价值取向。
评价结果可以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技能和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此外,评价结果还可以为教师提供职业晋升的机会,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自身水平。
2. 学生学业发展的价值取向教师评价的另一个价值取向是促进学生学业发展。
评价结果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帮助学校和家长选择优秀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同时,教师评价还可以鼓励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教育管理决策的价值取向教师评价在教育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评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有助于教育管理者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计划,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评价结果可以为学校提供决策依据,例如分配教师岗位、调整教师教学任务等,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二、教师评价与教育管理的结合1. 完善评价机制为了保证教师评价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教师的实际情况,教育管理者应该完善评价机制。
可以通过采用多种评价方法,例如教学观察、学生评价和同事评价等,形成全方位的评估结果。
此外,评价过程应该公正透明,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防止主观偏见的出现。
2. 提供专业发展支持教育管理者应该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支持,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可以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引导教师研究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同时,还可以建立导师制度,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新任教师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成长。
3. 应用评价结果教育管理者应该将教师评价结果应用于教育管理的决策中。
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而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取向对于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中心。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课堂教学应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发展的引领者和促进者。
课堂教学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课堂教学还应当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还应当注重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而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关爱和支持,从而实现教育的公平。
要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使每一堂课都能够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契机,从而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
只有通过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才能使学校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强调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价值取向应当注重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教学价值观念视角下“三维目标”的审视
作者: 张莹
作者机构: 渤海大学教育学院
出版物刊名: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页码: 57-58页
主题词: 教学价值观念;三维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观念体系;教学目标体系;教学理念;
学生学习;基本技能
摘要:在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支撑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获得真正的释放。
学校、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无法实现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个性无法养成。
基于现行课程存在的种种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全新的、适合我国教育现状的教育、教学理念。
任何一次改革首先是观念的变化,这些理念积极影响着课堂教学,并且丰富了教学价值观念理论。
“三维目标”是新教学价值观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丰富、发展了已有的教学目标体系。
当代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
——基于独立思考基础上的批 判精神。
——高度的责任感。
——文明的言行举止。
2、关注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
——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从教 材成为学生的世界转变为让世界成 为学生的教材。
——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 学习的教育制度。
——营造学习文化,把学校、 班级变成学习型组织。
3、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
让学习从知识传授走向体验,教 师通过引领学生进行体验,激发内 在的学习需求,自主探究,从中感 悟生命价值和人生尊严。
当代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
杭州市教科所 施光明
一、当代学校教育科研的定位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要紧密联系学 校实际,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为研究指向,促进学校发展、教师 发展、学生发展。
﹙一﹚目标定位:高起点 低重心
高起点是指:研究的视野要开阔, 要抢占制高点。
低重心是指:研究要挖掘基础 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
2、关注教师的精神发展
——多一点理想与激情 ——多一点思考与批判 ——多一点责任与关心 ——多一点修养与情趣
(三)关注学校的发展
1、以学校教育科研为平台,把 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整 合在一起。
2、以学校教育科研为手段,形 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3、以学校教育科研为动力,促 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大网络是指通过完善的网络结构来实 现教育科研的作用,包括课题网络、 组织网络等。
(三)课题定位:多层面 综合化
多层面是指:学校、教师选择的 课题应该包括教育、教学、管理等 各个层面;
综合化是指:要围绕学校的办学 目标,把学校、教研组、教师各个 分散的课题有机的结合起来。
多层面、综合化的要求
1、研究思路要活泼一些,遵循 规范,但不拘泥于规范;
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与育人导向探究
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与育人导向探究摘要:教育评价包括了对学校教学、管理和质量等方面的考核和评定,对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积极作用,因而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
以下,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与归纳总结法,对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分析。
而本文的研究目的也就是针对这些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制定出适合我国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我国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助力。
关键词:教育评价;价值取向;育人导向;探究一、教育评价概述1929年,美国教育家泰勒(R.W.Tyler)首次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并在之后的几年一直致力于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开展,终于在1930年正式提出了“行为目标式”的教育评价方法,意味着现代教育评价真正诞生。
除了他本人被人称赞为“教育评价之父”外,这套教育评价的模式也受到世界各国所借鉴和模仿,影响十分深远。
而与西方的教育评价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教育评价发展较为缓慢,又经历过内战、外战、文革等外部原因而未得到相应的进步,故程度较低,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步得到重视和兴起。
从1993年發布的《关于对“高等工业学校教学工作评估方案”进行实测工作的通知》为转折开始,到2004年8月教育部正式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为止,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价模式基本定型,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二、教育评价价值取向发展(一)“目标取向”在这一阶段,教育发展的目标是预先设定好的,实施教育评价的专家或领导小组根据当前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来制定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即以预设目标为指向把教育具化为一系列可测量的行为,同时制定出十分明确的数值或等级来评判实际的教育活动对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
这种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价值取向的评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广泛的可行性,实施起来比较方便,评价的结果也一目了然,因而普及率相当高。
对于受教育者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进步有着非常明显的指向作用。
浅谈当前初中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论文
浅谈当前初中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论文浅谈当前初中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论文一、内适性教育质量评价观内适性教育质量评价观主要表现为某一知识、学科与学段的学习对后来学习所提供准备程度的价值判断,比如初中教育为高中的学习准备程度等。
所谓内适,是指“内部自己定义的自我完善的系统要求,主要体现为一种学习或一个阶段的学习为以后阶段的学习、为另一种知识的学习准备的充分程度”。
同时,教育系统内部制定的其他标准也是内适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如初中的学业中期考试等。
这种内适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观,关注的是教育机构提供的服务多大程度上满足教育系统内部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教育系统内部往往通过学科课程的实施来保证质量的实现,这就导致教育质量的评价以“学业成绩”为标准,强调考试的效率、公平和正确。
评价者主要是国家及地方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评价方式采用绩效责任考核的形式,其目的是通过量化的评价结果来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
社会公众也主要通过学校在教育系统内部评定中所获得的声誉等方面来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
基于此,若学校声誉等级高,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就高; 反之亦然。
内适性教育质量评价观以“学业至上”为核心,强调“学业成绩”的标准化测试,一方面能最低限度地实现效率、公平的评价要求,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初中学校陷入恶性竞争的困境,如教育功利思想盛行。
为了取得“学业成绩”的良好表现,争夺优质生源现象在初中学校越来越突出,部分学校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招收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
这些学校相信,只有获得足够数量的优秀生源,学校才能在考试中占得优势。
同时,考核学生成绩时候,部分学校只考核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以便在教育质量评价中获得好评。
在评价结果上,初中学校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
部分学校成为所谓的“被薄弱学校”,部分学生成为所谓的“学困生”。
这里的“被薄弱学校”是专指升学率不高的学校,“学困生”是专指学习成就差的学生。
久而久之,学校由于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影响而造成的学校声誉差距越来越大,进而导致初中教育资源在分配上有失公允。
教育价值论文-农村教学价值观探析
教育价值论文:农村教学价值观探析本文作者:李幽然张莹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主体旁落的农村教育2008年义务教育推行"两免一补",并且首先在农村落实的举措,大大减轻了农民家庭的负担,特别是偏远贫困的山区。
但是农村孩子并未因此而决定服务家乡,"走出去"依然是坚定的信念,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市民比村民精贵,城市生活比农村生活优越。
这与传统等级观不无关系,成绩优异者希望以考试为跳板走向城市;成绩一般者以基础教育为台阶,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后加入打工浪潮去改变农民身份,古代是这样、近代是这样、至今还没变。
农村孩子所经历的农村教育也是如此——————以城市为中心,在农村教育中渗透着偏向城市教育的影子。
与城市相比,农村教师学历偏低,民转公、代课教师较多且变动大。
近几年,许多省市采取了一些政策,让刚刚考入教师编制的大学生在农村学校教学3至5年,本意是希望大学生留到农村,扎根农村教育,实际上使得农村学校成为新教师的练兵场,一旦能力成熟便奔向城市。
与此同时,在职培训对于广大的农村教师,特别是偏远农村的教师,更是可望不可及,常听培训之风,却总是"春风不度玉门关"。
2010年6月,一个支持农村教育的基金会委托某高校进行的甘肃某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调查中,当调查人员提出"到最贫困的乡村了解教师需求"的请求后,被该县一位教育局副局长以"那里的老师没必要培训,不会给学校带来多大价值"为由直接回绝,一种以分数为导向、急功近利的教育观笼罩在农村教育的周边。
农村教师的来源差、成分差,继续教育条件少,城市教师学历高、经验丰富、学习机会多;城市教育是强强联合,而农村教育则是弱弱相加。
农村教育材料与城市无异,均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教材,但这些教材的编写一致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孩子的生活场景为视角,且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参也忽视了农村教育基础的薄弱性,更多地顾及城市教育对灵活性的要求,多以方法指导的形式出现,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剖析。
论述教育评价的价值观
论述教育评价的价值观教育评价是指对教育目标、内容、过程和效果进行系统、科学、全面地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它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教育的质量、效益和公平。
教育评价的价值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教育目标和价值的认知和追求。
它不仅涉及到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还涉及到社会的价值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教育评价的价值观将根据不同的时间、地域、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而有所不同,但总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首先,教育评价的价值观要体现公平与公正。
教育应该是一个能够为每个人提供平等机会和公正待遇的平台。
因此,在教育评价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避免评价结果产生歧视或偏见。
评价标准和方法应该公开透明,且有助于减少贫困、性别、地区以及少数民族等不平等因素对教育机会和结果的影响。
其次,教育评价的价值观要体现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教育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既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也注重情感、社会交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育评价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知识更新。
第三,教育评价的价值观要体现多元化和多样性。
教育的价值多样,不仅仅是智力的培养,还包括审美、体育、道德、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因此,教育评价不能仅仅注重考试成绩和学科知识的掌握,还应注重学生的兴趣发展、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评估。
第四,教育评价的价值观要体现协同和合作。
教育是一个群体性活动,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单位应该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促进教育和发展。
因此,教育评价不应只强调个体的成绩和表现,还应注重学校、班级和教师团队的绩效评价,以鼓励协同合作和共同发展。
最后,教育评价的价值观要体现个性化和差异化。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教育评价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潜能来设计和进行。
个性化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同时也可以减少对学生的压力和焦虑。
综上所述,教育评价的价值观是一个多元、公平、可持续、协同和个性化的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沂源二中曹成龙 154345本文将对“学校是个小社会”命题进行辨析,揭示出它作为学术命题和大众性的命题所指向的两种不同的内涵,指出在大众话语中其所蕴涵的关于学校教育的错误价值选择,并分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在此基础上,笔者分析指出学校和社会是两种不同的群体模式,提倡学校采取其应有的价值选择。
关于此命题,目前主要有两种用法和两种解释。
一个是学术性命题和社会学层面的类比解释;另一个是大众用语和现象层面的类比解释。
1.学术性的社会学解释这种用法和解释可散见于一些学人的著作和论文中,尤见于教育社会学研究者的著作和论文中。
与此相似的命题是“班级是个小社会”。
所取的意思是学校和社会都具有社会性。
此处的社会性中之“社会”非社会的“社会”,而是与群体性中之“群体”同意。
所谓群体,“以严格的社会学意义上的用法来讲,一个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是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当然,所有的群体都有一个社会结构。
”(戴维?波普诺)整个大社会可谓是个大群体,学校相对与社会而言则可谓是个小群体,在“群体性”这个共同平台的基础上,学校和社会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比如,群体内部都存在着结构,群体成员都承担一定的身份和角色,群体成员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等等。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学校类比为一个小社会。
2.大众化的现象层面的类比解释这种用法和解释随处可见,包括有关教育的文章中、家长老师的言谈中;文学作品中,等等,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但一个共同的意思是把学校视为社会的袖珍版,社会中所具有的复杂性学校中同样具备,如果说社会是成人的世界,那么,学校则是学生的世界,二者本质上无区别。
这个命题是个经验性的命题,里面既包含了建立在纯经验基础上的现象层面又包含了透过经验而直觉到的朴素的本质层面。
笔者以为,前一种解释是科学的、有益的,标志着人们对学校教育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认识到学校的社会性为我们打开了研究学校教育的另一扇窗口,使我们能够从另外一个视角来把握学校教育的规律。
以此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教育社会学已经建立了巩固的学科地位,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后一种解释尽管有其朴素直觉到的正确的方面,但更多的是停留在经验性的现象层面,只是把学校和社会作简单的类比,而且它一旦成为学校价值观并用来指导人们的学校教育行为,学校中将会出现忽视学校独特性、违背人们教育理念的行为和现象。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后一种解释更为“深入人心”,常成为人们解释现象和指导行为的理论基础。
下文笔者将指出在这种错误的学校教育价值观指导下的学校现象,并简要分析导致这种错误价值观产生的原因。
二、学校和社会是两种不同的群体模式笔者对这一种价值选择持否定态度,认为它把学校视为学生进入社会的操练场所,忽略了学校的特殊性──培养价值、公平价值和发展价值。
学校并不是一个准社会,二者尽管都具有群体性且都存在着互动,或都肯定了某些群体学理论,但二者的性质和使命却不一样。
1.从群体的成员结构来看社会中成员大多为成人,他们已有一个较稳定的认知结构、情绪-情感结构、意志结构,他门对外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对内则要养家糊口,同时期望着自我价值的实现。
而学校中主体是未成年人,幼儿、儿童、少年、青年,正是在学校中,他们的身体逐渐发育成熟,心智能力逐渐提高、完善,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而且学生大多未独立,经济上依赖家庭,心理上尽管向往独立,总装出独立的样子,但真正的走入社会要独立的撑起一片天空的意识及需要尚未形成。
2.从群体发展的动力机制来看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是竞争,从竞争中取得效率,取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取得人的潜力的充分发挥,取得个性的充分发展。
计划经济的最大弊处是缺乏竞争,而市场经济最大优势也正是引进竞争,由此取得资源配置的最大化。
竞争的结果是无情的,能者居上,竞争的结果也是决定性的,由此带来一系列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的分配。
而学校中学生发展的动力机制则是发展自身的需要,尽管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或需要由和同学竞争所产生的激励,由竞争所带来的荣誉及经济利益的渴望,但其关注的最终目的却是自身的发展,在学校引导得力的情况下学生能意识到应注重发展自己哪些方面。
3.从群体成员发展的目的来看社会中成员,也即科尔曼所说的理性人,所追求的是实质性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实现自我。
而学校中学生则是为进入社会所需各方面素质做准备,应该说目前及未来社会中所需素质与人的发展是一致的,而不再是两层皮现象。
4.从群体的复杂程度来看社会是个大染缸,成分复杂,多变,不可能存在一个单一的控制机构或机制,也不可能存在一个单一的目标,更多的是,靠社会自身发展规律推动。
学校则相对来说成分单纯,也好控制,较容易定下目标并予以实现。
三、学校教育应有的价值选择由此,社会群体和学校群体成员状况不同、动力机制不同、目标不同、复杂程度不同,那么,学校就应有和自己的群体特征一致的运行方式,再加上学校相对的单纯性和易控制性,学校应该也能够作出适合自己的价值选择,笔者认为作为整体的学校应发挥如下功能:1.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这是学校的主要功能。
从学校产生的原由来看,让学生充分发展是学校的应有义务。
从广义上讲,教育的本质就是学生受到影响,不管是主动或被动,显性和隐性,这些影响是零碎的,众多的,且无方向的,然而社会发展却是有方向的,同时为了更多更有效地传递文化,人们往往会挑选出一些最重要的影响以最有效的方式传递。
学校就是被选中的最重要的实施机制之一,它被要求实施那些最重要的、正向的影响。
这些影响的目的即是让学生朝一定方向发展。
从人的身心所处阶段来说,在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期,这也要求学校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
尽管终身教育、大教育也成为耳熟能详的观念,但其基础却是在学校教育中奠定的。
比如终身教育所需基础知识、自学能力就必须在学校中培养。
学校是社会的前奏,学生在学校中更好地发展才能在社会上得心应手。
2.以促进社会公平为责任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分化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现在这种分化是一种不健康的分化。
所以,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处于不平等地位,有的家境富裕,享受着丰厚的物质条件,有的家境贫寒,饥一顿、饱一顿;有的从小就生活在高阶层社会圈子里,有的则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有的生在诗书礼仪之家,有的则生在粗俗世侩之家。
这些都属于先天的不平等,但往往这些先天的不平等决定了日后孩子踏入社会后的境况,而学校却能提供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通过为孩子提供公平的教育资源,发现孩子的潜力并挖掘出来,让这些先天不平等的孩子能够真诚的站在一起,处于一个生活圈中,并为他们进入社会尽量创造一个相同的起跑线,从而也为实现社会公正贡献一份力量。
在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是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手段,教育也是一项人道主义事业。
3.以选择识别学生的发展优势为基础尽管我们力求避免因社会带来的先天不平等,仍并不否认个体之间的差异,潜力在什么地方,有多大随人而异。
而学校教育就是要把这些分离出来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优势。
建立起自信心乃至人生的支撑平台。
应该指出的是,全面发展一直是被作为我们的教育总方针而对整个学校教育起定向作用。
最初的“全面发展”是一种计划经济下的一刀切,以后认识到这个弊端又提出“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并举,但笔者认为,一个全面均平平发展的学生和一个有高峰发展和低谷发展的学生比较,后者更具有自信心,发展优势及良好社会适应性,毕竟社会正走向一个合作分工的时代,特长、优势应是立足点,当然这是就较专业较细致的方面而言的,对基础的部分仍需全面掌握。
四、错误学校教育价值观指导下的分析这种建立在简单类比基础上的学校教育价值观把学校视为准社会,视为学生进入社会的操练场。
在这种错误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学校中很多违背教育理念的现象就堂而皇之的出现了:社会中有根据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名望而划分的等级,学校中学生则因学习成绩和家庭背景不同在学校和教师心目中占有不同的地位;社会中有合作更有残酷的竞争,学校中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一点的成绩而互相对自己的复习参考资料保密;社会中不可避免的少数人是金字塔尖,他们作为精英把持着社会,学校中也有少数学生垄断了学校中几乎所有的荣誉,所谓学习好就是“三好”;社会中有无可奈何的在残酷竞争中被挤下马的失败者,在讲求“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社会中,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下降,有时甚至破罐子破摔,学校中有被扣上“差生”“坏生”帽子的学生,一蹶不振,甚至走上犯罪;还有很多。
这些现象存在的直接原因是:大众,包括办学者、教师和很多家长对“学校是个小社会”的简单接受和应用。
进一步分析这种价值选择产生的原因,笔者以为有以下:1.对社会行为模式认同的心理结构在学校行为中迁移正如上文所言,从社会学(群体学)角度而言,大社会和学校都是群体,二者在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有很多共通之处,那么,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在这里成人指学校管理者及教育行为实施者教师,已习惯于社会中的行为方式,并潜移默化为一种心理结构,当他们再面对与大社会有同质之处的学校时,自然而然的把社会中的行为方式带进了学校中,而忽略了学校的特殊性。
2.一种理所当然的逻辑推理既然学校是培养孩子进入社会的,那么让孩子在学校中就熟悉社会中运行也好,如面对学校中残酷的竞争,一些人会不以为然的说:社会中本来就是有着残酷的竞争,言外之意即社会中既然有,学校中当然也该有。
五、几点建议由此来看,我们并不能随意的用“学校是个小社会”这个命题。
或者说,我们只能在严格的学术意义上运用。
观念上认识清楚了学校和社会的区别,我们还要在教育实践上对过去错误的做法进行纠偏。
笔者提出现在学校中所忽略的几个方面:1.争取给每一个学生担任干部的机会现在很多学校班级中都是班干部“终身制”,且是好孩子才有资格做班委。
吴康宁教授的调查表明,在所调查的1470名学生中,担任过班干部的学生只是少数,而且,在有班干部任职经历的250名学生中,连续六年或5年任班干部者占半数以上,3年者所占比例更高。
这势必造成好者更好、坏者更坏的效应,优势者会有更多发展的资源,而劣势者则越发的处于劣势,且这最初的优势仅仅是单性的评定──学习成绩。
这是违背教育的主导价值精神的。
我们知道,做班委对于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及对公众责任感都是很有益的。
而且做班委也会带来自豪感、自信心、责任心。
我们应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处在某“要职”上,有机会去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他们应享有的发展权利。
2.各种奖励的名目应多一点正如上文所说,孩子的潜力方向是不同的,有的擅长思考,有的擅长画画,有的擅长动手操作,有的擅长辩论,而且学生的兴趣也不同。